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近人传奇杂剧初编(全六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常法宽 常大鹏 编 定价 3900.00
责任编辑 程鲁洁 ISBN 978-7-5013-5437-5
出版时间 2016-12-05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6-12-05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I23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近代传奇杂剧作品繁多,其中不乏佳作精品,但历来少有人进行细致整理,本书编者历经数载,选编近人传奇杂剧近百家,剧目近200种,选录标准兼重思想艺术性和稀见性。此书的出版将填补这一时期传奇杂剧文献整理的空白,必将有益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青燈淚傳奇二卷(清)蔣恩濊 撰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竹林老屋外集》本一
飲酒讀騷圖曲不分卷(清)吳藻 撰清刻本 二三九
味蘭簃傳奇不分卷(清)味蘭簃主人 撰清光緒七年(1881)木活字本三二三
第二册
揚州夢(清)佚名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一
陸沉痛(清)佚名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五
雲萍影(清)玉橋 撰清光緒三十年(1904)鉛印本 一一
斷頭臺(清)感惺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一九
愛國魂傳奇(清)川南筱波山人 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鉛印本 四一
春坡夢不分卷(清)支碧湖 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七一
海國英雄記浴日生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一六三
維多利亞寶帶緣佚名 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鉛印本 一七七
海天嘯傳奇劉鈺 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鉛印本 二○一
六月霜不分卷古越嬴宗季女 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鉛印本 二七九
指南公虞名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三九九
皖江血孫雨林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四○三
開國奇冤二卷華偉生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四三五
蒼鷹擊傷時子 撰民國鉛印本 五二五
指南夢孤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五九一
函髻記高梧 撰民國八年(1919)鉛印本 六一九
亡國恨佚名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六四九
第三册
碧血碑龐樹柏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一
新西藏傳奇楊子元 撰民國八年(1919)鉛印本 五
少年登場黄藻 撰民國鉛印本 七五
新羅馬傳奇梁啓超 撰民國刻本 七九
俠情記傳奇梁啓超 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鉛印本 一二五
劫灰夢梁啓超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一二九
滄桑豔二卷丁傳靖 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刻本 一三三
霜天碧丁傳靖 撰清光緒刻本 三○九
鑒湖女俠傳奇張長 撰民國元年(1912)石印本 三五九
霓裳豔二卷許之衡 撰民國十一年(1922)刻本 四一七
第四册
雪曇夢曾樸 撰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一
病玉緣傳奇陳尺山 撰民國六年(1917)鉛印本 二一一
孟諧傳奇陳尺山 撰民國五年(1916)鉛印本 四八九
歎老南荃外史 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3)鉛印本 五八七
第五册
霜厓三劇吳梅 撰民國二十一年(1932)刻本 一
風洞山傳奇二卷吳梅 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鉛印本三一五
