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志·史部
 
 
分享到:
编  著  者 樊长远 定价 180.00
责任编辑 张慧霞 ISBN 978-7-5013-6966-9
出版时间 2022-03-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2-03-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海外中华古籍书志书目丛刊
所属分类 工具书
中图分类 Z838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藏中文史部古籍善本共244种的目录及书志提要。每篇提要不仅详列该书作者、卷帙、版本、序跋、凡例、板框、行款、名人校跋及附录等信息,对作者生平、每卷内容及序跋凡例内容等均作介绍,尤其对该书版本始末、递刻源流及先后印本情况有详细介绍和考证,并有海内外各大公藏机构收藏情况,《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重要古籍目录的著录情况,递藏印鉴、名人批校、扉页牌记、纸墨字体等义项的详细介绍。书前配有珍贵书影,书后附有书名、作者拼音索引及版本、馆藏索书号索引。本书内涵丰富而详尽,它综合了所有目录版本学研究、鉴定需要的信息,其著录义项之详尽、著述与考证丰富严谨,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了所有想从书中了解的信息,即使未见原书,也能了然在胸,是一部难得的目录版本学参考书。
 
目录[ 滚动 - 展开 ]  
 


 録



紀傳類



 編



001 

十七史十七種 7



明崇禎元年至十七年(1628—1644)常熟毛氏汲古閣刻清順治五年至十三年(1648—1656)修補本



002 

二十一史二十一種 17



明萬曆二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595—1606)北京國子監刻崇禎六年(1633)遞修本



003 

史漢評林二種 24



明萬曆四年至九年(1576—1581)凌稚隆刻本



通 代



004 

史記題評一百三十卷 28



明嘉靖十六年(1537)胡有恒、胡瑞刻本



005 

史記一百三十卷 30



明萬曆廣東張守約刻本



006 

史記一百三十卷 32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南京國子監刻明清遞修本



007 

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 35



明雲林積秀堂刻本



008 

函史上編八十二卷下編二十一卷 36



明萬曆刻本



009 

藏書六十八卷續藏書二十七卷 37



明天啓元年(1621)刻本



010 

藏書六十八卷 40



明天啓元年(1621)刻本



011 

續藏書二十七卷 40



明刻本



斷 代



012 

前漢書一百卷 41



明嘉靖八年至九年(1529—1530)南京國子監刻本



013 

漢書評林一百卷 42



明萬曆九年(1581)凌稚隆刻後印本



014 

班馬異同三十五卷 43



明天啓四年(1624)楊人駒刻《宋劉須溪先生較書》本



015 

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 44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東臯姚之駰露滌齋刻本



016 

後漢書九十卷(存八十三卷) 45



明嘉靖七年至九年(1528—1530)南京國子監刻明清遞修本



017 

後漢書九十卷 47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北京國子監刻《二十一史》本



018 

後漢書年表十卷附録一卷 47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歙縣鮑氏刻本



019 

季漢書六十卷正論一卷答問一卷 49



明萬曆刻後印本



020 

晉記六十八卷首一卷 51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郭氏有斐堂刻本



021 

宋書一百卷 52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南京國子監刻明清遞修本



022 

南齊書五十九卷 54



明萬曆十六年至十七年(1588—1589)南京國子監刻本



023 

陳書三十六卷 55



明萬曆十六年(1588)南京國子監刻本



024 

魏書一百十四卷 56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南京國子監刻明清遞修本



025 

魏書一百十四卷(存一百十

三卷) 57



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二十一史》本



026 

北齊書五十卷 58



明崇禎十一年(1638)常熟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後印本



027 

周書五十卷 59



明萬曆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1603—1605)北京國子監刻《二十一史》崇禎六年(1633)遞修本



028 

隋書八十五卷 59



明萬曆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594—1595)南京國子監刻明清遞修本



029 

唐書二百二十五卷釋音

二十五卷 60



元大德十一年(1307)建康路儒學刻明清遞修本



030 

南唐書十八卷家世舊聞一卷齋居紀事一卷南唐書音釋一卷                  62



明崇禎常熟毛氏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清康熙重修本



031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録三卷(存四百八十二卷目録三卷)           65



