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历史文献珍本丛刊(全三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张震英 定价 2400.00
责任编辑 潘云侠 ISBN 978-7-5013-7367-3
出版时间 2021-11-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1-11-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无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综合文献
中图分类 K296.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广西北部湾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广东雷州半岛西部、海南岛西岸和越南北部之间的一个三面陆地环绕的海湾,其临近城市为桂中南六市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目前关于广西北部湾形象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北部湾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研究,而以古代典籍为依托进行北部湾研究的较为少见。因此,本书在系统整理北部湾地区古代典籍的基础上,从中精选17种珍稀文献予以影印,用以传承和弘扬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録


第一册
易經偶語一卷 (清)北流金熙坊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北流范瑛、范瑞昌刻《金子範雜著》本……一
春秋屬比録二卷 (清)北流金熙坊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北流范瑛、 范瑞昌刻《金子範雜著》本……二一
粤璞不分卷 (清)北流金熙坊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北流范瑛、范瑞昌刻《金子範雜著》本……一六一
桂鬱巖洞記一卷 (清)平湖賈敦臨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江沈氏世楷堂刻 《昭代叢書癸集萃編》本……二九七
思恩府新編保甲事宜一卷 (清)侯官李彦章撰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三三三
重刻區田編加注一卷 (清)陸川李廷樟注 清同治四年(1865)平陽府署刻本……四二七
廣西詩見録十三卷(卷一—七) 古藤黄輝清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四五一

第二册
廣西詩見録十三卷(卷八—十三) 古藤黄輝清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一
馮敏昌等手札不分卷 (清)欽州馮敏昌等撰 稿本……二六九
馮魚山先生字册不分卷 (清)欽州馮敏昌撰 稿本……三〇七
茂山堂詩草一卷二集一卷 (清)合浦梁迪撰 清康熙刻本……三三一
蔗境軒詩鈔一卷 (清)靈山梁炯撰 清同治二年(1863)序刻《柳堂師友詩録初編》本……五八五
丹崖詩鈔四卷(卷一) (清)武緣黄君鉅撰 民國六年(1917)云南守舊山房鉛印本……五九五

第三册
丹崖詩鈔四卷(卷二—四) (清)武緣黄君鉅撰 民國六年(1917)云南守舊山房鉛印本……一
勉勉鉏室類稿五卷 (清)博白祁永膺撰 清光緒三十一至三十二年(1905—1906)隴西刻本……一四一
紅豆曲二卷 (清)容縣王維新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陳氏十萬卷樓刻《變風雅樓叢書》本……三五五
合浦珠傳奇二卷 (清)甘泉經濟撰 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四五三
合浦珠傳奇一卷 (清)閩縣林紓撰 民國六年(1917)商務印書館鉛印本……六四五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 言
北部灣,位於中國南海的西北部,是一個半封閉的海灣。東臨中國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臨越南,與瓊州海峽和中國南海相連,被中越兩國陸地與中國海南島所環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北部灣全部在大陸架上,大陸架寬約260里,由岸邊向中央逐漸加深,最深處達80米。北部灣面積接近13萬平方公里,比渤海面積略大。廣西北部灣地區所指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指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沿海地區,即原欽州地區所屬範圍。廣義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處於我國南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六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本書所指廣西北部灣地區即當今北部灣經濟區所轄範圍。廣西北部灣地區陸地占地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19年末總人口2456萬人,居住有壯、瑶、苗、仫佬、水、侗、京、回、滿、土家、漢等民族,是中國沿海地區少數民族數量最多、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廣西先民在史書中稱百越或百粤,壯族就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甌和駱越支系的後裔,是廣西早期居住的民族。