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蜀学珍稀文献丛刊·成都阳川孙氏文献(全二十八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孙培吉等 定价 17600.00
责任编辑 陈莹莹 ISBN 978-7-5013-6742-9
出版时间 2019-08-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9-08-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综合文献
中图分类 K297.1-55;K872.71-55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成都阳川孙氏文献》(全二十八册)是蜀学珍稀文献丛刊系列的第一种,此系列隶属于《巴蜀全书》项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对尚存“蜀学”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成都阳川孙氏文献》是四川省著名收藏家孙恪庶,笔名曲博,整理的其祖父孙培吉、先君孙握之先生的著述文本,有日记、课艺、诗词文集、论著、杂稿等,及其收藏的家族相关档案文献、手札、印鉴、字画等200多种文献资料。其中孙培吉著作保存最为完整,且数量最多。其日记主要记载了他从18岁(1885年)到74岁(1942年)57年间各类事宜,有家族人士的往来,有个人参加科举和工作中的各类情形,有对当时发生大事件的评论探讨,也有作为晚清士绅对于文化的关怀。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成都乃至四川近代社会的一个侧面,特别是所反映的近代蜀学发展情况,对正统国史和方志文献都不记载的蜀学人物之活动,尤多鲜活的记录。
《成都阳川孙氏文献》在形式上包括成都阳川孙氏族人的著作及历代学人抄录(多有点评、批注、案语)前贤、时人之诗、文。但主体内容是孙培吉所撰,当年其子孙祥瑜曾著《孙抱和遗书目录总目》予以分类,共分文集类、诗词类、著述类、纪事类、抄录类五种。此次出版,遵循现代人文学科分类原则,共分为“默室日记、论著集、诗文集、杂抄”四大类别,内容也于此次影印时加以重新编排:
《默室日记》是这批文献的主体,谨按时间顺序排单列,作为专门一类,共有二十三种;论著集下分经史、理学、编纂、杂记四小类;诗文集下分诗词、制艺试律、古文三小类;杂抄下分经史、子集及其他,主要源于孙培吉的日记、读书抄录、诗文唱和及其在学堂讲课的讲义。成书二十八册, 总计收录文献一百四十余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其中孙培吉日记二十三种保存最为完整,编为《默室日记》九十四卷,起光绪十二年(1886),迄民国三十一年(1942),历时五十六年。
《成都阳川孙氏文献》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日记》所反映的蜀学和社会史资料外,其他诗文、学术、讲议,以及杂钞等,都饱含了丰富的经学、文学、史学和艺术造诣,都值得深入认真地研究。所有这些,都可以丰富我们对近代蜀学的认知和了解。
 
目录[ 滚动 - 展开 ]  
 
总 目 录

第一册
默室日记孙培吉 著
也是诗卷三(默室杂著)一
也是诗卷四至五(默室不进集)八九
也是诗卷六(默室悔忽集)一九一
默室日记卷一三〇一
默室日记卷二三九九

第二册
默室日记卷三一
默室日记卷四一〇三
默室日记卷五(大梦琐录五)二○五
默室日记卷六(大梦琐录六)三〇七
默室日记卷七(大梦琐录七)四〇七

第三册
默室日记卷八(大梦琐录八)一
默室日记卷九(大梦琐录九)一○三
默室日记卷十(大梦琐录十)二〇五
默室日记卷十一(大梦琐录十一)二八七
默室日记卷十二(大梦琐录十二)四五三


第四册
默室日记卷十三(大梦琐录十三)一
默室日记卷十四(大梦琐录十四)一四三
默室日记卷十五(大梦琐录十五)二六五
默室日记卷十六(大梦琐录十六)三九一

第五册
默室日记卷十七(大梦琐录十七)一
默室日记卷十八(大梦琐录十八)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十九(大梦琐录十九)二四五
默室日记卷二十(大梦琐录二十)三六七

第六册
默室日记卷二十一(大梦琐录二十一)


默室日记卷二十二(大梦琐录二十二)
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二十三(大梦琐录二十三)
二四五
默室日记卷二十四(佳梦琐录二十四)
三六七

第七册
默室日记卷二十五(大梦琐录二十五)

默室日记卷二十六(大梦琐录二十六)
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二十七(大梦琐录二十七)
二四五
默室日记卷二十八(大梦琐录二十八)
三六三

第八册
默室日记卷二十九(大梦琐录二十九)

默室日记卷三十(大梦琐录三十)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三十一(噩梦余影三十一)
二四五
默室日记卷三十二(噩梦余影三十二)
三六五

第九册
默室日记卷三十三(噩梦余影三十三)

默室日记卷三十四(噩梦余影三十四)
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三十五(噩梦余影三十五)
二四五
默室日记卷三十六(噩梦余影三十六)
三六七

第十册
默室日记卷三十七(噩梦余影三十七)一
默室日记卷三十八(噩梦余影三十八)
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三十九(噩梦余影三十九)
二二一
默室日记卷四十(噩梦余影四十)三四三