明成化七年至十六年(1471—1480)廣東朱英刻明嘉靖萬曆間南京國子監遞修本



032 

宋史新編二百卷 67



明嘉靖刻本



033 

遼史一百十六卷 69



明嘉靖八年(1529)南京國子監刻明清遞修本



034 

遼史一百十六卷 70



清乾隆四年至十一年(1739—1746)武英殿刻乾隆後期剜改印本



035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欽定金國語解一卷 71



清乾隆四年至十二年(1739—1747)武英殿刻乾隆後期剜改印本



036 

元史二百十卷目録二卷 73



明洪武三年(1370)内府刻明嘉靖萬曆間南京國子監遞修本



037 

元史二百十卷目録二卷 75



清乾隆四年至十一年(1739—1746)武英殿刻乾隆後期剜改印本



038 

名山藏一百九卷(存九卷) 76



明崇禎十三年(1640)沈猶龍等福建刻本



039 

明史藁三百十卷目録三卷史例議二卷 78



清雍正敬慎堂刻本



040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目録四卷 80



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



編年類



通 代



041 

文公先生資治通鑑綱目五十九卷 87



明刻本



042 

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全書一百九卷 89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内府刻本



043 

通鑑綱目釋地糾謬六卷 91



清乾隆十八年(1753)强恕齋刻本



044 

通鑑韻書三十二卷 92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玉極堂刻本



045 

宋元通鑑一百五十七卷 93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



046 

新刻校正古本歷史大方通鑑二十卷首一卷新刻九我李太史校正古本歷史大方通鑑二十一卷 95



明萬曆周時泰刻本



047 

新刊翰林攷正綱目通鑑玉臺青史二十八卷 96



明萬曆瀛洲館刻本



048 

綱鑑會編九十八卷歷代郡國考略三卷歷代統系表略三卷歷代官制考略二卷(存一百三卷) 100



清康熙刻本



049 

甲子會紀五卷 102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玄津草堂刻四十二年增刻本



斷 代



050 

彙戰國史綱衍義十二卷音釋十二卷 103



明萬曆汪正芳刻本



051 

兩漢紀六十卷兩漢紀字句異同考一卷 105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蔣氏刻清光緒五年(1879)補刻本



052 

重鎸朱青巖先生擬編明紀輯畧十六卷 106



清康熙刻本



053 

皇明通紀前編二十七卷續編十八卷 108



明崇禎十一年(1638)刻本



054 

通紀會纂四卷 110



清初刻本



055 

通紀直解十四卷續二卷 112



明崇禎刻清初續刻本



056 

御撰資治通鑑綱目三編二十卷 113



清乾隆十一年(1746)武英殿刻本



057 

兩朝從信録三十五卷(存二十四卷) 114



明崇禎沈氏大來堂刻本



058 

皇清開國方畧三十二卷首一卷 115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武英殿刻本



紀事本末類



通 代



059 

繹史一百六十卷(存一百三十六卷) 117



清康熙九年(1670)刻後印本



斷 代



060 

宋史紀事本末二十八卷 118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劉曰梧、徐申刻本



061 

元史紀事本末四卷 120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黄吉士刻本



062 

皇明大事記五十卷 121



明崇禎刻《皇明史概》本



063 

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御製親征朔漠紀略一卷 122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内府刻本



064 

欽定剿捕臨清逆匪紀略十六卷 123



清乾隆四十六(1781)年武英殿刻本



雜史類



065 

重訂路史全本四十七卷(存七卷) 125



明末刻本



066 

國語二十一卷 126



明萬曆劉懐恕刻《春秋戰國評苑》本



067 

國語二十一卷 127



明萬曆刻本



068 

越絶十五卷 128



明末武林何允中刻《廣漢魏叢書》本



069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 129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汪日桂欣託山房刻四十六年印本



070 

十國春秋一百十四卷拾遺一卷備考一卷 131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周昂此宜閣刻本



071 

吴越備史四卷補遺一卷 132



清康熙十七年(1678)錢錫英刻本



072 

隆平集二十卷 134



清康熙四十年(1701)彭期七業堂刻四十八年補刻本



073 

隆平集二十卷 136



清康熙四十年(1701)彭期七業堂刻四十八年補刻後印本



074 

靖康傳信録三卷 136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李調元刻《函海》本



075 

吾學編六十九卷 137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鄭心材刻本



076 

弇山堂别集一百卷 139



明萬曆金陵刻本



077 

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 140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楊鶴刻本



