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衢州古代著述考
 
 
分享到:
编  著  者 魏俊杰 定价 168.00
责任编辑 靳诺(常规) ISBN 978-7-5013-6020-8
出版时间 2016-12-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6-12-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 K295.53
读者对象 目录文献学、各大图书馆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自北向南转进过程,此当发端于两汉。晋室遭永嘉之乱,五马渡江,古代学术文化进一步向南转进。宋室罹靖康之难,宋鼎南迁,南方学术文化日趋兴盛。衢州古代文化也随中国文化的转进而发展。两汉之际,有隐士龙丘苌名留青史,衢州人物由此兴起。南齐时,有徐伯珍《周易问答》问世,衢州学术文化由此勃兴。然宋代以前,衢州人物、著述,能见于史册者屈指可数。随古代文化转进,衢州学术文化至宋世以后逐步发展。衢州学术涵泳于中华主流学术中,两宋以来,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文献相望,书香不绝,学术著述,日渐丰富。衢州古代著述今可考者有1651种,已知传世者有280种,本书对各类衢州著述作全面考述。 本书充分利用《衢州文献集成》及其它众多官私收藏的文献,在前人已有的学术基础上,补阙纠缪,超出著录衢州著述最多者几乎一倍,辨证不少文献记载之误。较之以往诸作,本书力求内容相对完善,为撰者立小传,著录佚书见存之序,指出佚书佚文所在,为见存之书撰写提要。最后附以表格,不仅直观展示衢州各类著述,且可弥补同一人著述割裂于不同部类之下的缺陷。将众多衢州著述汇为一书,需对收录著述的范围、标准、类别、编排方式、引证文献等作综合考虑。体例仿《四库全书总目》,若《四库全书总目》有著录,本书全录其提要,同时另撰提要或加补充,或加辨证。本书正文后附有《衢州古代衢籍人士著述表》、《衢州方志表》、《古代外籍人士衢州著述表》、《古代流寓衢州人士著述表》、《衢州古代著述撰者籍贯辨误表》,以简洁而直观地反映衢州著述的情况。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目 录

绪论
经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春秋类
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
乐类
孝经
小学类
史部
正史类
编年类
实录类
杂史类
奏议类
传记类
地理类
衢州方志类
政书类
目录类
史评类
子部
儒家类
兵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天文算法类
术数类
艺术类
杂家类
类书类
小说家类
道家类
释家类
集部
唐人别集类
宋人别集类
元人别集类
明人别集类
清人别集类
诗文评注类
总集类
附录
衢州古代衢籍人士著述表
衢州方志表
古代外籍人士衢州著述表
古代流寓衢州人士著述表
衢州古代著述辨误表
 
前言[ 滚动 - 展开 ]  
 
绪言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自北向南转进过程,此当发端于两汉。晋室遭永嘉之乱,五马渡江,古代学术文化进一步向南转进。宋室罹靖康之难,宋鼎南迁,南方学术文化日趋兴盛。衢州古代文化也随中国文化的转进而发展。两汉之际,有隐士龙丘苌名留青史,衢州人物由此兴起。南齐时,有徐伯珍《周易问答》问世,衢州学术文化由此勃兴。然宋代以前,衢州人物、著述,能见于史册者屈指可数。随古代文化转进,衢州学术文化至宋世以后逐步发展。衢州学术涵泳于中华主流学术中,两宋以来,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文献相望,书香不绝,学术著述,日渐丰富。衢州古代著述今可考者有1651种,已知传世者有280种,本书对各类衢州著述作全面考述。
一、本书研究的学术基础
