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宋育仁文集(全十四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董凌锋 定价 8400.00
责任编辑 张慧霞 ISBN 978-7-5013-5877-9
出版时间 2016-08-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6-08-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Z426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宋育仁先生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为使更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利用宋育仁先生的著作,本书收集了宋育仁的相关作品,本书所收文献分“《国学月刊》外的宋育仁著述”和“《国学月刊》中的宋育仁著述”两大类,如此分类,主要着眼于以下考虑:《国学月刊》是宋育仁晚年与四川国学会同仁主编的刊物,其中宋育仁是写稿量最多的作者,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这些文章构成宋育仁著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持原书原貌,“《国学月刊》中的宋育仁著述”按照杂志当初发表宋育仁作品时所设类别进行分类。“《国学月刊》外的宋育仁著述”则主要依据经学类、小学类、时务类、诗文类和史志类进行编排。本次收录专著57种,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少见的专著,如《宋评明夷待访录》《宋评封神演义稿》《中国民法礼法关系论》《国学会演讲经术政治学》等,通过整理集结出版,对推动学术研究和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将具有积极意义。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孝经正义(问琴阁丛书) 一九二四年刻本 一
孝经讲义 一九二四年铅印本 一二五
说孝经 《昌明孔教经世报》一九二四年第二卷第八期 二五五
周礼孝经演讲义后序 《昌明孔教经世报》一九二四年第二卷第九期 二五九
诗经毛传义今释(问琴阁丛书) 民国间刻本 二六五
第二册
诗经讲义 民国间稿本 一
尔雅今释(问琴阁丛书) 一九二一年刻本 三八一
第三册
研究经籍古书方法 民国间刻本 一
周官古经举例 民国间刻本 四三
富顺宋氏考订四礼 一九三三年铅印本 七三
春秋经世微 《国故月刊》一九一九年第三期 一六一
诸经说例(一) 一九二四年刻本 一六七
第四册
诸经说例(二) 一九二四年刻本 一
乐律举隅 清末刻本 一五五
同文解字 一九一五年抄本 一八五
说文部首笺正 民国间刻本 二三三
第五册
说文解字部首 一九二七年铅印本 一
说文讲义 油印本 二七三
与英国麻博士议修各国通行字典说例 《皇朝蓄艾文编》卷七十之“学术二”,(清)于宝轩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铅印本 三九三〖ZK)〗
时务论 清末刻本 三九五
第六册
泰西各国采风记附时务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石印本 一

采风记附纪程感事诗 清末刻本 二六一
第七册
采风记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一
借筹记 清光绪二十年(1894)铅印本 三二三
宋芸子先生政法讲义 铅印本 三四一
国学会演讲经术政治学 一九二二年铅印本 三九九
第八册
会议银价说帖 清光绪间铅印本 一
代国民鸣愿书 民国间石印本 七九
经术公理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一二五
经世财政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 二八三
中国民法礼法关系论 铅印本 五一一
第九册
政法研究学之一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十二期 一
政法研究学之一(续)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十三期 四
政法研究学之二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十四期 一〇
政法研究学之二(续)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十五期 一五
政法研究学之二(续)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十六期 二〇
政法研究学之二(续)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十七期 二五
正本学社讲学类钞序 《文史杂志》一九一三年第一期 二九
正本学社讲学类钞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 三五
守御论 《皇朝蓄艾文编》卷六之“通论六”,(清)于宝轩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铅印本 四七九
车 里界议 《皇朝蓄艾文编》卷五十七之“交涉四”,(清)于宝轩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铅印本 四八五
庸书序 《庸书》卷首,(清)陈炽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四九三
皇朝蓄艾文编序 《皇朝蓄艾文编》卷首,(清)于宝轩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铅印本 四九七
学报序例 《渝报》第一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上旬报 四九九
复古即维新论 《渝报》第一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上旬报 五〇一
原学校 《渝报》第二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中旬报 五〇七
四川财政録序言 《四川财政録》,黄云鹏等编,一九二六年铅印本 五一一
上长沙张公牍 《庸言》一九一三年第一卷第七期 五一三
再上长沙张公牍 《庸言》一九一三年第一卷第十八期 五一五
第十册
宋评明夷待访録不分卷 一九四二年重刻本 一
宋评封神演义稿(存卷十至十二、卷十四至十七)(一) 民国间刻本 九七
第十一册
宋评封神演义稿(存卷十至十二、卷十四至卷十七)(二) 民国间刻本 一
问琴阁文二卷 问琴阁诗二卷 问琴阁词一卷 三唐诗品三卷 清光绪间刻本 三八五
第十二册
问琴阁诗指 民国间铅印本 一
问琴阁文録二卷 问琴阁诗録一卷(问琴阁丛书) 一九一五年铅印本 九一
哀怨集(问琴阁丛书) 一九二六年铅印本 一九七
孙贞女李宜人传赞(并序)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五期 二七九
李母孙太宜人诔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六期 二八二
前布政使衔贵州贵东兵备道罗使君祠庙碑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六期 二八二
清授资政大夫署广西按察使太平思顺道何公墓碑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十五期 二八五
清封奉政大夫范海卿先生墓志铭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二十期 二八八
诰封宜人陈母李太宜人颂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二十五期 二九〇
名山吴伯竭仪礼训故礼事图诗文集序 《戊午周报》一九一八年第二十七期 二九二
前征礼学馆顾问官灌县训导吴征君墓表 《戊午周报》一九一九年第三十三期 二九四
文学处士严君墓志 《戊午周报》一九一九年第三十八期 二九七
长短经是非篇平议序 《戊午周报》一九一九年第五十一期 三〇〇
