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回眸与展望: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分享到:
编  著  者 蔡迎春,段晓林 定价 58.00
责任编辑 梁盼 ISBN 978-7-5013-7096-2
出版时间 2021-06-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1-06-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小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K258.07-53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是继2016年11月“回眸与展望: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之后,2018年上半年举办新一届“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择优收录28篇论文。2018年6月7日—8日,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各类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以及来自美国、博茨瓦纳等国家的学界、业界同仁共230余人参会。会议围绕民国文献的收藏与利用、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民国文献保护、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作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本书主要包括馆藏与普查、整理与利用、编目与保护、专题研究四部分。对深入发掘民国文献、推进民国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目录

普查与收藏
CASHL华东南地区成员图书馆民国文献收藏与整理状况调查 张春梅// 002
未审之罪:日本细菌战罪行文献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情况分析 雷亮// 019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馆藏民国文献来源与特色 
孙建春 江晓波// 027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以上海音乐学院馆藏为例 俞一帆// 034
抗战文献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模式研究 唐伯友 任竞// 048
从浙江图书馆馆藏民国传统装帧文献的普查试论民国文献的整理与保护 
曹海花// 057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朝阳大学法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曹丽 熊秀忠 方学尧// 064
厦门市图书馆藏重要民国华侨文献述略 陈红秋// 072
民国时期苏州国医学校图书馆之考论 高雨// 086
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民俗唱词文献概览 林远红 王兆辉// 096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 王兆辉 闫峰// 107
目录与分类
浅谈新版《民国时期文献总目》的编撰工作 孙保珍// 118
新版民国总书目编制研究 朱青青 高凌云// 126
民国文献分类研究 胡石// 135
数字化研究
谈谈民国时期学位论文数字化整理——以金陵大学农业学位论文数字化为例 
王雅戈// 144
民国文献的保护与数字化研究——以吉林大学图书馆为例 
蔡宏 李爱华 蔡越蠡// 152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国际视野下的中共抗战资料”
数据库建设 贾钦涵// 160
试论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的质量控制 王彦侨// 164
地方文献研究
民国时期四川民族地区教育文献研究 秦慧// 172
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概况述论 于海燕// 189
民国时期宁夏地方文献的整理:重点与难点 李习文 张玉梅// 200
民国时期天津地区中医药档案研究 谢敬 曹亭 王淼// 211
重庆新编抗战档案文献揽胜初探 闫峰 王兆辉// 219
专题研究
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资源获取研究——以国际刑事法院法律工具数据库为例 
唐玉屏// 226
吕思勉与《新式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撰——兼论民国小学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路径 王莹 赵龙// 238
民国时期本土劳动关系文献研究 黄黎明 黄俏敏// 252
地方文献的出版、整理及获取研究:以近代福建经济金融史料为中心 
张林友// 267
民国文献中的红色人物——以早期工人领袖刘华为例 陈果嘉// 278
对于《艺术》《沙仑》月刊的文献学考察 侯娴// 286
不应被忽视的重要民国文献——《南侨正论集》 金丽芬 杜宇芳 寸淑梅// 292
略论民国地契文献的价值 杨海涛// 299

