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清宫门禁史料汇编
 
 
分享到:
编  著  者 何砺砻 定价 48.00
责任编辑 景晶(综合室) ISBN 978-7-5013-6617-0
出版时间 2018-12-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8-12-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小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K249.06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将有关清宫内外城宿卫管理的案件、建议、皇帝批示、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史料汇编成册。所选史料有各朝《上谕档》《清实录》《京报》《景运门现行事宜》等。编者择取上述材料内的上谕、奏折、夹片、廷寄等相关内容,为读者展现清宫门禁的第一首资料。通过此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清宫门禁的管理状况,以及暴露出来的清廷管理问题和深层的社会矛盾。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目  録
序言……………………………………………………………………………… 1
順治朝…………………………………………………………………………… 1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録》卷之十三… ……………………………………… 1
雍正朝…………………………………………………………………………… 2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録》卷之六十四… …………………………………… 2
乾隆朝…………………………………………………………………………… 3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録》卷之五百五十五… ……………………………… 3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録》卷之五百五十五… ……………………………… 3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録》卷之五百五十六… ……………………………… 4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録》卷之五百六十四… ……………………………… 4
嘉慶朝…………………………………………………………………………… 5
上諭:嘉慶四年八月初二日………………………………………………… 5
奏摺及夾片:嘉慶四年十月初七日………………………………………… 5
上諭:嘉慶五年九月十七日………………………………………………… 6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一百九… …………………………………… 7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一百九… …………………………………… 7
上諭: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一日…………………………………………… 8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一日…………………………………… 8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一日…………………………………… 9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一日………………………………… 10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一日………………………………… 10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二日………………………………… 12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三日………………………………… 12
上諭: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三日………………………………………… 14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四日………………………………… 14
上諭: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四日………………………………………… 14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四日………………………………… 15
上諭: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四日………………………………………… 19
奏摺及夾片: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四日………………………………… 19
上諭: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五日………………………………………… 19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一百十… ………………………………… 20
上諭:嘉慶八年四月十九日……………………………………………… 20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一百三十五… …………………………… 21
奏摺及夾片:嘉慶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22
奏摺及夾片:嘉慶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22
奏摺及夾片:嘉慶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24
上諭:嘉慶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4
上諭:嘉慶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25
上諭:嘉慶十年正月二十五日…………………………………………… 25
上諭:嘉慶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26
廷寄:嘉慶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26
廷寄:嘉慶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26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27
廷寄:嘉慶十年二月二十二日…………………………………………… 29
廷寄:嘉慶十年二月二十七日…………………………………………… 29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二月二十七日…………………………………… 30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初一日……………………………………………… 31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初一日……………………………………………… 31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初六日……………………………………………… 32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初六日……………………………………………… 32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初八日……………………………………………… 33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十一日……………………………………………… 34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十一日……………………………………………… 34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十一日……………………………………………… 35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三月十一日……………………………………… 35
上諭:嘉慶十年三月十二日……………………………………………… 38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十二日……………………………………………… 38
上諭:嘉慶十年三月十三日……………………………………………… 39
上諭:嘉慶十年三月十三日……………………………………………… 39
上諭:嘉慶十年三月十三日……………………………………………… 39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三月十三日……………………………………… 40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三月十四日……………………………………… 40
上諭:嘉慶十年三月十四日……………………………………………… 42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三月十五日……………………………………… 42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三月十七日……………………………………… 43
上諭:嘉慶十年三月十七日……………………………………………… 43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二十一日…………………………………………… 44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二十一日…………………………………………… 44
廷寄:嘉慶十年三月二十八日…………………………………………… 45
廷寄:嘉慶十年四月初六日……………………………………………… 45
上諭:嘉慶十年四月初六日……………………………………………… 46
廷寄:嘉慶十年四月十一日……………………………………………… 46
上諭:嘉慶十年四月十八日……………………………………………… 46
奏摺及夾片: 嘉慶十年四月十七日……………………………………… 47
上諭:嘉慶十年四月二十六日…………………………………………… 47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九月二十七日…………………………………… 47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九月二十七日…………………………………… 49
上諭:嘉慶十年九月二十八日…………………………………………… 51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52
上諭:嘉慶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53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54
上諭: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55
上諭: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55
上諭:嘉慶十二年五月初三日…………………………………………… 56
上諭:嘉慶十二年六月初八日…………………………………………… 56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一百八十四… …………………………… 57
上諭:嘉慶十三年正月初二日…………………………………………… 57
上諭:嘉慶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58
上諭:嘉慶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58
上諭:嘉慶十三年八月初六日…………………………………………… 59
上諭:嘉慶十四年十一月初十日………………………………………… 59
上諭:嘉慶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59
上諭:嘉慶十五年二月二十日…………………………………………… 60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五年二月二十日…………………………………… 60
上諭:嘉慶十五年六月十三日…………………………………………… 61
上諭:嘉慶十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62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63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六年七月十五日…………………………………… 65
上諭:嘉慶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 66
上諭:嘉慶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66
上諭:嘉慶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67
上諭:嘉慶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68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68
上諭:嘉慶十八年七月初二日…………………………………………… 70
