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闽茶文献丛刊(全八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福建省图书馆编 定价 4800.00
责任编辑 李精一 ISBN 978-7-5013-5985-1
出版时间 2016-12-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6-12-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综合文献
中图分类 TS971.21-55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闽茶文献丛刊》是福建省图书馆以馆藏资料为主选辑编纂的一部有关茶文献的汇编。全书共计收入47种历代闽茶文献,其中古籍4种,民国文献29种,其余14种则系新中国成立后的本子。古籍中最负盛名的闽茶文献当为北宋熊蕃所著的《宣和北苑贡茶录》暨赵汝砺撰《北苑别录》,清嘉庆四年桐川顾氏刻本,图文并茂,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龙凤贡茶图式。民国时期的闽茶文献是这部《丛刊》的重要内容,其中大部分皆为稀见茶书,是当时福建茶人努力复兴闽茶的历史记录。14种新中国成立后的本子中较早的是1955年福建省农业厅特产处所编的《怎样栽培茶树》一书,数量最多的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印的资料。凡此种种茶著,可谓琳琅满目,从中我们观想当时闽茶之发展情形,以及茶文化在闽传承衍进与发展变迁,更能体味出福建茶人之于茶业的艰辛与尽心。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目録



宣和北苑貢茶録一卷附北苑别録一卷(宋)熊蕃 (宋)趙汝礪 撰清嘉慶四年(1799)桐川顧氏刻讀畫齋
叢書本三

茶録一卷(宋)蔡襄 撰民國十五年(1926)上海掃葉山房石印五朝小説大觀本九三

品茶要録一卷(宋)黄儒 撰民國十五年(1926)上海掃葉山房石印五朝小説大觀本九七

茶史補一卷(清)余懷 輯清道光十三年(1833)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昭代叢書本一○三

福建福安茶業福建省福安縣立職業學校茶場 編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目録一二九

一、 概論一三一

二、 福安縣位置、地勢及交通一三三

三、 物産一三四

四、 人口一三五

五、 政治一三五

六、 産地及産額一三五

七、 栽培一三六

八、 製造一三八

九、 裝潢一四○

十、 運銷一四○

十一、 捐税一四○

十二、 洋商及茶棧一四一

十三、 茶號一四一

十四、 職中茶業科一四二

十五、 改進方法一四五



調查福建北路茶業報告福建省政府建設廳 編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

序一五一

目録一五三

緒言一五五

概況一五七

附廿四年本廳辦理福州第一茶倉之經過二四七



福建茶産之研究福建省政府建設廳 編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

序二六七

目録二六九

第一章概説二七五

第二章福建之茶業生産及産地 二八八

第三章福建茶業之分類三○六

第四章福建茶之品質三一九

第五章福建茶樹之栽培三四三

第六章茶樹之採摘及採量三六四

第七章福建茶業之製造三七四

第八章福建茶葉之運銷狀況三九四

第九章福建茶業之税收及同業組織四一九

第十章福建各縣茶業衰落之經過四二七

第十一章福建茶葉衰落之原因四四○

第十二章復興福建茶業之意見四五四

附録 四六二



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辦理茶倉之概況福建省政府建設廳 編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四六九

福建茶業叢書(存八種)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茶業管理局 編民國二十八年(1939)福建省政府建設
廳茶業管理局鉛印本四八七

茶樹施肥試驗附茶樹品種改良暫行簡易辦法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茶業管理局 編四八九

