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汉魏六朝楚辞学名家研究
 
 
分享到:
编  著  者 纪晓建 定价 39.80
责任编辑 南江涛 ISBN 978-7-5013-5478-8
出版时间 2014-12-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4-12-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小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I207.2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中国楚辞学跨越两千余载,以汉魏六朝楚辞学最具特色。两汉时期是中国楚辞学的肇始时期,也是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以研究形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成果的卓著和权威性为以后历代楚辞学难望项背。魏晋南北朝的楚辞在楚辞传播和接受社会化的大背景之下,以以丰富深刻的审美批评和完备系统的理论构建为主要特色。美学批评精思傅会,理论批评高屋建瓴,成为后世楚辞学研究之楷模。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一时代的楚辞学名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目 录

前言 I
第一章 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的汉魏六朝楚辞学 1
第二章 屈原精神感召下的骚体文学创立——贾谊拟骚创作及其楚辞学意义 7
第一节 贾谊的生平及著述 7
第二节 贾谊骚体作品的创作及其楚辞学价值 8
第三章 汉代楚辞学的奠基——刘安及其《离骚传》 18
第一节 刘安的生平及著述 18
第二节 《离骚传》的开创性意义 19
第三节 刘安《离骚传》所引起的学术争鸣 24
第四节 刘安及其宾客创作对屈骚的吸收和继承 29
第四章 屈原史料的建立及骚怨精神的揭橥——司马迁及其《屈原列传》 34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及著述 34
第二节 《屈原列传》的楚辞学价值 35
第三节 司马迁对楚辞学的贡献 41
第四节 司马迁屈学成就的社会历史原因 49
第五章 《楚辞》的最终编辑和命名——刘向刘歆的楚辞研究 54
第一节 刘向刘歆父子生平及著述 54
第二节 刘向对屈原精神的接受和继承 57
第三节 刘向编辑《楚辞》考论 62
第四节 《九章》的编辑及命名 71
第五节 刘向刘歆父子的骚体文学创作 73
第六章 貌异心同,辞韵沉膇——扬雄的楚辞研究 79
第一节 扬雄的生平及著述 79
第二节 《反离骚》所代表的扬雄早期评骚思想 81
第三节 《法言•吾子》反映扬雄后期骚学思想的成熟 93
第四节 《方言》的楚辞学价值 98
第七章 人格批评的突破,审美批评的创始——班固的楚辞研究 101
第一节 班固的生平及著述 101
第二节 班固楚辞研究的全面性与独特性 102
第三节 班固楚辞研究引起的学术争鸣 108
第四节 班固评骚的矛盾统一 111
第五节 班固楚辞研究的创新及影响 117
第八章 汉代楚辞学的巅峰——王逸及其《楚辞章句》 123
第一节 王逸的生平及著述 123
第二节 《楚辞章句》的成书、编次及体例 124
第三节 《楚辞章句》的版本及流传 134
第四节 《楚辞章句》的特色 136
第五节 《楚辞章句》的成就及影响 144
第九章 楚辞神话学的开掘及训诂学的演进——郭璞及其《楚辞注》 153
第一节 郭璞的生平及著述 153
第二节 坎壈咏怀、文体相辉——郭璞《游仙诗》对楚辞的接受和继承 155
第三节 《楚辞注》孑遗的发现 159
第四节 《楚辞注》的特色及成就 167
第十章 骚源视野下的五言诗品评——钟嵘及其《诗品》 179
第一节 钟嵘的生平及著述 179
第二节 钟嵘楚辞观的表现 180
第三节 骚源视野下的五言诗品评 194
第四节 钟嵘楚辞观的影响 210
第十一章 全面系统的楚辞学理论构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215
第一节 刘勰的生平及著述 215
第二节 刘勰楚辞学理论构建 216
第三节 刘勰楚辞研究的特色及意义 247
第十二章 “骚类”独立和纯文学的价值定位——萧统及其《文选》 251
第一节 萧统的生平及著述 251
第二节 别“骚”于“经”,体现“翰藻”文学观 254
第三节 别“骚”于“赋”,展示细腻文体观 260
第四节 楚辞类型特征的准确把握 270
第五节 宋玉文学成就地位的肯定与确立 272
第六节 楚辞学研究重要史料的保存 278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言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第一座高峰。随着研究的深入,楚辞学已经和诗经学一样成为一门专门学术。早在1978年,香港学者饶宗颐提议建立“楚辞学”;1985年6月,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屈原学会”成立。“楚辞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理应包括楚辞作家作品研究和楚辞研究史研究,但在漫长的古代学术史上,楚辞研究基本上仅局限于楚辞作家作品研究,楚辞研究史研究则极其薄弱。自汉迄今,楚辞研究历时两千多年,相关专著近千部,专题论文难以计数,但有关楚辞学术史方面的论著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屈原和楚辞进行文学、美学和历史的批评,也妨碍了楚辞学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随着学术史热的兴起,有学者涉足楚辞学史研究,李中华、朱炳祥的《楚辞学史》、易重廉的《中国楚辞学史》、李大明的《汉楚辞学史》等都是著例。然而,在整个楚辞学界,学术史的研究虽然不是空白,但还极其薄弱。在剖析楚辞学现象、揭示楚辞学发展规律、理清楚辞学者观点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均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也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楚辞学史上更多的重要学者、重要论著和热点现象均有待进一步深入透彻地研究。