上諭:嘉慶十八年八月初十日…………………………………………… 7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四… …………………………… 7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四… …………………………… 73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四… …………………………… 75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四… …………………………… 76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四… …………………………… 78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四… …………………………… 79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四… …………………………… 81
上諭: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82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82
上諭: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84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85
上諭: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85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86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87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88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89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90
上諭:嘉慶十八年九月三十日…………………………………………… 9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9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五… …………………………… 92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2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2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3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4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4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月初八日…………………………………………… 95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5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5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6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6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6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六… …………………………… 98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七… …………………………… 99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七… …………………………… 99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月十九日…………………………………………… 100
廷寄:嘉慶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 100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七… …………………………… 100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七… …………………………… 101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101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102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 102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104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初二日………………………………………… 105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 105
廷寄: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 105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 106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 106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 106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八… …………………………… 106
廷寄: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初十日………………………………………… 107
廷寄: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初十日………………………………………… 108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108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108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109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109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11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九… …………………………… 11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七十九… …………………………… 113
上諭: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114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114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二百八十二… …………………………… 114
上諭:嘉慶十九年正月二十二日………………………………………… 114
廷寄:嘉慶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115
上諭:嘉慶十九年二月初七日…………………………………………… 116
上諭:嘉慶十九年二月三十日…………………………………………… 116
上諭:嘉慶十九年二月三十日…………………………………………… 117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九年三月初四日…………………………………… 117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九年四月初一日…………………………………… 118
上諭:嘉慶十九年六月二十日…………………………………………… 122
廷寄:嘉慶朝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122
上諭:嘉慶十九年八月十三日…………………………………………… 123
上諭:嘉慶十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123
上諭:嘉慶十九年九月十六日…………………………………………… 124
上諭: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124
廷寄: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124
奏摺及夾片: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125
廷寄:嘉慶二十年二月二十五日………………………………………… 126
上諭:嘉慶二十年六月十五日…………………………………………… 127
上諭:嘉慶二十年九月初二日…………………………………………… 128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年十月十六日…………………………………… 128
廷寄:嘉慶二十年十月十七日…………………………………………… 136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一年六月初六日………………………………… 137
上諭:嘉慶二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 141
上諭:嘉慶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141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正月十二日………………………………………… 142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初十日……………………………………… 142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初十日……………………………… 143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初十日……………………………… 144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十二日……………………………………… 146
廷寄: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十三日……………………………………… 146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二十一日…………………………… 147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二十二日…………………………… 147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五月初七日………………………………………… 148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十八日………………………………… 148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 149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149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149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 151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 153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154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155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六月三十日………………………………… 155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初二日………………………………………… 156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初二日………………………………………… 157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初二日………………………………… 157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初二日………………………………… 159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初四日………………………………………… 160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初六日………………………………………… 161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初七日………………………………… 161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162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十月初三日………………………………………… 162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 163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 163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164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164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165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三百六十三… …………………………… 165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165
