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局)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研讨会论文集
 
 
分享到:
编  著  者 陈建华 定价 88.00
责任编辑 陈卓 ISBN 978-7-5013-7105-1
出版时间 2020-11-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0-11-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异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 G521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2019年11月8-10日,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局)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研讨会在广雅书院旧址广东省著名中学广雅中学召开。本书收录会议论文集十九篇,围绕近代书院与学术转型、张之洞与晚清士风、广雅书院与近代教育、广雅书院(局)与近代出版、藏书等有关议题展开研讨,集中呈现近年来有关张之洞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掘广州乃至广东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历史底蕴。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特稿
文襄开广雅,遗泽百载长——在“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局)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研讨会上的
致辞 陈建华
《广雅书院长卷》系列的编著——兼及对张之洞与广雅书院的认识 戴国雄
传承文脉,立德树人——在“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局)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研讨会上的讲话 华山鹰
广博雅正,培育英才——在“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局)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家粤

论文
张之洞与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 何晓明
汪鸾翔与广雅书院 汪端伟
论广雅书院首任院长梁鼎芬 李吉奎
为国家储桢干之才:张之洞督粤时期对梁鼎芬执掌书院的支持 冀满红 吕霞
论张之洞教士准则之变——《輶轩语》与《劝学篇》的比较 宋德华
张之洞《輶轩语》的旨趣及反响 安东强
张之洞对广东书院的治理 程大立
张之洞与广雅书院文学教育 丁玲
从“经世致用”到“务本求实” 赵娜娜
南园史迹及其历史意义 林子雄
张之洞的教育观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李哲夫
张之洞与东塾学派 李绪柏
试析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与晚清广西的文化建设 林艳红
海外佚籍《论语义疏》研究的展开——兼及学海堂、广雅书院的课试关注 刘玉才
《世载堂杂忆》载“张之洞罢除宾师”阐释——兼论晚清书院与幕府关系 刘明
“通经致用”与晚清书院的转型——以张之洞创办四川尊经书院为例 魏红翎 刘平
武昌经心书院和黄州经古书院的考课和课艺 鲁小俊 严五代
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在粤军事建设及其建筑活动的开展 彭长歆
广雅书局刻书编年 廖粤 罗志欢

附录
“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局)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研讨会综述 黎俊忻
后记 刘平清
 
前言[ 滚动 - 展开 ]  
 
2019年11月9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东广雅中学承办,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局)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研讨会,在广东广雅中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湖北、贵州、江苏、广西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本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大等高校学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连同广雅教育集团师生共约150人左右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9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环节,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柯显东主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山鹰,张之洞后人、德睿科教集团总裁张家粤在开幕式上致辞。主旨报告环节,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郭德焱主持。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晓明,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广雅书院著名生徒汪鸾翔后人汪端伟,《广雅书院长卷》编著者、广雅中学校友戴国雄分别作专题发言。当日下午为研讨会两个分论坛,共24位专家参与发言并进行相关学术讨论。在随后举行的闭幕环节,两个分论坛的代表分别介绍和总结了各自研讨情况。最后,陈建华主任作研讨会总结讲话并宣布研讨会闭幕。本次研讨会得到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增加了研讨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共18家省内外媒体参与报道。《广州日报》《信息时报》《新快报》等传统纸媒,均在头版或主要栏目显眼位置,发布研讨会有关新闻。新华网、搜狐、今日头条、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国性网站,刊载研讨会信息占全部报道50%以上。社交媒体广雅中学公众号、新浪微博也有相关报道,在互联网中转发传播。

一、举办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

举办本次研讨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广州“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的城市定位,传承弘扬广州优秀历史文化。研讨会围绕晚清重臣张之洞督粤期间创办的广雅书院(局)在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转型中的作用,进行广泛探讨;同时结合地方社会历史,深入研究广雅书院与广雅书局在广州文脉传承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展开。研讨会旁及众多议题,不仅延续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军事等制度转型等关键问题的讨论,在史料挖掘、史实辩证,以及地方史专题研究上也有推进与贡献。