茶葉檢驗莊晚芳 編

一、 概論五一五

二、 茶葉檢驗規程細則和標準五一九

三、 茶葉檢驗之先決問題五二八

四、 茶葉檢驗之手續五三○

五、 茶葉檢驗之用具五四九

六、 茶葉檢驗方法五五三


茗笈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茶業管理局 編

第一遡源章五七七

第二得地章五七九

第三乘時章五七九

第四揆制章五八○

第五藏茗章五八二

第六品泉章五八四

第七候火章五八六

第八定湯章五八七

第九點瀹章五八九

第十辯器章五九○

第十一申忌章五九二

第十二防濫章五九三

第十三戒淆章五九四

第十四相宜章五九五

第十五衡鑒章五九六

第十六玄賞章五九七


茶園墾植法的改良林家齊 著

一、 舊式茶園之改良六○七

二、 新墾茶園之設計六一三

三、 階段式茶園之開設法六一六

四、 茶樹播種法之改善六一九

五、 防風林及庇蔭樹之栽植六二二

六、 茶園绿肥栽培之必要及其栽培法六二二


祁紅複製之理論與實際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茶業管理局 編六二七

東北印度紅茶製焙學PH CarpenterCJ Harrison 原著范和鈞 譯六四五

錫蘭紅茶製造法及其理論[錫蘭]摩彼德 著范櫻 譯

第一章概論七○九

第二章在茶園中七一五

第三章萎凋七一六

第四章揉捻七三五

第五章發酵七四五

第六章烘茶七五六

第七章篩分七六七

第八章包裝七七五

第九章結論七八○

附録二比例濕度表七八二

附録一總結七八三


中國飲茶起源考[日本]矢野仁一 著黄孝光 譯

一、 研究華茶歷史的必要 七八九

二、 飲茶的起源考 七九○

三、 漢代四川人的飲茶考 七九八

四、 飲茶初期爲藥用品考七九九

五、 魏晉六朝時代中國南部飲茶考一五

六、 唐代飲茶考八○九







第二册目録



三年來福安茶業的改良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茶業改良場 編民國二十八年(1939)鉛印本

題字三

序九

插圖一一

目録一九

導言二一

概況二五

報告三二

編後一一二

附録一一三



邵武建陽崇安三縣茶業調查翁紹耳 著民國二十九年(1940)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鉛印本

(一)邵武之茶業一三○

(二)建陽之茶業一三八

(三)崇安之茶業一四三

(四)三縣之茶業貿易一六二

(五)邵建崇三縣茶業前途之展望一七一



福建省茶業統計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 編民國三十年(1941)油印本一七五

福建之茶(上册)唐永基 魏德端 編民國三十年(1941)福建省政府統計處鉛印本

序二七一

目録二七五

第一章簡史二七九

第二章生産概況二八八

第三章生産組織三三六

第四章栽培與採摘三五六

第五章製造三七七

第六章包裝與運輸四三四



福建之茶(下册)唐永基 魏德端 編民國三十年(1941)福建省政府統計處鉛印本

目録四八九

第七章茶業市場四九三

第八章買賣情形五五五

第九章茶業金融五九二

第十章輸出六○九

第十一章成本與價格六三五

第十二章税捐六七○

第十三章管理與改進六九三

第十四章檢驗七一四

附録一二十九年度茶業管理概況七四三

附録二閩侯之花香七六五








第三册目録


一年來的福建示範茶厰福建示範茶廠 編民國三十年(1941)鉛印本

目録三

一、導言二一

二、組織系統二三

三、厰務概況二七

四、分厰及製茶所概況一五五

五、調查一六九

六、附録二一一



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三十年度業務報告書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 編民國三十一年(1942)
油印本

目次二六七

弁言二七一

第一章産製三一一

第二章收購三二○

第三章內銷三四三

第四章調查統計三四九

第五章其他三五二



福建茶業之改進曾燕選 撰民國三十二年(1943)抄本

目次三五九

第一章福建茶葉在中國出口貿易上的地位三六三

第二章福建茶葉上産概況三七八

第三章福建茶業外銷運輸概況四○六

第四章今後的福建茶産四二九

第五章銷路問題四四二



復興福建茶業計劃芻議何高政 撰民國三十二年(1943)抄本

緒言四六九

第一章福建茶業之重要性四七二

第二章福建茶業之概況四八一

第三章福建茶業復興之必要五一三

第四章福建茶業復興之動向五二七

結論五八八







第四册目録



武夷山的茶與風景陳舜年 徐錫堃等 著民國三十三年(1944)鉛印本

序七

目次一一

上篇茶一七

一、武夷茶盛衰史話二八

二、武夷茶的成長及其種類三三

三、武夷茶的製造及其行脚四六

四、武夷茶的品飲藝術五六

五、武夷茶和文學六二

下篇風景七一

一、碧水丹山話九曲八二

二、茶區中心地的風景線一○○

三、武夷的兩極——溪南和山北一○八

四、遊覽指南一一四



閩茶復興問題之商榷林時中 撰民國三十四年(1945)抄本

目次一二三

第一章導論一二七

第二章閩茶在國茶中之地位一三四

第三章閩茶復興之必要一七一

第四章生産方面之改進一九九

第五章製造方面之改進二三三

第六章運輸方面之改進二五五

第七章銷售方面之改進二七八

第八章閩茶復興之經費與組織三一一

第九章結論三二六




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推銷、受託購製茶葉辦法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 編民國三十四年(1945)
鉛印本

