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河南大学图书馆卷(全六十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李景文 郭鴻昌 定价 48000.00
责任编辑 潘竹 ISBN 978-7-5013-5912-7
出版时间 2016-09-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6-09-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Z121.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河南大学图书馆卷》为《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丛书系列的第六种。本书选取河南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古籍三十八种,包括明刻本九种、清刻本八种、清稿本十种、清抄本九种、民国抄本二种,所选书目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目录[ 滚动 - 展开 ]  
 
雜物撰德不分卷 (清)宋繼郊撰 清光緒間(1875—1908)稿本
大中口義不分卷 (清)常啓佑撰 清(1644—1911)稿本
爾雅音不分卷 (清)高世異批校 清雍正間(1723—1735)抄本
韻學源流不分卷 佚名撰 清道光間(1821—1850)抄本
歐陽修新唐書贊不分卷 (宋)歐陽修撰 清(1644—1911)鮑氏知不足齋抄本
元史二百十卷目録二卷 (明)宋濂等撰 明洪武三年(1370)内府刻嘉靖萬曆南京國子監遞修本
宋太學生陳東盡忠録八卷 (明)陳沂輯 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
忠孝節義録不分卷 (明)陶溥等撰(明)陶漸逵等續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刻本
新鍥鄭孩如先生精選戰國策旁訓便讀四卷 (明)鄭維嶽撰 明萬曆間(1573—1620)刻本
旁注左國芳潤六卷存三卷 (明)吳默評注 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刻本
旁訓史漢芳潤五卷 (明)袁黄選注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刻本
名人姓字辨同不分卷 (清)常茂徠撰 清道光咸豐間(1821—1861)稿本
輯抄東京夢華録一卷附蘀石齋詩集雜抄 (清)宋繼郊輯 清光緒間(1875—1908)稿本
光緒年間奏稿不分卷 清光緒間(1875—1908)抄本
左傳倣史録十二卷 (清)楊景盛撰 清康熙間(1662—1722)抄本
蕓暉書屋筆記不分卷 (清)兆琛撰 清(1644—1911)稿本
淮徐淮楊河工漕規條例不分卷 (清)佚名撰 清(1644—1911)抄本
清河南巡撫衙門河工檔案不分卷 清(1644—1911)稿本
河南巡撫衙門軍政檔案不分卷 清(1644—1911)稿本
鍥旁訓古事鏡十二卷 (明)鄧志謨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
類聚方五十卷存十八卷 (清)张勇編 清康熙(1662—1722)刻本
薰風瑶琴録三十二卷 (清)會凌 編 清宣統元年(1909)刻本
宋誌十卷 (清)華氏改輯 清(1644—1911)抄本
吳皋先生續集四卷 (明)喻時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
王王屋遺稿二卷 (明)王厈撰 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
合諸名家點評古文鴻藻十二卷 (明)黄士京輯 明(1368—1644)刻本
石齋文集八卷 (清)楊運昌撰 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敬恕堂存稿不分卷 (清)耿介撰 清康熙間(1662—1722)刻本
思園遺稿不分卷 (清)衛臺擢撰 清乾隆間(1736—1795)稿本
真志堂文集不分卷 (清)仝軌撰 民國間(1912—1949)抄本
本朝應制和聲集六卷首三卷 (清)沈德潛(清)王居正輯 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抱影廬遺詩不分卷 (清)張華撰 抄本
拙圃詩草二卷 (清)崔應階撰 清雍正間(1723—1735)刻本
怡古堂文鈔不分卷 (清)常茂徠撰 清(1644—1911)稿本
陶嘉書屋律賦不分卷 (清)吳式芬撰 清咸豐間(1851—1861)刻本
學齋隨筆録不分卷 (清)宋繼郊輯 清同治間(1862—1874)稿本
寶硯齋詩存六卷存五卷 (清)靜軒氏撰 清(1644—1911)抄本
雨花草堂私載不分卷 (清)高霞撰 民國十九年(1930)抄本
 
前言[ 滚动 - 展开 ]  
 