上諭: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166
上諭:嘉慶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 166
上諭:嘉慶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167
奏摺及夾片: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初三日………………………………… 167
上諭: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 169
上諭: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169
道光朝………………………………………………………………………… 171
奏摺及夾片:道光元年正月十六日……………………………………… 171
上諭:道光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172
奏摺及夾片:道光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172
上諭:道光三年正月初七日……………………………………………… 174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録》卷之七十五… ………………………………… 175
上諭:道光十年十月二十一日…………………………………………… 175
上諭:道光十一年正月十七日…………………………………………… 175
奏摺及夾片:道光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 176
奏摺及夾片:道光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 177
上諭:道光十一年六月初八日…………………………………………… 178
上諭:道光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 178
咨文:道光十六年二月初五日…………………………………………… 179
咨文: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初三日………………………………………… 179
奏摺及夾片:道光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 180
上諭:道光十七年正月三十日…………………………………………… 181
上諭:道光十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181
上諭: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日………………………………………… 182
奏摺及夾片:道光十九年五月初二日(節録)… ……………………… 182
上諭: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184
上諭: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 184
上諭: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 184
上諭: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184
上諭: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 185
上諭: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四日………………………………………… 185
上諭: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八日………………………………………… 185
上諭: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186
上諭: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186
咸豐朝………………………………………………………………………… 187
上諭:咸豐元年四月十九日……………………………………………… 187
上諭:咸豐元年五月十九日……………………………………………… 187
上諭:咸豐元年六月初四日……………………………………………… 187
上諭:咸豐元年六月初五日……………………………………………… 188
上諭:咸豐元年九月十一日……………………………………………… 188
奏摺及夾片:咸豐元年九月十一日……………………………………… 188
上諭:咸豐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190
上諭:咸豐三年二月十七日……………………………………………… 191
上諭:咸豐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191
上諭:咸豐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192
上諭:咸豐三年三月初三日……………………………………………… 192
上諭:咸豐三年三月初五日……………………………………………… 192
上諭:咸豐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192
上諭:咸豐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193
上諭:咸豐三年九月十五日……………………………………………… 193
上諭:咸豐三年九月十五日……………………………………………… 193
上諭:咸豐三年九月十五日……………………………………………… 193
上諭:咸豐三年十月十四日……………………………………………… 193
上諭: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94
上諭: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194
上諭: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195
上諭:咸豐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95
上諭:咸豐八年二月二十四日…………………………………………… 195
上諭:咸豐八年三月初九日……………………………………………… 196
上諭:咸豐八年五月十二日……………………………………………… 197
奏摺及夾片:咸豐八年五月十二日……………………………………… 197
上諭:咸豐十年三月三十日……………………………………………… 198
交單:咸豐十年四月初一日……………………………………………… 198
交單:咸豐十年四月初一日……………………………………………… 198
交單:咸豐十年四月初一日……………………………………………… 198
交單:咸豐十年四月初一日……………………………………………… 198
交單:咸豐十年四月初一日……………………………………………… 199
上諭:咸豐十年六月二十日(節録)… ………………………………… 199
上諭: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二日…………………………………………… 199
同治朝………………………………………………………………………… 200
上諭:同治元年七月初三日……………………………………………… 200
上諭:同治元年八月初三日……………………………………………… 200
廷寄:同治元年八月初七日……………………………………………… 200
上諭:同治元年閏八月初三日…………………………………………… 201
上諭:同治元年九月初七日……………………………………………… 201
交單:同治二年三月初二日……………………………………………… 202
奏摺及夾片:同治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202
片覆:同治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203
上諭: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日……………………………………………… 203
上諭: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日……………………………………………… 203
上諭: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日……………………………………………… 203
上諭: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日……………………………………………… 204
上諭: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日……………………………………………… 204
上諭: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日……………………………………………… 204
上諭: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日……………………………………………… 204
上諭: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日……………………………………………… 204
廷寄:同治六年十月十七日……………………………………………… 205
交單: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一日…………………………………………… 205
上諭: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205
《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録》卷之三百四十七… …………………………… 205
上諭: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206
《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録》卷之三百四十七… …………………………… 206
《京報》: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十二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日… … 207
上諭:同治十二年正月初三日…………………………………………… 207
上諭: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207
《京報》: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 208
《京報》: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初八日… ………………………………… 208
上諭:同治十二年七月十六日…………………………………………… 208
上諭: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209
《京報》: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 ………………………………… 209
《京報》: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 209
《京報》: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 ……………………… 210
光緒朝……………………………………………………………………… 211
《京報》:光緒元年十月十八日… ……………………………………… 211
《京報》:光緒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 211
《京報》:光緒二年七月十一日… ……………………………………… 211
《京報》:光緒二年十月十四日… ……………………………………… 211
上諭:光緒三年八月十七日……………………………………………… 211
《京報》:光緒三年九月初三日… ……………………………………… 212
上諭:光緒三年九月十三日……………………………………………… 212
上諭:光緒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213
上諭:光緒四年三月初十日……………………………………………… 213
《京報》:光緒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 213
上諭:光緒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214
廷寄:光緒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214
廷寄:光緒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215