先秦時期,廣西没有進入階級社會前,主要處於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以血緣爲紐帶,形成了一些土邦小國,主要有西甌國和駱越國,更多的土著民族則隱居於山林海角。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南下征伐百越之地,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廣西沿海劃入象郡。漢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11年),廣西沿海屬南越國故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在嶺南設立九郡,廣西沿海大部分屬合浦郡,少部分屬於鬱林、蒼梧兩郡。三國時,廣西沿海屬吴國境内。南北朝至隋末,廣西沿海地區大體屬越州、安州、黄州三個州郡。唐朝時,廣西沿海地區分屬越州、寧越、玉山州、襄州、上思羈縻州五個州,均屬嶺南道。宋至清末,廣西沿海境内則大體分屬廉州、欽州、上思羈縻州三個州府。自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廣西沿海的合浦、欽縣、靈山縣屬廉欽道廉州府。民國十年(1921)至民國末年,除上思縣隸屬廣西省南寧道,後隸屬廣西省南寧道行政署察員公署外,境内其他縣區先後隸屬於廣東省、廣東南區綏靖公署、廣東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在今合浦縣廉州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西沿海各縣行政劃分屢變。直至1983年10月,北海市從欽州地區劃出,升格爲地級市。1984年4月,北海市(含防城港)被國務院確定爲全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首批14個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7月1日,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1993年,防城縣、上思縣從欽州地區劃出與防城港組建成防城港市。1996年4月,國務院批准設立縣級東興市,由防城港市代管。1994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欽州地區,設立地級欽州市。至此,原欽州地區分爲三個地級市,廣西沿海出現了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并立的格局。2008年1月16日,國家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成立北部灣經濟區,又將玉林、崇左兩市納入其中,廣西北部灣地區的範圍就此確定。
與北部灣文化密切相關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北部灣文化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兩千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爲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自中國東南沿海,途經北部灣,再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爲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中國輸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貨物,從絲綢到瓷器與茶葉,形成一股持續吹向全球的東方文明之風。廣西北部灣文化大致包括北部灣歷史地理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政治宗教文化、文學藝術、商貿交流文化、風光旅游文化以及北部灣青銅文化、坭興陶文化、合浦珍珠文化等特色文化。其中北部灣歷史文化主要涉及:文明初現——遠古至先秦時期的北部灣;開拓繁榮——大秦一統與漢唐繁榮;文化融合——狄青征南、歷代移民與文化碰撞;血性張揚——劉、馮抗法與北部灣勇武精神的展示。北部灣民族、風俗與宗教文化主要涉及:和諧共處——壯、漢、京等多民族齊聚的港灣;海岸風情——京族三島風俗信仰;客家人與疍家人——遠方的家和寄居的群落;文化載體——北部灣地區方言。北部灣文學藝術主要涉及:古代詩文中的北部灣——以流寓與貶謫文學爲核心;現代文學中的北部灣——新文學的啓蒙與抗戰文學;當代文壇筆下的北部灣——文學桂軍與北部灣文化的書寫;北部灣文學的前景與未來——“一帶一路”背景孕育下的充滿前景與未來的北部灣新文學。北部灣名人文化研究主要涉及:海灣詩情——歷代文人與北部灣;海灣畫意——歷代藝人與北部灣;海灣記憶——歷史名人與北部灣;海灣潮流——當今北部灣名人巡禮。北部灣貿易與國際交流文化主要涉及:通江達海——北部灣在廣西及大西南的戰略地位;水乳交融——北部灣與大灣區及桂粤瓊三省的合作與競争;中外合璧——北部灣與東盟國家的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揚帆遠航——北部灣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綫國家的文化交流。北部灣旅游文化主要涉及:十萬大山、六萬大山、大容山、青秀山、大明山、都嶠山、花山、勾漏洞等山脉文化;金灘、銀灘、白浪灘、三娘灣、紅樹林、潿洲島等海灣島嶼文化;邕江、南流江、北侖河、左江、大藤峽、德天瀑布爲代表的河流文化;花山巖畫、合浦漢墓群、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鎮南關、昆侖關、真武閣、歸龍斜塔、三宜堂、馮子材故居等爲代表的人文景觀。北部灣特色文化主要涉及:鼎力南國——北部灣青銅文化;南疆陶韵——坭興陶及南方陶文化;璀璨明珠——合浦珍珠與海洋文化;挺立潮頭——近現代北部灣革新思想研究等。
