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洛阳陶文
 
 
分享到:
编  著  者 王沛 余凉亘 王木铎 定价 580.00
责任编辑 李精一 ISBN 978-7-5013-5972-1
出版时间 2019-05-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9-05-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K877.9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洛阳陶文,在清末民国时期,即引起了一些收藏家和学者的兴趣与重视。前辈学者如罗振玉、邓秋枚、范寿铭、文素松等人均有收藏和著述。近年来,一些文博单位、大专院校以及个人收藏者,依然重视砖瓦文字的收藏和研究。有鉴于此,本书作者编著《洛阳陶文》一书,收录多年来洛阳地区出土的400余条陶砖瓦文字。本书中所说洛阳为古代洛阳京畿范围之内及其相近周边,大致包括洛阳市城乡以及河南省郑州市、焦作市、济源市和平顶山市这些与洛阳相邻的地区。所收陶文资料来自文物考古发掘、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收藏及个人收藏。这些陶文均为陶器之上棰拓文字,包括阴刻、阳刻、模印、戳印文字,并原拓付印。著者对书中所收陶文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包括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释文、出土时地、收藏所在等信息 。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目录



第一章夏商陶文

二里頭遺址陶器刻畫符號


第二章西周陶文

1.鑄銅文字陶範九種

2.數字簋



第三章戰國陶文

1.尹字空心磚

2.戳印陶磚

3.吉三陶磚

4.公字板瓦

5.高字罐

6.里同黄罐

7.胃里鼻罐

8.酉字盆

9.大□盆

10.刻字陶盆(一)

11.刻字陶盆(二)

12.祭器豆

13.六成陶拍

14.公字陶拍


第四章漢代陶文

1.永始二年空心磚

2.姚孝經磚銘

3.永元十年磚

4.竇文刑徒磚

5.渭□刑徒磚

6.正令□刑徒磚

7.祝□刑徒磚

8.謝越刑徒磚

9.趙昌刑徒磚

10.魏來刑徒磚

11.解□刑徒磚

12.□初刑徒磚

13.兒潘刑徒磚

14.□□刑徒磚

15.魏□刑徒磚

16.陳唐刑徒磚

17.徐資刑徒磚

18.□吴刑徒磚

19.張强刑徒磚

20.留丙刑徒磚

21.鄭荆刑徒磚

22.陳大刑徒磚

23.蔡升刑徒磚

24.張文刑徒磚

25.張汝刑徒磚

26.張午刑徒磚

27.趙樹磚誌

28.□□刑徒磚

29.張元刑徒磚

30.張明刑徒磚(一)

31.張明刑徒磚(二)

32.三月九日刑徒磚

33.□□刑徒磚

34.宋建刑徒磚

35.周刑徒磚

36.金孟刑徒磚

37.謝配刑徒磚

38.蘇摩刑徒磚

39.□商刑徒磚

40.劉孟刑徒磚

41.韓得刑徒磚

42.張紀刑徒磚

43.顧元刑徒磚

44.李文刑徒磚

45.夏剛刑徒磚

46.□仲刑徒磚

47.丰祚刑徒磚

48.郝方磚

49.江孫磚

50.韓郎妻磚

51.張亭磚

52.羊永磚

53.張女磚

54.安都侯磚

55.黄君磚

56.□根磚

57.高氏磚

58.由字磚

59.延年益壽長樂未央空心磚(一)

60.延年益壽長樂未央空心磚(二)

61.長樂益壽延年空心磚

62.延壽萬年空心磚(一)

63.延壽萬年空心磚(二)

64.瑞獸五銖紋空心磚

65.五銖錢紋空心磚

66.五萬錢紋空心磚

67.程大利空心磚(一)

68.程大利空心磚(二)

69.封萬年空心磚

70.延壽富貴宜子孫磚

71.大車磚

72.留字磚

73.壽萬年磚

74.□氏靈磚

75.葬善地磚

76.大吉宜錢磚

77.大吉宜磚

78.大吉磚

79.大富磚

80.五字磚

81.二千磚

82.百八十枚磚

83.二丈一印磚

84.泊字磚

85.關字瓦當(一)

86.關字瓦當(二)

87.關字瓦當(三)

88.關字瓦當(四)

89.關字瓦當(五)

90.關字瓦當(六)

91.關字瓦當(七)

92.關字瓦當(八)

93.關字瓦當(九)

94.關字瓦當(十)

95.延壽王瓦當(一)

96.延壽王瓦當(二)

97.長樂萬歲瓦當(一)

98.長樂萬歲瓦當(二)

