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函一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姚秦釋鳩摩羅什 定价 980.00
责任编辑 王燕来 ISBN 978-7-5013-5191-6
出版时间 2014-12-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4-12-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线装,8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哲学宗教
中图分类 J292.23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出自《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是佛教大乘般若類的重要經典。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分。集的三十二體分別是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墳書、穗書、倒薤篆、柳葉篆、芝英篆、轉宿篆、垂露篆、垂雲篆、碧落篆、龍爪篆、鳥跡書、雕蟲篆、科斗書、鳥篆、鵠頭書、麟書、鸞鳳書、龜書、龍書、剪刀篆、纓絡篆、懸針篆、飛白書、殳篆、金錯書、刻符篆、鐘鼎篆,每一體寫《金剛經》一分,用楷書對照。在使用每一種篆體字前,都有一個簡要說明,如“玉筯篆,陽冰善之,此體至今用”。為研究古今字體的演變留下珍貴資料。然而此經筆走龍蛇,美輪美奐,其藝術性更大於科學性。
 
目录[ 滚动 - 展开 ]  
 
序言
目录
正文
 
前言[ 滚动 - 展开 ]  
 
《篆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姚秦釋鳩摩羅什譯,宋釋道肯集篆,明正統二年(1437)李福善刻本,1冊,經折裝。半葉四行,行七字,上下雙邊,半框高27釐米,寬14釐米。卷首有教主大聖釋迦牟尼尊佛圖,卷尾有護法韋馱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出自《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是佛教大乘般若類的重要經典。本經叙述佛在舍衛國(今印度北方邦北部)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乞食已毕,“解空第一”的長老須菩提發問:善男子、善女人初發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圍繞這個問題與須菩提展開問答,講到應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修行佛法,應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全經主旨在於講述幻有(有為法)與性空(無為法)的辯證統一。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金剛經》傳到中土,先後有六個譯本: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秦姚興弘始四年(402)鳩摩羅什譯;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菩提流支譯;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陳文帝天康元年(566)真諦譯;四、《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隋文帝開皇十年(590)達摩笈多譯;五、《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譯;六、《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武則天聖曆二年(698)義淨譯。 這六個譯本都被收入《大藏經》,其中鳩摩羅什譯本出現最早,譯文最明白曉暢,流行最廣。鳩摩羅什(344~413),意譯為童壽,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人。他的先代出身婆羅門族,在印度世襲高位。其父鳩羅炎棄相位出家,東渡蔥嶺,遠投龜茲,被龜茲王迎為國師。後被逼與王妹耆婆結婚,生鳩摩羅什與弗沙提婆。羅什七歲隨母出家,初學小乘經論,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兼通五明諸論和世間方術,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贊嘆。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派人迎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敦請他到西明閣及逍遙園翻譯佛經,又遴選沙門僧遷、法欽、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參加譯場。此前羅什已羈留涼國十七年,對於中土民情非常熟悉,語言文字運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學多聞,兼具文學素養,因此,翻譯經典自然生動而契合妙義,共譯經74部384卷,對佛教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分。