媚紅樓陳栩 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鉛印本 四二三
桐花箋傳奇陳栩 撰民國刻本 四三七
女英雄高增 撰一九六○年鉛印本五三七
中萃宫傳奇葉楚傖 撰民國四年(1915)鉛印本 五三九
飲虹五種盧前 撰民國二十年(1931)刻本 五五一
楚鳳烈傳奇盧前 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鉛印本 六三五
第六册
人獸鑒傳奇譜王季烈 撰民國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 一
四聲雷顧佛影 撰民國三十一年(1943)鉛印本 一一三
松陵新女兒傳奇柳亞子 撰清光緒三十年(1904)鉛印本 一六一
疚齋雜劇冒廣生 撰民國鉛印本 一六五
苦水作劇三種附録一種顧隨 撰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 二六九
陟山觀海遊春記顧隨 撰一九八六年鉛印本 三九九
幻緣記傳奇由雲龍 撰民國二十八年(1939)鉛印本 四四一
焚琴記陳翠娜 撰民國十六年(1927)鉛印本 四七九
祝梁怨雜劇附散套常任俠 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五二五
田横島常任俠 撰一九六○年排印本 五六九
媽勒帶子訪太陽常任俠 撰手稿本 五七三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言
一、近代前的傳奇雜劇集
  中國最早的成熟戲劇,從嚴格意義上界説,就是“雜劇”。它起於宋、金而盛於元。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録》中説:“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説,金有院本、雜劇、諸宫調。”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一書中説:“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傳奇”,是從宋元南戲發展與豐富起來的戲曲藝術。盛行於明代中葉直至二十世紀,因需區别於從唐代就有的傳奇小説,故這種戲曲藝術也被稱爲明清傳奇。雜劇與傳奇,因有别於詩文正宗,歷來被正統文人所輕視,專門研究者爲數寥寥。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言中慨歎:“遂使一代文獻,鬱湮沉晦者且數百年,愚甚惑焉。”
  然考諸典籍,仍有資料可尋的雜劇集,如明代臧懋循編輯的《元曲選》(一名《元人百種曲》),收録詳實,流傳至今,其功甚偉。加上新中國成立後隋樹森編輯的《全元散曲》,以及從各種元曲版本中選出六十二種明人臧懋循《元曲選》所未收録者編成的《元曲選外編》,可以看成是一部“全元雜劇”。明代雜劇集則有明末沈泰編輯的《盛明雜劇》,共收雜劇六十種。清代雜劇集,最著名的是鄭振鐸編輯的《清人雜劇》,分初集、二集、三集。初集印行於一九三一年,二集印行於一九三四年,各收諸家雜劇四十種。目録附於二集之後。編者還計劃印行三集、四集、五集,後未能實現。又有阿英編輯的《晚清文學叢鈔·傳奇雜劇卷》,收録作品三十種,均很有價值。傳奇集編輯較少,重要的有明末毛晉所編《六十種曲》,書中收集《琵琶記》等傳奇作品五十九種,雜劇《西廂記》一種,共六十種。
二、何謂“近人传奇雜劇”
  所謂近人传奇雜劇,是指近代人所創作的传奇雜劇。依據《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國時代表》的劃分,我們把近代定義爲從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這個歷史階段。
  中國近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帝國主義的瘋狂入侵,封建勢力的垂死掙扎,中國經濟社會又産生了官僚資本,形成“三座大山”,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帝國主義的欺淩,使中國人民受盡屈辱。與此同時,中國的志士仁人帶領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前赴後繼,流血犧牲。因此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時又是一部民族反抗鬥争史。