99.長樂未央瓦當

100.長宜子孫瓦當

101.富貴萬歲瓦當

102.安世瓦當

103.大樂瓦當

104.大吉瓦當

105.安成侯第瓦當

106.津門瓦當

107.射里唐氏罐

108.申徒疾罐

109.五斗罐

110.耒種罐

111.原蓮罐

112.河市碗

113.河亭盆

114.河市盆

115.大趙盆

116.趙字盆

117.侯氏盆

118.吉字盆

119.成皋壺

120.河亭豆盤

121.左左□甕

122.大小月甕

123.大東甕

124.氏甕

125.日利千萬甕

126.耒四甕

127.大陶缸(一)

128.大陶缸(二)

129.大吉耳杯

130.大吉利耳杯

131.半兩錢母範(一)

132.半兩錢母範(二)

133.榆莢半兩錢母範

134.五銖錢母範

135.五銖紋陶片

136.大泉五十錢母範

137.孟氏作陶錢紋磚(一)


138.孟氏作陶錢紋磚(二)


139.黄神印章

140.封泥八種

141.建威將軍章封泥

142.蒼頡作書陶鎮

143.東井滅火井欄

144.天下太平竈

145.富利子孫陶板

146.大吉利後無復有槽

147.大吉陶支墊

148.等字陶支墊

149.葬者陶竃

150.買曹者陶片


第五章曹魏、西晋陶文

1.南部君長女金璧磚

2.南部君第二女惡藥磚

3.南部君第三女君壽磚

4.南部君陵磚(一)

5.南部君陵磚(二)

6.官鮮卑婢少阜磚

7.官鮮卑婢勾日馬磚

8.官鮮卑婢延文磚

9.官虜婢文磚

10.官羌婢子磚

11.官鮮卑婢金女磚

12.官晉婢郭南磚

13.官鮮卑婢富歸磚

14.鮮卑婢益磚

15.官虜婢興屈文磚

16.官鮮卑婢白女磚

17.官鮮卑婢宜磚

18.官羌婢虜女磚

19.官婢夷磚

20.鮮卑桃支磚

21.官婢桃支磚(一)

22.官婢桃支磚(二)

23.官鮮卑婢益斗磚

24.官鮮卑婢猚女磚

25.□樂磚

26.郎中龐磚

27.太康元年磚

28.太妃王氏磚

29.何武磚

30.虞羨磚(一)

31.虞羨磚(二)

32.冶原妻黄磚

33.太康五年稚磚

34.劉舊妻种美珠磚

35.蘇華芝磚(一)西晉太康八年(287)九月四日

36.蘇華芝磚(二)西晉太康八年(287)九月四日

37.董小兒磚西晉太康十年(289)八月二十三日

38.任牛磚西晉太康十年(289)□月八日

39.晉陽口令弓君磚西晉元康二年(292)八月十日

40.郭滿磚墓誌西晉元康二年(292)八月十五日

41.元康四年磚西晉元康四年(294)

42.元康五年九月十日磚西晉元康五年(295)九月十日

43.張生磚西晉元康七年(297)六月十四日

44.張阿次磚西晉元康七年(297)六月二十三日

45.卓氏磚西晉元康七年(297)八月

46.梁夫磚西晉元康七年(297)

47.吴金宛磚(一)西晉元康八年(298)二月二十日

48.吴金宛磚(二)西晉元康八年(298)二月二十日

49.張嘯磚西晉元康八年(298)四月二十八日

50.劉氏冢磚西晉元康八年(298)七月十四日

51.董文妻磚西晉元康八年(298)九月

52.秦德信磚西晉元康九年(299)四月十日

53.張孔林妻劉侯棺柩磚西晉元康九年(299)十月二日

54.馬策妻張阿噥磚西晉元康九年(299)十二月二十三日

55.馮婢磚西晉建始元年(301)閏月三日

56.殿中都尉磚西晉建始元年(301)

57.黄宗息女磚西晉永宁元年(301)九月十二日

58.任黑磚西晉永寧元年(301)

59.陶女磚西晉大安二年(302)

60.侍中元公柩誌西晉永嘉元年(207)九月十九日

61.趙□芝磚西晉永嘉三年(309)十一月二十一日

62.張蘭磚西晉□康七年十一月

63.貫泰磚西晉

64.劉欽水磚西晉

65.左青磚西晉

66.輔達磚西晉

67.劉振磚西晉

68.孫榮磚西晉

69.張建磚西晉

70.李黄磚西晉

71.李續妻張磚西晉

72.蘇文然妻磚西晉

73.宋嬈磚西晉

74.夏欽妻魯磚西晉

75.麻君磚西晉

76.章盧磚西晉

77.丁異姓磚西晉

78.石順磚西晉

79.王潛磚西晉

80.張葩磚西晉

81.逯淮磚西晉

82.績興磚西晉

83.君冶磚西晉

84.和磚西晉

85.嘉四等字磚西晉

86.八十磚西晉

87.百廿磚西晉

88.五十磚西晉

89.十字磚西晉

90.百五十磚西晉

91.無字磚西晉

92.萬歲不敗磚西晉


第六章北魏、北齊陶文

1.衛孺磚北魏和平二年(461)