第十一册
默室日记卷四十一(噩梦余影四十一)

默室日记卷四十二(噩梦余影四十二)
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四十三(噩梦余影四十三)
二四七
默室日记卷四十四(噩梦余影四十四)
三六九

第十二册
默室日记卷四十五(噩梦余影四十五)

默室日记卷四十六(噩梦余影四十六)
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四十七(噩梦余影四十七)
二四五
默室日记卷四十八(噩梦余影四十八)
三六七
默室日记卷四十九(噩梦余影四十九)
四八九

第十三册
默室日记卷五十(噩梦余影五十)一
默室日记卷五十一(噩梦余影五十一)
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五十二(噩梦余影五十二)
二四五
默室日记卷五十三(噩梦余影五十三)
三六七
默室日记卷五十四(噩梦余影五十四)
四八九

第十四册
默室日记卷五十五(噩梦余影五十五)一
默室日记卷五十六(噩梦余影五十六)
一二三
默室日记卷五十七(噩梦余影五十七)
二二三
默室日记卷五十八(噩梦余影五十八)
三三三
默室日记卷五十九(噩梦余影五十九)
四一一
默室日记卷六十(噩梦余影六十)四八七

第十五册
默室日记卷六十一(噩梦余影六十一)一
默室日记卷六十二(噩梦余影六十二)七七

默室日记卷六十三(噩梦余影六十三)二一七
默室日记卷六十四(噩梦余影六十四)三五五
默室日记卷六十五(噩梦余影六十五)四九一

第十六册
默室日记卷六十六(噩梦余影六十六)一
默室日记卷六十七(噩梦余影六十七)一一九
默室日记卷六十八(回光录一)二四九
默室日记卷六十九(回光录二)三五一
默室日记卷七十(回光录三)四七七


第十七册
默室日记卷七十一(风烛瓦霜记七十一)一
默室日记卷七十二(还在记七十二)一五一
默室日记卷七十三、七十四(未必毕记
又来记 游饿乡记) 二八九
默室日记卷七十五(辞世录七十五)四七九

第十八册
默室日记卷七十六(女孝录七十六)一
默室日记卷七十七(待命录七十七)一〇五
默室日记卷七十八(残喘声)二九九
双江梦痕四九三


第十九册
双江重梦一
默室日记卷七十九(问天记七十九)七五
默室日记卷八十(残魔八十)一三五
默室日记卷八十一(怀哉录八十一)二二三
默室日记卷八十二(曷月还归录八十二)三三九
默室日记卷八十三(万福来记八十三)四三九

第二十册
默室日记卷八十四(最后录八十四)一
默室日记卷八十五(穷途哭八十五)七九
默室日记卷八十六(往生净土)一八一
默室日记卷八十七(最厚一册)二八三

默室日记卷八十八、八十九
(享太平福 残魂录)四九三

第二十一册
论著集
经史
论语注疏与朱注异义记(纬篇)孙培吉 著一
论语疏朱注异义记孙培吉 著一九
大学脉络浅说(初抄本)孙培吉 著三三
大学脉络浅说(二抄本)孙培吉 著四五
大学脉络浅说(三抄本)孙培吉 著六三
大学脉络浅说(四抄本)孙培吉 著九一
尚书存亡大略附孟子礼记讲录孙培吉 著一〇五
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学讲录附甲寅年
国文预备题目孙培吉 著一一九
中国历史三卷孙培吉 著一二九

理学
成都县中学堂修身讲义(丁未上学期)孙培吉 著一三九
成都县中学堂修身讲义上册(庚戌上学期)孙培吉 著一五三
修身讲录孙培吉 著一六三
人伦道德讲录只一册孙培吉 著一九五
人伦道德讲录孙培吉 著二〇三
中国伦理学讲录孙培吉 著二二九
丁巳法校伦理讲录付印底本上孙培吉 著二五五
丁巳法校伦理讲录付印底本下孙培吉 著二八一
丁巳法校伦理讲录昌福公司排印本孙培吉 著三一三
修身要略孙培吉 著三三一
知困录孙培吉 著三五五
施衿结褵孙培吉 著三五九
和厚堂善庆讲会修身讲录孙培吉 著三六七
编纂
怡园诗抄(清)孙琴泉 著孙培吉 孙握之 辑抄三七一
退一步轩诗存(壬申抄本)(清)孙琴泉 著孙培吉 孙握之 辑抄三七九
退一步轩诗存(丁丑抄本)(清)孙琴泉 著孙培吉 孙握之 辑抄四〇九
退一步轩诗补遗(清)孙琴泉 著孙培吉 孙握之 辑抄四五九

