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笃斋藏晚清名臣翰札(一函四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李雋 定价 1680.00
责任编辑 南江涛 ISBN 978-7-5013-7045-0
出版时间 2020-10-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0-10-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经折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名人日记信札
中图分类 K827=5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选录翁同龢、曾国藩、曾国荃、胡林翼、李鸿章、彭玉麟、张之洞、左宗棠等八位晚清名臣的手札264帧,彩印经折装为4册,外加锦绫书囊。既可以作为研究晚清历史的一手史料,也是书法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研究参考和收藏的多重价值。
 
目录[ 滚动 - 展开 ]  
 
(一)
曾國藩翰札

2–6 致胡林翼
7–10致駱秉章
11–14致駱秉章

曾國荃翰札

16–18致王文韶
19–23 致王文韶
24–26 致王文韶
27–29 致王文韶
30–32 致王文韶
33致王文韶
34致王文韶
35致王文韶
36–37 致曾紀梁
38致曾廣敷
39–40 致曾紀澤
41致曾紀渠
42致曾紀梁
43–44 致曾紀渠
45–46 致曾紀渠
47–49 致曾紀渠
50致曾紀梁
51致曾紀梁
52致曾紀鴻
53致曾紀鴻

(二)

胡林翼翰札

2–4 致都興阿
5–6 致都興阿
7–8 致都興阿
9–10 抄録軍機信件
11 致都興阿
12–13 抄録左季高信機
14–18 致都興阿
19–20致都興阿
21–23致都興阿
24–25致都興阿
26–32致都興阿
33–35致都興阿
36–37致都興阿
38–39致都興阿
40–42致叔父母

左宗棠翰札

48–55致胡林翼
56–59致王文韶
60–61致曾國荃
62–63致曾國荃


(三)

李鴻章翰札

2–4致馮桂芬
5–8 致馮桂芬
9–11致馮桂芬
12–16致馮桂芬
17–21致李翰章
22–23致李翰章
24–35致李翰章

彭玉麟翰札

37–40致劉銘傳
41–48致胡林翼
49-52致左宗棠

(四)

翁同龢翰札

2–3致閻敬銘
4–5致閻敬銘
6–8致閻敬銘
9–10致閻敬銘
11致閻敬銘
12–14 致閻敬銘
15 致閻敬銘
16–17致閻敬銘
18–20致閻敬銘
21致閻敬銘
22-23致閻敬銘
24 致閻敬銘
25–27致閻敬銘
28 致閻敬銘
29–31致閻敬銘
32 致閻敬銘
33–36致閻敬銘
37–38 致閻敬銘
39致閻敬銘
40–41致閻敬銘
42致閻敬銘
43–44致閻敬銘
45 致閻敬銘

張之洞翰札

47–54致王之春、惲祖翼
55–56致惲祖翼
57-59致惲祖翼
60致惲祖翼
61–63致陳寶箴、瞿廷韶、惲祖翼
64-66致惲祖翼
67–68致王之春、惲祖翼
69 致王之春、惲祖翼
70 致惲祖翼
71–72致惲祖翼
73–75致惲祖翼
76 致惲祖翼
77–78 致翟廷韶、惲祖翼
79致惲祖翼
80 致惲祖翼
81-82致惲祖翼
83–86 致惲祖翼
87 致惲祖翼
88 致惲祖翼
89–90 致惲祖翼
91–93 致惲祖翼
94 致惲祖翼
95-96 致惲祖翼
97 致惲祖翼
98 致惲祖翼
99-100 致惲祖翼
101 致惲祖翼
102 致惲祖翼
103-107致惲祖翼
109-110手擬稿件
111王文燾後跋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序言