后记 // 303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 言
近年来,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图书馆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12年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启动实施以来,民国时期文献的普查、整理、研究、出版以及相关数据库建设工作成果显著,大量的研究论著、整理出版物和综合性数据库产品相继问世,专题数据库层出不穷,原生性保护全面开展,收藏机构与出版机构及学者的合作也日趋紧密,民国时期文献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受到肯定,相关工作社会关注度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继2016年“回眸与展望: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后,2018年“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6月在上海再次召开。相较2016年会议,此次会议在参会人员的数量和层次、研讨主题的广度和深度、报告嘉宾的来源和背景、提交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讲,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是一次由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与图书馆界和出版界同仁共同参与的学术盛会,也是对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总结和推动。
1 民国时期文献整理研究丰富多元
1.1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深入开展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是国家图书馆在2011年策划的一个项目。2012年,该项目作为“文献典籍保护重点项目”纳入文化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正式启动;2016年,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重大工程“中华典籍整理”专项;2018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召开,并对《民国时期连续出版物普查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书库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展开讨论。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在民国时期文献普查、文献征集和整理、专题数据库建设、原生性保护以及宣传推广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马静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缘起谈起,详细梳理了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果。自2012年以来,开发了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截至2018年底,已汇聚28家文献收藏单位的图书书目数据30余万条、馆藏数据60余万条。同时,在普查和目录系统建设工作基础上,自2015年启动《民国时期图书总目》的编纂工作,目前第一卷“哲学卷”已于2018年5月正式出版;文献整理已规模显现,截至2018年5月底,整理出版专项工作共立项163项,出版图书4819册,形成了六个特色鲜明的系列,相较2016年的120项,立项数量具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随着民保计划项目的深入推广,除了公共图书馆或其他科研机构外,高校图书馆也成为目前项目申报的主力军。另外,海外文献征集成果显著,日本、美国等地关于“二战”的文献已经通过缩微等手段得到保护,国家图书馆已经建成“东京审判资源库”专题数据库。
当然,目前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对于战争史料的征集、整理和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这一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加强行业内共建共享,避免重复浪费;文献保护宣传工作应持续进行,除已开始建设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网站,还应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宣传推介,同时要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1.2 原生性保护工作得到广泛重视
民国时期文献由于纸张酸化、脆化、老化加剧,以及再生性保护进展缓慢等严峻问题,如不及时抢救,这段历史将随着这些文献的消失而被人们遗忘。因此,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关注的重点,本次会议仍然得到与会专家和业界同人的广泛重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桑兵教授介绍了民国时期文献数量大、保存条件差等基本状况,强调民国时期文献的版本复杂性以及收藏机构的著录与实际情况的不一致给学者带来的困扰。同时,他认为,民国时期文献纸质差,酸化、老化等损毁严重,面临“文献断层”的危险,开发纸质文献脱酸工艺、药剂和设备等研究刻不容缓。马静在报告中也指出,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国家图书馆组织开展了“民国时期文献脱酸研究与脱酸设备研制”项目,并获得发明专利两项,但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还无法全面推广;另外,原生性保护相关标准还不健全,民国时期文献酸化检测及国内外脱酸技术还在进一步研究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同时,她呼吁,应加快原生性保护相关标准的制定。
而对于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通过专家报告及工作交流发现,国内外图书馆采取的措施基本相似,大多是一些较为基础性的做法。例如,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程健馆长在报告中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具体做法:馆藏民国时期文献特藏库的温度和湿度24小时监控,温度一般在20℃—22℃之间,上下浮动5℃,就会采取相应措施;湿度保持在50%,上下浮动5%,也会采取措施。而对于档案实物,他们均设有专门人员提供专业的保护,主要是防酸、防虫、防紫外线,并且主要使用档案盒、箱、塑料封套等对档案原件进行保护。但是,其中也不乏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全面、到位的图书馆。例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副馆长,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保护措施:专门设立民国文献书库,并配置恒温恒湿机器、气体灭火系统及全方位监控系统;同时,专门成立“南京大学图书馆薪火文献修复中心”,并配备多种保护与修复的专业设备仪器、工具和耗材,包括环境控制设备、消防安全设备、水处理设备、文献预处理设备等,以完成各种民国时期文献的日常修复工作。除此之外,他们还陆续配备相关设备,如空气净化系统、冷冻杀虫消毒柜、自动除尘机器、半自动除尘机器等。
1.3 相关文献整理出版成果丰硕