第二十二册
养生杂录孙培吉 辑抄一
训女类纂孙培吉 辑抄一九
初学要语孙培吉 辑抄四五
六类文抄初集底稿孙培吉 辑抄五五
儒门心经孙培吉 著六七
家道约编全卷孙培吉 著七九
杂记
杂录孙培吉 辑抄九五
天问斋杂出孙培吉 辑抄一〇一
得心应手录孙培吉 辑抄一一一
无易由言孙培吉 辑抄一一九
谓之何哉孙培吉 辑抄一二三
阳川孙氏留川世系分谱孙云木 纂孙培吉 参定一二五
我身上溯百代录孙培吉 著一五五
法政学校试验题记附法政学校试验分数记孙培吉 著一七九
书籍留意录孙培吉 著二〇五
买书记孙培吉 著二一五
诗文集
诗词孙培吉 著
也是诗卷首二四一
也是诗卷一(橄榄集)二六三
也是诗卷二(静好集)二九三
也是诗卷七(默室诗草七)三二五
也是诗卷八(默室诗草八)三五一
也是诗卷九三八五
也是诗卷十四一五
也是诗卷十一四四七
也是诗卷十二四七七

第二十三册
也是诗卷十三一
也是诗卷十四二一
也是诗卷十五(苏门清啸十五)四一
也是诗卷十六(苏门清啸十六)六一
也是诗卷十七(苏门清啸十七)八一
也是诗卷十八(苏门清啸十八)一一七
也是诗卷十九(春蚕丝十九)一六七
也是诗卷二十(尸居余气二十)一九九
也是诗卷二十一(清光阁二十一)二一九
也是诗卷二十二(清光阁二十二)二三九
也是诗卷二十三也是诗卷二十四(春闲集)二五九
也是诗卷二十五(宛鸠寄舍吟草)二八一
也是诗卷二十六(净土集)三一一


摘录诗抄一卷孙培吉 辑抄三三五
正道居诗孙培吉 辑抄三四五
天问斋五言古诗卷一孙培吉 著三五五
天问斋五言古诗卷二孙培吉 著三八三
题画诗全卷孙培吉 著四〇九
题画蟹诗全卷孙培吉 著四三一
双江啼宇一卷孙培吉 著四四三
拟郑所南先生一百二十图诗孙培吉 著四五一
也是诗卷一至二(重抄本)孙培吉 著四七三

第二十四册
默室词稿卷一孙培吉 著一
默室词稿卷二(牛背笛)孙培吉 著二七
制艺试律孙培吉 著
制艺试律卷首三九
制艺试律卷二七五
制艺试律卷三九七
制艺试律卷四一一九
制艺试律卷五一四三
制艺试律卷六一六七
制艺试律卷七二〇三
制艺试律卷八二三五
制艺试律卷九二七三
制艺试律卷十三〇九
制艺试律卷十一三三三
制艺试律卷十二三四五
制艺试律卷十三三五九
制艺试律卷十四三九三
制艺试律卷十五四二三
制艺试律卷十六四四七
制艺试律卷十七四六七

第二十五册
制艺试律卷十八一
制艺试律卷十九四三
制艺试律卷二十八一
制艺试律卷二十一一一三
制艺试律卷二十二一六七

制艺试律草稿卷一二五三
制艺试律草稿卷二二七九
制艺尚存录三一一
对课本全卷三一九
对联存藳一三五七
对联存藳二三八七
对联存藳壹三九五
对联存藳贰四〇一
对课壹四〇九
对课贰四一九
对课叁四三五
对课肆四四五

第二十六册
古文孙培吉 著
太虚一尘上一
太虚一尘下五三
耳鸣文存八三
耻躬集一〇七
尺牍存稿一二五
杂抄
经史
说文解字部首标目(庚戌六月抄本)孙培吉 辑抄一四一
说文解字部首标目(丁丑六月抄本)孙培吉 辑抄一四九
急就篇孙培吉 辑抄一五七
子集
瓦鼎孙培吉 辑抄一七九
孔子庙堂碑文孙培吉 辑抄一八九
书法三昧孙培吉 辑抄二〇三
皇清经解目录孙培吉 辑抄二〇七
古文辞类纂题目孙培吉 辑抄二一九
经史百家杂抄目录 昭明太子文选目录 孙培吉 辑抄二三九
弟子职孙培吉 辑抄二七七
陆文安公集语孙培吉 辑抄二八三
御制劝善要言孙培吉 辑抄二九七
丹元子步天歌孙培吉 辑抄三一一
法海一沤孙培吉 辑抄三一九
法海一沤第二册孙培吉 辑抄三二九
净土简要法附声泪篇(署名世界一人撰)
释印光 刘豫波 著孙培吉 辑抄三三九
一函徧复释印光 著孙培吉 辑抄三五三
观执录孙培吉 辑抄三六一
青华秘文孙培吉 辑抄三九一
天道罪福论孙培吉 辑抄四一七
至道心传孙培吉 辑抄四二一
无上菩提孙培吉 辑抄四四三
三字幼仪(立本篇)孙培吉 辑抄四五三
古文讲录卷一孙培吉 纂四六一
成都县中学丁班古文(古文讲录卷二、四)孙培吉 纂四八三