七夕长安驿见月 《戊午周报》一九一九年第五十一期 三〇二
过洛阳闻道旁语有思往事 《戊午周报》一九一九年第五十一期 三〇二
飞来佛像颂 《海潮音》一九二九年第十卷第八期 三〇三
青城诗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学会学刊》一九二六年第一期 三〇四
游 青城常道观经轩辕台至朝阳洞望诸峰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学会学刊》一九二六年第一期三〇六
游宿青城题赠常道观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学会学刊》一九二六年第一期 三〇七
游灵岩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学会学刊》一九二六年第一期 三〇七
和周木崖次湘绮先生秋日参议院偶感原韵甲寅 《船山学报》一九三三年第二期 三〇八
答杨埏之刑部见赠长歌 《宪法新闻》一九一三年第二十三期 三〇九
征招(题山腴先生翻书图) 《国立四川大学季刊》一九三五年第一期 三一一
论史学方志上下篇 民国间铅印本 三一三
重修四川通志例言 一九二六年铅印本 三二三
重修四川通志稿后案 一九二六年铅印本 四二三
重修四川通志目録 一九三六年铅印本 四三五
第十三册
学战概括论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一期 一
古篆沿革举隅隶古写经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一期 六
古篆沿革隶古写经序(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二期 一一
君子小人界说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二期 一二
君子小人界说与经术政治直接关系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二期 一七
君子小人界说与经术政治直接关系(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三期 二一
中国政治原则讲义引论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三期 二六
论中国学源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四期 二九
概论孔子以前学术缘起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五期 三五
正论孔学之统系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五期 四二
正论孔学之统系(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六期 四三
推论孔子以后学术流别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六期 四六
礼运大同小康碻解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五一
礼运第九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五三
孟子王霸章斠解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八期 五七
名学释例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八期 六〇
续释名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八期 六四
君子小人决义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九期 六九
古今指迷辩惑篇结论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期 七三
周礼孝经演讲义后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一期 七九
孝经正义钩命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一期 八五
辨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二期 九一
辨学(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三期 九七
明夷后访録(孝经义发微)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四期 一〇一
辨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四期 一〇四
费氏易(释出处)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五期 一〇九
圣人之言(成都青年会演讲)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一一五
成言乎艮解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一一七
成言乎艮解(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一一九
周易筮法举隅书后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一二四
国学尊经辨惑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一二七
诗国风子夏传说论救国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一三二
孔教真理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一三九
稽古篇上(概括中西史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一四二
稽古篇下(概括中外政见)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一四七
释文化(论中国古今一教三教文化源流)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二十期 一五三
论史学(统释文史校雠源流得失并致康梁)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二十期 一七七
尚书发微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二十期 一八五
尚书发微(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一期 一八七
学源上(兑命学而)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一期 一九一
真古文尚书发微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一期 一九四
古今一大公案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二期 二〇三
达诂上下篇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二期 二〇八
夏时传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二期 二一四
续讲学篇分别六艺九流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二二一
春秋大义上篇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二三二
春秋大义下篇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二四〇
续讲文学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二四五
讲学与授徒课文之异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二五二
读黄石斋书感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二六七