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和出版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陈建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档案)编辑室主任于浩等,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出版成果,并对后续的相关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
陈建华介绍了《广州大典》的编纂实例。作为整理和抢救、保护地方文献典籍、传播岭南历史文化的项目,《广州大典》目前已完成一期收录编纂,共收录历代文献4064种,编成520册,其中珍本善本等稀见文献录抄本462种,乾隆以前刻本357种。于浩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方面的整体情况,以及“民国期刊分类资料汇编”“近现代名人日记手札”等系列丛书的出版情况。截至2018年5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整理出版330余种民国专题史料,总计8900余册,收录民国时期各类珍稀文献13000余种。
除此之外,与会专家还指出了目前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整理研究心得,给出中肯的建议。例如,桑兵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目前的整理出版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①民国时期文献数量庞大,必须以制作电子版和出版纸本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人,并且更好地保护保存文献的原本;②纸本文献需要进行全国性普查,建立统一性的机构,并优先出版未刊稿本和抄本;③整合全国资源,进行专题选择,做精编点校本、汇编本、印本等,否则重复性劳动会造成资源浪费。陈建华则在报告最后建议,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牵头组织对各地各单位的民国时期文献目录进行全面梳理,修编完成新的总目,为全面整理民国时期文献奠定基础。
同时,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龙向洋就海外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及出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应该采用联合整理方式,把所有的目录放在一个数据库中,对所有文字进行规范化处理,找到差异,再逐一处理。同时,他还分享了自己根据这一理念所编纂的民国时期文献目录,其中标引的内容包括8家东亚馆的馆藏地、在民国总书目中的位置、在CADAL中是否已经被数字化以及国内图书馆的收藏情况等。
1.4 专题文献收集研究成为亮点
专题文献收集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相较2016年会议的专题文献主要集中在地方志文献上,介绍民国时期上海和云南的地方志文献收集整理情况,本次则在内容和主题方面有了较大的扩展和突破。多位与会专家对专题文献相关研究展开了讨论,包括慰安妇史料文献、满铁资料文献、民国时期红色文献、作家手稿、地方文献以及医学、敦煌学、家谱资料等。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最初是为了加强“东京审判”文献史料征集与整理,后来围绕着民国文献保护计划,各个存藏机构或学者都开展了相关研究。“慰安妇”作为日本侵华罪行之一,是“东京审判”文献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苏智良教授从其研究的史料为切入点,呈现有关慰安妇史料文献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为民国时期文献收集整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满铁研究中心,满铁资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已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满铁资料数字化建设也已启动。黑龙江省的满铁资料文献以及俄侨文献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这些东北地方文献,都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武向平介绍了当前满铁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工作,以及《满洲交通史稿》《满铁内密文书》等研究成果的概况。另外,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从《共产党宣言》初印本和再印本、艾思奇《大众哲学》、顾顺章《特务工作之理论与实际》着手,介绍民国时期红色文献在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以及近期启动的《上海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总目》和《上海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图录》的编纂计划。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回顾了近年民国时期作家手稿的研究概貌,指出当前手稿普查工作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手稿出版缺少相关规范以及鉴赏居多、研究较少、拓展不足等问题。
除专家报告外,分组交流会场同仁对专题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也各抒己见,会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上海大学人文学院曹辛华教授对“全民国诗话”编纂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舒炎祥介绍了家谱资料的搜集与研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汤斯惟对抗战时期重庆出版音乐书刊、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龚瑞怡对民国医学文献、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龚喜林对兵役史料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梳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宋雪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陈懿行分别对民国时期所编敦煌目录、“中央图书馆”藏官书目录的编制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西华大学图书馆周英通过《妇女杂志》对民国时期妇女运动状况进行研究,东北大学图书馆郝淑红则通过民国时期五部编目学著作对编目学发展进行梳理研究。
此次会议不仅让与会代表更多地了解了各具特色的珍贵文献,使民国时期文献的收集研究更具学术性和交叉性,为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的文献线索,是实现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价值的重要方式。同时,对于专题文献的研究,专家们还提了诸多真知灼见。苏智良提出,在推进民国史料文献的收集和研究方面:①要开放与国际接轨。因为有些史料海外存藏相对较多;②要建立数字化共享的理念。目前国内民国时期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已陆续展开,如2014年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发布,2018年国家级古籍整理出版资源平台“籍合网”上线,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数字化工程、国家档案馆系统抗战史料数字化工程实施等,但共享理念仍待加强;③强化合作共赢模式。对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应该寻求包括档案馆、图书馆、学界在内多方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大家共同努力,合作共赢。对于满铁资料的收集研究,武向平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资料收集方面,除东北地区的各个图书馆外,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都收藏有满铁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非常必要;在文献研究方面,应在重视满铁资料的全面整理和搜集的基础上加强专题研究。美国等国家可能也保存有满铁方面的资料,比如他们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伪满洲国独立研究体系,因此,进行联合调查,与国际接轨,争取自己的话语权也很重要。而对于红色文献的研究,黄显功认为,应尽可能地把文献来源信息著录在目录或者相关记录里,对来源信息进行揭示和反映。针对手稿的普查和研究,周立民认为,首先应编制《中国现代作家手稿联合目录》并建立手稿整理和影印出版规范;其次,除校勘学研究外,应拓展手稿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加强现代意义上的手稿学和手稿学研究理论体系的建设。
