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中国易学文献集成续编(全七十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本书编委会 定价 32000.00
责任编辑 潘竹 ISBN 978-7-5013-6453-4
出版时间 2018-05-0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8-05-0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大32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B221.5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自《周易》产生后,历代都有大批学者研读论说,或易理象数、或文本诠释等,形成了众多的易学流派。本书为《中国易学文献集成》的续编,收录明代至民国时期较为重要的易学文献六十余种。版本方面首选精刻善本,力求网罗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著作。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
费氏古易订文十二卷 (清)王树楠 撰 清光绪十七年(1891)青神刻本
  弁言 五
  卷一 一九
  卷二 一三五
  卷三 二六一
  卷四 二八五
  卷五 三○九
  卷六 三五一
  卷七 三八七
  卷八 四四一
  卷九 四八七
  卷十 五○七
  卷十一 五三九
  卷十二 五五一
  跋 五五九



第二册 

周易校勘记九卷略例校勘记一卷附释文校勘记一卷 (清) 阮元 着 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序 一
   卷一 五
   卷二 三五
   卷三 六五
   卷四 九九
   卷五 一二三
   卷六 一四七
   卷七 一六五
   卷八 一八五
   卷九 二〇一
   周易略例校勘记一卷 二一三
   释文校勘记一卷 二三一

玩易意见二卷 (明)王恕 撰 清刻《惜阴轩丛书》本
序 二六五
  卷上 二六七
  卷下 二八七

重订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十二卷〖HTF〗存六卷(卷一) (明) 蔡清 撰 (明)宋兆禴 重订 明刻本
  叙 三一七
  跋 三二五
  凡例 三三一
  卷一 三三五




第三册 
重订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十二卷〖HTF〗存六卷(卷二—四) (明) 蔡清 撰 (明)宋兆禴 重订 明刻本
  卷二 一
  卷三 二五七
  卷四 四五一




第四册 
重订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十二卷〖HTF〗存六卷(卷五—六) (明) 蔡清 撰 (明)宋兆禴 重订 明刻本
  卷五 一
  卷六 一六三

读易余言五卷 (明)崔铣 撰 明崔氏家塾刻本
  序 三三七
  篇目 三三九
  卷一 三四一
  卷二 四一九
  卷三 四九五
  卷四 五五五
  卷五 六四一




第五册 
学易记五卷 (明)金贲亨 撰 清刻《惜阴轩丛书》本
  序 三
   九
  卷一 一三
  卷二 二五
  卷三 八一
  卷四 一五一
  卷五 一七三

易象钩解四卷 (明) 陈士元 撰 民国间影印《湖北先正遗书》本
  序 二○三
  卷一 二○五
  卷二 二五九
  卷三 三二五
  卷四 三九七

淮海易谈四卷(卷一—二) (明) 孙应鳌 撰 清光绪六年(1880)刻《孙文恭公遗书》本
序 四七一
  卷一 四七五
  卷二 五五九




第六册 
淮海易谈四卷(卷三—四) (明) 孙应鳌 撰 清光绪六年(1880)刻《孙文恭公遗书》本
  卷三 一
  卷四 八一

像象管见三卷 (明) 钱一本 撰 明万历间刻本
  题辞 一六九
  序测 一七九
  例略 一八九
  卷一 二○一
  卷二 三五九
  卷三 五一七



第七册 
易领四卷 (明) 郝敬 撰 清光绪间刻《湖北丛书》本
题辞 三
  卷一 五
  卷二 六三
  卷三 一二七
  卷四 一八一

学易枝言四卷 (明) 郝敬 撰 明刻《山草堂集》本
  题辞 二二九
   二三三
  卷一 二三五
  卷二 二八九
  卷三 三五三
  卷四 三九七

问易补七卷(卷一—三) (明) 郝敬 撰 明刻《山草堂集》本
  序 四四七
   四五五
  卷一 四五九
  卷二 五〇九
  卷三 五六三



第八册 
问易补七卷(卷四—七) (明) 郝敬 撰 明刻《山草堂集》本
  卷四 三
  卷五 四一
  卷六 八九
  卷七 一三七

周易像象述五卷(卷一—二) (明) 吴桂森 撰 清钞本
叙 二○五
题辞 二二五
  卷一 二五一
  卷二 四三七




第九册 
周易像象述五卷(卷三—五) (明) 吴桂森 撰 清钞本
  卷三 一
  卷四 二○七
  卷五 三九七




第十册 
易说醒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明) 洪守美 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卷首 九
  卷一 二五
  卷二 二二五
  卷三 四二五
  卷四 四八五
  卷末 五六五



