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三编(全四十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叶艳萍 定价 32000.00
责任编辑 程鲁洁 ISBN 978-7-5013-7691-9
出版时间 2023-08-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3-08-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无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K928.4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京杭大运河在我国水利史上有着极其重要且特殊的地位,至今仍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2014年,《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出版,囊括了元、明、清有关大运河的几乎所有专书类历史典籍,收书130余种。2019年,《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出版,收录古籍15种,民国文献35种。浙东运河在我国运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关文献史料散见于各处,迄今未有集中呈现,为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便利,我们特将其收集整理,编成《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三编》,仍依《续编》体例,分为三大板块:古籍14种,包括:《萧山水利》《湘湖水利志》《湘湖考略》《湘湖》《三江闸务全书》《麻溪改坝为桥始末记》《经野规略》《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上虞塘工纪略》《上虞塘工纪要》《上虞五乡水利纪实》《皂李湖水利事实》《曹娥江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民国文献13种,如《浙东运河之重要性与整理意见》《兴办浙江水利之我见》《修筑绍兴三江闸工程报告》《疏浚曹娥江之我见》等;地方志中有关涉者计18种。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録



第一册

河防通議二卷  (元)沙克什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金山錢氏刻《守山閣叢書》本 一

靳文襄公奏疏八卷(卷一—三)  (清)靳輔   撰      清刻本 七五



第二册

靳文襄公奏疏八卷(卷四—七)  (清)靳輔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册

靳文襄公奏疏八卷(卷八)  (清)靳輔   撰      清刻本 一

張公奏議二十四卷(卷一—三)  (清)張鵬翮   撰      

清嘉慶五年(一八〇〇)江南河庫道刻本 一五一

第四册

張公奏議二十四卷(卷四—八)  (清)張鵬翮   撰      

清嘉慶五年(一八〇〇)江南河庫道刻本 一



第五册

張公奏議二十四卷(卷九—十三)  (清)張鵬翮   撰      

清嘉慶五年(一八〇〇)江南河庫道刻本 一



第六册

張公奏議二十四卷(卷十四—十七)  (清)張鵬翮   撰      

清嘉慶五年(一八〇〇)江南河庫道刻本 一



第七册

張公奏議二十四卷(卷十八—二十一)  (清)張鵬翮   撰      

清嘉慶五年(一八〇〇)江南河庫道刻本 一



第八册

張公奏議二十四卷(卷二十二—二十四)  (清)張鵬翮   撰      

清嘉慶五年(一八〇〇)江南河庫道刻本 一



第九册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不分卷(一)  (清)吴邦慶   輯      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益津吴氏刻本 一



第十册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不分卷(二)  (清)吴邦慶   輯      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益津吴氏刻本 一



第十一册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不分卷(三)  (清)吴邦慶   輯      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益津吴氏刻本 一

畿輔水利四案六卷(初案一卷、二案一卷、三案一卷)  (清)潘錫恩   輯      

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刻本 一五一

第十二册

畿輔水利四案六卷(四案一卷、補一卷、附録一卷)  (清)潘錫恩   輯

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刻本 一

工政·河防五卷(卷一)  (清)盛康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 三五九



第十三册

工政·河防五卷(卷二—五)  (清)盛康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 一



第十四册

工政·直隸河工一卷  (清)盛康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 一

工政·運河二卷  (清)盛康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 一五五

工政·水利通論一卷  (清)盛康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 二八三



工政·直隸水利一卷  (清)盛康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 三六五



第十五册

工政·江南水利二卷  (清)盛康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 一

户政·漕運三卷  (清)盛康   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 九九

請復河運芻言一卷  (清)丁顯   撰      清光緒刻本 四七五



第十六册

水利芻議  (民國)茅謙   著      民國鉛印本 一

河北河務會議彙刊  (民國)河北省建設廳   編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 三二三



第十七册

直魯治運已見實行亟應重申前議協定統籌分治辦法案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鉛印本 一

疏濬山東運河工程概要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 五

蘇魯運河會議之略史  (民國)朱紹文   述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鉛印本 二一

淮北水利綱要説  (民國)徐守增   撰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鉛印本 三七

淮黄運鹽河交匯圖説  (民國)江淮水利測量局   編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鉛印本 八七

治淮計劃書  (美國)費禮門   著   (民國)余明德  (民國)齊群   譯  

民国十二至十三年(一九二三—一九二四)鉛印本 九三

治運籌備略言  (民國)馬士杰   著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鉛印本 二五七

江蘇省水利局月刊九期(第一期)  (民國)江蘇省水利局   編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 二六五



第十八册

江蘇省水利局月刊九期(第二—五期)  (民國)江蘇省水利局   編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 一



第十九册

江蘇省水利局月刊九期(第六—九期)  (民國)江蘇省水利局   編  

民國十八至十九年(一九二九—一九三〇)鉛印本 一

江淮水利測量局辛亥水利調查筆記  (民國)胡雨人   著  

民國八至九年(一九一九—一九二〇)鉛印本 四六七

第二十册

實測沂沭中運等河辦法簡章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鉛印本 一

會員朱大輔提議運河河灘禁種糧食案  (民國)朱大輔   著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鉛印本 九

上韓紫石先生治運意見書  (民國)周德均   著      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 一三

會勘江蘇運河呈報文稿  (民國)潘復   著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 一七

運工專刊  (民國)沈秉璜   編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 二七



第二十一册

江蘇建設·徵工濬河專號  (民國)江蘇省建設廳   編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 一

