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一函六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宋)傅寅 撰 定价 1600.00
责任编辑 张爱芳 ISBN 978-7-5013-6822-8
出版时间 2019-12-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9-12-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线装,8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K928.6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此书为宋傅寅所撰,傅寅对天文、地理、明堂、封建、井田、律历、兵制之类都有深层次的研究,尤长于职方舆地之学。他在书中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独特见解,不因袭前人之注。此书据国家图书馆馆藏宋刻元修本影印。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前言
卷一(1)
第二册
卷一(2)
第三册
卷一(3)
第四册
卷二(1)
第五册
卷二(2)
第六册
卷二(3)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宋傅寅撰。寅字同叔,義烏人。幼嗜學,經史百家,悉能成誦。從唐仲友質疑問難,仲友曰:‘吾益友也。’於天文、地理、明堂、封建、井田、律曆、兵制之類,世儒置而不講者,靡不窮究根柢,訂其譌謬,號曰《羣書百考》。仲友與呂祖謙學術多所不合,寅爲説齋門人,著《禹貢圖考》成,祖謙弟祖儉閱之,曰:‘是書可爲集先儒之大成矣。’延入麗澤堂中,列坐諸生,揭其圖,使申言之,且曰:‘以所能者教人所不能者,理之所在,初無彼此。諸生弗以門戶之見耻受教也。’先生亦樂爲之盡。性不樂仕,不屑治生產,講學義烏杏溪,學者稱杏溪先生。年六十八卒。所著《禹貢集解》二卷,傳世有宋刻元修本、《通志堂經解》本、清退補齋刻《金華文萃》本等。此次影印據於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元修本。
清四庫館臣經見宋本,而見《通志堂經解》本,又以《永樂大典》載其書有異,謂《大典》當時所見,即宋時原本,足以援據,《經解》刊行之本已有傳寫錯漏,致書名竄改爲‘集解’,因取《大典》與《經解》本互勘,重爲輯錄,釐分四卷,仍題《大典》所載《禹貢說斷》之名。《四庫全書》收《禹貢說斷》四卷,即重輯《大典》本。《提要》曰:‘嘗從唐仲友游,仲友稱其“職方、輿地盡在腹中”。是編其所著《禹貢圖說》也。案朱彝尊《經義考》,有寅所著《禹貢集解》二卷,《通志堂》嘗刋入《九經解》中。而《永樂大典》載其書,則題曰《禹貢說斷》,無“集解”之名。又,《經解》所刋本稱原缺四十餘簡。今檢《永樂大典》,不獨所缺咸在,且其《五服辨》三千餘言,《九州辨》千數百言,較之原注缺文多至數倍。又《山川總會》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圖,《經解》俱誤編入程大昌《禹貢論》中,與其書絶不相比附。而《永樂大典》獨繫之《說斷》篇内。蓋當時所見,實宋時原本,足以援據。而《經解》刋行之本則已傳寫錯漏,致並書名而竄易之,非其舊矣。書中博引衆說,斷以己意,具有特解,不肯蹈襲前人。其論《孟子》“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爲古溝洫之法,尤爲諸儒所未及,洵卓然能自抒所見者。今取《經解》刋本與《永樂大典》互相勘校,補闕正譌,析爲四卷。仍題《說斷》舊名,而於補缺之起訖,各加注語以別之,庶幾承學之士得以復見完書焉。’