第十一册 
说易十二卷(卷一—八) (明) 乔中和 撰 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小纪 三
  序 五
  弁言 二五
  自叙 三五
  凡例 四三
  图 四五 
  同刊姓氏 五三
   五七
  卷一 五九
  卷二 一○三
  卷三 一六九
  卷四 二二三
  卷五 二八九
  卷六 三六七
  卷七 四六五
  卷八 五一五




第十二册 
说易十二卷(卷九—十二) (明) 乔中和 撰 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卷九 三
  卷十 二三
  卷十一 三七
  卷十二 五五

易用六卷 (明)陈祖念 撰 民国间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提要 一七一
  序 一七五
  卷一 一七九
  卷二 二八三
  卷三 三八一
  卷四 四七三
  卷五 五二一
  卷六 五五三



第十三册 
易象正十二卷初二卷终二卷(卷初卷上—下 卷一—四) (明)黄道周 辑 (清)郑开极 重订  清康熙间刻《石斋先生经传九种》本
  序 一
   一七
  凡例 四三
  卷初上 一一一
  卷初下 一七三
  卷一 二四七
  卷二 三二三
  卷三 四○七
  卷四 五○五



第十四册 
易象正十二卷初二卷终二卷(卷五—十二 卷终上) (明)黄道周 辑 (清)郑开极 重订  清康熙间刻《石斋先生经传九种》本
  卷五 一
  卷六 八五
  卷七 一五七
  卷八 二二七
  卷九 二九一
  卷十 三五七
  卷十一 四二三
  卷十二 五○五
  卷终上 五六七




第十五册 
〖HJ3.2mm〗
易象正十二卷初二卷终二卷(卷终下) (明) 黄道周 撰 (清)郑开极 重订  清康熙间刻《石斋先生经传九种》本
  卷终下 一

儿易外仪十五卷 (明) 倪元璐 撰 清末刻《粤雅堂丛书续刻》本
  序 八三
   九一
  义例 九九
  卷一 一一七
  卷二 一四九
  卷三 一七九
  卷四 二○五
  卷五 二三七
  卷六 二七五
  卷七 三○九
  卷八 三四三
  卷九 三六九
  卷十 四○七
  卷十一 四三五
  卷十二 四七五
  卷十三 四九九
  卷十四 五二五
  卷十五 五五三



第十六册 
古周易订诂十六卷附録一卷(卷一—三) (明) 何楷 撰 清康熙十六年(1751)刻本
  序 三
  书 二五
  卷一 三一
  卷二 二一五
  卷三 三六五



第十七册 
古周易订诂十六卷附録一卷(卷四—十一) (明) 何楷 撰 清康熙十六年(1751)刻本
  卷四 一
  卷五 一六一
  卷六 二七七
  卷七 四六七
  卷八 四七九
  卷九 四九一
  卷十 五一一
  卷十一 五二九




第十八册 
古周易订诂十六卷附録一卷(卷十二—十六 附録) (明) 何楷 撰 清康熙十六年(1751)刻本
  卷十二 一
  卷十三 八一
  卷十四 九一
  卷十五 一四七
  卷十六 一六一
  附録 一七一

周易禅解十卷(卷一—六) (明) 释智旭 撰 民国四年(1915)刻本
  序 一八三
   一八七
  卷一 一九一
  卷二 二五三
  卷三 三一五
  卷四 三八三
  卷五 四四三
  卷六 五一七



第十九册 
周易禅解十卷(卷七—十) (明) 释智旭 撰 民国四年(1915)刻本
  卷七 三
  卷八 六三
  卷九 一一五
  卷十 一七九

读易大旨五卷(卷一—三) (清) 孙奇逢 撰 清光绪间刻《孙夏峰全集》本
  
  序 二○一
  义例 二○七
  总论 二一一
  卷一 二二九
  卷二 三六一
  卷三 四九九



第二十册 
读易大旨五卷(卷四—五) (清) 孙奇逢 撰 清光绪间刻《孙夏峰全集》本
  卷四 一
  卷五 五三

象数论六卷 (清)黄宗羲 撰 清光绪间刻本
序 九九
   一○五 
  卷一 一○九
  卷二 一六九
  卷三 二五三
  卷四 二八七
  卷五 三五七
  卷六 四○三

田间易学(周易杂考 说卦传 图象上) (清) 钱澄之 撰 清刻《桐城钱饮光先生全书》本
  序 四八九
  凡例 四九五
  周易杂考 五○三
  说卦传 五○九
  图象上 五六一



第二十一册 
田间易学(图像下 周易上经 周易下经上) (清) 钱澄之 撰 清刻《桐城钱饮光先生全书》本
  图象下 一
  周易上经 一四七
  周易下经(一) 四四三



