《中国古代纪年丛考》出版座谈暨史学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9年3月31日,“《中国古代纪年丛考》出版座谈暨史学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武清图书馆召开。会议由武清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联合举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乔治忠主持。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处长李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葛艳聪、武清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于永胜、武清区文化和旅游局副调研员杜兴民等出席会议。李茁处长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纪年丛考》的作者刘坦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肯定武清图书馆在搜集、整理刘坦遗稿方面所做的贡献。葛艳聪副社长在致辞中指出:刘坦先生作为武清人,潜心研究古代星岁纪年问题多年,《中国古代纪年丛考》的出版旨在全面、准确揭示刘坦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和对学界的影响;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使刘坦中国古代纪年的精髓研究成果得以彰显广布,而且对中国古代纪年及其相关的研究领域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会议邀请了业界十余位专家进行座谈,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郭世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艳秋、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李国庆、副研究馆员胡艳杰、武清区图书馆馆长张文、前馆长穆祥萍、武清区文化馆前馆长王毅、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授李金华、《中华读书报》编辑陈菁霞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刘坦作为一位布衣学者,虽身处乡间,但专注治学,锲而不舍,他追本溯源,以正史籍之讹误为学术研究的目标。难得的是,在异常艰苦的治学条件下,却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其专著《〈史记〉纪年考》,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刘坦仅27岁。
1954年,其论文《论星岁纪年》因精深的学术论述,得到郭沫若、竺可桢等学界巨擘的了解与赞赏。遗憾的是,在刘坦逝世后,其人其学逐渐被历史淹没,至今已经鲜为人知,可谓沧海遗珠。《中国古代纪年丛考》的出版是嘉惠学林之举,不止是对刘坦学术成就的表彰,更在于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至今仍处于学术前沿,对文史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纪年丛考》全书四十四册,共收录刘坦遗稿数十种,大致按体例分为著述、别录、整编和索引四类。著述类收录《史记系年考》《星岁纪年之研究》《论殷历纪年》《四十自纪》等四种,是刘坦学术研究的精华。别录类收录《国语别录》《春秋别录初稿》《史记别录》等七种,集中体现了刘坦治学的方法和门径。整编类收录有《公羊史纂》《前汉经学史料》《后汉经学史料》等五种,是对专题资料的整理。索引类又可称为“引目”或“纂目”,是“别录”治学方法的进一步演变,收录《礼记别录目初稿》《管子史引》《山海经史纂引目》《左传别纂》等二十余种文献。该书的出版,乃是首次对刘坦著述手稿的集中发布和系统分类整理,可为中国古代纪年研究和与之相关的领域提供丰富详实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