上諭:光緒四年五月十一日……………………………………………… 215
《京報》:光緒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 216
《京報》:光緒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 217
《京報》:光緒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 219
奏摺及夾片:光緒四年六月初一日……………………………………… 219
奏摺及夾片:光緒四年六月初一日……………………………………… 220
奏摺及夾片:光緒四年六月初一日……………………………………… 221
上諭:光緒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221
上諭:光緒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222
上諭:光緒五年二月二十九日…………………………………………… 222
上諭:光緒五年三月初四日……………………………………………… 222
上諭:光緒五年三月初六日……………………………………………… 222
《京報》:光緒五年三月十二日… ……………………………………… 223
《京報》:光緒五年三月十六日… ……………………………………… 223
《京報》:光緒五年三月十七日… ……………………………………… 223
《京報》:光緒五年三月二十七二十八日… …………………………… 224
《京報》:光緒五年三月二十七二十八日… …………………………… 225
《京報》:光緒五年三月二十七二十八日… …………………………… 225
《京報》:光緒五年閏三月初三日… …………………………………… 226
《京報》:光緒五年閏三月初四日… …………………………………… 226
上諭:光緒五年閏三月三十日…………………………………………… 227
《京報》:光緒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 227
上諭:光緒五年五月初四日……………………………………………… 229
上諭:光緒五年六月初九日……………………………………………… 229
上諭:光緒六年七月十六日……………………………………………… 230
奏摺及夾片:光緒六年七月十六日……………………………………… 230
上諭:光緒六年八月十三日……………………………………………… 230
廷寄:光緒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231
上諭:光緒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231
上諭:光緒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232
奏摺及夾片:光緒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232
交單:光緒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233
奏摺及夾片:光緒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233
上諭:光緒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235
上諭:光緒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235
上諭:光緒六年十二月初七日…………………………………………… 236
《京報》:光緒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 236
《京報》:光緒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 238
《京報》:光緒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 239
《京報》:光緒七年六月初一日… ……………………………………… 240
《京報》:光緒七年六月初三日… ……………………………………… 241
上諭:光緒七年六月十六日……………………………………………… 242
上諭:光緒七年六月十六日……………………………………………… 243
上諭:光緒七年七月十六日……………………………………………… 244
上諭:光緒七年閏七月二十二日………………………………………… 244
《京報》:光緒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 244
《京報》:光緒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 247
《京報》:光緒七年八月初三日… ……………………………………… 247
《申報》:1881 年9 月24 日 恭録諭旨……………………………… 251
《京報》:光緒七年八月初五日… ……………………………………… 251
《京報》:光緒七年八月十八日… ……………………………………… 251
上諭:光緒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252
上諭:光緒七年十二月初二日…………………………………………… 252
《京報》:光緒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 252
《京報》:光緒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 255
《申報》:1882 年3 月2 日… …………………………………………… 255
上諭:光緒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256
交單:光緒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256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録》卷之一百四十一… …………………………… 257
交單:光緒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257
《京報》:光緒七年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 ………………… 257
《京報》:光緒八年正月十二十三日… ………………………………… 260
《申報》:1882 年4 月3 日 恭録諭旨… ……………………………… 262
《京報》:光緒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 263
《京報》:光緒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 267
《京報》:光緒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 267
《京報》:光緒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 268
《京報》:光緒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 269
《景運門現行事宜》:……………………………………………………… 269
《景運門現行事宜》:奴才熙等跪奏爲酌擬章程恭摺覆陳仰祈聖鍳事… 273
《景運門現行事宜》:……………………………………………………… 275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熙爲嚴行曉論事…… 275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熙爲咨覆事… …… 276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嚴行曉諭事……… 276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嚴行曉諭事……… 277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剴切曉諭事……… 277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嚴行曉諭事……… 278
《景運門現行事宜》:内廷行走左翼前鋒統領貝子銜公奕爲咨行事…… 278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嚴行曉諭事……… 279
《京報》:光緒八年四月十八日… ……………………………………… 280
上諭:光緒八年四月十九日……………………………………………… 280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嚴行曉諭事……… 281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等爲嚴行曉諭事…… 282
《京報》:光緒八年五月十四日… ……………………………………… 282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嚴行曉瑜事……… 283
《景運門現行事宜》:景運門檔房爲轉傳知會事… …………………… 283
上諭:光緒八年六月初六日……………………………………………… 284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嚴行曉瑜事……… 284
《京報》:光緒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 284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嚴切曉瑜事……… 285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嚴行曉瑜事………… 287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曉諭事…………… 287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曉諭事…………… 288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曉諭事…………… 288
《景運門現行事宜》:景運門檔房爲遵照通傳一體懔遵事……………… 289
上諭:光緒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289
《景運門現行事宜》:景運門值班大臣德爲嚴行曉瑜事………………… 289
《景運門現行事宜》:兩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爲再行嚴諭事……… 290
《景運門現行事宜》:奴才德跪奏爲拿獲异常藐法人犯恭摺具奏請
旨交部從重治罪事… ……………………………………………… 290
《景運門現行事宜》:景運門檔房爲傳知事… ………………………… 291
《景運門現行事宜》:……………………………………………………… 292
《申報》:1883 年8 月17 日 恭録諭旨………………………………… 293
《京報》:光緒九年七月十九日… ……………………………………… 293
《景運門現行事宜》:左翼前鋒營副印前鋒侍衛景福謹禀爲呈禀事…… 294
《景運門現行事宜》:鑲黄旗司鑰長崇恒官英等謹禀大人額駙台前
爲整頓值班官兵慎重差務事… …………………………………… 294
《景運門現行事宜》:正白旗司鑰長裕厚榮椿等謹禀大人額駙台前
爲整頓值班官兵慎重差務事… …………………………………… 295
《景運門現行事宜》:鑲白旗委司鑰長春魁謹呈爲禀請大人額駙示
下遵行事… ………………………………………………………… 296
《景運門現行事宜》:鑲紅旗隨同辦事護軍參領台斐音謹禀… ……… 296
《景運門現行事宜》:鑲紅旗護軍參領兼司鑰長豐紳謹禀… ………… 296
《景運門現行事宜》:鑲紅旗護軍參領兼委司鑰長勝魁謹禀… ……… 297
《景運門現行事宜》:正藍旗隨同辦事護軍參領祥普謹呈爲遵諭禀
覆事… ……………………………………………………………… 297
《景運門現行事宜》:正藍旗司鑰長倭什布司鑰長長緒隨同辦事副
護軍參領恒瑞等謹禀爲禀覆事… ………………………………… 298
《申報》:1883 年11 月22 日 上諭恭録… …………………………… 299
上諭:光緒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300
上諭:光緒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300
交單:光緒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300
《京報》:光緒九年十二月初二日… …………………………………… 300
《京報》:光緒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 302
上諭:光緒十年閏五月十二日…………………………………………… 303
《京報》:光緒十年七月二十九日… …………………………………… 303
上諭:光緒十年九月十二日……………………………………………… 304
《申報》:1884 年11 月26 日 恭録諭旨… …………………………… 304
《京報》:光緒十年十月二十五日… …………………………………… 304
《京報》:光緒十年十一月念二日… …………………………………… 305
上諭:光緒十一年四月十二日…………………………………………… 306
上諭:光緒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306
《京報》:光緒十一年四月念九日… …………………………………… 306
上諭:光緒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307
上諭:光緒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307
上諭:光緒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307
交單:光緒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307
奏摺及夾片:光緒十三年五月二十日…………………………………… 307
交單:光緒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311