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推銷茶業辦法三四五

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受託購製推銷茶業辦法三四九



福建茶業概況□□ 著一九四九年複寫本

目次三五九

一、 過去茶葉産銷概況三六二

二、 本年度福建茶葉生産情況和明年度估計三九四

三、 過去茶葉衰落原因的分析四一○

四、 對閩茶的今後意見四一七



怎樣栽培茶樹福建省農業廳特産處 編一九五五年福建人民出版社鉛印本

目録四二八

一、 努力發展茶業生産四二九

二、 怎樣管理現有茶園四三五

三、 怎樣墾復荒蕪茶園四六五

四、 怎樣開闢新茶園四六八



閩東茶葉(經驗介紹)福建省福安專區農展會辦公室 編一九五八年鉛印本

目録四九二

福鼎縣茶葉翻一番的領導經驗四九三

寿寧後洋社紅茶畝産八○五斤的丰産經驗四九六

霞浦草崗社茶樹重修剪丰産經驗四九七

福鼎茶場創造畝插三二万株的育苗經驗四九九

周寧縣碼坑鄉茶樹根部育苗的經驗五○一

周寧縣家家户户育茶苗經驗五○二







第五册目録



閩東茶樹栽培技術福建省福安專署茶葉局、福建省福安専區茶葉科學研究所 編一九六○年福建
人民出版社鉛印本

前言五

目録七

第一篇 概況九

第二篇 茶樹栽培技術四五

附一五三



茶葉製造學福建省福安農業專科學校 編一九六一年農業出版社鉛印本

目録一六五

第一章緒論一六七

第二章製茶原料一七三

第三章紅茶類製造一八七

第四章緑茶類製造二四八

第五章青茶類製造二九二

第六章花茶類的窨製三二七

第七章白茶和黄茶製造三五六

第八章黑茶和蒸壓茶製造三六五



十年茶葉科學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1952—1957)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編
一九六二年鉛印本

目録四一二

福建茶樹主要栽培品種調查鑒定報告四一三

茶籽播種時期与貯藏方法研究報告四二二

閩東重點茶區土壤調查四二七

茶樹肥料試驗報告四四七

福建茶區肥料資源與積肥施肥的初步調查四五七

茶園緑肥作物品種觀察研究四六四

茶園緑肥栽培和利用技術研究四七一

茶樹根系研究報告四七八

茶樹深耕與根系更新研究報告四八六

茶樹臺刈時期及處理方法試驗四九一

老茶樹重修剪研究四九六

老茶樹重修剪示範試驗總結四九九

改造舊茶園的經驗和今後的意見五○二

茶樹採葉方法研究五○五

安溪縣茶樹栽培技術調查五一六

茶園豐産經驗(1954—1955年)五一九

茶園豐産經驗與技術示範報告(1956)五二二

茶毛蟲防治研究五二七

茶樹噴射“六六六”“二二三”對毛茶品質影響的研究五四三

紅茶製作過程初步研究報告五四七

紅茶闇條發生及其對品質的影響五五一

水力揉茶機的設計研究五六一

用水力機械裝設的紅茶初製所初步試驗工作總結五七三

緑茶殺青方法與手摇殺青機的研究五七七

手摇大鍋殺青機的研究五八二

簡便解塊機之設計研究五八八







第六册目録



茶樹凍害調查研究報告(初稿)(1963年1—2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編著
一九六三年油印本

一、主要調查內容與方法標準四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四

三、摘要一四



政和大白茶幼樹定型修剪研究報告(1957—1962)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編著
一九六四年油印本

一、前言二一

二、研究方法與經過二一

三、結果與分析二三

四、摘要三三

五、結語 三四



福建省茶葉學會一九六三年學術年會文集福建省茶葉學會 編輯一九六四年鉛印本

目録三九

茶樹栽培五三

茶樹品種一二五

茶樹蟲害一五二

茶葉採摘一六六

製茶及生化一九四



福建省茶葉學會一九六四年學術年會文集福建省茶葉學會 編輯一九六五年鉛印本

目録二四五

茶樹栽培二六二

茶樹品種三三三

茶樹蟲害三七○

製茶生化三八二



我國第一批茶樹地方良種鑒定初報與推廣意見(草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編
一九六四年鉛印本