詔令奏議類



詔 令



078 

皇明大訓記十六卷(存十二卷) 143



明崇禎刻《皇明史概》本



奏 議



079 

歷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 143



明崇禎八年(1635)東觀閣刻本



080 

荆川先生右編四十卷 145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南京國子監刻本



081 

秦漢書疏十八卷 147



明隆慶六年(1572)桂天祥山西刻本



082 

于山奏牘七卷詩詞合選一卷(存七卷) 148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傳記類



總 傳



083 

孔門傳道録十六卷 155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姚履旋、顧端祥刻本



084 

聖門志六卷 156



明崇禎刻本



085 

聖賢像贊三卷 158



明崇禎刻本



086 

大成通志十八卷首二卷 159



清康熙八年(1669)刻康熙雍正間增修本



087 

歷代名賢列女氏姓譜一百五十七卷 161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聽濤山房刻清嘉慶二十年(1815)印本



088 

漢名臣言行録十二卷 162



清乾隆十七年(1752)積翠軒刻本



089 

五朝名臣言行録前集十卷(存八卷) 163



明張鰲山刻《宋名臣言行録》本



090 

宋名臣言行録續集八卷 165



明張鰲山刻《宋名臣言行録》本



091 

宋名臣言行録别集十三卷 166



明張鰲山刻《宋名臣言行録》本



092 

宋朝道學名臣言行録外集十七卷 167



明張鰲山刻《宋名臣言行録》本



093 

考亭淵源録二十四卷 168



明隆慶三年(1569)刻本



094 

近代名臣言行録十卷 170



明刻本



095 

明名臣言行録九十五卷 171



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



096 

皇明遜國臣傳五卷首一卷 173



明崇禎刻《皇明史概》本



097 

東林列傳二十四卷末二卷 173



清康熙五十年(1711)鐵肩書屋刻售山山壽堂後印本



098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目録二卷 175



清乾隆九年(1744)武英殿刻本



099 

宗室王公功績表傳五卷世表一卷 176



清乾隆三十年(1765)武英殿刻本



别 傳



100 

岳鄂王金陀稡編十八卷首一卷續編十八卷 178



清乾隆元年(1736)岳士景刻本



101 

朱子實紀十二卷 180



明正德八年(1513)歙縣鮑雄刻本



年 譜



102 

至聖先師孔子年譜三卷首一卷附録一卷 181



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1735—1737)磁州楊氏存存齋刻後印本



103 

至聖編年世紀二十四卷 182



清乾隆十六年(1751)黄晟亦政堂刻本



104 

朱子年譜四卷考異四卷附録二卷 183



清乾隆十七年(1752)寶應王氏白田草堂刻清末浙江書局、民國十八年(1929)補刻本



宗 譜



105 

[河南商邱]商邱宋氏家乘二十卷 185



清乾隆宋氏刻本



雜 録



106 

詞科掌録十七卷詞科餘話七卷 186



清乾隆仁和杭氏道古堂刻後印本



史鈔類



107 

廿一史約編八卷首一卷 188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魚計亭刻本



108 

史漢合鈔十卷 189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刻本



109 

東萊先生史記詳節二十卷首一卷 190



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陽劉弘毅慎獨齋刻《十七史詳節》本



110 

東萊先生西漢詳節三十卷首一卷 193



明正德十五年(1520)建陽劉弘毅慎獨齋刻《十七史詳節》本



111 

東萊先生東漢詳節三十卷首一卷 194



明正德十五年(1520)建陽劉弘毅慎獨齋刻《十七史詳節》本



112 

東萊先生三國志詳節二十卷首一卷 194



明正德十五年(1520)建陽劉弘毅慎獨齋刻《十七史詳節》本



113 

東萊先生晉書詳節三十卷首一卷 195



明正德十五年(1520)建陽劉弘毅慎獨齋刻《十七史詳節》本



114 

東萊先生北史詳節二十八卷首一卷(存二十四卷) 195



明正德十五年(1520)建陽劉弘毅慎獨齋刻《十七史詳節》本



115 

歐陽文忠公新唐書抄二卷 196



明萬曆七年(1579)茅一桂刻本



116 

歐陽文忠公五代史抄二十卷 197



明萬曆七年(1579)茅一桂刻本



117 

歐陽文忠公五代史抄二十卷 198



清康熙金陵三多齋刻本



118 

東萊先生五代史詳節十卷首一卷 198



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陽劉弘毅慎獨齋刻《十七史詳節》本



時令類



119 

古今類傳四卷 200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地理類



總 志



120 

大明一統志九十卷 207



明天順五年(1461)内府刻本



121 

彙輯輿圖備攷全書十八卷(存十四卷) 208



明崇禎六年(1633)傅昌辰版築居刻本



方 志



122 

[乾隆]口北三廳志十六卷首一卷 210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123 

[乾隆]宣化府志四十二卷首一卷 212



清乾隆八年(1743)刻二十二年續修本



124 

[乾隆]直隸易州志十八卷首一卷 213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125 

[乾隆]任邱縣志十二卷首一卷 214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後印本



126 

[乾隆]河間府新志二十卷首一卷 216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後印本



127 

[乾隆]河間縣志六卷 218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128 

[乾隆]衡水縣志十四卷 219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李學穎刻本



129 

[乾隆]饒陽縣志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220



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清道光遞修本



130 

[乾隆]武安縣志二十卷圖一卷 221



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131 

[雍正]澤州府志五十二卷 222



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



132 

[乾隆]蒲州府志二十四卷圖一卷 224



清乾隆二十年(1755)蒲州府署刻後印本



133 

[乾隆]解州平陸縣志十六卷首一卷 225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解州全志》本