上諭: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七日…………………………………………… 311
《京報》:光緒十五年二月廿一日… …………………………………… 311
上諭:光緒十八年閏六月二十八日……………………………………… 312
交單:光緒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312
上諭:光緒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312
奏摺及夾片:光緒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313
上諭:光緒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313
上諭: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313
交單: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313
《申報》:1894 年3 月19 日 恭録諭旨………………………………… 314
上諭:光緒二十年二月初十日…………………………………………… 314
上諭:光緒二十年二月初十日…………………………………………… 314
奏摺及夾片:光緒二十年二月初十日…………………………………… 315
《京報》:光緒二十年二月十六日… …………………………………… 315
上諭:光緒二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315
上諭:光緒二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316
上諭:光緒二十年二月二十六日………………………………………… 316
《京報》:光緒二十年二月二十七日… ………………………………… 316
上諭:光緒二十年二月三十日…………………………………………… 317
《京報》:光緒二十年三月初一日… …………………………………… 317
廷寄:光緒二十年九月三十日…………………………………………… 318
廷寄:光緒二十年九月三十日…………………………………………… 319
上諭: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六日…………………………………………… 319
上諭: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六日…………………………………………… 319
交單: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六日…………………………………………… 319
上諭: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十七日………………………………………… 320
《京報》: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 ………………………………… 320
上諭: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六日………………………………………… 320
《京報》: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初二日… ……………………………… 320
《京報》: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二十九日… …………………………… 321
上諭: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節録)… ………………………… 321
上諭: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 322
上諭: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八日……………………………………… 322
《京報》: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 322
上諭: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 323
上諭: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323
上諭:光緒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323
交單: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 323
交單: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324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録》卷之四百九十一… …………………………… 324
交單:光緒二十八年正月初二日………………………………………… 324
奏摺及夾片: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初一日………………………………… 324
上諭: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初九日………………………………………… 325
上諭: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326
上諭: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326
宣統朝……………………………………………………………………… 327
上諭:宣統二年六月初五日……………………………………………… 327
參考文獻…………………………………………………………………… 328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序  言
内蒙古圖書館(以下簡稱内圖)古籍庫藏有一部《景運門現行事宜》,一函兩册,完整無缺,原裝原套。活字本,與清末常見的《京報》字體相同。書中無封面,無刊印牌記,半頁十行,足行二十字,無版框,無行格,當然也就談不上書口版心。同時見不到任何檢索標記,連卷和頁碼也没有。書中找不到書名、著者和章節名,首册前有一篇未標“序言”二字的序言,以及兩頁未標“目録”的目録,下册前三頁也是形式相同的目録。封皮没有題簽,但函套上有一個墨書簽條,上題“景運門現行事宜”。
景運門是故宫的一所建築,位於乾清門前廣場東側,坐西向東,與西側的隆宗門相對,該門内北側是蒙古王公大臣值房以及九卿值房,南側是奏事待漏值所。
《景運門現行事宜》開卷即是一篇版式爲八行十八字的小文,其文曰:
兩翼前鋒、八旗護軍均掌警蹕宿衛之事,職任綦重。余自蒙恩派充統領,敬偕輪值同人,考求職掌,交相勉焉。邇歲屢奉聖諭,飭令整頓門禁,於是增定章程,徧頒告示。凡兹十處官員兵校,既已備知遵奉,可以克勤厥職矣。惟念章程之定,衹藏官府,告示之頒,不閲歲時。爰將此次所奉諭旨,附以新擬章程、歷届告示,統行録成一編,付之剞劂,轉相傳授。平時易於講明,臨事便於考校。庶幾永永遵守,匪懈益虔,是余與諸同人之志爾。
這篇小文就是上文所説的没有“序言”之稱的序言。從此序言看,它是一部清宫有關門禁的上諭、章程以及告示的檔案彙編。内容與《大清會典則例》《大清會典》相仿但又有所不同。書中竟有東華門北城根炮庫所存炮位移至景山槍庫收存的知會,當屬軍事機密,即使當年保密意識不强,也無公開宣傳之必要,從這一點看,此書相當於一部現在僅供内部使
用的工作手册。《景運門現行事宜》傳世很少,目前所知,除我館外,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書中出現的最晚日期是光緒九年(1883),距今不過一百多年,如果是經一般流通渠道傳播的書籍,傳世不會太少,作爲内部工作清宫門禁史料彙編手册,上不了收藏者的鄴架,傳世稀少也就不足爲奇了。書中某些章節列有銜名,在官職之下,原印僅一姓名首字,之後又用墨筆補足全名。該書活字印刷,版面難免高低不齊,有些字著墨輕淺,難以識别者,對於這些字後來又手書重寫。下册,原印留有空白,之後又用嫻熟的墨筆補以滿文,這些工作應非印刷者所爲,出資人收到成書後再進行加工的可能性較大,估計由一位滿漢兼通母語是滿語的人士對印刷頁進行過全面校勘修訂。此亦可作爲其印量極其有限之一證。由於是非一般流通渠道傳播的書籍,其版式的怪异也就可以理解了。
傳世稀少,自然就會引起圖書館同仁的特别注意,其實無需特别注意,這本書著録起來就很費力。首先,書名就是讓人難以下筆的問題。“景運門現行事宜”這一題名不見書中文本,僅爲函套簽條墨題。《中國文獻編目規則·古籍》對著録信息來源有明確的規定,題名與責任説明項的規定信息源是:“正文首卷卷端、其他各卷卷端、各卷卷末、目次、凡例、題名頁、版心、序跋、原印書簽及書中其他部分。”“景運門現行事宜”七字并不在這一範圍内。另外,翻檢該書内容,所言并非僅限於景運門,幾乎囊括了紫禁城内各門,還涉及到天安門等皇城各門,甚至有皇城之外者。書中引寶廷奏文談道,“由於事權不一,不能整頓,前鋒、護軍統領十人,每日輪值,内務府復有護軍統領,位均權分,無所統屬,互相推諉”,“建議特簡親信王公大臣一二人總司門禁諸事”。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内務府大臣、前鋒統領、護軍統領會同討論的結果是“内務府護軍營值班官兵均歸景運門進班統領統轄,且内務府護軍統領係三品職銜,并不位均權分,無所統屬”,算是駁回了寶廷的提議。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護軍營值班官兵歸景運門進班統領統轄,但景運門進班統領的職掌與景運門事宜是否是同一概念,還需研究考證,至少從字面看完全是兩回事。如果説紫禁城所有門禁均歸
景運門進班統領負責,那麽,此書就應命名爲“紫禁城門禁事宜”,而不是“景運門現行事宜”。
書名儘管難定,對不對總算還有一個。著者的情况就更糟了。該書無論是卷端、卷末、目次、凡例、題名頁、版心、序跋、書簽還是書中其他部分,都找不到有關著者的直接記載。還好,它的序言透露了一點相關信息,其首句爲:“兩翼前鋒、八旗護軍均掌警蹕宿衛之事,職任綦重。余自蒙恩派充統領……”然後,第一人稱“余”,講述了該書的編纂原委,據
此,序言的作者與該書的責任者應爲同一人。一般情况下,序言的作者都會在文後用某人於某年叙於某齋作爲結語,這篇序言不僅未題“序言”二字,連文末的結束語也省了。根據序言我們僅能知道該書的責任者是一位統領,但前鋒、護軍都有統領。前鋒分左右翼,加上八旗護軍共十個統領,他是其中的哪一位仍無明確答案,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誰。該書第一章節——光緒七年閏七月《遵旨覆内閣學士寶廷嚴肅門禁覆奏章程》之末有一連串銜名,最末是左、右翼前鋒和八旗護軍統領。在這十人中排在第一位者是左翼前鋒統領——熙拉布。由此我們傾向於認爲熙拉布爲《景運門現行事宜》一書編者及其序言的作者,但也衹是推論和猜測而已。
爲了把著録工作做扎實,多年來内圖同仁下了很大的功夫,用力頗勤,在工作中,遇到有關清宫門禁的史料都集中在一起,日積月纍,材料越積越多。本想把光緒年間的門禁問題搞清楚,没想到順藤摸瓜把觸角一直探到了清初。對於《景運門現行事宜》一書的題名、責任者的探究仍在原地踏步,有關清宫門禁的史料却成了一大集合。同仁們逐漸發現,這些史料不僅與門禁相關,而且也是清朝歷史的一個縮影。真可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
清初文獻中有關宫廷門禁的史料很少。順治二年(1645)的除夕夜,“固山額真宗室拜尹圖妻引女使”,也就是説一位宗室的夫人带着女使,進了禁門,當值的護軍參領未加阻攔,因此而被革職。此事發生在1645 年,自此以後的一百年間未聞有大事發生,一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有瘋顛僧人拔刀入内,東華門進班護軍參領、護軍校、護軍等未能阻攔而獲罪,如果不是乾隆開恩,差點被處以絞刑。
又過了六十五年,看似風平浪静的紅墻緑瓦之間,突然,禍起蕭墻,變生肘腋,發生了一件“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京畿南部二百天理教教徒,進入内城,分東西兩路直撲紫禁城。東路在將進東華門時,不慎暴露了身份,守門護衛發覺來者不善,急關大門,衹有少數教徒冲入紫禁城,被撲滅,關在門外者四散。西路的進展較爲順利,順利地進入西華門,然後馬上關閉大門,堵住了官兵的通道。内應太監爲報私仇,带着教徒殺了一些裁縫,錯過時機,趕到隆宗門時,大門已經關閉。教徒欲翻墻入内,皇二子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用鳥槍擊中二人,教徒攻勢受挫。宫外的諸王大臣聞變,带人從神武門入内馳援,其後又調來火器營,抓捕了教徒餘黨,平息了這場事變。天理教首領林清也在事後被捕。事變發生時嘉慶皇帝正在“舉行秋狝大典,巡幸木蘭”,驚聞飛奏,馬上回鑾,并下罪己詔。此次事變史稱“癸酉之變”。時至今日,故宫隆宗門的匾額上留着據説是當年天理教射入的箭簇。
癸酉之變在某種程度上看很像是一場鬧劇。没有查到當時北京城駐軍的數字,保守估計也應該以萬計,至於參戰的天理教徒人數,説法不一,最多者爲二百人。區區二百人,僅皇城侍衛也不會是這個數,更何况,進了内城,基本上是八旗兵的天下。以二百人進攻皇宫無异於以卵擊石。令人吃驚的是,這場鬧劇差一點就演成了正劇。天理教看似瘋狂的冒險,却有其合理的内在邏輯。用嘉慶皇帝在《罪己詔》中的話就是,看起來“變起一時”,原因却是“禍積有日”。此説法從清宫門禁史料中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早在癸酉之變的前十年,就已經露出了它的端倪。
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皇帝從圓明園進宫,經神武門,將至順貞門時,突然有人持刀從山墻後冲出,定親王綿恩、固倫額駙親王拉旺多爾濟與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等四人奮力阻擋,將人抓獲。綿恩衣袖被扎破,丹巴多爾濟受傷。經嚴刑拷問,刺客供認姓陳名德。幼年即在旗人家爲奴,娶妻後在護衛家做傭工,後又跟隨内務府包衣。生活貧困,最後带着幼子和癱痪妻母,寄居在友人黄五福家中。由於曾做過黄袍加身的美夢,在走投無路的情况下,受夢兆簽語的啓示,决定鋌而走險,并堅稱無人指使,也没有同黨同謀。陳德被凌遲處死,兩個兒子亦受絞刑。
陳德事件看起來或許衹是一個偶發事件,嘉慶皇帝却從這一事件中看出了背後隱藏的問題。二十四日的硃筆諭旨中這位皇帝談道:事件發生時,他身邊的“御前侍衛及各項人等彼時不下百餘人”,但挺身而出者衹有他的親侄和姐夫以及四個侍衛,其餘均作壁上觀。他感嘆道:“然百餘袖手旁觀者,豈無朕之至親,豈無世受國恩之臣僕乎?見此等事尚如此漠不關心,安望其平日能盡心國事耶?朕之所懼者在此,而不在彼!”
