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宁化县志(1988—2005)
 
 
分享到:
编  著  者 宁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定价 520.00
责任编辑 于春媚 ISBN 978-7-5013-6179-3
出版时间 2018-08-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8-08-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大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K295.74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宁化县志(1988—2005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为基本体裁,以志为主体,设《政区》《自然》等30卷及概述、大事记、革命老区、客家祖坟、人物、前志补遗及附录。按社会分工设卷,科学横排门类,采用章节体,设卷、章、节、目4个层次,目为实体,按现代汉语体文记述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共159章559节,字数120万。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综 述
大事记
特记
革命老区
苏区革命
老区建设
客家祖地文化
客家祖地形成
客家迁徙与衍播
客家姓氏•族谱•宗祠
寻根谒祖
客家文化•研究•联谊
卷一 政 区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二章 位置 境域
第三章 行政区划变更
第四章 乡镇场概况
卷二 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地形地貌
第二章 气 候
第三章 水 文
第四章 土壤植被
第五章 自然资源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卷三 人 口
第一章 人口状况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章 重要会议
第三章 重大决策实施成效
第四章 纪检监察
第五章 组织工作
第六章 宣传教育工作
第七章 统一战线工作
第八章 政法与综合治理工作
第九章 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章 其他党务工作
卷五 宁化县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章 代表选举
第二章 代表大会
第三章 县人大常委会
第四章 主要工作活动
卷六 宁化县人民政府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章 重要会议
第三章 施政纪略
第四章 人事管理工作
第五章 机构编制
第六章 国土资源管理
第七章 综合事务管理
第八章 社会事务管理
第九章 经济事务管理与行政监督检查
第十章 其他政务
卷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化县委员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章 政协委员
第三章 政协会议
第四章 主要活动
卷八 人民团体
第一章 工会组织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
第三章 妇女组织
第四章 科学技术协会
第五章 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六章 台胞台属联谊会
第七章 工商业联合会
第八章 其他群众团体
卷九 公安•检察•审判
第一章 公 安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章 检 察
第三章 审 判
卷十 国防建设事业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与驻军
第二章 民 兵
第三章 国防教育与人民防空
第四章 拥政爱民
第五章 军事纪略
卷十一 农业
第一章 农业生产资料与生产力
第二章 粮食作物
第三章 经济作物
第四章 农业技术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
第六章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章 扶贫与小康建设
第八章 农村经济行政管理
卷十二 林 业
第一章 森林资源
第二章 林业制度改革
第三章 森林培育
第四章 森林保护
第五章 森林利用
第六章 林业行政管理
卷十三 畜牧水产
第一章 畜 禽
第二章 水 产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四章 管 理
卷十四 烟 草
第一章 烟草种植
第二章 烟叶烘烤
第三章 烟草购销
第四章 烟草技术
第五章 烟草业行政管理
卷十五 工业
第一章 工业体制改革
第二章 工业门类
第三章 生产企业
第四章 重点企业与名优产品
第五章 工业行政管理
卷十六 城乡布局规划•城市公用事业
第一章 城乡布局规划
第二章 旧城改造 新区开发
第三章 城市公用事业
第四章 村镇建设
卷十七 建筑业•房地产业
第一章 建筑业
第二章 房地产业
第三章 城乡建设行政管理
卷十八 商贸业与餐饮服务业
第一章 商 业
第二章 粮油经营
第三章 供销合作
第四章 物资供应
第五章 食盐经营
第六章 个体私营商贸
第七章 饮食服务业
第八章 贸易协作
卷十九 交通运输业
第一章 公路与桥梁涵洞
第二章 公路运输
第三章 交通运输行政管理
卷二十 邮政业• 电信
第一章 邮政业
第二章 电信业•信息传输业
第三章 移动电信企业
卷二十一金融业
第一章 金融机构
第二章 金融业务
第三章 保险证劵业务
第四章 金融管理
卷二十二 水利业•电力业
第一章 水 利
第二章 电 力
卷二十三 环境管理业
第一章 环境质量
第二章 环境污染治理
第三章 水土保持
第四章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
卷二十四 旅 游
第一章 旅游资源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
第三章 旅游设施与服务
第四章 旅游市场
第五章 旅游管理
卷二十五 财政•税务
第一章 财 政
第二章 税 务
卷二十六 教育与科技事业
第一章 教育事业
第二章 科技事业
卷二十七 文化与体育事业
第一章 文化
第二章 文化遗产
第三章 广播•电视 电影
第四章 史志档案
第五章 新闻出版
第六章 体育
卷二十八 卫生事业
第一章 医疗卫生体制
第二章 机构与队伍
第三章 医疗技术与设施设备
第四章 公共卫生
第五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
第六章 卫生保健
第七章 药品药材
第八章 医疗卫生行政管理
卷二十九 居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
第一章 居民生活
第二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
第三章 工资福利与离退休管理
卷三十 宗教团体•民间组织
第一章 宗 教
第二章 民间组织
卷三十一 民俗•方言
第一章 民 俗
第二章 方 言
人 物
附 录
重要文献
索 引
志稿编纂和图片提供人员名单
编后记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宁化始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黄连县,天宝元年(742年)取“宁靖归化”之意更名为宁化县,此为“宁化县”名称初次出现。其间,宁化境域先后隶属建州、汀州府(临汀郡)、汀漳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分设宁化、彭湃、泉上苏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永安专区、龙岩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1959年2月至1961年9月,与清流县合并为清宁县。现为三明市市辖县。2005年,全县总户数90500户,总人口346236人,设4镇、12乡,分辖13个社区居委会、210个建制村。县人民政府驻地设翠江镇。