1.5 文献开发利用普遍受到重视
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尤其一些收藏量大的图书馆,都比较重视民国时期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等,这次会议有幸请到了南京图书馆全勤副馆长和黑龙江省图书馆于爱君副馆长,分别对两个馆民国时期文献的收藏、开发和利用情况,向与会代表进行介绍和展示,为同行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
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总量达70余万册,其中民国图书7万余种40万册,期刊1万种,报纸1000种,民国线装刻本也有达3万部,另有2000多册油印本和稿本。自2011年实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以来,南京图书馆从多途径、多角度进行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与开发,从摸清家底到为《民国时期总书目》补充数据,从改善存藏条件到聚焦民国时期文献纸张酸化研究,从民国时期文献影印出版到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从依靠图书馆单一力量到与相关单位实现合作共赢,从民国时期文献展览制作到展览材料的梳理出版,成绩斐然,值得借鉴;于爱君介绍了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文献现状,尤其是俄侨文献、满铁资料、东北地方文献等馆藏特色文献以及一些珍贵版本。目前,黑龙江省图书馆已对2万余册民国时期图书进行书目数据著录,编制了《馆藏中文新善本目录》,整理出版了《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书目》和《在华出版俄侨文献图录》,制作了《凝固的历史——哈尔滨建筑文化》特色照片。
另外,此次研讨会之所以选择在高校图书馆举办,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更多地还是想听听高校图书馆的相关做法,同时也能引起高校图书馆对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广泛重视。因此,会议主要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张静波、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方青、清华大学图书馆袁欣、北京大学图书馆张红扬,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蔡迎春等就所在机构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开发情况进行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中文普通书刊、线装书、外文书等共10万册,目前正在进行“藏书票出版项目”及“基于多元合作的异构方志数据集成平台”,该平台具可视化功能,为关联数据模型,拟进一步计划扩展知识图谱等服务功能。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3万余册,民国期刊7000余种,民国报纸600余种,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毕业论文手稿3000余种,校史资料800余种(近10000册)。馆藏特色以文史资料为主,含校史相关的文献。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库已完成软件平台设计以及“民国人物”“民国职官”和“民国行政区划”三个工具库,正在进行数据测试。数字化项目包括在建特色数据库“馆藏近现代名人手迹”“馆藏特色方志库”“校史资料库”以及“金大中大毕业论文库”等,纸本图书也已出版6套。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杂志50多种,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安徽期刊总数(100余种)的一半左右,已编纂民国时期文献目录,并以图书馆设立专项立项,2016年完成《馆藏民国时期文献资料目录整理方案》。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6万余种,民国报刊900余种,民国老教材600余种(3500余册),2013年成立近代文献中心,除汇集并设专室保存并继续有重点地补充民国时期文献外,还通过学校应用文科项目基金每年编撰并出版一本《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并举办“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该馆培养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团队,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并以此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在这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图书馆都大多开展了馆藏民国文献的普查和著录工作,科学整理和揭示文献。从以上报告中提供的民国时期各类型文献的数量,以及《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5)》中各存藏单位的相关数量进行对比发现,本次会议报告中提供的数量基本上是近几年通过普查和清查家底工作之后,较为准确的数字;另外,各图书馆也在加强馆藏特色资源的整理与出版,深入挖掘民国文献的内容价值,加快文献缩微和数字化进度。同时,利用各种途径,例如展览和项目申报等,不遗余力地做好民国文献的宣传推广工作。
1.6 海外收藏状况得以全面揭示
就民国时期文献数量而言,国内收藏机构所藏民国时期文献无疑占多数,但海外图书馆近百年来也汇集了极为丰富的民国时期文献,这些文献是研究近代中国的重要学术资料。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十分重视搜集和整理海外所藏民国时期文献,并陆续影印出版了若干种文献丛刊,为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新史料。此次研讨会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程健、美国石溪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柏楼对国外十余家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文献收藏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收藏单位
馆藏民国时期文献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珍本与手稿图书馆
民国重要人物口述史16部;胡适在台湾“中研院”主持的口述史37部;中国传教士口述史和口述传记;张学良口述史;70种中英文档案文献