2.衛儒妻劉磚北魏和平二年(461)

3.衛道世妻吴婉真磚北魏太和四年(480)二月十七日

4.洛陽縣民□鳳磚北魏太和十四年(490)五月十五日

5.衛道敞磚北魏太和十六年(492)

6.衛方妻張磚北魏

7.奇妙姜磚北魏景明元年(500)七月二十日

8.鄯月光墓銘磚北魏正始二年(505)十一月二十七日

9.敢法磚北魏永平三年(510)四月十一日

10.周日大葬券磚北魏延昌二年(513)十二月四日

11.劉榮光妻馬羅英磚北魏神龟二年(519)七月五日

12.郭端造像磚北魏孝昌三年(527)四月二日

13.元鬻墓誌北魏孝昌三年(527)四月十三日

14.趙春戚磚北魏

15.英房女磚北魏

16.韓無忌磚北魏

17.杜紹宗孫妻姬氏磚北魏

18.五月十一日張瓦北魏

19.胡文常瓦北魏

20.趙未瓦北魏

21.削人宋瓦北魏

22.常萬瓦北魏

23.姚子尒瓦北魏

24.閞始瓦北魏

25.八日□□瓦北魏

26.張久瓦北魏

27.廿二日德瓦北魏

28.阿次瓦北魏

29.李伯足瓦北魏

30.侯傳削瓦北魏

31.切瓦人侯傳瓦北魏

32.閞金生瓦北魏

33.曾道慶瓦北魏

34.王真襄瓦北魏

35.歐(?)昌瓦北魏

36.崔瓦北魏

37.□安削瓦北魏

38.榆樹瓦北魏

39.樹字瓦北魏

40.代連瓦北魏

41.遒龍瓦北魏

42.李孜瓦北魏

43.續蘭瓦北魏

44.靜□瓦北魏

45.瞎□瓦北魏

46.葙字瓦北魏

47.祖字瓦北魏

48.張字瓦北魏

49.南甄宫磚北魏

50.師康□印瓦北魏

51.師王客印瓦北魏

52.師王尊印瓦北魏

53.李師印瓦北魏

54.□泰印瓦北魏

55.朱字印瓦北魏

56.胡伏山婦磚北齐天统三年(567)五月十七日

57.張佃保磚北齐武平三年(572)正月十一日



第七章隋代陶文

1.成肆虎銘記磚隋開皇十八年(598)□月十九日

2.大業元年磚隋大業元年(605)