陈建华同志指出,今年是张之洞逝世110周年,本次研讨会在广雅中学召开,意义非同寻常。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倾注大量心血,为两广士子的课业和前途,乃至两广文脉与社会风气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与广雅书院同年创办的广雅书局,所刊刻《广雅丛书》为晚清广州版丛书的代表。《广州大典》中收录了大量广雅书院、书局相关文献,对了解张之洞督粤时期的史实以及他思想的转变有很大的作用。此次研讨会,既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彰显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特点,也是对张之洞在近代史的地位新的认识,对广雅书院、书局所留下典藉与文化作新的回顾与考量。他表示,希望此次研讨会能推动张之洞与广雅书院相关学术研究,推动岭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共建人文湾区、发挥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化底蕴作努力。

华山鹰同志指出,广州是岭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明清时期更是书院林立,学风浓郁。张之洞所创办的广雅书院,是引领广州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窗口。广雅书院历经变迁,成为今天的广雅中学,是广州教育发展的生动写照,体现这座古老城市的厚重底蕴和兴教乐教的风范。他表示,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继续关心和支持广雅中学及广东教育的发展,也希望广雅中学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担当,努力办出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传承文脉,锐意奋进。

张家粤先生指出,其高祖张之洞先生在近代的历史变局中,推新政、兴实业、练新军,建书院,制定新学制。所办书院学堂,不少成为今天大学、中学等著名教育机构前身,为我国教育近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其中在广州创广雅书院,培养两广士子,以中西结合的课程,培养人才无数。他表示,作为后辈承其遗泽,致力教育事业,也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不断寻求更适用于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

广雅中学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由叶丽琳校长带队,克服酷暑,精心组织拍摄制作出《见贤思齐 博古通今——张之洞与广雅》宣传短片,其中展示广雅中学保留的大量文物及照片,亦有对张之洞后人的专访等珍贵访谈录影。叶校长在专题发言中表示,在古色古香、保存晚清书院建筑部分规制与景观的广雅中学校园,先贤的教诲犹在耳旁,敬仰之心常在。张之洞当年为创办广雅书院,从选址、经费、斋舍安排,到课业设定,无不尽心。广雅中学校园内有冠冕楼、山长楼、圣贤桥,处处是文化积淀带来的厚重感。现存的张之洞手书“莲韬”二字,也是时常提醒学子注重内在学养与品德积淀。广雅100多年来,薪火相传,文脉相承。随着国家发展,广雅中学及广雅教育集团也将与时俱进,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湖北大学何晓明教授是张之洞研究名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和著名学者冯天瑜合作推出《张之洞传》。在专题演讲中,何教授指出,张之洞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优长和根本缺陷,有着深刻的体验、认知和批判自觉。宦海沉浮数十年,更锻炼了他洞悉弊端、鼎革制度、切实行政的胸怀、眼光和手段。张之洞对于教育、近代工业的建设理念,是在广东形成的。在创办广雅书院之时,张之洞虽然尚未对中西结合的教育制度作充分的实践,但已思考科举改良的方向。这一重大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后来在湖北充分实践的基础。在张之洞的学制改革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出与后来民国乃至当下教育制度一脉相承的关系。他在教育近代化方面的贡献居功至伟,其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汪端伟教授表示,作为广雅书院首批生员汪鸾翔的后人,今天能在此分享一些资料和观念,感到非常荣幸。汪鸾翔曾以广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广雅书院学额,入读后师从梁鼎芬、朱一新等名士,于中西学问皆有接触,成就其毕生学养之根基。他的诗作中有大量关于广雅书院的记载,多为以往史料所未见。汪鸾翔得到张之洞及书院中大儒赏识,很可能参与《劝学篇》编写。后来他在京司职教育,负责教科书审定,任新式学堂教务长,均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主张。他所藏张之洞、梁鼎芬书札遗墨,其余如团扇、画作,均见汪鸾翔与师友交往遗痕,亦足见广雅书院为培养文化精英起到巨大作用。

戴国雄老师回顾了他编撰《广雅书院长卷》、倡议召开研讨会的心路历程。他指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广雅书院历史资料支离破碎,造成一些学者对广雅书院历史资料误记、误传,误导了读者与后来引用者,相关研究也因此未能全面深入进行。作为广雅校友,出于历史使命感与文化责任感,他拼尽晚年心力,搜集张之洞与广雅书院有关珍稀资料。他认为,广雅书院在广州的书院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也是张之洞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广雅书院招收培养两省生源,成就卓著。书院藏书楼冠冕楼藏书丰富,并且生员在学成辞别书院之际赠阅重要典籍,对于提升本地学术水平起重要作用。现时《广雅书院长卷》系列已编成10020多页正附卷二十卷赠阅专用精装印刷专卷、10420多页正附卷二十卷《〈广雅书院长卷〉(校正卷)》电子版本、700页一卷《〈广雅书院长卷〉(校正卷)中的广雅书院资料检索指引》,在本次研讨会上赠与参会单位。

