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全十四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上海图书馆 定价 8500.00
责任编辑 靳志雄 ISBN 978-7-5013-6287-5
出版时间 2017-10-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7-10-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大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K825.4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2017年正值张元济诞辰150周年,为此上海图书馆将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全文影印。内容上,接受张元济信札的约有一百四十五人,写信给张元济的约有三百五十人。其中清朝遗老沈曾植、陈三立等,民国高官熊希龄,实业巨子盛宣怀等与张元济往来信札均有收录。时间上跨越了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張元濟信札
致伯文 一
致卜舫濟 三
致蔡敬襄 五
致蔡元培 六
致陳保之 七
致陳光垚 一一
致陳漢第(五通) 一二
致陳叔陶 一七
致陳星煒(二通) 一八
致陳嶽生 二〇
致陳鑄夷 二一
致德錩 二二
致丁乃昌 二三
致丁乃剛 二四
致丁石如 二五
致董康(四通) 二六
致董壽慈 三一
致杜福堃 三二
致范迪襄(二通) 三三
致范鳴 三九
致芳玉 四一
致費師洪 四二
致佛凡 四六
致傅增湘(二百五十二通)(一) 四七
   第二册
張元濟信札
致傅增湘(二百五十二通)(二) 一
致富敏安 三一一
致高鳳岐 三一二
致顧廷龍 三一三
致胡羽高(二通) 三一五
致胡樸安 三一七
致胡文楷 三一八
致胡先骕 三一九
致黃強(四通) 三二一
致黃元吉(二通) 三二六
致黃允中 三二九
致江恒源 三三〇
致江庸 三三二
致江畬經(三通) 三三三
致姜殿揚 三三七
致姜殿揚、丁英桂 三三八
致蔣維喬(十七通) 三三九
致金武祥(五通) 三六三
致晉昌 三七一
致景楊 三七二
致孔昭焱(八通) 三七三
致雷通群 三九一
致黎照寰 三九二
致李高氏(二通) 三九四
致李宣龔 三九六
致李亞農 三九七
致林鈞 三九八
致林紹年(二通) 四〇〇
致劉承幹(二百三十五通)(一) 四〇六
   第三册
張元濟信札
致劉承幹(二百三十五通)(二) 一
致劉放園 二七三
致劉園 二七五
致劉錦藻(二通) 二七七
致陸純伯 二八〇
致陸肖雲 二八一
致呂賀(三通) 二八二
致穆湘瑤(二通) 二八五
致潘承弼(八通) 二八七
致潘承厚(十六通) 二九五
致潘承厚、潘承弼(二通) 三二八
致錢泰(三通) 三三三
致秦冰臺 三三六
致秦鼎 三三七
致屈燨(十六通) 三三八
致瞿啟甲 三六一
致群伯 三六三
致森甫 三六四
致邵力子 三六六
致沈曾植 三六七
致沈熲(七通) 三七〇
致沈縵雲 三七八
致沈隱濂 三八〇
致盛宣懷(三十二通) 三八一
致石成章(二通) 四七六
致孫鏘(五通) 四七八
致孫毓修(一百四十六通)(一) 四八四
   第四册
張元濟信札
致孫毓修(一百四十六通)(二) 一
致譚延闓 一四九
致唐文治(五通) 一五〇
致唐玉虬(三通) 一六〇
致陶葆廉(二通) 一六四
致汪康年(四十九通) 一六六
致汪康年、汪詒年(三通) 二六四
致汪榮寶 二七三
致王德溥 二七五
致王念曾 二七六
致王式通(二通) 二七九
致王式通、孔昭焱、李家駒 二八二
致王蜀瓊(三通) 二八四
致王雲五、李宣龔 二九〇
致王舟瑤、劉承幹 二九二
致王佐 二九三
致翁之熹(四通) 二九四
致吳湖帆(八通) 三〇一
致吳士鑒 三一〇
致吳元亮 三一三
致吳元枚 三一四
致夏成達 三一六
致夏敬觀(二通) 三一七
致夏偕復(四通) 三二〇
致夏寅官 三二六
致謝輯甫 三二九
致謝禄蔭(二通) 三三一
致辛伯 三三三
致星波 三三四
致薛典曾 三三五
致嚴璩(三通) 三三六
致嚴少吾 三四三
致顏文凱 三四五
致葉爾愷(二通) 三四六
致葉恭綽(十七通) 三四九
致葉景葵(六通) 三七四
致弈齋 三八一
致尹讓能 三八二
致俞恒農 三八四
致俞榮昌祖母 三八六
致俞志賢 三八七
致袁子羽 三八八
致贊思 三八九
致張德培 三九〇
致張國淦(三十通)(一) 三九一
   第五册
張元濟信札