五代、北宋間僧人書法家夢英搜集古來流傳的篆書,撰《十八體篆書碑》。他自稱“考三代之文,窮六書之法”,而其篆書也有繆而不合六書者,有人譏其十八體“多出臆測,與古不合”。後來宋釋道肯續加收集,彙集三十二種篆書,以寫《金剛經》三十二分。道肯,字莫庵,景德靈隱禪寺比丘。該寺在杭州西湖附近,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賜名,後世延用。他集的三十二體分別是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墳書、穗書、倒薤篆、柳葉篆、芝英篆、轉宿篆、垂露篆、垂雲篆、碧落篆、龍爪篆、鳥跡書、雕蟲篆、科斗書、鳥篆、鵠頭書、麟書、鸞鳳書、龜書、龍書、剪刀篆、纓絡篆、懸針篆、飛白書、殳篆、金錯書、刻符篆、鐘鼎篆,每一體寫《金剛經》一分,用楷書對照。在使用每一種篆體字前,都有一個簡要說明,如“玉筯篆,陽冰善之,此體至今用”。為研究古今字體的演變留下珍貴資料。如果說夢英十八體篆已不可靠的話,道肯三十二體篆更不可信,然而此經筆走龍蛇,美輪美奐,其藝術性更大於科學性。
此經最初由元仁宗命僧明仁刻於京師,趙孟頫作序,已不見傳本。明永樂十年(1412)重刻,半葉六行,行七字,僅山東省圖書館藏一部。正統二年(1437)刻本當是第三次刊刻,前有釋默庵《重刊篆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序》:“菩薩戒弟子福善伏睹莫庵肯公所集古法篆書《金剛般若波蜜多經》,猶獲如意之珍,深可愛樂,悅懌於心,思欲傳示無窮,續佛慧命,謹損貲賄,重繡于梓,印施流通……偶一日持是經過余請序,故書其梗概云耳。正統二年孟秋佛歡善日大慶壽禪寺默庵序。”落款下有雕兩顆方印“李氏福善”、“發心印施”。由此推斷刊刻者名李福善。李福善是何許人也?1956年南京博物院在南京牛首山弘覺禪寺塔地宮發現的文物中,有銅鎏金喇嘛塔,其下枋的正面鏨刻楷書銘文“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供養”,背面刻“佛弟子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弘覺寺塔初建於明洪武年間,其後荒廢,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又在牛首山東塔西麓重建,主持其事者為內官監內使阮昔,李福善所施之喇嘛塔即此時封入地宮。北京石景山區翠微山南麓,有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至八年(1443),御用監太監李童募資修建的法海寺,保存的璧畫堪與燉煌石窟、河北永樂宮璧畫相媲美。禮部尚書胡濙《敕賜法海禪寺碑記》云:“御用監太監李童,以為生長太平之時,際遇聖明之主,職叨近侍,累蒙列聖寵眷洪恩,無由補報,欲建梵剎,虔奉香火,願藉佛力 ,少酬答焉。”另建二佛幢,右幢刻《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序文云:“大明金台大夫李福善洎眾信官等同發誠心,於正統四年夾鍾閏月下弦良日鳩資創建法海禪寺,命工鐫立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幢一座。”左幢刻佛號及三寶施食文,序略云:“三寶弟子大夫李福善洎眾信官等同發誠心,命工鐫立三寶施食幢一座。”正統六年立。法海寺西側山麓有李童墓,胡濙所撰《御用監太監朴庵李君碑》云,李童為江西廬陵人,字彥貞,號樸庵,法號福善。生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卒於景泰四年(1452)。他于永樂初年入選內廷,多次隨明成祖出塞北征蒙古餘眾,明仁宗時隨駕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宣宗時又隨帝征討蒙古兀良哈部,立下功績。英宗登基時已是三朝元老,得英宗賞識,隨又拜于太監王振門下,權傾一時,因此能利用特權,廣募錢財,建立宏偉壯麗極具密宗特色的法海寺。景泰初,得賜玉帶蟒龍服。因此可知,在法源寺立經幢的李福善就是李童,而在南京施奉喇嘛塔的佛弟子御用太監也是李童。而刻經的李福善是否同一人呢?
作序的默庵住在大慶壽禪寺。大慶壽寺在今北京西長安街(1955年擴建西長安街時被折毀),鄰近皇宮,明洪武年間高僧宗泐、明永樂年間道衍禪師姚廣孝皆住於此,與皇家關係密切,太監發心刻經,請慶壽寺的高僧作序順理成章;從此經的精美程度看,出資者李福善財力雄厚,與募資建寺者身份相合;扉畫中有喇嘛塔,與在南京供佛者同。他所用的底本,或為元代刻本,或為明永樂刻本,北京當有收藏,所以才能“伏睹”云云。至此我們推斷,李福善就是明英景時很有權勢的太監李童。
明正統刻本流傳稀少,僅首都圖書館有藏。明萬曆年間汪可受在從江中得一敝篋,發之仍道肯所集《金剛經》,命其門人洪度重臨付梓,其磨滅處自行補綴。汪可受在京師,又請雷城、侯恪、姚希孟、黃汝亨等為書釋文於後,刻於石,共60方,今在北京阜成門外八里莊之摩訶庵,由性宏和尚嵌之于金剛殿璧。其後有萬曆四十一年(1613)倪錦刻本,半葉五行,行七字,今藏美國國會圖書館;明崇禎年間刻本,半葉三行,行七字,今藏天津圖書館。後幾種皆為重臨翻刻,不如正統本端莊凝重。首都圖書館為了對珍稀古籍進行再生性保護,將正統刻本影印出版,無論對佛學研究、書法欣賞和文字學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楊之峰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