讀皖省議會提議開放高堰五壩案感言  (民國)沈秉璜   著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鉛印本 三〇五

運河閘壩今昔之作用與以後之改良  (民國)沈秉璜   著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鉛印本 三一一

中運沂沭現狀報告書  (民國)徐守增   撰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鉛印本 三一九

江北運河變遷史及其現狀  (民國)武同舉   著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 三二五

江蘇建設·江北運河工程專號  (民國)江蘇省建設廳   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 三四九

第二十二册

江蘇建設·整理沂沭尾閭工程專號  (民國)江蘇省建設廳   編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 一

無錫江陰合濬太湖長江間大運河芻議  (民國)胡雨人   著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鉛印本 三八一

江南運河今昔觀  (民國)武同舉   著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 三八七



第二十三册

江蘇建設·江南水利工程專號  (民國)江蘇省建設廳   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 一



第二十四册

蕭山水利二卷續刻一卷三刻三卷附蕭山諸湖水利一卷  (明)富玹   纂

(清)來鴻雯   輯   (清)張文瑞  (清)張學懋   撰

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刻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續刻本 一

湘湖水利志三卷  (清)毛奇齡   撰      清康熙刻本 三〇三

湘湖考略一卷附録一卷  (清)於士達   撰  

清嘉慶六年(一八〇一)汪祖輝學忍堂刻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王延祥補刻本 四一五



第二十五册

湘湖  (民國)浙江水利委員會   編      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 一

三江閘務全書二卷  (清)程鶴翥   纂      清刻本 二九

閘務全書續刻四卷(卷一)  (清)平衡   纂      清刻本 三五三



第二十六册

閘務全書續刻四卷(卷二—四)  (清)平衡   纂      清刻本 一

麻溪改壩爲橋始末記四卷首一卷  (民國)王念祖   編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鉛印本 一六九



第二十七册

經野規略三卷  (明)劉光復   撰      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木活字本 一

第二十八册

上虞縣五鄉水利本末二卷  (元)陳恬   撰      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枕湖樓連氏刻本 一

續刻水利案三卷  (清)連蘅   編      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枕湖樓連氏刻本 三三九



第二十九册

上虞塘工紀略二卷續一卷三續一卷附敬睦堂條規一卷  (清)連仲愚   輯  

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刻本 一

上虞塘工紀要二卷  (清)連蘅   撰      清光緒刻本 一七一

上虞五鄉水利紀實一卷  (清)金鼎   撰      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柯莊謙守齋刻本 二八三



第三十册

皂李湖水利事實不分卷  (明)羅朋   編集      清康熙刻本 一

曹娥江志八卷(卷一)  (清)胡鳳丹   輯      

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永康胡氏退補齋刻本 一九九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二卷附校勘記一卷  (宋)魏峴   撰   (清)徐時棟   校勘      

民國刻《四明叢書》本 二三一

第三十一册

一閲月之水利  (民國)浙江省政府建設廳   編  

民國十九至二十四年(一九三〇—一九三五)鉛印本 一

浙江省之水利建設  (民國)張自立   著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 四七五

浙江省水利工作五年計劃  (民國)浙江省政府建設廳   編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 四八七



第三十二册

浙江省水利局總報告  (民國)浙江省水利局   編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 一

浙東運河之重要性與整理意見  (民國)楊建   著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 七一九

浙江省之水利事業  (民國)浙江省政府建設廳第一科編譯股   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 七三九

興辦浙江地方水利之我見  (民國)周鎮倫   著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 七五七

蕭山湘湖開墾之經過  (民國)浙江省政府建設廳第一科編譯股   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 七六三

湘湖鄉村建設計劃大綱草案  (民國)浙江省政府建設廳第一科編譯股   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 七九一

修築紹興三江閘工程報告  (民國)浙江省水利局   編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 七九七

三江閘上看工程  (民國)延平   著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 八一五

擬請援照紹蕭例由省撥款修築上虞各堤塘案  (民國)吴雲嘯   著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 八二九

疏濬曹娥江之我見  (民國)章錫綬   著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 八三三



第三十三册

[民國]蕭山縣志稿(川、營汛、水利)  (民國)彭延慶   修   (民國)姚瑩俊   纂

(民國)張宗海   續修   (民國)楊士龍   續纂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 一

蕭山湘湖志八卷附外編(卷一—三)  (民國)周易藻   編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鉛印本 一八一



第三十四册

蕭山湘湖志八卷附外編(卷四—八、外編)  (民國)周易藻   編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鉛印本 一

蕭山湘湖續志一卷  (民國)周易藻   編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鉛印本 三七九



第三十五册

[康熙]紹興府志(川、水利)  (清)王之賓   修   (清)董欽德   纂

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刻本 一

[乾隆]紹興府志(川)  (清)李亨特   修   (清)平恕  (清)徐嵩   纂

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刻本 三二三



第三十六册

[乾隆]紹興府志(水利志)  (清)李亨特   修   (清)平恕  (清)徐嵩   纂

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刻本 一

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水、水利)  (民國)紹興縣修志委員會   纂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 三四三

[康熙]上虞縣志(川、水利)  (清)鄭僑   修   (清)唐徵麟等   纂

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刻本 三五三



第三十七册

[光緒]上虞縣志(川、水利)  (清)唐煦春   修   (清)朱士黻   纂

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 一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川)  (清)儲家藻   修   (清)徐致靖   纂

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刻本 三二九



第三十八册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水利)  (清)儲家藻   修   (清)徐致靖   纂

