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图录
 
 
分享到:
编  著  者 国家图书馆 定价 128.00
责任编辑 黄鑫 ISBN 978-7-5013-6031-4
出版时间 2017-06-27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7-06-27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小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J21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三百余年,流传至今,于美术界及艺术教育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其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以数计的绘画名家。近现代画坛名家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曾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范本,研习技艺。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于2016年12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谱》与当代名家对话展”。本次展览以明清画谱的学术梳理为先导,重点展出我馆珍贵馆藏《芥子园画谱》;另一方面参以当代名家的省悟,按画谱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主题分类,面向全国邀请具有艺术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绘画作品。在对历史文献的解读中,在当代优秀作品的辉映下,以期对传统经典有多维度的认识,对艺术教育有更深刻的启示,充分发挥我馆作为经典文化教育基地的功能,架起社会公众沟通、学习文化经典艺术的桥梁。本书为此次展览图录,收录了国家图书馆珍贵馆藏《芥子园画谱》,及本次展览各类优秀作品约60余幅。
 
目录[ 滚动 - 展开 ]  
 
前言
源流考
《芥子园画传》的成书
《芥子园画传》初集的版本
《芥子园画传》的内容来源
《芥子园画传》的海外传播
任伯年
吴昌硕
齐白石
黄宾虹
潘天寿
张大千
傅抱石
 
前言[ 滚动 - 展开 ]  
 
人类文化艺术成果的传承本身是一种多么丰富而有意味的现象,就中国艺术的传承而言,在几百年期间流传甚广、影响颇深的《芥子园画传》即可视为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芥子园画传》最早刊行于康熙年间,作为课徒画稿,它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的通俗表达,因其图文并茂、分类明确、摹绘精到等特点,一经刊行便广为传布,其影响的广泛性可谓无出其右,成为无可替代的从事绘艺入门的实用手册,堪称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绘画启蒙之书。这本“画传”也招来了各种贬抑的声音,特别是其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广受争议,但这种“程式性”又恰恰是中国艺术及艺术教育特色的一个部分,更何况真正的艺术家也从来不会囿于范本的限制而丧失创造力。自“画传”问世以来,多少画家从摹习入手,得其法之益,进创造堂奥。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名家皆临摹过《芥子园画传》,最终各领风骚,自成一家。
《芥子园画传》的意义是在传播中不断凸显的,作为纸质文本,其产生和流传又以印刷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十七世纪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的盛期,特别是饾版套印技法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书籍的精美程度,也推动了画谱的传播。《芥子园画传》被多次增补、临摹、再版,甚至翻译成外文流传海外,其内容也在传播中不断丰富。此次展览详细梳理了《芥子园画传》的源流脉络,展出了国家图书馆藏的众多珍贵版本,最直观地呈现了画谱的源流脉络,是一次很好地亲近传统艺术、认识其价值的良机。
传统能够存续,奥义在于历久而弥新。《芥子园画传》与中国画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此次展览着眼于对这种关系的建构,展示“画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被视为传统文化资源被再吸收、再塑造,乃至呈现凤凰涅槃式的激变。这些重释的实践方式恐怕有正解也会有误读,而客观上都促进了《芥子园画传》原有意义的拓展。所以,展览中不但有20世纪以来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艺术家基于传统的创造,也有当下艺术家在传承中演进的中国画作品,甚至还展出其他媒介材料和不同形态的当代艺术作品。面对传统,我们不仅可以与古为徒,更能够与古为友,在一次次相遇中激发创造的生机。
总之,本次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是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手,引入开放的策展理念,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等机构的支持下,建构的一次在“芥子园”中穿越古今的对话,也是一次激活传统、面向未来的研究与展览的实践。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