第二十二册 
田间易学(周易下经下 系辞) (清) 钱澄之 撰 清刻《桐城钱饮光先生全书》本
  周易下经(二) 一
  系辞上传 一二七
  系辞下传 二一九

读易绪言一卷 (清) 钱棻 撰 清道光间刻《昭代丛书》本 二八七

周易象辞十九卷附録三卷(卷一—三) (清)黄宗炎 撰 清钞本
表 三一七
   三二五
  卷一 三三一
  卷二 四一七
  卷三 四七三




第二十三册 
周易象辞十九卷附録三卷(卷四—十一) (清) 黄宗炎 撰 清钞本
  卷四 一
  卷五 八九
  卷六 一六九
  卷七 二四一
  卷八 三○九
  卷九 三八七
  卷十 四六三
  卷十一 五二九




第二十四册 
周易象辞十九卷附録三卷(卷十二—十九) (清)黄宗炎 撰 清钞本
  卷十二 一
  卷十三 六三
  卷十四 一二三
  卷十五 一九九
  卷十六 二六三
  卷十七 三二七
  卷十八 四二三
  卷十九 四八五



第二十五册 
周易象辞十九卷附録三卷(附録卷上—下) (清) 黄宗炎 撰 清钞本
  附録
余论 一
卷上 三
卷中 七七
卷下 一五三

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周易外传七卷(周易内传卷一上—二上) (清)王夫之 撰  清光绪间刻《重刊船山遗书》本
  周易内传六卷(卷一上—卷二下)
二八一
卷一上 二八五
卷一下 三七三
卷二上 四七五



第二十六册 
〖HJ3mm〗
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周易外传七卷(周易内传卷二下—五下) (清)王夫之 撰  清光绪间刻《重刊船山遗书》本

周易内传六卷(卷二下—卷五下) 一
卷二下 一
卷三上 一一一
卷三下 二一三
卷四上 三○七
卷四下 四○五
卷五上 四九三
卷五下 五五三



第二十七册 
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周易外传七卷(周易内传卷六 周易内传发例 周易 外传卷一—五) (清) 王夫之 撰 清光绪间刻《重刊船山遗书》本
  周易内传六卷(卷六) 一
卷六上 一
卷六下 八七
  周易内传发例一卷 一四一
  周易外传七卷(卷一—五) 二一一 
二一三
卷一 二一五
卷二 二七九
卷三 三五九
卷四 四三三
卷五 五○九




第二十八册 
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周易外传七卷(周易外传卷六—七) (清) 王夫之 撰  清光绪间刻《重刊船山遗书》本
  周易外传七卷(卷六—七) 一
卷六 一
卷七 七九

推易始末四卷 (清) 毛奇龄 撰 清嘉庆元年(1796)刻《西河合集》本
   一六一
  卷一 一六三
  卷二 一九一
  卷三 二二一
  卷四 二五一

易小帖五卷 (清) 毛奇龄 撰 清嘉庆元年(1796)刻《西河合集》本
   二八七
  卷一 二八九
  卷二 三二五
  卷三 三六五
  卷四 四○三
  卷五 四三九

仲氏易三十卷(卷一—三) (清) 毛奇龄 撰 清嘉庆元年(1796)刻《西河合集》本
   四八一
  卷一 四八九
  卷二 五一五
  卷三 五四五




第二十九册 
仲氏易三十卷(卷四—二十二) (清) 毛奇龄 撰 清嘉庆元年(1796)刻《西河合集》本
  卷四 一
  卷五 三七
  卷六 七九
  卷七 一一三
  卷八 一四七
  卷九 一七七
  卷十 二一五
  卷十一 二四七
  卷十二 二八三
  卷十三 三○五
  卷十四 三三一
  卷十五 三五七
  卷十六 三八五
  卷十七 四一三
  卷十八 四四一
  卷十九 四七七
  卷二十 五一一
  卷二十一 五三九
  卷二十二 五六七



第三十册 
仲氏易三十卷(卷二十三—三十) (清) 毛奇龄 撰 清嘉庆元年(1796)刻《西河合集》本
  卷二十三 一
  卷二十四 三七
  卷二十五 六九
  卷二十六 九五
  卷二十七 一二七
  卷二十八 一五五
  卷二十九 一九七
  卷三十 二二九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首一卷(卷首—二) (清)李光地等 撰 清康熙间武英殿刻本
  序 二六七
  职名 二七三
  姓氏 二八五
  凡例 三○七
   三一五
  卷首 三二一
  卷一 四○一
  卷二 四九五




第三十一册 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首一卷(卷三—八) (清)李光地等 撰 清康熙间武英殿刻本
  卷三 一
  卷四 八七
  卷五 一七三
  卷六 二七三
  卷七 三七一
  卷八 四六七