去年,《篤齋藏清代百家書札》和《篤齋藏翁松禪尺牘》相繼刊行。原色彩印的衆多書札,聯翩而出,精彩紛呈,蔚爲大觀。今年,篤齋先生再上層樓,將珍藏多年的晚清重臣之書信輯爲《篤齋藏晚清名臣翰札》,即將付梓。承篤齋兄不棄,允我先睹爲快,又堅邀爲序,遂有此文字,略陳心得。
翰札,也稱書簡、函牘、尺牘,手札,簡單説就是書信。對其淵源、演變,前輩學人多有研究,兹不贅述。從書法、文學、史學、藝術各個層面,對名人書信的研究也有不少精妙見解。僅從名人手札的印行與史學研究的關係而言,篤齋所藏晚清人物翰札確有值得抒發的意義。
本書收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彭玉麟、翁同龢、張之洞八位晚清重臣的書信,他們或是中興名將,或是狀元帝師,或是洋務先進,拋開舊時代宣揚君臣大義的“名臣”含義,僅從知名度來説,今天稱他們爲“名臣”,大概没有什麽異議。書中收曾國藩致胡林翼(潤之)函一通,致駱秉章(籲門)二通;胡林翼致都興阿(直夫)函十四通,致叔父母家書一通;左宗棠致胡林翼函一通,致曾國荃(沅甫)兩通,致王文韶(夔石)一通;李鴻章致馮桂芬(敬亭,也作景亭)函四通,致兄長李瀚章(筱荃)三通;曾國荃致王文韶函八通;致曾紀渠(静臣)、曾紀澤(劼綱)、曾紀梁(介石)、曾紀鴻(栗諴)等子侄十通;彭玉麟致胡林翼(潤之,又作詠芝)函一通,致左宗棠(季高)一通,致劉銘傳(省三)一通;翁同龢致閻敬銘(丹初)二十三通;張之洞致惲祖翼(菘畇)、王之春(爵棠)、瞿廷韶(畊甫)、陳寶箴(右銘)等僚屬函三十四通。這些書信,對咸豐至光緒朝之政治、軍事、社會、家族各方面情况均有反映,內容頗爲豐富,雖屬零篇斷簡,仍不失爲研究晚清史的珍稀史料。
這批書信中,除曾國藩、翁同龢各札已分别收入岳麓版《曾國藩全集》、中華版《翁同龢集》外,大部分都是首次公佈。胡林翼、張之洞、李鴻章、曾國荃和彭玉麟各函,均未見刊行;左宗棠函札四通,也衹有致王文韶一函録入岳麓版《左宗棠全集》。數量可觀的未刊史料,最受史學工作者歡迎——畢竟,新資料永遠是推動研究進步的重要因素。
以曾國荃家書爲例,這一組信寫於光緒初年曾氏出任山西巡撫前後,內容大多是對其子侄輩的勖勉,勸他們外出做官要“謹慎供職”,“性情和平”,“切勿始勤後惰,前恭後踞”;又言“官場中以能忍能讓爲德,不以取勝爲快,尤在於存誠,不妄語爲避咎戾之要着”,希望子弟“個個讀書成名,孝友雍睦,便是興旺氣象”。這些言辭,與乃兄曾國藩訓勉兄弟子侄的家書可謂如出一轍。所不同者,信中不時透露爲子侄前程而向其他督撫同僚説項請托的消息。由此看來,即便是功勳世家子弟,僅有勤慎也遠遠不夠,還要靠父輩的餘蔭和關照,纔能有一個美好的出路。此類當年仕宦人家和官場生態的真實寫照,衹有在未收入文集的佚函中方可見到。此外,曾國荃寫給在家鄉湖南做巡撫的王文韶的信札,抬頭“大公祖”,落款“治愚弟”,用箋精緻,筆跡端莊,言辭謙遜,顯然花了不少心思;而寫給侄子們的信則通篇家常話,既無寒暄客套,也不嚴守格式,勾點塗抹,隨處可見。所有這些,也衹有在觀摩書信手跡時,纔會有最直觀的體驗。
比較起來,張之洞致惲祖翼等人的三十九封信函,內容則相對集中。這批信札寫於光緒十七年至光緒二十二年間,反映了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期與司道商議諸多要務的態度和決策。這些要務,包括了漢陽鐵廠、湖北茶政、周漢案、武穴教案、甲午戰時借款、湖北官錢局等,都是晚清史研究者頗爲關注的話題。這組信函披露了甲午前後兩湖地方社會變遷的不少細節,也反映出張之洞勤於政務的可貴精神。