致張國淦(三十通)(二) 一
致張君勱(二通) 一〇
致張康道 一五
致張屏翰 一六
致張任政(二通) 一七
致張申卿 二〇
致張申源 二一
致張耀曾 二二
致張仲英 二三
致張仲瀛 二四
致章梫 二五
致趙鳳昌 二六
致趙榮長、王紹曾、錢鍾夏 二七
致趙熙 二八
致趙志清(二通) 三〇
致鍾器 三二
致周昌壽(五通) 三四
致周起予 四〇
致周慶雲 四一
致朱貫三(二通) 四四
致朱積權 四六
致朱文鈞 四七
致朱希祖(五十九通) 四九
致朱卓人(三通) 一七一
致宗舜年(三通) 一七四
致商務印書館出版部 一七七
張元濟友朋信札
白堅(四通) 一七八
寶軒 一八二
鮑慶林 一八三
岑仰之(九通) 一八四
陳邦福 二〇二
陳寶琛 二〇五
陳彬龢 二〇七
陳炳泉 二〇九
陳伯權 二一一
陳昌豫(三通) 二一三
陳光垚(二通) 二一八
陳漢第(五通) 二二〇
陳夔龍(六通) 二二六
陳乃乾(六通) 二三五
陳其謙 二四三
陳三立(三通) 二四五
陳劭恒 二四九
陳叔陶(三通) 二五二
陳同軾 二五七
陳星煒(六通) 二五九
陳演周(三通) 二六五
陳垣(三通) 二七二
陳嶽生(四通) 二七七
陳韞山(二通) 二八二
陳澤延(五通) 二八五
陳柱 二九四
陳鑄夷 二九九
陳子清(二通) 三〇〇
陳祖經(二通) 三〇四
褚德勤(二通) 三〇八
褚淦清 三一三
鄧邦述 三一四
丁乃昌(二通) 三二一
丁乃剛 三二七
丁少安 三二四
丁聲雲 三二五
丁石如 三二七
丁英桂(五通) 三三〇
丁英桂、姜殿揚(二通) 三三九
董康(三通) 三四一
董壽慈(五通) 三四六
杜福堃 三五二
杜就田 三五四
范迪襄 三五六
范鳴 三五八
費師洪(六通) 三六〇
傅增湘(三百五十六通)(一) 三七一
第六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傅增湘(三百五十六通)(二) 一
   第七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傅增湘(三百五十六通)(三) 一
   第八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傅增湘(三百五十六通)(四) 一
富敏安 三四七
高鳳謙 三五一
高文彬、高文海 三五二
葛啟麟 三六一
顧吉哉 三六二
顧立仁(五通) 三六四
   第九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顧實(九通) 一
顧世謙 一七
郭繼泰 一八
含虛上人 二〇
韓摩 二二
何晉彝(二通) 二四
賀鏞棠(二通) 二九
胡適 三七
胡文楷 三八
胡先骕 四三
胡永根 四四
胡羽高(二通) 四五
黃葆戉(二通) 五〇
黃靜華 五四
黃慕韓 五五
黃強(六通) 五七
黃文榮(二通) 六九
黃元吉(二十三通) 七四
黃允中(八通) 一〇五
江恒源(四通) 一二〇
江庸(五通) 一二六
江畬經(四通) 一三四
姜殿揚(二十一通) 一三八
蔣鹍(十九通) 一七一
蔣夢麟(三通) 二一〇
蔣叔南 二一五
蔣維喬(九通) 二一六
蔣仲茀(二通) 二二七
金肇泰 二三六
菊英 二三八
柯邵忞 二三九
孔憲綱(四通) 二四一
孔昭焱(七通) 二四七
奎勝 二六三
黎照寰(三通) 二六四
李葆忠(四通) 二六八
李高氏(十通) 二八一
李駿良(五通) 三〇六
李通 三二三
李宣龔(十七通) 三二五
李煜瀛(二通) 三四八
李宗侗 三五〇
厲鼎驤 三五一
梁仁傑 三五四
梁雙英(二通) 三五五
梁思順(二通) 三五九
廖恩壽 三六三
林葆恒 三六四
林灝深 三六七
林鈞(二通) 三六八
林伍 三七六
林志鈞(三通) 三七七
林志烜(三通) 三八二
林志烜、丁英桂 三八六
淩昌煥 三八七
劉承幹 三八九
劉放園(十三通) 三九一
劉園(六通) 四〇六
   第十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劉書勳 一
劉文烈 二
劉燕翼(三通) 三
劉之泗(三通) 七
盧賓笙 一〇
羅振常 一二
羅振玉(二通) 一三
呂賀(二十四通) 一九
呂華(二通) 四七
呂思恭(五通) 五一
呂在廷(二通) 六三
馬衡(五通) 六七
馬啟鈞(二通) 七四
馬裕藻(六通) 七九
孟李孝卿(二通) 九〇
孟少泉 九四
繆荃孫 九五
莫棠 九六
聶芳 九七
聶其傑(三通) 九九
潘承弼 一〇四
潘詩憲(六通) 一〇六
潘增桂 一二四
潘宗周(四通) 一二八
浦煜華、浦立三 一三三
齊東源 一三五
錢錕森 一三八
錢泰(四通) 一三九
錢泰、錢恒 一四四
錢原君 一四六
錢宗澤 一四八
秦艾三(三通) 一五〇
秦鼎 一五五