西汉之季已有经籍志书,刘向、歆父子整理群书、编制目录、撰写提要,《别录》、《七略》遂问世。东汉班固撰《汉书》,依《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此为现存最早群书目录。自魏晋以降,官私书目迭出,《中经》、《七志》、《七录》等先后纂辑。北朝时,宋孝王始开地方目录先河,刘知几《史通•书志》载:“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雠校之司。所列书名,惟取当时撰者。”自南宋高似孙《剡录》而下,地方志书列有艺文、经籍之门逐渐常见。
明代已见地方经籍志书,[雍正]《浙江通志•经籍志》著录有李埈《甬上著作考》。清代以来,出现不少地方经籍簿录,而浙江尤多,湖州、金华、温州、杭州、台州、绍兴、嘉兴、宁波等皆有经籍志书,且海宁、平湖、永嘉、上虞、海盐、瑞安、长兴一邑甚至南浔一镇也有经籍书目。各经籍志书或存佚兼收,或仅守当时所存之书,或仅备书名,或为存书提要,或有作者小传,或有所辨证,或收录有序文,内容各有不同。民国时,在陈训慈先生主持下,浙江省图书馆曾编《浙江省郡邑总集》、《乡贤遗书》,《乡贤遗书书目》,所收为当时所见浙江乡贤书籍。宋慈抱有《两浙著述考》,惜此书无集部著述,所收经、史、子部遗漏也不少。洪焕椿编着《浙江方志考》、林正秋主编《浙江方志概论》为浙江方志专门之做,前书重于考辨,后书详于评述。
衢州此前尚无专门经籍之作,仅浙江通志、衢州方志中有涉及有衢州经籍内容。就各方志史源来说,后成之书往往采择前书,收书数量一般多于前书。就著录衢州著述各书目而言,后来书目不仅收录著述数量增多,且体例相对较完善。如[光绪]《开化县志》以前县志,其著录开化著述编排可谓混乱,[光绪]《县志》相关内容则条理相对清晰。下表所列各书目,除民国以来书目外,其他各书目基本无解题或提要。各书目在著录同一种著述时,可能在撰者、撰者籍贯、撰者时代、书名、卷帙等方面有异。以往各志书,由于时代局限,多有遗漏。下表所列收录衢州著述诸作,以[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所收衢州著述最多。本书收录衢州古代各类著述1651种,另附流寓衢州人士著述39种、误为衢州著述30种。对比可知,以往各书目遗漏不少。不仅如此,各相关书目多少会有误收之作。
除上述书目相对集中著录衢州著述外,另有许多著述散见于其它各类文献中。就方志来说,不仅经籍志或艺文志有专志,其人物志也常有著述,且人物志有不少著述不见于同书经籍志、艺文志,有些选举志中也会列有科贡人士著述,其它志在征引文献时也会涉及不少著述。因此,考述衢州著述,不仅要参考经籍志、艺文志、人物志,还有查看方志其它相关内容。以往的各类官私目录著作以及正史、别史之艺文志、经籍志等,虽为全国性群书书目,考述地方著述自然也有参考。文人别集和宗谱中也时涉及某些著述,由书序可知著述,而墓志铭、墓表、行状、神道碑、人物传中有时也会提及墓主或传主的著述。不仅文集和宗谱中墓志铭会涉及到相关人物的著述,散见的墓志也同样会有。有些现存著述的书序或书跋也往往会提及相关人士的著述,如据毛以南《致和堂诗稿》后作者自跋乃可知以南堂伯毛绍芳诸作。另外,类如《两浙輶轩录》、《西安怀旧录》、《须江诗谱》之类总集,往往会有收录作者小传,据这些小传又可知不少著述。有些现存之书,不见于其它文献记载,仅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或私家收藏,这类文献需要调查后才能发现。《衢州文献集成》收录了绝大部分衢州古代传世著作,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基础。考述地方著述虽以方志及其相关书目为主,同时还需广泛参考其它各类文献数据。
二、衢州古代著述概述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文化教育逐渐普及庶人。自宋以来,衢州较大的家族往往重视家学,此可参见衢州著述家训、蒙学类著作以及诸课儿类著述。故衢州许多学人出于同一家族,不少是父子、兄弟皆有著述。衢州教育的发展还体现在书院教育上,北宋时衢州有5所书院,南宋增至17所。嵇璜等《续文献通考•学校考》载南宋全国著名书院有22所,衢州就有柯山书院、清献书院两所。宋以后,衢州书院教育仍受到重视。衢州不仅私学教育较盛,郡学、县学教育的发展亦可见证于衢州府志、县志的记载。衢州教育的发展,加之文化的地域转进,促使此地士人不断涌现。