第二十七册
古文讲录卷三孙培吉 纂一
服孔斋沫胝集壹孙培吉 纂二七
服孔斋沫胝集贰孙培吉 纂五三
大道之学孙培吉 辑抄九一
七发孙培吉 辑抄九七
古文地支集孙培吉 辑抄一一九
正统论孙培吉 辑抄一三三
中国政教统系图序(附高丽宋和冈
古文一篇,孙握之古文二篇)刘洙源
宋和冈 孙握之 著孙祥瑜 录一四七
是以谓之(古文六篇,孙握之论文
六篇)孙恪庶辑抄一五七
芬奇艳集成(梅溪草堂辑)孙培吉 辑抄一六七
饤饾集孙培吉 辑抄一八三
湘碧轩偶抄孙培吉 辑抄一九九
风雅遗音(古诗十九首)孙培吉 辑抄二一三
训蒙诗抄上孙培吉 辑抄二二三
训蒙诗抄中孙培吉 辑抄二五五
训蒙诗抄下孙培吉 辑抄二七九
秦妇吟(唐)韦庄 撰孙培吉 参校三〇九
郑氏乔梓诗二卷(宋)郑菊山 郑所南 撰孙培吉 辑抄三二五
大衍重抄八卦诗孙培吉 著三六九
宝墨孙培吉 辑抄三七九
四君感时诗罗济川 范香梅 刘幼丹
颜稚愚 著孙培吉 辑抄三九三
无不容盛孙培吉 纂四〇五
忆得三种(七十旧闻 渣滓余 胷中渣滓)孙培吉 纂四二五