周秦诸子叙録(问琴阁评)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二七一
国教宣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四期 二八七
再宣国教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四期 二九三
原学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四期 三〇三
乡饮乡射礼演说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五期 三一三
乐律举隅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五期 三五三
祀典大义上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五期 三七一
祀典大义下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五期 三七三
庙祀与释奠之异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五期 三七七
王道真宰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六期 三八一
国学会演讲经术政治学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七期 四三一
易经预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七期 四九九
第十四册
陈北京总统府国务院保定议会曹吴巡阅使意见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一期 一
国是原理论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二期 五
国是原理论(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三期 一三
致总统意见质问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三期 一六
附讲名词法理绪言十则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四期 二三
请讲名词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四期 二五
国学会致北京总统府国务院保定议会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五期 三一
箴旧砭时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五期 三六
针旧砭时(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六期 三九
针旧砭时结论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四七
论国家性质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四九
致四川制宪处概略意见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五四
国学会讲学月刊临时增刊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五九
必也正名新义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九期 六〇
必也正名新义(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期 七二
宣告不能承认国会议员理由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期 七五
代国民电政府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期 七八
声讨民国国民叛国之宣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一期 八二
四川地方自治筹备会宣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一期 八五
覆旅京川同乡告济日灾电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二期 八八
遍告国人书发起地方自治宣言书书后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二期 九九
国家学决论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二期 一〇六
商榷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三期 一一六
商榷书(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一三四
商榷书(第三)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一三七
讲论孟谈国是寄何晓生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三期 一四二
存伦篇补义平议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四期 一五一
倡兴普及教育改良学制方法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四期 一一五六
国是揭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五期 一六五
更化篇议学制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一七九
甲子春学会演讲社致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一八五
共和钩沉平议示子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一八七
共和钩沉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一九五
建国宪法讨论通告国人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二〇一

民国国民叛国一篇书后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二〇五
国学学制改进联合会宣言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二〇九
改良学制议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二一一
国学研究社讲习专门学科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二二七
四川国学会举行乡饮乡射广告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二三三
广乡于国谈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二三四
论世变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二四〇
里昂见闻杂记感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二四三
国是学校根本解决论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二四九

熄杨墨(斯世怪骇感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二六一
致省长、督理厘正铜币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二十期 二六八
致孔教总会论规复夏正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一期 二七四
宪法沿革挈要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一期 二八〇