宁化地处福建西北部,闽赣边界武夷山南段东麓、闽赣台地大面积抬升区相对下陷地带,位于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之间,面积2407.19平方公里(2005年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对全省县级行政勘界成果进行数字化,核定宁化县域面积2407.19平方公里,比前志所记2368平方公里增加39.19平方公里)。全境四周高中间低,地势自西向东倾斜,由于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境内地壳形成“多”字形的复杂地貌。低山、丘陵和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6 %,最高峰为治平畲族乡的鸡公岽,海拔1389.90米,最低处为城南乡肖家河道口,海拔290米,县城海拔317米。全境东西宽66.20公里,南北长76.70公里,东毗明溪、清流县,西连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南邻长汀县,北接建宁县,为福建通往江西的一大要冲。
宁化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988—2005年,年平均气温17.9℃,年均无霜期270天,年均降水量1792.4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661.50小时。全年雨量充沛,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
境内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是国家、省商品粮和烤烟基地县,全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2005年,全县实有耕地面积28112公顷,水域面积0.50万公顷。盛产大米、烤烟、油茶籽、茶叶、辣椒干、薏米、魔芋和淡水鱼等农副土特产品,其中河龙贡米、延祥孔坑贡茶、牛角椒、淮土茶油、糯质薏米等农产品闻名遐迩。植被纵跨闽北、闽中两个照叶林区,森林植被类型及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多样,200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7.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20%。水力资源丰富,溪河分流闽江、韩江、赣江3个水系,平均水资源量26.34亿立方米,水能理论隐藏量36.50万千瓦,按2005年全县人口及耕地计算,人均水资源量7607.53立方米,0.067公顷(1亩)平均水资源量为6246立方米,高于全国及福建省的平均水量。水质良好,为闽、赣、韩三江源头。矿产资源有钨、锡、铜、铅、锌、银、铁、稀土、煤、萤石等38种,是省定17个矿藏资源重点县之一,被誉为“有色金属聚宝盆”,其中湖村行洛坑钨矿为全国四大钨矿之一,石壁乌竹管锡矿为福建省最大的锡矿。全县珍稀野生动植物主要有黑麂、华南虎、云豹、红隼、豺、穿山甲、银杏、红豆杉、楠木、香樟等。境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和2004年,分别被福建省、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列八闽洞群之冠,独特的水中石林、引人入胜的地质奇观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石壁客家祖地是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异彩纷呈,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海内外客家后裔到此寻根谒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保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珍贵历史遗迹。延祥及下曹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千年古刹东华山寺是道教、佛教合一的宗教朝圣地。

宁化为世界客家祖地,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自西晋“永嘉之乱”始,中原汉人为避战乱和灾害,陆续南迁。宁化石壁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地理条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吸引了大量客家先民迁入定居,拓殖繁衍。在与当地原住民长期的磨合交融中,孕育产生了以中原古汉文化为根基兼容畲瑶文化元素为特征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宁化及其石壁也因此成为孕育客家民系的中心和代表性区域。客家民系于南宋形成后,为求更好地生存发展,不断外迁,渐次遍及全国10余个省市区及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达1亿人以上。宁化及其石壁成为客家民系向世界衍播的重要基点,是客家文化形成的主要源头。据研究客家的专家学者统计,有200多个客家姓氏与宁化及其石壁有着渊源关系,80%以上的客家族谱把宁化及其石壁尊为家族发祥地,把从宁化石壁迁出的第一代先人尊为开基祖或一世祖。客家话、客家土楼及客家民俗等与宁化及其石壁连带关系密切,因此,海内外客家学者把宁化及其石壁定位为客家早期聚散中心,孕育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摇篮和客家祖地等。随着客家先民源源不断地涌入,先进的中原文化春风化雨。唐代,宁化产生了汀州第一位进士伍正己,此后陆续出现宋代杰出诗人郑文宝、明代状元张显宗、清代著名文学家和方志学家李世熊、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隶书大师伊秉绶、解元张腾蛟、理学家雷鋐、易学家罗登标等一大批客家优秀历史名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家雷霁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客家热”在世界客家地区兴起,客家宗族、家族寻根觅祖,续编族谱、家乘,修建宗祠,宁化及其石壁成为客家人寻根觅祖的目的地。1991年4月,开国上将杨成武亲笔题写“石壁客家祖地”。1995年11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祠名的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石壁客家公祠建成。宁化举行第一届世界客属祭祖大典,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客家社团代表140人和内地广东、河南、陕西、福建等省代表以及宁化当地乡亲6万人参加。此后连续举行了11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共有国内19个省市、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近30万人次参加,宁化石壁日益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宁化为适应客属祭祖朝圣和客家学构建的需要,大力推进石壁客家祖地建设,开展客家学研究和客家联谊,至2005年,取得一大批可观的客家研究成果,共搜集县内各种客家文献资料5000万字,编著出版书刊44种1000万字;举办了2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