第二十八册
茅屋病榻录卷一孙培吉 纂一
茅屋病榻录卷二孙培吉 纂二五
同工异曲孙培吉 辑抄三五
雪月筝孙培吉 辑抄六一
掷地金声(映雪书屋赋抄)孙培吉 辑抄六九
对聨集抄孙培吉 辑抄八三
本事联见闻录孙培吉 辑抄一〇九
闲联集录孙培吉 辑抄一一七
暗香阁杂抄孙培吉 辑抄一二七
宣鹿公词附孙培吉《丑奴儿》四阙
宣维礼 孙培吉 著一三九
映雪书屋抄读时文六卷孙培吉 辑抄一四七
制艺式程孙培吉 辑抄二二三
映雪山房选读制艺孙培吉 辑抄二四三
墨卷抄一孙石莲 辑抄二六七
墨卷抄二(清)孙琴泉 著孙培吉 辑抄二八九
其他
庄氏遗训孙培吉 辑抄三一三
立命事天(太上感应篇 豫成堂家训
书示门人某)孙培吉 辑抄三四三
心相篇摘录孙培吉 辑抄三五一
洪氏趋庭录摘抄孙培吉 辑抄三五七
默室杂抄孙培吉 辑抄三六七
默室临质录孙培吉 辑抄三七九
映雪书屋杂抄一孙培吉 辑抄三九九
映雪书屋杂抄二孙培吉 辑抄四〇九
杂录便览孙培吉 辑抄四一七
临质录孙培吉 辑抄四二七
孙抱和先生遗书目录总目孙握之 著四三五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言
尤瀟瀟
這是一批由四川成都陽川孫氏家族留下的重要文獻,經由其家族後人曲博先生(本名孫恪庶)收集保存并交由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而成。這一系列重要的文獻既是孫氏家族詩書傳家歷史的體現,又是關於近代成都乃至四川和全國重要歷史事件的記載,其價值不容小覷。
一、《孫氏文獻》的大致面貌
  本次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成都陽川孫氏文獻》(以下簡稱《孫氏文獻》),在形式上包括成都陽川孫氏族人的著作以及歷代學人抄録(多有點評、批注、案語)前賢、時人之詩、文。但主體内容是孫培吉所撰。當年孫培吉之子孫祥瑜曾著《孫抱和先生遺書目録總目》予以分類,共分文集類、詩詞類、著述類、紀事類、抄録類五個部分。此次出版,遵循現代人文學科分類原則,共分爲默室日記、論著集、詩文集、雜抄四大類别,内容也於此次影印時加以重新編排:
  《默室日記》是這批文獻的主體,謹按時間順序排列,作爲專门一類,共有二十三種;論著集下分經史、理學、編纂、雜記四小類;詩文集下分詩詞、制藝試律、古文三小類;雜抄下分經史、子集及其他,主要源於孫培吉的日記、讀書抄録、詩文唱和及其在學堂講課的講義。精裝二十八册, 總計收録文獻一百四十餘種,内容涵蓋經史子集。其中孫培吉日記二十三種保存最爲完整,編爲《默室日記》九十四卷,起清光緒十二年(1886),迄民國三十一年(1942),歷時五十六年。
二、《孫氏文獻》家族述略
  這批文獻的作者大都爲孫氏家族中人,以孫培吉著作爲主,兼有孫治著作四種,孫華抄録一種,孫祥瑜著作二種,另有闡述佛法的釋印光、劉咸滎合撰著作一種,釋印光獨著一種,并抄録文人唱和詩篇數首。爲便讀者瞭解孫氏家族譜系,根據四川大學碩士王小禕、申婷婷、王芳及本人的研究成果和曲博先生提供的綫索,簡述如下:
  陽川孫氏家族本世居浙江富春山,自孫培吉祖父孫治始,孫氏始遷入四川。“(治)考故習名法,嘉慶十八年游幕入蜀;越十年,而君偕長兄源侍李太夫人至成都,既注籍應試,兄弟同入邑庠。” 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係分譜·直隸按察使琴泉公墓誌銘》。孫治(1811—1876),字理亭,號琴泉,培吉祖父,道光丁酉年(1837)舉人,父孫文,母李氏 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係分譜·直隸按察使琴泉公墓誌銘》,“曾祖考諱良榮、皇祖考諱忠杰、皇考諱文,皆以君貴贈榮禄大夫;曾祖妣氏胡、皇祖妣氏張、皇妣氏李,皆贈一品夫人”。。戊戌年(1838)二甲第二十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丙午年(1846)任陝西華陰知縣,旋調長安縣署知縣。咸豐元年(1851)至四年,升授潼關廳同知。乙卯年(1855)任延榆綏道,戊午年(1858)任直隸通永道,咸豐九年至同治元年(1859—1862)任直隸按察使 曲博:《流傳百代千年後定識人間有此人——郭嵩燾贈孫琴泉書法四條屏》,《收藏》2010年第4期。。以二品光禄大夫、阿克蘇布政使銜督辦捐糧,不幸卒於貴州任上。正室余氏,山陰曲江公余濤第四女,無所出。側室李淑人、李孺人。庶出二子二女:長子華,三品銜候選道,側室李淑人出;次子品,候選縣丞,側室李孺人出。長女,適四川候補同知候官鄭承洛,早歲寡,依娘家而居;次女,適四品銜江西候補知縣、歸安吴晴琦,先卒 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係分譜·直隸按察使琴泉公墓誌銘》。。孫治亦是一代書畫名家,尤長於畫螃蟹、草、蘆,每作一畫,生動入神;書法亦有相當功力,筆勢飛動,瀟灑自如,氣韵非凡,能獨自成家。《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益州書畫名人録》《清代四川進士徵略》都有相關記載。清末民初著名的成都私家園林布後街孫家花園即爲孫治所置。