秦銓 一五八
瞿啟甲(十五通) 一六〇
饒孟任(二通) 一八〇
任芳玉 一八三
任訥 一八五
任繩祖 一八七
商衍鎏(二通) 一八八
尚久懃(八通) 一九一
尚顯伯玉(二通) 二一三
邵力子(二通) 二一七
邵哲民 二二〇
沈曾植(十三通) 二二七
沈德鏞(六通) 二四四
沈恩孚(三通) 二六三
沈鈞儒(七通) 二六八
沈立德(二通) 二七九
沈頌商(四通) 二八三
沈衛(五通) 二九一
沈挹青(二通) 二九七
沈隱濂(三通) 三〇二
盛孚泰(二通) 三一一
盛宣懷(五通) 三一四
石成章(四通) 三二三
石傳書、石傳經 三三〇
石漢成 三三二
石銘 三三三
石粟田 三三七
史久芸(五通) 三四〇
粟大同 三四五
孫貴定(九通) 三四九
孫楷第(四通) 三六四
孫鏘(十通) 三七一
孫慎欽 三八六
孫世俊 三八八
孫希皓、劉春山、仇培芝 三九〇
孫毓修(五通) 三九二
孫錚(五通) 三九八
   第十一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孫壯(四通) 一
談天白(四通) 八
譚新□ 一九
譚延闓 二一
譚澤闓(六通) 二三
唐文治(二十七通) 二九
唐玉虬(四通) 八四
唐鉞 九九
陶葆廉(九通) 一〇〇
汪龍超 一一六
汪詒年 一一八
王秉恩 一一九
王德溥(五通) 一二二
王豐鎬(二通) 一三四
王久徵 一三八
王邁常(二通) 一四〇
王蘧常(四十通) 一四四
王聖堂 二〇一
王式通(七通) 二〇三
王蜀瓊 二一三
王體仁(二通) 二一六
王維楣 二一八
王文進(四通) 二二〇
王蔭泰(二通) 二二四
王雲五(三通) 二二八
王芸青 二四二
王造時 二四五
王政(二通) 二四八
王仲屏(四通) 二五一
王仲陶(二通) 二六四
王佐 二六六
文鎬 二六九
翁之憙(六通) 二七〇
吳孟西 二八三
吳其昌(二通) 二八四
吳元亮(二通) 二八七
吳元枚(二通) 二九一
伍朝樞 二九五
夏敬觀(三十八通) 二九八
夏期觀 三四二
夏少泉(二通) 三四四
夏氏 三四八
夏偕複(十七通) 三五一
夏許德蘊(二通) 三七八
夏寅官(七通) 三八四
   第十二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謝承灝(十三通) 一
謝承流 二五
謝承裕(三通) 二七
謝鼎(二通) 三二
謝觀(六通) 三七
謝輯甫(二通) 四六
謝金垣(二通) 五一
謝堃榮(四通) 五六
謝禄蔭(九通) 六二
謝湘(二通) 七八
謝祖元 八三
謝祖莊 八四
邢端 八六
熊式一(三通) 八七
熊希齡(二通) 九二
熊振濂(五通) 九六
徐伯鈞 一〇七
徐亮(二十一通) 一一一
徐念劬(三十通) 一三四
徐世榮 一六五
徐衍忠 一六七
徐之模 一六八
許寶和 一七〇
許久(二通) 一七三
許來青(六通) 一八五
許魯(四通) 一九五
許徐氏 二〇九
許以華 二一二
許湛儒(二通) 二一五
薛安叔(五通) 二三四
薛典曾 二四一
薛治(二通) 二四四
嚴復(十九通) 二四九
嚴槐林(二通) 三九三
嚴璩(五通) 三九六
嚴少吾 四〇七
嚴智怡(四通) 四〇八
顏景旒 四一六
   第十三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楊鼎華 一
楊國熙 五
楊汲三 一〇
楊熊祥 一一
姚瀛(十二通) 一二
姚裕齋(三通) 二七
葉爾愷(二十三通) 三三
葉恭綽(二通) 五七
葉景葵 五九
尹讓能 六〇
瑛 六三
余肇康(二通) 六四
俞陛雲(二通) 六七
俞明頤(八通) 七〇
俞張氏(二通) 八三
喻長霖 八八
袁川 八九
袁慶萱 九一
袁子羽 九三
悅珍 九五
曾彝進 九六
查豐詒 九七
查馮氏 九九
查藎孫(二通) 一〇二
張□憲 一〇六
張伯苓 一〇八
張福康 一一〇
張國淦 一一三
張海畫 一一四
張繼垣 一一五
張家昌(二通) 一一六
張君勱(二通) 一一九
張鯤化 一二六
張立(十三通) 一二九
張夢痕 一六三
張屏翰(四十一通) 一六六
張其綱(九通) 二四六
張啟瑞(二通) 二五七
張任政(十三通) 二六一
張申卿(二通) 二八四
張文炳 二八八
張耀曾 二九〇
張一麐(二通) 二九一
張元傑(四通) 二九四
張元炘(三通) 二九八
張雲龍 三〇三
張仲英(二通) 三〇四
張仲瀛(三通) 三〇七
張朱氏 三一〇
張子良 三一一
張宗祥(三通) 三一四
張祖頤(十五通) 三一七
章□□ 三三七
章炳麟 三四〇
章梫(二通) 三四一
章震庵(二通) 三四六
趙鳳昌(四通) 三四九
趙榮長、王紹曾、錢鍾夏 三五五
趙萬里 三五八
趙熙 三五九
趙義民 三六二
趙志清(八通) 三六三
趙尊嶽(十通) 三七五