一、品比鑒定結果四三七

二、對在全國範圍內推薦本省良種的意見四四○

三、對於良種發展與繁育的意見四四○



茶樹品種鑒定內容與方法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編一九六五年鉛印本

一、調查鑒定的內容與方法四四五

二、小區鑒定內容與方法四四七

三、討論四五○



花茶科研資料彙編(第一集)福建省福州茶廠、福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編一九六五年鉛印本

前言四五五

目録四五七

一、 特種茉莉花茶窨製工藝技術測定寫實報告福州茶廠四五九

二、蘇州茉莉花茶現行窨製工藝技術的查定報告蘇州茶廠四六四

三、單瓣與雙瓣茉莉花窨製花茶品質比較試驗報告福州茶廠 四七○

四、花茶窨製工藝及其理論探討浙江農業大學四七七

五、關於茉莉花采收運輸情況的初步調查報告(摘要)蘇州茶廠四八九

六、茉莉花生理觀察初報(摘要)福州茶廠四九二



白茶研究資料彙集(1963—1964)福建省茶葉學會 編輯一九六五年鉛印本

目録四九六

一九六四年白茶採製技術座談會座談紀要四九七

論白茶初制工藝的理論與實踐五○一

白茶管道加温萎凋試驗研究報告五一九

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五六一


閩茶小録一九八二年抄本

目録五八一

一、福建茶之栽培史五八三

二、閩南茶葉史略五八六

三、福建五大名茶五九四

四、烏龍茶簡介五九六

五、十種名茶原産地六○一

六、論福建茶之書目六○四







第七册目録



安農校刊(茶業專號)第一卷第二期福建省立福安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編輯民國二十六年(1937)
鉛印本一


茶訊福建省政府建設廳茶業管理局 編民國二十八年(1939)鉛印本

第一卷第一期九七

第一卷第二期一○五

第一卷第三期一一三

第一卷第四期一二一

第一卷第五期一二九

第一卷第六期一三七

第一卷第七、八、九期合刊一四九

第一卷第十、十一、十二期合刊一六九

第一卷第十三、十四、十五期合刊一九五

第一卷第十六期二一九

第一卷第十七期二二九

第一卷第十八期二三七

第一卷第十九期二四五

第一卷第二十期二五三

第二卷第一期二七三

第二卷第二期二八一

第二卷第三期二九一

第二卷第三期三○一

第二卷第五期三○九

第二卷六、七、八期合刊三一七

第二卷第九期三三三

第二卷第十期三四九

第二卷第十一期三六三

第二卷第十二期三七五

第二卷第十三期三八七

第二卷第十四期三九九

第二卷第十五期四一一

第二卷第十六期四二三

第二卷第十七期四三五

第二卷第十八期四四七

第二卷第十九期四五九

第二卷第二十期四七一



話(創刊號)話社 編輯民國三十四年(1944)油印本四八三

第貳期五○一








第八册目録


閩茶季刊(創刊號)閩茶季刊編輯委員會 編輯民國二十九年(1940)鉛印本一

閩茶(月刊)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 編輯民國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1946—1947)鉛印本