海洋孕育生命,同樣孕育文化。廣西北部灣文化是廣西海洋文化的核心,是廣西北部灣各族人民在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學科技和文化藝術等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包括:一切與北部灣有關的物質存在和物質生産;一切與北部灣有關的意識形態;一切與北部灣有關的因時、因地制宜的社會典章制度、組織行爲方式與民俗習慣;一切受北部灣大環境制約與影響的生産活動與行爲方式。廣西海洋文化精神就是廣西沿海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海洋生産生活中形成的精神形態特徵:博大精深、樂於進取、富於包容、勇於冒險,它表現爲開放、進取、敢競争、不守舊、敢反抗、敢争先的廣西沿海人文精神。廣西北部灣文化除具有中國海洋文化的一般共性,如涉海性、對外輻射性、交流性、商業性、趨利性、開發性和拓展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的獨特個性。
首先,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廣西北部灣的歷史與人類文明相伴生,與古代中國中原文明同律動,廣西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與變遷,是中國多民族交流與融合歷史的縮影。廣西雖然地處南國邊陲,但將廣西文化定位爲“老少邊窮山”,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根據考古挖掘,廣西沿海居民從事漁獵和農業活動,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先秦時期,生活在這裏的駱越人有“斷發紋身”的習俗,因爲他們“古時入水采貝,皆繡身面爲龍子,使龍以爲己類,不吞噬”。秦一統後,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至西漢元鼎年間設立合浦郡以來,合浦郡便成爲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也是當時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歐洲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因“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往來的緣故,廣西沿海地區成爲古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在秦漢隋唐曾經繁盛一時。隋唐時期,欽州陶瓷文化發展成熟,宋代欽州成爲對外貿易的一大港口,大量陶瓷與絲綢由此運往世界各地。近代北海,成爲中國西南對外貿易的通商口岸。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也曾規劃將欽州港建設成爲南方第二大港,僅次於廣州港。北部灣地區現存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古運河遺址、古商道、伏波廟、白龍珍珠城等遺址以及京族哈節、珠還合浦傳説、三娘灣神話傳説等民俗和傳説均見證了其厚重的歷史。潭蓬運河、北海百年老街、合浦上窯明窯遺址及明代瓷烟斗和壓椎,見證了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與喧鬧,現代北部灣三大港的日新月异正續寫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輝煌。
其次,邊疆海洋,風情萬種。北部灣文化的根本是海洋文化,具有開放、包容、進取的精神,因北部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具有沿海、沿邊的區位,以及北部灣衆多民族聚居的現實,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古代廣西沿海毒蛇猛獸和“瘴癘病毒”多,生態環境惡劣。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廣西沿海各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頑强鬥争的過程中,形成勤勞、勇敢、敢於冒險、勇於開拓的性格特徵,同時也因科學和生産力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篤信鬼神,求助於超自然力的庇護。即便科技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求神拜佛的民間信仰在沿海居民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普遍。自古以來,廣西沿海就是馳名中外的南珠産地。素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之説,與之相關的珍珠文化相當發達。關於珍珠的采集、貿易等留下了一大批民間傳説故事,諸如《珠還合浦》《白龍城的傳説》《美人魚》《合浦珠傳奇》等。此外,北部灣地區還留下了一批與珍珠相關的歷史文化遺迹,如七大珠池、珠場八寨、白龍珍珠城等。目前北海市,即以珍珠文化作爲城市文化的重要形象及標志。北部灣地區尤其是北欽防三市有鮮明的海洋文化元素,海天一色的廣袤海域,海島海灣的旖旎風光,盤根錯節的濱海紅樹林群落等,孕育了獨具風韵的南海海洋生態文化。疍家婚禮和服飾、京族哈節與漁具漁法、漁歌及漁業諺語等,充分展示了五彩斑斕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