這一感嘆没過兩年,嘉慶十年二月二十一日近午時分,有位漢子肩扛一支用布袍遮蓋的鐵矛硬闖神武門遭到阻攔。此人用矛與數名侍衛格鬥,用矛戳傷侍衛,但矛被奪走,他又拔刀砍傷侍衛,侍衛用奪到的鐵矛反刺,刀亦被奪,右肋受傷。被打倒後,衆侍衛將其捕獲。審訊中,此人自稱“薩彌文”,河北口音,山西五臺人,受盟兄主使入京,但堅决不肯説出盟兄的姓名。因格鬥中被傷及太陽穴,受傷嚴重,旋即殞命。侍衛從他身上搜出兩張當票,清廷緊急指令直隸總督和山西巡撫嚴查薩彌文的盟兄同黨。數日後,直隸總督派人根據當票上當鋪的名稱,在槁城縣崗上鎮查到該鋪。根據當鋪記録,得知當物者名“劉士興”。之後調查人員又在當地找到了劉士興的父母、妻子。劉氏家人供認,薩彌文所持之矛與刀,以及劉士興所當的布門簾確爲劉家之物。據此認定“劉士興”爲“薩彌文”的真名。此後,劉士興的父母、妻子以及其他相關人士被押往刑部審訊,但這些人對劉士興的所作所爲并不知情。在整個調查與審訊中,“薩”與“沙”等同音字被多次問及,均無正面答案。
“薩彌文”本是三個字音,它是劉士興抗擊審訊者的一句嗆聲回答,也就説他早就做好了被審問的準備,不管問什麽,他衹有三個字“殺你們”。書吏把這三字寫成“薩彌文”後,就成了一個人名。古代皇帝有許多文字忌諱。如“旨”本來從“匕”,但在奏摺或其他檔案中一般要寫成從“上”或“亠”,原因很簡單,“日”者,《博雅》云“君象也”,“日”上一把匕首,猶如君王頭頂懸利劍,讓皇帝看了很不舒服。按理,審訊者能聽出劉士興直隸南四府的口音,不會聽不懂這三個字音的意義,但奏摺上出現“殺你們”三字,或許會讓皇帝膽戰心驚,因爲這三個字而驚了聖駕,那可不是件好玩的事,寫成“薩彌文”,至少不會讓聖上對上奏者産生惡感。這樣一來,各級官吏就不得不把它當作一條破案綫索,認認真真地調查了一番。
嘉慶八年到十年的兩年間就發生了陳德、劉士興兩起直逼清廷心臟的事件,不能不令人深思。陳、劉二人既不瘋也不傻,但他們在常人看來却幹出了瘋狂的傻事。這説明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中的“皇權神授”“真命天子”“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早已蕩然無存。他們挑戰皇權已經没有道德上的心理障礙,嘉慶初年,川、楚、陝、豫白蓮教風靡一時,視皇帝如糞土在當時本不是什麽奇怪之事,陳德生於京城,且長年在京城生活,竟然將这一思想付諸行動,就不是一個孤立事件了。陳德四處爲人傭工,并非游手好閑之人,妻子死後,他带着八十多歲已經癱痪的岳母四處寄人籬下,説明他有强烈的責任心。但是如果認爲他是生活所迫纔走上絶路,那也不對,像他那樣的城市貧民,哪個朝代都會有。再者,劉士興是個農民,身材壯碩,家中還有驢子,家境可能不富裕,但不會在貧困綫之下。陳、劉事件説明早在林清之前,紫禁城就成了反抗者的攻擊目標。陳德是否有同黨,儘管使用酷刑連日熬訊,猶“茹刑不吐”,官府無從知道,後人對此衹能暫付闕如。不過劉士興所爲却是有組織有目的的行動,他自稱是“做好漢的”,自供有盟兄主使,但拒不出賣同志,最後也衹能草草了事。
陳德事件雖然没有成功,畢竟與九五之尊衹一步之遥。在他當僕役下人的一生中,在主人面前要唯唯諾諾,見個芝麻官都要下跪,這次能朝親王刺上一刀,總算是出了一口醃臜氣,雖説没探着皇帝老兒,也讓他驚出一身冷汗。從這一點説他又是一個成功者。陳德有限的成功,源於他對紫禁城的瞭解。從他曾給侍衛和内務府包衣當過僕役的經歷看,他應該對那裏很熟悉,作爲傭工也曾進過。他事先進入紫禁城,隱藏起來,在御駕經過時適時出擊,是他接近成功的關鍵。劉士興與陳德比較起來,他應該是個失敗者。他的失敗就敗在他對紫禁城的生疏上,没等踏進禁城一步,就被打倒了。不過這一失敗也有其成功的成分,它讓紫禁城的守衛力量也盡暴於天下,讓人看到了巍巍宫墻的虚弱,皇宫内侍衛雖然衆多,但分散各處門卡,各司其職,具體到某門人數就有限了。位居中軸綫正北面的神武門一時間也不過十數人而已,而這些侍衛竟然没带武器,他所受之傷均爲他自己的武器被人奪走後,以之反擊的結果。
陳、劉事件,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激發了人們的想象。生活在底層社會的人們,什麽都缺,唯獨不缺夢想,貶之者可稱之爲“幻想”,贊之者可稱之爲“理想”。在未莊,阿Q 的夢想是“秀才娘子的寧式床”,到了京城,“寧式床”就變成皇后貴妃們的御榻了。發生在神武門附近的這兩件大事,在場者很多,碰到如此百年不遇、千年難見的刺人眼珠事件,消息那就不是無脛而走,而是無翼而飛了。中華文化中的俠客文學一直是底層社會的精神支柱,緑林英雄甚至成爲民間宗教的崇拜偶象。劉士興“我是做好漢的,何用别人”一語,於此可見一斑。孤狼式的奮起一搏,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在以口舌爲主要媒體的傳播方式中,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加進對故事的渲染,這些渲染衹有在極爲罕見的情况下纔能被文人墨客的史筆留下,大多數轉瞬即逝。但枕邊燈下的竊竊私語塑造出的孤膽英雄,會久久地留在人們心中。
陳德、劉士興事件,以孤膽英雄形象,爲天理教做好了思想輿論準備,同時也爲他們提供了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現在看來近乎鬧劇的癸酉之變,很可能是天理教首領深思熟慮的孤注一擲,想通過奇兵突襲的戰術,達到擒賊擒王的效果。有了太監作内應,可以把當年陳德接近成功的優勢放大若干倍。孤狼行動,看起來有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但也容易被群狗吞没,這是造成陳德、劉士興失敗的一個很重要因素。設想陳德事件中如果能有劉士興做幫手,很可能會是另一種結局。天理教集中了一二百個陳德、劉士興式的人物集體出手,成功率會大大增加,但他們忽略了另外一個問題。
嘉慶接手乾隆的遺産就是一個爛攤子,政治腐敗,民變四起,國運由盛而衰,但這并不代表清朝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如果以虎爲喻,嘉慶時由壯虎變成了一隻病虎,但還不是死虎。各級官吏“因循怠玩”已成常態,但這個體制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受到强烈的刺激,核心利益受到傷害,苟延殘喘的病虎也會拼盡全力一躍而起。陳德事件之後,嘉慶皇帝曾痛斥百餘隨從袖手旁觀。也就是在那個關鍵時刻,他的親侄和姐夫挺身救主,使陳德功虧一簣。癸酉之變,這一幕又演了一遍。正當天理教徒登上墻頭揮旗引領衆人進攻養心殿時,兩位皇子冲出用鳥槍將攀援者擊落,挫傷了天理教的攻勢。設想進攻者翻墻成功,將皇子掌握,這次事件就是另一個結局,整個中國歷史也會改寫。