3.衛賓磚隋


第八章唐代陶文

1.李明府夫人梁□磚唐貞觀十八年(644)三月九日

2.司馬貞磚誌並蓋唐總章元年(668)七月二十日

3.含嘉倉刻銘磚(一)唐咸享五年(674)七月

4.含嘉倉刻銘磚(二)唐調露□年(679—680)□月十八日

5.含嘉倉刻銘磚(三)唐聖曆二年(699)五月八日

6.含嘉倉刻銘磚(四)唐

7.含嘉倉刻銘磚(五)唐

8.含嘉倉刻銘磚(六)唐

9.含嘉倉刻銘磚(七)唐

10.含嘉倉刻銘磚(八)唐

11.含嘉倉刻銘磚(九)唐

12.含嘉倉刻銘磚(十)唐

13.含嘉倉刻銘磚(十一)唐


14.含嘉倉刻銘磚(十二)唐


15.含嘉倉刻銘磚(十三)唐


16.含嘉倉刻銘磚(十四)唐


17.王志寬息妻程氏柩銘磚唐永隆二年(681)三月二日


18.王籯金磚誌唐開元二十六年(738)三月十六日

19.潞城縣陳□磚唐開元二十八年(740)七月

20.開元六月廿日磚唐開元年(713—741)六月二十日

21.來三乘磚誌唐天寶八年(749)十一月十一日

22.唐葳磚誌唐貞元四年(788)二月

23.辛晟磚誌唐貞元十九年(803)十月十九日

24.體賢磚誌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

25.王保度磚唐

26.后土墓磚唐

27.謝興伏造像磚唐

28.張安鳳磚唐

29.趙且磚唐

30.王興磚唐

31.馬伏生磚唐

32.曾廷圃磚唐

33.頓龍達磚唐

34.申誕磚唐

35.張信磚唐

36.武字磚唐

37.左仵磚唐

38.吉字鳳紋方磚唐

39.新字磚(一)唐

40.新字磚(二)唐

41.官匠元□□磚唐

42.官字磚唐

43.匠李瓦唐

44.周助瓦唐

45.匠李□□瓦唐

46.王用瓦唐

47.宮匠樊瓦唐

48.省字瓦唐

49.供内十五日瓦當唐

50.趙義璋瓦當範唐

51.王亮瓦當範唐

52.師字支墊唐

53.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一)唐


54.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二)唐


55.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三)唐


56.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四)唐


57.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五)唐


58.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六)唐


59.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七)唐


60.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八)唐


61.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九)唐


62.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十)唐


63.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十一)唐


64.磚瓦窯壁題記十二種(十二)唐





第九章五代、宋代陶文

1.耿家新瓦印板後梁貞明四年(918)七月二十四日

2.王忠奉買地券北宋慶曆四年(1044)十二月三日

3.范正平瓦北宋崇寧元年(1102)正月一日

4.寶林禪院磚北宋崇寧三年(1104)十一月六日

5.漏澤園□□□字號墓磚北宋政和四年(1114)十一月五日


6.漏澤園甲子西字號墓磚北宋政和五年(1115)三月七日


7.漏澤園己丑廿二字號墓磚北宋政和五年(1115)六月


8.漏澤園庚辰二字號墓磚北宋政和五年(1115)七月


9.漏澤園卅三字號墓磚北宋

10.漏澤園七十八字號墓磚北宋


11.漏澤園墓磚北宋

12.宋四郎葬記磚北宋

13.陳祥磚北宋

14.官字磚北宋

15.信字磚北宋

16.蘇氏磚北宋

17.秋字磚北宋

18.劉達瓦北宋

19.李貴瓦北宋

20.□寶瓦北宋

21.陳貴瓦北宋

22.□官瓦北宋

23.焦元瓦北宋

24.張信瓦北宋

25.北窯□順瓦北宋

26.捌杜瓦北宋

27.潘習澄泥硯北宋

28.天下大吉屋脊飾北宋


第十章金代、元代陶文

1.錢擇買地券磚金天德二年(1150)四月二十四日

2.趙二翁買地券磚金大定十七年(1177)四月二十八日

3.周成買地券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四月二十一日

4.楊海情買地券磚金(1115—1234)□□四年十月四日

5.王氏墓磚元至大元年(1308)二月初四日


第十一章時代待考陶文

1.□□□妻磚年代待考

2.順陽令磚年代待考

3.元年磚年代待考


後記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序言


2006年2月,我與《新中國出土墓誌》項目組同仁赴洛陽公幹,時任洛陽市政協副秘書長的王木鐸先生承擔部分行程的接待工作,這是我們初次相識。木鐸先生此前曾在洛陽市文物局工作多年,對洛陽及其周邊的舊物遺址知之甚稔,使我們的調研考察少走很多彎路。其間,在木鐸先生的辦公室小憩時,木鐸先生拿出他收集多年的洛陽出土陶文資料請我鑒賞。我把玩良久,嘖嘖稱奇。木鐸先生見狀,即以將來付梓撰序事見托。我當時事務不多,便想也没想答應了。


  轉瞬十年過去。2016年12月,木鐸先生從洛陽打來電話,説他與女公子王沛和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俞凉亘先生合作編著的《洛陽陶文》,已交出版社,請我踐約撰序。不久,王沛派人送來本書的紙質校樣,厚厚一摞。這下我就有點爲難了。並非十年過去,我將當初的承諾忘記了。其實,我對賢父女的陶文工作還是很關注的。幾年前,他們合作整理出版了《東漢刑徒磚攟存》王木鐸、王沛《東漢刑徒磚攟存》,国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刑徒磚均爲陶質,也是陶文工作的一部分,就曾引起我的聯想:其他陶文工作進行得怎樣了?然而,事到臨頭,還是讓我措手不及。因爲:一、我工作頭緒繁多,分身乏術;二、我對於陶文研究,積纍不足。怎麽辦?我提出寬限三個月,讓我稍作準備。承賢父女惠允。


  陶文首次發現,是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發現者爲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李學勤《山東陶文的發現和著録》,《齊魯學刊》1982年第5期,第35~37頁。。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他購獲的陶文,多屬戰國時期,且出自齊都臨淄,故自號齊東陶父。晚年傳拓《簠齋藏陶》一套,凡有陶文四千八百餘件。陳氏之後,聞訊前往山東尋陶者甚夥,劉鶚(1857—1909)輯有《鐵雲藏陶》,端方(1861—1911)輯有《匋齋藏陶》,爲其最著者。迨至民初,尋陶之風遍及東周七國故地,雖皆有出土,但仍以齊魯爲最盛。而齊魯陶文的價值,也頗受學術界的重視。王國維先生曾據齊國陶文,探討古人以事紀年王國維《齊國差跋》,《觀堂集林》(附别集),中華書局重印本,1984年,第897~898頁。。張政烺先生曾據田氏陶文,探討齊國人名、職官及地理張政烺《“平陵立事歲”陶考證》,《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第46~57頁。。類似例證甚多,無須贅舉。