联合神学院图书馆
民国时期中国教会相关人物档案60种

法学图书馆
有美国军事法庭在华二战战犯审判档案和二战东京战犯审判档案(1946—1948)

建筑与艺术图书馆
中国抗战前后的摄影作品

史带东亚图书馆
民国时期中文纸本印刷品7214种、民国时期中文缩微胶片3227种、民国时期英文报纸172种。其中民国时期的纸马、门神、年画,共231幅;另外还有大量名人的私人图章以及民国时期的私人档案,如卡尔逊抗战文献、于凤至档案、贝祖贻档案、徐大春档案、郭秉文档案、土地契约档案、华美协进社档案等是特色馆藏

斯坦福大学
东亚图书馆
民国时期图书约2.8万种,报刊约3600种,以政府文献、统计报告和期刊为特色馆藏

胡佛研究所
民国时期图书160万册、缩微文献6万多册、档案4300类(约4000万件)、期刊2.5万余种。特色馆藏有两蒋日记、四大家族档案、民国影像资料、陈诚档案、斯诺夫人档案、孙中山法律顾问林百克个人文集、抗战期间美国来华人士档案、国民党党史档案和东京审判档案原件等。很多民国档案是胡佛研究所珍藏孤本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民国图书40326种,报纸382种,包括记载长征史实最早的文献《红军长征记》朱德签名本,2500多件胡汉民往来信函和文稿,大量的手稿如《慈溪县国税册稿》等,油印本如《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文学院课程一览》等,以及海达·莫里森(Hedda Morrison)在1933—1946年期间在中国拍摄的5000张照片和1万多张底片等;特色馆藏有哈佛燕京图书馆名人手稿、国共两党早期档案

美国国会图书馆
民国图书5000册,地方志4000种,1945年盟军从满铁东京分社缴获的满铁文献6万册。中国报刊,包括1870—1984年间中国出版的报纸1200种,1868—1975年间出版的期刊6400种,以及一批1958年以前的中文馆藏,大约15万种。馆藏民国时期出版的词典100多部,语文教科书约30部,抗战史料50多部,外交史料百余部。此外还有一些罕见文献,如民国时期线装书《续修大竹县志》《中国人民对美国致敬书》等

美国国家档案馆
“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档案、麦卡锡事件相关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档案、“东京审判”档案、日本战争罪行审判、中美合作抗战档案、日本在华投降影像系列、1949年以前福克斯有声电影公司有关中国的新闻片集、国共关系观察报告等

