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子藏 道家部 鬻子卷(全二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方勇 主编 定价 1300.00
责任编辑 ISBN 978-7-5013-5215-9
出版时间 2014-03-0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4-03-0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子藏
所属分类 哲学宗教
中图分类 B220.5;B223.95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子藏》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的重大课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和实施。《子藏》的“子”指的是“诸子百家”的“子”。其收录各子著作时间,则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而研究各子的著作,其下限原则上截止到1949年,并考虑适量收入今人所辑出土文献资料。其内容一是海内外所存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研究专著;二是为每种著述撰写提要。《子藏》整合了以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海内数十家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收藏机构的善本资源,真正做到了内容系统全面,底本择优择善,为先秦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本卷收錄目前所知有關《鬻子》白文本、注本、節選本、稿抄本、批校本、校勘本及相關研究著述等共五十一種。
 
目录[ 滚动 - 展开 ]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目 錄 1、鬻子一卷 (周)鬻熊撰據明萬曆三十年綿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 2、鬻子一卷 (周)鬻熊撰據明刊《十二子》本 3、鬻子 (周)鬻熊撰 (清)嚴可均校 勞格補校據清嘉慶二十年嚴可均手抄本 4、鬻子治要 (唐)魏徵等節選據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天明七年刊《群書治要》本 5、鬻子二卷 (唐)逢行珪注據明正統《道藏》本 6、鬻子二卷 (唐)逢行珪注 (清)盧文弨校據明嘉靖重修《道藏》本 7、鬻子二卷 (唐)逢行珪注 據明弘治九年李瀚刊《新刊五子書》本 8、鬻子一卷 (唐)逢行珪注據明萬曆間南京國子監刊《子彙》本 9、鬻子 (唐)逢行珪注 (明)馮夢禎校據明萬曆五年刊《十八子全書》本 10、鬻子一卷 (唐)逢行珪注據明萬曆二十三年歐陽清刊《五子書》本 11、鬻子補鬻子 (唐)逢行珪注 (明)楊慎校輯據明刊《諸子褒異》本 12、鬻子補鬻子 (唐)逢行珪注 (明)楊之森校輯 據明錢塘楊氏刊《廣成子鬻子合刻》本 13、鬻子一卷 (唐)逢行珪注 (清)江藩校據明刊《十二子》本 14、鬻子一卷 (唐)逢行珪注 據明刊《十子》本 15、鬻子二卷 (唐)逢行珪注 據明刊本(九行十九字) 16、鬻子二卷 (唐)逢行珪注 (清)嚴可均跋 沈宗疇校據清嘉慶七年嚴可均抄本《子書六種》 17、鬻子一卷 (唐)逢行珪注據清嘉慶十四年刊《墨海金壺》本 18、鬻子一卷附校勘記逸文一卷 (唐)逢行珪注 (清)錢熙祚校勘並輯逸文 據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山錢氏據《墨海金壺》版重編增刊《守山閣叢書》本 19、鬻子補鬻子 (唐)逢行珪注 (明)楊之森補 據清道光十三年王氏棠蔭館刊《二十二子全書》本 20、鬻子補鬻子 (唐)逢行珪注 (明)楊之森補 傅增湘校據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刊《百子全書》本 21、鬻子 (唐)逢行珪注 (清)黃丕烈校據清抄本 22、鬻子補鬻子 (唐)逢行珪注 (明)楊之森補據清抄本《養素軒叢書》 23、鬻子一卷 (唐)逢行珪注據民國十二年沔陽盧氏慎始基齋刊《湖北先正遺書》本 24、鬻子一卷 (元)陶宗儀輯 據明抄本《說郛》 25、鬻子一卷 (元)陶宗儀輯 張宗祥重校據民國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說郛》本 26、鬻子纂要 (明)黎堯卿輯據明刊《諸子纂要》本 27、鬻子一卷 (明)楊慎評注、張懋寀校梓據明天啟五年武林張懋寀橫秋閣刊《楊升庵先生評注先秦五子全書》本 28、鬻子 (明)歸有光輯評、文震孟參訂 據明天啟五年刊《諸子彙函》本 29、鬻子類纂 (明)沈津撰據明隆慶元年含山縣儒學刊《百家類纂》本 30、鬻子粹言 (明)陳繼儒選據明刊《藝林粹言》本 31、鬻子折衷彙錦 (明)焦竑纂注、陳懿典評閱據明萬曆間金陵少岡三衢書林刊《兩翰林纂解諸子折衷彙錦》本 32、鬻子一卷 (明)謝汝韶批校據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刊《二十家子書》本 33、鬻子玄言評苑 (明)李廷機選據明刊《鍥九我李先生續選諸子玄言評苑》本 34、鬻子嫏嬛 (明)鍾惺評選、李喬較閱、劉孔敬參訂據明天啟五年刊《刻鍾伯敬先生評選諸子嫏嬛》本 35、鬻子文歸 (明)鍾惺評選據明刊《諸子文歸》本 36、鬻子奇赏 (明) 陳仁錫評選據明天啟六年刊《諸子奇賞》本 37、鬻子 佚名摘抄 據明藍格抄本《二十一家子書摘抄》 38、鬻子 (清)任兆麟選輯 據清嘉慶十五年刊《藝林述記》本 39、鬻子 (清)嚴可均輯據清光緒二十年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本 40、鬻子平議 (清)俞樾撰 據民國間排印李天根輯錄《諸子平議補錄》本 41、讀鬻子 (清)楊琪光撰據清光緒十一年刊《枉川全集•百子辨正》本 42、鬻子文粹 李寶洤撰據民國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 43、鬻子二卷 葉德輝校輯 據民國間葉氏觀古堂刊《郋園全書》本 44、評注鬻子精華 張諤撰 據民國九年上海子學社石印《評注皕子精華》本 45 鬻子書 劉咸炘撰據民國十六年尚友書塾刊《子疏》本 46、鬻子治要 張文治撰據民國十九年上海文明書局排印《諸子治要》本 47、鬻子考補證 黃雲眉撰據民國二十一年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排印《古今偽書考補證》本 48、鬻子 羅焌撰據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學述》本 49、鬻子通考 張心澂撰據民國二十八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偽書通考》本 50、鬻子考 蔣伯潛撰據民國三十七年正中書局排印《諸子通考》本 51、鬻子節抄 佚名節抄據民國抄本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 言 鍾肇鵬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共收書五十一種,整合成精裝十六開二冊予以出版。本卷收錄目前所知有關《鬻子》白文本、注本、節選本、稿抄本、批校本、校勘本及相關研究著述等,集《鬻子》各種版本及研究文獻之大成。 一 鬻子,又作粥子,名熊,羋姓,羋同彌。史書無傳。據《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載:“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史記•楚世家》載:“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由此可知,鬻子為祝融氏之後。又載熊通言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則鬻熊曾為周文王師,似因早卒,周成王時封其後人於楚。然唐馬總《意林》引《鬻子》云:“昔文王見鬻子年九十,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則臣已老矣。坐策國事,臣年尚少。’”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九則云:“《鬻子》書言年九十見文王,而有武王問、成王問,及康叔封衛事,計其年宜過百一二十,則早卒、早終謂不及受封先卒耳,非不壽之謂也。” 《鬻子》,《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載《鬻子》二十二篇,小說家類錄《鬻子說》十九篇,則漢時當有兩部《鬻子》,一為道家言,一為小說家言。馬總《意林》節選《鬻子》數條,注云:“一卷六篇”。《意林》源自梁庾仲容《子鈔》,則《鬻子》在南朝之時已為殘卷。唐逢行珪注《鬻子》曰:“依《漢書•藝文志》雖有六篇,今此本乃有十四篇。”逢行珪言《漢書》載《鬻子》六篇,當為誤記,而其所見傳本則為十四篇。此後,《崇文總目》著錄十四篇,高似孫《子略》作十二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鬻子》一卷十五篇,陸佃農師所校,未見傳本。由此看來,《漢書•藝文志》所著錄《鬻子》二十二篇至少在南朝時已經散佚為六篇。而現傳世本為逢行珪《鬻子》注本十四篇。關於此書性質,宋鄭樵《通志•藝文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一將其歸入道家類,《宋史•藝文志》則入雜家類,《四庫全書總目》同之,並云:“疑即小說家之《鬻子說》也。”拙著《鬻子校理》亦以今存《鬻子》殘卷類似小說家,並認為乃“隋唐以前隨手摘錄的抄本”。也有學者撰文指出,今本《鬻子》並非偽書,乃是《鬻子》殘卷。 二 《鬻子》一書多有散佚,《列子》徵引《鬻子》四則,言道體虛無,守弱去名,皆道家語。