  文藝是上層建築,它密切地爲經濟基礎和政治服務。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繼承了元明清三代七百多年的傳統創作經驗,而又充滿著鮮明的時代色彩。其題材和內容,幾乎是全新的,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作家都是懷著憂國憂民之情,融情於境,寄滿腔義憤於劇作形象之中。其藝術手法,鋪張揚厲,慷慨悲歌,血淚交流,鋒芒畢露,火花四射,讀來激動人心,鼓舞鬥志,使以前的悲劇精神更爲發揚光大。近代傳奇雜劇作品,有歷史題材,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中國的如文天祥之抗元殉國,張煌言之抗清流血,鄭成功之收復臺灣,鑒湖女俠秋瑾之起義殉難,徐錫麟刺恩銘之壯烈獻身;外國則有寫法國大革命的,有寫朝鮮人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的,有寫希臘革命故事的,有寫古巴學生愛國鬥争故事的,有寫日本維新故事的,真是洋洋大觀,燦爛多姿,堪稱悲劇之典範,是戲劇美學的具體而獨秀的花枝,生動有力地駁斥了“中國無悲劇”的荒謬論調。但是,近代的傳奇雜劇整理至今仍是東鱗西爪,檢索甚難,無人收集編輯出版,加以流傳,成爲一大憾事。有的作品,從未公開發表過。編者自尋苦勞,用了三十年時間,在許多親朋的支持下,已經彙集作家一百六十餘名,作品近四百種。但因種種原因,初集披露的衹有四十三位作家的七十三種作品。期待之後的二集、三集能將近代傳奇雜劇進一步披露。
三、近人傳奇雜劇的體制特點
  要弄清楚近人傳奇雜劇的體制特點,必須回顧一下元明時期戲曲最早的體制和結構特點。先説雜劇。兹引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元劇之結構》的一段話,他説:  元劇以一宫調之曲一套爲一折。普通雜劇,大抵四折,或加楔子。雜劇之爲物,合動作、言語、歌唱三者而成。故元劇對此三者,各有相當之物。其紀動作者,曰科;紀言語者,曰賓,曰白;紀所歌唱者,曰曲。元劇中所有動作,皆以科字終。
  元劇每折唱者,衹限一人,若末,若旦;他色則有白無唱。若唱,則在楔子中,至四折中唱者,則非末旦不可。
  元劇中歌者與演員之爲一人,固不待言。  簡言之,即元雜劇的體制結構是四折加楔子爲一本,有的没有楔子,如馬致遠的《破幽夢孤雁漢宫秋雜劇》開頭有楔子,而喬孟符的《李太白匹配金錢記雜劇》就没有楔子;一人主唱,或旦或末,旦唱稱旦本,末唱稱末本;演唱北曲,伴奏樂器以弦索(形似琵琶而小)爲主,一説也用笛子伴奏。除唱曲外,有賓白、科泛三者並用等,王國維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早期元雜劇的基本形式。
  其次必須説明一下傳奇的歷史淵源和體制結構與雜劇的不同之處。明代吕天成在《曲品》中説:“金元創名雜劇,國初演作傳奇。”(卷上)説明了雜劇與傳奇是兩種不同的戲劇品種;但更爲具體解釋傳奇名稱的是李漁,他説:“古人呼劇爲傳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經人見而傳之,是以得名。可見非奇不傳。”(李漁《閒情偶記·脫窠臼》)孔尚任也説:“傳奇者,傳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則不傳。”(孔尚任《桃花扇小識》)這都是從明清戲劇所演事件情節務求新奇來給傳奇釋名的,近代以來,戲劇史家遂相慣用。傳奇格局是怎樣的呢?李漁説:“傳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聽人自爲政者。開場用末,沖場用生;開場數語,包括通篇;沖場一齣,藴釀全部,此一定不可移者。開手宜静不宜喧,終場忌冷不忌熱;生旦合爲夫婦,外與老旦,非充父母,即作翁姑,此常格也。然遇情事變更,勢難仍舊,不得不通融兑換而用之,諸類如此,皆其可仍可改,聽人爲政者也。”(李漁《閒情偶記》卷三《格局第六》)李漁在這裏介紹了傳奇作品的體制規範,不可移動,提出了其中有可變和不可變的問題。夏仁虎在所著《枝巢四述·舊京瑣記》裏説:“傳奇第一折之前,必以副末開場,略述全書(全劇)大意,謂之家門。所填必爲詞而非曲,普通兩首,第一首隨意揮灑,第二首總括大意……傳奇之例,開始必以正生上場,其次爲正旦。但因劇情變化,亦可不拘。然重要人物,必於前數折內登場。”盧前在談到傳奇篇幅時説:“傳奇慣例以二十齣或四十齣爲凖。”(盧前《楚風烈·例言》)他又在《明清戲曲史》有專門介紹“傳奇之結構”一章。他説:“傳奇第一齣,必是正生上起,以生爲全書(劇)之主。開場謂之定場白,多用四六駢語。當正生出場前,有副末開場,述全書(劇)大意,謂之家門,可作第一齣,亦可不入各齣內。所填者詞,非必南曲,常例二首。詞畢,以四語總括之,謂之題名正名,叶韻。或於詞後,接之以白。場上問而場內答,不外籠括全部之言……傳奇中之尤要者爲排場,以劇情别之,曰悲歡離合,悲歡爲劇中兩大部别。”
  從以上諸家的評論中可知,傳奇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一定的體制規範。傳奇發展到近代,也和雜劇一樣,在體制規範、文體特徵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第一,傳奇齣數和角色大爲減少,齣數隨意,短的甚至衹有一二齣,不一定要有生旦,打破舊有傳奇不能無“旦”的格局。有的專家稱讚這種作法是“中國傳奇的壓陣大將”“大膽地打破傳統規律”,是“一種完美的文藝産物”。肯定了這種獨創革新的價值。
四、近代傳奇雜劇的交融
  傳奇與雜劇本來是起源不同的兩個劇種。在各自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體制規範。直到清代中期,兩者的區别尚很明顯,但進入近代,特别是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傳奇和雜劇形成了一體化的融合趨勢。想要清楚地説明原因比較困難,呈現著複雜而多方面的因素。但我認爲主要原因,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政治環境的變化