第三十二册 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首一卷(卷九—十四) (清) 李光地等 撰 清康熙间武英殿刻本
  卷九 一
  卷十 九七
  卷十一 一九七
  卷十二 三三九
  卷十三 四九三
  卷十四 五五一




第三十三册 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首一卷(卷十五—二十二) (清) 李光地等 撰 清康熙间武英殿刻本
  卷十五 一
  卷十六 九三
  卷十七 一五五
  卷十八 二○五
  卷十九 二四一
  卷二十 三一五
  卷二十一 四一三
  卷二十二 五一五




第三十四册 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卷一—十三) (清)纳兰性德 撰 清同治间刻《通志堂经解》本
  序 一
  卷一 三
  卷二 五七
  卷三 一○九
  卷四 一六九
  卷五 二○七
  卷六 二五九
  卷七 二九七
  卷八 三五一
  卷九 四○一
  卷十 四三五
  卷十一 四七三
  卷十二 五一九
  卷十三 五六三



第三十五册 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卷十四—二十七) (清)纳兰性德 撰 清同治间刻 《通志堂经解》本
  卷十四 一
  卷十五 四一
  卷十六 八九
  卷十七 一二五
  卷十八 一六三
  卷十九 一九九
  卷二十 二四一
  卷二十一 二八一
  卷二十二 三二五
  卷二十三 三七五
  卷二十四 四○七
  卷二十五 四四九
  卷二十六 四九一
  卷二十七 五四五




第三十六册 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卷二十八—四十一) (清)纳兰性德 撰 清同治间刻 《通志堂经解》本
  卷二十八 一
  卷二十九 八九
  卷三十 一三七
  卷三十一 一八九
  卷三十二 二二九
  卷三十三 二六五
  卷三十四 三○五
  卷三十五 三四三
  卷三十六 三九五
  卷三十七 四三五
  卷三十八 四七一
  卷三十九 五○三
  卷四十 五四一
  卷四十一 五八一




第三十七册 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卷四十二—六十二) (清)纳兰性德 撰 清同治间刻 《通志堂经解》本
  卷四十二 一
  卷四十三 三七
  卷四十四 六七
  卷四十五 一○一
  卷四十六 一四三
  卷四十七 一八一
  卷四十八 二一七
〖HJ3mm〗
  卷四十九 二四九
  卷五十 二八三
  卷五十一 三○五
  卷五十二 三四一
  卷五十三 三六九
  卷五十四 四○七
  卷五十五 四三七
  卷五十六 四六一
  卷五十七 五○三
  卷五十八 五三五
  卷五十九 五六五
  卷六十 六○一
  卷六十一 六二七
  卷六十二 六五三



第三十八册 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卷六十三—七十七) (清)纳兰性德 撰 清同治间刻 《通志堂经解》本
  卷六十三 一
  卷六十四 二九
  卷六十五 五三
  卷六十六 八三
  卷六十七 一一三
  卷六十八 一三九
  卷六十九 一六七
  卷七十 二一九
  卷七十一 二七一
  卷七十二 三一五
  卷七十三 三五一
  卷七十四 四三七
  卷七十五 四七三
  卷七十六 五八三
  卷七十七 六四九



第三十九册 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卷七十八—八十) (清)纳兰性德 撰 清同治间刻 《通志堂经解》本
  卷七十八 一
  卷七十九 八三
  卷八十 二二三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首三卷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周易函书别集十六卷(周易函书约存 卷首上—下 卷一—三) (清)胡煦 撰 清乾隆间刻本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卷首上—下 卷一—三)
提要 三○七
序 三一三
凡例 三三九
校閲门人姓氏 三四三
总目 三四七
卷首上 三五三
卷首中 四四七
卷首下 四九七
卷一 五三五
卷二 五九九
卷三 六五七




第四十册 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首三卷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周易函书别集十六卷 (周易函书约存卷四—十三) (清) 胡煦 撰 清乾隆间刻本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卷四—十三)
卷四 一
卷五 五五
卷六 一二五
卷七 一九三
卷八 二四九
卷九 三○一
卷十 三七五
卷十一 四二五
卷十二 五二五
卷十三 五九一




第四十一册 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首三卷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周易函书别集十六卷(周易函书约存 卷十四—十五 周易函书约注卷一—八) (清) 胡煦 撰 清乾隆间刻本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卷十四—十五)
卷十四 三
卷十五 四九

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卷一—八) 一○五
序 一○七
一一三
卷一 一一七
卷二 二○九
卷三 二四三
卷四 三二五
卷五 三八七
卷六 四五一
卷七 五四一
卷八 五八三