從清初到嘉慶,已近二百年,清朝政府已經建立起一整套繁瑣複雜的禮儀制度,循規蹈矩成了官吏們的行爲準則。違規越矩,尤其是在皇帝的視野之内,很可能招來大不敬的罪責。禮儀制度衹能針對常態社會,不可能將所有可變因素考慮在内,一旦遇到突發事件,習慣了循規蹈矩的人就會不知所措。我們不知道皇宫内是否有不能放槍的規定,可能在癸酉之變之前,尚無此先例。事變發生之後,皇子綿寧馬上上奏:“子臣綿寧實出無奈,差人至内所取進撒袋鳥槍腰刀……子臣綿寧手足失措,甚恐賊人北去……子臣綿寧大膽,在於宫内放槍,不敢逃責……”從綿寧的奏文看,當時,他對自己的行動是否合乎聖意也没有把握,所以先行請罪,除此之外,他還抬出太監總管常永貴爲自己辯護:“常永貴云:‘若不用鳥槍攔打房上,地下之人無所施力。’”後來,嘉慶皇帝充分肯定了綿寧的行爲,并予以重獎。爲什麽在陳德事件和癸酉事變中都是皇帝的親屬起了决定性作用,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他們的利益與皇帝緊密相連,别人可作壁上觀,他們不能;其二,當行爲與祖制成規相背時,他們知道清廷的核心利益之所在,所以敢於破壞成規,作非常之舉,别人則没有這種底氣。當然還有第三條,他們錯了,衹要態度誠懇,就會得到皇帝的寬宥。豫親王裕豐通匪,也僅奪爵而已,可爲一證。清朝官場“因循怠玩”已成常態,但它的核心部分還保持很强的生命力。天理教之誤,誤在臨門一脚,後衛漫不經心,認爲可長驅直入,他們没想到守門員還會嚴防死守。
嘉慶皇帝在《罪己詔》中説:“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因循怠玩”道出了當時官場的現狀,門禁是整個官場的一部分,自然也擺脱不了。“因循怠玩”的習氣,這四個字可分三層意思,首先是“因循”,然後是“怠”和“玩”。先説“因循”,按理,官吏應把國家和公衆的最高利益當作自己行爲的目標,事實上,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升官發財也就成了官員們的最大動力。升官常見的方式是靠上級提拔,在這種情况下上級的嗜好就成了“因循”的對象。在現實生活中,有升遷希望者畢竟是少數,希望渺茫的大多數衹能退而求其次,不犯錯誤,保住現有利益,因此,因循守舊,循規蹈矩也就成了官場上大多數人的行爲準則,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則爲官場上的普遍風氣。癸酉之變,清廷危在壘卵之際,慶福公服掛珠,在軍機處臺階上正襟危坐,理由是“今日望日(月圓之日),敢不公服”(《嘯亭雜録》卷六) ?可爲“因循”作一注脚。
“怠”是“因循怠玩”的第二層意思。怠者,懶惰、鬆懈之意,也就是“懶政”,用不着經濟學家,誰都知道,减少支出是利益最大化的另一種方法。升官無望,圖個舒服也算是一種便宜,當然既能升官又逍遥自在,那更是利上加利了。癸酉事變的那天,清代名臣明珠之後那倫,應在太和門值班,聽説出事了,纔趕緊往崗位上跑。這時有人勸他别急,結果没等他跑到崗位上就壯烈犧牲了。天理教進攻是在午時,那倫聽説出事,應該是在下午時分,他這班不知道是個什麽值法。能在皇宫勸他的人估計也是個“滿N 代”,更不把工作當回事,那倫對此的回答是“國家世臣,當此等事敢不急赴所守耶”?聽起來覺悟還挺高,實際上可能怕查出脱崗受罰(《嘯亭雜録》卷六)。
“玩”,這不用多解釋,《景運門現行事宜》中就常見禁賭的條例,甚至還有“提籠架鳥”的記載,賭博、提籠架鳥不但有礙觀瞻,且易受懲戒,屬於低端玩法,除此之外,還有高檔次的雅玩。嘉慶二十年六月十五日上諭:“部院各衙門事務動關朝廷之得失,民生之利害,若不悉心考究,草草畫諾,雖終夜不寢,待漏禁門,閑談尋常無謂文事,於國事奚禆乎?”這裏所説的尋常無謂文事就是另一種玩法。那些進士出身的官吏,李杜元白,爛熟於胸中,吟詩作賦是拿手好戲,待漏禁門之時,身在廟堂之上,心却在東籬之下,以這種曠逸超塵的心態施政不如説是“玩政”。即使是在癸酉事變的當天,“諸王大臣皆黽勉從事,然亦有日落始至者,亦有逍遥雅步於御河岸者”(《嘯亭雜録》卷六),能在刀光劍影中逍遥雅步者可謂“玩”之極致。
癸酉之變讓皇帝作出了深刻的反思,魂飛魄散之餘的官場作風也應該有所改善。事實并非如此,過後即使有所變化,那也轉瞬即逝,很快就故態復萌。離事件發生不過三四個月,嘉慶十九年正月二十二日的上諭:“近日王大臣等多怠玩相仍,不俟接班,清晨先自散值者。其接班之人遲至薄暮始進内直宿。”他還特别强調,在他不在皇宫時,值班的親王大臣尤其要“嚴密稽查,夙夜罔懈”。可見皇帝一旦不在宫中,那些親王大臣連班都不上了。
癸酉之變是清宫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事件之一。道咸同光四朝危機四伏,外患内亂接連不斷,清廷門禁相對來説尚屬平静。是外敵的入侵、外省的戰火吸引了反抗者的注意力,還是天理教的斬首行動失敗,讓後繼者徹底放弃了中心開花的戰術,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清晚期宫廷門禁的平静,并不是它管理狀况有所好轉的結果,事實是
其管理狀况一直在滑坡,有時達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
能在宫廷門禁當侍衛者,可不是一般人物,許多都是天潢貴胄,光緒七年内閣學士寶廷上奏云:“由於俸餉不足,不能整頓,前鋒、護軍官兵困苦已極,費用不敷,值班遂難免侵吞缺額。”光緒八年熙拉布等人的奏摺中也談到:“……官兵生計維艱,衣食不充,困苦情形久在聖明洞鑒之中……因各旗兵丁苦纍難堪,若不稍加津貼,終是有懲無勸……”侍衛們不但有口分銀,還有值班津貼,是否真苦不得而知,叫苦連天却是實在之事,這還成了吃空餉的理由。光緒九年五月,大宫東北角值班護軍“私離班房閑走”被查出後,以“時事維艱,兵丁寒苦”爲由,從寬處理。如果另有兼職而私離班房,或可以生活寒苦爲藉口,“閑走”與“寒苦”并無關聯。如果知道了下面這件事,或許對此謎底能猜出幾分。
