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小残卷斋藏珍本冬心先生集七种(全二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孟宪钧 定价 580.00
责任编辑 南江涛 ISBN 978-7-5013-7021-4
出版时间 2020-07-1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0-07-1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小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I214.9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以小残卷斋藏金农著作,清代原刻本为底本进行印刷出版。此共七种,均为存世罕见版本,金农著作刻板,刷印均为当时代印刷水平最高体现。其中研铭据文献记载为宋代纸,御府墨印制。其刻书字体也极具有风格。1 《冬心先生集》四卷,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刊于扬州。72页2《冬心先生研铭》清雍正十一年。16页3《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一卷,乾隆十五刻本。20页。4《冬心先生续集》1-2 乾隆十七年。38页。5《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乾隆二十年。15页。6《冬心先生续集(牌记)》1-2 乾隆三十八年。31页。7《冬心先生杂著》嘉庆种榆仙馆校刊 46页。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目録


上 册

代序-——冬心先生著作版本知見録 〇〇一

冬心先生集四卷 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揚州刻本 〇〇一
序 〇〇五
小像 〇〇九
卷一 〇一一
卷二 〇四一
卷三 〇七五
卷四 一一三
跋 一四八
冬心齋研銘 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刻本 一四九
冬心先生畫竹題記一卷 清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刻本 一八三


下 册

冬心先生續集二卷 清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刻本 二三一
序 二三三
卷上 二四三
卷下 二七一
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 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刻本 三〇九
冬心先生續集 清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刻本 三四一
冬心先生雜著 清嘉慶種榆仙館刻本 四〇七
序 四一一
目録 四一九
研銘 四二一
畫竹題記 四四九
畫梅題記 四六三
畫佛題記 四七五
自寫真題記 四八七
畫馬題記 四九五

後記 五〇三
 
前言[ 滚动 - 展开 ]  
 
代序

——金冬心著作版本知見録

金冬心是清代傑出的書畫家。金冬心,原名金農,字壽門,又字司農,其一生所用别號甚多,主要有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龍梭仙客、金吉金、金二十六郎、百二砚田富翁等等。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金農生於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卒於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享年七十七歲。一生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屑仕進,終身布衣,因其流寓揚州多年,與同時的書畫家羅兩峰、鄭板橋、高南阜等并稱爲﹃揚州八怪﹄。金冬心善書法,尤精隸、楷。隸書以古拙樸厚見長,楷書頗多隸書遺意,因自創一格,號曰﹃漆書﹄,與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并稱於時。金冬心亦邃於金石篆刻之學。而其以繪畫著稱於世,則始於中年以後,善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等,筆墨古拙而造意新奇,能突破傳統藩籬,另闢蹊徑,形成獨特鮮明的個人風格。這些對當時和後世的畫壇影響巨大,近百年來有成就的大家如趙之謙、吴昌碩、齊白石等無不受到他的影響和啓發。
金冬心不僅享譽畫壇,他的詩文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所作詩歌、自度曲、繪畫題記、雜文隨筆、研銘印跋等,無不出語新奇、個性鮮明。或直抒胸臆,或宣泄情懷,真摯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些作品還積極地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金冬心的詩文作品,也如同他的書畫作品一樣,受到後世的關注與喜愛。特别是他著作的早期版本,更是受到收藏家和版本學者的青睞。
多年來,我也因喜愛和留意冬心先生的著作,久而久之,不無所獲;現將所得所知、所見所聞寫出來與同好切磋,謬誤之處,敬祈方家指正。

一、冬心先生集
《冬心先生集》四卷,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刊於揚州。
此集依創作年代先後編排,收録冬心先生自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至雍正十一年的詩作三百六十多首,是金冬心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卷前依次爲書名葉﹃冬心先生集﹄楷書五字、冬心先生雍正十一年十月自序一篇、冬心先生木刻小像一幅。小像右上篆書一行﹃冬心先生四十七歲小像﹄,左下爲隸書﹃廣陵高翔寫﹄。小像神態自若,栩栩如生,以後很多書中所收冬心先生像,皆摹刻於此。小像背面爲像贊,文曰:﹃堯之外臣漢逸民,蓍簪韋帶不諱貧,疏髯高顙全天真,半生舟楫蹄與輪,詩名到處傳千春。﹄寥寥數語,高度概括了金農的一生事迹和成就,非摯友真知絶不能爲。款署﹃蒲州劉仲益題﹄。劉仲益,山西蒲州人,冬心先生摯友。《冬心先生集》卷三就有《蒲州高士仲益隱居不仕,時時斷炊,作詩慰之二首》,詩云:﹃林藪惟知味道腴,長貧何用計華枯。解嘲却笑丹陽尹,一斛檳榔消食無。﹄﹃我亦枵然人外閑,饑腸時復破天慳。采薇歌罷鉤簾坐,飽看君家雷首山。﹄於此可見二人交誼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劉仲益這一像贊并非每部書都有,寒齋所藏一部《冬心先生集》以及北京市拍賣場上所見,均衹有小像而無像贊。故﹃像贊﹄究竟是初印本所無,後印本增補,還是初印本所有,後印本鏟去,還是一個待解之謎。
《冬心先生集》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全書四卷,每卷之末有篆書雙行牌記﹃雍正癸丑十月開雕於廣陵般若庵﹄。最後一卷末有﹃吴郡鄧弘文仿宋本字畫録寫﹄楷書一行。全書爲仿宋字體,氣勢磅礴,是清代寫刻本中的代表性作品,堪稱私家刻書之白眉。鄧弘文録寫,這一信息極爲重要,過去許多教科書和著述中多誤將《冬心先生集》歸之於金農手寫上版。最早誤稱《冬心先生集》是金農自己手寫上版的是葉德輝的《書林清話》。那是因爲詩集書法精湛,字體古樸大氣,所以葉氏未察原出,想當然認爲是冬心先生手寫上版,實際上是以訛傳訛并無實據的。與《冬心先生集》年代相仿、刊刻風格相近的書也還有小玲瓏山館本《韓文類譜》、詩鼎齋本《淳化閣帖釋文考證》等,但名氣却要比《冬心先生集》遜色許多。《韓文類譜》爲清雍正己酉(一七二九)八月馬氏小玲瓏山館依宋本校刊。其刻工爲吴郡李士芳。李士芳是清初著名刻工,曾刊刻碧筠草堂本《笠澤叢書》、薛雪《報珠軒詩存》等名書。説起刻工,《冬心先生集》上也有明確記録,不過此前未曾引起人們注意而已。黄裳先生曾記《冬心先生集》刻工爲六人,據筆者所查《冬心先生集》第一卷刻工爲﹃姜林伯﹄;第二卷刻工爲﹃孟子衡、張登榮﹄;第三卷刻工爲﹃穆泗傳、穆弘圖﹄;第四卷刻工爲﹃姜鵬九、耿相巨﹄。故全書刻工共計七名,這一記録,足以填補清代版刻刻工録的缺失。
黄裳先生是清刻版本研究的大家,對冬心先生及其著作研究頗深,在其不同的文章中,多次談及金冬心的各種著作并且曾經輯有冬心先生年譜稿。我之留心冬心先生集,也是受到黄先生的影響和啓發。黄裳先生在《翠墨集》的《關於金冬心》一文中曾説:﹃多年來我搜集冬心集,衹偶然得到過一册四卷本的《冬心先生集》,是雍正刻本。詩,如上所説,我是不懂的,但那刻工却精絶,大字寫刻,每卷後都有﹁雍正幾年開雕於廣陵般若庵﹂的篆書雙行牌記。前有小像,出高翔手,也是﹁八怪﹂之一。這書是竹紙印的,已經明麗非常。﹄與黄先生相比,我似乎更幸運一些。寒齋所藏《冬心先生集》,竟是開化紙印的,精刻初印,書品寬大,真所謂紙白如玉,墨凝如漆,見之令人賞心悦目。全書二册,藍綾封面,原裝舊函,保存完好,品相極佳。歷經名人遞藏,書中藏印纍纍,計有﹃南阜﹄﹃鳳翰﹄﹃滌盦藏書之印﹄﹃張鹿卿鑒藏印﹄﹃貴陽趙氏壽華軒藏﹄﹃王力存書﹄﹃王力之印﹄﹃釣魚臺秀才﹄等。卷四末有嘉慶時六琴居士題跋一則,詳細記録得書始末。文曰:﹃嘉慶己巳(十四年,一八〇九),在揚州得先生三體詩、續集詩序二刻。愛其詩文,而刻槧復精絶,因合裝藏玩。兹於膠西故士人家無意又睹此本,首有高西園鳳翰私印,朱色粲然。高客南中,與先生同時,必其北還携歸之物。其家漫不省,遂以千錢獲之。第不知何年再得續集而詫延津之合也。戊寅(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初伏日六琴居士記。﹄下鈐﹃張禄卿﹄朱方小印。這真是一段有關《冬心先生集》的書話掌故。此書有幸歸於寒齋,而其《冬心先生三體詩》《冬心先生續集自序》合裝本則不知流落何所,百年之後,令人懸想不已。
因爲《冬心先生集》是清代名集,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人别集叢刊》時,曾經將其收入,底本用的是南京圖書館收藏的雍正原刊本。據南京圖書館沈燮元先生見告,該書是他經手入藏南圖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他在上海福州路古籍書店(當時書店名稱我忘記了)訪得這部《冬心先生集》時,僅僅用了八元錢。可見當時清刻本真是無人問津,賤若泥沙啊!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二〇〇六年中國書店海王村書刊資料拍賣會上,一部雍正原刊本的《冬心先生集》二册竟拍出了十六萬元的高價。二者相較,真是天壤之别,不能不令人百感交集,慨歎唏噓。