  十二世紀初,即北宋末年,金人佔據了北方,在文學史和戲劇史上的南北曲,即所謂南戲和北雜劇,就各自按照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發展了。南宋繼承了北宋的文化遺産,在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以臨安附近的温州地方戲爲基礎的“戲文”逐漸充實提高,成爲南方代表性的戲劇。在北方,金人對於漢族文化,一方面在破壞,另一方面又在摹擬和吸收。在汴京這樣的大都市,市民文化得到了保存和持續。
(二)傳奇和雜劇從來概念不清
  什麽是傳奇?什麽是雜劇?前人雖有大體上的界定,但其概念始終不斷轉移。特别是明代中葉以來,由於南雜劇的興起,這種轉移表現得更爲明顯。到了十九世紀末,“傳奇”和“雜劇”的界限基本上被打破,人們對二者的認識就表現出矛盾現象。一九○二年,梁啓超在日本横濱創辦《新小説》雜誌,以後更有《小説林》《月月小説》《小説大觀》《小説新報》《小説月報》等等,都是可以發表戲曲作品的刊物,並開闢“傳奇”或“曲譜”等專欄發表傳奇雜劇作品,或者以其他專欄發表傳奇雜劇作品。如《新民叢報》發表的梁啓超的《劫灰夢傳奇》和《新羅馬傳奇》,即列入“小説”欄目。一九○三年《漢聲》雜誌發表的無名氏的《陸沉痛》,就列入“政治小説”欄目。有的刊物則把戲曲作品歸入“雜俎”“文藝”等欄目。
(三)劇作家在創作實踐中的隨意性
  從近人傳奇雜劇的結構方式和文體特徵上看,有些作家衹是根據劇情的需要或者衹憑個人興趣來進行創作,所以就出現了很多新穎但不合傳統的戲劇作品。如古越嬴宗季女的《六月霜》傳奇,卷首“小引”云:“會坊賈以採摭秋(瑾)事演爲傳奇,請僕以同鄉同志之感情,固有不容恝然者,重以義務所在,益不容以不文辭,爰竭一星期之力,撰成十四折,匆匆脫稿,即付手民,潤色補苴,俟諸再版。”又有華偉生的《開國奇冤》,在“旨例”中亦云:“本書自《開學》至《圓案》,計十六折,先以《約敘》,閏以《剩義》,共成十八齣。均據實直書,初無臆造,惟《夢警》一折,似涉怪。”以上都是“折”與“齣”隨意使用的例子。而無名氏的《亡國恨傳奇》則更隨意,每個情節和音樂片段,既不稱“齣”,也不稱“折”,而全部稱“曲”。洪炳文的《後南柯傳奇》又有不同,什麽都不稱,衹稱爲“第一”“第二”……如《宫議第一》……《立約第十二》。又如冒廣生所撰《疚齋雜劇》,凡四折,由四個獨立的故事組成。他在第一折之前使用傳奇的結構,由“副末”開場,“副末”以【青玉案】和【沁園春】兩支詞曲將劇情略説,然後交待各折名稱。如:“别離廟蕊仙入道,午夢堂葉女還魂。”又如:“馬湘蘭生壽百穀,卞玉京死憶梅村。”顧隨所撰《陟山觀海遊春記》,本爲雜劇,卻用傳奇的方式,分爲上下兩卷,各包括四折一楔子。這是因爲劇情長而複雜,而借用了傳奇的方式,説明當時的作家在創作實踐中使用的手法非常隨意自由。又如,洪炳文所撰《警黄鐘傳奇》的開頭和結尾的方式都很獨特:開頭《卷首·宣略》之前,還有《提綱》“俏儲君卓識洞戒心,奸大臣甘言惑主聽。副元帥妙計擒渠魁,新國民熱場立團體”來概括全劇大意。在末尾第十齣《團圓》之後,又加《總束》:“舉世滔滔我獨醒,黄封恥作小朝廷。蜂群借作人群看,午夜鐘聲仔細聽。”“蜂蟻由來團體堅,《南柯記》後此餘編。若教警醒黄民夢,待譜新聲入管弦。”這種開頭和結尾,既不像傳奇,也不像雜劇。爲了劇情,爲了創作實踐的需要,衹能打破舊規矩,創出新體式。叔父常任俠教授在世時,我曾經向他請教傳奇和雜劇的區别,他説:“這兩種體制,早就開始融合了。尤其是到了近代,更難區分,它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另創新題。這是諸多因素造成的局面,衹能把它放在歷史環境中去看待了。”他又説:“也不能肯定這種現象就是古典式戲曲創作的終結。我寫過四折《祝梁怨雜劇附散套》,那算是我跟吳梅先生學習所交的作業,全是依據元雜劇的體式寫成。白樸有關梁祝的作品,惜早亡佚,我是想借白氏遺響,作爲學習的嘗試。我在一九五九年寫的《媽勒帶子訪太陽》六折雜劇,雖稱雜劇,體式與雜劇也不甚相同。”一九五九年,屬於“當代”了,古老的形式也可以注入新的內容。詩詞曲賦都是古老的形式,目前已漸趨復興繁榮,戲曲當然也應該這樣。民族復興的重要內容就是文化復興,而戲曲自然就在其中了。
  現在,我們編輯出版這部《近人傳奇雜劇初編》,使它與元雜劇、《盛明雜劇》和《清人雜劇》相銜接,補充了歷史空白。對所收的作品一律照古刊本或鈔本影印,原刊本中的序、跋、題詞及評釋文字均不加刪削,力求保持原書原貌,使得傳奇雜劇從興起至今,留下一個全貌,爲後人研究近代傳奇雜劇提供儘可能完備的資料。
  編撰此集,叔父常任俠教授生前曾細緻而具體地指導,連篇目都看了。我閲覽原作,編寫作家和作品介紹,子女搜集複印資料,一家三代人,費時三十年,堅持到底。更爲重要的是此書的編寫出版,曾得到國家圖書館任繼愈先生的關照和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林世田先生的大力支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殷夢霞副社長、于春媚編輯等人辛苦操作,我的詩友中的許多人也經常關心協助,在此謹向他們致以深切的謝意。

常法寬二○一四年六月時年九十歲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