二、研讨会的主要内容

9日下午的分论坛,分为“近代书院与学术转型”“张之洞与晚清士风”“广雅书院与近代教育”“广雅书院(局)与近代出版、藏书及其他”四大部分。内容既相互关联,也有所侧重;既有较为宏观的论述,也有深入的个案研究。结合专家的论文内容和现场发挥,增补部分已提交论文作书面发言的专家观点,研讨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近代书院与学术转型

武汉大学鲁小俊教授、昆明市第五中学严五代先生研究指出,自阮元设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后,习经史词章的书院蔚然成风,至清末亦有时务、泰西之学进入书院研习范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期间设武昌经心、黄州经古两书院,两书院考课命题,涵盖经史之学、经济之学和词章之学,尤其是加入很多时事、军事、实务的内容,同时注重融入时代感怀和乡邦意识。不仅培植生徒的学问之基、经世之才,也激发生徒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使两书院在晚清的教育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中山大学李绪柏老师关注张之洞与东塾学派关系。此段渊源始于张之洞与广东著名学者陈澧的神交。陈澧长期担任学海堂学长,是阮元事业继承者,由他领衔汇聚本地文人而成东塾学派,在全国学界声誉日隆。陈澧弟子桂文灿、谭宗浚等在京师与张之洞多有接触。张之洞在1879年陈澧70大寿时寄赠贺寿楹帖,彼此惺惺相惜。究其原因,在于二人稳健、笃实的学风相近,理念相通。后来张之洞办广雅书院、书局,得东塾门人有力支持。张之洞督鄂时期,也有大量东塾门人在两湖书院任教。东塾学派因张之洞的推动而流布中原。两者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复旦大学刘平教授与成都大学魏红翎教授合写关于四川尊经书院的文章。他在发言时指出,张之洞一直受到传统思想和教育的影响,他以通经致用及经邦济世的理念,进行了很多改革。尽管晚清一些举措比如办新军、建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清朝的衰亡,但经手官员的初衷不在此,结果也有很多意外因素非人力可控。整体而言,张之洞和外国西方事物的不断接触当中,其出发点是要维护清廷统治。

武汉大学姜海龙老师表示,张之洞受到晚清“保存国粹”话语的影响,在湖北创办存古学堂,是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拥护者延续本民族文化的“逆流”努力。这一主张,实际上在《劝学篇》关于“中学”的讨论中已显现。新政期间,张之洞参与制定癸卯学制,规划新式学堂,亦在课程安排上强调中学,“以存国文,端士风”,培养中学为本兼通西学的高材生。

贵州师范大学王进老师从政治学的角度梳理中国古代关于“学术”的含义,讨论晚清变法时期,包括广雅书院第二任院长朱一新在内倾向保守的翼教派对维新派的批评。他指出,中国古典的“学术”与“心术”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途径与方法。健康的政治端赖于正常的心灵秩序。翼教派认为由于这一品格的丧失败坏,维新派的改革纵有好的动机,却只能导致政治秩序的瓦解和政治品质的堕落。尽管今天看来这种看法立场守旧,但不能忽视中国的政治秩序有赖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及对政治秩序的深刻探讨之上。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锦銮老师,同样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劝学篇》中张之洞展示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劝学篇》成书于变法高潮阶段,其宗旨不在引入“西用”,而是维护“中体”,以对抗和消除以民权为核心的西方政治学说,以文化观从属于政治观,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学革新和西学传播。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平清先生剖析了“中体西用”发明权问题与《劝学篇》的写作策略。他指出,在张之洞之前,很多官员学者已经提出与“中体西用”非常接近的说法。但百年以来,一提到“中体西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张之洞。这与梁启超把“中体西用”发明权归在张之洞名下有关。张之洞推出《劝学篇》,非常注重写作策略。从《劝学篇》的谋篇布局、内容推敲、读者对象和出版时机的选择,以及对可能导致的社会影响的预判,都充分说明张之洞精于宦术、巧于趋避,既希望推进中国的变革,又明显不同于康梁的稳健作风。