二、冬心齋研銘
《冬心齋研銘》一書爲雍正刊本。其版式行款與《冬心先生集》完全一樣,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字體古樸大氣,頗類宋版。冬心先生研銘自序寫於﹃雍正十一年歲在癸丑嘉平望日﹄,即一七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書後有﹃吴郡鄧弘文仿宋本字畫録寫﹄一行,與《冬心先生集》乃同一人手寫上版,雖未注明刻工姓名與刊刻時間,但冬心先生序言裏透露出此書晚於《冬心先生集》一個月,可見二書是同一時間作品。
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人别集叢刊》,其《冬心先生集》所用底本即南京圖書館藏本,前已述及。其《冬心齋研銘》所用底本,就是國家圖書館藏本,書上鈐有﹃積學齋徐乃昌藏書﹄﹃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二印,可窺知遞藏經過。或即黄裳先生所記上海來青閣爲鄭振鐸先生諸書之一。
近年來拍賣市場上也曾出現過《冬心齋研銘》,舊紙精印,戔戔小册,總共不過十多葉,竟拍出五十多萬的高價,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不過也反映出該書的稀少罕見和藝術魅力。
冬心先生在《研銘》序中論述了個人喜愛收藏研臺、製作書寫研銘的經過。他説:﹃文章之體不一,銘爲最古。﹄﹃銘研其一也,自帝鴻氏墨海有製,沿及李唐以來,研之産不一地,形不一式,藏不一人,衍石墨相著而黑之語爲銘者不一家,豈不以文房之用,畢世相守。尊如嚴師,密如摯友,寶如球璧琬琰,護如頭目腦髓者,惟研爲然。﹄﹃予平昔無他嗜好,惟與研爲侶,貧不能致,必至損衣縮食以迎來之。自謂合乎歲寒不渝之盟焉。﹄﹃予夙有金石文字之癖……石文自五鳳石刻下於漢唐八分之流别心慕手追,私謂得其神骨,不减李潮一字百金也。研正石類,銘成,輒以八分書之。﹄
研臺作爲文房四寶之一,深得文人喜愛。古人製作研銘是有傳統的,但是將研銘彙集起來輯印成册,似乎當自冬心先生始。《冬心齋研銘》輯録自作研銘九十七則,皆言簡意賅,文辭優美,寓意深刻,對後世影響巨大。我們試從《研銘》中摘録幾則,與讀者共同欣賞:

《草書大研銘》
榴皮作字苕帚書,仙人遊戲信有之。
磨墨一斗丈六紙,狂草須讓楊風子。
《樊榭山民填詞研銘》
紅絲研,鏡奩藏。墨一螺,譜樂章。
井華清,甘且香。争歌之,柳七郎。
《宋謝幼槃研銘》
江西詩社多逸民,廿五人中十九人。
謝家小弟才清真,竹友之集七卷新。
席有斯研方瓊珉,明窗虛幌無凝塵,筆畫如燒開千春。

近年來,幸蒙友人見讓,寒齋也獲得一部《冬心先生研銘》,舊紙精印,雖略有蟲蝕之葉,但幸未傷字,且已倩良工補好。書中鈐印多方,其中比較顯赫的三方是﹃皇六子章﹄﹃珊瑚閣珍藏印﹄﹃克羅崇恩審定﹄。
按﹃皇六子﹄即愛新覺羅·永瑢(一七四三—一七九〇),號九思主人,清朝宗室大臣,乾隆皇帝第六子。乾隆二十四年,出繼慎靖郡王允禧,封貝勒,管理內務府,充《四庫全書》總裁,監管欽天監事務。工詩擅畫,富於收藏。有《九思堂詩抄》傳世。
珊瑚閣主人,據載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齋號稱﹃珊瑚閣﹄,然其卒於康熙三十年之前,已不可能見到雍正十一年所刊行之《冬心齋研銘》。故此﹃珊瑚閣﹄當另有其人。萬齡(一七四八—一八一六),齋號亦名﹃珊瑚閣﹄,清漢軍正黄旗人,張氏,字菊溪。乾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素有才名。乾隆末,官至御史。也是一位地位顯赫的皇親貴戚。
第三位,崇恩(一八〇三—一八七八),覺羅氏,字仰之、禹舲、語舲、雨舲,别號香南居士、敔翁、語鈴道人,室名壺青閣、香南精舍等。滿洲正紅旗人,係清皇室。歷仕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富收藏,擅書法。最著名的收藏是﹃墨皇本﹄《聖教序》,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著有《香南居士集》《香南精舍金石契》等。
一書而迭經三位皇親貴戚所遞藏,足見其身價之高。冬心先生以一介平民之身,取得如此卓越的藝術成就,既贏得了身後三百年來人民大衆的喜愛和尊崇,也折服了那些所謂血統高貴的皇親貴戚的傲慢之心。