衢州古代著述主要产生于宋元明清时期,有影响的著述以宋代为多,宋后著述数量虽渐多,然影响渐弱,这与衢州学术人物的兴衰有关。据贾志扬《宋代科举》附录三统计,北宋时衢州进士数居今浙江各地首位,这反映当时衢州人物较盛。由进士数来看,宋代320年衢州产生进士609位,明代277年仅有进士146人,而[雍正]《浙江通志•选举志》载明代浙江11州府进士近4000人;又据同书《选举志》,清乾隆前浙江进士1142人,而衢州仅15人。衢州有著述的学者在正史有传者,《宋史》有赵抃、毛渐、毛注、王汉之、王涣之、刘正夫、程俱、刘章、刘愚、徐霖等10人,《明史》有樊莹、徐文溥两人,且有金寔、吾绅、郑伉、毛恺等4人附入他人传后,《清史稿》仅有戴敦元。宋代衢州不少学者师承当时理学家,如徐存为杨时再传弟子,邹补之受业于朱、吕之门,刘愚师承叶适,刘克之学出于吕祖谦。明代也不少学者亦师承当时名家,如何初为许谦再传弟子,郑伉学于吴与弼,陈恩得蔡清心传,周积先后师从章懋、蔡清、王阳明,祝鸣谦、栾惠、王玑、徐霈、徐天民同出于王阳明之门,徐泰征师事魏大中。清代学者很少有师承当时名家者。由宋至清进士数量、正史有传和师承关系的变化,可见不同时代衢州学术人物影响有所不同。
今所考衢州著述,以南朝齐徐伯珍《周易问答》最早。唐代仅徐安贞有著述,其参注《御刊定礼记月令》一卷,参撰《文府》二十卷。徐安贞诗文至明已散佚,明人童佩辑有《徐侍郎集》二卷,此作今存。五代十国时,文献仅载吴越慎温其《耕谱》。宋代以前,衢州著述可考者仅以上几种。自宋以来,衢州著述逐渐增多。由下表可见衢州古代可考著述凡1651种,已知传世者280种。本书另收录民国方志10种,其中6种完存,4种有残缺。衢州古代著述可考者和传世者皆清代最多,然有影响的著录则以宋代为多。《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衢州学人著述61种,其中《四库全书》收录26种,宋、元、明、清分别有18种、5种、2种、1种;入存目者35种,宋、元、明、清分别有5种、3种、22种、5种。当然,《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清乾隆以前著述,但衢州乾隆以后也无较有影响著作也不多。总的来说,衢州著述影响较大者以宋代为多,至清渐弱。
衢州学术融汇于中华主流学术中,古代学人于经、史、子、集四部皆有著述。衢州不少学者以阐述经义己任,经学著作在衢州文献中居于重要地位。衢州经部著述可考者有204种,已知传世者仅18种。就各部类著述而言,《易》类54种(存3种),《书》类12种(存2种),《诗》类17种(存1种),《礼》类12种,《春秋》类20种(存1种),五经总义类22种(存1种),《四书》类37种(存2种),乐类2种,《孝经》类2种,小学类27种(存9种)。衢州学人撰述《易》类著述最多,而传世至今者则多为小学类著述。由文中所考撰者的师承和交友可见,宋代以来的衢州经学受宋明理学影响较深。宋代受程朱理学、浙东之学影响较大,明代又受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影响至深,清代则多受程朱理学影响。衢州既无有影响的经学家,也无有较大影响的经学著作,其经学融汇于中华主流学术文化之中,无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宋代以来,衢州史部文献逐渐增多。中国传统学术中,史学的地位仅次于经学,常将经、史并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殷鉴兴废、明道救世、传承文化等功用,分外注重经世致用,衢州史学亦是如此。衢州史部著述可考者有254种(包括10种民国方志),已知传世者86种,其中正史类1种,编年类2种,实录类5种(存3种),杂史类46种(存12种),奏议类21种(存1种),传记类28种(存9种),地理类23种(存8种),衢州方志类有79种(存42种),政书类31种(存8种),目录类6种(存3种),史评类12种。史部著述存佚皆以衢州方志类为多,这与自宋以来方志不断重修有关。杂史类、传记类的有些著述,其撰者虽非衢州人士,但所记为衢州人事,故仍视为衢州著述。