宁化客家人既有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又有威武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自宋代至民国,曾先后爆发过晏头陀、曹柳顺、黄通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和西南五乡农民暴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为中央苏区21个重要组成县之一的宁化,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聂荣臻、叶剑英、粟裕、罗瑞卿、胡耀邦、张闻天、张鼎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民国19年(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闽西转战赣南,途经宁化时写下了《如梦令•元旦》光辉诗篇——“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民国22年(1933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攻克泉上土堡,取得东方军入闽首战大捷。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宁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发展地方武装。其时只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参加红军人数13777名,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户就有1户是红军家属,是中央苏区县中参加红军最多的县之一,禾口、淮土2个区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评为“扩红模范区”。全县曾建立3个苏区县(宁化、彭湃、泉上)28个区19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中共组织及群众团体。宁化也是财力、物力支援苏区红军最多的县,每年向苏维埃中央政府提供千担纸、万担粮,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谭震林等率红12军及中共闽赣省委机关,继续留在宁化坚持革命斗争,使宁化成为中央苏区最后根据地之一。民国23年(1934年)10月中旬,红3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一部、8军团23师、红9军团后方机关和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红3军团后方医院等,分别从宁化的淮土凤山和大王、曹坊滑石、方田等地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红军,宁化籍红军将士所在的红5军团34师与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浴血奋战,大部分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和悲壮的一页。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剩58人。优秀的宁化儿女血洒长征路,中央红军北上每前进1万米,就有3名宁化籍红军捐躯,其中有名可查并列入共和国《革命烈士英名录》的有3305人(其中妇女38人,师级干部15人、营级干部74人),占三明市革命烈士总数的59.6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所有乡(镇)均被国家认定为老区乡(镇),所有的村全为老区村。在1955年首批授衔将领中,宁化籍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1949年10月21日宁化和平解放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县人民发扬苏区精神,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化致力于改革开放,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大老区人才培养力度,落实“五老”(中共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待遇。2001年,宁化县委、县政府把打响“苏区”品牌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扩大社会影响力,对接国家老区扶持政策,争取老区项目扶持。至2005年,全县选送老区大中专生源200多人,争取中央、省、市扶贫开发资金1500多万元,扶持工业、农业、教育、交通、水利电力等建设项目1500多个,加快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宁化人民在宁化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17681万元,为1988年32958万元的6.6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6219万元,为1988年2861万元的30.14倍;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6743万元,为1988年10208万元的18.29倍;全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7609万元,为1988年1965万元的3.8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由1988年的713元、1509元增加到2005年的3673元与14430元,分别增长4.15倍和8.56倍。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宁化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主题,努力做好田、山两篇文章,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烤烟、果蔬、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商品粮基地建设、烟叶基地建设、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461万元,粮食总产量196249吨,烤烟产量6012.55吨。1989年,宁化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后,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和发展烤烟生产,所培育出的烤烟品种“翠碧一号”(CB-1),被列为全国两个优良品种之一。至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56852万元,比1988年增长10.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673元,比1988年增长4.15倍;粮食总产量215595吨,比1988年增长9.8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烤烟发展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产量连续17年保持福建省第一,6次被评为“全国烟叶收购先进单位”。大力推广绿色农产品。2001年起,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至2005年,全县建成10个特色农产品基地,有黄瓜、苦瓜、韭菜花、红丰404辣椒、荷兰豆、甘蓝等6个品种通过省级无公害蔬菜认证。