第四十二册 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首三卷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周易函书别集十六卷 (周易函书约注卷九—十八) (清) 胡煦 撰 清乾隆间刻本
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卷九—十八)
卷九 三
卷十 七五
卷十一 一四九
卷十二 二一一
卷十三 二八三
卷十四 三三九
卷十五 三九一
卷十六 四四五
卷十七 四九一
卷十八 五六九




第四十三册 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首三卷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周易函书别集十六卷 (周易函书别集卷一—十三) (清)胡煦 撰 清乾隆间刻本

周易函书别集十六卷(卷一—十三)
弁语 三
七
卷一 一一
卷二 四七
卷三 九三
卷四 一二九
卷五 一五九
卷六 二二三
卷七 二八七
卷八 三三一
卷九 三八九
卷十 四三五
卷十一 四九九
卷十二 五五一
卷十三 五九九



第四十四册 
周易函书约存十五卷首三卷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周易函书别集十六卷 (周易函书别集卷十四—十六) (清)胡煦 撰 清乾隆间刻本

周易函书别集十六卷(卷十四—十六)
卷十四 三
卷十五 三五
卷十六 九七

易说六卷 (清)惠士奇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卷一 一一七
〖HJ3mm〗
卷二 一五一
卷三 一八九
卷四 二二五
卷五 二六三
卷六 二九五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卷一—三) (清)程廷祚 撰 民国间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提要 三三一
序 三三五
例略 三四三
例余 三五三
卷一 三五七
卷二 四七五
卷三 五四九



第四十五册 
〖HJ3mm〗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卷四—十二) (清)程廷祚 撰 民国间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卷四 三
卷五 六五
卷六 一三三
卷七 一九一
卷八 二五九
卷九 三一九
卷十 三九一
卷十一 四五三
卷十二 五二一



第四十六册 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卷十三—二十三) (清)程廷祚 撰 民国间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卷十三 三
  卷十四 五九
  卷十五 一一九
  卷十六 一七五
  卷十七 二二九
  卷十八 二八七
  卷十九 三三三
  卷二十 三八五
  卷二十一 四四九
  卷二十二 五○一
  卷二十三 五六一




第四十七册 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卷二十四—三十四) (清)程廷祚 撰 民国间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卷二十四 一
  卷二十五 六一
  卷二十六 一○七
  卷二十七 一六三
  卷二十八 二○七
  卷二十九 二四九
  卷三十 二八九
  卷三十一 三二三
  卷三十二 三五九
  卷三十三 四○九
  卷三十四 四四九




第四十八册 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卷三十五—三十六) (清)程廷祚 撰 民国间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卷三十五 三
卷三十六 一一五

周易述二十一卷(卷一—十四) (清)惠栋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卷一 二○七
  卷二 二四一
  卷三 二七七
  卷四 三○七
  卷五 三四一
  卷六 三七三
  卷七 四一一
  卷八 四二七
  卷九 四六七
  卷十 四九五
  卷十一 五二五
  卷十二 五五七
  卷十三 五八五
  卷十四 五九一



第四十九册 
周易述二十一卷(卷十五—二十一) (清)惠栋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卷十五 一
卷十六 四五
卷十七 九三
卷十八 一二三
卷十九 一五五
卷二十 一九五
卷二十一 二九五

周易本义辩证五卷 (清)惠栋 撰 清刻本
凡例 三七五
卷一 三八三
卷二 四五三
卷三 五○一
卷四 五五七
卷五 六一五




第五十册 
周易古义一卷 (清)惠栋 撰 清道光间刻《昭代丛书》本 一

易例二卷 (清)惠栋 撰 清光绪间刻《皇清经解续编》本
卷一 七三
卷二 一二五

读易别録三卷 (清)全祖望 撰 清刻《知不足斋丛书》本
卷上 一九九
卷中 二四一
卷下 二四七

彖传论二卷彖象论三卷系辞传论六卷八卦观象解二卷附卦气解一卷(彖传论卷上—下  彖象论卷一—三) (清)庄存与 撰 清光绪间刻《味经斋遗书》本
彖传论二卷 二五九
卷上 二六一
卷下 二九一

彖象论三卷 三九一
卷一 三九三
卷二 四五三
卷三 五○五




第五十一册 
彖传论二卷彖象论三卷系辞传论六卷八卦观象解二卷附卦气解一卷(系辞传论卷一—六  八卦观象解卷上—下 卦气解) (清) 庄存与 撰 清光绪间刻《味经斋遗书》本

系辞传论二卷 一
卷一 三
卷二 四九 
卷三 八七 
卷四 一三一
卷五 一七五
卷六 一七八

八卦观象解二卷附卦气解一卷 一九七
图 一九九

卷上 二○一
卷下 二五九
跋 三五五
卦气解一卷 三六五 

周易述补四卷 (清)江藩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叙 三九九
卷一 四○三
卷二 四五九
卷三 四七七
卷四 五○一