  孫華(1847—1916),字石蓮,培吉父,三品銜候選道。正室誥封夫人劉氏,生二子培吉、桐吉。側室宋氏卒於民國乙丑十四年(1925),生二子承吉、庚吉,庚吉早殤。側室周氏民國丁卯十六年(1927)卒,生子倫吉。
  孫培吉(1868—1942),字抱和,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科舉人,會試不第,反復思慮不復科考,官捐榮昌教諭,後任教於成都小學堂。因戰火頻仍,避居成都,一生以讀書、教書、著書爲主。由清及民國,先後執教於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四川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川中初級師範學校、成都縣中學堂、成都南城小學堂等校,教授國文、歷史、倫理學及修身,并在家開課收入室弟子;工書法、國畫,精版本鑒賞及岐黄術;教授之餘,畢生以藏書、讀書、著書爲事。著述頗豐,計有:文集類、詩詞類、經史類、理學類、注釋類、編纂類、雜記類、紀事類等十數種,合數百卷共數百萬言。其餘古文、抄録、金石、雜書、箴銘類所涉諸子百家文論等數十册,以及在孫祥瑜《孫抱和先生遺書目録》中有著目而散佚,文本尚存而未及著録於册的十數種計數十册。所撰《默室日記》記録了孫培吉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作爲一個傳統的世家子弟,縱使風雲變幻,依舊執着地堅守着内心世界,他的見聞及心路歷程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時事巨變下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及思想轉變的寶貴史料。自其祖輩遷徙至成都,遂爲成都望族;到孫培吉這一輩,雖然隨着時局變化,家道没落,但是祖輩的榮光仍給孫培吉提供了廣闊的交友平臺以及開闊的視野。
  妻莊氏淑珍(1869—1903),字松綺,幼名崇英,江蘇武進人,雲南候補知縣莊楷長女,陝西麟游縣知縣、追贈知府、世襲雲騎尉莊治安之孫。同治己巳年(1869)生,光緒癸卯年(1903)卒。生一男八女,殤其三,子珽亦殁。長女瓊、次琇、次珣、次璡、次璞,最幼琅。
  續弦洪氏子興(1897—?),癸巳舉人洪爾熾女。生一子一女,子名祥瑜,女名瑢。
  孫祥瑜(1914—1976),培吉獨子,字象白,號握之。“國民政府中央造幣廠”會計師,工書法,精鑒賞及家學岐黄術,一九四九年之後爲街道生産組會計,雖一生未上過正式學堂,然憑家學淵源和天賦勤奮,考取會計師,諳熟醫道、韵律、金石篆刻、書法繪畫、古籍版本鑒定等。
  二弟孫桐吉(1872—1924),字豫高,湖北候補知縣,同治壬申年(1872)七月十四日生,民國甲子年(1924)五月十一日卒,葬卧牛臺。配張氏,子殤,以培吉子祥瑜兼祧 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係分譜》。。
  三弟孫承吉(1878—1919),字幼石,翰林待詔職銜,光緒戊寅年(1878)七月十四日生,民國己未年(1919)正月十四日卒,妻余氏 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係分譜》。。
  四弟孫庚吉(1882—1905),字幼蓮,翰林院待詔,庶母宋氏所出,光緒八年壬午(1882)生,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卒,時年廿三歲,配梁氏、繼萬氏,無出 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係分譜》。。
  五弟孫倫吉,字彌道,庶母周氏所出 此據孫氏後人曲博先生提供的資料,見其《彈素軒大夢瑣録》(待出版)附録己。。
三、《孫氏文獻》價值舉隅
  孫氏家族自孫培吉祖父孫治後逐漸走向衰落,但其詩書傳家的傳統却從未改變,自孫培吉始,留下了大量文獻供後人品讀。《孫氏文獻》内容甚多,涉及經史子集四部,且兼及儒釋道三家,頗有“蜀學”兼容并蓄的學風。在近代四川動蕩的時局中,孫培吉除了堅持儒家的傳統教育,也逐漸加入槐軒道門,以佛、道思想來慰藉自己在動蕩前途中迷茫混亂的心靈,這些在他的著述和平時所借所讀書籍中俱有體現。而《孫世文獻》的重中之重,亦是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默室日記》。
  《默室日記》以其記録時間之連續、内容之豐富、評論之精審在衆多日記中别具一格,兼具史料和文學等多重價值,對還原歷史真相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近代以來,有諸多日記被學者發掘整理,如《曾文正公日記》《翁文恭公日記》《越縵堂日記》《湘綺樓日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清史學者孔祥吉認爲一般文人日記的作者,“大多是地位低下的文人或京官,或者外放爲縣令、道府官員、外交使臣等。這類日記數量龐大,人物衆多,有的已刊印,有的則仍爲稿本,對於研究晚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有重要作用” 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34頁。。因此,這一類小人物的日記就能儘可能避免大人物日記出現的刻意修改和掩蓋某些事實的情况。