中国传统学术中,经学多重内在修养,属“修齐”、内圣之学;史学多重经世致用,属“治平”、外王之学。《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之学虽侧重不同,皆终归于修己、治人。受中国传统学术影响,衢州子学著述亦十分丰富,数量超过经部、史部。衢州子部著述可考者有375种,已知传世者76种,其中儒家类92种(存5种),兵家类7种,农家类5种(存2种),医家类54种(存20种),天文算法类3种,术数类18种(存4种),艺术类15种(存3种),杂家类85种(存10种),类书类17种(存6种),小说家类9种(存8种),道家类19种(存5种),释家类51种(存13种)。衢州子部著述儒学类最多,此亦可见中华主流学术对衢州的影响。而现存著述以医家类为多,这体现了明代以来衢州医学的兴盛,且不少著述有一定影响。释家类著述以释传灯个人38种为多,所存13种皆传灯之作。
衢州学人多儒雅君子,文道并重,不仅注重德性修养、经世致用,还以文传道,以诗见志,针砭时弊,抒发性情。衢州著述以集部最多,几乎占著述量之半。唐代徐安贞《徐侍郎集》为衢州文集权舆,其作至今仍存。宋以后衢州学人文集层出不穷,逐渐增多。衢州集部著述可考者827种,已知传世者109种,唐人别集类1种(存),宋人别集类96种(存12种),元人别集类26种(存2种),明人别集类248种(存24种),清人别集类391种(存59种),诗文评注类23种(存6种),总集类42种(存5种)。总的来看,衢州集部之作以宋代著述影响稍大。清代传世之作虽多,大多为抒写个人情怀的诗集,且在清诗中地位不高。这体现了衢州著述于宋多佳作,至清量虽多而欠佳。
宋初至清末,衢州辖有西安、龙游、常山、江山、开化五县。在可考著述的撰者中,西安有222人,龙游有112人,常山有81人,江山有92人,开化有144人,另有知为衢州人而不知何邑者15人。西安学人有著述543种,已知传世者有104种。龙游学人有著述246种,已知传世者有39种。常山学人有著述152种,已知传世者有12种。江山学人有著述209种,已知传世者有37种。开化学人有著述394种,已知传世者有55种。其它可知撰者为衢州学人的著述17种,这类著述传世者3种。可见衢州五邑中,西安籍有著述的学人最多,著述也最多,传世者也最多,开化次之,龙游、江山有次之,常山最少。西安为衢州府城所在,许多士子可受到良好书院教育、府学教育,学术传统较好,故学者辈出,著述亦多。开化地进徽州,受徽学影响较大,故人才较多,著述也较多。
衢州古代著述比较丰富,经史子集各部类皆有衢州学人著述。衢州古代以集部著述最多,几乎占衢州古代著述之半。衢州著述主要撰述于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多佳作,清代著述数量和传世之书数量皆最多。宋元明清之际,衢州下辖五邑中,以府城所在西安县学人最多,著述也最多。
三、本书的编撰体例
张元济在《印行四部丛刊启》中言:“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了解一地文化,需深入考索该地学人著述。此前诸书所载衢州经籍遗漏甚多,且时有错误。本书充分利用《衢州文献集成》及其它众多官私收藏的文献,在前人已有的学术基础上,补阙纠缪,超出著录衢州著述最多者几乎一倍,辨证不少文献记载之误。较之以往诸作,本书力求内容相对完善,为撰者立小传,著录佚书见存之序,指出佚书佚文所在,为见存之书撰写提要。最后附以表格,不仅直观展示衢州各类著述,且可弥补同一人著述割裂于不同部类之下的缺陷。将众多衢州著述汇为一书,需对收录著述的范围、标准、类别、编排方式、引证文献等作综合考虑。
第一,本书主要收录民国以前衢州学人的著述及记述衢州的文献著作。有些清末民初人士,其著述有清末刊行者,亦有民国初年撰述者,对其民国后的著作亦酌情收录。至于衢州府县方志,不仅民国以前者全收,民国时期者亦兼收并取。
第二,本书主要收录衢州学人的著述,有些人士寓居他乡,如吾丘衍九岁至杭州,此后未回衢州;又如刘佳寓居苏州,子孙履芬、毓盘侨居苏州;再如陈一夔客居山西,后卒于其地。对于这些原籍为衢州,后来流寓在外人士,此书亦视为衢州人士,其著述本书皆予以收录,入正文之中。