三、冬心先生續集自序
此書極罕見,知國家圖書館有藏。其他平生僅見兩次。
一爲一九九七年上海朵雲軒春季古籍拍賣會。原書一函,一册,舊紙摹印,金鑲玉裝,成書尺寸爲高二十八點五厘米,寬十三點五厘米。大字寫刻,版式鮮見。每半葉四行,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
此書僅刻《冬心先生續集》的自序,全文不到二千字。序文作於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冬心先生時年六十六歲。序文詳述冬心先生自康熙癸未(一七〇三)十七歲開始學習聲韻之學,直至一生與毛奇齡、何義門、朱彝尊、趙秋谷、張得天等近二十位前輩、師友學習、交往、唱和的故事。文字生動,感情真摯。序文最後,冬心先生深情地感歎:﹃嗚呼!諸公先後奄逝,墓木俱拱,予亦年將七十矣,追念長者之言,不勝慚汗,被於顙頰。予編纘續集上下卷成,因抒往事,述之簡端。﹄
序文由冬心先生好友、﹃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手寫上版,并作跋文,詳述書寫緣起。跋文曰:﹃今春人日,髯(指冬心)來請曰:﹁予將開雕續集,先雕此序,君書足張我軍,請勿憚指腕之勞也。﹂嗟乎!予愛髯詩,未後諸老,往往能舉其全篇,尤愛其七字四句之作,以爲風調頓挫,别擅酸鹽,三唐以還,無是作矣。然有予甚喜者,顧不見集中,何耶?每欲手鈔其七言絶句,都爲一卷,時得披詠,會阻多病。今其請勤勤,予何可辭?﹄﹃日來風雨經旬,頗多暇逸,因滌南唐所琢羊鬥嶺石研,試晶陽子天關煤,爲録竟此序,計一千三百六十有四字云。﹄款署﹃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春三月望日,同里友弟丁敬身并記於研林﹄。
當歸草堂本《自序》後有編訂者魏錫曾的一則按語,按語云:﹃按續集世未傳播,嘗於吴興書船見先生自書此序,楷隸小册,審爲真迹。後得刻本,乃丁先生書,末署山陰陳又民刻字。小板,狹行,刊印極精。里後學魏錫曾識。﹄由此可知,《續集自序》除丁敬手寫上版的刻本之外,還另有一部冬心先生親筆手書的﹃楷隸小册﹄,惜不知三百年來尚在人間否?
朵雲軒推出的這部乾隆原刊本《冬心先生續集自序》不僅書寫、刊刻、裝幀樣樣俱精,而且流傳有緒。書中扉頁簽題﹃冬心先生續集自序﹄隸書一行,署款爲﹃道光戊申秋仲次閑趙之琛﹄。趙之琛,字次閑,號獻父,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有《補羅迦室印譜》行世。書末有題記一則:﹃越一百七十五年丁卯同里丁輔之得於海上。﹄下鈐﹃丁輔之﹄﹃鶴廬﹄﹃曾藏丁輔之處﹄等印。丁仁,字輔之,號鶴廬,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工書法,精篆刻,善繪畫。另一則題記出自吴徵,文爲﹃丙戌良月劉君作彝持贈,抱鋗﹄。吴徵,字待秋,號抱鋗居士,海上著名畫家,與吴湖帆、吴子深、馮超然等并稱﹃三吴一馮﹄。此外,書中還有光緒辛巳九月儀徵汪鋆的觀款。汪鋆,字研山,江蘇儀徵人,工詩,邃於金石之學,著有《十二研齋金石過眼録》。
此書本身就是藝術精品,又歷經名人遞藏題識,更增加了它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難怪此書當時就以九萬八千元的高價拍出,創造了當年清刻單本書價的最高紀録。
二爲二〇〇〇年春,常熟翁氏藏書回歸祖國。我有幸親眼目睹全部八十種藏書,其中竟然也有《冬心先生續集自序》一册。在懷著敬畏的心情瞻仰了那些價值連城的宋元舊本的同時,我特意細細摩挲了這部我情有獨鍾的清刻善本。原書爲藏經紙刷印,記得好像已改爲經折裝了,乃清末著名藏書家潘祖蔭饋贈翁同龢之禮物,書中有翁同龢的親筆題記。名書又經名家收藏題跋,真是令人歎爲觀止。
《冬心先生續集自序》一書,久已享譽藝林,清人徐康(子晋)在其《前塵夢影録》中最早提及此書:﹃舊藏冬心翁著作最備,其自序一卷,用宋紙方程古墨輕煤砑印,每半葉四行,行二十餘或十餘字,丁鈍丁手書精刻。古香古色,不下宋槧。雖在燈下讀之,墨采亦奕奕動人。餘如三體詩、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畫佛,共題記五種,皆以宋紅筋羅文箋砑印。詩集、續集、研銘,用宣紙古墨刷印,皆墨箋作護面,狹簽條。所未見者,自度曲一卷而已。﹄每讀此文,不禁令人神往。黄裳先生在《翠墨集》中又興致盎然地提到《續集自序》等書。黄先生説﹃一九五四年頃,鄭西諦南遊,舊書店紛紛搜羅一些書給他看,我在﹁來青閣﹂中見到冬心著作數種,一起有五六册,那真是見之眼明,本子大小不一,却都衹是薄薄一册,記得有的還是羅紋紙印的。雕刻之工,在清刻中可以説是無與倫比的。墨色之佳,使人驚心眩目,如對宋人法書,每種都有冬心自用印記,名目記不得了。大約是﹁冬心先生續集自序﹂﹁冬心先生三體詩﹂和﹁畫竹題記﹂等吧。因爲是給鄭先生留的,所以未能買得,多年來一直不能去懷﹄。在《前塵夢影新録》中,黄先生再次提到此事,﹃丙申夏日,於來青閣見冬心集四五種,有《三體詩》,有《畫竹題記》,有《續集自序》,皆精絶。有舊羅紋箋印者,云是程守中物,已售與西諦,不能奪也。摩挲移晷而罷。此皆中華文物之精英也﹄。其依依之情,躍然紙上。其實,對於這樣的古籍善本中的精英、絶品,并非是每一個愛書人都有機會得到的。能夠親眼目睹,親手摩挲一番,也算是一種難得的緣份了。

四、冬心先生續集二種
寒齋藏《冬心先生續集》有兩種版本。第一種絶稀見,至今未見著録。上、下卷各一册。上卷前有冬心先生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自序一篇,文字與《續集自序》全同。書首葉署﹃杭郡金吉金壽門著﹄﹃古龢門人羅聘兩峰編輯﹄。據此可知《冬心續集》是由冬心弟子羅聘整理編輯、董理付印的。
書爲白紙初印,金鑲玉裝,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細黑口,左右雙邊。行款格式與《冬心先生自度曲》全同。《冬心先生自度曲》的年代,據冬心先生的自序,《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録爲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此書刊刻風格和《自度曲》相同,行款一致。故《續集》應定爲乾隆刻本。可以稱之爲乾隆十七年序刊本。
乾隆十七年序刊本《續集》刊刻風格頗類似於羅聘自己的詩集《香葉草堂詩存》。《詩存》刊刻於嘉慶元年(一七九六),時代相隔不遠,惟行款不同,每半葉九行,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單邊。寒齋也幸獲一册,還是黄裳先生的舊藏。
《冬心先生續集》還另有一個乾隆刻本,傳本也頗稀少。據《清人别集總目》著録,僅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等單位有藏。起初,我未得見此書,承蒙復旦大學王亮先生見寄書影首葉,得窺一斑。一年後,有幸訪得原書一部。書爲白紙印,不分卷,有乾隆十七年冬心先生自序,十八年丁敬序,三十八年羅聘序。羅序云:

冬心先生既編其詩爲《冬心先生集》後,復編《續集》一卷,因次其生平遊歷交遊,愴然於知己之感。其序久已行世,詩卷留枕篋中,摩挲永日,意有出入,即爲刊落,秘惜過情,聘所及見。癸未秋,先生没於揚州佛舍,書策琴瑟,几杖器服,百年之聚,浩然雲散,此卷亦已泯焉。精光靈氣,猝歸槁壤,可爲隕涕。聘浮生飄泊,舊學漸忘,將恐日月奄多,遺澤無復可識。於是經年求訪,倚席之講授,好事長者藏弆,酒亭佛寺之壁,蠟車覆瓿之餘,於塵蘚垢蝕,縑素凋裂間,尋循點畫,指定擬擬,至於忘食廢事,厘爲一卷。仍其原序,以終先生之志。先生既編《續集》,十年而殁。今又十年矣,遺文故物,與人俱盡,徒使白頭弟子,掇拾於百一,哲人之愁,將何窮已!先生詩清音促節,况諸幽澗之水。此則出峽以後,縈草赴石,纔迤演自得之概。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門人羅聘謹題於津門客舍。