創刊號二一七

第一卷第二期二七三

第一卷第三期三二五

第一卷第四、五期三七五

第一卷第六期四四五

第一卷第七期四九三

第一卷第八、九期五五九

第一卷第十期六二七

第二卷第一期六九一

第二卷第二期七三九

第二卷第三期七八九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言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發現和飲茶的歷史已有四五千年了,茶聖陸羽在《茶經·六之飲》概言“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至漢、唐之際,飲茶之風已經盛行於世,傳承迄今,茶飲可謂長盛而不衰,其間還經由國際往來傳遍了全球。茶的種植、製造及啜飲品味還逐漸衍生爲一種文化現象——茶文化,成爲大衆所樂於接受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植茶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東晉:在南安市豐州九日山蓮花峰二十七處石刻中,有多處提到了“茶”,如東晉太元丙子年(376)的“蓮花茶襟”題刻,以及“巖縫茶香” “貢品石亭茶” “蓮花茶懷古”等;其中“蓮花茶襟”可謂福建最早關於茶的文字記載,較之陸羽所撰的《茶經》還早了三百多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四十餘年的歷史。而歷史上福建製茶最富盛名者,即爲北苑貢茶,五代閩國龍啓年間(933—934)即後唐末年,建甌人張廷暉以其住地北苑(今建甌東峰鎮鳳凰山茶場一帶)適宜種茶,並將茶園獻給官府;官府乃設官焙,製貢品,建溪流域的茶業生産迅速興起,及至南唐末,北苑已成爲南方乃至全國著名的茶葉産區。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朝廷遣使北苑,擴建官焙三十二處,置龍鳳模,造團茶,生産北苑龍鳳茶,北苑成爲貢茶産地之一。現存於建甌市東峰鎮裴橋村焙前自然村林壠山坡上的北宋慶曆八年(1048)柯適《北苑茶事摩崖石刻》記載:“建州東,鳳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爲御焙,歲貢龍鳳上;東東宫、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三十二焙……”,詳細記録了當時産茶地域和製作貢茶的情況。

  福建同時又是歷代製茶技藝變化發展進程與茶文化的闡揚傳播的重要地區。《記事珠》(題唐馮贄撰)稱“建人謂鬥茶爲茗戰”,顯見其時福建飲茶、品茶風氣已然熱絡;及至宋、元二朝,福建在種茶、鬥茶方面蔚然成風,宋在福建建州(今建甌市)設皇家龍團鳳餅茶基地,即北苑貢茶。元移宋祚,大德六年(1303)於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設了焙茶局,謂之“御茶園”,置茶户,設場官,專製貢茶,由此武夷茶名漸盛,武夷之茶崛起,已然超過了北苑茶。有明一代,福建産茶更盛,技術也有更多創新,明初襲元制,後朱元璋罷造龍團,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廢龍團,採芽改製散茶以進,這是福建省茶葉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早先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筍”,其後又製“雨前”“松蘿”“靈芽”“仙萼”“白露”諸茶,産品由細嫩早採爲勝,逐漸向炒青緑茶轉變,産量亦相當可觀,據《明史·食貨志》載:“天下歲額止四千二十二斤,而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佔當時全國貢茶的一半以上,又以北苑、武夷爲主,“則建茶甲天下也”。明末清初福建創製了烏龍茶,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代的《武夷山志》等都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茶葉成爲了福建的名産之一,其在茶類的創製方面也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不難看出,宋元時期福建出現的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爲特徵的宫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象徵著閩茶在中國茶葉界的特殊地位。不惟如此,福建植茶歷史悠久,《茶經》开篇即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經·八之出》则載:茶“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顯見福建早已是中國茶葉的主要産區之一。迄至明代,福建省域植茶區的面積與種茶縣的數量,在宋元的基礎上,儘管局部或有出現消長的情形,但整體上還是以增加爲主,且主要仍以閩北爲中心。明萬曆後,武夷山茶業大興,福建其他各府縣也都有植茶,但與閩北專營茶園的规模化、商品化相比,閩東及閩西的産茶地衹是以小農個體、散户的副業爲主,更因之囿於地形地勢險阻及海禁政策等影響,即便有茶商入閩開展茶貿,亦未能涉及與帶動。故清人郭柏蒼《閩産録異·茶》讚道:“閩諸郡皆産茶,以武夷爲最。”

  隨著中國的植茶、飲茶之風盛行,茶業對外貿易也漸次展開,並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福建茶業在國內的地位暨影響都很大,其海上的茶貿商路自古亦有之。唐代就已開闢有泉州刺桐港,明初則闢於漳州的月港,明未清初又闢厦門港;至清中期,福州、厦門成爲中國對外通商口岸,到了光緒後期,福州“閩海關”、厦門“厦海關”和寧德三都澳“福海關”成爲福建茶葉出口的三大重要口岸。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依稀可辨自閩江源頭的武夷山,直到閩東南沿海的泉州、漳州、厦門、福州和寧德,構成了閩茶對外傳播的一道歷史風景綫。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之際,曾攜帶了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各種名茶作爲禮品饋贈各國,茶葉的外銷可謂由此發端。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從澳門埠收購武夷茶,並經爪哇的東洋貿易據點輸往歐洲各地。清中葉開闢五口通商後,自福州、厦門兩个通商口岸,揭開了福建直接出口的外貿史,清咸豐三年(1853),美國旗昌洋行開通自福州經閩江抵武夷茶區的水運航路,福州港埠武夷茶的貿易量激增;清光緒四年(1878),福建出口茶葉就達八十多萬擔(約四萬吨),約佔當時全國年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武夷之茶風靡歐美各國。除了海運水道外,茶商在閩北的崇山峻嶺間也打通了一條北上直通内陸的萬里茶路,源源不斷地把福建茶葉運銷到俄羅斯,及至更遠的地方。閩茶所趨,可謂無遠弗届。