周易虞氏义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周易虞氏义卷一) (清)张惠言 撰 清道光间刻 《皇清经解》本
周易虞氏义九卷(卷一)
卷一 五四一




第五十二册 
周易虞氏义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周易虞氏义卷二—九 周易虞氏消息二卷)  (清)张惠言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周易虞氏义九卷(卷二—九)
卷二 一
卷三 五一
卷四 九三 
卷五 一三五
卷六 一八九
卷七 二四一
卷八 二八七
卷九 三二七

周易虞氏消息二卷 
卷一 三六五
卷二 四二九

易章句十二卷(卷一—四) (清) 焦循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四八一
卷一 四八五
卷二 五二九
卷三 五七九
卷四 五九五




第五十三册 
易章句十二卷(卷五—十二) (清) 焦循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卷五 一
  卷六 二五
  卷七 四九
  卷八 七七
  卷九 一○三
  卷十 一一五
  卷十一 一二七
  卷十二 一三五

易通释二十卷(卷一—九) (清) 焦循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叙目 一四一
卷一 一七七
卷二 二二一
  卷三 二六七
  卷四 三一九
  卷五 三六七
  卷六 四一三
  卷七 四六五
  卷八 五一九
  卷九 五六五




第五十四册 
易通释二十卷(卷十—二十) (清) 焦循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卷十 三
卷十一 五七
卷十二 一○五
卷十三 一五七
卷十四 二○三
卷十五 二五三
卷十六 三○三
卷十七 三五一
卷十八 三九七
卷十九 四五五
卷二十 五一七

李氏易解剩义三卷(卷一) (清) 李富孙 撰 清嘉庆间刻《读画斋丛书》本
序 五八三
卷一 五九一




第五十五册 
李氏易解剩义三卷(卷二—三) (清) 李富孙 撰 清嘉庆间刻《读画斋丛书》本
卷二 一
卷三 六一

周易考异二卷 (清)宋翔凤 撰 清光绪间刻《皇清经解续编》本
卷一 一一九
卷二 一六一

六十四卦经解不分卷 (清)朱骏声 撰 清钞本 二一三




第五十六册 
〖HJ3mm〗
周易集解纂疏十卷附易筮遗占一卷(卷一—五) (清)李道平 撰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 《湖北丛书》本
周易集解纂疏十卷(卷一—五)
序 三
凡例 二一
卷一 五一
卷二 一○九
卷三 二三七
卷四 三三七
卷五 四三七



第五十七册 
周易集解纂疏十卷附易筮遗占一卷(卷六—十 易筮遗占) (清) 李道平 撰 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湖北丛书》本
  周易集解纂疏十卷(卷六—十)
卷六 一
卷七 一一九
卷八 二○五
卷九 三○九
卷十 四○九
易筮遗占一卷 四八三

易释四卷(卷一—二) (清)黄式三 撰 清光绪间刻《儆居遗书》本
序 五一七
卷一 五二五
卷二 五九七




第五十八册 
易释(卷三—四) (清)黄式三 撰 清光绪间刻《儆居遗书》本
卷三 一
卷四 八九

周易姚氏学十六卷(卷一—十二) (清)姚配中 撰 清光绪间刻《皇清经解续编》本
序 一三七
卷一 一六七
卷二 一九七
卷三 二二五
卷四 二五七
卷五 二九三
卷六 三三三
卷七 三六九
卷八 四○三
卷九 四三九
卷十 四七五
卷十一 五一三
卷十二 五五一




第五十九册 
周易姚氏学十六卷(卷十三—十六) (清)姚配中 撰 清光绪间刻《皇清经解续编》本
卷十三 一
卷十四 四一
卷十五 一○七
卷十六 一五九

易贯五卷 (清)俞樾 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第一楼丛书》本
序 二○七
卷一 二〇九
卷二 二四七
卷三 二八五
卷四 三二五
卷五 三六三

郑易马氏学一卷 (清) 陶方琦 撰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乙亥丛编》本

啓蒙意见五卷(卷一—三) (明)韩邦奇 撰 清乾隆间刻《性理三解》本
序 四一七
卷一 四二五
卷二 四八七
卷三 五〇九




第六十册 
啓蒙意见五卷(卷四—五) (明) 韩邦奇 撰 清乾隆间刻《性理三解》本
卷四 一
卷五 七九
跋 一五一

易图明辨十卷 (清)胡渭 撰 清光绪间石印《守山阁丛书》本
提要 一五五
序 一五九
一六三
  题辞 一六七
卷一 一六九
卷二 二二七
卷三 二六一
卷四 三三一
卷五 三七九
卷六 四一五
卷七 四五七
卷八 五〇九
卷九 五二九
卷十 五八三