第三,文化多元,相容并蓄。北部灣文化具有跨國别、多民族、多元文化、多信仰、多風俗的顯著特色,構成了廣西文化中包容性、開放性、冒險性和革命性元素,一直影響到今天。廣西北部灣文化是以駱越文化爲基礎的多元文化,是在與海内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漸融會、升華而成的。在與内陸文化的交流中,它接受并融合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的元素;而在與海外文化的交流中,又包含了天主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特别是天主教文化對廣西海洋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始建於1853年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建造的潿洲島天主教堂,至今依然是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教堂所在盛塘村有80%的人信奉天主教。廣西海洋文化在吸納多元文化的同時,始終保留了自己的獨特性,在民俗、飲食、藝術、建築、宗教等方面均有反映,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各種地方的文化共存共生現象。例如,廣西沿海屬於泛神多神崇拜,對象包括海神、龍神、雷神、颶風神、天妃、伏波廟和孟嘗神等,其中伏波神崇拜與伏波將軍南征事迹有關,孟嘗神的崇拜與“珠還合浦”的故事有關。此外,廣西海洋文化中,還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壯族文化、京族文化等文化的内容特質。在區域内部,又表現出鮮明的區域差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第四,重視商貿,長於經營。北部灣地區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和停泊港,自漢代以來就商旅繁榮,催生了一系列相關産業的興盛。北部灣地區人民自古就有從事商貿活動的傳統,商業文化深植於沿海民族血液中,對於當今北部灣發展“向海經濟”和遠洋貿易,濃郁的商業文化無疑是最好的助推器。古代合浦郡沿海盛産珠璣、瑪瑙、玳瑁、象牙、犀牛角、寶石、美玉和名貴香料等奇珍异寶,成爲向中原統治者進貢的珍品,吸引了大批商人來嶺南經商貿易。由於珍珠貿易的盛行,當地居民以采珠、販珠爲生,很少從事農業生産,“崇利”的商品價值觀念滲透社會各個角落。漢代合浦港呈現的舟楫雲集、往來不絶的繁忙景象、宋代欽州博易場興旺繁榮的交易場景、近代北海開埠後對外貿易的發展,都反映了廣西航海文化與海洋商貿文化内涵的豐富。
第五,不懼强暴,勇於鬥争。廣西人民的勇武鬥争精神由來已久。從秦甌戰争的讓威震天下的秦軍損兵折將、兩度無功,到廣西狼兵在明中後期抵禦外辱、痛擊倭寇,取得“自軍興以來,稱戰功第一”重大勝利的壯舉;再到太平天國運動堅持14年反抗腐朽清政府統治的鬥争,到劉馮抗法取得號稱我國近代“中西戰争第一大捷”——鎮南關大捷的血性,到劉永福率三百親兵拼死保臺抗日,在清政府拒絶支援的情況下,組織民衆奮力迎敵,取得殲敵3萬餘人的重大戰果;再到桂林保衛戰不足2萬人的桂軍對抗15萬日軍的頑强,昆侖關大捷以傷亡14萬人爲代價殲滅日寇4000血戰的决心,廣西人民展現出的勇武和鬥争精神令人矚目。古往今來,任何輕視廣西人存在的行爲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甚至是致命的打擊。自古以來,廣西沿海是中國南部的邊海防要地,素有“古來征戰第一綫”之説。歷經千錘百煉,這裏留下了很多戰争遺迹,如伏波將軍馬援活動遺址、伏波廟會遺址、白龍古炮臺、水師營遺址、昆侖關、鎮南關、劉永福和馮子材故居等文化景觀,也留下了有據可查的歷史文獻和不可勝數的英雄傳奇,展現了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守邊衛國、抗擊外辱的文化精神。
第六,人文自然,交相輝映。北部灣地區歷史悠久,文化遺産存留豐富,其中最有代表的當屬藴含南疆特色文化的坭興陶與南方陶文化。欽州坭興陶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號稱中國四大名陶,飲譽中外。自秦漢至明清時期,這裏的陶瓷製造業一直興續不斷,目前存有大量燒窯遺址,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狀況相一致。1915年,在美國三藩市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廣西欽州送展的紫砂陶産品榮獲第二名;1930年,在比利時世界陶瓷展覽會上,欽州紫砂陶産品又榮獲一等獎。這兩起新聞轟動了國内外,當時上海等地多家報紙發表評論,稱欽州爲“中國第二陶都”。2018年,欽州坭興陶作品《壯鄉行》茶具在相隔百年後再次斬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意味著北部灣地區陶瓷業繼續延續著往日的輝煌。2016年,記載廣西早期文明的崇左市“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録》,成爲廣西第一個入選世界文化遺産的文化景觀,也是中國第一個入選巖畫類世界遺産的塗繪類巖畫。除此之外,北部灣地區還擁有享譽中外見證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設計精巧的被譽爲“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罕見的一顆明珠”明代軍事設施真武閣,民族英雄劉永福、馮子材故居——三宣堂、馮宫保第,始建於漢代、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鎮南關,同樣始建於漢代、抗日戰争中著名的昆侖關戰役發生地——昆侖關等人文遺址。北部灣地區的自然景觀更是精彩紛呈。有風光秀麗被稱爲“首府緑肺”的青秀山、壯族文化發源地的大明山、綿延逶迤的十萬大山、六萬大山、道教名勝都嶠山、佛教名勝桂平西山等名山。有珠江中游的邕江、南流入海的南流江、中越界河的北侖河、風景如畫的左江等河流;有被譽爲“天下第一灘”的銀灘以及金灘、白浪灘等風景怡人的海灘;有被譽爲“最美火山島”的潿洲島、婆灣島以及沿海紅樹林帶等特有的海灣美景。