傳本《鬻子》則主要討論治國之道,認為治國的要道在於尊賢愛民,即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首先需要一個良好的領導團體。它以大禹和商湯皆獲七大夫共同治理國家而使天下太平(《禹政第六》、《湯政天下至紂第七》,明正統《道藏》本,以下引文亦均出此本)為例,論證此事。雖然這十四個大夫的姓名,大多數不見於史籍,大體出於虛構,但它尊賢的主張無疑是很明確的。在尊賢的主張確立之後,《鬻子》也對如何區分賢與不賢進行了討論。其曰:“民者,賢不肖之杖也。”認為人民滿意與否是衡量賢能與否最重要的因素。並進一步提出“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士民與之,明上舉之。士民苦之,明上去之”,“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鬻子》除了主張君王選擇官吏要以百姓的觀點為衡量標準外,還主張在行政過程中充分聽取民意,如大禹“門懸鐘鼓鐸磐而置鞀”聽五聲而知民情(《上禹政第六》)。雖然大禹以聽五聲與大禹有七大夫而天下治一樣,不一定是歷史事實,但也基本反映出了《鬻子》一書在治國方面的基本思想。在尊賢愛民原則確立后,《鬻子》則涉及到具體的治國之術,即所謂“帝王之器”。《鬻子》曰:“發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五》)它主張君王要積極有為,而“仁”、“信”、“和”、“道”是帝王治理天下的四種利器,應對此加以充分運用。圣王在上,用此四器,諸侯之間和平相處,不會有侵略戰爭,而人民和睦相處,也不會有私鬥。同時,圣王在上,使生產發展,男耕女織,人民的生活有保障,因此人民自然壽命延長,而得其天命。《鬻子》從根本上強調人為萬物之長、萬物之靈,而“善”與“行”是其最重要的因素。它說:“天地闢而萬物生,萬物生而人為政。”又說:“人化而為善,獸化而為惡。人而不善者,謂之獸。”(《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說明人與禽獸的區別在於“善”與“不善”,而所謂“善”就是指道德理性。人與禽獸之間的區別就是人有道德理性,而禽獸只有依靠本能。《鬻子》在討論道德理性時,重視實際行動,“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它認為通過人的道德理性,將之發揮出來並落實到生活中,就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最終實現天下大治。 三 現傳《鬻子》皆源自唐逢行珪注本。《鬻子》白文本多為剔除逢行珪注而來,有一卷與二卷之別。其一卷本,有萬曆三十年綿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明方疑輯《十二子》本、明謝汝韶《二十家子書》本、明刊《楊升庵評注先秦五子書》本等。清末民初葉德輝觀古堂《郋園全書》本則將其析為二卷。《鬻子》注本僅有逢行珪注一種。逢注本為十四篇,據逢行珪序“篇或錯亂,文多遺闕”,則逢氏注《鬻子》時已覺其篇章錯亂,書有殘缺。逢注本亦有一卷與二卷之別。其一卷本,有萬曆間周子義《子彙》本、萬曆二十三年歐陽清《五子書》本、明刊《十二子》本、明刊《十子》本等。歐陽清《五子書》源自明李瀚《新刊五子書》,李刻本為二卷,歐陽清將其合為一卷。明楊之森合刻《廣成子》與《鬻子》,並補《鬻子》佚文數則,後清人所刻《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二十二子全書》本、《百子全書》本,均沿襲楊氏所刻。二卷本有明正統《道藏》本、李瀚《新刊五子書》本、明刊九行十九字本等。 四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尤重收輯稀有抄本及批校本。有代表性者如上海圖書館藏嚴可均手抄本《鬻子》,不僅有嚴可均手校,還有勞格補校,難得一見;又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清抄本,時人黃丕烈施有校語,均有極高學術價值。《子藏•道家部•鬻子卷》還注重不同刻本的搜集。《鬻子》刻本不多,最早為明正統《道藏》本,其後明人、清人均有刊本行世,以明人刊本最多,且分一卷本、二卷本、不分卷本三種刊本傳世。《子藏•道家部•鬻子卷》所收各本,在注重版本校勘價值之外,還注重對其版本流传先後系統的考察。如歐陽清《五子書》本乃據李瀚《新刊五子書》本而來,對李瀚本也有所校勘,故今將兩種刊本全部收入。又如《守山閣叢書》本乃據《墨海金壺》本而來,書後還附校勘記及逸文一卷,為便於讀者考察,今亦一併收入。民國時期總論諸子的著作如張文治《諸子治要》、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證》、羅焌《諸子學術》等,均論及《鬻子》,且成一己之說,為《鬻子》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今將此類著述中相關章節截取出來,一併收入,以便學者取資。 二○一三年二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