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三集)
 
 
分享到:
编  著  者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定价 98.00
责任编辑 邓咏秋 ISBN 978-7-5013-7342-0
出版时间 2022-07-08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2-07-08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小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K825.41;G259.29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记忆项目中“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的出版成果。这套图书共五册(1—5集),访问了29位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专家。本书采访了倪波、卢子博、乌林西拉、沈继武、高树榆、刘尚恒六位图书馆专家,采访问题围绕被访人的学术成长史、事业发展史,对学科对行业的思考等方面展开,几位被访人分别讲述了他们为之奉献终身的图书馆事业,回顾了与图书馆相伴的一生。他们的口述历史,生动地展现出了新中国图书馆学科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本书可供广大图书馆从业者、图书馆学教学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团体、个人参考。
 
目录[ 滚动 - 展开 ]  
 


序 / 1



前言 / 1



倪波口述史 / 1



  青少年时期 / 4



  求学北大 / 11



  从长春到南京 / 15



  老兵新传 / 17



卢子博口述史 / 31



  从业四十六年 / 34



  不能忘却的往事 / 65



  我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与感悟 / 78



  期盼与祝福 / 89



乌林西拉口述史 / 95



  个人成长经历(1936—1958年) / 98



  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工作的42年(1958—2000年) / 104



  建设馆藏特色文献保障体系 / 115



  参与促进图书馆学教育 / 125



  推动图书馆学术研究 / 130



高树榆口述史 / 145



  学生时代 / 148



  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 150



  借地开馆 / 155



  组建家庭 / 160



  “文革”前的文艺创作 / 160



  担负重任 / 163



  命运把我留在了宁夏图书馆 / 167



  重心转移 创作丰收 / 168



  退休生活 / 172



刘尚恒口述史 / 175



  家庭背景 / 178



  从私塾到高中 / 180



  母亲的言传身教 / 182



  与图书馆结缘 / 184



  北大求学遇良师 / 184



  芜湖印象 / 188



  “二馀斋”的由来 / 191



  进天图“开药方” / 193



  举家回原籍 / 197



  调入安徽师大图书馆 / 200



  重返天图 / 208



  对古籍文献保护、收藏与利用的见解 / 214



  图书馆在藏书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 216



  对我国历史上几位重要藏书家的评介 / 218



  关于天津水西庄的主要研究观点 / 222



  对印章的研究与认识 / 226



  《鲍廷博年谱》与《鲍廷博年谱长编》 / 229



  笔耕不辍 硕果累累 / 233



  对年轻人的嘱托与厚望 / 236



  《八十抒怀》总结一生 / 243



沈继武口述史 / 245



  少年时光 / 248



  大学教育 / 250



  教学生涯 / 256



  图书馆事业生涯 / 264



  家庭生活、退休生活、社会交往 / 278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口述历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记忆是有重量的。人们的经历,装在心里,就成了记忆。这些记忆一旦说出口,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历史。历史有多重,记忆就有多重。


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界的同人们一起担负起了这份重量。在那一年于广州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上,全国30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同发出了《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开展记忆资源抢救与建设倡议书》,并启动了第一个中国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从那一年开始,我们走出图书馆的大门,走进一位位前辈的家门,寻访他们的故事,叩启他们的心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家单位参与了这一项目,共开展了48位图书馆人物的访问工作。受访人物中,有图书馆业界的老馆长,有图书馆学界的老教授,也有图书馆各相关领域的老专家。此次出版的第一批中国图书馆人物共29人的口述史,是受访人中年龄较大、访问开展较早的一批成果。


图书馆人,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总是关心别人多、为人服务多,没有太多的机会讲自己。在访问中,前辈们终于有机会将自己作为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中国的图书馆人,早已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受访的图书馆前辈,都经历了解放前的山河动荡,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创业;都见证了“文革”期间图书馆事业所遭受的打击与损失,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中。在访问中,前辈们都对人生、事业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他们诚恳地反思了事业发展中的困境、挑战与不足,不避谈自己的失误与遗憾。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对人生的波折早已从容淡泊,宠辱不惊,但在讲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年轻图书馆人的谆谆嘱托、对中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殷殷期望,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图书馆事业那份深深的爱。


在他们心中,图书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潘寅生深夜跋涉的时候,身上背着的沉重书箱?是关懿娴在英国毕业后经由香港回北京时,手中握着的单程车票?是彭斐章与导师在深夜的莫斯科火车站最后的惜别?是李孝友念念不忘的《澹生堂藏书约》中的“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读完这130余万字的文稿后,我们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那个能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口述史采集工作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有些受访人由于健康原因中途去世,未能完成访问,成为永远的遗憾。还有一些访问,由于我们自身的水平有限、准备仓促,本还可以问到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却未能如愿。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感动。首先是全国图书馆界同人们对此项工作的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这是我们第一次组织全国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在设计、组织、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缺点与不足。幸得各共建单位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同人们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才让这个项目有始有终,得以阶段性地完成。


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前辈们对我们的支持与信任。卢子博在访问中说:“口述历史这件事对我而言,可以说是我晚年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他们认真地准备、细致地讲述、严谨地审稿,才让我们的工作产生了有价值的成果。截至本书出版时,已经有十余位受访人离开了我们。这些访问记录了他们最后的日子,是他们对人生最后的总结、对事业最终的嘱托。有些前辈甚至将我们的访问作为告别。每每读到谭祥金临终前留给赵燕群最后的话,参与工作的同志们无不动容。


一座图书馆,有没有灵魂?如果我们将馆舍视作她的身躯,馆藏视作她的心脏,读者视作她的血液,服务视作她的脉搏,那么,我们可以将图书馆人视作图书馆的灵魂。因为有了图书馆人,图书馆才有了生命,才能履行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天职。我们记录与保存的,不仅是图书馆前辈们个体的经历。他们的记忆,是中国图书馆界共同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图书馆人共有的精神殿堂。


当庄守经回忆起1980年在西安参加图书馆业务研讨会、谋划建立高校图工委的时候,他说,“我感到自己在被历史召唤”。此刻,所有参与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工作的同人们,也有相同的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访问更多的图书馆人,保存更多图书馆人的记忆,并将这份记忆的重量化作责任与动力,一直担在我们的肩上!


有图书馆在,人类的记忆就不会中断。


有图书馆人在,人类的文明就没有黄昏。


田苗


2022年6月


于国家图书馆学津厅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