杜克大学图书馆
5000多张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在1917—1932年间在中国拍摄的历史照片


1.7 民国数据库建设方兴未艾
民国时期文献数字化建设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和整理的重要方向。从2016年到2018年数据库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主任韩春磊介绍了民国时期的报纸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中国近代报纸资源全库》《图述百年——中国近代文献图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近代报刊数字化建设的概况。上海图书馆有丰富的中国近代图书、期刊、报纸、老照片等重要文献,依托这些珍稀馆藏,《全国报刊索引》从读图角度出发,深度挖掘中国近代文献中的宝贵图片,汇成《图述百年——中国近代文献图库》,使广大读者能够走近历史、观看历史、触摸历史、研究历史。该图库也是上海图书馆独树一帜的一个为广大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提供阅读和研究的一种途径模式,也为相关领域的创意工作者提供素材和灵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李强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总库·民国图书数据库”“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其中“中国历史文献总库·民国图书数据库“被列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重要成果,全面反映了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普查结果,数据库的规模、质量都超过其他同类型数据库,预计2019年将完成20万种,此后仍将继续进行更新。“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报纸内容包罗万象,文献价值是其他载体类型不可替代的,但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保存堪忧、利用困难、整理较少、缺漏严重等。李强认为,近代文献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权威目录,注重与研究者取得广泛联系,应从文献提供转变为资源服务,并争取将平台打造为重大项目的发布平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刘金海等分别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中国农村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开发的“抗战文献数据平台”等的研发情况。
相对于2016年会议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建设成果方面,本次讨论中专家提出了数字化建设与读者服务的关系,数据库建设方同时也是资源的给予方,资源使用者往往是被动接受资源给予方的文献资源,即给予方提供的数据库并不完全是使用者需要的。因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在数据库建设中逐渐形成了制度,实现了从资源提供到学术服务的内涵提升。同时数据库服务的目的是助力科研,对于数据库暂时没有包含的资源,数据库商联系出版社,竭尽所能帮科研人员找到所需,在科研服务的同时完成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
2 民国时期文献整理研究特色明显
两天的会议,内容丰富,主题多元,讨论热烈,反响不凡。就性质而言,既有实践层面的分享,也有学术层面的探讨;就层次而言,既有宏观层面对整个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成果和规划的阐释和梳理,也有中观层面某个收藏机构收藏、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探索总结,还有对民国时期某类专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甚至有微观层面对某本民国时期文献内容的揭示与研究;就报告专家来源的广泛性而言,既有来自主管或指导机构的领导,也有来自民国时期文献收藏机构的管理者和研究者,还有从事近代史研究或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本次会议反映了民国时期文献的收藏机构、出版机构和使用者对这一领域的持续关注,搭起了收藏机构、出版机构和使用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推断出该领域实践和研究层面的发展趋向。
2.1 影印出版与数字化开发并重
除了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原生性保护之外,不论是出版社,还是图书馆,大多采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对特色馆藏和珍稀文献进行数字化。同时,对于图书馆来说,基本限制了民国时期纸本文献的外借和流通,实现读者利用以数字化版本为主;在原版所藏民国时期文献的基础上,各馆也加大对新版民国时期文献,即整理和影印民国时期文献的大套书的购买和收藏,提供给读者使用。
2.2 数字人文技术助力深度开发
数字化对民国时期文献的保存意义重大,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标引、索引或检索功能,读者利用起来还是有诸多不便。近年来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给民国时期文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逐步形成共识,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地方志数据库”、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中国农村数据库”,以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开发的“抗战文献数据平台”等。这些数据库的开发给读者的使用提供了相对完备的查检功能,大大提升了民国时期文献的利用价值。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将数字人文相关技术结合进数据库开发中,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对民国文献进行深度挖掘、基于可视化技术对民国文献进行展示和知识提取,以及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民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发展方向助力民国时期文献的深度开发。