134 

[乾隆]汾州府志三十四卷首一卷 227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增補後印本



135 

[乾隆]盛京通志四十八卷圖一卷 228



清乾隆元年(1736)刻清咸豐二年(1852)補修本



136 

[乾隆]江南通志二百卷首四卷 230



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



137 

[乾隆]紹興府志八十卷首一卷 231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後印本



138 

[乾隆]福建通志七十八卷首五卷 233



清乾隆二年(1737)刻清嘉慶印本



139 

[乾隆]福建續志九十二卷首四卷 235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140 

[雍正]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首三卷 237



清雍正十年(1732)刻清乾隆增刻本



141 

[至元]齊乘六卷釋音一卷 239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胡德琳刻本



142 

[乾隆]樂陵縣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240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143 

[乾隆]濰縣志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241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144 

[乾隆]萊州府志十六卷首一卷 243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145 

[乾隆]沂州府志三十六卷首一卷 244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146 

[乾隆]曲阜縣志一百卷 245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後印本



147 

[康熙]續修汶上縣志六卷 247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五十八年(1719)補刻本



148 

[乾隆]新鄭縣志三十一卷首一卷 248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



149 

[乾隆]登封縣志三十二卷 249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150 

[乾隆]偃師縣志三十卷首一卷 251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151 

[乾隆]嵩縣志三十卷首一卷 252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152 

[乾隆]新修懷慶府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圖經一卷 254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153 

[乾隆]濟源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255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154 

[乾隆]温縣志十二卷首一卷 257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155 

[乾隆]衛輝府志五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258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156 

[乾隆]汲縣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259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157 

[乾隆]新鄉縣志三十四卷首一卷 260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158 

[乾隆]原武縣志十卷 262



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159 

[順治]淇縣志十卷圖考一卷 263



清順治十七年(1660)刻後印本



160 

[乾隆]重修彰德府志三十二卷首一卷 264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161 

[乾隆]湯陰縣志十卷 266



清乾隆三年(1738)刻本



162 

[乾隆]杞縣志二十四卷 267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163 

[乾隆]鄧州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268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164 

[乾隆]遂平縣志十六卷首一卷 269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165 

[乾隆]新蔡縣志十卷 271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166 

[乾隆]貴州通志四十六卷首一卷 272



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



167 

[乾隆]西安府志八十卷首一卷 274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168 

[乾隆]西安府志八十卷首一卷 275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後印本



169 

[乾隆]郃陽縣全志四卷 276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170 

[乾隆]醴泉縣志十四卷 277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



171 

[乾隆]重修鳳翔府志十二卷首一卷 278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三十五年增刻本



172 

[乾隆]鳳翔縣志八卷首一卷 280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173 

[乾隆]隴州續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281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174 

[乾隆]續商州志十卷 283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雜 志



175 

帝京景物畧八卷 284



清乾隆刻本



176 

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百六十卷譯語總目一卷 285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内府刻後印本