癸亥川兵事起国学会暨三会会议拟告国民并请仲裁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一期 二九〇
国民请愿喤引(转采成都两报)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一期 二九一
五族人民痛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一期 二九五
读吾五族人民痛言讨论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二期 三〇三
国教宣言致国民会议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二期 三〇九
函授社史学讲义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一期 三一六
函授社史学讲义(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二期 三一九
同文解字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四期 三二六
同文解字释例上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四期 三三二
同文解字释例下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五期 三三六
同文解字释例下(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六期 三四六
说史四纲(转载国学社史学讲义 续二期)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六期 三五一
周礼地域彪蒙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三六〇
易经卦名隶古定释诂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八期 三六六
周易经别卦名隶古定解诂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九期 三七四
易经卦名隶古定释诂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九期 三七八
周易下经卦名隶古定释诂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期 三八六
说文质疑广诂叙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一期 四〇八
续文史校雠匡谬正俗并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五期 四二二
说文部首笺正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四四〇
问琴阁覆川军总司令部函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一期 四四五
问琴阁覆政务厅函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一期 四四六
问琴阁覆函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四期 四四八
问琴阁覆陈泽霈督办函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四四九
问琴阁覆陈洪范师长函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七期 四五一
丙辰致北京徐鞠人电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一期 四五三
廖宋同致章太炎书(转载国民公报)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四五五
与叶秉诚谈学制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四五八
问琴覆函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四六三
问琴阁覆朱闇章函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四六四
问琴阁覆函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四六七
观澜社诗小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一期 四六八
题观澜诗社 《国学月刊》一九二二年第一期 四六八
益部两汉经师表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六期 四六九
益部先贤士女人物表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六期 四七〇
宋君西女子哀志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六期 四七一
文史校雠匡谬正俗制(附国学文选例)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二期 四七三
宋君西女子遗文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四期 四七七
后感旧诗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四七八
前感旧诗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四八四
赵云龙赠君传并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四九四
咏怀古迹尔疋台一首答观澜同社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四九七
辛亥自劾疏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四九八
道古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五〇〇
清瑾太妃挽歌辞选五首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五〇二
代人民呼吁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九期 五〇四
广谈丛说例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三期 五〇七
仿宋格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三期 五〇九
仿宋格言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五期 五一一
续宋人格言呻吟语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五期 五一一
驳梁启超清初五大经师说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五一四
评胡适国学季刊宣言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五一九
评胡适国学季刊宣言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五二六
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六期 五三一
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七期 五三五
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续前)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五四一
劝世文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五五〇
笔余闲话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五五三