汉代文化有着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兼容包并的特色,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两汉融会百家的学术大环境和兼容包并、儒道合糅的文化环境。先秦时期的楚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都是构成汉代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楚文化则是汉文化最靓丽的组成部分。
汉王朝的建立,使在秦世倍受压抑的楚文化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鉴于楚文化自身的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意识,对楚文化充满自豪感而又因历史原因早已对秦、晋等中原诸国怀有积怨的故楚文人,便大力张扬、传播“楚声”、“楚辞”,因此楚文化的地位在有汉一代日益提高。随着楚人政治势力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代,“楚辞”这种原本只是属于战国时期楚国地方性文化迅速流传到全国,最终占据了文学正宗的地位。同时,由于实为楚人的汉初统治者对故土文化的依恋,并有意将它作为一种团结凝聚楚人心的手段,倡导大臣百姓学习效法屈原的忠君爱国情怀,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渊源于南方、多写楚国风土人情的“楚声”、以屈原作品为主的“楚辞”早已为故楚地区的人们所熟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导下应,“楚辞”便盛行起来。
屈原精神为汉代文人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典型,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正是屈原精神对汉代文人名士的感召,使得这些在当时有着相当影响力的文人名士或对屈原作品模拟仿效,或对屈原人格褒奖宣扬、或对楚辞作品训诂阐释,从而大大地推动了汉代的楚辞热潮。屈原对西汉前期士人品格的影响是明显的。从汉初的贾谊到刘安、司马迁、班固、王逸,都对屈原的人格精神高度敬仰。汉代楚辞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屈原个人遭遇和崇高人格的充分关注,对屈原人生价值取样予以高度赞美。可以这样说,汉人阅读和评价楚辞作品,特别看重的是它所表达的“义”。刘安《离骚传》评《离骚》为“举类迩而见义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屈赋“有恻隐古诗之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赞《离骚》“其义皎而朗”等均是就“义”评价屈原及楚辞的。
学术的演进往往以伟大学者的伟大著作问世作为标志。汉魏六朝楚辞研究者可谓群星璀璨,大家云集。两汉训解楚辞者众多,有史料明确记载的有西汉的刘安、司马迁、刘向、扬雄,东的汉贾逵、班固、马融、王逸等人。第一个以赋的形式来追怀屈原的是贾谊,他在屈原精神感召下的创立骚体文学创,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惜誓》三篇骚体作品开创的骚体文学的先河并占据汉代骚体文学的巅峰。刘安是比较全面评价屈原《离骚》第一人,他以《离骚传》开楚辞章句训诂与义理阐释之先河,成为汉代楚辞学之奠基者。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史学家。他的《屈原列传》第一次记载了屈原屈原的生平事迹,为后世屈原研究提供了最珍贵的史料。刘向是第一个汇屈宋的作品并西汉拟骚诗名篇完整结集并名之为《楚辞》的楚辞学者。扬雄、班固大胆突破对屈原人格评价,开屈骚审美评价之先河。王逸集两汉楚辞学之大成,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为楚辞作注作序,达有汉一代楚辞学之巅峰。
时代和文学的发展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特征是文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文学感情因素和形式美受到空前重视,文学创作注重抒发主观感受,表现情趣意念,展现理想抱负,对现实进行批判等等。因此,这个时代更注重和喜爱纯文学,而楚辞正是符合这种时代审美特点的文学形式。在某些方面,魏晋南北朝文学和楚辞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创作多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使得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虽然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有其时代的原因,但从文学自身看,主要是受楚辞的影响。