  至於洛陽陶文,受重視程度,恐怕遠遜齊魯。首先,未見專屬洛陽的“藏陶”類著録圖書。譬如洛陽東漢刑徒墓地出土陶磚,羅振玉没有收入《東都冢墓遺文》《芒洛冢墓遺文》羅振玉《東都冢墓遺文》,《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8册,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第13949~13975頁;同作者《芒洛冢墓遺文》,《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9册,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第13977~14323頁。,而誤收入《恒農磚録》《恒農冢墓遺文》羅振玉《恒農磚録》,石印本,1917年;《恒農冢墓遺文》,上虞羅氏永慕園石印本,1915年。。其次,磚石類著録圖書也很少爲洛陽單闢類目。譬如端方所輯《匋齋臧石記》《匋齋臧甎記》端方《匋齋臧石記》、《匋齋臧甎記》,《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1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第7967~8433、8435~8456頁。,收羅宏富,陶文資料雖然不少,但並未按出土地歸類,能從題目看出係洛陽出土,如“漢雒陽完城旦殘甎”者,可以説甚少;能從内容看出係洛陽出土,如“謝歡同葬磗”末記“洛陽縣故人謝歡同銘”者,似乎亦不多。洛陽作爲歷史名都和文化名城,似乎不應受到這樣的待遇。幸而,本書彌補了這一缺憾!

  本書按朝代分爲夏商陶文、西周陶文、戰國陶文、漢代陶文、曹魏西晉陶文、北魏北齊陶文、隋代陶文、唐代陶文、五代宋代陶文、金代元代陶文十章(第十一章是時代待考陶文,僅三件,可以不論),所收陶文,包括各種陶製品的刻文拓本(不收墨、朱、粉書據我所知,帶有墨、朱、粉書的陶製品,特别是墓磚和買地券,各個博物館,尤其是地方縣市級博物館,均藏有不少,由於清洗照相困難,大部分都未整理發表。),凡四百餘件,均出自現在的洛陽市行政所轄縣區以及傳統的河洛地區,其中東漢、西晉、北魏、唐代最多,顯示了洛陽作爲東漢、西晉、北魏的國都和唐代的東都,物質文化之昌盛。可以肯定,本書不僅對於陶文研究,而且對於歷史和文化研究,也都有着重要價值。現將我個人有興趣者摘要介紹如下:


  第一章是夏商陶文,指的是1960年至1964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所以稱爲夏商,是因爲年代屬夏屬商還有争論。據記載和研究:商始祖契爲帝嚳之子,湯爲契之十四世孫。帝嚳時代在堯舜之前,契興於堯舜禹之際,湯成長於夏之末。帝嚳都西亳,即今偃師。此後,自契至湯八遷,自湯至盤庚五遷。其中,湯回遷西亳從先王帝嚳居,屬於兩遷居同一地點者。此外,兩遷居同一地點者,還有安陽殷墟(三遷商邱,另當别論)王國維《説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説商》《説亳》《説殷》,《觀堂集林》(附别集),中華書局重印本,1984年,第515~516、516~518、518~522、523~525頁。。文化有積纍纔有傳承。二里頭與殷墟能够發現殷商遺址,與兩爲殷商國都不能説没有關係。本書所收二里頭刻畫符號拓本十三件,從形態和風格看,早於殷墟甲骨文,但又與殷墟甲骨文存在某種關聯,屬於商湯至太戊都西亳時故物應無疑問。其中有一件鹿角拓本(),發掘簡報用鉛字造型,形狀變異爲,看不出是鹿角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方酉生執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5年第5期,第222頁。;相關研究用的倒是拓本,可惜將拓本放倒了(),導致與殷墟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相同或相近的字進行比較,所比的字與鹿角没有關係杜金鵬《關於二里頭文化的刻畫符號與文字問題》,《中國書法》2001年第2期,第55頁。。就此而言,本書所收原始拓本,顯然更能展現二里頭陶文的原貌。此外,説該陶文刻畫的是鹿角,也是有根據的。這衹需要與殷墟甲骨文“鹿”字頭頂上的角,如“”(《合集》28327)、“”(《合集》33367),比較一下就清楚了。