總之,北部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多樣、風情各异、風景優美、物産富饒。廣西北部灣文化在歷史、地理、民俗、民族、文學、藝術、旅游、貿易、交流等各個領域均展現出豐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内核。北部灣地區背山面海,因此北部灣文化精神既體現群山的堅韌雄壯,又體現海洋的容納博大,結合起來就是不固執、不封閉、不排外,相容并蓄,奮發圖强,和諧共生,開放、包容、前瞻、進取、果敢、堅韌、和諧、共贏等構成了北部灣文化的基本特性。
2008年1月16日,國家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爲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作爲我國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開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對於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北部灣經濟區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溝通東中西、面向東南亞,充分發揮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梁和合作平臺作用,以開放合作促開發建設,努力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爲帶動、支撑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2013年,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的實施,廣西北部灣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在“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部分指出廣西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三大定位”:“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户。”“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政治戰略和經濟發展戰略,也是文化傳播戰略,經濟貿易戰略的實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持,該綱領同時指出,“支持沿綫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産,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辦好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圖書展。倡議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凡此種種,也爲北部灣地區文化的發展迎來了生機與活力。
北部灣經濟區作爲廣西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擁有近1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藴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在“一帶一路”建設藍圖中,對於廣西打造“向海經濟”有著區位、政策、歷史等多方面的優勢。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向海經濟”戰略的實施,經濟、貿易、工業等在北部灣風生水起,北部灣正發展成爲中國經濟增長新一極,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從一個西部邊陲地區,變成多區域合作中心;從一個投資盲點,變成投資熱點;從一個經濟發展配角,變成廣西開放發展龍頭;從一個地方發展題材,變成國家發展戰略。2017年起,廣西全面開啓“向海經濟”戰略,并主動擔負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責任與使命,駛出南海、連接東盟、走向世界,如今北部灣地區已成爲廣西發展最快、最富活力、最具實力的地區。
“一帶一路”倡議中廣西的定位和重要地位决定了加强北部灣文化研究的迫切性。與經濟貿易發展的風生水起和在經濟貿易相關學科研究的如火如荼相比較,北部灣的文化研究却顯得相對冷清,雖然在本世紀初自治區黨委曾經組織召開過“環北部灣文化學術研討會”“花山巖壁畫學術研討會”等專門的研討會,出現了一些成果,但會後并未形成强勁持久的研究勢頭。當前,學術界的視野基本都聚焦於北部灣的政治經濟與商貿交流研究,很難檢索到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研究專著。總體而言,在北部灣文化研究方面,不僅相關成果零星散亂,數量不多,而且流於形式、止於表面的爲數不少,片面脱節的爲數不少,迄今尚未形成較爲完整的有體系的研究成果,這與北部灣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不相匹配。
另外,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向海經濟”戰略的推進,傳統意義上的區域文化需要站在更宏觀、高遠、前瞻、深邃的視角進行重新審視,以服務於國家戰略的需求。在新時代對北部灣文化進行重新審視,挖掘其固有的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内涵,尋找服務於當今經濟文化建設的新亮點,爲决策提供參考和借鑒,顯得意義重大。與此相一致,作爲文化振興、文化自信的基礎,對北部灣地區歷史文化進行梳理,開展北部灣地區的歷史文獻整理工作,就顯得重要而緊迫。