同时,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大部分文人,表现了与两汉文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老庄精神,追求随性畅达。在此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屈原强烈的入世情怀和对政治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乃至于批评,但此时的文人对其作品的热爱、推重和仿效却是空前的,因此,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以及玄学的兴起,屈原露才扬己的个性品格,屈原作品坎懔咏怀的抒情方式等均得到较大程度的强化。
由于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魏晋南北朝楚辞学呈现出社会化的突出特点,具体表现为:楚辞接受的多元化倾向明显,楚辞学习研究的全方位展开;楚辞评论突显的审美性特色;楚辞成为文学批评的热点。在这个时期,对于楚辞与屈原,文士仰慕其才情而效其体式,民众爱其文辞而老幼诵读,学者研究整理楚辞的热情空前高涨,相关楚风楚俗日渐流行,楚辞对各种文学样式都产生广泛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辞的评价从重情转向了尚辞,楚辞成为文学批评的热点。这一时期的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如钟嵘、刘勰、萧统等无一例外的也都是著名的楚辞学者。钟嵘《诗品》在骚源视野下对汉魏到齐梁一百二十多位五言诗家“溯流别”、“定品第”,其五言诗源于《诗》、骚的观点在楚辞学史上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刘勰以其《文心雕龙》形成了系统观点,构成独具特色的楚辞学说,构建了全面系统楚辞学理论,把楚辞研究推向了新阶段,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研究的最高成就。萧统在《文选》在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的指导下,独立骚类,第一次把屈原作品视为纯文学来理解和研究,促进了南朝齐梁文学“重悲尚丽”的审美取向的转变。同时,这一时期的郭璞,开辟了楚辞神话学,促进了音韵训诂学的演进,成果卓著,成就斐然,当之无愧地跻身于这一时代的楚辞学大家之列。
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学著作繁盛,整理楚辞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重视楚辞音义等形式美之研究,楚辞作品那特殊的声调和音韵尤其受到偏爱和重视。《隋书•经籍志》首列自汉至隋诸家楚辞著述凡十一部。其中六朝时期楚辞研究著作八部,而有关《楚辞》音义方面的著作三部。晋代郭璞的《楚辞注》是汉王逸《楚辞章句》面世至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朱熹《楚辞集注》诞生千载之间最有价值的楚辞学研究专著,此书虽已亡佚,但仍可从众多的典籍中梳理出其特色成就,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学术价值。郭璞注楚辞表现出浓厚的神话学色彩、突出的语言学成就,同时保存了一些罕见的楚辞异文,甚为可贵,对楚辞的流传版本研究及校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屈原和楚辞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楚辞的思想和风格决定着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带动了新文体的产生。汉赋直接脱胎于楚辞;楚辞从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成为汉魏六朝代文人争相模拟和仿效的对象,因此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骚体文学(“拟骚诗”、“骚体赋”和“悼骚体”),汉代的骚体作品不胜枚举,仅魏晋南北朝时期纯粹楚骚体的作品便多达160余篇。建安风骨在托物言志、悲天悯人、忧患时局、建功立业等方面皆与楚辞有些相似;正始音则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借鉴了楚辞的传统,以香草美人比喻,表现曲折隐晦的题旨,抒写对现状的不满和无法解脱的苦闷。魏晋辞赋的题材几乎都毫无选择地从楚辞中拿来,曹植《洛神赋》、江淹《别赋》、庚信《哀江南赋》等等莫不如此。魏晋南北朝小说中藐视现实,追求洁乐世界的方式也与屈原的崇尚、表现完全一致。钟嵘《诗品》品评汉魏晋宋五言诗,其中上中品诗家出于楚辞者二十二家,而出于《诗经》者仅仅十五家,楚辞对汉魏六朝诗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屈原强烈政治热情、经世致用的人生抱负和刚正直谏的人格精神极大地影响着两汉文人;屈原及其作品以其清雅超拔、隽秀飘逸的神采特质广为魏晋南北朝人们所喜爱,魏晋名士甚至把它当成‘超逸’风神的象征,屈原成为一种人格范型。
要之,中国楚辞学跨越两千余载,以汉魏六朝楚辞学最具特色。两汉时期是中国楚辞学的肇始时期,也是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以研究形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成果的卓著和权威性为以后历代楚辞学难望项背。魏晋南北朝的楚辞在楚辞传播和接受社会化的大背景之下,以以丰富深刻的审美批评和完备系统的理论构建为主要特色。美学批评精思傅会,理论批评高屋建瓴,成为后世楚辞学研究之楷模。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