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四集)
 
 
分享到:
编  著  者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定价 98.00
责任编辑 邓咏秋 ISBN 978-7-5013-7343-7
出版时间 2022-07-08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2-07-08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小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K825.41;G259.29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记忆项目中“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的出版成果。这套图书共五册(1—5集),访问了29位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专家。本书采访了吴慰慈、张安珍、朱岩、阳海清、沈迪飞、李龙如六位图书馆专家,采访内容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天津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与科学图书馆的任教经历与任职经历等,以及对学科对行业的思考。他们的口述历史,生动地展现出了新中国图书馆学科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本书可供广大图书馆从业者、图书馆学教学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团体、个人参考。
 
目录[ 滚动 - 展开 ]  
 


序 / 1



前言 / 1



吴慰慈口述史 / 1



  基本情况 / 4



  中学时代 / 4



  北大图书馆学系求学 / 8



  任职天津图书馆 / 13



  重回北大图书馆学系任教 / 18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 27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及进展研究 / 35



  提携后学,亦师亦友 / 39



  和谐于心,宽厚为人 / 43



张安珍口述史 / 49



  家庭背景 / 52



  艰难的求学之路 / 53



  武汉大学教书之途 / 65



  曲折的调动之道 / 75



  湘潭大学执教之路 / 78



  培养人才,注重科研 / 88



  晚年无私奉献 / 95



李龙如口述史 / 99



  从初中到高中的求学路 / 102



  读大学时成为“筑路英雄” / 103



  冒着患癌症危险灭虫保书 / 104



  专心伪装本书刊研究 / 107



  创新服务读者方式,扩大图书馆影响力 / 111



  潜心纸张研究和古籍版本的鉴定 / 114



  执行战备书库守卫任务 / 120



  时隔27年才知道曾经给毛主席查过资料 / 121



  记忆中的馆藏毛主席著作 / 122



  尽心为图书馆建设贡献力量 / 124



阳海清口述史 / 127



  我的父亲母亲 / 130



  走进图书馆 / 132



  我心中的图书馆事业 / 135



  大家对我的鼓励及帮助 / 137



  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 139



  对新一代图书馆人的寄语 / 151



沈迪飞口述史 / 155



  开场的话 / 158



  出身与启蒙 / 159



  中学时光 / 160



  回忆大学 / 161



  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 164



  接触计算机 / 167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诞生 / 177



  跳过软件的“死亡之谷” / 187



  自主图书馆软件的旗帜 / 189



  适合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发展的土壤 / 196



  些许遗憾 / 198



  开启联合编目 / 199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推广中的感动 / 201



  国外考察感触 / 202



  馆长的管理论 / 203



  忧国谋家,倡建新馆 / 210



  行遍河山,满眼风景 / 212



  一等好事就在读书 / 215



  图林感悟 / 221



朱岩口述史 / 227



  来自一个湿地小村庄 / 230



  北京四中的美好回忆 / 231



  北京机械学院:梦想开始的地方 / 234



  与国家图书馆结缘 / 239



  步入事业新里程 / 242



  研发大字符集:表意文字统一编码 / 254



  开发中国的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 / 268



  交流访问 / 271



  新的岗位 / 278



  全文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进展 / 281



  晚年生活 / 294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口述历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记忆是有重量的。人们的经历,装在心里,就成了记忆。这些记忆一旦说出口,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历史。历史有多重,记忆就有多重。


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界的同人们一起担负起了这份重量。在那一年于广州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上,全国30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同发出了《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开展记忆资源抢救与建设倡议书》,并启动了第一个中国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从那一年开始,我们走出图书馆的大门,走进一位位前辈的家门,寻访他们的故事,叩启他们的心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家单位参与了这一项目,共开展了48位图书馆人物的访问工作。受访人物中,有图书馆业界的老馆长,有图书馆学界的老教授,也有图书馆各相关领域的老专家。此次出版的第一批中国图书馆人物共29人的口述史,是受访人中年龄较大、访问开展较早的一批成果。


图书馆人,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总是关心别人多、为人服务多,没有太多的机会讲自己。在访问中,前辈们终于有机会将自己作为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中国的图书馆人,早已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受访的图书馆前辈,都经历了解放前的山河动荡,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创业;都见证了“文革”期间图书馆事业所遭受的打击与损失,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中。在访问中,前辈们都对人生、事业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他们诚恳地反思了事业发展中的困境、挑战与不足,不避谈自己的失误与遗憾。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对人生的波折早已从容淡泊,宠辱不惊,但在讲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年轻图书馆人的谆谆嘱托、对中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殷殷期望,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图书馆事业那份深深的爱。


在他们心中,图书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潘寅生深夜跋涉的时候,身上背着的沉重书箱?是关懿娴在英国毕业后经由香港回北京时,手中握着的单程车票?是彭斐章与导师在深夜的莫斯科火车站最后的惜别?是李孝友念念不忘的《澹生堂藏书约》中的“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读完这130余万字的文稿后,我们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那个能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口述史采集工作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有些受访人由于健康原因中途去世,未能完成访问,成为永远的遗憾。还有一些访问,由于我们自身的水平有限、准备仓促,本还可以问到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却未能如愿。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感动。首先是全国图书馆界同人们对此项工作的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这是我们第一次组织全国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在设计、组织、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缺点与不足。幸得各共建单位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同人们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才让这个项目有始有终,得以阶段性地完成。


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前辈们对我们的支持与信任。卢子博在访问中说:“口述历史这件事对我而言,可以说是我晚年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他们认真地准备、细致地讲述、严谨地审稿,才让我们的工作产生了有价值的成果。截至本书出版时,已经有十余位受访人离开了我们。这些访问记录了他们最后的日子,是他们对人生最后的总结、对事业最终的嘱托。有些前辈甚至将我们的访问作为告别。每每读到谭祥金临终前留给赵燕群最后的话,参与工作的同志们无不动容。


一座图书馆,有没有灵魂?如果我们将馆舍视作她的身躯,馆藏视作她的心脏,读者视作她的血液,服务视作她的脉搏,那么,我们可以将图书馆人视作图书馆的灵魂。因为有了图书馆人,图书馆才有了生命,才能履行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天职。我们记录与保存的,不仅是图书馆前辈们个体的经历。他们的记忆,是中国图书馆界共同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图书馆人共有的精神殿堂。


当庄守经回忆起1980年在西安参加图书馆业务研讨会、谋划建立高校图工委的时候,他说,“我感到自己在被历史召唤”。此刻,所有参与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工作的同人们,也有相同的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访问更多的图书馆人,保存更多图书馆人的记忆,并将这份记忆的重量化作责任与动力,一直担在我们的肩上!


有图书馆在,人类的记忆就不会中断。


有图书馆人在,人类的文明就没有黄昏。


田苗


2022年6月


于国家图书馆学津厅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