请参禅悦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八期 五五三
浅近教科说 《国学月刊》一九二三年第十九期 五五五
答颜伯秦赠翰礼问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二期 五五七
答何雨辰问李澄波以侄为姊嗣称贞女否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二期 五五八
覆谢子厚问学程书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二期 五六〇
谈丛括论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五六三
评蒋竹庄讲佛学大意 《国学月刊》一九二四年第二十三期 五六九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序言
提起宋育仁,恐怕文化界和学术界知之者甚少,即便是专门从事史学研究的学者,对他的了解也不甚深入。那么为何这位生于晚清逝于民国、经历丰富、言行不凡、著作等身、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却长期没有得到学术界和文化界应有的重视,甚至长期被近代史教材所遗忘呢?这个历史人物值得我们去关注吗?他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珍贵的精神遗产?研读宋育仁留存后世的著述,将会加深我们对这位本应在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先贤的理解。
宋育仁属于未引起学术界重视的历史人物,要读懂其著述,理解其著述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首先应当对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其一生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故编者拟先对宋育仁的生平主要经历做一番梳理,以加深读者对宋育仁的了解,也为之后阅读本书做好铺垫。
一、生平主要经历
宋育仁(一八五八—一九三一),字芸子,又字芸岩,号道复、复庵,别号问琴、问琴阁主、鸱夷逸客,斋号问琴阁,私谥文康,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大岩凼(今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大岩凼)人,光绪己卯(一八七九)科举人,光绪丙戌(一八八六)科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纂修,翰林院检讨,光绪辛卯(一八九一)科乡试副主考,驻英、法、意、比四国二等参赞官,四川矿务、商务总局监督,湖北土药税务局总办,江南南菁学堂总教习,江西抚院总文案,江西铜圆厂总办,北洋造币厂总参议,直隶督院总文案,五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邮传部、礼部)顾问,国史馆代馆长,重修四川通志局总裁,四川国学院院长,《国学月刊》主编等职。
透过上述宋育仁一生所担任的职务,我们可以感受他丰富而不平凡的经历,其一生涉足教育、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等多个领域。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社会变动剧烈的晚清民国时期,诚如李鸿章所言此阶段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宋育仁心怀维新强国之梦,大半生都在不断探索富国强民之策,同时他还扮演了驻外使节、川渝报业鼻祖、巴蜀地区维新运动领袖与民族工商业创始人、西方文明的积极传播者、造诣深厚的国学大家等多种角色。下面具体分时段介绍宋育仁:
(一)从醉心科举到维新思想初步形成
宋育仁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六岁随先王父慰农公宦浙江,就传受书,过目辄能成诵,又好学成性,不俟父师督责,故以髫龀之年已能解贯经史大意,博闻强记,成学弗如。当时有神童之称。”
一八七四年七月,年仅十七岁的宋育仁,初应童子试便高中秀才。一八七六年,宋育仁得到四川学政张之洞的赏识,选入尊经书院,当时与宋育仁同时入选的还有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廖平、杨锐、吴之英等,宋育仁与廖平、杨锐、吴之英一度并称为“尊经四杰”。尊经书院并不以科举考试为唯一目的,还以培养通经致用人才为己任。在尊经书院求学期间,宋育仁一方面为夺得科举功名默默积蓄力量;另一方面他还涉猎了一些宣传维新思想的书籍以及西学著作。一八七九年,二十二岁的宋育仁,参加乡试,顺利中得举人。
一八八〇年,二十三岁的宋育仁远赴京城参加会试,此次宋育仁名落孙山。一八八三年,宋育仁受聘为四川颇有名气的资州艺风书院主讲。在艺风书院期间,宋育仁因学识渊博受到很多人称赞,“课程一放,士林始知时文、帖括外尚有经学词章,莫不欢喜、赞欢,欣然从风”,宋育仁当时虽年仅二十多岁,但“老师、宿学、十年以上长者,亦投贽称弟子”。在艺风书院担任主讲期间,宋育仁撰成了《周礼十种》《说文部首笺正》,其中《周礼十种》之一的《周官图谱》一书,为他后来提出的“复古改制”描绘出了初步蓝图。这些著作的诞生,使宋育仁开始受到士林推崇,声誉日高。
当时,朝中重臣户部尚书兼帝师翁同龢和工部尚书兼礼部尚书潘祖荫对宋育仁之才亦尤为赏识,一八八六年,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宋育仁再次进京参加会试,这次他高中进士,时年二十九岁。朝廷随即授其翰林院庶吉士,这使宋育仁有机会与京师各级官员接触,尤其是与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陈炽、黄遵宪等人的交往,极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一八八九年,宋育仁升任翰林院检讨。同年,宋育仁创作《三大礼赋》和《湘游赋》,朝中官员对两赋评价极高,誉之为“雅管风琴”,更有人惊叹曰:“其文有清二百余年,得未曾有”。
一八九一年,宋育仁受命赴广西担任乡试副主考官,广西之行使宋育仁对内地贫瘠落后有了直观、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列强侵略导致的边境水陆门户洞开的状况也对他产生了强烈的触动,宋育仁深刻认识中国维新改革亟不可待。同年,宋育仁奋发图强,写成了以批判时弊、宣传维新为主要内容的重要著作《时务论》,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非维新变法不可且维新亟不可待的观点,并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阐明了进行维新改良的具体主张。《时务论》的写成标志着宋育仁维新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宋育仁对边疆危机亦格外关注,一八九三年,他专门写下《守御论》一文,阐述了严峻的边疆形势,提出了“大治军旅以重边防”等一系列保卫边疆、捍卫主权的策略。

(二)从出使西方到积极参与维新运动
一八九四年,在兵部尚书孙毓汶的举荐下,宋育仁以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的身份,随公使龚照瑗出使西方,实则常驻伦敦,时年三十七岁。出使期间,他经常出入英国议院、学校并与工商界人士交流,广泛结交各界名流,与英国政界、学界、新闻界等知名及高层人士均有来往。这次难得的出国机会使宋育仁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感性直观的认识,增强了他主张学习西方、维新变法的决心。此外,还撰成《泰西各国采风记》(简称《采风记》),书中记録了他对西方(主要以英国为主)政治、教育、宗教、礼俗、公法考察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感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育仁出使期间,正值甲午战争之际,他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密切关注战事的进展。战争初起,宋育仁即上书朝廷,指出:“目前困倭之谋,异日防俄之计。”随后,清军在陆上和海上战场均接连惨败,宋育仁萌生了奇袭日本本土、逼日军回师救援的想法,为此,宋育仁积极奔走联络,与英国康迪克特银行议定借船款二百万英镑、战款一百万英镑,并计划买船十二艘,招募洋人水兵一旅,由前北洋水师总教习、副提督英国人琅威理率领。很快,“炮舰毕集,整装待发”。但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宋育仁“借洋款、购西舰、募洋兵、袭长崎”的计划彻底落空,他禁不住“抚膺私泣,望洋而叹”〖ZW(〗宋育仁:《借筹记》,线装单行本,一八九五年版,第一页。〖ZW)〗,清廷也随即下旨将他撤职,并召其回国。