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刻本 一

[乾隆]餘姚志(川、湖陂)  (清)唐若瀛   修   (清)邵晉涵   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刻本 二九九

[光緒]餘姚縣志(川、水利)  (清)周炳麟   修   (清)邵友濂  (清)孫德祖   纂 

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刻本 三六七



第三十九册

[成化]寧波郡志(川、河防考)  (明)張瓚   修   (明)楊寔   纂      張氏約園鈔本 一

[嘉靖]寧波府志(川、河渠)  (明)周希哲  (明)曾鎰   修   (明)張時徹   纂

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刻本 八五

[雍正]寧波府志(川、河渠)  (清)曹秉仁等   修   (清)萬經等   纂

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刻乾隆六年(一七四一)補刻本 一九五

[雍正]慈溪縣志(川)  (清)楊正筍   修   (清)馮鴻模等   纂

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刻本 三四五

[乾隆]鄞縣志(川、水利)  (清)錢維喬   修   (清)錢大昕等   纂

清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刻本 三六三



第四十册

[同治]鄞縣志(川、水利)  (清)戴枚   修   (清)張恕  (清)董沛等   纂

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刻本 一

[光緒]鎮海縣志(川、水利)  (清)于萬川   修   (清)俞樾等   纂

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鯤池書院刻本 二六七

[民國]鎮海縣志(川、水利)  (民國)洪錫範  (民國)盛鴻燾   修   

(民國)王榮商  (民國)楊敏曾   纂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修二十年(一九三一)上海蔚文印刷局鉛印本 四三九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 言

京杭大運河在我國水利史上有着極其重要且特殊的地位,至今仍發揮着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爲了給相關研究者提供便利,我們搜集和整理運河文獻資料并策劃出版了《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以下簡稱《正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續編》(以下簡稱《續編》)。《正編》《續編》出版以來,廣受學界好評,但我們深知挂一漏萬之處在所難免,有必要繼續收集缺失、遺漏之文獻。經過幾年努力,我們陸續收集到有關古籍文獻十三種,如《河防通議》《靳文襄公奏疏》《張公奏議》《畿輔河道水利叢書》《畿輔水利四案》《工政·河防》《工政·直隸河工》《工政·運河》《工政·水利通論》《工政·直隸水利》《工政·江南水利》《户政·漕運》《請復河運芻言》;民國文獻二十六種,如《水利芻議》《河北河務會議彙刊》《疏濬山東運河工程概要》《治淮計劃書》等。浙東運河在我國運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有關文獻史料散見於各處,迄今未有集中呈現,爲給相關研究者提供便利,我們特將其收集整理,分爲三大板塊:古籍文獻十四種,包括《蕭山水利》《湘湖水利志》《湘湖考略》《湘湖》《三江閘務全書》《麻溪改壩爲橋始末記》《經野規略》《上虞縣五鄉水利本末》《上虞塘工紀略》《上虞塘工紀要》《上虞五鄉水利紀實》《皂李湖水利事實》《曹娥江志》《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民國文獻十三種,如《浙東運河之重要性與整理意見》《興辦浙江水利之我見》《修築紹興三江閘工程報告》《疏濬曹娥江之我見》等;地方志中有關涉者計十一種(十八種版本)。
現略就本編所收古籍文獻分述如下:
《河防通議二卷》,元沙克什撰,清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金山錢氏刻《守山閣叢書》本。沙克什(一二七七—一三五一),又名贍思,字得之,真定獲鹿(今河北正定)人。先世徙自大食。元代王思廉弟子,博極群籍,通天文、算數、水利等學。有《四書闕疑》《五經思問》《奇偶陰陽消息圖》《老莊精詣》《鎮陽風土記》《續東陽志》《西國圖經》《西域异人傳》《金哀宗記》《正大都臣列傳》《審聽要訣》及文集三十卷,皆佚,僅《永樂大典》存《重訂河防通議》。《河防通議》原爲北宋沈立首撰。宋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周俊所撰《河事集》中有轉載。金代都水監也編有《河防通議》,分十五門。現存《河防通議》二卷本係沙克什於元至治元年(一三二一)根據沈立本(即汴本)、周俊《河事集》及金代都水監本(即監本)經删削、考訂整編而成,所以又稱《重訂河防通議》。《河防通議》上下二卷,分六門,門各有目,計六十七目。上卷三門:河議、制度、料例。河議包含古今河患、堤埽利病、河事集序、治水、辨信漲二水、十二月水名、河水平安月份、釋十二月水名、浪名、辨土脉及河防令;制度述開河、閉河、定平、修砌石岸、捲埽之方法;料例包含修築堤岸、安置壩閘、捲埽及造船的用料定額。下卷三門:功程、輸運、算法。功程叙工役時段及埽兵假日,并述修築、開掘、砌石岸、築墻、采石等土石方工程及計算方法;輸運述定功脚例、水脚、清河上水每百里脚價、水運、裝船斤重、歷步减土法等;算法述土方、工程分配及物料數量的計算方法,以例載之,分雜法、積垛、竹索積寸、捲埽、開河。《河防通議》是現存第一部全面記述黄河河工技術的專著,系統總結了宋元時期及其以前有關河防工程的施工方法、管理經驗,是宋、金、元三代間關於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獻,也是十三世紀中國河工技術水平的代表作。該書對工程問題論述詳細具體,突破了歷代以來研究治河衹論其原則,不論其方法的傳統。書中還保存了一批重要的水利史料,如『河防令』是我國金代的治河法規,書中所記『歷步减土法』的數學計算以及對修堤土質的選擇方法等,在當時都是相當先進的。