  第二章是西周陶文,最末是2002年洛陽西周墓出土的數字簋。該數字簋上刻畫的並非衹是數字,還刻畫了田獵圖畫。據清理簡報和相關研究:這座西周墓屬西周晚期,具有殷遺民墓葬的明顯特徵。這已經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刻畫的五組數字:一一八九一八、八一八一八六、六一八一八九、一八一八一一、一一一八八一,屬於筮數易卦,按照陽奇陰偶解讀,分别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巽(巽下巽上)、蹇(艮下坎上)、既濟(離下坎上)、睽(兑下離上)、無妄(震下乾上)五卦,卦象與圖畫内容亦相契合參閲: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安亞偉執筆)《河南洛陽市唐城花園西周墓葬的清理》,《考古》2007年第2期,第94~96頁;蔡運章、安亞偉《西周陶簋所見圖畫、筮數和文字簡論》,《考古》2007年第2期,第61~66頁。另參:晏昌貴:《西周陶簋所見筮數、圖像考釋》,《周易研究》2009年第2期,第12~18頁。。這自然没有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能夠輕易破譯這種數字符號,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數字卦”,完全得益於張政烺先生的創造性發明。


  實際上,早在北宋重和元年(1118),安州(今湖北孝感)出土的西周中方鼎銘文之末就出現過兩組這種符號,然而宋人不識這兩組數字分别爲“七八六六六六”和“八七六六六六”,王黼《宣和博古圖》卷二釋作“赫赫”, 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一○釋作“赫”,還有釋作“八大夫”、“十八大夫”者,實際爲《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剥(坤下艮上)、比(坤下坎上)二卦。,後人亦長期目爲“奇字”。直到1950年河南安陽四盤磨出土商代卜骨,1956年陝西長安張家坡出土西周卜骨,又見到這種符號,纔引起學人進一步思考。1956年,李學勤先生猜測恐與《周易》九六之數有關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三“世母辛卣”條記器銘前三字爲“×××”,即筮數“五五五”,爲《周易》八卦中的乾卦(單卦),與器名“母辛”亦相契合。薛尚功不知,將“×”釋作“”(古文“五”),稱:“上一字作三,按《説文》世字從三十,故以此爲世字。”薛氏在“母辛卣”前加一“世”,蓋因於此。但後云:“天數窮于九,地數終于六,九六之數爲十五,而天地之數備。三者,十五也。”將此數字與《周易》九六之數相聯繫,早於李學勤,不爲無識。。1957年,唐蘭先生指出應是由一、五、六、七、八等數字組成的已經遺失的古代少數民族文字。這些雖然都是極爲重要的推進,但離事實真相還相差甚遠。1974年,張政烺先生參加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整理,開始深入研究《周易》。1977年,陝西岐山鳳雛村出土西周卜甲又見到這種符號。1978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在長春召開首届學術討論會,張政烺先生應代表請求,做了《古代筮法與文王演周易》的簡短發言,指出:鳳雛村西周卜甲所見由特定數字構成的複合符號,就是“數字卦”。此説不僅解開了近千年的“奇字”謎團,同時爲文王演八卦的傳説提供了實證,受到與會者一致讚揚。此後,1980、1982、1984三年,張政烺先生連續發表了《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殷墟甲骨文所見的一種筮卦》《易辨——近幾年來我用考古材料研究周易的綜述》三篇内容相關的論文,根據當時他能見到的材料,將他的“數字卦”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完善。詳細情況,參見前揭三文,這裏無須贅述前揭三文,先後收入以下三書:(1)《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第561~580、692~705、714~723頁;(2)《張政烺論易叢稿》,中華書局,2011年,第6~29、44~63、64~76頁;(3)《張政烺文集:論易叢稿》,中華書局,2012年,第1~25、26~38、39~58頁。按:後二書爲張政烺高弟李零整理,李曾撰《寫在前面的話——讀〈張政烺論易叢稿〉》敘説原委,值得一讀。。總之,其説堪稱開鑿鴻蒙,振聾發聵!這裏特别提出,是希望大家在解讀“數字卦”時,不要忘記張政烺先生的卓越貢獻!