宁化是南方集体林区的重点林业县、闽江源头重要生态保护屏障。1988年起,调整生产关系,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1997年,国有林产工业企业改制后,个私林产加工企业迅速发展,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产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初具雏形,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形成多门类、多品种的林产加工系列产品。至2005年,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63370万元,其中林产工业总产值32062万元, 82%的农户户均承包山林面积7.66公顷,林业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协调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国有企业23家。1988年后,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开展工业目标承包责任制等综合改革和“工业发展年活动”,推进建材、矿产品、精细化工、针织、饮料食品、林竹、服装、机械电子等“八条龙”系列产品开发。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36亿元,为1988年的1.64倍。至1994年,全县有国家二级企业1家、省级先进企业5家,工业产品获部优2个、省优5个、保优3项、填补国内空白1项,“工业标准化示范县”达到省A级标准,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95年起,实施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做大做强。至2003年,县水泥厂、通用机械厂、林产化工厂、煤矿、化工实业总公司等重点企业先后改制,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2004年,为打造具有聚集功能、规模效应的工业平台,启动华侨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3+2”产业(林产工业、特色食品加工业、针纺服装业三大产业集群和建材、矿产两大重点产业)。至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17亿元,为1988年的2.99倍。主要工业门类有矿冶、电力、建材、林竹、印刷、食品、服装等。经过10余年的精心培育,政策倾斜,措施扶持,全县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278家,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8.70%,全县“3+2”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501.40万元,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占92.10%。累计批办三资企业69家,引进外资4168.78万美元。
商品丰富,边界贸易繁荣。宁化历史上先于汀州成为闽西商业中心,自古为闽赣边界商贸重镇。1988年起,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多种经济成分,改变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形成国有、集体和私营商业并存格局。1991年,建成宁化边贸中心市场,为当时闽西北最大的县级中心农贸市场。1999年后,先后建成客家边贸城、荣华装饰材料城、翠江明珠商业集中区、家具市场、中环购物广场、酒业配送中心等一批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场网络,人均商业面积1.80平方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自选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逐步兴起。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292万元,为1988年的4.62倍;外贸出口831万美元,为1988年的4.14倍。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宁化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俊美,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有生态、人文、红色三大旅游资源。1991年后,加大旅游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天鹅洞群、石壁客家祖地、北山革命纪念园为主的生态、祭祖朝圣及红色旅游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
城乡建设面貌日新月异。1988年起,“改拓并举”拆迁改造旧城,开发拓展新区,扩大城区面积,增加城镇人口,兴建市政设施,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带动全县乡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2004年起,推进城东中环路、江滨中路、龙门路“两纵一横”路网建设。至2005年,3次调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面积从1988年的20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的2.66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7万余人(含流动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90年的15.40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47.50平方米。陆续建成邮电综合大楼、边贸大楼、金叶大厦、翠景大厦、国土大厦、电力大厦、烟草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和自来水厂、公厕等市政设施。其中,北山革命纪念园改扩建,凸显革命老区特色;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的落成,填补了宁化地标性建筑的空白。先后建成朝阳新村、松树园新村、林业新村、城东广场、东方花园等一批居民小区和商住楼,建成和完善城区道路、桥梁、防洪堤、管道、供水、液化气等基础设施。县城城市化水平和功能的提升,促进了集镇、新村建设的发展,湖村地质名镇、石壁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成效显现。至2005年,全县乡(镇)驻地共建街道5605米,铺筑水泥路面26130米,道路硬化面积463300平方米,主要街道硬化率91.70%。新建、扩建桥梁31座,修筑防洪堤9440米,新增排污管道26.93公里、排水沟29120米,新建、扩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量15400吨,受益人口67174人,普及率77.93%。建公厕27座、农贸市场11个、变电站8个,新增公园2个占地面积66310平方米,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1988年起,加快构建货畅其流的快捷通道;自1993年起,先后投资1.52亿元和1.09亿元,实施“先行工程”与“村村通”等公路工程建设。200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754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通车公路71公里,其中省、县道共8条291.41公里。公路等级提高,通行能力增强,全年客运量411.3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3349.40万人公里,分别为1988年的1.40倍和2.60倍;货运量277.80万吨、货运周转量13050.52万吨公里,分别为1988年的21倍和7倍。邮政、通信、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迅猛发展,至2005年,全县邮政业务总收入1210万元,建成移动、联通基站284个,网络、信号覆盖全境。1988年起,先后组织实施有线电视电缆联网和光纤联网等工程。至2005年,全县乡(镇)所在地和公路沿线95个村与县有线电视联网,广电光缆网络覆盖人口达20余万人,村联网率54.76%。为摆脱“水头电尾”困境,缓解电力供需矛盾,1988年起,一方面改造老水电、建设新水电,一方面组织实施国家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和国家农网改造试点县建设,建成一批电站和输变电工程,架设连接省网覆盖全县的电网。2005年,全县有水电站75座,总装机134台26677千瓦,年发电量8600万千瓦时;架设高低压线路3700公里,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7座,初步形成省、县、农村三级供电网络。