第六十一册 
易图略八卷 (清) 焦循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叙目 三
卷一 七
卷二 二一
卷三 五三
  卷四 七九
  卷五 九九
  卷六 一二九
  卷七 一六七
  卷八 一九一

易经异文释六卷 (清)李富孙 撰 清光绪间刻《皇清经解续编》本
卷一 二二三
卷二 二六五
卷三 三○七
  卷四 三三九
  卷五 三六九
  卷六 三九五

易义别録十四卷(卷一—八) (清)张惠言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四三三
卷一 四三九
卷二 四五三
卷三 四六九
卷四 四八一
卷五 四九七
卷六 五○九
卷七 五三七
卷八 五六七




第六十二册 
易义别録十四卷(卷九—十四) (清)张惠言 撰 清道光间刻《皇清经解》本
卷九 三
卷十 三三
卷十一 五三
卷十二 八七
卷十三 九三
卷十四 一○一

方氏易学五书 (清) 方申 撰 清光绪间刻《南菁书院丛书》本
卷一 诸家易象别録 一一九
卷二 虞氏易象汇编 一七五
卷三 周易卦象集证 二二七
卷四 周易互体详述 二九三
卷五 周易卦变举要 三五一

春秋占筮书三卷 (清) 毛奇龄 撰 清嘉庆元年(1796)刻《西河合集》本
四二三
卷一 四二五
卷二 四五五
卷三 四八五

易林释文二卷(卷一) (清)丁晏 撰 清光绪间刻《南菁书院丛书》本
叙 五一七
  卷一 五二一



第六十三册 
易林释文(卷二) (清) 丁晏 撰 清光绪间刻《南菁书院丛书》本
卷二 一
  后序 六七
   书后 六九
   跋 七五

杭氏易学七种(易楔卷一—六 愚一録易说订卷一—二 沈氏改正揲蓍法 易数偶得卷一—二) 杭辛斋 撰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易藏丛书》本
易楔六卷
题辞 八九
序 九一
九五
卷一 九七
卷二 一三五
卷三 一七七
卷四 二三七
卷五 二八九
卷六 三三三

愚一録易说订二卷 
序 三七七
卷一 三八五
卷二 四二三
沈氏改正揲蓍法一卷 四五三
易数偶得二卷 
四九九
卷一 五○一
卷二 五四五




第六十四册 
杭氏易学七种(读易杂识 学易笔谈卷一—四 学易笔谈二集卷一—四) 杭辛斋 撰 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易藏丛书》本
读易杂识一卷 一
学易笔谈四卷
序 五五
述旨 五九
六五
卷一 七五
卷二 一三三
卷三 一八一
卷四 二二九

学易笔谈二集四卷 
序 二九九
三○五
卷一 三一三
卷二 三六七
卷三 四一九
卷四 四九七




第六十五册 
周易古筮考十卷 尚秉和 辑 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
自叙 三
七
卷一 二九
卷二 五五
卷三 九一
卷四 一一九
卷五 一六九
卷六 一八九
卷七 二一一
卷八 二四五
卷九 二六五
卷十 二九九
跋 三三一

焦氏易诂十一卷补遗一卷(卷一—五) 尚秉和 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序 三三九
凡例 三五一
三五七
卷一 三九一
卷二 四三五
卷三 四六五
卷四 四九九
卷五 五四三




第六十六册 
焦氏易诂十一卷补遗一卷(卷六—十一 补遗) 尚秉和 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卷六 一
卷七 三三
卷八 六一
卷九 八五
卷十 一一九
卷十一 一七五
补遗 二一一

周易古义七卷 杨树达 注 民国八年(1929)中华书局聚珍仿宋铅印本
序 二一七
二二一
卷一 二二三
卷二 二八三
卷三 三三九
卷四 三七九
卷五 四一九
卷六 四六五
卷七 五○五

双剑誃易经新证四卷(卷一) 于省吾 撰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序 五二三
五三一
卷一 五三七




第六十七册 
双剑誃易经新证四卷(卷二—四) 于省吾 撰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卷二 一
卷三 八五
卷四 一三一

河洛精藴九卷(卷一—五) (清) 江永 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序 一五九
二○三
卷一 二二九
卷二 三○七
卷三 三六七
卷四 四三七
卷五 四八五




第六十八册 
河洛精藴九卷(卷六—九) (清)江永 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卷六 一
卷七 四一
卷八 八五
卷九 一五五

周易稗疏四卷周易考异一卷 (清)王夫之 撰 清光绪间刻《重刊船山遗书》本
周易稗疏四卷
卷一 一九九
卷二 二三五
卷三 二五三
卷四 二七七
周易考异一卷 二八九

