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二集)
 
 
分享到:
编  著  者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定价 98.00
责任编辑 邓咏秋 ISBN 978-7-5013-7341-3
出版时间 2022-07-08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2-07-08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小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K825.41;G259.29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记忆项目中“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的出版成果。这套图书共五册(1—5集),访问了29位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专家。本书采访了彭斐章、庄守经、李孝友、张树华、武复兴、谢灼华六位图书馆老专家,讲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学的从教经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地的供职经历以及筹备建设新馆的故事。采访问题围绕被访人的学术成长史、事业发展史,对学科对行业的思考等方面展开,他们的口述历史,生动地展现出了新中国图书馆学科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本书可供广大图书馆从业者、图书馆学教学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团体、个人参考。
 
目录[ 滚动 - 展开 ]  
 


序 / 1



前言 / 1



彭斐章口述史 / 1



  青少年时期 / 4



  文华图专学习 / 9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时期 / 13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时期 / 31



  学术研究 / 42



  研究生培养 / 44



  家庭与社交 / 46



  结语 / 50



庄守经口述史 / 53



  从崇德中学到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 56



  “文革”中的遭遇和之后的反思 / 57



  进入图书馆界 / 59



  高校图书馆宏观管理和整体化建设 / 62



  1981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 / 64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 74



  高校图工委秘书处的组建 / 76



  各地图工委的建立 / 78



  第二次图工委全委会会议 / 81



  1984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 / 85



  图工委推进图书馆队伍建设 / 87



  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 / 89



  高校图书资料人员专业职称评定工作 / 91



  组织高校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 / 96



  从北大图书馆学系主任到图书馆馆长 / 98



  1987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 / 100



李孝友口述史 / 107



  人生简述 / 110



  从初中到贵阳师院 / 113



  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学执教 / 115



  进入云南省图书馆工作 / 116



  工作之余的生活 / 127



  浅谈云南历史变迁和地方文献 / 132



  一生的成就和感悟 / 135



  对未来古籍工作的期许 / 143



张树华口述史 / 145



  北京女二中的岁月 / 148



  考入北京大学,见证图书馆学专业发展 / 150



  刘国钧、王重民两位教授 / 156



  留校任教:“跑圈”和“蹲点” / 160



  《图书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和出版 / 164



  由“博”返“约”,以“约”驭“博” / 166



  图书馆办馆观念的变迁和发展 / 168



  我看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 / 171



  《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一书的调研和出版 / 175



  图书馆学发展史研究和中外学术名著述评 / 177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 / 180



  我和中国图书馆学会 / 189



武复兴口述史 / 193



  我的人生简况 / 196



  我的父亲武伯纶 / 198



  家在后宰门 / 206



  从西北大学调入陕西省图书馆 / 208



  亮宝楼的故事 / 212



  恢复图书馆业务 / 216



  实行招聘制,重视人才 / 221



  创新业务,扩大社会影响 / 223



  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 227



  酝酿新馆建设 / 234



  良师益友:傅庚生、徐山林 / 237



  读书之乐 / 240



  个人研究:唐代文学、西安历史 / 243



谢灼华口述史 / 253



  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 256



  大学教育 / 258



  教学生涯 / 262



  学术研究 / 274



  家庭生活、退休生活、社会交往 / 279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口述历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记忆是有重量的。人们的经历,装在心里,就成了记忆。这些记忆一旦说出口,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历史。历史有多重,记忆就有多重。


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界的同人们一起担负起了这份重量。在那一年于广州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上,全国30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同发出了《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开展记忆资源抢救与建设倡议书》,并启动了第一个中国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从那一年开始,我们走出图书馆的大门,走进一位位前辈的家门,寻访他们的故事,叩启他们的心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家单位参与了这一项目,共开展了48位图书馆人物的访问工作。受访人物中,有图书馆业界的老馆长,有图书馆学界的老教授,也有图书馆各相关领域的老专家。此次出版的第一批中国图书馆人物共29人的口述史,是受访人中年龄较大、访问开展较早的一批成果。


图书馆人,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总是关心别人多、为人服务多,没有太多的机会讲自己。在访问中,前辈们终于有机会将自己作为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中国的图书馆人,早已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受访的图书馆前辈,都经历了解放前的山河动荡,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创业;都见证了“文革”期间图书馆事业所遭受的打击与损失,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中。在访问中,前辈们都对人生、事业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他们诚恳地反思了事业发展中的困境、挑战与不足,不避谈自己的失误与遗憾。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对人生的波折早已从容淡泊,宠辱不惊,但在讲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年轻图书馆人的谆谆嘱托、对中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殷殷期望,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图书馆事业那份深深的爱。


在他们心中,图书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潘寅生深夜跋涉的时候,身上背着的沉重书箱?是关懿娴在英国毕业后经由香港回北京时,手中握着的单程车票?是彭斐章与导师在深夜的莫斯科火车站最后的惜别?是李孝友念念不忘的《澹生堂藏书约》中的“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读完这130余万字的文稿后,我们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那个能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口述史采集工作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有些受访人由于健康原因中途去世,未能完成访问,成为永远的遗憾。还有一些访问,由于我们自身的水平有限、准备仓促,本还可以问到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却未能如愿。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感动。首先是全国图书馆界同人们对此项工作的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这是我们第一次组织全国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在设计、组织、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缺点与不足。幸得各共建单位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同人们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才让这个项目有始有终,得以阶段性地完成。


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前辈们对我们的支持与信任。卢子博在访问中说:“口述历史这件事对我而言,可以说是我晚年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他们认真地准备、细致地讲述、严谨地审稿,才让我们的工作产生了有价值的成果。截至本书出版时,已经有十余位受访人离开了我们。这些访问记录了他们最后的日子,是他们对人生最后的总结、对事业最终的嘱托。有些前辈甚至将我们的访问作为告别。每每读到谭祥金临终前留给赵燕群最后的话,参与工作的同志们无不动容。


一座图书馆,有没有灵魂?如果我们将馆舍视作她的身躯,馆藏视作她的心脏,读者视作她的血液,服务视作她的脉搏,那么,我们可以将图书馆人视作图书馆的灵魂。因为有了图书馆人,图书馆才有了生命,才能履行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天职。我们记录与保存的,不仅是图书馆前辈们个体的经历。他们的记忆,是中国图书馆界共同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图书馆人共有的精神殿堂。


当庄守经回忆起1980年在西安参加图书馆业务研讨会、谋划建立高校图工委的时候,他说,“我感到自己在被历史召唤”。此刻,所有参与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工作的同人们,也有相同的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访问更多的图书馆人,保存更多图书馆人的记忆,并将这份记忆的重量化作责任与动力,一直担在我们的肩上!


有图书馆在,人类的记忆就不会中断。


有图书馆人在,人类的文明就没有黄昏。


田苗


2022年6月


于国家图书馆学津厅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