羅聘此序,文情并茂,備述《續集》成書經過,并明載刻書時間爲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即冬心先生逝世十周年之後。
以乾隆三十八年刊本與乾隆十七年序刊本初步校勘一過,發現兩書有諸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有四點:
(一)分卷不同
乾隆十七年序刊本分爲二卷。冬心先生自序稱﹃予編纘續集上下卷成﹄。原書與原序一致。而乾隆三十八年本則不分卷。羅聘在序言中也稱﹃忘食廢事,厘爲一卷﹄。可見二書明顯不同。
(二)署名不同
乾隆十七年序刊本署名爲﹃杭郡金吉金壽門著﹄﹃古龢門人羅聘兩峰編輯﹄。著者、編者分列。乾隆三十八年本署名僅有﹃門人揚州羅聘編﹄,而無任何金冬心著的字樣。既然同爲羅聘所編,二者何以如此不同,令人費解。
(三)行款不同
乾隆十七年序刊本,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細黑口,左右雙邊,行款與《冬心先生自度曲》全同。
乾隆三十八年刊本的行款爲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四周單邊,其首葉爲黑口,其餘均爲白口。書口特點明顯。
一經對比,二者行款區别顯然。
(四)篇目和文字不同
得到乾隆三十八年刊本之後,遂將兩書粗校一過,發現兩書所收詩篇目不同、次序不同、文字不同之處頗多。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列舉了。
由此得出一點體會,版本之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强的學問,須廣收并儲副本、异本,盡可能占有資料,以資校勘,纔能發現問題,解决問題。盡信前人之書,并不可靠。正如古人所説﹃紙上得來終覺淺,絶知此事要躬行﹄。

五、冬心先生三體詩
衆所周知,金冬心著作的早期版本,如《冬心先生集》《冬心齋研銘》《冬心先生續集》《冬心先生自度曲》《冬心先生畫竹題記》等皆罕遇難求。但我十分幸運,皆有藏。惟獨乾隆刻本《冬心先生三體詩》却一直未能入手。據《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録,國圖藏有兩部,一爲吴昌綬舊藏,一爲鄭振鐸先生舊藏,均爲乾隆原刻本。近日承蒙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諸位朋友的大力支持,始得識廬山真面目。
現以國家圖書館本爲例,介紹如下:
《冬心先生三體詩》一册,竹紙,成書尺寸爲高二十五點五厘米、寬十四點五厘米。每半葉十行,每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全書大字仿宋書寫,刊刻風格、文字行款與《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完全一樣。全書衹有薄薄的十幾葉,依次爲金氏自序、冬心先生小像(題辭)、三體詩正文。書後有﹃金陵湯鳳録寫、劉之科刻﹄款識一行。手寫上版者確實與《畫竹題記》的寫手爲同一人,即南京人湯鳳,難怪二書風格如出一轍。衹是刻字工人由杜爾儒换作劉之科了。可惜在封建社會刻工地位低下,劉氏生平事迹無從考查了。
《三體詩》的自序寫得有情有致,妙趣横生。冬心先生借一盲一聾兩位老友的感受,來反襯自己詩作的高古絶俗。序曰:

乾隆壬申初春,春雪盈尺,濕突失炊。予抱孑影,坐昔邪之廬,撿理三體詩九十九首。三體乃五、六、七絶句作一題者,唐宋諸賢有之,予摇筆不休,可謂輘轢古人矣。是日,汪隱君巢林著屐扶短童相訪,云:﹃衰齡忽爾喪明,然無所痛惜,從此不復見碌碌尋常人,覺可喜也。﹄又云:﹃先生何所爲?﹄予答以手録三體詩,將鋟木,寄示四方交遊。巢林又云:﹃先生詩奇异,獨詣不求同,能弃衆人之所收,收衆人之所弃,似謡似歌,得古樂府遺意。驟讀之,句棘撟舌,再讀之,合規中榘。吾雖目盲,心頗能賞之,恐世間眼大如車輪者,未必知先生之妙也。﹄一笑,别去。詰朝,舊友陸竹民從楚州來揚州,叩門造請,自言兩耳閉窒,床下蟻鬥不聞者經年。問予:﹃三體詩曾付剞劂氏否?﹄予以指畫紙而告之。竹民曰:﹃吾之聾,滛哇之音充塞於耳也,吾之聾,奸吝之聲洋溢於耳也。若先生詩,試爲吾誦之,清清然,泠泠然,恍飛空中泉,恍吹松間風,吾傾耳而聽,耳則豁焉開通,便如飲治聾之酒矣。他人耳雖聰,不過箏琶之悦,烏能愛聆先生高唱入雲也。﹄二老與予,締交已近三紀,論議特出,迥非凡流,真有道之士耶!因記其言以當詩序云。

乾隆壬申,即乾隆十七年,與撰寫《續集自序》爲同一年。是年冬心先生六十五歲。冬心先生在序中明言《三體詩》共收詩九十九首。三體者實即三十三題。例如 《江君鶴亭在燕市購得古槧本書數萬卷,載之槴櫝以歸,作詩美之》 一題,包含五、六、七言絶句各一首:﹃聞君遊天家,買得書一車。好書如好色,非章臺狹邪。﹄﹃池北可充列庫,藤陰定貯閑廳。抽卷百回百讀,翠娥隔繡簾聽。﹄﹃三豕渡河事頗誕,古蟫食字仙何靈。不爲捭闔欺人語,安問趙蕤長短經。﹄三首句式不同的絶句圍繞同一主題展開,可以更加細緻入微地描摹情景,可以淋漓盡致地抒發情懷。據冬心先生自稱,此體唐宋諸賢早已有之,衹不過自己﹃摇筆不休﹄,已經超邁前賢,﹃輘轢古人矣﹄。
《冬心先生三體詩》前的小像也頗爲引人注目。小像畫冬心先生左手拈鬚,一幅神態自若的樣子。畫面右上篆書六字﹃冬心先生小像﹄,左下有隸書﹃廣陵高翔寫﹄五字。畫像背面有新安方輔題、嘉定楊謙篆書的題辭,文字內容與《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全同。初看小像似乎與《冬心先生集》小像相同,仔細一看,二者有明顯不同。《冬心先生集》小像有﹃四十七歲﹄字樣,《冬心先生三體詩》無之,《冬心先生集》題辭者爲劉仲益,《冬心先生三體詩》題辭者爲方輔,書寫者爲楊謙,題辭內容也不相同。二者顯然不是同一版片。《冬心先生三體詩》小像、題辭者、題辭內容與《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幾乎完全一樣,雕版時間又極爲相近。《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序刊於乾隆十五年,《冬心先生三體詩》序刊於乾隆十七年,兩書小像用同一版片摹印,并非没有可能。
從國家圖書館鄭振鐸藏本《冬心先生三體詩》的收藏印記,也可以約略窺測出該書流傳遞藏的端緒。書上除了朱文﹃北京圖書館藏書﹄印記之外,還有﹃子秋所藏﹄(朱方)、﹃小天籟閣主人﹄(白長方)、﹃積學齋徐乃昌藏書﹄(朱長方)、﹃徐乃昌馬韻芬夫婦印﹄(朱方)、﹃長樂鄭西諦藏書﹄(朱方)、﹃長樂鄭氏藏書之印﹄(朱長方)等印記。顯然這是一部流傳有緒的善本。前二方印時間略早,暫且無考。後面南陵徐乃昌、長樂鄭振鐸都是近現代著名的大藏書家。如果推測不錯的話,這部《冬心先生三體詩》就是前面曾經提到的一九五四年上海來青閣書店爲西諦先生南下準備的冬心先生著作之一。

六、冬心先生畫竹題記
《冬心先生畫竹題記》一卷,乾隆刻本。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大字仿宋,書寫刊刻風格、絶似《冬心先生集》。但寫手刻工却與《詩集》不同,書末有﹃金陵湯鳳仿宋本字畫録寫﹄楷書一行,書口上有刻工﹃杜爾儒刻﹄的字樣。
如前所説,冬心先生不僅是著名的書畫家,而且他的詩作、題記、雜文也頗具特色,深受人們喜愛。他的種種著作,多摹印精工,裝幀考究,被後人視爲文房珍品,惟傳本皆稀少。即以《冬心先生畫竹題記》而論,國家圖書館、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局等單位有收藏。私人藏有此書的,僅知有黄裳先生。黄先生在《銀魚集·姑蘇訪書記》裏記録了這本書。黄氏文字流暢,意味隽永,兹抄録如下,以饗讀者:

記得去年,我還在這裏(指蘇州古舊書店)得到過一本乾隆原刻的《冬心先生畫竹題記》,總共不過十來葉,可是用的是舊紙,大字仿宋寫刻,墨光如漆,前面還有一張高翔畫的金農的小像,用的是雍正中刻《冬心先生詩集》前小像的舊板,不過後面的題贊却换了方輔題、楊謙寫的篆書。關於冬心自刻書的紙墨之精,徐康在《前塵夢影録》裏曾經講起過。他説,這種自刻書用的是宋紙,印刷用墨取的是搗碎了的晚明清初佳墨碎塊。在中國雕版印刷史上可以算得是非常突出的精製品,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初經過百十年安定休息,經濟上升,文化繁榮的面貌。《畫竹題記》的用紙,是一種深黄色極厚實的竹紙,簾紋很細,還夾雜著一些未能溶解的植物纖維,是一種較粗的古紙。我不敢斷定這是否宋紙,但和宋代印刷佛經的用紙是相近的。

幸運的是寒齋也藏有一部《冬心先生畫竹題記》,該書原函舊裝一册,全書連同序言、小像總共衹有二十葉。正文之前有金農的自序和小像。自序寫於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款署﹃乾隆上章敦牂九月九日﹄,﹃上章敦牂﹄即乾隆庚午年。序後爲﹃冬心先生小像﹄,署款爲﹃廣陵高翔寫﹄,初看頗似《冬心先生集》的小像。然而細看却非舊板重用,二者有細微差别,應是《詩集》小像的摹本。像後的題贊也非蒲州劉仲益所作,而是换成了新安方輔題、嘉定楊謙用篆書書寫的像贊。文爲﹃邢居士,秦山人,頭如雪,衣少塵,七十翁,天與親,日苦吟,生冷症﹄。像贊寫於冬心先生七十歲,即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則自序與像贊的寫作相差六年之久。該書的用紙用墨亦如徐康、黄裳先生描寫的一樣,質地較粗,紙色暗黄,即使不是宋紙,也必是舊紙無疑。至於墨色,用﹃墨光如漆﹄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惟墨色奕奕發光,正如《前塵夢影録》中江標的按語所説﹃標亦見冬心翁用宋紙印所著書,神似真宋。所差者墨色稍光亮耳﹄。
此書也是一部流傳有緒的舊本。函套簽題﹃冬心先生畫竹題記﹄一行,書法古樸蒼勁,頗類冬心白石一路。款署﹃己卯孟春祖經署簽﹄,下鈐﹃陳﹄﹃伯權﹄二小印。扉頁有﹃戊子冬月□江官廨借讀一過﹄小字一行,款署﹃友石書識﹄。陳祖經、友石事迹皆不詳。書末另有題記一則:﹃乙亥春暮,偶過磐園,假得此册,歸而展讀,覺清風習習,如坐竹林間也。濟南王貢忱識。﹄下鈐朱文﹃貢忱﹄印。知此王姓藏家係山東濟南人,唯不知其時代行止。後偶讀《文禄堂訪書記》,卷二載有黄丕烈題跋明本《靖康孤臣泣血録》一書。書後有王貢忱手跋,跋文云:﹃自東郡楊氏藏書散失後,其發見於濟南市者,以敬古齋所得爲多。該肆王某善價而沽,據余所見聞已不下四五十種矣。庚午冬得此,亦該肆經售者,計葉論值,窮措大竟悍然爲之,可見一時好尚固足以顛倒人如此。辛未夏至,止適齋主人識。﹄按庚午爲一九三〇年,辛未爲一九三一年,據此知王貢忱當爲民國間一位生活在山東濟南的藏書家。又《藏書家》第二輯張景栻《濟南書肆記》一文,也有關於王貢忱的記載,文稱:王采廷,字貢忱,山東相臺人,前清舉人,入民國曾任山東省議會議長。辭官後,在濟南設書肆號﹃逢源閣﹄,主營舊書,兼營書畫云云。這樣一來,王氏的生平簡歷就大致清楚了。王氏既然能收儲海源閣散出之黄跋本,可見其實力不俗,趣味不低,收藏《冬心先生畫竹題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七、冬心先生自度曲
《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傳本極稀,僅知國家圖書館有藏,《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録。《書目》將之列入﹃詞類﹄,其實冬心自度曲不同於傳統的詩餘或長短句,而是他自創一體的詩歌形式。句式長短不一,韻腳轉换隨意,便於抒發個人情感,每首曲均注明多少句、多少字。試舉《秋蘭詞》一首爲例,原注﹃九句四十四字﹄,曲云:﹃楚山疊翠,楚水争流,有幽蘭生長芳洲。纖枝駢穗,占住十分秋。無人問,國香零落抱香愁。豈肯同蔥同蒜,去賣街頭。﹄恰恰是冬心先生孤芳自賞的真實寫照。集中類似篇什,時有所見。
其實冬心先生在《冬心先生自度曲》原序中已經透露了創作原委。他説:﹃昔賢填詞,倚聲按譜,謂之長短句,即唐宋以來樂章也。予之所作,自爲己律。家有明僮數輩,宛轉皆善歌喉,能彈三弦四弦,又解吹中管,每一曲成,遂付之宫商,哀絲脆竹,未嘗乖於五音而不合度也。鄱陽姜白石,西秦張玉田,亦工斯制,恨不令异代人見之。……歲月既久,積爲一卷,廣陵詩弟子項均、羅聘、楊爵各出橐金,請予開雕。因漫述之如此。﹄冬心先生告知世人,《冬心先生自度曲》不但是自爲己律,獨創一體,而且每首都是合乎五音六律,可以按譜歌唱的。恨不能讓宋代大詞人姜白石、張玉田死而復生,前來一比高下。其恃才自負、傲岸不羈之情,溢於言表。序言還説明,《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是由弟子項均、羅聘、楊爵三人聚資刊刻的。序末款署﹃乾隆二十五年二月朔日七十四翁金農在龍梭仙館書﹄。據此,《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録《冬心先生自度曲》爲乾隆二十五年刊本。此本當是《冬心先生自度曲》最早的一個單刻本。
如前所説,此書傳本甚罕。連﹃舊藏冬心翁著作最備﹄的清人徐康(子晋)也曾説﹃所未見者,《自度曲》一卷而己﹄。寒齋幸藏一部,自詫與冬心翁墨緣不淺。原書爲白紙,金鑲玉裝。成書尺寸爲高二十四點九厘米、寬十五厘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細黑口,左右雙邊。行款格式與《冬心先生續集》全同。字體剛健細瘦,頗爲美觀。與康熙本席刻百家唐詩和嘉慶刊本《香葉草堂詩存》同屬一類風格。