(二)张之洞与广雅书院治理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李吉奎教授关注广雅书院首任院长梁鼎芬。梁氏早期充两广督署幕客,1885年因参劾李鸿章被罢黜,回到广州老家,时与学术界朋辈诗酒交往。张之洞欣赏其才气,对他颇为器重,更兼梁氏作为后辈,对张之洞亦恭谨适度,于是张之洞任他为广雅书院院长。梁氏继承了陈澧调和汉宋,不参与门户之争的学风,与广雅书院精神高度契合。在李瀚章接任粤督后,梁氏离开广州。后获张之洞聘任,主两湖书院讲席,并参其幕府。

暨南大学历史系冀满红教授同样关注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梁氏早年因弹劾李鸿章辞官归广州。张之洞作为清流派领袖之一,对梁氏有赏识之意,任命梁氏在惠州创办丰湖书院,梁氏亦不负所望。后梁氏调任端溪书院主讲,在任期间编印刊刻《端溪丛书》。再后执掌广雅书院,在管理上推行新旧兼陈的教育制度。梁氏在任期间不但搜罗大量丛书,还作为广雅书局总校之一,刊刻《广雅丛书》。张之洞与梁鼎芬,彼此相互成就,为广东教育作出极大的贡献。

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李哲夫先生谈到张之洞的教育事业及教育思想的转变。他指出,在维新变法过程中,张之洞务实的作风与他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他会选择在操作层面上阻力最小、最有可能实现和见效的方法,这也贯穿到他对教育的改革上。《輶轩语》与《劝学篇》,代表了张氏从传统学院教育到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转变。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丁玲老师关注到广雅书院的文学教育。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之初,要求诸生在专业之外兼修词章之学,后来又专立文学一门,自始至终都重视文学教育。他主张“清真雅正”,“有理、有情、有事”,引导健康文风的养成,推动文学书籍的刊印和传播,培养文行兼美的人才。

(三)张之洞与晚清士人培养

中山大学历史系安东强教授认为晚清的叛乱对四川文教冲击甚巨,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深感当地士子读书不得门径,对科场的规则与禁忌亦不甚了了,因此写作《輶轩语》帮助士子过科名这一关。后来四川本地士子中举人数增加,为张之洞赢得了更多的名气与地位,这也使张之洞的思想得以更有效传播,起到匡正士风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德华教授关注《輶轩语》与《劝学篇》所折射出来张之洞教士准则的变化。他认为二书均强调德行是做人行事的首位,也是培养士人的不二之途。在此上面,《輶轩语》更多是针对科举考试劝人立德,《劝学篇》因变法大潮兴起,则强调一切德行以拥戴服从朝廷为尺度。张之洞仍是忠君卫道思想贯穿始终,意在筑牢藩篱,严防异端,其变实为不变。学问之道则是张之洞极为关注且有研习心得之事,《輶轩语》只言中学,《劝学篇》则大谈西学,形成中西结合、中体西用的格局。科举也须消除积弊,彻底改革。但是后来科举停废,清廷覆亡,张氏的许多想法在当时没有真正实现。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程大立研究馆员结合广东书院历史,对张之洞督粤期间兴办书院的举措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张之洞督粤之前,本地书院斋舍不足、课程设置偏于时文等缺点,导致书院教习不能有效监督生员,“规矩松弛,士气不扬”。张之洞从保障经费、整饬风气、延聘大师三个方面着力来确保广雅书院教学质量,也藉此为示范,推动广东全省的书院乃至文教事业。

广雅中学两位老师热烈讨论张之洞办学思想对广雅书院的影响。赵娜娜女士梳理张之洞“经世致用”的思想,比如他希望广雅书院培养的士子能够“阐明圣道,砥砺名节,博古通今,明习时务,期于体用兼备,储为国家桢干之材”,体现出他从现实问题出发,思考培养“中体西用”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王欢洁女士谈到张之洞廉洁观念对广雅书院的历史影响。张之洞在创办广雅书院时,已提出“士习以廉谨厚重为主,不取嚣张”,认为培养士子品行修养非常重要,这种思想贯穿张之洞一生。