鄭貞文(七通) 三八九
鄭之章(四通) 四〇二
支□三 四〇六
志生 四〇八
鍾器 四一〇
周昌壽(四通) 四一三
周達 四一九
周起予 四二〇
周善培(二通) 四二二
周同昭(二通) 四二四
周文濬(二通) 四二六
周夏桂徵 四三四
周振民 四三五
朱寶瑨 四三七
朱斐章 四三九
朱積權(二通) 四四〇
朱同祖(三通) 四四三
   第十四册
張元濟友朋信札
朱希祖(七十二通) 一
朱襄耀 三〇五
朱許寶璿 三〇七
朱堯華 三一〇
朱志燮(二通) 三一一
朱中起 三一五
朱卓人(四通) 三一八
朱宗暉(四通) 三二四
朱宗林 三三五
朱祖謀(二通) 三三六
祝鳳怡(二通) 三三八
莊清華 三四〇
宗舜年(二十七通) 三四二
未定姓名者(六通) 三九三
商務印書館(三通) 四〇〇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 四〇四
 
前言[ 滚动 - 展开 ]  
 
《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前言

张元济先生(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壬辰(189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清政府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传授新学,并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变法失败,被革职后寓沪,由李鸿章之荐,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译书院总校兼代办院事,主持出版严复译《原富》等一批学术名著和教学用书。
1903年,张元济先生应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之邀,进入该馆工作。历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译长(后改称编译所长)、经理、监理和董事长等职,以至终老。前后数十年致力出版事业,以嘉惠后学为己任,并助力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印刷厂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出版企业。
1926年张元济先生退休后,以大量心血编辑、校勘、出版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孤本元明杂剧》等大型古籍丛书,成为民国时期古籍出版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并以此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为了古籍的保存与流通及搜集外国新书,先生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建设了图书馆——涵芬楼,继而发展成为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焚毁后,又参与筹建合众图书馆。抗战爆发后,先生隐居沪滨,以卖文鬻字为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参加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张元济先生一生与友好书札频繁,但信札保存不易,大都信笔疾书,未必自留底稿。尽管书信的散失率极高,但在张元济先生留下的文字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1959年先生逝世后,他的身前好友陈叔通先生计划为他出版一本文集,约请上海图书馆和商务印书馆设法收集和抄录有关资料,但因时代原因而未能实现。直到1981年,商务印书馆把上述抄录资料中的书信稿编成《张元济书札》出版。1997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张元济书札》(增订本),篇幅较前有很大增加。20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元济全集》,其中第一、二、三卷为书信,篇幅增加到4475件。