第三,有些外籍人士的著述,如湘潭陈鹏年《浮石集》、江宁释月海《仿梅集》、嘉兴朱鬯《盈川小草》,其诗歌或宦居衢州或驻锡衢州所作,且著述内容大多与衢州相关,本书亦将此类著述入正文。有些外籍人士长期寓居衢州,其后子孙定居衢地,且其著述在衢州完成,本书亦将此类著述入正文。
第四,对有些外籍人士,曾一度寓居衢州,但其著述并非一定在衢州完成,且著述内容基本与衢州无涉,此类著述则附分别附入相应的部类之后。如山西闻喜人赵鼎曾寓居衢州常山,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嘉庆]、[光绪]《常山县志•艺文志》亦著录此书,本书将其附入《集部•宋人别集类》之下。对于衢州方志《流寓传》所收短暂居于衢地人士,本书不将其著述入附文。如[民国]《衢县志•流寓传》载朱熹、吕祖谦曾寓居衢州超化寺,本书不将晦庵、东莱之作入附文。
第五,有些著述撰者并非衢州人士,而衢州方志等书于《艺文志》、《经籍志》、《人物志》等内容中,误以撰者为衢人,而录有其著述,此亦附入相应的部类之下。如彭城刘牧有《易象钩隐图》等《易》学之作,诸《衢州府志》、《西安县志》误以其衢州西安人,本书将其作附入《经部•易类》之下。
第六,本书所收录衢州著述,皆为已经成书之作,即便未刊行,也可收录。若史籍记载某衢州人士有著述,但不名为何著述,本书将不再收录。如[乾隆]《开化县志•人物志•文苑》载,余辂元著述甚丰,惜遭兵燹,子是亨、吉亨仅拾烬余,藏之于家;又载,张炌胸罗经史,其遗稿邑人有所藏之者;又载,张汝垒著作甚多,俱未付梓。《开化县志》所载,表明余辂元、张炌、张汝垒皆有著述,然无书名,本书对于此类之作一般不收录。
第七,本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排列,各部类下的细目则以《四库全书总目》的子目编排。个别著述会根据情况稍加调整,如《四库全书总目》父子、兄弟合集入总集,此则入别集类。各类目著述,又按撰者所在年代先后编排。
第八,由于本书按照经史子集编排,同一人之作可能分别著录于不同部类之下。本书将在最先收录撰者的著述下,介绍撰者的籍贯、科贡、官爵、学术履历等生平事迹,同时将该撰者的全部著述于此列出。
第九,本书引证文献,皆明确出处。若对同一种著述或同一人生平,有许多文献都有记载,本书一般取最早的文献。如徐敷言及其所撰《易说》、《二五君臣论》,见载于[弘治]《衢州府志•人物志•事功》,而此后诸《衢州府志》、《西安县志》、《衢县志》于人物传、艺文志皆记载徐敷言此作。本书只引[弘治]《衢州府志》的记载,不再罗列其他方志同样记载。若后来文献内容较其前文献详尽,有以前文献未记载之处,则采后出文献。若不同方志或其他文献,记载的撰者、书名、卷数等不一致,本书则录其异。但对比较重要的典籍如正史《艺文志》、宋代书目、朱彝尊《经义考》、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收录衢州人士著述,本书皆罗列其收录情况。
第十,本书引证古籍、宗谱类文献及《衢州文献集成》收录的著述,直接在正文指出见于何书何处,不再加脚注、标页码。各古籍、宗谱所用版本,全见于文后参考文献。而对于引证今人编着之作或论文,则加脚注,并注明出版社、出版年、页码和论文刊物刊载情况。
第十一,本书所录衢州著述,大多散佚,仅有少部分今存。对于已经散佚之作,若有该书序文见存,本书将收录之;若有佚文见存,将指明此佚文见存之处,则不收录此佚文。因衢州著述佚文量太多,收录佚文内容非本书编撰的重点所在。
第十二,对于今存之作,本书将为之撰述提要,不再收录序文。此提要是在《衢州文献集成提要》的基础修改而成。对于《衢州文献集成》未能收录之书,本书将再撰其提要。提要体例仿《四库全书总目》,若《四库全书总目》有著录,本书全录其提要,同时另撰提要或加补充,或加辨证。
第十三,本书正文后附有《衢州古代衢籍人士著述表》、《衢州方志表》、《古代外籍人士衢州著述表》、《古代流寓衢州人士著述表》、《衢州古代著述撰者籍贯辨误表》,以简洁而直观地反映衢州著述的情况。其中衢州方志类著述不入《古代外籍人士衢州表》中,而衢州籍人士所纂衢州方志既见于《衢州古代衢籍人士著述表》,又见于《衢州方志表》。《衢州古代著述撰者籍贯辨误表》仅辨正误将外籍入衢州籍者,至于衢州属县籍贯互误者不入本表。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