  誠然,種茶、飲茶不等於就有了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中國人飲茶尤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啜飲鑒别茶的優劣,也帶有領略茶藴、神思雋永的意味,由此還擴展到了講究茶具、講求環境,意趣盎然。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以茶待客之際,十分注重沏茶、敬茶的禮節;而儒釋道思想的逐漸融入,也使得茶飲由日常的生活之飲演進和升華爲具有顯著社会文化功能的精神文化享受,再經由歷代朝野僧俗暨文人士子的承續與演繹,不斷糅合進了中國儒、道、釋諸派思想,獨成一體,逐漸形成了中國茶文化傳統,成爲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歷久而彌芳。更爲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續迄今的歷代茶飲、鬥茶習俗,以及各界詠茶的詩文,還有茶學專著的不斷湧現,茶與生活、藝術及文學等日漸交融,並且還通過商貿之旅而傳揚開去,由此構成並豐富了中國茶文化,不斷爲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貢獻,影響可謂深遠。

  近年來,中國茶文化越來越受到中外各界的熱愛和重視,而閩茶在其中仍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老樅水仙、大紅袍、正山小種、鐵觀音、福州花茶及永春佛手……這些閩茶在人們的生活中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茶品;不惟如此,茶葉以外的茶具、茶室,同樣備受關注,各地評選名優茶葉的活動也十分熱絡,凡此種種,帶動了整體茶文化的再次勃興,顯見中國經濟步入繁盛時期,人們對於健康生活的嚮往,其間也折射出了現代人對精神文明的孜孜以求。

  我館向來重視鄉賢文書的蒐集,現典藏的歷代鄉邦文獻主要集中存藏於特藏部,並在恒温恒濕環境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在完成館藏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同時,我館加强了民國時期文獻的排查與保護力度,同時結合數字化手段,甄選有關課題進行整理、研究與開發,不斷嘗試進行文獻的再生性保護工作,收到了較好的成效。近年來,特藏部相繼策劃和編纂出版了《民國參政院議事録(1914—1916)》《民國時期福建華僑史料彙編》和《福建省圖書館藏稀見書目書志叢刊》等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爲配合“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課題的研究,我館決定積極開展相關專題的資料研究、收集和整理工作,特藏部則將歷史文獻的整理研究納入了工作議程,以館藏特色爲主,遴選、彙編了這部《閩茶文獻叢刊》。

  該《叢刊》共計收入四十七種歷代閩茶文獻,其中古籍四種、民國文獻二十九種,其餘十四種則係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文獻,這也是我館努力嘗試明確主題、甄選資料而進行的地方文獻專題的系列化整理開發工作。其中古籍最負盛名的閩茶文獻當爲北宋熊蕃所著的《宣和北苑貢茶録》暨趙汝礪撰《北苑別録》,清嘉慶四年桐川顧氏刻本,圖文並茂,爲我們保留了珍貴的龍鳳貢茶圖式;此外,蔡襄撰《茶録》一書,主推建安茶品,兼論製茶工具和品茶器具等,而黄儒的《品茶要録》側重於茶葉品質鑒別,這三者皆可謂宋人茶論中的名著。清初莆陽人余懷所作《茶史補》亦有可觀之處,書中記録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各名人著作中有關茶之記載,還輯録了唐代以來各地各級政府有關茶之政令,以及各地之茗茶種類。