宋刻元修本,凡二卷,共六冊。鈐‘王止仲’、‘玄敬’、‘乾學’、‘徐健菴’、‘劉仁體’、‘潁川劉考功藏書印’、‘虞山瞿紹基藏書之印’、‘菰里瞿鏞’等印。潁州劉體仁字公㦷,順治十二年進士,官吏部郎中。此本舊爲所藏,徐乾學得觀之。乾學助納蘭性德刻《通志堂經解》,收《杏溪傅氏禹貢集解》二卷。對勘二本,《通志堂》本卷端雖無《禹貢山川緫會之圖》《九河既播同爲逆河之圖》《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之圖》《九江東陵彭蠡北江之圖》,且冠以康熙丙辰納蘭性德《序》,然易知其據宋刻元修本梓刻。此本卷下《五服辨》‘馬融以爲甸服之囗囗里至’以下缺,通志堂本同。即行款,《通志堂》本亦仿之,且字句鮮異,第校改時刊落數字,改‘尚書諸家說斷’作‘杏溪傅氏禹貢集解’。四庫館臣以爲《大典》本據於宋時原本,不知《通志堂》本亦依於宋刻,其本僅元時修板重印而已。‘經解’之名,非《通志堂》本竄改。
納蘭性德《序》云:‘其第一卷闕三十有七版,第二卷又闕其四版。騐少卿前後私印,則知當日已非足本。亟刊行之,俟求其完者,嗣補入焉。’此本卷一‘杜氏曰:徒駭、鬲津、鉤盤、胡蘇四河’條以下缺三十七葉。《通志堂》本於此條末注稱以下至七十一葉原本缺。《庫》本《禹貢說斷》依《大典》所載增之,此條下注云:‘按:以下至‘九江孔殷’孔氏傳,刻本闕佚。今從《永樂大典》增入。’此本卷二《五服辨》‘馬融以爲甸服之囗囗里至’以下缺,《通志堂》本仍之,不注。《庫》本依《大典》補之,且補闕字,《五服辨》題下注云:‘案:以下刻本所闕,今從《永樂大典》原本增入。’四庫本所補,是否即宋刻全帙,今已難悉知。《大典》亦散佚,《集解》闕佚賴四庫本以存。《提要》雖有誤解,然四庫本拾遺補綴之功,不可沒也。後世刻本,或據《通志堂》本,或據四庫本,或參酌二本重刻。《金華文萃》本據《通志堂》本重刊(《中國古籍總目》未察,誤合《金華文萃》本與四庫本等爲一條)。胡宗楙《金華經籍志》云:‘《通志堂》本僅二卷,第一卷闕三十七葉,第四卷闕四葉,易名“集解”。四庫館聚珍板本據《永樂大典》補完,析爲四卷。《墨海金壺》據《大典》與《經解》刋本互校,補闕正訛,仍題“説斷”舊名。於補闕之起訖,务加注語以别之,較爲完善。’
按納蘭《序》:‘惜乎是編流傳者寡,不見采於董氏之《纂注》,而焦氏《經籍志》、西亭孫孫《授經圖》,或以爲說,或以爲諭,蓋未嘗見此書而著於錄者。是本爲吳人王止仲藏書,其後歸於都少卿穆。’止仲名王行,號半軒,牽入藍玉黨案死。此本爲王行藏書,後歸吳人都穆。都穆刷印已缺四十一葉。後歸劉體仁,再歸瞿氏鐵琴銅劍樓。《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著錄《杏溪傅氏禹貢集解》二卷,宋刊本,即此本,云:‘首列《山川總會》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圖。《序》首行題曰“杏溪傅氏禹貢集解”,圖後又題曰“尚書諸家說斷”,次行曰“禹貢第一”。故《永樂大典》本曰《禹貢說斷》,而《通志堂經解》本曰《禹貢集解》,名遂兩歧也。每半葉十一行,每行經文十八字。引諸家說,首行低一格,次行低二格,己說則概低三格。諸家皆曰某氏,惟呂成公則稱東萊先生。疑同叔居義烏時,學於成公者也。書中“恒”、“桓”、“慎”字有闕筆,“貞觀”改作“正觀”,“魏徵”改作“魏證”,惟“惇”字不闕,當是孝宗時刻。此本爲王止仲所藏,後歸都玄敬、劉公㦷,入傳是樓。今所傳《經解》本,即據之以刻者。所闕四十餘簡,及《五服辨》《九州辨》,皆一一脗合,惟“尚書諸家說斷”六字,亦改作“杏溪傅氏禹貢集解”爲失真耳。若四圖之編入程氏《禹貢論》中,乃裝書者之失,非刻本有誤也。觀成容若《序》自明(注:卷中有“王止仲”、“玄敬”、“劉仁體印”、“潁川劉考功藏書記”、“乾學”、“徐健菴”諸朱記)。’考辨甚精,惟《傳是樓書目》未著錄此書,其書是否流入傳是樓,尚可闕疑。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