八、巾箱小品
《巾箱小品》一函四册,乾隆刊本。
首題﹃巾箱小品﹄隸書四字,并有﹃初集﹄﹃花韻軒藏版﹄字樣。
第一册扉頁題﹃冬心先生畫記五種﹄隸書二行。第一册包括四種:
一、《冬心先生畫竹題記》(有序)。
二、《冬心先生畫梅題記》。
三、《冬心畫馬題記》。
四、《冬心畫佛題記》(有序)。
第二册包括兩種:
五、《冬心自寫真題記》。
六、《冬心齋研銘》(有序)。
冬心先生著作就是以上六種。其餘爲《板橋題畫》《唐詩酒籌》《西廂記酒令》等一類文玩小品。號稱《巾箱小品》,確是名符其實。全書高僅十四點二厘米、寬八點五厘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細黑口,左右雙邊,白紙刷印。書品小巧玲瓏,內容豐富隽永,惜刊刻未臻上駟,稍覺遺憾。
前人提及《巾箱小品》者還不多,僅見周作人《書房一角》卷二《桑下叢談》中有﹃金冬心題記﹄一則,文曰﹃金冬心題記小文,别具風致,久爲世間所重。原刻近已不可見,寒齋所有者衹乾隆間花韻軒刊《巾箱小品》本,嘉慶間種榆仙館本,同治壬申桐西書屋本,光緒戊寅當歸草堂本,皆翻刻也﹄。據周文説《巾箱小品》尚有日本翻刻本,刻工頗佳,衹是字的左邊增加了和訓句讀。冬心先生題畫記,此前所見乾隆單刻本僅《冬心先生畫竹題記》一種,其餘并未見過。將五種畫記合刻在一起,恐怕當屬《巾箱小品》爲最早的版本了。《巾箱小品》傳本也不算多,據《中國叢書綜録》著録,此書全國公藏僅有二三部。寒齋所藏一部,還是流傳有緒的舊本。書中鈐印纍纍,計有﹃銘印﹄﹃其石之缽﹄﹃銘藏﹄﹃朱其石之缽﹄﹃朱仲子其石﹄等。朱其石(一八九九—一九五八),名碁,字其石,以字行,號桂葊,室名抱冰廬,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民國間海上知名書畫家、篆刻家,以畫梅花、山水著稱。其兄朱大可亦海上知名畫家。余别藏西泠印社聚珍本《畫林新詠》,亦朱其石舊藏。此外,《巾箱小品》中還有﹃錢簳﹄﹃千墨樓汪嵐坡收藏印﹄﹃梧桐鄉汪泰基之章﹄等印。余所藏咸豐同治間吴雲刊《二百蘭亭齋金石記》《虢季子白盤銘考》等書,其中虢季子白盤等金石圖像均署爲﹃嵐坡縮摹﹄。我頗疑這位﹃嵐坡﹄與本書中的千墨樓主汪嵐坡可能爲同一人,未知確否。
《研銘》首有冬心先生自序一篇,書中收録各種研銘九十七則。《研銘》一書版式行款與《冬心先生集》完全一樣,亦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字體古樸大氣,頗類宋版。冬心自序於﹃雍正十一年歲在癸丑嘉平望日﹄,即一七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書後有﹃吴郡鄧弘文仿宋本字畫録寫﹄一行,與《冬心先生集》乃同一人手寫上版,唯未注明刻工姓氏與刊刻時間。估計刊刻時間當與《冬心先生集》是一致的。二〇〇七年秋,北京某拍賣公司推出《冬心先生研銘》一書,白紙精印,戔戔小册,總共不過十多葉,竟拍出五十萬人民幣的高價,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這樣的價格,當然不是我輩讀書人所敢夢想的。
古人作研銘是有傳統的,但將研銘彙集起來,輯印成書,似乎當自冬心先生始。冬心研銘言簡意賅,寓意深刻,對後世影響很大。偶讀《啓功韻語》,其中的研銘、摺扇銘、竹如意銘、書箱銘、羊毫筆銘、鎮紙銘、竹根印銘、木拄杖銘、布書袋銘等等,不一而足。真是信筆由之,幾乎無物不可以銘。這不正是《冬心齋研銘》的延續與擴大嗎?

九、冬心先生雜著(嘉慶種愉仙館本)
種榆仙館本《冬心先生雜著》,傳本亦極罕。《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在子部藝術類加以著録,記得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幾家有藏。文獻中提及該書的一是清末魏錫曾在《西泠五布衣遺著》的按語中説﹃冬心先生雜著六種,初刻罕覯,陳氏以《巾箱小品》苦於翻閲(當即世行華韻軒本),重刻以廣其傳﹄。一是周作人先生在《書房一角》的《冬心先生畫記》一文中曾有介紹,并評論説﹃陳曼生本序甚佳,字體與所刻《佛爾雅》相同,古樸可喜,而《畫竹題記》多缺,似不及矣﹄。據此可知,種榆仙館本是源出於乾隆間《巾箱小品》的。
種榆仙館本《冬心先生雜著》在清代版刻中的位置,雖然遠不如《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續集自序》《冬心先生畫竹題記》等聲名顯赫,但它也以版刻風格古樸、流傳稀少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二〇〇六年秋,我有幸得到一部嘉慶種榆仙館本《冬心先生雜著》。書衣上有題字兩行,文爲﹃金壽門雜著一笧全﹄﹃陳曼生刊,甚難得。缾(瓶)生記﹄。從字體落款看,知是清末收藏大家翁同龢的墨迹,且書末還鈐有翁氏後人翁斌孫的白文小印。書出於翁氏舊藏當毫無疑義。翁氏生活在距今約一百年前的清代末年,當時已稱﹃甚難得﹄,百年之後的今天,古書日稀,則此書之難得更加顯而易見。
《雜著》綫裝一册,爲竹紙摹印,封面題隸書﹃冬心先生雜著﹄六字,左側行楷小字一行爲﹃種榆仙館校刻﹄。首有陳鴻壽引言一篇,然後爲﹃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序﹄﹃冬心齋研銘序﹄。二序之後爲﹃冬心先生雜著﹄目録。依次爲:研銘(有序)、畫竹題記(有序)、畫梅題記、畫佛題記、自寫真題記、畫馬題記。全書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成書尺寸爲高十八厘米,寬十一點五厘米。
刊刻者陳鴻壽(一七六八—一八二二),清乾嘉時代著名的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别號種榆道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在書法篆刻方面。他的篆刻遠承秦、漢,近紹丁(敬)黄(易),刀法縱肆,節奏鮮明,風格豪放,對後世影響很大,爲﹃西泠八家﹄之一。他的書法功底深厚,精鑒賞,富收藏,酷愛摩崖碑版。所作草、隸、篆皆精,其八分書尤簡古超逸,獨具特色。他多才多藝,能畫山水、花卉、蘭竹。官江蘇溧陽時,曾參與設計製造紫砂茶具,風行一時,稱﹃曼生壺﹄,後世視爲珍品。所作詩文有《種榆仙館詩抄》行世。《種榆仙館詩抄》一爲道光刊竹節欄本,一爲西泠印社聚珍本,二者皆不多見。
陳鴻壽生於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上距金冬心辭世僅五年。作爲同鄉後輩,他一定看到過不少冬心先生的書畫作品,聽到過不少冬心先生的遺聞逸事。出於對這位同鄉前輩的崇敬之情,他刊刻了《冬心先生雜著》,這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雜著》前有被周作人先生稱爲﹃序甚佳﹄的陳鴻壽的﹃引言﹄一篇。﹃引言﹄曰:

冬心先生以詩畫名一世,皆於古人規模意象之外,别出一奇,勝情高致,超超元著。殆所謂逸品者。於畫尤自珍惜,每幅或題小詩,或著數語,風趣横生。總之無一凡近語。此卷皆題畫佛、畫竹、畫梅、畫馬、自畫像贊及研銘。揚州舊有刊本,已久不存。近有刻入《巾箱小品》中者,袖珍小字,苦於翻閲。今爲重刻,以廣其傳。昔人嘗謂人之精神不在正襟危坐中,而時時流露於散髮敘簪之際,好鍛蠟屐,亦可以見前賢風流。先生往矣,零縑斷素,得之者珍於拱璧。此雖小品,猶穆然想見其人於百年之間矣。同里後學陳鴻壽引。