 有關《默室日記》的研究,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已有學生對其手稿進行初步點校,并呈現相關研究論文成果。如,二〇一三級碩士研究生王小禕、王芳、申婷婷的《〈默室日記〉整理及史料價值初探》系列,分别對日記的其中一部分進行了研究,二〇一四級碩士研究生尤瀟瀟的《從孫培吉日記看近代蜀學四事》。她們對日記進行了録入和點校,并對其價值進行了初步探究。
  《默室日記》始於光緒癸未九年(1883)孫培吉先生十五歲時(惜前二卷佚,現存文本起於光緒丙戌十二年六月初九);終於民國壬午三十一年(1942)八月十一日,孫先生七十四歲辭世之前兩個月零一天,歷時五十六年又二月零三天,跨時半個多世紀,見證這一階段風雲激蕩的中國歷史,殊爲難得。
  日記從内容上看,既有家中瑣事、人物交往、内心獨白等,也不乏地方國家歷史事件的記載,如震驚中外的“成都教案”始末、清末科舉制度、官僚制度實施細則、辛亥革命前後同志會保路運動中成都及川中人士的行爲心態、清朝覆滅前後的成都大動亂及大浩劫實録、歷時二十餘年四川軍閥割據混戰的實况、滇軍擾川及成都巷戰、清末民初土地田租的經營形式、清末民初的四川教育現狀、成都規劃建設及地理沿革、清末及民國士紳民衆賦税細則等等,都是時代變遷浪潮中的重要史實,價值極大。
  雖然家道中落,但作爲曾經中舉并且家學顯赫的晚清士紳,孫培吉與當時成都上層社會的接觸仍然很多,并從未脱離與成都當時其他世家大族的聯繫。孫培吉寫日記是出於個人喜好,“故而更具有真實性與人文親情的立體感,於不經意間就較詳盡地記録了一個宦官士紳豪門之家,百餘年來由中興、鼎盛,到分崩離析、寂寥的全過程;以及清末民初成都幾大官宦、士紳、學人聯姻家族——孫(治,號琴泉)、楊(遇春)、顧(復初)、馬(紹相)、劉(楚英)、伍(肇齡)、劉(豫波)、龔(道耕)、莊(裕菘)……等人文史話” 曲博:《從〈默室日記〉到〈大夢瑣録〉——清末民初蜀中家族、人文史話磁場透視》,《巴蜀文獻》第一輯,2014年,第298頁。。
  首先,從其母舅劉家説起。劉楚英在《皇清誥授光禄大夫布政使銜前直隸按察使特用道孫公(治)墓誌銘》中,自稱是“姻愚弟” 此據孫氏後人曲博先生提供的資料,見其《彈素軒大夢瑣録》附録甲。,《爾雅》謂“壻之父爲姻,婦之父爲婚”,可見劉楚英與孫家是姻親關係,即孫治(琴泉)兒子孫華娶劉楚英女兒爲妻。劉楚英本人是“誥授資政大夫鹽運使銜、前分守廣西桂平梧鬰鹽法道” 此據孫氏後人曲博先生提供的資料,見其《彈素軒大夢瑣録》附録甲。,也是有功名官守的人。據《益州書畫名人録》記載:“劉楚英,中江人,字湘舲,又號湘芸、少芸、拙生、石龕。道光乙未十五年(1835)舉人,鹽運使銜,花翎,廣西鹽法道,署又江道,署布政使司。工書,著有《石龕雜集》《石龕詩集》。”劉楚英實爲孫培吉之外祖父。在劉楚英寫給孫琴泉的信中,對孫琴泉的稱呼如下:“琴泉親翁二兄大人”“琴翁親家二兄大人”“琴泉二兄親家大人”等等,而且其在信中還提到“琦兒”“石蓮甥”等語,由此更證明了劉聲琦是劉楚英的兒子,劉楚英和孫琴泉是親家關係。
  孫、劉兩家的關係從孫琴泉這一輩就已經建立起來了,可能也正是因爲關係好,兩家纔結爲兒女親家。到了孫培吉這一輩,與劉家的交游主要集中在幾位舅舅和表兄弟身上,尤其與二舅交游密切。在日記中,有關大舅、二舅、六舅、幺舅及劉家的各位表兄弟的記載,比比皆是,“十六日,二舅請予今日午酌” 《大夢瑣録二十一》1906年8月20日。;“予曾聞二舅話其遺事,此書蓋得自粵西,外祖曾宦游其地也” 《大夢瑣録二十一》1906年9月17日。;“二舅命近光以字來借洪石農字幅” 《大夢瑣録二十一》1906年10月3日。;諸如此類,生活、工作、學術、姻親各個層面都有涉及,因其不僅有共同語言,更因其特殊的血緣關係而來往相當密切。因而,通過孫培吉的日記,提供了一個瞭解書法世家劉家的途徑。
  其次,馬紹相一家。孫家與馬家的關係最明顯的聯繫是姻親關係,孫培吉的大姐嫁給了馬紹相的兒子馬芝仙,因而孫培吉在日記中總是稱其爲“馬太親翁”。馬紹相在當時的成都也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他因首倡并主事修建了成都望江樓建築群,而爲後世所重。在《望江樓志》中,收録其詩文二首,即《江樓全域工竣偶成五言二章》……在民國《華陽縣志·人物十一》中有《馬長卿》小傳……馬氏在主事籌建望江樓建築群後,其聲名遠播,得到民間和官府的重視” 陳友山:《試説馬長卿——謁昭烈惠陵詩碑》,《文史雜志》2012年第3期。。而孫培吉在日記中對其修建崇麗閣,即後來的望江樓公園也有提及。此外,孫培吉還提到了其曾監修文廟,“府文廟因升大祀改修,馬太親翁監工,予久欲一往觀……予始往觀,見馬太親翁云,工程方及十之三也” 《大夢瑣録二十三》1907年12月21日。。