我國傳統地方文獻大抵可以分爲兩大流别:一是由相關地方人士編撰之文獻,他們的身份多爲當地土著,同時還可能包括流寓、游宦人士等;二是與該地有關之文獻。書中所展示的,多爲該地的歷史、人物、風土、名勝等,至其作者或編者,則往往并非當地人士。今廣西北部灣六地市的地方文獻,其形態構成也同樣如此。前一流别如明代廣西宣化(今南寧)人陳大綸輯《敷文語録》,乃“明嘉靖七年(1528),兩廣總督兼廣西巡撫王守仁於南寧創建敷文書院,其時陳大綸從學於王守仁”,遂得以編纂而成。後一流别如宋范旻編纂的《邕管雜記》,編者爲今河北威縣人,北宋開寶(968—975)中知邕州(治今廣西南寧),遂有此面向今廣西南寧、崇左等區域之地記著作之撰寫。
較之位於廣西東部、北部,得地利之便,較早也較多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桂林、梧州、柳州等地,位於廣西南部的北部灣六地市,其地方文化則起步較晚,發展較緩,因而形成地方文獻的時間也相對滯後。當兩漢之交,今廣西東部門户梧州已經出現諸如陳欽《陳氏春秋》以及陳元《春秋訓詁》《左氏同异》《陳元集》這樣由地方人士編撰的典籍。大約西晋時期,廣西古代文化中心桂林已經出現王歆《始安記》這樣專門面向始安郡(約相當於今桂林市轄境)的地記類典籍。進入唐代,更是涌現出曹唐、曹鄴這樣的知名詩人。反觀北部灣六地市,自漢至唐期間,長期未能孕育出像陳欽、陳元這樣的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文化人,而衹有少量流寓、游宦人士留下若干傳世作品。如西晋人董京,曾有避居今廣西横州的經歷,《晋書》本傳載其答孫楚詩兩篇。若取“借才异地”的寬鬆思路,則董京及其兩首傳世詩篇,可視爲北部灣六地市文獻的早期濫觴。同時,這裏也長期未能形成像《始安記》這樣的專門面向某一地區的典籍,相關地方文化信息衹是包含於若干其他典籍,如晋嵇含《南方草木狀》、唐劉恂《嶺表録异》、唐段公路《北户雜録》等。
降至唐、宋時期,尤其是宋代後,北部灣六地市文獻編撰活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這一時期的北部灣六地市開始形成專門的地方典籍,從而擺脱了此前該地的地方文獻長期以零章斷簡形態存世的局面。就現有資料來看,最早的面向北部灣六地市轄域的典籍,可能是唐代的《邕州圖經》。該書今已亡佚,但有若干文字獲北宋初年人樂史纂《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六“嶺南道十·邕州·風俗”徵引。陳相因、秦邕江編著《廣西方志佚書考録》稱其“纂修者無考,當修於唐代”。顧宏義著《宋朝方志考》亦認爲該書“乃屬唐志”。邕州,唐置,五代十國至宋因之,治所在今廣西南寧市。這部《邕州圖經》也是今可確切考見的唯一一部問世於唐代的北部灣六地市地方典籍。
至於唐代以單篇形態呈現的作品,則可以在今廣西上林縣發現的碑文《澄州無虞縣清泰鄉都萬里六合堅固大宅頌》(簡稱《大宅頌》)和《廖州大首領左玉鈐衛金谷府長上左果毅都尉員外置上騎都尉檢校廖州刺史韋敬辨智城碑一首》(簡稱《智城碑》)爲代表,兩塊碑被認爲是嶺南地區最古老的漢文碑刻。前者位於今上林縣澄泰鄉洋渡村剥廟山山腳的一個巖洞中,刻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作者爲韋敬辨(一作韋敬辦,又作韋敬辯)。碑高95厘米,寬64厘米,碑文爲楷書,豎刻,共17行,每行字數不等,最多爲28字,最少爲1字,總共386字。由“序”、“頌一首”、“詩一篇”三部分組成。後者位於今上林縣覃排鄉愛長村石儉屯後智城山腳的一處巖厦石壁上,作者爲韋敬一,刻於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碑高164厘米,寬79厘米,楷書,豎刻。共24行文字,共1115字。由“序”和“碑一首”兩部分組成。
進入宋代,北部灣六地市文獻編撰活動生面大開。僅據今可考見者而論,數量便達三十餘種。其中的大宗,應推“史部·地理類”中的方志。當時北部灣六地市轄域内的邕州、賓州、横州、鬱林州、容州、欽州、廉州,均有各自的方志編纂問世。面向邕州的,有佚名纂《邕州志》《重修邕州志》,以及樂公明修、尹安中纂《建武志》與佚名纂《重修建武志》;面向賓州的,有佚名纂《(賓州)舊經》《賓州圖經》以及吴遠纂《安城志》;面向横州的,有佚名纂《(横州)舊圖經》《横州圖經》;面向鬱林州的,有李宗諤纂《(祥符鬱林州)舊記》、佚名纂《(鬱林州)圖經》《西甌圖志》以及施坤纂《(鬱林州)新志》;面向容州的,有佚名纂《(容州)圖經》《容州志》以及胡槻等纂《普寧志》;面向欽州的,有佚名纂《欽州圖經》、林會纂《[慶元]寧越志》、佚名纂《新寧越志》;面向廉州的,有佚名纂《(廉州)舊經》《廉州圖經》《合浦志》。上述二十二種均爲州志,此外又有縣志。如佚名纂《博白志》,即爲宋代鬱林州轄下博白縣之方志。
其他問世於宋代的北部灣六地市文獻,同樣多爲史部典籍。最引人注目的應推記述儂智高起事始末的典籍,包括滕甫撰《孫威敏征南録》、馮炳撰《皇祐平蠻記》、曹淑卿撰《儂智高事》等。由於儂智高起事後曾活動於邕州一帶,并最終在邕州被鎮壓,所以這三部典籍便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視爲北部灣六地市文獻。尤其是《孫威敏征南録》,記述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孫沔率軍鎮壓儂智高之經過,今有《四庫全書》《藝海珠塵》《墨海金壺》《續金華叢書》本及清鈔本等存世,是目前所知唯一存世的宋代北部灣六地市地方典籍。再就單篇作品而論,今尚存世者較之唐代的寥寥無幾,還是稍多一些的。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應推北宋初年人樂史撰寫的《緑珠傳》。該傳叙寫西晋富豪石崇愛妾緑珠之事迹,并稱:“緑珠者,姓梁,白州博白縣人也。”若果如樂史所言,緑珠乃今廣西博白人氏的話,則這篇《緑珠傳》自然堪稱整個宋代存世北部灣六地市文獻中最早問世的一種。