《靳文襄公奏疏八卷》,清靳輔撰,清刻本。靳輔(一六三三—一六九二),字紫垣,漢軍鑲黄旗人,祖籍遼陽(今屬遼寧)。清順治九年(一六五二),以官學生考授國史館編修,改内閣中書。清康熙間,歷内阁學士、安徽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任河道總督,得幕僚陳潢協助,用束水攻沙法,使决河回故道。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被誣治河無功,罷官。其後事明,從康熙帝視察河情,受嘉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再任河督。卒謚文襄。有《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靳文襄公奏疏》爲靳輔治河期間所上奏疏之合集,内分八卷。卷一録恭報到任、河道敝壞已極及經理河工八疏。八疏爲:第一疏論挑青浦至海口,第二疏論挑疏清口,第三疏論高堰坦坡,第四疏論包土堵决,第五疏論挑運河,第六疏論設處錢糧,第七疏論裁并河官選調賢員,第八疏論添設兵丁。卷二録敬陳經理七疏、江南大修疏、指陳河道疏、經理三疏未盡事宜疏、經理七疏未盡事宜疏、再陳一疏未盡事宜疏、酌改運口疏。敬陳經理七疏爲:第一疏論以中河之土築堤,第二疏論爛泥淺挑引河二道,第三疏論幫高堰堤以束淮濟運,第四疏論并修清水潭以束淮敵黄,第五疏論挑河以濟重運,第六疏論改調河員以供大修,第七疏論立勸懲以儆污吏。卷三至八係對卷一、二疏論未盡事宜之補充及疏論中各項工程的進度之呈報。靳輔關於治理黄、淮、運的基本主張和他所采取的實踐措施都反映在這些奏疏之中。當時河道的形勢和關於治河的種種主張及分歧,在奏疏中亦有記述。

《張公奏議二十四卷》,清張鵬翮撰,清嘉慶五年(一八〇〇)江南河庫道刊本。張鵬翮(一六四九—一七二五),字運青,四川遂寧人。清康熙九年(一六七〇)進士,授刑部主事,纍擢河道總督,秉承康熙帝指示,治理黄河。雍正初,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卒謚文端。有《張文端公全集》。《張公奏議》卷一、卷二爲上諭,係康熙朝關涉黄河漫决、工程修建、運河疏濬諭旨及詔令之合集。卷三爲運河全圖、運河圖總説。卷四爲通州、香河、武清三州縣運河事宜,天津運河事宜,交河、南皮、東光、吴橋、景州五州縣運河事宜,山東下河事宜,山東上河事宜,張秋河事宜,南旺河事宜及泇河事宜。卷五爲邳州、宿遷運河事宜,中河圖説,裏河事宜,揚河事宜,瓜儀運河事宜,江南浙江運河圖説,衛河圖及圖説。卷六爲五泉濟運圖及圖説,泉源考,新泰縣泉圖及事宜,萊蕪縣泉圖及事宜,泰安州泉圖及事宜,肥城縣泉圖及事宜,平陰縣泉圖及事宜,東平州泉圖及事宜,汶上縣泉圖及事宜。卷七爲寧陽縣泉圖及事宜,泗水縣泉圖及事宜,曲阜縣泉圖及事宜,滋陽縣泉圖及事宜,濟寧州泉圖及事宜,魚臺縣泉圖及事宜。卷八爲鄒縣泉圖及事宜,滕縣泉圖及事宜,嶧縣泉圖及事宜,蒙陰縣泉圖及事宜,禹王臺圖及圖説,下河圖及圖説。卷九爲黄河全圖,黄河圖繪説。卷十爲河南黄河圖説與山東曹、單二縣黄河事宜。卷十一爲徐屬黄河事宜,邳雎靈黄河事宜,宿遷黄河事宜,歸仁堤事宜,挑源黄河事宜,清河、山陽、安東三縣黄河事宜。卷十二包括高家堰事宜、淮河全圖、淮河圖説。卷十三爲官制與修防事宜。卷十四至卷二十四爲章奏,祭河神典禮,河南堤工,料理下河,補修高堰石工,勘閲河道,會勘馬家港等工,海口創建攔黄壩,修高郵護城堤,修高堰臨湖埽工,運料河停工等。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不分卷》,清吴邦慶輯,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益津吴氏刻本。吴邦慶(一七六九—一八四八),字霽峰,直隸霸州(今河北霸州)人。清嘉慶元年(一七九六)進士。道光間官至河東河道總督。曾改革舊章,减省料費數萬。又規定開放運河土堰章程,使漕運農田均能受益。有《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渠田説》。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海河流域遭受雨澇灾害,朝廷决定疏濬河道,吴邦慶深感無專志河道疏濬之書,遂編輯有關京、津、冀地區水利的前代文獻和本人著作而成此叢書。《畿輔河道水利叢書》包括:《直隸河渠志》《陳學士文鈔》《潞水客談》《怡賢親王疏鈔》《水利營田圖説》《畿輔水利輯覽》《澤農要録》《畿輔水道管見》《畿輔水利私議》。
《直隸河渠志不分卷》,清陳儀撰。陳儀(一六七〇—一七四二),字子翽,號一吾,順天文安(今河北廊坊文安)人。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進士,授編修。諳習水利。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直隸(今河北)大水,以大學士朱軾薦,隨怡親王允祥相度水患。直隸所屬大小七十餘河疏故濬新,十之六七皆儀所勘定。尋遷京東營田觀察使,營田於天津,築圍開渠,沿海灘塗盡變良田。官至侍讀學士。乾隆二年(一七三七)乞歸養,七年卒。該書即其經理營田時所作,是其在多年的畿輔水利實踐基礎上完成的,因此能够指出直隸地區突出的水利問題并提供解决方案。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然儀本土人,又身預水利之事,於一切水性地形,知之頗悉。故敷陳利病之議多,而考證沿革之文少。』此書對於我們瞭解清代直隸地區水利面貌,特别是雍正年間畿輔水利營田時期的直隸水患治理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是書輯録自《[雍正]畿輔通志·河渠》。
《陳學士文鈔不分卷》,係吴邦慶輯録陳儀所撰直隸河道事宜、文安河堤事宜、請修營田工程疏、與天津清河兩道咨等八篇關涉畿輔河道水利之文章。