  民國時期的閩茶文獻可以説是這部《叢刊》的重要內容,其中大部分爲稀見茶書,是當時福建茶人努力復興閩茶的真實記録,堪稱一段珍貴的閩茶歷史記憶。這部分閩茶文獻,總體上可以分爲三大類:其一是當時政府組織編纂的各類專題資料,如福建省政府建設廳暨轄下有關機構組織編纂的叢書,即《福建建設報告叢書》(涉茶文獻有《調查福建北路茶業報告》《福建茶産之研究》二種)、《福建茶業叢書》(現存《茶樹施肥試驗》《茶葉檢驗》《茗笈》《茶園墾植法的改良》《祁紅複製之理論與實践》《東北印度紅茶製焙學》《錫蘭紅茶製造法及其理論》和《中國飲茶起源考》等八種),其中《東北印度紅茶製焙學》《錫蘭紅茶製造法及其理論》和《中國飲茶起源考》三種書均譯自外國人的著述,頗有參考與借鑒的價值;福建省政府統計處編印的《福建調查統計叢書》之五《福建之茶》,以及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外銷物資增産推銷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編印的《武夷山的茶與風景》等等。其二爲茶區職校編輯的茶書暨刊物,有《福建福安茶業》《安農校刊(茶葉專號)》,以及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學生的學習調查報告《邵武建陽崇安三縣茶業調查》,私立福建學院的學生論文,如《福建茶葉之改進》《復興福建茶業計劃芻議》和《閩茶復興問題之商榷》諸篇。第三類則爲茶企、茶場所編輯的茶業文什,有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茶業改良場編印的《三年來福安茶業的改良》、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編印的《福建省茶業統計》《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三十年度業務報告書》、福建示範茶廠編印的《一年來的福建示範茶廠》、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福建省農林公司茶葉部推銷、受託購製茶葉辦法》《閩茶(月刊)》等。除此以外,還有一類即爲社會興辦的茶刊物,如《閩茶季刊(創刊號)》《話》,雖然不多,但當時的影響卻比較大,還有許多省內各界名人爲之題詞、撰文,圖文並茂,亦足養眼和益智。凡此種種茶著,可謂琳瑯滿目,披閲之餘,今人亦可藉此往觀當時閩茶之發展情形,以及茶文化在閩傳承衍進與發展變遷,更能體味出福建茶人之於茶業的艱辛與盡心。

  新中國成立後,茶葉依舊是福建農業生産的一個重點,這當然與福建悠久的茶葉生産經營的歷史傳統有關。目前,收入《叢刊》的這一時期閩茶各類文獻計有十四種,較早的係一九五五年福建省農業廳特産處所編的《怎樣栽培茶樹》一書;數量最多的則爲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印的資料,計有《十年茶葉科學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1952—1957)》《茶樹凍害調查研究報告(初稿)》《政和大白茶幼樹定型修剪研究報告(1957—1962)》《我國第一批茶樹地方良種鑒定初報與推廣意見(草案)》及《茶樹品種鑒定內容與方法》,共有五種;福建省茶葉學會編輯的《福建省茶葉學會一九六三年學術年會文集》《白茶研究資料彙集(1963—1964)》和《福建省茶葉學會一九六四年學術年會文集》,共三種。從地區上來看,館藏福安一地編輯的茶書也較集中,計有福建省福安專區農展會辦公室編印《閩東茶葉(經驗介紹)》,福建省福安專署茶葉局、福建省福安専區茶葉科學研究所編輯的《閩東茶樹栽培技術》,還有福建省福安農業專科學校編《茶葉製造學》等三種,而福建省福州茶廠、福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編印的《花茶科研資料彙編(第一集)》,亦具特色。一九八二年傳抄本《閩茶小録》則爲綜述,佚名輯録,所録“閩南茶葉史略”等篇亦足參考。本書收録文獻按照先圖書,後期刊進行編排,且兩類文獻之下大致按時間排序。

  近年來茶事熱絡,各地都在積極推介和闡揚傳統茶文化,爲此,我們深感各方亟需有關歷史文獻的輔助與支持。本著傳承與弘揚中國茶文化的初衷,我們以館藏資料爲主選輯編纂了這部《閩茶文獻叢刊》,所收入的内容主要爲茶葉的産銷方面,雖然有些茶論間或涉及茶飲等其他方面,但卻不是專論,也没有系統化整理和闡述,因此,這部《閩茶文獻叢刊》或可暫訂爲“初編”,以待各界的熱忱響應,貢獻各自所藏閩茶文獻珍籍,補充本《叢刊》之未備,其後則可逐漸彙入,爲之續編,以豐富和充實這一課題,其於閩茶文獻及至閩茶文化而言,可謂幸甚!



編者

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