泾野先生周易说翼三卷 (明)吕柟 撰 清刻《惜阴轩丛书》本
卷一 三○九
卷二 三八三
卷三 四六九

孙氏周易集解十卷(卷一) (清) 孙星衍 撰 清刻《粤雅堂丛书》本
序 五○五
卷一 五三三




第六十九册 
孙氏周易集解十卷(卷二—十) (清)孙星衍 撰 清刻《粤雅堂丛书》本
卷二 一
卷三 三五
卷四 六九
卷五 一一三
卷六 一五七
卷七 二○七
卷八 二四一
卷九 二七九
卷十 三○五
跋 三三七

焦氏易林校略十六卷(卷一—四) (清) 翟云升 撰 清刻《五经岁遍斋校书三种》本
序 三四一
卷一 三五一
卷二 四○七
卷三 四六一
卷四 五○九



第七十册 
焦氏易林校略十六卷(卷五—十六) (清)翟云升 撰 清刻《五经岁遍斋校书三种》本
卷五 三
卷六 四九
卷七 九九
卷八 一四九
卷九 二○一
卷十 二四九
卷十一 二九九
卷十二 三四五
卷十三 三九五
卷十四 四四一
卷十五 四八七
卷十六 五三一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周易》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居安思危、慎终敬始的忧患意识等,都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心理和价值观念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自《周易》産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大批学者研读论说,或易理,或象数,或文本诠释,或发挥推衍,知名易学家如夜空繁星难以尽数,易学流派若归海之溪流各擅胜场,相关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因而形成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国易学文化。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一部完备系统的易学文献集成问世,这与易学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学术界特别是易学界的期待相差甚远。为填补这一空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决定编纂《中国易学文献集成》,以原书影印的方式,展示中国历代易学经典和易学研究发展的全貌。
全书分为初编和续编两部分,初编收录明代以前的基本易学文献,续编主要收录明清时期(包括部分民国时期)的易学经典。初编的编纂工作始于二〇〇八年,经过五年的艰苦工作,于二〇一三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隆重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社会上好评如潮。这些赞扬和鼓励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续编工作也随之展开。日月其迈,如今又过了五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再结硕果,续编终于完成。初编六十八册,续编七十册,合计一百三十八册,中国易学文献由此始备。这是易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是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
明清以来的易学著作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注重古易学文献的全面辑佚和整理;第二,疏解和注释更为系统和综合;第三,解说与发挥更成体系且注意逻辑自洽。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和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负责选目工作,参加编纂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出版单位。收录明清时期(包括部分民国时期)易学著作九十五种,按经、子、丛排序,共七百一十四卷,分装七十册。民国时期的易学著作只收录尚秉和、杨树达和于省吾等几位元易学大家的作品,以为代表。
关于本书收录易学著作的种类和卷数,在统计上可能会有所出入,因为有的一本书内收录有几种著作,如清杭辛斋《杭氏易学七种》,收录七种著作,按七种统计才算合理。再如清朱骏声撰《六十四卦经解》,字数很多但不分卷,也只好按一卷计算。这些是需要帮助的。
本书收录的易学著作普遍卷数较多,其中卷数最多的为清纳兰性德编纂的《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多达八十卷。也有卷数比较少的,如清惠栋的《周易古义》,则只有一卷。
在版本选择上,我们继续遵循《初编》采用的基本原则:第一,首选精刻善本;第二,选择刊刻较早的版本;第三,选择卷帙齐全完整的版本;第四,选择错讹较少的版本。与此同时,我们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以及明清时期书籍传刻的特点,做了如下工作:一,尽量选择和作者时代接近的本子,如明崔铣编撰的《读易余言》五卷,采用的是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再如清李光地等编纂的《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采用的是康熙年间的刻本;二,注意选用钞本,如明吴桂森编撰的《周易像象述》五卷和清黄宗炎编撰的《周易象辞》十九卷等,就是以清钞本为底本的;三,注意选用一些具有较高声誉的丛书刻本,如《惜阴轩丛书》本和《通志堂经解》本等。
影印古籍对版本的要求一向是很苛刻的,虽然我们依靠国家图书馆丰富的古籍善本藏书,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仍然有少量善本难以得到,只得选择错讹较少的校勘性善本。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也许更便于读者利用。

初编及其续编虽不敢说竭尽历代易学著作之精华,但各个时代、不同流派、有代表性的、较为重要且能够在易学史上留下痕迹的文献,基本网罗其中,堪称一套前所未有之易学文献集成。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在为学界同仁和广大易学爱好者研读利用提供方便的同时,亦能为公私收藏增添图书珍品。

《中国易学文献集成》编委会
二〇一八年二月八日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