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第十二辑
 
 
分享到:
编  著  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 定价 68.00
责任编辑 景晶(综合室) ISBN 978-7-5013-7010-8
出版时间 2020-08-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0-08-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大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 K249.0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是2018年度《清史参考》所刊发文章的结集,取“以史为鉴”之意,介绍清史纂修和研究工作中的部分科研成果。书中共收录文章41篇,根据内容分为政治、文化教育、人物、“新清史”研究四部分。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可读性颇高。
 
目录[ 滚动 - 展开 ]  
 
序 戴逸

政治
“崛起的时代”更应汲取历史智慧 戴逸
清朝的政区分等和国家治理 胡恒
清代刑部对案件的审理 郑小悠
康熙六年清郑和谈始末 唐博
“河工案”与康熙朝内阁人事再调整 张霞
清代八旗衰落的原因 张世明
1691年多伦淖尔会盟始末 陈跃
清代广州的“一口通商” 李国荣
登高一呼,众商皆应的近代商会 朱英
汉冶萍公司的光荣与启示 周积明
晚清江南民众对太平军恐惧心理的形成 刘晨
晚清权监势力与朝政 董丛林
顶端与末端联合:戊戌时期的帝党与维新派 郭卫东
庚子俄难:瑷珲旗民的归业之途 邵琳琳
清末橡胶股票风潮的启示 陈旭东

文化教育
古代海上丝路的一抹晚霞:明清时期的外销瓷 张国刚
清朝官员的读书与著书 李治亭
从细节来阅读故宫历史 周乾
从拍卖信息看圆明园文物的流散 刘阳
晚清香港的西医和医院 罗婉娴
中国近代第一套教科书诞生记 吴海涛
百年教科书中的三张黄帝面孔 王世光
严复的教科书启蒙情怀 吴小鸥
蔡元培与清末《中学修身教科书》 朱锦丽
“寓禁于税”:晚清教科书学部印花税的失败尝试 刘常华

人物
雍正帝对台湾官员的任用与管理 李国荣
林则徐笔下的清代西北丝绸之路 王晓秋
传奇将军特依顺 潘洪钢
《翁心存日记》的史料价值 徐雁平
李鸿章甲午战前对日认识及其外交策略 李细珠
郑观应、盛宣怀和王之春的捐纳之途 邵建
张德彝的《五述奇》:留声机、赛金花及其他 钟叔河
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与《中国总论》 顾钧
李提摩太与山西教案善后 张德明
同盟会元老冯自由及其辛亥革命史著 王鹏

“新清史”研究
“新清史”若干观点辨析 杨益茂
“新清史”“内陆亚洲”研究视角述论与辨正 刘凤云
也谈清史研究中的内陆亚洲因素 刘文鹏
《嘉峪关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评“新清史”几个观点 李治亭
“新清史”对“汉化”的又一说
——柯娇燕《孤军》读后 刘姗姗
清末民初“国家构建”问题再阐释 刘文鹏

后记
 
前言[ 滚动 - 展开 ]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其前期在发展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甚有功绩。中叶以后,内外矛盾尖锐,外敌入侵,国内动荡,政治日益败坏,其失误和教训,实足发人深省。清亡距今不足百年,离我们时间最近,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较大。“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要根据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学习和研究历史,特别是离我们今天很近的清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弘扬文化、传承国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清史纂修,曾成立相关机构进行筹备,但由于种种原因,修史之事,几起几落,一直未能启动。2002年8月,中央领导作出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相继成立了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纂修工程,于焉肇始。
清史纂修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还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是网罗奇闻逸事,不是观赏陈迹古董,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和时代脉搏的跳动息息相关。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清代,它具有什么特点?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清代众多的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清代很多扑朔迷离的事件真相如何?为什么古代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而到了清代却愈来愈落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清朝统治的268年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应该对其如何评价?如果没有外国的侵略, 中国将会沿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前途可能会是怎么样?这些都是此次清史纂修所要研究和揭示的重大问题。
清史编纂工作自2002年启动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经过海内外专家们的鼎力合作和辛勤努力,目前已有大批阶段性研究成果相继产生。在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清史纂修的同时,为了更加全面、广泛、客观地反映纂修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时将其应用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清史纂修在资政、存史、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经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副组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同志提议,在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诸同志的努力下,于2006年7月开始编发《清史参考》。刊物集学史和资政于一体,兼顾资料性和时政性,择要刊登在清史纂修中形成的部分科研成果。内容大致涉及典章制度、名人史事、轶闻掌故、档案文献、学术争鸣、资料考证等,力求如实反映三百年清朝历史的真实面貌,给读者以较丰富、较切实之清史知识。
历史是已经逝去了的人和事的记录,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人有反思往事的感情,有寻根问先的愿望,有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学习的天赋。人类在不断前进,但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前进的。这就形成了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形成了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相通的无穷无尽的长链。现实深深植根于历史之中并通向遥远的未来。历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在过去的远景中认识自己,并为未来的创新指点方向。历史学虽然不能像应用科学那样快速而直接地取得实用效益,但它的功能是长期的、巨大的。人类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将会在现实和未来中迷失方向。历史学是传承文明、陶冶心灵、提高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需,也是了解社会、掌握国情、管理和建设国家、进行战略决策所必需。
《清史参考》创刊后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办刊两年来,共有50余位专家在《清史参考》刊发文章。《清史参考》的作者,大多为清史纂修工作的项目承担者,也有一些是清史编纂委员会的骨干专家,都学有所长,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所载文章不仅有很强的学术性,还多富深刻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篇幅短小、风格朴实、文字流畅、可读性强。应该说,对于现阶段社会上流行的种种“戏说”清史的文艺作品,能够起到一定的校正作用,用真实的历史史实来教育青年,教育大众。这本身也是历史学家们理应担负的一种社会责任。
近日,欣闻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划将《清史参考》结集出版, 以扩大清史纂修的社会影响,使刊物资政、存史、育人之价值泽及社会、服务学界、繁荣文化,心喜之余,略缀数语,以为序言。
戴逸2008年7月28日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