晚清名臣的書信,在收入全集或文集時,或爲尊者諱,或揚善抑惡,往往會對文字有所刪削或潤飾,呈現的信息自然不如原件那麽真實和完善。據姜鳴先生研究,近人吴汝綸在編輯《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時,曾對李鴻章的部分書信文字做過處理,就是一個典型的樣例。以此而言,影印再現重要人物的書信手跡,歷來都會被高看一眼,這其中確實有十足的理由。
不過,近年來晚清、民國名人書札大量影印出版,其意義和價值並不局限於史料學。在持續升温的收藏熱的推動下,出版界競相推出名人書札,即使是硬筆書寫、年代很晚的民國名人手跡,也同樣受到追捧,除了史學工作者予以重視,喜愛它們的普通讀者也越來越多。説到底,收藏熱、出版熱、閲讀熱都源於書信這種私密文獻本身的原始魅力——它們是有温度的歷史文獻。書信提供了相對自由而隱蔽的傾訴空間,寫信人卸下面具,坦露衷腸,無需矯揉造作,收信人見字如面,除了接獲信息,還能體察對方的感情,走進對方的心靈。早期的法帖,之所以憑藉名人書信而非其他“法書”形式流傳百世,足見浸潤著温情的書信纔是最堅强的文獻——無畏水火之災,穿越歲月之河。享譽學界的《梁啓超年譜長編》一書,正是因爲附録了大量往來書信,纔成爲包括史學研究者在內的衆多讀者喜愛的史書。
爲了保存、流傳名人書札,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摹刻歷代前賢尺牘手跡的刻帖活動,將名人書信勾勒上石,拓印出來作爲法帖法書,很多名人手跡因此得以流傳下來。到了近代,又通過珂羅版等石印方式將原跡刻印刊行,技藝上更加進步。今天,借助於突飛猛進的數字技術,原色彩印的名人書信,花箋圖案亮麗如新,墨蹟濃淡層次鮮明,一些舊裱墨蹟,甚至連蟲蛀的遺痕、裝裱前的折痕、零星的黴斑,都得以完整呈現,愈發給人醇厚的歷史感。這樣的視覺衝擊和精神享受,在以往(哪怕是黑白影印的時代)都是難以想像的。篤齋所藏翁同龢致閻敬銘信函,均以“蜩翼居”自用箋寫就,屬於傳承有緒的經典藏品,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被編入中華版《翁松禪相國尺牘真跡》。然而,在黑白雙色的石印本裏,很難看出筆觸的細微和墨色的層次;惟有透過此次高清彩印之件,方能領略松禪老人静穆雍容的書法風格。
尺牘雖小,却能將詩文、書法、繪畫、鐫刻、印製等傳統文藝集於一身,從內容到形式,時時處處浸潤著傳統文人的情趣和品味。一封封書信,沉澱著歲月,傳遞著温情,使得品鑒書札從來都是一種優雅的藝術享受。始料未及的是,數字時代的書信却和人們漸行漸遠。紙墨筆硯被束之高閣,硬筆書寫也日漸冷落,微信驅逐書信,敲擊取代書寫,秒傳秒回的高效將漫漫等待的焦灼徹底掃進了歷史垃圾堆。然而,盡享便利之餘,那一絲絲温情也難覓蹤影,無從回味。
科技總是那麽冷豔,文化卻常常帶來温度,真誠希望書札文化的優良傳統能夠在新一代讀者中得到傳承和發揚。年輕朋友在擊鍵、刷屏之餘,不妨抽出一點時間,手工完成一封書信,傳遞愛情、親情和友情。一舉手,一投足,就能爲彼此的生活增添温情,帶來異樣的體驗,何樂而不爲?相信這也是篤齋先生和衆多書信收藏者的共同心願。

馬忠文
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八日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