(四)关于广雅书局刊刻图书及相关文献版本考证

北京大学刘玉才教授关注到皇侃《论语义疏》的传播与流变,指出该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义疏体解经的重要文献。由于北宋《论语正义》成为官学定本,《论语义疏》于南宋中期在国内失传。但在历史机缘之下,《论语义疏》于八世纪传入日本,清乾隆年间回流中国,引起乾嘉学界的关注。在广州,以阮元为首的学海堂诸子对《论语义疏》有非常多的讨论。受此影响,广雅书院曾以《皇氏论语义疏真伪考》为课题试生徒,桂坫、祁永膺、傅维森等指出书中后人增改与伪改之处,认为是书真伪掺杂,日本传存古抄本体例改动颇多,不能视为完全保留原貌。

暨南大学图书馆罗志欢研究馆员、廖粤先生,就广雅书局在30余年间刻印的图书作编年与考证。考证《广雅丛书》中最早刻印的图书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收录之书153种,刊刻而未收录之书亦有100余种。由于部分图书无法找到原件,以及刻印版片溃烂,未可尽录。

广东省地方志馆林子雄馆长考察广雅书局所在地南园。南园是广州私人结社的起源,元末孙蕡等人建抗风轩,并结为诗社,此后南园一直是本地文人学者活动场所,先后建起或成立大忠祠、广雅书局、广东图书馆、广东省立编印局等等,在文学创作、图书出版、文化教育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武汉大学欧阳敏老师认为张之洞创办广雅书局的心态,主要还是着眼于通过“劝学”以正人心,通过传统出版来维持儒家道统。而译书局出版图书则是“西用”,体现他对时局的反应。

苏州大学邹桂香老师以广雅书院藏书为例来探讨我国近代书院藏书的演变。她指出晚清新式书院,在书院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出改革先声。广雅书院在藏书理念、藏书来源、文献类型等方面具备了诸多“现代性”要素,呈现出有别于历代书院藏书的新面相。这在中国藏书史上是值得深入研究讨论的。广雅书院教育从科举应试转向求新知、重实学,其藏书在理念上“择取有用、兼采并蓄”,在来源上广泛接收官书局本和江南制造局译书,增加了多语种和报纸杂志收藏,藏书目录与制度日趋完善。这与晚清的学术转型息息相关,为后来图书馆事业和教育革新打下基础。

广西桂林图书馆林艳红老师关注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与晚清广西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广雅书院不少广西籍生员毕业返乡从事教育,改变了广西传统教育落后的状况。近代广西出现新式学堂体用学堂,仿效广雅书院模式,课程涵盖中西,直到民初停办,期间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桂垣书局由广西巡抚马丕瑶创办,得到广雅书局所刊印的大量书以及学海堂、菊坡精舍图书。除省城外,马氏还在广西多个县城设藏书楼,为广西近代图书馆事业打下基础。可以说广雅书院、广雅书局对广西的文化教育,影响非常深远。

(五)张之洞与晚清幕府相关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志茗研究员指出,幕府是清代官员很重要的辅助,主要由地方督抚自行组建。进入民国后,幕府在现代国家的框架下被制度化,变成秘书处、办公室之类的机构。在张之洞担任督抚时,废除原来幕宾制度,改用幕僚,直接委派留用或奏调的道、守、丞、令等属员办理文案处事件,又明确规定他们的职责、分工、待遇等,将幕府打造成政府机构。李志茗以张之洞幕府属吏赵凤昌为例,通过分析赵凤昌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在晚清特殊的环境下实现人生逆转,又在中国近代化大潮中起到一定作用,来折射出当时幕府改革与洋务运动的多面与特殊性。

湖南大学刘明先生从清末民初刘禺生所著《世载堂杂忆》出发,认为在张之洞之前,官员幕僚与书院山长两者关系并不密切。张之洞在创建广雅书院期间废除山长制,把书院的职能渐渐引向幕府机构,从而实现对书院的控制。其结果是使书院教职幕僚化,他们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从“宾师”转变为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至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进而废除幕宾制。此举虽存在不良影响,但为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变革特别是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重要前提。

(六)张之洞在广东军事方面的建设

本次研讨会亦收到关于张之洞在军事建设方面的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彭长歆教授提到张之洞修整省城的军事防卫,建成“海防三路,陆防二路”体系,在珠江口至广州间层层设防。张之洞主持综合运用中西建筑材料与技术修筑炮台,又在《筹议海防要策折》提出以育人才、制器械、开地利为特点的广东军事发展战略。这些思想得到清廷洋务派的重视,推动了近代军工、造船、民用轻工业乃至相应制度的发展,也培养出大批近代专业人才。