宋育仁“奇袭长崎”之谋虽未成功,但他因此举而名声大振,在国内维新派中的知名度得到极大提高。一八九五年,宋育仁回国,随即受聘为北京强学会主讲,主讲“自强之学”,大力宣传其“复古改制”的主张,呼吁变法自强。第二年,宋育仁向朝廷上了名为《翰林院代奏呈请理财折》的奏折,主要内容为“开矿禁,制金币,设银行,行币案”〖ZW(〗萧月高:《宋芸子先生传》,载汪兆镛纂録:《碑传集三编》,卷三五“儒林”四,明文书局一九八五年版,第二三五页。〖ZW)〗,系统阐述其经济方面的维新思想,未被朝廷采纳。
一八九六年,宋育仁被清廷任命为四川矿务商务总局监督,办理四川商务、矿务事宜。宋育仁回四川后,主要负责商务事宜,他设商务局于重庆,以“保地产,占码头,抵制洋货,挽回利权”为宗旨,以“不招洋股,不借洋款,不动官款;官商分厂,各公司自主,商务局不过问”为原则,大力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在担任四川矿务、商务总局监督期间,宋育仁主持兴办了许多实业公司,先后在重庆、成都、泸州、嘉定等地,开办了洋车、洋烛、煤油、煤矿、玻璃、白蜡、卷烟、药材、青麻、锑沙等公司,并在北京、上海、嘉定等发达地区设立办事处。宋育仁还着手创设由重庆、上海商人合办的“川省火油公司”。此外,宋育仁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支持兴办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与政策,为较为封闭落后的巴蜀地区带进了一股新的风气,在他的推动下,三十多家公司兴办起来,巴蜀地区几乎为零的民族工商业得以起步和发展。宋育仁因此扮演了“巴蜀地区近代民族工商业开创者”的角色。
一八九七年,国内维新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维新派掀起了办报刊、创学会的热潮,宋育仁积极响应。当年十一月,他与友人于重庆创办《渝报》,此为四川近代史上的第一份报纸,也是第一份具有维新改良倾向的刊物,宋育仁因此而被称为四川报业鼻祖。《渝报》在办刊宗旨和形式上效法当时享誉全国的《时务报》,以宣传维新变法、呼吁救亡图存为特色,大力介绍国内外政治形势、经济、科技等发展状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渝报》宣传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提出“兴民权”的主张,提倡进行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对发展商业高度重视,大力呼吁振兴民族商业,呼吁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等。宋育仁除担任《渝报》总编外,还在《渝报》上发表了大量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主要有:《复古即所以维新论》《原学校》《时务论》《翰林院代奏宋检讨呈请理财折》《四川商务局招设公司章程十五条》《守御论》《车里界议》等。在宋育仁的主持下,《渝报》对维新变法的宣传,开启了四川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这让地处内陆的巴蜀民众不再闭目塞听,给一批先进青年以启迪和教育。
一八九八年初,清廷下诏改革科举制度,专门设立“经济特科”,命令由三品以上的京内外官员推荐“洞达中外时务”“通晓实学”的人才入京应试。四川地方官员推荐经济特科人才四人、出使外洋人才五人,宋育仁均名列其中。湖北巡抚谭继洵亦推荐宋育仁为出使外洋人才,可惜,清政府对他并未重用。
一八九八年四月,宋育仁受聘为母校尊经书院的山长,在主持尊经书院期间,宋育仁以“发扬圣道,讲求实学”作为书院的办学宗旨,设置伦理、政事、格致三大类课程,大力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学说,积极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宋育仁主持下的尊经书院,实行了与之前有所区别的独特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内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四川长久以来信息闭塞、文化科技落后的境况得以改善,“一时人文蔚起,蜀学勃兴”〖ZW(〗转引自黄宗凯、刘菊素等:《宋育仁思想评传》,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七年版,第一〇页。〖ZW)〗。在宋育仁主持尊经书院的影响下,四川各地创办了不少新式学校,有中西学堂(成都)、新亚书院(荣县)、广安官立学堂(广安)、遂宁学堂(遂宁)、川东洋务学堂(重庆)等。
一八九八年五月,宋育仁响应老同学杨锐以及川籍京官骆成骧等在京城创办蜀学会之举,他与好友潘祖荫、邓镕、廖平等四川维新派人士在成都发起成立了同名团体——蜀学会,这是四川第一个有着明确政治倾向的维新团体,该会宗旨为“以通经致用为主,以扶圣教而济时艰”,在成都设立总会,各府、州、县设立分会。蜀学会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为讲演集会,宋育仁与同窗吴之英、廖平担任了讲演的绝对主力。蜀学会成立后,宋育仁随即创办了《蜀学报》,大力传播西学,积极宣传维新变法,这是成都近代史上的第一份报纸。随后,宋育仁主持编印了《蜀学丛书》,该丛书在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制度的同时兼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此外,宋育仁主持翻印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书,旨在介绍和传播西学,他还亲自为《法意》作注,写成《法意钞案》。
百日维新期间,宋育仁虽身处成都,但密切关注京城维新运动的进展,与京城维新派积极分子、昔日同窗好友杨锐频繁书信往来,及时了解京城变法运动的最新态势。戊戌政变后,作为四川蜀学会领导人和《蜀学报》创办者的宋育仁也难逃牵连,他的四川商务、矿务监督之职遂被清廷罢免,川省“一切新政悉罢行,商务矣坐废”〖ZW(〗宋维彝等:《宋芸子先生行状》,一九三一年版。〖ZW)〗。宋育仁将已创建的煤油、煤矿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仍交由川商公司专门办理。在河南巡抚刘树棠、湖北巡抚谭继洵、礼部右侍郎唐景崇等封疆大吏及京官的一致竭力保奏下,宋育仁逃过一劫,回京赋闲。

(三)从京城赋闲到从事经济、文教工作
戊戌政变后,宋育仁被革职,返京赋闲待命。一九〇〇年七月,与宋育仁有师友之情的管学大臣兼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因反对清政府对外宣战而惨遭清廷杀害,宋育仁恐自己亦受株连,加之翰林院已被烧毁,八国联军亦进逼北京,京师告急,情急之下,他奔向京郊西山以求避难。在西山,宋育仁与同来此避难的词学名家王佑遐、朱古微、刘伯崇等人感念时艰,一唱一和,共作词三百零七首,后辑为《庚子秋词》一书。
宋育仁得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行至西安,亦追随至此,后清廷在西安发布“变法”上谕,下诏求言。宋育仁欣闻清廷欲行变法新政,乘机上奏朝廷,“复陈两书,一为理教务,一为理财政,又拟币制四纲曰:定金位,齐银币,制铜币,行纸币,虽奉旨诏议,而终格不行”〖ZW(〗宋维彝等:《宋芸子先生行状》,一九三一年版。〖ZW)〗。他的奏折虽奉旨交议,但最终未被清廷采纳。宋育仁深感郁闷不得志,适值此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宋育仁去湖北,并保荐宋育仁为“湖北补用道”,清廷答应了张之洞的奏请,宋育仁遂以道员身份离京赴鄂。