  這裏補充一點。如前揭清理簡報所説,這座西周墓屬西周晚期,具有殷遺民墓葬的明顯特徵。我們知道,周成王即位,始營成周洛邑。《尚書·多士》序曰:“成周既成,遷殷頑民。”注曰:“殷大夫士心不則德義之經,故徙近王都教誨之。”即周成王時遷到洛陽的這批殷遺民,其後裔直到西周晚期仍在洛陽居住《後漢書》卷二九《鮑永傳》記光武帝“賜永洛陽商里宅”,李賢注:“《東觀記》曰:‘賜洛陽上商里宅。’陸機《洛陽記》曰:‘上商里在洛陽東北,本殷頑人所居,故曰上商里宅也。’”這是東漢初年之事。可見這批殷遺民,其後裔在洛陽居住時間之悠久。。1980年陝西扶風齊家村出土西周中期以後卜骨,其“數字卦”中首次出現“九”字。張政烺先生在《易辨——近幾年來我用考古材料研究周易的綜述》中説:“殷及周初的筮數中不見九字……從不見九字到出現九字,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過程,怎麽會發生這種情況,從理論上很難解決,衹有用歷史解釋,我推測是個民族化問題。上古時期,中國境域的東方人和西方人不同族,風俗習慣不一樣。八卦是伏羲氏創造的,伏羲氏是東方人,數以八爲紀,故所用數字止於八。流傳到西方周人手裏,行之日久,必然要民族化,西方人數以九爲紀,九字遂進入筮數之中。”本數字簋所見筮數中亦有“九”字。該數字簋出土於西周晚期墓葬,該墓葬即使是在東方,但由於是在西周王室直接管轄的新都洛邑,筮數中有“九”字原本没有問題。成爲問題的是,該數字簋出土於東方殷遺民的墓葬。不僅如此,周成王時遷到洛陽的這批殷遺民,還有可能多是與商王有血緣關係的子姓貴族,他們基本保持原有氏族組織,聚族而居,並保持傳統的墓葬習俗彭裕商《周初的殷代遺民》,《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第112~114頁;黄樹余《周初殷遺民去向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1、39頁。。據此,該數字簋筮數中有“九”字,就有可能是東方殷民族自己的傳統。前揭清理簡報和相關研究均未就此問題做出解釋。這是我們閲覽本書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第五章是曹魏、西晉陶文,我對其中曹魏南部君父女磚和西晉官奴婢磚較有興趣。