山水志



177 

大明一統名勝志二百八卷 287



明崇禎三年(1630)刻本



178 

恒山志五卷圖一卷 289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渾源州署刻本



179 

泰山小史不分卷 290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宋思仁刻本



180 

明州阿育王山志十卷續志六卷 291



明萬曆刻清乾隆續刻本



181 

天台山全志十八卷 292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台郡尊經閣刻康熙六十年後印本



182 

廣雁蕩山誌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294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依緑園刻清同治十年(1860)補刻本



183 

武夷志畧四集 296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孫世昌刻明末補刻本



184 

羅浮山志會編二十二卷首一卷 297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肇慶府宋志益刻本



185 

水經注箋四十卷 299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李長庚南昌刻後印本



186 

水經注箋四十卷 301



清乾隆十八年(1753)黄晟槐蔭草堂刻清同治二年(1863)余氏明辨齋重修本



187 

水經注釋四十卷首一卷附録二卷水經注箋刊誤十二卷 302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趙氏小山堂刻初修本



188 

直隸五道成規五卷 304



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189 

太湖備考十六卷首一卷附湖程紀略一卷(存十七卷) 305



清乾隆十五年(1750)藝蘭圃刻後印本



190 

西湖志纂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307



清乾隆二十年(1755)賜經堂刻二十七年增刻本



191 

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十卷首一卷 308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崔應階刻本



192 

山東運河備覽十二卷圖説一卷 310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切問齋刻本



專 志



193 

宋東京考二十卷 311



清乾隆三年(1738)六有堂刻本



194 

宋東京考二十卷 312



清乾隆三年(1738)六有堂刻本



195 

闕里誌十二卷 313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刻本



196 

闕里誌十八卷 314



明崇禎刻清康熙重修本



197 

闕里文獻考一百卷首一卷末一卷 316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孔昭焕刻本



198 

三遷志十二卷 317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清乾隆增修本



199 

梅里志四卷首一卷(存三卷) 318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200 

鼎湖山慶雲寺志八卷首一卷 319



清康熙刻清乾隆印本



201 

靈源紀四卷 321



明萬曆刻本



202 

湯陰精忠廟志十卷 322



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



203 

勅賜紫雲書院志不分卷 323



清康熙賜書堂刻《禮山園全集》本



204 

籌海圖編十三卷 324



明天啓四年(1624)胡維極刻本



政書類



通 制



205 

杜氏通典二百卷 326



明嘉靖李元陽福建刻本



206 

通典二百卷 329



明嘉靖刻本



207 

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首一卷 330



明嘉靖馮天馭刻本



208 

大明會典二百二十八卷 332



明萬曆十五年(1587)内府刻本



209 

皇明世法録九十二卷 335



明崇禎刻本



典 禮



210 

廟制考義二卷 336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嘉靖間增刻本



211 

闕里祭儀録六卷文廟樂舞全譜二卷附録一卷 338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212 

太常紀要十五卷 339



清康熙刻本



213 

國學禮樂録二十卷 339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北京國子監刻後印本



214 

幸魯盛典四十卷 341



清康熙五十年(1711)曲阜刻本



215 

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 342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内府刻本



216 

八旬萬壽盛典一百二十卷首一卷(存六卷) 343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217 

皇朝禮器圖式十八卷 344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武英殿刻本



218 

國朝詞垣考鏡五卷 345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清嘉慶元年(1796)增刻本



邦 計



219 

敕修兩淮鹽法志十六卷 346



清雍正刻本



220 

畿輔義倉圖不分卷 347



清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221 

成案續編十二卷(存四卷) 348



清乾隆二十年(1755)杭州同德同心堂刻本



考 工



222 

清代匠作則例不分卷 350



清抄本



目録類



223 

直齋書録解題二十二卷 354



清乾隆蘇州刻本



224 

直齋書録解題二十二卷 355



清乾隆蘇州刻本



225 

直齋書録解題二十二卷 356



清乾隆蘇州刻本



226 

經義考三百卷總目二卷經義考補正十二卷       356



清康熙秀水朱氏曝書亭刻清乾隆二十年(1755)盧見曾續刻本,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蘇齋叢書》本