《雜著》所收內容,與《巾箱小品》基本相同,唯編排順序有所不同。兹將二書目録分列如下:
《巾箱小品》:
《冬心先生畫竹題記》(有序)
《冬心畫梅題記》
《冬心畫馬題記》
《冬心畫佛題記》(有序)
《冬心自寫真題記》
《冬心齋研銘》(有序)
《冬心先生雜著》:
《研銘》(有序)
《畫竹題記》(有序)
《畫梅題記》
《畫佛題記》
《自寫真題記》
《畫馬題記》
二書不僅編排順序不同,如果仔細校對,就會發現內容文字也有不盡相同之處。僅以《冬心先生畫竹題記》爲例,乾隆單行本與《巾箱小品》本皆收題記五十八則,而種榆仙館《雜著》本僅收題記二十六則。二者相差竟達三十二則之多。陳氏何以任意刪落三十多則,真是令人百思不解。無怪乎光緒間魏錫曾批評道﹃陳氏以意刪定,雖云重刻,蓋非舊觀﹄。如果不見種榆仙館本原書,是很難理解魏氏評語的原委的。
值得注意的是《雜著》本《畫竹題記》篇末有﹃金陵余綸仿宋録寫﹄﹃江氏鶴亭古梅庵藏版﹄雙行題字。似乎《雜著》本《畫竹題記》源出於江氏古梅庵藏版之《畫竹題記》。冬心先生在《畫竹題記》的《自序》中確實説過﹃秋雨兀坐,編次成集。江君鶴亭,見而歎賞不置,命慊人抄録付剞劂氏﹄的話,但江氏本《畫竹題記》究竟刻成與否,不得而知。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衹是乾隆間金陵湯鳳手寫上版、杜爾儒刊刻的《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如果江氏古梅庵藏版的《畫竹題記》是《雜著》本的底本,那它在嘉慶時應該是存在的,《雜著》編者陳鴻壽應該是見到過的。何以近二百年之後,此本却不見任何公私藏家著録呢?它到底是怎樣一個版本,它與現存最早的乾隆刻本《畫竹題記》究竟有何异同?這又是一個懸而待决的問題。

十、冬心先生題畫記
《冬心先生題畫記》,清同治間吴縣(今江蘇蘇州)潘氏桐西書屋刻本。寒齋亦有所藏,其一書爲原函舊裝一册,書面題﹃冬心先生題畫記,乙丑秋日,求是齋題﹄。乙丑當爲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求是齋不知誰何。扉頁爲隸書二行﹃冬心先生題畫記﹄,背面書牌頁隸書二行﹃同治壬申中冬潘氏桐西書屋鋟版﹄。壬申爲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成書尺寸高二十九點一厘米,寬十六點二厘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書體爲方體宋字,略瘦長,尚無晚清普通宋體字的匠氣。全書收録冬心先生題畫記五種,依次爲《冬心先生畫竹題記》(有序)、《冬心先生畫梅題記》《冬心先生自寫真題記》《冬心先生畫佛題記》(有序)、《冬心先生畫馬題記》。編次與《巾箱小品》《冬心先生雜著》都不盡相同。
書後有王鴻朗同治十一年四月的跋,詳述友人桐西屋主人潘椒坡刻書的緣起。王鴻朗字笈甫,浙江海寧人。曾官四川通判,又遊合肥李鴻章幕中。善畫鍾馗,與潘椒坡相友善,潘曾爲其刊所撰《鍾馗畫記》。潘椒坡(一八二八—一八九三),原名介繁,字穀人,號椒坡,室名桐西書屋,因自署桐西居士。咸豐二年(一八五二)舉人,候選國子監學正學録,歷署湖北咸寧、湖南臨湘等地知縣。著有《桐西書屋集》二卷,《詩抄》《文抄》各一卷。潘承弼(景鄭)曾輯入《陟岡樓叢刊》中。潘椒坡仰慕冬心先生的人品與畫品,因而重刊《冬心先生題畫記》。此書刊於同治中,距今不過百多年,刻印均非上佳,難稱善本。然而時至今日,傳本也不多見了。尤爲難得的是,此書是藏書家所刻之書。椒坡曾祖潘奕隽(三松堂)、祖潘世璞(須静齋)、父潘希甫、弟潘介祉皆清代吴縣著名藏書家,其子志萬,字子俣,號碩庭、笏庵,亦能克繼家學,以擅金石、富藏書而有名於時。一家五代,世守藏書,實屬不易。
幸運的是,二〇〇八年余又從滬上收得同治刊《冬心先生題畫記》一部,書後附潘椒坡撰《王笈甫先生畫鍾進士像題記》一卷,書中鈐有潘氏藏印多方,知爲桐西書屋後人潘志萬所藏。父刊子藏,流傳有緒,似較前面一部更爲難得,更勝一籌。

十一、西泠五布衣遺著
《西泠五布衣遺著》,清同治、光緒間錢塘丁氏當歸草堂刊本。當歸草堂爲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丁丙的齋號。丁丙,字嘉魚,别字松生,號松存。與兄丁申同爲諸生。兄弟二人皆嗜藏書,爲清末著名藏書家。與鐵琴銅劍樓瞿氏、皕宋樓陸氏、海源閣楊氏并稱四大藏書家。兄弟二人歷三十餘年,聚書八千多種,總數達二十萬卷,計有宋元刻本二百多種,明刻精本、舊抄善本及稿本極多,藏書重鄉邦文獻,頗具地方特色。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浙江文瀾閣藏《四庫全書》,全部散佚,丁氏兄弟極力搜訪殘帙,組織抄補,終於使文瀾閣之書,十得七八,爲保護古代文化典籍,做出重大貢獻。丁氏藏書於光緒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售與江南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丁氏著有《八千卷樓書目》二十卷,是其藏書總目。另有《善本書室藏書志》四十卷,是善本書目。另輯有多種鄉邦文獻,如《武林掌故叢編》《武林往哲遺著》《西泠五布衣遺著》等。
當歸草堂本《西泠五布衣遺著》收録杭州籍五位布衣吴穎芳、丁敬、金農、魏之琇、奚岡的詩文集。
當歸草堂本收録金冬心著作頗完備,計有:
《冬心先生集》四卷;
《冬心先生續集》一卷;
《冬心先生集拾遺》一卷;
《冬心先生三體詩》一卷;
《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
《冬心先生雜著》六卷,內收《研銘》《畫竹題記》《畫梅題記》《畫馬題記》《畫佛題記》《自寫真題記》《冬心先生隨筆》一卷。共七種。所以當歸草堂本堪稱金冬心著作最完備的本子。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集》四卷,係出自雍正十一年揚州原刊本。卷四末亦有﹃雍正癸丑十月開雕於廣陵般若庵﹄﹃吴郡鄧弘文仿宋本字畫録寫﹄字樣。唯將寫刻變爲宋體方字,字體頗不美觀耐看,雕版藝術水準與原刊之差距不可以道里計。當歸草堂本行款與雍正本《冬心先生集》倒是相同,衹是將左右雙邊改爲四周雙邊,且書口下方有﹃當歸草堂﹄字樣。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集》所收冬心先生小像兩幀還是值得一説的。小像兩幀,其一摹自雍正原刻本,亦題﹃冬心先生四十七歲小像﹄﹃廣陵高翔寫﹄,背面有劉仲益的像贊。其二冬心先生像既無題字,又無像贊,僅在畫面的右下角鈐﹃任熊﹄小印一方。小像背題﹃文蔚里居時,嘗影刊先生詩集,工未竟而寇至,板毀於火,零殘樣本,携在行笥,其前小像爲任君渭長手摹,參用先生晚年自寫真,視高本小异。今泉唐家竹舟、松生昆仲重刊先生詩竟,既屬文蔚影摹高本,因附摹任本於後,俾景仰先生者兼識中歲晚年風采云﹄。款署﹃同治戊辰人日文蔚并記﹄。那麽這位描摹冬心先生小像的丁文蔚是個什麽人呢?按丁文蔚,字豹卿,號韻琴,又號藍叔,室名大碧山館,浙江蕭山人,曾任福建長樂知縣。此人工書善畫,所作篆隸深得漢魏古拙之趣,所畫花卉秀逸古雅,有陳白陽、惲南田遺意。根據他的題記,他是受丁氏兄弟之托,描摹冬心先生小像,一摹本描自高翔,一摹本源自任熊,二摹本均出自丁氏之手,又交由福州著名刻工吴玉田上版雕鐫的。
當歸草堂本《續集》首録冬心先生《自序》及丁敬序。後有魏錫曾的按語,當歸草堂本書中還有多處魏氏按語,可見當歸草堂本當是魏氏編輯無疑。魏錫曾,字稼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室名非見齋、績語堂等。貢生,曾官福建浦南場鹽大使。平生嗜金石,富藏書,刻苦力學,日事筆研,辨訂考證不倦。與趙之謙友誼甚篤,又與凌霞等號稱﹃苕上七子﹄。其所題跋校録之書,無不受到後人珍視。寒齋藏有《郎官石柱御史臺題名録》,即魏錫曾抄校本。由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來輯校冬心先生著作當然是最恰當的人選,可見丁氏兄弟是頗爲知人善任的。
當歸草堂本《續集》一卷,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行款既不同於乾隆十七年本,又不同於乾隆三十八年本。從當歸草堂本《續集》照録羅聘的序言來看,可以斷定當歸草堂本《續集》源出於乾隆三十八年本。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三體詩》當出於乾隆原刊本。但二者行款不同,乾隆本行款爲每半葉十行,每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當歸草堂本行款爲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冬心先生三體詩》序是一篇佳文,前已備述。序後有刊刻者丁丙的題跋一則,跋云:﹃《翠螺閣遺集》有效先生三體之作,今婦亡已二十三載,余復足蹇杜門,重雕是卷,以破寂寥,非敢有已傳先生也。仍效集中體識之。同治甲戌,小雪節,丁丙。﹄跋後,有丁丙仿冬心先生三體詩,不録。
丁丙在題跋中提到的《翠螺閣遺集》即《翠螺閣詩詞稿》。咸豐四年(一八五四)錢塘丁氏延慶堂開雕。作者凌祉媛字苗沅,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爲丁丙繼室,通音律,能吟詠,性情幽嫻凝重。詩作清雅有才情,被時人譽爲閨閣詩中的梅蘭之品。《詩詞稿》中頗有仿效冬心先生三體詩之作。凌氏生前頗得丁丙的寵愛,丁丙重雕《冬心先生三體詩》,禁不住觸景生情,悼念亡婦之情溢於言表。《翠螺閣詩詞稿》刊刻精雅,傳本亦不多見。
丁丙詩後,有丁丙之侄丁立誠的跋語和丁立誠集《冬心先生三體詩》詩句所作的三體詩,不録。
《冬心先生三體詩》除當歸草堂本外,還有同治間顧氏小石山房本,其行款爲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寒齋亦曾藏有一部。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雜著》六卷(光緒戊寅冬鐫),《目録》後有編者魏錫曾的題跋:

右冬心先生雜著六種,初刻罕覯。陳氏(按指陳鴻壽種榆仙館本)以《巾箱小品》苦於翻閲(當即世行華韻軒本)重刻以廣其傳。今就兩刻參校,《巾箱》本無《雜著》標目,首畫竹題記、次畫梅、畫馬、畫佛,次自寫真、次研銘。陳本則總標《雜著》,研銘列畫記前,畫佛、自寫真題記列畫馬前,又缺畫佛題記自序及畫竹題記三十一條,其他篇段字句亦多歧出。按畫佛題記自序云,﹃予初畫竹,繼畫江路野梅,又畫車骨利國馬之大者,轉而畫諸佛。是先生畫馬實先於畫佛﹄,陳本以意刪定,雖云重刻,蓋非舊觀。今沿標題《雜著》之稱,因存陳序,并首研銘,餘悉依《巾箱》本,間改顯然誤字一二,俟求初刻正之。光緒戊寅九月里後學魏錫曾識於津浦古雷鄉。余爲當歸草堂校刊此種,旋得湖州凌子與霞邗上來書云,冬心畫記尚有吴門潘氏桐西書屋刻本。時剞劂垂成,道遠不及借校,附記於此。錫曾。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審其內容與《巾箱小品》本《畫竹題記》完全相同,共收題記五十八則,是個足本。而不是像種榆仙館本《畫竹題記》那樣任意刪節,內容不全。但當歸草堂本《畫竹題記》末也有﹃金陵余綸仿宋録寫﹄﹃江氏鶴亭古梅庵藏版﹄二行題字。不知是編者魏錫曾確實親自見過江氏鶴亭刊本《畫竹題記》,還是照録種榆仙館本《畫竹題記》的題款,而并未見過江氏原刻本。
當歸草堂本《畫佛題記》也給我們透露了一個新的版本信息。《畫佛題記》有一則云﹃十五年前,曾爲援鶉居士寫《金剛經》一卷,居士刻之棗木,精裝千本。喜施天下名勝禪林,與伐那婆斯尊宿貝葉之書争光也。即外域遐方,若朝鮮,若日本,若暹羅,若流球,若安南諸國及小瓊島、大西洋,皆附海舶遠行,散布之地,無不知中華有心出家庵粥飯僧之柔翰矣﹄。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冬心先生曾手寫一部《金剛經》,并且﹃刻之棗木,精裝千本﹄,廣泛流布於海內外。但二三百年來却未見刊本流傳,公私諸家藏書目也鮮見著録。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余獲得影印本一件,係手卷裝,原本或已流失東瀛。
《冬心先生隨筆》一卷,這也是當歸草堂本所獨有的。行款一如以上諸種,亦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内容則是魏錫曾從友人丁文蔚處借得冬心先生墨迹,倩工上版,成《隨筆》一卷。《隨筆》之後附江湜、魏錫曾二則題跋:

冬心先生書,醇古方整,從漢人分隸得來,溢而爲行草,如老樹著花,姿媚横出。此册隨筆,記所見典籍字畫,寫作并精,人書俱老,足資考證,而有開益。尺璧易購,此無價已。藍叔博學精賞鑒,影刊先生詩集,若將此卷附雕詩後,吾知海內好古家且以後睹爲憾也。庚申冬日長洲江湜記於東甌寓齋。
蕭山丁藍叔文蔚嘗得冬心先生客漢陽時書迹,屬友某君别爲摹本,予皆見之。此從摹本録出,頗有筆誤。問真迹,云已寄里中矣。因稍加校正,取自序語,題曰《隨筆》,爲當歸草堂付閩工吴玉柱(玉田弟)繕刊。中多可與詩集相證明者。光緒四年冬十月,里後學魏錫曾。

總之,當歸草堂本輯印的冬心先生著作雖然年代較晚,但它却是收録冬心著作最完備、內容最豐富、校刊比較精審,同時也是比較容易見到的一個本子。後世學者研究冬心先生的思想和藝術大多要依賴這個版本。同時,當歸草堂本輯印的冬心著作也爲我們研究、比較冬心著作的版本,提供了新的綫索和資料。

待訪録《景申集》
《景申集》是金冬心著作中最有名的詩集之一,是其早年的作品。前人多次提及,如《清人别集叢刊·冬心先生集》出版説明云﹃農詩先有《景申集》行世,係鮑鉁出資刊印,所收皆懷人之作﹄。冬心先生在《續集自序》中也提到﹃辛丑首春浪遊揚州,謝秀才前羲拜衮之歲,已馳譽江表,不可一世。見予《景申集》雕本,槌壁發癲曰:﹁吾目光如炬,不輕讓第一流,何來狂夫,奪吾赤幟?﹂﹄這裏有兩點重要啓示:其一,康熙辛丑即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冬心先生時年三十四歲,初來揚州,已携《景申集》雕本。可見其時《景申集》已刊印行世。其二,冬心先生初來揚州并非以書法繪畫著稱於世,而是以詩才名聞天下的。但就是這麽重要的一部詩集,至今却未見公私藏家的任何著録。人們不禁要問,《景申集》究竟還存在於天壤之間嗎?讓我們期待著。


孟憲鈞
原刊於《紫禁城》雜志二〇〇九年第九—十一期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八日修訂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