《潞水客談不分卷》,明徐貞明撰。徐貞明(?—一五九〇),字伯繼,號孺東,貴溪(今江西鷹潭貴溪)人。徐九思子。明隆慶五年(一五七一)進士。授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知縣。明萬曆初徵爲工科給事中,謫太平府(今屬安徽馬鞍山及蕪湖)知事。歷任浙江處州府推官、兵部主事,於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升任尚寶司少卿,後兼監察御史,領墾田使,前往京東各地實施水利營田。爲給事中時,上水利、軍班二議,欲興京東水田,廢遠道勾軍之制,均格未行。及被謫,至潞河,以爲水田之議可行。還朝後,得御史蘇瓚等支持,帝乃進貞明少卿,主其事。遍歷諸河,將大事疏濬,以被權貴所阻,事竟停罷,貞明謝職歸,時論惜之。《潞水客談》詳盡地論證了興修西北水利對鞏固邊防、戍邊禦敵的必要性,并提出興修西北水利的具體措施。誠如序曰:『(此書)臚列西北水利事實,其言則燕薊無枵腹之虞,吴楚有息肩之望,以今天下大計寧復有逾此者耶!』
《怡賢親王疏鈔不分卷》,清允祥撰。允祥(一六八六—一七三〇),原名胤祥,清聖祖康熙第十三子,清世宗雍正繼位後改允祥,封怡親王,總理户部。曾受命總理京畿水利,辦理西北兩路軍機。以小心謹慎,在諸弟中獨爲雍正禮重。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冬,雍正派允祥和朱軾到京畿各地查勘河流水勢特點、水害程度以及造成水害的原因,治理直隸河道,同時開展水利營田。是編乃怡親王允祥於京畿治理營田時所寫奏疏,記事止於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後吴邦慶於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輯録允祥所書敬陳水利疏、請設營田專官事宜疏、請磁州改歸廣平疏、畿輔西南水利疏等九篇關涉畿輔水利營田之奏疏以成此書。
《水利營田圖説不分卷》,清陳儀撰,清吴邦慶圖。《[雍正]畿輔通志》内載《水利營田》一卷,分爲四局,以各州縣列其下并注明某處用某水、營田若干頃畝。吴邦慶因『有説無圖,終未盡善』,而取諸州縣輿地計里開方成圖三十七幅,使人讀之『較若列眉,瞭如指掌』。
《畿輔水利輯覽不分卷》,清吴邦慶輯。是書係吴邦慶輯録宋何承、元虞集、明汪應蛟、明董應舉、明左光斗、明張慎言、明魏呈、明葉春及、明袁黄九人關涉水利營田之奏疏及文章。
《澤農要録六卷》,清吴邦慶輯。是書係吴邦慶自《齊民要術》《農桑輯要》《農政全書》等諸農書録諸卷『墾水田,藝秔稻諸法』,『厘爲十門,訂爲六卷』。
《畿輔水道管見·畿輔水利私議不分卷》,清吴邦慶撰。《畿輔水道管見》對海河五大水系及四五十條骨幹河道的源流及歷代治理情况、主要工程措施等逐一叙明原委,對於『故老所傳,書傳所載諸治法』,『皆詳考而備書之』。末附書後一篇,乃吴氏研究畿輔河道水利的觀點總結。《畿輔水利私議》因篇帙無多不能成卷,即附於《管見》後,記述了吴氏對畿輔水利的整體意見和研究心得。

《畿輔水利四案六卷》,清潘錫恩輯,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刻本。潘錫恩(?—一八六七),字芸閣,安徽涇縣人。清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進士。授編修。道光間官至南河河道總督,任事十載無河患。以病乞歸。卒謚文慎。《畿輔水利四案》包含初案、二案、三案、四案、案補、附録。初案彙集清雍正三年至八年(一七二五—一七三〇)怡親王允祥主持直隸水利的有關檔案。二案彙集清乾隆四年至五年(一七三九—一七四〇)直隸總督孫嘉淦、天津道陳宏謀等關於疏通天津積水的奏疏及相關諭旨。三案彙集乾隆九年至十二年(一七四四—一七四七)山西監察御史柴潮生、大學士鄂爾泰、吏部尚書劉於義、直隸總督高斌和那蘇圖關於直隸水利的奏疏及乾隆帝的諭旨等。四案彙集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一七六二—一七六四)直隸總督方觀承、侍郎裘曰修等興舉直隸水利的奏疏。案補收録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天津道陳宏謀南運河修防條議和請修海河疊道議,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阿桂等會勘河渠折三份奏章。附録所收一是乾隆二年(一七三七)、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關於興修北方水利的聖諭,二是陳儀、戈濤、沈聯芳、沈夢蘭關於畿輔水利的奏章論説共九篇,三是從《清會典》《畿輔安瀾志》摘録的築濬事宜、量河法、物料工價等。附録末尾爲潘錫恩按語。