暨南大学图书馆许艳青老师从《广东海图说》来谈张之洞建设广东海防的思路。张之洞认为广东海域对外为外洋边境,对内为沿海七省门户,有着重要战略地位。张氏在是书中详细记录了珠江口各个海港和岛屿位置,梳理了炮台及兵营的情况,体现了他的近代海防战略思想。

会期虽然只有短短一天,专家们在积极讨论、各抒己见中,提出了张之洞相关研究的前沿地带和深入方向。
其一在于史料的发掘整理。众所周知,资料是文史研究的基础。张之洞研究基础不可谓不丰厚,但具体到一时一地,比如广雅书院相关史料存在很多空白,广雅书局图书、版片散佚极多,许多重要文献失落。这一方面是因地方文献资料过去不易引起重视,另一方面也因搜集难度大,导致部分研究流于空泛甚至存在讹误。此次研讨会展示了戴国雄老师历经多年搜集的广雅书院资料,也让更多广西生徒资料、广雅相关人物后人藏品、散佚图书及其考证得以公布。这种实证式呈现的资料,使相关讨论既立足于地方,又纳入近代史研究的宏大框架,于近代史料发掘具有典范意义。

其二在于论题的开拓深化。张之洞作为晚清封疆大吏,其生命轨迹和人事交往复杂曲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截至目前,研究者过多集中于讨论他在教育、近代工业上的贡献,且有大量应景之作,无助于客观充分地理解张之洞彼时处境。张氏出身为清廷士子,应对内忧外患始终以维护清廷统治为目标,这是他的基本立场,无损于今人对他的评价。张氏对秘密社会的镇压,对社会民生的安排,他与京官、幕僚之间的关系,晚年仕途失意时的境况,目前都缺乏深入的探讨,在今天资料迭出的情况下,应该能出更多优秀研究成果。

三、研讨会的主要特点

此前国内举办过张之洞相关专题研讨会,其余关于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研讨会亦多为学界所倡。不过相较之下,本次研讨会仍自有其特色,兹叙如下:

一、专业性强。作为近代史研究的热门领域,张之洞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积累的资料和成果非常深厚,但聚焦到广雅书院、书局尚属少有。本次研讨会展示讨论了不少新材料,如戴国雄先生带来的广雅书院生徒日课、汪端伟教授展示的先人遗物,均为过去学界稀见,极大地填补了相关领域资料空白,且有助于订正过去学者因资料缺失所导致的错误。

二、参会范围广。本次研讨会邀请到来自湖北、上海、武汉、北京等各地的专家学者,与本地文史专家交流讨论。所涵盖的学科以历史学为主,亦涉及文学、教育学、文献学,乃至建筑学等方面的讨论。共收到参会文章40余篇,其中不少涉及张之洞研究的学术前沿问题,如上海社科院李志茗研究员所谈张之洞幕府,复旦大学刘平教授提到张之洞与广东社会控制的议题,中山大学李吉奎教授关于梁鼎芬的研究引发与会专家的广泛讨论。参会人员既包括八十高龄的知名学人,亦有成果迭出的中青年学者,显示近代史与地方史研究代代接力,后继有人。

三、形式多样。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广雅中学承办,为学界所少见,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效。如会场安排有相关文献展,并附有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广雅中学的简介,让与会专家更直观地了解广雅书院办学和书局刻书,对广东地方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也了解到《广州大典》所收录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其中广州大典研究中心送展包括《广州大典总目》、《〈广州大典〉研究》集刊、《〈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选编》、《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大典》所收《广雅丛书》《无邪堂问答》等。

在研讨之暇,到会专家参观广雅中学校园,考察广雅书院所遗留的碑刻、匾额,漫步于前人为书院生徒所营造的优美园林胜景,在感受文人士子们的风雅遗响之余,也更深切地体会到张之洞创办书院时的良苦用心。广雅中学乃至广雅教育集团的教师与学生,广泛参与会务引导、研讨学习,促进了他们与学界的亲密接触以及对广雅校史的更深了解。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人员,通过此次研讨会加强了与相关单位及专家的联系,并积极参与讨论与提问,既宣传了《广州大典》,也增强了大典中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