此外,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收录两人1912至1948年间往来书信共622件。“朱希祖与张元济论学尺牍”共156通,其中朱希祖致张元济信札87通,张元济致朱希祖信札69通,收入《朱希祖书信集 郦亭诗稿》,201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2017年是张元济先生诞辰150周年,为此,上海图书馆决定将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全文影印出版。纵观这些信札,有以下三个来源:其一,来自馆藏尺牍文献。尺牍是上海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之一,其中有不少名人,如汪康年、叶景葵、陈汉第、蒋维乔、叶恭绰、张国淦、吴士鉴、金武祥、屈燨、林绍年、陆纯伯、周庆云、沈曾植(海日楼)、汪荣宝、胡朴安、沈颎、吴湖帆、刘承幹(求恕斋)、孙毓修、朱希祖、潘博山、潘景郑、傅增湘等人都保存了与张元济的往来信札。其二,是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戊戌变法失败后,张元济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处分,离京南下。1899年,李鸿章的幕僚于式枚借张元济的名条,写信转达了李鸿章希望盛宣怀为张元济谋职的愿望。当年三月,盛宣怀通过南洋公学总理何嗣焜聘张元济为译书院主事。正因着这样的关系,盛宣怀档案保存有张元济致盛宣怀信函32封,盛宣怀复信张元济7封。其中,除了向盛宣怀汇报南洋公学译书院的翻译计划、译书成果外;在1903年离开南洋公学后,张元济还就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本法规大全》,邀请盛宣怀写叙言等事多有书信往来。此外,特别值得一书的是,除以上提及的各名家旧藏尺牍外,还散见有相当数量张元济的书信原件,特别是2017年3月开启了尘封多年的纸箱,一千五百多封张元济往来信札重见天日,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以上诸种来源的信札汇编成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大,时间跨度长。本书尽可能将上海图书馆所藏张元济往来信札全部影印呈现,全书总计收录约2800件,其中发信人为张元济的约1090件,收信人为张元济的约1710件。据笔者所知,时间最早始于1898年8月5日戊戌变法期间,张元济写给沈曾植请其考察变法措施在鄂、湘两省推行情况的信;最末止于1957年6月8日刘㛃园写给张元济的信。当然也不排除在未考证出年代的信函中有时间更早或更晚者。这60年间中国跨越了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巨变,这些书信见证了张元济从壮年到晚年的人生经历。
二、撰文者和受文者众多。在张元济往来信札中,接受张元济来信的约有145人,写信给张元济的约有350人(不包括完全考不出姓名者)。其中有清朝遗老沈曾植、陈三立、夏敬观,民国高官熊希龄、谭延闿,实业巨子盛宣怀,张元济的壬辰同年吴士鉴、唐文治、叶尔恺、刘燕翼、黄允中,商务印书馆同仁王云五、李宣龚、丁英桂、姜殿扬、史久芸、费师洪,学者朱希祖、陈垣、马衡、马裕藻等;而与张元济来往信件最多的还要数傅增湘、刘承幹、孙毓修三位藏书家。
三、内容丰富。上述两个特点必然决定了张元济往来信札内容的丰富性。在以往公开的张元济书信中,张元济本人的信札居多,除傅增湘和朱希祖两位外,友朋信札较少看到。而此次影印的信札中,友朋来信却占了更多的比例。友朋来信与张元济的去信相呼应,使读者能更清晰地了解信中述及内容的来龙去脉。张元济一生经历丰富,社会交往广泛,除了大量的论书尺牍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作信件外,其往来信札还涉及私人应酬、谋事荐人、乡邦情谊、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如围绕王蘧常求职一事,张元济和胡适、蒋梦麟、蒋维乔等这些学界要人多有书信往来。又如为资助壬辰科副主考官李端棻侧室李高氏一家,张元济与壬辰同年唐文治、叶尔恺、刘燕翼频频通信谋划。再如,当外国资本企图侵入张元济故乡浙江的铁路建设时,他又多次致函盛宣怀、汪康年等京官大声呼吁抵制。