抵鄂后,张之洞任命宋育仁为湖北土药税局督办,驻宜昌,主管湖北全省土药事务。湖北官员均以此职为美差,得此差者,均升官发财而去,而宋育仁上任后不但自己洁身自好,还严惩中饱私囊之属下,而且改革税法,旨在令后继者难以贪污舞弊,“处脂不润,及卸事一无所蓄”。宋育仁廉洁奉公的作风,触动了湖北官场中一大群官吏的经济利益,引来了他们的仇恨,于是他们多次向张之洞参奏宋育仁,导致宋育仁在湖北官场的处境日益危险。好在张之洞不为谗言所动,对宋育仁深信不疑,继续留用。一九〇二年底,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这使反对者对宋育仁的攻击更加肆无忌惮,恰好一九〇三年朝廷开经济特科,在工部侍郎唐景崇、礼部侍郎张亨嘉的举荐下,宋育仁离鄂赴京应考。在考试中宋育仁成绩优异,名列前茅,但开榜后,有朝中大臣弹劾宋育仁为康有为、梁启超同党,因此,清廷并没有启用他。经历了此次应考,宋育仁对仕途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后江苏学政唐景崇十分赏识宋育仁之才,特聘宋育仁任江南南菁学堂总教习。一九〇四年,宋育仁兼任该学堂监督。同年,宋育仁到达上海,受聘为工部尚书、会办商约大臣吕海寰的幕僚。随后,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在上海设立编译所,令宋育仁负责其事。当时正值吕海寰与美国人精琦〖ZW(〗精琦时任清政府财政顾问,为美国驻菲律宾前调查专员,耶鲁大学教授,号称“金融专家”。〖ZW)〗商议改革币制事宜,邀请宋育仁参与商议。精琦主张由美国帮助中国管理财政,宋育仁力主“自主币制,不容外人置喙”,并上书朝廷,驳斥精琦的“理财主张”多达七十余条,最终,精琦方案被“暂行停议”,未予实行。此事后,宋育仁精于财政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驻上海的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非常赏识宋育仁的经济才华,等他调任江西巡抚后,“旋调(宋育仁)赴南昌,委以综文案,专掌本省财政,兼理铜圆厂,稽出入蕴弊;事毕,即委以总办厂务”,卸职后宋育仁分红白银二千五百余两,他分毫未留,全部将钱捐建滕王阁。
一九〇八年,宋育仁受聘入直隶总督杨士骧幕中,同时任北洋造币厂总参议。之后,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一些新成立的部门抢着聘用以擅长新学闻名于时的宋育仁:学部任命宋育仁为一等咨议;礼部先任命其为记名丞参,后聘宋育仁为礼学馆总纂,令他主编《皇室典范》,到一九一一年“裁礼部,设典礼院”时,改任宋育仁为直学士;民政部任命宋育仁为国志馆总纂;度支部任命其为顾问;邮传部任命其为二等顾问。此外,在川汉铁路公司拟改为商办之前,川籍京官发起成立四川铁路议会,宋育仁被公推为铁路议会议长。一九一〇年,京师大学堂聘任宋育仁为经科教习。
二十世纪初,宋育仁一方面依然坚持其维新主张,并积极参与组建立宪政党。一九一一年,他与劳乃宣等人发起成立帝国宪政实进会。另一方面,宋育仁反对革命,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他十分惊恐,立即联合同僚上奏清廷,请求朝廷增兵加饷,迅速镇压,清廷答应了他的请求,“由度支部筹拨饷银一百万两,已饬其迅速赴川矣”〖ZW(〗《德宗景皇帝实録》(九)(附《宣统政纪》),卷六十二,宣统三年九月上,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版,第一一四五页。〖ZW)〗!但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帝溥仪被迫退位,宋育仁的君主立宪梦化为泡影,他携家眷离京遁至茅山,“垦山开荒,以为生计”。

(四)从支持“保皇”到致力文教工作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但宋育仁对共和制度并不赞成,依然希望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此时他的政治主张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党人的政治主张极为相似,其内心深处的皇帝情结依然极为浓厚。民国建立之初,虽然皇帝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宋育仁内心希望皇帝再现的欲望却活跃起来。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宋育仁藏身的茅山也未能幸免于难,家产全部毁于战火,宋育仁举家投入张勋幕府。
一九一四年,宋育仁应时任国史馆馆长的恩师王闿运之邀进京,先后被委任为国史馆协修、纂修,还一度代行馆长之职。除修史外,宋育仁“至京则端衣说周公反政事”〖ZW(〗萧月高:《宋芸子先生传》,载汪兆镛纂録:《碑传集三编》,卷三五“儒林”四,明文书局一九八五年版,第二三六页。〖ZW)〗。当时,清朝遗老劳乃宣在京公开主张复辟帝制之说,并将其所著《共和正解》《续共和正解》等文章广泛散布于京师内外。宋育仁阅览劳文后,给袁世凯上书,建议袁世凯效仿《春秋》“王鲁亲周”之义。宋育仁的建议为自己招来了 “主张变更国体,还政清室”的嫌疑,袁世凯把他与劳乃宣视作鼓吹“复辟”之同类,“袁大怒,将其关入步军统领衙门,初欲杀之,以立威。继以书生无凭借,不足为患,乃递遣回籍安置”。从袁世凯手下逃过此劫后,宋育仁即以当代箕子自居,宣称不再过问政事。
一九一五年,袁世凯意欲称帝,指使其部下发动各地官绅请愿请求袁世凯称帝,美其名曰“劝进”。袁世凯心腹四川将军陈宧欲利用宋育仁的声望,令他领衔四川官绅,举行“劝进”,宋育仁痛斥袁世凯为王莽,他以佯狂拒绝“劝进”,因此,他遭到陈宧的威胁,“屡被胁迫,终不应,再招杀身之祸,后蒙山以避之”。直到一九一六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年近花甲的宋育仁才得以从蒙山复还成都。
一九一六年,宋育仁受邀担任四川国学院主讲。次年,他被聘为四川国学院院长,兼教授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二〇年,四川国学会成立,宋育仁受聘为会长。一九二一年,宋育仁被聘为四川通志局总纂,负责主修《四川通志》,同时其故乡富顺县聘请他主持编修《富顺县志》。一九二二年,宋育仁与四川国学会同仁共同创办《国学月刊》杂志,并担任杂志主笔,发表了大量著述。一九二四年,一度中断的重修四川通志局重新成立,宋育仁又被聘为总纂,主持《四川通志》的修纂工作,同时兼修《富顺县志》。一九三一年,由宋育仁主持修纂的《四川通志》完成初稿,同时由他兼修的《富顺县志》刻印完毕。在主持修完两志后,宋育仁不幸于同年病逝于成都,终年七十四岁。去世后,其弟子以“文康”私谥之。

总之,宋育仁以其卓尔不凡的言行扮演了多种角色: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节、维新思想家、维新实践家、川渝报业鼻祖、川渝民族工商业的创始人、巴蜀地区维新运动领袖、传播西方文明的急先锋、素养深厚的国学家等,他无疑是近代中国芸芸众生中少数杰出人物之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及近代史上,宋育仁应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宋育仁把探求强国富国之策作为其一生的追求,为此他运用所掌握的西学知识,结合深厚的国学素养,对工商业、金融业、农业、交通、军事、教育等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他所提出的强国富国之策,对于目前的改革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由于时代与阶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宋育仁身上的闪光点与局限性并存。比如,尽管宋育仁试图会通中西,揉合新旧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最终只能形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理论形态,显示出其思想体系的不成熟性。另外,宋育仁难以摆脱传统对他的束缚,以“中体西用”作为其构建维新理论的指导原则,对于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并没有进行彻底批判,甚至还津津乐道。
二、《宋育仁文集》出版说明