  孫家與馬家的密切關係表現在諸多方面。首先是孫培吉大姐與馬芝仙的婚姻:“宋姨太今日始向大人言,大姊久有到馬家之志。” 《默室日記三》1892年3月4日。“初三日,昨日大舅遣人送馬府過門期來,并請大人往話。今日大人去,所言過門諸事,茲不詳記。” 《默室日記三》1892年4月3日。“聞馬府明日入祠,未下帖來,欲往送,大人命張興往探確日,帶一帖回,請十八日在祠内。” 《默室日記三》1892年5月16日。“二十日,遣人送大姊奩具於馬府。” 《默室日記三》1892年5月20日。“二十二日,三點鐘即起,卯時,及二弟送大姊到祠中。早面後,由祠中送到馬府。” 《默室日記三》1892年5月22日。“二十四日,大姊歸甯,并請其承繼子,其子之兄亦來。” 《默室日記三》1892年5月24日。“又言馬紹相太親翁現與局事。” 《默室日記三》1892年5月3日。“初八日,到馬太親翁處,賀續娶喜。” 《默室日記三》1892年5月8日。因爲姻親關係,孫培吉一家還常常請馬家給予經濟上的援助等。相關記録相當多,此處不一一列舉。
  由上可知,孫、馬兩家在當時都算得上大家族,因兩家有姻親上的關係,其他方面交往也日益加深。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大姐過門之前,馬芝仙就死於科舉考試的路途中,孫培吉的大姐爲此守寡一輩子,晚年又因病而長年卧床不起。曲博先生在《彈素軒大夢瑣録》的“附録”中曾收録了一篇文章專門來記述此事:“余自京師歸,適赴蓉垣,都人士以馬氏雙孝,稱藉甚,詢知爲己卯孝廉紹相年丈之子若女,戊子舉人昌暨女弟凰琳也。且述及繼聘孫氏,于昌卒後,過門守貞事,余喟然曰:‘節孝萃於一門,之三子者,洵足鼎峙千秋哉!特兄若妹,雙孝事蹟,建坊立祠,俱列傳記,而《貞婦》從略,不爲闡揚盛節,俾相得益彰,亦載筆者之憾也!’” 此據孫氏後人曲博先生提供的資料,見其《彈素軒大夢瑣録》附録子。今查相關四川及成都的史料,關於馬紹相一家的記載是比較匱乏的,而此日記則對馬家的記載相對較多,尤其是馬家所掌管的馬正泰號,日記多有涉及。考察孫馬两家的關係,一方面可瞭解當時成都士紳的交游及特點,另一方面也爲研究成都馬氏大家族提供了基礎材料。
  再次是以龔道耕爲代表的龔家。龔道耕(1876—1941),字向農,又字君迪,别署蛛隱,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成都。歷縣學生員、副貢、舉人,隨後即入貲爲内閣中書。未幾,任四川學務處編輯,又在中學執教。辛亥革命後,歷任國立成都師範大學校長,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從儒學成就來講,龔向農是一個極其值得研究的人物,關於這一點,《龔道耕儒學論集》 龔道耕著,李冬梅選編:《龔道耕儒學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一書中已有闡述。
  孫家與龔向農的聯繫也是姻親,孫培吉的二姑是龔向農的繼母,這在日記中有明確記載。因爲這層關係,龔向農常常幫助孫培吉,介紹他到學堂任教,而且即使是在辭職方面,孫培吉也常常請其幫忙,龔向農在孫培吉的工作方面頗費心思。此外他們也會在經濟上、生活上等相互給予幫助。正是因爲這樣的密切關係,他們家族之間還常常有想要進一步聯姻的訴求。龔向農的長子龔慎所就娶了孫培吉二弟的女兒,即孫培吉的六侄女,“六姪女許字龔慎所,向農之長子也” 《噩夢餘影三十二》1921年10月12日。。
  最後是關於劉子維一家,情况比較特殊。雙江劉氏本身在當時就非常有名,家族源流可追溯到槐軒先生劉沅。劉沅(1765—1855),字止唐,成都雙流縣人。孫家與雙江劉氏建立起關係,主要因爲孫家的人在劉沅第六子劉梖文處練習静功。孫培吉及家人在跟隨劉夫子練習静功的同時,與其子若孫輩亦有很深交情。孫培吉常常和劉家的後輩們諸如劉咸焌、劉咸炘等有工作上的聯繫,如劉咸炘曾請劉咸焌邀孫培吉到府中學堂當教習一事等。當然生活方面的來往也是有的,孫培吉的大女嫁於彭習吾就是經由劉咸炘介紹成功的。
  此外,日記還提到“馬太親翁處送知單來,爲伍祖姑丈祝八旬也,將爲屏聯彩觴,俟伍崧老病痊補祝,首事者:馬及羅雲塢、周保臣、舒銕生、劉豫波也” 《大夢瑣録二十一》1906年8月13日。。從這裏就可看出孫家與馬紹相、伍肇齡、羅雲塢、劉豫波等成都士紳家族都有來往,這種交錯的聯繫構成了一張密切的成都士紳關係網,爲更好地理解近代“蜀學”學術史提供了很大便利。

  文獻故家,喬木千春;斯人已逝,風範永存。《孫氏文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日記》所反映的“蜀學”和社會史資料外,其他詩文、學術、講議,以及雜抄等,都飽含了豐富的經學、文學、史學和藝術造詣,都值得深入地研究。誠如曲博先生所言,這批《孫氏文獻》“堪稱不可再得、足以供當代與後來學人研究、採信的寶貴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珍貴文獻” 曲博:《從〈默室日記〉到〈大夢瑣録〉——清末民初蜀中家族、人文史話磁場透視》,《巴蜀文獻》第一輯。。我們應當感謝孫培吉先生在艱難的人生中筆耕不輟,以真實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爲後人展現了社會變遷的時代畫卷,更傳承了“蜀學”文脉、豐富了“蜀學”内涵;也衷心感謝孫先生後人的辛苦卓絶與奉獻精神,不僅完好保存了《孫氏文獻》,今又付梓印行以嘉惠學林。希望我們整理、出版的這筆孫先生的精神財富,可以爲“蜀學”復興、近代史研究提供嶄新的史料。

二○一九年七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