此次,将上海图书馆将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全文付诸影印,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
首先,最大程度地展现了这些信札文献的原貌。如此大量的张元济往来信札影印出版,尚数首次。标点后排印出版的信札虽然更易读懂,但影印出版的信札却更能展示其原貌。尤其是张元济先生在友朋来信上多有亲笔批注,这些批注主要是复信的要点,并标明收信或复信的日期。这些都是在原先出版的书信集中较难看到的。张元济的亲笔信中,有一部分是自己保留的信函原稿,其中多有增删、修改之处,与最终发出的定稿相比照,能体现出张元济在写信过程中的思想脉络。另外,信札影印能体现书信撰写者的书法风貌。张元济的友朋来信中,书法可圈可点者不在少数,尤其是沈曾植,王蘧常,谭延闿、谭泽闿昆仲等皆为书法大家,他们的信不仅有文献价值,更有其艺术价值。
其次,较为充分地弥补了原先出版信札中的缺失。《张元济全集》前三卷书信部分,已经公布了4475件书信。但此次在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新发现的书信,成为《全集》极为重要的补充。就人物而言,孔昭焱、叶尔恺、孙锵、严璩、邵力子、赵凤昌、胡朴安、章梫、潘承弼等这些较重要的人物是《全集》中没有,而在此次影印中新收录的;而就保存较为完整的张元济与傅增湘、刘承幹、朱希祖、孙毓修等人的往来信札而言,此次影印也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其中有1918年1月6日、1919年6月29日、1919年8月6日、1919年8月29日、1919年8月30日、1919年9月27日、1919年10月30日、1919年11月30日、1929年12月30日、1931年3月25日张元济致傅增湘函,在《全集》和《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中皆未收录;1928年9月11日、1929年2月8日、1930年12月7日、1933年2月12日、1933年5月27日傅增湘致张元济函,亦未见于《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32年12月31日、1943年6月14日张元济致刘承幹函,另有年份不可考,仅署“十一月廿三日”、“四月廿日”者两封,皆为《全集》所未收。1922年12月30日张元济致朱希祖函,1923年11月14日、1923年11月20日朱希祖致张元济函都没有收入《全集》和《朱希祖书信集》。1921年8月25日张元济致孙毓修函也在《全集》中阙如。更有潘景郑先生原私藏,后捐于上海图书馆的《张菊生丈遗札》、《张菊生叶遐庵丈手札》中保存的张元济写给潘博山、潘景郑和顾廷龙的信函,都是《全集》所没有的,而此次将全文公布。
再次,有效地纠正了已出版信札中的某些错误。信札在录文、标点中出现疏漏、讹误,是在所难免的。而将信札影印,则可纠正这些错误。此处略举几例。如1918年12月22日张元济致傅增湘函首句,《全集》和《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皆录文为“十二月十六日迭上两函”,现展看原信,应为“十一日、十六日叠上两函”。另有《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第196页,1928年第16函傅增湘致张元济函,书中署日期为“(戊辰)九月初二日(1928年10月4日)”,而原信中则为“十月十四日”,无论阴阳历皆对应不上;该书332页,1935年第9函,书中日期为“(乙亥)三月廿九日(1935年5月1日)”,原信中信末署“四月廿九日”;又该书348页,1936年第22函,函首缺漏“适因纳妾黄氏,不免纷纭数日”一句,不知是否当年录文时由于时代或个人情感原因而删去。
以上三点仅属管中窥豹,更多的价值有待学界从各方面去挖掘。
张元济先生一生兼具学者和事业家的特质,他的人生轨迹无疑在知识界、教育界和政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影印出版他的往来信札,既是纪念和致敬这位“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也为学界提供了大量未曾公开的原始文献,从而彰显了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史料价值。
限于编者水平,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