227 

浙江採集遺書總録十集十一卷 358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浙江布政使司刻本



228 

浙江採集遺書總録十集十一卷閏集一卷(存十集十一卷)            360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浙江布政使司刻四十年補刻本



229 

應禁書籍目録不分卷 360



清乾隆福建布政使司福州刻本



230 

奏准銷燬各書不分卷續查應燬各書不分卷                361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刻本



231 

讀書引十二卷 362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金石類



232 

金石録三十卷 364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盧見曾雅雨堂刻本



233 

金石文字記六卷(存三卷) 365



清康熙潘耒遂初堂刻《亭林遺書》本



234 

三古圖三種 366



明萬曆二十八年至三十年(1601—1602)吴萬化寳古堂刻清乾隆十七年(1752)天都黄氏亦政堂重印本



235 

亦政堂重修考古圖十卷 370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吴萬化寳古堂刻清乾隆十八年(1753)天都黄氏亦政堂重印《三古圖》本



236 

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三十卷 370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于承祖刻本



237 

金石圖不分卷 371



清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刻暨拓本



238 

欽定錢録十六卷 373



清乾隆刻本



史評類



239 

史通訓故補二十卷 374



清乾隆十二年(1747)黄叔琳養素堂刻後印本



240 

史通通釋二十卷 375



清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龍求放心齋刻後印本



241 

史概十卷 377



明萬曆十六年(1588)刻本



242 

評鑑闡要十二卷 378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武英殿刻本



243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 379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涇艸堂刻本



244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 381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涇艸堂刻後印本

 
前言[ 滚动 - 展开 ]  
 