《工政·河防五卷》,清盛康輯,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盛康(一八一四—一九〇二),字勗存,號旭人,别號待雲庵主,晚號留園主人,江蘇武進人。其子乃晚清名臣盛宣懷。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中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進士。輯有《皇朝經世文續編》一百二十卷。《工政·河防》係《皇朝經世文續編》工政二至工政六,載卷一百五至一百九。是書輯録道光至光緒間論著、書札、奏疏、官方文書中關於河防的篇章共計八十一篇。盛康言:『咸豐五年(一八五五),河决,蘭儀之銅瓦箱口改道北流。於時軍事方棘,且利於戎馬之限,莫之治也。迨寇氛既靖,議者籌復河運,競以挽歸故道爲言。而河流且十年,淤决相懸,無可施力……迨鄭州復决,南河久淤,無可歸壑,泛濫經年,糜帑千餘萬。嚴遣督塞,始克蕆工。蓋河流既定,雖以天時之泛漲,人事之遷延,决口久懸,終不能變,則分流之説亦徒托空言矣!兹編兼列衆論得失,參觀仍原編之例。南河舊牘與今時世雖殊,足爲一朝掌故,列爲三卷,後二卷皆近今論河之作。淮瀆與黄河相維繫,導淮諸議可互證也,并附入焉。』

《工政·直隸河工一卷》,清盛康輯,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工政·直隸河工》係《皇朝經世文續編》工政七,載卷一百十。輯録畿輔河渠議、五大河總説、直隸水道管見書後、直隸河道大概情形疏、覆陳直隸河道地勢情形疏等計二十二篇。

《工政·運河二卷》,清盛康輯,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工政·運河》係《皇朝經世文續編》工政八至工政九,載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二。輯録淮黄濟運議、與友人論不引黄濟運書、前因時論二十四、高堰建二堆議、查勘堰盱石工籌議大概情形疏等計二十三篇。

《工政·水利通論一卷》,清盛康輯,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工政·水利通論》係《皇朝經世文續編》工政十,載卷一百十三。輯録因時論十二、開河三子説、論江水十二篇、淮南北善後議等計八篇。

《工政·直隸水利一卷》,清盛康輯,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工政·直隸水利》係《皇朝經世文續編》工政十一,載卷一百十四。輯録畿輔水利議、畿輔水利議叙略、請議行畿輔水利成法疏、擇地酌開上洩南運下注營田河疏等計九篇。

《工政·江南水利二卷》,清盛康輯,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工政·江南水利》係《皇朝經世文續編》工政十二,載卷一百十五。輯録蘇松水利考、蘇省水利工程擇要舉辦疏等計十一篇。
《户政·漕運三卷》,清盛康輯,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武進盛氏思補樓家刻本。《户政·漕運》係《皇朝經世文續編》户政十九至户政二十一,載卷四十七至四十九。輯録論漕一二三、漕運論、籌漕篇上下、折南漕議、裁衛屯議、漕船遞年减造議等計三十九篇。

《請復河運芻言一卷》,清丁顯撰,清光緒刻本。丁顯(一八一九—?),字韵漁,又字學博,號西圃,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清舉人,光緒三年(一八七七)任睢寧縣(今江蘇徐州睢寧)學訓導。在睢任職達二十年之久,熟悉睢寧歷史掌故、山川風物。編著有《諧聲譜》《睢寧縣志稿》《復淮故道圖説》《請復河運芻言》等。是書爲丁顯於光緒六年(一八八〇)任睢寧縣學訓導時所作。《請復河運芻言》開篇即言『自古治國家者,未有以運道爲緩圖者也』,闡述了丁顯的河運觀點,爲答學生問所作,丁顯於文後言道:『在睢課餘之暇,諸生有以復河運爲問者,作此以示之。斗室私議,非敢問世也。愚者千慮,或有一得,姑存焉以備參考。』

《蕭山水利二卷續刻一卷三刻三卷附蕭山諸湖水利一卷》,《蕭山水利二卷》,明富玹纂,清來鴻雯輯,續刻、三刻清張文瑞撰,附集爲文瑞之子學懋所撰,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刻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續刻本。富玹(生卒年不詳),蕭山人。明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進士,曾任福建分巡道按察司僉事。富玹痛其外舅何公舜賓以清理湘湖占田被禍,遂取邑令張公懋所刻蕭山水利事迹及邑尚書魏公所著蕭山水利事要合梓之。分上下兩卷,録蕭山水利事迹、湘湖均水利約束記、湘湖水利圖記、湘湖水利圖跋、蕭山水利事迹序、蕭山湘湖志略、明英宗敕諭、蕭山水利事述、重刻蕭山水利事迹序、復湘湖考備二條、禁革侵占湘湖榜例、致許僉都論湘湖水利書、蕭山水利跋。來鴻雯(生卒年不詳),字羽上,世居蕭山長河鄉(今屬浙江杭州濱江區)。曠度宏量,少好儒雅,學識淵博。《[乾隆]蕭山縣志》云:『凡曆律圖經,九章三角,下及艸人日者之學,無不貫徹,二浙稱博物君子。嘗營度邑水利,於西江、北海諸塘,六湖二堰,疏證極明確,互見張氏水利三刻中。』續刻一卷録萬柳塘記、蕭山運河考、蕭山水利補遺、德惠祠記、黄竹山先生上巡按言西江塘利害書、西江塘條約碑記、西興石塘記、蕭山荒鄉水利論、副使戴公家訓、募建湘湖報功祠疏、八賢祠記。張文瑞(生卒年不詳),字雲表,號六湖,蕭山人。讀書好古,淹貫經史百家。官青州府同知。生平著述甚富,人以張和州擬之著《六湖遺集》十二卷行世。張文瑞刻《蕭山水利》以存舊章,同人語及西江塘歲修之役,日久玩生,漸不可問,因命兒子學懋取其舊輯西江塘、湘湖紀事稿二帙,分爲三卷,校正付梓。録蕭山縣水利圖、西江塘紀事、修西江塘税畝圖説、湘湖紀事、附蕭山諸湖水利。