2.3 馆际合作和互助共赢形成共识
各馆拥有的资源不一,各具特色,聚集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各自为政难以发挥效用。这个问题不仅在专家报告中有体现,在民国时期文献收藏机构分享的内容中也有体现。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发地方志数据库,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独有资源换取CADAL10倍数字资源等实践。在当前环境下,各馆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开发资源,进而实现共享共赢,对商业数据库商的强势垄断也能形成一定的反制作用。
3 民国文献整理研究亟待完善
3.1 研究主题多元,原生性保护技术需要研究
本次会议征文主题指南中将原生性保护技术放置在靠前位置,但在收到的81篇论文中,仅有一篇论及纸张成分检测技术与民国文献鉴辨的关系,从发言嘉宾谈及原生性保护技术的应用和进展方面,可以看出,随着各馆对民国时期文献的单列收藏,相应的保存保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樟木书柜、中央空调、防火设施等予以配备,但恒温恒湿设备未得到普及性使用,脱酸设备和技术、修复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的要求。这一方面还需要各收藏单位多做研究,并努力争取各方资源改善相关条件。技术瓶颈确实是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原生性保护的难题,又不为收藏机构和出版机构所熟悉,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国家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中心通过委托研究课题等方式做了很多工作。在此基础上,很有必要集合各个专业和行业的力量成立相关的技术研究院,为这一领域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2 海外存藏破题,普查范围需进一步拓展
与2016年会议相比,此次主题报告和所征集论文对海外所藏民国时期文献有了相当的关注,这是此次会议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国外,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和其他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较完整地收集了1942年前我国河北、山东、江苏、四川和山西地区的地方志,其中100多种为罕见孤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存有大批民国时期名人函件、口述史料等;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存有胡汉民往来信函和文稿约2500多件等;许多有关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文献散落在日本、俄罗斯等地。本次会议详细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海外相关机构民国时期文献的收藏整理情况,使得本次会议行走在国际学术前沿。但是,会议所论及的海外民国时期文献收藏机构仅限为数不多的美国东亚图书馆,而北美主要东亚图书馆有53家之多,这还不包括散落于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民国时期文献。这些收藏机构习惯于按文种将中文文献汇集在一起,并不会特意将民国时期文献单列出来。这就给普查、整理和研究带来了不少挑战,但这也是今后研究新的增长点所在。
3.3 中文文献多有研究,外文文献及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力度不够
随着民国文献研究、保护等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已突破了《民国时期总书目》《民国丛书》等将民国文献的语言种类限定为中文的局限。以日文、英文等外文,藏文、蒙文等民族文字书写的文献都列入民国时期文献的收录范围,已成为趋势,并为人们所广泛认同。但是,除了满铁资料及西方传教士刊物《友穆》外,此次会议的论文及主题报告对此基本未有涉及。这一时期的外文文献及民族文字文献对研究中外交流、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也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3.4 学者和存藏机构各有表述,合作研究仍需加强
在目前对民国时期文献的研究中,存藏机构往往立足文献管理的角度,多着眼于文献的保存、保护、数字化等议题,而学者们更多强调本研究领域内所涉及的民国时期文献的查找和使用,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在存藏机构看来,将民国时期文献影印出版或做成数据库,意味着这部分工作已经完成;但是从学者的角度来看,没有详细标引和实现多种途径索引的影印本以及不能实现全文检索的数据库还是不便于使用,而学者们所具有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又恰恰是存藏机构和出版机构在文献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的。如能提高两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和开发力度,则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和利用之大幸。
本次研讨会,以“回眸与展望”为主题,回望过去,重在展望未来,即如何做好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图书馆从业人员与文献保护工作者都需要强化保护意识,利用先进技术,完善专用设备,构建数字化平台,从实践和理论的双维度来不断探求保护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馆际合作、跨界合作和国际合作,方能促进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走向成熟。相信站在新的起点,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能够创造新的成绩。

蔡迎春   
2021年2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