宋育仁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著述无论从数量还是从门类来说,都多得令人汗颜。其著述门类庞杂,包罗万象,涵盖经学、小学、诗词、时论、财政、史学、书牍等诸多门类,关于宋育仁的著述情况,在编者撰写的《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请读者参阅。
(一)《宋育仁文集》出版意义
首先,著述往往是著者思想之体现,宋育仁著述是研究宋育仁的第一手文献,出版《宋育仁文集》,理清宋育仁的著述情况,对深化研究宋育仁这位长期不被学术界重视的历史人物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支撑。
宋育仁的著述极其丰富,数量之多,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可惜亡佚者甚多,留存于世的也仅为其中很少一部分。但因这些著述大多散落于全国各地,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全面、系统、深入的整理,这对研究者而言,无疑增加了很大的阻力。编者就曾深受其折磨,在撰写以宋育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学术专著《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的过程中,就因搜集宋育仁著述而饱尝艰辛。有鉴于此,编者立志将散存于各处的宋育仁著述最大限度搜寻到一起结集出版,这将对读者及研究者查阅宋育仁著述提供便利。经编者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张慧霞、李强等人历时近三年的不懈努力,使本书得以出版。
其次,宋育仁综合素养颇高,既有深厚而扎实的国学素养,又有较为丰富且宽广的西学知识,可谓博通古今,学贯中西。
就其国学素养而论,宋育仁自幼饱读诗书,多年接受儒学教育熏陶,对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有精深的研究,撰写了大量国学方面的著作,治学范围涉及经学、史学、小学、诗词学等诸多门类,其中以他对经学的研究成果最多。就其西学素养而论,宋育仁有同时代绝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走出国门担任外交官的特殊经历,宋育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参观西方社会,撰成了在近代学术文化史上颇负盛名的《泰西各国采风记》一书,反映了宋育仁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认识,这对了解近代英国具有参考价值。此外,宋育仁为构建其宏大的维新思想体系,撰写了大量宣传维新之作,并对晚清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之策,虽然这些对策没有被当时最高统治者采纳,但宋育仁关于币制、农业、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对当今的改革仍然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可见,一方面,本书收録的大量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尤其对于研习儒家经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还收録了大量关于宋育仁对时局观察的文字,既有宋育仁对西方文明及西学的观察体悟,也有富国强国的维新之策等,这些策论对于深入研究近代维新运动史、近代思想史乃至近代史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再次,宋育仁善于交际,对象既有达官显贵,也有当时一些知名学者、社会名流等,宋育仁与翁同龢、张之洞、孙毓汶、潘祖荫、王闿运、廖平、杨锐、刘光第、陈炽等均有交往,如陈炽的名作《庸书》写就之后,就邀请宋育仁为之作序。另外,宋育仁与民国年间四川军政要员有大量的书信往来,还有关于国学争论中批评梁启超、胡适等人的学术观点的文章,这些书信、文章等珍贵数据丰富了近代史数据的宝库,有助于从侧面来审视近代人物及近代史,希望这对了解研究近代人物及近代史、晚清民国史有所稗益。
(二)《宋育仁文集》编选说明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有以下几点编选原则,需要向读者说明。
其一,关于本书收録作品署名情况
书中收録的绝大多数著述署名为“宋育仁撰”,但也有少数为宋育仁主编或者监订的作品,本书对此类作品全部收録。如《正本学社讲学类钞》(此书由宋育仁主编,其中有部分内容为宋育仁撰写)和《诸经说例》(此书由宋育仁监订)就属于此类著述。
其二,关于本书收録内容相同、版本不同的著述情况
对于一些内容基本相同但版本不同的著述,本着尽可能全面的原则,将编者能找到的各种版本全部收入,以此来突显该文献的重要价值,如《问琴阁文録》《问琴阁诗録》《时务论》《采风记》就收録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时务论》和《泰西各国采风记》,这两部著作为宋育仁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是他闻名于当时士林的代表作。
《时务论》写成于一八九一年,时年宋育仁三十三岁,是一部体现宋育仁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此书于一八九五年被进呈光绪帝,并在维新运动期间,在《渝报》和《蜀学报》上连载。在《时务论》中,宋育仁谴责了列强的侵略行径,抨击了国内吏治腐败等黑暗现象,介绍了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等状况,系统地提出了变革现状的维新主张。此书自问世以来,备受时人和后世推崇,如《皇朝蓄艾文编》的编者于宝轩评价此书“以西法证古制,本本源源,寻得碻据,对症发药,痛下针砭。字里行间,无限苦心孤诣,阅者幸勿以安石复古议之。”足可见其受重视程度。
另外一本体现宋育仁维新思想及他对中西文明看法的重要代表作为《泰西各国采风记》,简称《采风记》。此书为宋育仁在甲午战争期间出使英国所撰,体裁为随感性质的笔记,分为“政术、学校、礼俗、教门、公法”五卷,书中宋育仁一方面介绍了西方文明,体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出国之后对异域的看法,这对了解近代西方尤其是近代英国的情况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书中宋育仁不断地进行中西古今相关情况之比附,抨击时弊,倡议时政,主张维新变革,并提出一些变革现状的具体主张。此书自问世以来就备受推崇,有多种版本刊行于世,既有独立成书的版本,如刊刻于光绪二十一年的《泰西各国采风记》五卷,也被一些丛书收録其中,如以辑録自强、改革言论而闻名的《皇朝蓄艾文编》《小方壶舆地丛钞》这两种丛书中都收録了《泰西各国采风记》。此外,在由钱钟书先生担任总主编、朱维铮先生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郭嵩焘等使西纪六种》,也将《泰西各国采风记》收録其中。
其三,关于本书所收文献的分类情况
对本书中收録作品进行合理的分类,是在主编此书过程中遇到的颇为棘手的问题,原因在于宋育仁的著述包罗万象,种类繁多。考虑再三,编者决定以宋育仁晚年主编的《国学月刊》作为分类的标尺,将所有拟收入本书的文献分为“《国学月刊》外的宋育仁著述”和“《国学月刊》中的宋育仁著述”两大类,如此分类,主要着眼于以下考虑:《国学月刊》是宋育仁晚年与四川国学会同仁主编的刊物,其中宋育仁是写稿量最多的作者,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这些文章构成宋育仁著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持原书原貌,“《国学月刊》中的宋育仁著述”按照杂志当初发表宋育仁作品时所设类别进行分类。“《国学月刊》外的宋育仁著述”则主要依据经学类、小学类、时务类、诗文类和史志类进行编排。
期待本书的出版能有助于宋育仁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的研习。
董凌锋
二〇一六年八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