光緒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内閣接到上諭:“上月三十日,慈寧宫前殿及大佛堂瓦上失去銅練八掛,并有遺弃木杆在地,及揭去瓦片情形……”接下來是一串套話,先是斥責,然後是追究負責人,最後下令破案。光緒七年十二月末,此案告破。
故宫建築材料中不少地方用銅,如屋頂的銅瓦、大門上的銅釘、門匾上的銅字等。太監徐致祥在東華門内以南鑾儀衛内庫開設了一個烟館,光緒六年六月間,袁大馬與連毛兒等四人聚集在烟館開會,對紫禁城裏建築上這些銅質材料打上了主意,首次行動的目標是午門。當月二十八日夜,他們來到午門樓,“將架印字板杉槁綁成蜈蚣梯”,然後,“登梯將門樓匾上滿漢銅字用鐵鑿起下四字”。首戰告捷,從此蜈蚣梯成爲他們作案的利器,成也此梯,敗也此梯,這是後話。
從光緒六年六月到七年十一月,以袁大馬爲首的團伙在紫禁城内行竊十餘處,地點分别爲:午門樓、太和殿、太和門、東華門門樓、慈寧宫、西角樓、壽康宫等處。所得物品有:
午門樓匾上滿漢銅字;
太和殿正脊獸頭上銅練二掛;
太和殿正脊龍口寶匣内金錢八個、金銀錁二個;
太和門正脊龍口寶匣内金錢八個、金銀錁二個;
東華門門樓匾上銅字;
慈寧宫後殿正脊龍口寶匣内金銀錁二個、牌子;
慈寧宫前殿正脊龍口寶匣内金錢八個、金銀錁二個、寶石五塊、簷頭銅練八掛;
夀康宫正脊龍口寶匣内金銀錁二個、寶石一塊。
袁大馬團伙不是一個嚴密的組織,骨幹有袁立兒、王五,先後參加行竊的人大約有十來人。袁大馬雖是首領,但其他人也有各自的行動。袁立兒就伙同另一人爬上西角樓從金寶頂銼下金屑,幹了三次,每次得金二兩餘。王五、王六曾用刀將慈寧宫門釘起下六十二個,行竊所得均賣給了侯善祥的德隆銅廠。這幫人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屢屢得手,次次滿載而歸,可謂神不知鬼不覺。光緒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夜,王五將蜈蚣梯登斷,摔傷胳膊,匆忙中將綁梯子的木杆留在了慈寧宫,這纔引起了注意。
據《京報》報道,在袁大馬案同一時段内還有另外一個團伙在作案。其首犯名袁三馬,作案時間是在光緒三、四月。據光緒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上諭,護軍統領恩麟發現東華門門樓槅扇被撬,因此袁三馬等人被抓。據供,這一團伙作案三次,每次都是於日落時分從東華門溜進宫内躲藏起來,二更時行竊,偷竊對象是水溝裏的銅瓦和銅門釘,第三次偷了一些包袱面和棉衣。
太和殿、太和門是紫禁城的極頂,太和殿、太和門屋頂正脊又是極頂中的極頂,袁大所爲是在極頂中的極頂中掏寶,而袁三則在地溝裏掏了幾片銅瓦。如果説袁大是汪洋大盗,袁三連小毛賊都算不上。前面説了袁大案,袁三案就不值一提,但兩案一較,疑竇甚多。袁大案與袁三案聯繫太多,不得不説,試述如下:
袁大馬、袁三馬二人衹有一字之差,二者是兄弟的可能性非常大。
袁大團伙與袁三團伙作案地點都在紫禁城,有此條件者範圍極小。
袁大團伙成員與袁三團伙成員有交叉,如王五、王六、狄合兒。
袁三在紫禁城行竊三次,其供詞每次强調如何潛入禁城,又如何出去,似乎在有意避開烟館。
袁大的作案對象高大上,袁三衹做點小毛賊的活,似乎分工明確。
袁三案中的廣子等人後來在作案中與袁大馬撞車,被袁大馬打傷,事後送到徐致祥烟館養傷。
袁三馬案的發案時間是光緒七年四月末,袁大馬案的發案時間是當年十二月初,兩案相隔不過七八月,相似性如此之高,按理應并案處理,但在袁大馬案中没有絲毫提及該案,審案人員失憶,半年前的事忘得一乾二净。袁三馬案發時袁大馬作案已經近十個月,審案人員是能力有限,還是有意避免深究,没有審出此案背後的另一案?現在看來後一種可能性更大。
袁大馬等人居然能爬上太和殿房頂從正脊龍口偷出寶物,竇爾敦一世英名,也不過是盗匹御馬而已,著實令人驚訝。不過在我看來,更令人驚訝的是,林則徐銷烟之後的四十二年,有人將“烟館”開進了紫禁城。袁大馬案的重要成員均被處以極刑,太監徐致祥也在其内,但對烟館并未多言。《清實録》:“光緒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御史陳啓泰奏,刑部審訊袁大馬等一案,聞袁大馬等尚供有太監數人,并禁門之内烟館七十餘處,賭局六、七處各節,該部就案論案,并未叙及等語,究竟袁大馬等有無此供,著刑部堂官據實覆奏。”本人見識有限,對於陳啓泰的質疑没有見到回答,紫禁城内的烟館有七十餘處,初看我也感覺有些誇張。《景運門現行事宜》下册所録光緒九年七月初的一份奏摺談道:有人向護軍首領德福告密,徐致祥的值房仍在開烟館。初八日德福带人秘密將太監閻連成拿獲,并收繳了烟具、賬簿等物。據供,該烟館自當年正月已開張,參與其事者還有另一太監尚進升以及其他“民人”。也就是説,距離徐致祥被正法不過一年,他的事業又在原地萌芽開花,可見其生命力之强。七十餘處烟館之説可信度大大加强。如果紫禁城有烟館、賭局,侍衛們在值班期間脱崗“閑走”也就不足奇,其生活“苦寒”也就毋庸置疑了。
清朝入關之後,紫禁城一直是清朝的政治權力中心,庚子西狩是個例外。最後,有關這一時期的門禁資料僅有兩條,是光緒皇帝分别發給駐日本公使蔡鈞和駐美國公使伍廷芳的電報,兩封電報内容相同,措詞一致,不同者在於接受對象。在給蔡鈞的電報中,最後多了一句: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又諭,電寄蔡鈞,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上年拳匪之變,禁門以内承日本兵官嚴飭弁兵極力保護,洵屬睦誼可風,深宫甚爲感悦,著蔡鈞轉達日廷外部,傳旨向日皇申謝,并著查取兵官武弁職名迅速電復以便分别等第賞給寶星。
電寄伍廷芳,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上年拳匪之變,禁門一带承美國兵官嚴飭兵弁極力保護,洵屬睦誼可風,深宫甚爲感悦。著伍廷芳轉達美廷外部,傳旨向總統申謝。
門禁看起來是個小事,它不僅是社會實體的門面,有時也是内在機能的一個反映。這裏拋磚引玉,相信讀者從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啓示。
何遠景
2018年5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