元、明兩代,尤其明代,是北部灣六地市文獻編撰的快速發展時期。最直觀的表現,便是典籍數量顯著增加。僅據我們初步調查,可確切考知者至少有一百種左右,今尚存世者至少有十二種,包括田汝成撰《龍憑紀略》、王濟撰《君子堂日詢手鏡》、尹耕撰《南泰紀略》、郭楠纂《[嘉靖]南寧府志》、方瑜纂《[嘉靖]南寧府志》、林希元纂《[嘉靖]欽州志》、郭裴纂《[萬曆]賓州志》、甘東陽纂《[萬曆]太平府志》、張國經纂《[崇禎]廉州府志》、封良儒撰《繡江吟稿》、王貴德撰《青箱集賸》、李璧輯《瓊瑰録》等。其中郭楠纂《[嘉靖]南寧府志》凡十卷,今存九卷,卷首有廣西學正張岳序,今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傳世。方瑜纂《[嘉靖]南寧府志》凡十一卷,卷首有董傳策序,日本内閣文庫藏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萬曆、崇禎增修本,國内有萬曆刻本及傳鈔本。
綜觀這些存世與亡佚典籍,可以發現兩大新變之處:
一是典籍類型趨於多元化。如前所述,唐、宋時期問世的北部灣六地市典籍以“史部·地理類”中的方志居多,其他亦多可歸爲史部典籍。唯博白人李時亮“與陶弼賡和”而成的《李陶集》,可以歸入“集部·總集類”。進入元、明時期後,雖然就整體數量而言,方志乃至其他類型的史部典籍依舊三分天下有其二,但經、子、集三大門類也已初步形成規模。其中,經部有龐希睿撰《周易講義》與《儀禮雜解》、陳伯魁撰《五經訓義》、陳大綸撰《經義摭言》、李璧撰《燕享樂譜》等;子部有吴邦柱撰《尊孔録》與《祈嗣真機》、何以尚撰《忠孝經便蒙詩訓》、陳大綸輯《敷文語録》等;集部有陳國質撰《節庵集》、任信撰《夕惕齋詩集》、李璧撰《劍閣集》、吴邦柱撰《碎玉集》、蕭雲舉撰《青羅集》、黄鳳翔撰《就正集》與《就玉集》、唐之夔撰《唐集》、陳瑾撰《竹味山房集》、王貴德撰《青箱集賸》、封良儒撰《繡江吟稿》與《北征吟》、梁臺玉撰《擊木詩集》、鄧鑛撰《半村詩集》、黄子來撰《采芝吟》,以及李璧輯《瓊瑰録》等,可謂首次實現了對四部典籍的全覆蓋。
二是典籍編撰隊伍呈現出外地人士與本土人士并起的態勢。此前的北部灣六地市典籍,多爲傳統地方文獻中的第二大流别,即與某地有關之文獻。相應地,其編撰者亦多爲外地人士。反觀第一大流别,即由相關地方人士編撰之文獻,則實在寥寥無幾。今可確切考見者,衹有博白人李時亮編纂的《古碑總録》與《李陶集》這區區兩種。降至元、明時期,北部灣六地市本土文化人編撰的典籍開始大量涌現,綜計至少有近三十種,所涉編撰者至少有十八人。具體就這十八位本土文化人的籍貫而言,也廣泛分布於北部灣六地市的轄域内。其中,元代兩人,分别爲容縣人封盛甫、興業人陳國質;明代十六人,分别爲陸川人龐希睿,興業人陳伯魁、何以尚,宣化(今廣西南寧市)人陳大綸、蕭雲舉、陳瑾、鄧鑛,武緣(今廣西南寧市武鳴區)人李璧、黄鳳翔、黄子來,容縣人封良儒、王貴德,上林人吴邦柱,横州人任信,鬱林州(今廣西玉林市)人唐之夔,北流人梁臺玉。其中,李璧輯《瓊瑰録》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元年(1522)李璧刻本傳世,堪稱目前所知出自北部灣六地市本土文化人之手的存世典籍中最早問世的一種。
經過長期的發展與積累,進入清代後,北部灣六地市文獻編撰活動迎來繁盛時期。若將出自由清入民國人士之手的傳統文獻也一并計入,則僅就這一時期的存世典籍而論,便至少多達二百五十種左右。可以説,今尚存世北部灣六地市典籍絶大多數問世於這一時期。
存世數量的大幅增長,首先帶來了相關典籍之分布廣度與密度的顯著提升。一方面,清代以及民國前期編撰問世的典籍,幾乎對今天北部灣六地市轄下所有市縣形成了全覆蓋;另一方面,還在部分市縣實現了相關典籍的密集分布。例如容縣,現存有三部家譜、三部方志、二部政書、十五部詩文别集、一部總集、一部散曲集。三種方志中,一種爲容縣人封祝唐、黄玉年共同編纂的《[光緒]容縣志》,另兩種爲面向湖南麻陽縣的《[同治]新修麻陽縣志》與面向湖北蘄州的《[光緒]蘄州志》,分别有容縣人黄金模與封蔚礽參與纂修。這二十五種典籍中的十一種出自清代容縣封氏家族成員之手,包括封豫撰《翠園山房詩草》與《封望仙賦稿》、封景岷撰《蔚嵐詩草》、封致治撰《槐蔭堂詩草》、封祝唐撰《味腴軒詩稿初編》及其參與纂修的《[光緒]容縣志》、封蔚礽參與纂修的《[光緒]蘄州志》、封少游撰《漱芳齋詩稿》、封雲鵠撰《西齋詩集》、封奕璠撰《華萼堂詩文集》、封培緒輯《聖功集》。再加上晚明人封良儒撰《繡江吟稿》與《北征吟》,乃爲我們考察這個明清容縣地方家族的文化成就提供了相當可觀的文獻資料。
其次,出現一批此前罕有甚至從未有過的新典籍類型。就史部典籍來説,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家譜類的從無到有。大抵自晚清道光年間至民國時期,絡繹涌現出吴鳳條纂修《(玉林)牟氏家譜》、劉森等纂修《(北流)翰堂劉氏族譜》、秦維略等纂修《(博白)秦氏家譜》、陳憲中纂修《(容縣)陳氏宗祠》、黄金詔等纂修《(容縣)洛村黄氏譜略》、覃積賢纂修《(容縣)覃氏族譜》、蕭承煦等纂修《(興業)蕭誠庵家譜》、韋振超纂修《(廣西穹明)思陵土州韋氏家譜》、寧可風纂修《(欽州)寧氏家乘初稿》、佚名纂修《靈山東岸譚氏族譜》、黄守纂修《(合浦練西)黄氏宗譜》以及陳濟湘纂修、陳耀海續修《(防城河洲上峒大田)陳氏宗譜》等,在今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崇左等市境内均有分布。就集部典籍來説,清代一改此前僅有别集類與總集類的較爲單調的格局,而新增了詩文評、詞曲等類型,分别可以蘇懿諧撰《詩話選真》、韋豐華撰《今是山房吟餘鎖記》、鍾德祥撰《睡足齋詞》、王維新撰《紅豆曲》等爲代表。此外如史部政書類典籍,則在清代實現了大幅增長。先後有李彦章撰《思恩府新編保甲事宜》、佚名撰《廣西南寧關監督造報南寧關第一百八十八結徵收支銷各項清册》、佚名撰《太平關太平分廠文案》、黄金銜撰《治麗箴言》、何見揚撰《省心堂雜箸》以及馮子材撰《軍牘集要》(一名《馮宫保軍牘》《馮宫保軍牘集要》)與《征南輯略》等集中出現於晚清時期,從而一改此前整個明代廣西衹有張鳴鳳撰《漕書》這區區一種存世的冷落局面。