樊長遠博士所撰《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史部》就要付印了,我的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表的喜悦!這是繼《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集部》《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叢部》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部》之後,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又一部芝大圖書館中文善本的書志。這部書志是樊長遠先生的力作,也是芝大圖書館、芝大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Creel Center for Chinese Paleography)和中國國家圖書館通力合作的又一成果。
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始建於1936年。是年,芝加哥大學校長聘請青年學者顧立雅(Herrlee G. Creel)先生來芝加哥大學開設中國研究項目與課程,此爲東亞研究學科(時稱遠東研究)在芝大之發軔。顧先生到芝大教書的同年即創辦了遠東圖書館(今東亞圖書館)。
芝大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的主要來源有四:一是建館之初的系統採購。顧立雅在1938年從洛克菲勒基金會申請到一筆五年的購書經費,通過有專門爲海外圖書館服務業務的北平大同書店,採購了大量中文圖書。1939—1940年間,顧立雅到中國訪學。期間,經大同書店協助,又一次購買了近七千册圖書。這些建館初期的采購包括大量綫裝古籍,特别是地方志,其中不乏明代和清初的善本。二是從芝加哥紐伯瑞圖書館(Newberry Library)收購的勞費爾二十世紀初在華考察(expedition)期間所購圖書。貝托爾德·勞費爾(Berthold Laufer)是在美國聲名卓著的第一代漢學家。1908—1934年間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先後任亞洲民族學部的助理主任和亞洲人類學部的主任。勞費爾在1908—1910年間去中國考察三年,爲新組建的菲爾德博物館亞洲民族學部搜集購買藏品,同時亦受芝加哥兩所私立研究圖書館之托在中國搜求購買圖書。其中,勞費爾當年給紐伯瑞圖書館購得的一千餘種兩萬餘册圖書中的大部在1943—1944年間轉售給了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這批含有中、日、藏、滿、蒙古五種語言圖書中的大部分爲中文古籍,包括許多善本。三是老館長錢存訓先生主持館務時期不斷採進的。錢先生是國際著名的中國圖書史、印刷史專家。1947年受邀來芝大做中文編目。1949年被聘爲遠東圖書館館長,主持館務一直到他1978年退休。據錢老回憶,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及六十年代間,清刻本以平均每册十餘美分,明刻本也不過以每册二至四美元的價格即可從中國臺灣、香港,以及日本等地購入;四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收購的李宗侗先生的部分藏書。李宗侗是清末重臣李鴻藻之孫,曾任清室善後委員會顧問及故宫博物院秘書長。1948年隨故宫文物遷臺,後爲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與錢老相識。所購李氏藏書除明清刻本外,還有一些清代稿抄本。
對館藏中文古籍的揭示,始於編目著録。芝大東亞館的這項工作從1947年錢存訓先生受邀來館始,多年來都在進行着,各届主持館務的前任和負責與參與中文編目的同仁們爲此貢獻良多。最初的著録是記録在一張張3×5英寸的標準卡片上的,上面的羅馬拼音或英文一般是由打字機打印,而中文信息則常常是手工抄録的。隨着技術的進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本館作爲研究圖書館組織(The Research Libraries Group, 簡稱RLG)的成員,開始使用該組織創製的中、日、韓文終端、軟件與鍵盤進行中文編目,并在九十年代參加了由RLG主持的編製中文善本國際聯合目録的項目。通過這個項目,不但實現了館藏中文善本的機讀編目,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善本編目的質量。遵循該項目製定的善本機讀目録編目規則,新的著録除包括善本的書名、著者、卷數、年代、出版地等信息,還增添了對如行款、版框、版心和一些其他相關特徵的描述。
目録之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西漢劉向、劉歆編撰《别録》《七略》始,凡兩千餘年。而書志之體例雖較晚出,然其對所收之書描述較爲詳盡,又輔以審核考訂,故爲傳統目録學的最高形制。由樊長遠先生撰寫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史部》收録史部善本244部。樊先生不但是中文古籍和文獻學方向博士,而且多年來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從事中文古籍編目與研究,學養厚實,經驗豐富。他通過我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合作項目,來館訪問一年時間,便以超過平均每個工作日一種善本書志的速度完成了史部書志的初稿,反映出他扎實的學術研究功底和過人的工作效率。這樣的效率既有賴於他的異常勤奮和認真,又得益於他對中文善本、古籍文獻和各種相關目録瞭解的廣度與深度,以及他掌握各種相關資源與工具的嫻熟程度。這些資源既包括紙本的工具書、中文古籍和善本目録、相關的研究專著,也包括各類數字資源,如相關的資料庫、綫上聯合目録特别是古籍和善本目録、各主要圖書館的網上目録、中文善本和古籍的書影以及能查到的關於某古籍的相關研究成果。想起那段日子,大凡善本開館之日,樊先生必一早來館,充分利用開館時間提書閲覽,而查找、研究、比對、分析和寫作,包括有時與遠在北京的同事們商討則常常是在晚間和周末進行的。
本書志以傳統分類法爲基礎,在史部之下對所收善本依内容細分,再配以書名、著者、版本和館藏索書號索引,使之成爲揭示館藏史部善本方便而可靠的工具書。雖然此前本館善本大多已收録在芝大圖書館的機讀目録中,但當有人想要瞭解館藏中文史部善本的全貌或其中某一類在本館的收藏時則并不方便,對此這本書志提供了直截了當又全面可靠的查找方法與答案。它不僅將本館史部善本盡括其中,而且便利檢索。編撰者採傳統書志之制,又參照、汲取了近年來所出善本書志之成例,對每書均詳細描述版式及物理特徵,包括序跋、刻工及所見鈐印,又考訂作者及撰著、刊刻之緣由,版刻、印刷之年代,并對初印、後印、遞修、增補、翻刻等加以區分,還時有與其他版本異同的比對,向讀者提供了詳盡的目録學資料。因此,本書志也可視作有助於研究者詳細瞭解本館史部每一種善本的研究指南。
史部書志所揭示的雖然衹是本館善本的一部分,但其中也有一些世所罕見的孤本、珍本,如明萬曆汪正芳刻本《彙戰國史綱衍義》、萬曆四十七年刻本《史漢合鈔》、萬曆刻本《靈源紀》及清營造司編清抄本《清代匠作則例》等。
芝大中文善本書志項目的開展與此書志的編製是有關各方通力合作的成果。這裏首先要感謝中國國家圖書館,特别是張志清副館長對此合作項目的大力支持。更要感謝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資深教授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和夏德安(Donald Harper)先生,他們不但通過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資助了這次訪學,并且是樊博士訪學的東道教員(Faculty Host)。中國國家圖書館也提供了贊助。没有芝大顧立雅中心和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全力支持,就不可能有此項目的開展和這本書志的撰寫與完成。我的同仁錢孝文先生爲本書志精心拍攝了書影,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張愛芳、代坤、王若舟爲書志的早日出版盡心竭力,在此一并申謝。

周原
二〇二一年初秋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