教育事业取得骄人业绩。1988年起,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加快提高国民素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至2005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220所,其中省重点中学1所,二级达标中学2所,三级达标中学1所,省示范小学2所,省农村示范小学3所,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民办中学1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9908人,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为99.82%、93.91%和67.20%。1988—2005年,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生源13896名。历年高考成绩均名列三明市前茅,其中2004—2005年连续2年高考本科以上万人上线率、高分段人数和增长幅度三项指标均名列全市第一。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88年后,积极推进全省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县建设,医疗设备、技术不断更新,先后建成县医院客家急救中心、中医院门诊综合楼、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及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等基础设施,添置核磁共振、全身CT、DR、数字X光机等先进设备。实施卫生部《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福建省结核病控制和世行贷款农村卫生人力开发(卫IV)等项目,基本消灭疟疾、丝虫、地甲和麻风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87.19/10万和1.65/10万。2005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二级乙等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各1所。先后被卫生部、省政府授予“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等称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开展,城乡掀起健身热潮。2000年,在全国锦标赛上,朱莉莉获女子单人皮划艇第一名,并于2004年取得雅典奥运会资格;2003年,世界青年女子举重锦标赛上,张贤珠获63公斤级总成绩第一名。至2005年,先后向市级以上体校及体育大专院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上百人,出现了亚洲冠军、世界冠军,实现宁化乃至三明市个人世界冠军零的突破。
文化事业成绩斐然。1991年,县文化局、文联组织编印出版“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福建卷•宁化分卷》、《中国民间歌谣福建卷•宁化分卷》、《中国民间谚语福建卷•宁化分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宁化县志》,于1992年9月出版发行。1996年,舞蹈《踩竹麻》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2004年,舞蹈《龙嬉》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艺术表演大赛二等奖。至2005年,全县共有80余位业余作者1000多篇文学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并有部分作品获国家、省、市奖项,多人书法作品获全国群众性书法比赛奖项。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和《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等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持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加强计生管理,落实各项节育措施。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990年的高峰值26.05‰和19.77‰下降到2005年的9.55‰和4.57‰,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2005年,宁化县晋升为省级计划生育“二类先进县”。

千年古县宁化,虽然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业与全市较发达县(市、区)相比仍显薄弱。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的生产性工业项目缺少,原有部优、省优产品随国有企业关闭而消失。新办企业产品仅有“宁花”牌天然茶籽油获三明市名特优商品交易会金奖,“淮土”牌山茶油成为三明市知名商标,创建省级以上品牌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小、产值低,发展种桑养蚕、筹办卷烟厂等重大项目未获成功。除粮食生产外,只有烤烟一业独大,抵御不确定风险能力堪忧。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对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不大。经济总量小,县财政收入规模小、结构单一。工业经济、第三产业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后,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越来越成为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土地有限,难以持续。城建方面,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进展不够平衡,旧城个别片区拆建改造阻力较大,影响了县城协调发展。此外,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加之生产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县域大片原始森林所剩无几,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减少,土壤、空气和水质量有所下降。同时,因社会转型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不发达导致人才外流较为严重。这些都是宁化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宁化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全县人民在坚持科学、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奋起直追,加快实施“三区”(城市新区、工业新区、旅游新区)开发、“四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有色金属材料制造业基地、重要物流集散地和海西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拥有客家祖地独特历史文化、“有色金属聚宝盆”、丰富绿色资源和沿海走廊、内陆窗口、海西前锋特殊区位优势的宁化一定能走向更加繁荣昌盛、文明美好的明天!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