  曹魏南部君父女磚四方,新安縣出土,時間不詳。包括南部君陵及其長女金璧、二女惡藥、三女君壽四人。南部君陵的姓氏已不可考,但仕宦尚可探究。南部君陵磚記陵生平僅云:“君諱陵,字子皋,天水冀人也。以漢建安八年(203)春正月七日癸巳生,魏景初三年(239)夏五月十二日丙申遭疾而卒,年卅有七,冬十有二月葬于此土。……君在官,惠愛公平,吏民稱述。”另參《書法叢刊》2016年第4期首發的《曹魏南部君墓誌》。没説明在何官。其三女磚開頭分别稱“南部君長女”“南部君二女”“南部君三女”。長女磚記“太和三年(229)三月遭癘氣夭折,時在京師”;二女磚記“(太和)五年(231)八月十九日遭疾夭折,時在都尉官舍”;三女磚記“青龍二年(234)七月十三日遭疾夭折,時在都尉官舍”。知南部君陵所任實爲南部都尉,時間應在曹魏太和三年之後。南部都尉爲西漢在邊郡設置的軍官,據《漢書·地理志》,當時全國僅會稽、牂柯、隴西、西河、樂浪五郡設有南部都尉。王國維先生謂會稽南部都尉應爲東部都尉之誤王國維《漢會稽東部都尉治所考》,《觀堂集林》(附別集),中華書局重印本,1984年,第559~560頁。,如果屬實,則西漢全國實際僅四郡設有南部都尉。南部君陵磚記陵爲天水冀人,又記其祖父曾任“張掖大守”,伯父曾任“金城大守”,父親曾任“西海大守”,均在隴右河西,故陵所任應爲隴西郡南部都尉。關於隴西郡南部都尉,《後漢書》的《順帝紀》《馬援附子防傳》《西羌傳》頗多記載,無須贅述此外,甘肅岷縣文化館還藏有一件東漢永元八年(96)製造的青銅弩機,據研究屬於隴西郡南部都尉舊物。參閲樊友文《永元款銅弩機與隴西郡南部都尉》,《隴右文博》2003第2期,第21~23頁。。而《三國志》對隴西郡南部都尉卻無一字提及。就此而言,此南部君父女磚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西晉官奴婢磚十九方,2008年夏洛陽北邙山出土。包括官屬晉、虜、羌、鮮卑等漢族和少數民族奴婢二十餘人,死亡時間均在泰始(265—274)年間。我們知道,西晉亡於匈奴、鮮卑、羌、氐、羯等所謂“五胡”。這些官奴婢磚中,至少見有羌、鮮卑二胡,其價值之重要自不待言。因而在本書之前,相關研究實際早已開始。衹是非常可惜,這些研究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譬如:王鶴松、王國玉認爲“官晉婢”指晉武帝在建晉過程中將政敵家眷中的女性充當的婢王鶴松、王國玉《晉泰始官奴婢磚銘十九題疏證》,《東方藝術》2009年第4期,第93頁。下同。。不知“官晉婢”之“晉”實際是指本朝晉人也就是漢人。此外,王鶴松、王國玉認爲“官虜婢”是指以俘獲女性充當的婢。楊寧則認爲:“虜:當爲‘奴’的假借字。”楊寧《近五年(2008—2012)新見漢魏六朝石刻搜集與整理》,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19頁。均屬毫无根據的想象。東友關尾史郎先生曾在自己的博客裏,批評李明曉在所著《兩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法律文獻整理與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六章《晉泰始官奴婢磚銘》中,將“官虜婢”之“虜”解釋爲“捕虜”是錯誤的,認爲這個“虜”無論如何也應同於同一批墓磚中所見的“羌”和“鮮卑”,屬於一種非漢族的少數民族參閲關尾史郎のブログ(http:sekio516.exblog.jp)2017年1月30日紀事。。這纔是正確的見解。我曾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習慣稱東北的鮮卑爲“鮮卑”,稱西北的鮮卑爲“虜”王素《吐魯番出土高昌郡文書所見的“胡”與“虜”》,《吐魯番學研究:第三届吐魯番學暨歐亞遊牧民族的起源與遷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80~585頁。。《晉書·武帝紀》咸寧四年(278)六月條云:“凉州刺史楊欣與虜若羅拔能等戰于武威,敗績,死之。”若羅拔能爲西北鮮卑酋長樹機能的部下,即被稱爲“虜”。同紀咸寧元年(275)二月條云:“叛虜樹機能送質請降。”又咸寧三年(277)三月條云:“平虜護軍文淑討叛虜樹機能等,並破之。”樹機能本人也被稱爲“虜”。均可爲證。因此,關於這些官奴婢磚,還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第六章是北魏北齊陶文,其中北魏鄯月光墓銘磚值得一説。該墓銘磚釋文僅四行、三十五字,全文如下:“大魏正始二年歲次乙酉十一月戊辰朔廿七日甲午,前部王故車伯生息妻鄯月光墓銘。”我們知道,車師前國被沮渠氏北涼流亡政權滅亡,是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不久,其王車伊洛即率家族投降了北魏,應該到達了平城,並在此定居。此後,據《魏書·車伊洛傳》,僅知車伊洛於興安二年(453)卒,子歇襲爵;歇於延興三年(471)卒,子伯主襲爵。此後無聞。而據該墓銘磚,不僅知道《魏書·車伊洛傳》所見車伯主實際應爲車伯生之誤,還知道車伯生有子媳,家族應隨孝文帝遷居洛陽,且最終死葬洛陽。該墓銘磚對於高昌史研究、西域史研究、中西交通史研究,價值之大可以想見。該墓銘磚首見於郭玉堂的《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注明是“民國廿一年(1932),洛陽東北卅里天皇嶺出土”郭玉堂《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民國三十年(1941年),洛陽大華書報社。按:此版印刷極少,已不易得。現有二新版:(1)氣賀澤保規編著(復刻)《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附:解説、所載墓誌碑刻目録》,明治大學東洋史資料叢刊第2種,東京汲古書院,2002年;(2)郭培育、郭培智主編《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大象出版社,2005年。可以參閲。。最早引用該墓銘磚的是馮承鈞的《高昌事輯》馮承鈞《高昌事輯》,原載《國立華北編譯館館刊》第2卷第9期,1943年,收入《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論著彙輯》,中華書局,1957年,第63頁。,我在《高昌史稿·統治編》中也引用過王素《高昌史稿·統治編》,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53頁。。但都不清楚該墓銘磚現在何處。本書注明該墓銘磚“現藏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解決了這一問題。

  第八章是唐代陶文,值得關注的材料不少,其中1971年隋唐含嘉倉遺址出土的刻銘磚十四塊,有咸亨五年、調露□年、聖曆二年等紀年,爲高宗、武后時舊物,對於確定唐代含嘉倉的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譬如張弓先生就曾據此論定含嘉倉不是轉運倉,從職掌看應等同於太倉張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中華書局,1986年,第60~63頁。。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這十四塊刻銘磚,發掘簡報衹公佈了八塊刻銘磚河南省博物館、洛陽市博物館《洛陽隋唐含嘉倉的發掘》,《文物》1972年第3期,第49~62頁。,相關研究也衹引用了十三塊刻銘磚段鵬琦《隋唐洛陽含嘉倉出土銘文磚的考古學研究》,《考古》1997年第11期,第78~85、88頁。,都不及本書收集完整。這也是本書優於其他著録類圖書的地方。


洛陽是文物大省河南下面的文物大市。洛陽市的文物工作者,對本地文物有着很深的感情,同時也爲整理這些文物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本書就是這些有益的工作中的一種。就此而言,我們應該向本書的作者致敬,向王木鐸先生與王沛賢父女、俞凉亘先生致敬!希望他們爲整理洛陽文物做更多的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是爲序。



王素
2017年3月15日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