《湘湖水利志三卷》,清毛奇齡撰,清康熙刻本。毛奇齡(一六二三—一七一六),本名甡,字大可,别字初晴,世稱西河先生,蕭山人。清初曾參與抗清軍事。事敗,流亡多年始出。清康熙時薦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纂修官。尋假歸,不復出。治經史及音韵學,强記博聞,著述極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經集、史集、文集、雜著,共四百餘卷。毛奇齡因求邑宰顧公《蕭山水利事迹》及鄉官魏公《蕭山水利事述》,發現均已殘缺不全,故僅取顧公之有事於湘湖者録載前卷、録魏公所著均水約束、圖記、圖跋等并爲之訂補舊文而成《湘湖水利志》。《湘湖水利志》卷一爲『宋熙寧年縣民殷慶等請開湖之始』等有事於湘湖者,卷二爲『弘治年何御史清占始末』等補訂舊文者,卷三爲與湘湖無關之附録。
《湘湖考略一卷附録一卷》,清於士達撰,清嘉慶六年(一八〇一)汪祖輝學忍堂刻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王延祥補刻本。於士達(生卒年不詳),字汝夔,蕭山義橋人,生平事迹不可考。《湘湖考略一卷附録一卷》爲於士達於嘉慶元年(一七九六)修湘湖塘時所著,利弊悉陳,乃治湖要書。全書收全湖形勢,石岩穴,柳塘,划船港金二穴辨疑,周婆湫,鳳林穴,歷山南歷山北,許賢霪,亭子頭,黄家湫,全堤私霪,沙闌嘴,黄家霪、童家湫泄水之弊,霪穴并建等文。首有湘湖全圖。

《三江閘務全書二卷》,清程鶴翥纂,清刻本。程鶴翥(生卒年不詳),字鳴九,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程鳴九爲會邑諸生,博學善文,多究心經濟之務,凡興革利弊,關切民生者,無不詳加考究。程鳴九將湯蕭諸公修建諸務輯爲《三江閘務全書二卷》,既傳諸公之苦心經營之方略,又詳録夫匠、工程、物料、價值,使後有膺修閘之舉者,展卷瞭然,不煩更費用心計。《三江閘務全書》上卷輯塘内外新舊圖説、三江紀略、郡守湯公新建塘閘等實迹、總督陶公塘閘等碑記等,下卷録事宜核實成規管見引、大閘事宜核實、修閘成規管見等。

《閘務全書續刻四卷》,清平衡纂,清刻本。平衡(生卒年不詳),晚號兩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平事迹不可考。《閘務全書續刻》卷一爲圖説碑記;卷二爲修閘便覽;卷三爲修閘補遺,詳載富中丞奏疏及吕護道碑記,并茹尚書管見備遺至衛閘要務、善後;卷四爲修閘事宜。

《經野規略三卷》,明劉光復撰,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木活字本。劉光復(一五六六—一六二三),字敦甫,號貞一,晚號初見,安徽池州青陽人。明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進士,授諸暨知縣,擢御史。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梃擊案起,神宗召見廷臣於慈寧宫。光復申説,太子仁孝無過,觸怒神宗,廷杖下獄,久之乃赦。光宗立,起光禄寺丞,尋卒。《經野規略三卷》爲劉光復手定治暨之良法,水道橋岸及衝决要害皆有圖,凡鑿渠、導流、芟穢、塞竇,大埂分築,高廣尺寸,井然秩然,有條不紊。内分上、正、下三卷:上卷録疏通水利條陳、善後事宜、泌湖近湖里遞呈詞、禁插萡等申文及花園埂圩長等呈詞,正卷載大侣湖石埂等記及安家湖起工等祝文,下卷載浣水源流圖、丈埂救埂圖式等。

《上虞縣五鄉水利本末二卷》,元陳恬撰,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枕湖樓連氏刻本。陳恬(生卒年不詳),字晏如,生平事迹不可考。陳恬以五鄉之水利,具有本末,思輯而爲書以利其鄉。内收夏蓋湖、上妃白馬湖諸圖,三湖沿革,植利鄉都,溝門石閘,周圍塘岸,抵界堰壩等。

《續刻水利案三卷》,清連蘅編,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枕湖樓連氏刻本。連蘅(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迹不可考。連蘅於故篋中檢得近年水利案卷,仰見先人志事手澤猶存,未敢拋棄,録鐫以備後日争水利之一證。