再次,編撰隊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文化名流。此前的北部灣六地市文獻編撰隊伍雖然不乏文化名流,如《緑珠傳》作者、北宋人樂史,又如《防邊紀事》作者、明代人高拱,但他們大抵均爲外地人士,以外人視角觀照北部灣六地市之人物與史事,從而撰成相關文獻。至於本土編撰者的知名度,相對而言并不算出衆。降至清代,一方面外地文化名流繼續參與編撰北部灣六地市文獻,如詩學名家易順鼎的《龍州雜俎》、史學名家孟森的《廣西邊事旁記》,便均爲二人於光緒末年爲官廣西期間的作品。另一方面則是本土文化名流的崛起,典型代表爲馮敏昌與張鵬展。馮敏昌爲今廣西欽州人,《清史稿·文苑傳》載其傳記。他在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等領域均造詣頗深,尤以詩學聲譽卓著。近人汪辟疆《近代詩派與地域》一文中將其躋身於明清嶺南詩派名家之列,曰:“嶺南詩派,肇自曲江;昌黎、東坡,以流人習處是邦,流風餘韵,久播嶺表。宋元而後,沾溉靡窮。迄於明清,鄺露、陳恭尹、屈大均、梁佩蘭、黎遂球諸家,先後繼起,沈雄清麗,蔚爲正聲。迨王士禛告祭嶺南,推重獨漉;屈大均流轉江左,終老金陵;嶺表詩人,與中原通氣矣。乾嘉之間,黎簡、馮敏昌、張維屏、宋湘、李黼平詩尤有名,李氏稍後,卓然名家。”平生著述甚富,今尚存世者主要有《太華小志》《[乾隆]孟縣志》《河陽金石記》《小羅浮草堂詩鈔》《小羅浮草堂詩集》《小羅浮草堂文集》等。張鵬展爲今廣西上林人,《清史稿·文苑傳》載其傳記。此人爲清代廣西知名文學家、教育家,有《讀鑑繹義》《[道光]賓州志》《國朝山左詩續鈔》《嶠西詩鈔》《榖貽堂全集》等個人著述存世,并參與纂修《清高宗純皇帝實録》。
復次,涌現出一批關涉當時重要時事的典籍,最爲典型的便是清末中法戰争。這場戰争作爲我國近代一個相當重大且影響深遠的事件,受到當時及後人的持續關注,遂催生出大量與之相關的典籍。位於今廣西崇左境内的中越邊境一帶,是中法戰争的一大主戰場,所以這些典籍也往往可以視爲北部灣六地市文獻。諸如徐延旭撰《越南輯略》《越南世系沿革》《中越交界各隘卡略》《徐延旭來往函牘》、劉長佑撰《劉武慎公遺書》、唐景崧撰《請纓日記》、岑毓英撰《岑襄勤公奏稿》、張樹聲撰《張靖達公奏議》《張靖達公雜著》《張樹聲來往函牘》、李秉衡撰《李忠節公奏議》、孟森撰《廣西邊事旁記》、馮子材撰《軍牘集要》《征南輯略》,以及劉永福口述、黄海安輯録《劉永福歷史草》等,均可歸入此一範疇。這些典籍或爲聚焦中法戰争廣西戰場的專著,或有相當部分内容直接關涉中法戰争之廣西戰場。它們的出現,標志著北部灣六地市文獻已大幅越出地方文獻的範疇,而具有了全國性的重大意義。
雖然從全國視野來看,北部灣六地市屬於文化後進地區,直至明、清時期,特别是清代,纔迎來地方文獻編撰的真正繁榮,但僅就短短數百年間問世的近三百種存世典籍而論,已然頗具亮點。它們一方面擁有較爲多樣而完備的類型結構,另一方面也不乏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較爲突出的名家名作,是一份值得引起充分重視與挖掘的歷史文化瑰寶。
廣西歷代古籍主要分布在國家圖書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桂林圖書館、廣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等處,以國家圖書館和桂林圖書館收録最多。關於廣西歷史文化研究,歷來注重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的桂林、柳州地區,相關歷史文獻整理和研究成果也最多。在文化傳播之馬太效應的作用下,面向北部灣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相對滯後,文獻整理成果也較少。當然,北部灣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相對薄弱的現狀,其中除了典籍後出以及歷史文獻存留數量不及桂北外,還與學者對北部灣地區歷史文獻重視程度和系統整理不足有直接關係。
由上可知,廣西明清以來歷史文獻遺存甚多,僅據《廣西省述作目録》統計,就有2548種之多,主要集中於清與民國時期。除去桂林、柳州外,廣西北部灣地區文化典籍遺産也存留不少,僅至今尚存世的古代、近代北部灣地區人士撰著或與北部灣有關的文獻典籍,經統計至少在300種左右,涵蓋經史子集叢各部。這其中以史部和集部文獻最爲豐富,史部中大量方志、家譜和集部中大量的詩文總集、别集均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因負責實施“一帶一路視域下廣西北部灣文化研究”課題的關係,團隊成員全面梳理了廣西北部灣地區所屬六市密切相關的歷史文獻遺存近300種,編輯了《廣西北部灣地區歷史文獻總目》,初步掌握北部灣歷史文獻的總量、留存、館藏、類型、分布及成就。在先期掃描影印了館藏於國家圖書館的保存較爲完整、文獻價值較高、學界關注較少的十六種稀見文獻的基礎上,撰寫提要,對文獻版本、作者、内容、要點、價值等進行介紹,并對其中重要文獻如《廣西詩見録》《廣西詩征丙編》等展開進一步的校勘整理工作,希望能够拋磚引玉,引起學者同仁和地方政府的關注,進而推進相關古籍整理的開展與學術研究的深入。
《叢刊》收録文獻起自清康熙年間迄至民國,内容涵蓋經史子集四部,均館藏於國家圖書館,包含刻本、稿本、鉛印本等類型,爲《桂學文庫·廣西歷代文獻集成》和《清代詩文集彙編》等文獻所未收。具體包括經部的《易經偶語》《春秋屬比録》,史部的《粤璞》《桂鬱巖洞記》《思恩府新編保甲事宜》,子部的《重刻區田編加注》,集部的《廣西詩見録》《馮敏昌等手札》《馮魚山先生書札》《茂山堂詩草》《蔗境軒詩鈔》《丹崖詩鈔》《勉勉鉏室類稿》《紅豆曲》,以及兩種《合浦珠傳奇》戲曲作品。所録絶大部分文獻流布不廣,處於罕爲人知甚至無人問津的境地,亟待挖掘整理。所收文獻或作者籍貫爲北部灣地區,或反映内容爲北部灣地區,均與廣西北部灣緊密相關,集中展示了清以來北部灣地區的歷史風貌和文化成就。以“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與廣西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爲契機,全面開啓對北部灣文化的研究整理,是歷史賦予當今學者的不容推卸的職責與使命。希望通過對文獻的推介與整理,開啓全面系統整理與研究廣西北部灣地區歷史文獻的大門,豐富廣西區域文化的内涵,促進廣西北部灣文化的發展與振興。

楊立民 穆允軍
二〇二一年九月於山東大學蔣震館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