《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河南大學圖書館卷》是遵循《中國古籍珍本叢刊》的收録標準,遴選河南大學圖書館館藏中具有較高歷史文物、學術資料價值的珍稀古籍彙編而成的一套綜合性古籍叢書。
河南大學圖書館相伴河南大學經歷了百年風雨,從一九一二年組建學校圖書室起步,艱難奮進,不斷成長,逐步發展成爲一所充滿生機、面向未來的現代化高校圖書館,爲教育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我館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挑選出三十八種古籍珍本進行影印出版,彙編爲《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河南大學圖書館卷》,這是我館再生性保護的又一重要舉措,希望這些優秀的古代文化遺產,能夠化身千萬,存史資政,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積極貢獻。三十八種古籍包括明刻本九种、清刻本八种、清稿本十种、清抄本九种、民国抄本二种。這批古籍珍本,如明洪武三年(1370)内府刻嘉靖萬曆南京國子監遞修本《元史》、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堯刻明隆慶增修本《吳皋先生續集》、清康熙間(1662—1722)刻本《敬恕堂存稿》、清(1644—1911)鮑氏知不足齋抄本《歐陽修新唐書贊》、清(1644—1911)稿本《怡古堂文鈔》等,多爲孤本,彌足珍貴。此處簡略介紹幾種。
一、雜物撰德不分卷 (清)宋繼郊撰 清光緒間(1875—1908)稿本
凡一册。半葉九行、十行不等,字數不等,開本高二十一點五釐米,寬十四點五釐米。宋繼郊,祥符人(今河南開封),字述之,又樹芝,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館藏是書係宋氏讀書摘記及在職學館時期的手札等。書衣封面鈐方形陰文鈐印“如是齋”。宋繼郊是開封文化名人,此書是傳世孤本,文化價值極高。
二、大中口义不分卷 (清)常启佑撰 清(1644—1911)稿本
凡一册。半葉七行,十八至二十字不等,小字雙行二十二至二十五字不等,無邊欄,開本高二十三點三釐米,寬十四點九釐米。常啓佑祥符縣(今河南開封)人。通曉孔孟儒學,兼精岐黄之術,著有《醫學心得》五卷。《大中口義》爲常啓佑剖析《大學》《中庸》之作,梳理剔抉,條貫義理。常氏剖析《大學》之道,言心昭德,順應天常;解釋《中庸》之旨,論心尋性,獨出機杼。我館藏《大中口義》爲常氏稿本,硃筆圈點,小字註釋,孤本存世。是書扉頁有墨筆題“大中口義,篪軒手著”,并鈐有陰文朱方“啓佑之印”;封面題“先大父手澤,次孫永聲謹藏”,并鈐有陰文朱方“常永聲印”;正文卷端鈐有陽文朱長方“大梁常永聲藏書畫印”。本書是河南開封地方學者的代表性著述,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三、元史二百一十卷目録二卷 (明)宋濂等撰 明洪武三年(1370)內府刻嘉靖萬曆南京國子監遞修本
凡三十六册。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粗黑口,四周雙邊,版框高二十六點二釐米,寬十六點八釐米。明洪武二年(1369)八月《元史》書成,而元順帝朝史未備。洪武三年(1370)重開史局,六月書成,《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列傳》九十七卷。書始頒行,已多竊議。《元史》之舛駁不在於蒇事之速,而在於始事之驟。館藏是書乃遞修本,明洪武二年(1369)刻,明嘉靖萬曆年間(1521—1620)補刻。是書不僅有史料價值,而且具有文物價值,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
四、名人姓字辨同不分卷 (清)常茂徠撰 清道光咸豐(1821—1861)稿本
凡一册。半葉八行、九行不等,行字不等,白口,無邊欄,開本高二十三釐米,寬十四點四釐米。常茂徠祥符人(今河南開封),字逸山,號秋崖,清道光五年(1825)拔貢。館藏是書正文卷端題曰“名人姓字辨同”“大梁常茂徠秋崖氏編輯”,目録殘缺,正文“桓”姓以下諸姓均缺。本書估計爲常氏撰《廣古今同姓名録》的初稿,傳世孤本,有較高史料價值。
五、蕓暉書屋筆記不分卷 (清)兆琛撰 清(1644—1911)稿本
凡八册。半葉十行,行字不等,開本高十九點七釐米,寬十三點六釐米。清代中葉以後,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爲反抗封建統治而發動了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二三十次。清咸豐五年(1855),貴州苗族農民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清起義。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巡撫李瀚章派兆琛、李元度等率湘軍兩萬人入黔進行鎮壓。筆記係兆琛在職期間的來往公牘及督撫的示諭等。據《筆記》記載,兆琛先任湖南石門、龍山縣令,後以“剿辦有功”,升調湖南寶慶知府。我館藏稿本,鈐有“蕓暉書屋”朱文長方印記。是書記載了清咸豐間(1851—1861)湖南、貴州各地鎮壓苗民起義之事,反映了兩省動蕩不安的社會狀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文獻價值。
六、吳皋先生續集四卷 (明)喻時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堯刻明隆慶增修本
凡四册。半葉八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版框高二十點四釐米,寬十三點四釐米。喻時字中甫,號吳皋,河南光州人。我館珍藏之《吳皋先生續集》四卷,係安氏“桂坡館”刻本,初印本。前有百泉先生皇甫汸序,書末有安如山跋。是書字大墨黑,賞心悦目,序文葉鈐朱文印“無竟先生獨志堂物”,可知著名藏家張其鍠曾收藏。查閲各類書目《吳皋先生續集》,國內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與我館藏有,至爲罕見。是書文獻價值、文物價值、版本價值,不可多得,入選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