《上虞塘工紀略二卷續一卷三續一卷附敬睦堂條規一卷》,清連仲愚輯,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刻本。連仲愚(生卒年不詳),字樂川,世居上虞湖頭村。曾祖雄飛,祖彭年。父聲佩,候選通判。仲愚少負大志,自習舉子業,即以呫嗶爲耻,應試輒冠軍。補邑諸生。兩應秋試,非其好也。居恒謂人:『男兒自有真事業,大則康濟天下,否亦澤及一方。安能丐筆硯、希出身哉!』性儉素,不事家人生産。《上虞塘工紀略二卷續一卷三續一卷附敬睦堂條規一卷》凡海塘四千七百六丈,江塘六千六百二十六丈,皆仲愚手所規劃,言之甚詳,録後海塘、前江塘、上虞續塘工紀略、三續上虞塘工紀略,所附敬睦堂條規意在贍族黨鄰里之貧者。

《上虞塘工紀要二卷》,清連蘅撰,清光緒刻本。連蘅因張茂鏞求治水方略而著《上虞塘工紀要》一編,内分上下二卷,卷上録塘工紀要、續塘工紀要、三續塘工紀要、四續塘工紀要,卷下録五續塘工紀要、六續塘工紀要、重築臨江大墻紀要、附刻唐繼勛塘工紀要書後、興復西鄉水利記、附刻唐繼勛興復西鄉水利記書後、附刻王公祠序、江塘逐段培修工程并善後事宜。

《上虞五鄉水利紀實一卷》,清金鼎撰,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柯莊謙守齋刻本。金鼎(生卒年不詳),字卧雲,生平事迹不可考。上虞五鄉者,永豐、上虞、寧遠、新興、孝義是也。上虞水不自給,蓋湖占墾屢準升科而湖極窄。當此之時,金君卧雲熱心公益,聯合同志經營東堤堰壩,竭二十餘年心力成《上虞五鄉水利紀實》一編,齗齗於值巡修守之責,詳叙工作明定章程,收湖東西諸溝升科後多廢、築復千山溝下低界堰、河清創築袋塘、横山閘改造减水壩、紀花園壩、興復西鄉水利記、河清小越明定車壩章程等文。

《皂李湖水利事實不分卷》,明羅朋編集,清康熙刻本。羅朋(生卒年不詳),字友睦,生平事迹不可考。因皂李湖之利,羅朋故鄉之田無旱澇之病。羅朋見置湖遺迹、碑記散佚者多,恨無人著述,恐愈久而愈失其傳,故輯録其湖之水利事實。是書録湖説,西溪沙湖總圖圖説、湖圖,本湖沿革,水利碑記,大明案卷告示,大清案卷,鹽院批文,朱張兩大尊生詞碑記,前後案原呈,四閘石門深廣闊狹丈尺,塘堤界址各堡分築修理丈尺,該蔭字號田畝數目,各堡分巡日期人數,跋皂李湖四閘序,重修四閘記,古今歌謡詩文,近年事迹。

《曹娥江志八卷》,清胡鳳丹輯,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永康胡氏退補齋刻本。胡鳳丹(?—一八九〇),初字楓江,改字月樵,浙江永康人。歷任金華知府、湖北道員。歸田後致力於聚書,建十萬卷樓。於杭州設『退補齋書局』,刻書以精審見稱。曾輯編《金華叢書》。著有《識字一隅》《聞見録》《鄉貢録》《退補齋詩文存》。本書收録《曹娥江志》卷一,卷一録縣治、曹娥江、曹娥堰、曹娥廟等。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二卷附校勘記一卷》,宋魏峴撰,清徐時棟校勘,民國刻《四明叢書》本。魏峴(生卒年不詳),南宋寧宗(一一九五—一二二四)、理宗(一二二五—一二六四)時人,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寧宗嘉定(一二〇八—一二二四)中,爲朝奉郎、提舉福建路市舶。後坐事罷,居家好講求水利。理宗淳祐(一二四一—一二五二)初,起知吉州(今屬江西吉安)軍事、兼管内勸農使。有《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二卷附校勘記一卷》。徐時棟(一八一四—一八七三),清浙江鄞縣人,字定宇,一字同叔,號柳泉。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舉人。官内閣中書。家有烟嶼樓,藏書六萬卷。有志著述,家居不復出。治經以先秦遺説爲主。《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成書於淳祐三年(一二四三),全書分上下二卷,共約二萬字。上卷二十七小節,分别記述了它山堰的興建和歷次維修規劃與施工等情况,下卷收録了六篇有關碑記和十六首它山詩歌等資料。書中詳細記載了它山堰的水文地理情况、堰體結構、分洪引水設施的布置與特點;整個工程在拒鹹蓄淡,灌溉、航運和城市供水等方面的效益,流域内泥沙來源及其防治措施、水沙關係、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論述,并對建堰前後浙東地區水利工程的演變歷史,包括它山堰與廣德湖、仲夏堰等水利工程的關係進行了分析。

此番三編,沿用《續編》之體例,第一册至第十五册爲古籍部分,此部分以文獻年代和作者生卒年爲序;第十六册至第二十三册爲民國文獻部分;第二十四册至第三十册爲關涉浙東運河之古籍文獻;第三十一册至第三十二册爲關涉浙東運河之民國文獻;第三十三册至第四十册爲關涉浙東運河之地方志。後四部分以運河流經地區爲序,同一地區再以文獻年代爲次。雖於前編續有增輯,然挂一漏萬,諸文集、官文、類書和民間文獻中有關運河之史料必仍可尋檢零篇,容他日再行續補。

葉艷萍
二〇二二年仲冬謹識於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