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社简介
出版社简介
联系方式
出资企业
本社图书
特别推荐
中华再造善本
唐宋编
金元编
明代编
清代编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数字出版
艺术特藏
书摘书评
资源下载
书目下载
目录及部分内容页
电子书下载
MARC数据下载
其他下载
在线留言
--请选择--
古籍影印
民国文献
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按书名
按作者
按丛书名
按ISBN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19
¥85.00
清代《春秋》学研究
¥280.00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韩非子...
¥42.00
4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吕氏春...
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第十四辑
分享到:
编 著 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
定价
¥
75.00
责任编辑
景晶(综合室)
ISBN
978-7-5013-7821-0
出版时间
2024-10-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4-10-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大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
K249.0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本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是2020年度《清史参考》所刊发文章的结集,取“以史为鉴”之意,介绍清史纂修和研究工作中的部分科研成果。书中共收录文章35篇,根据内容分为清史纂修与研究、政治、社会、文化、军事、新清史六部分。包括朱浒《时代的变革与清史研究》、张世明《清代的官员交盘制度》、郑小悠《法司依律 天子衡情:清代的皇权与刑案》、李国荣《雍正朝“维民所止”试题案》、潘洪钢《清政府对流行疾疫的应对》、阚红柳《清帝苦热与园林避暑》等,这些文章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
目录[
滚动
-
展开
]
序 戴逸
清史纂修与研究
修一部信史和良史
——2019年10月在常熟市图书馆“庶民讲座”上讲演稿 马大正
时代变革与清史研究 朱浒
政治
清代的官员交盘制度 张世明
法司依律天子衡情:清代的皇权与刑案 郑小悠
清代地方官的“年终密考” 常越男
清代的黄河管理制度 贾国静
雍正朝的“维民所止”试题案 李国荣
雍正朝粮食安全政策与措施探析 王志明
“三年准调、五年准升”之例:清代外官久任
制度考论 张振国
社会
清政府对流行疾疫的应对 潘洪钢
清代北京是如何防疫的? 刘仲华
清代京师疾疫、医疗与防疫 张艳丽
清代宗族的自治与国家治理 常建华
清代乡居进士都做了什么 王志明
清帝苦热与园林避暑 阚红柳
盛世繁华:清前期紫禁城的修缮与扩建 郑永华
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与社会交往
——以《王文庄日记》为中心 李娜
清代道光时期南苑内部管理的整顿风波 刘仲华
破除积习,实心任事
——庚子之役后京城修缮中的张百熙 王立新
清代宗教侨务政策演进与东南亚华人基督宗教传播 张鹏
文化
紫禁城与王朝气象 朱诚如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华民族 顾春
清代北京的佛教寺庙 郑永华 史文锐
明清笔记对西器东传的关注与书写 谢贵安 谢盛
清宫绘画与中西计时方法
——从《海西知时草》说起 赵琰哲
乾隆年间宫廷修史的历史贡献 陈连营
“左图右史”传统的继承与复兴
——评刘潞《十八世纪京华盛景图》 崔建飞
军事
清朝统一台湾记 杨东梁
清初两岸的情报战与招抚 唐博
清郑对峙中的荷兰因素 唐博
乾隆朝满文档案中的雅克萨与尼布楚 韩晓梅
新清史
“满洲中心观”的幻觉及其破灭
——评罗友枝《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 赵丽
“新清史”流派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 刘姗姗
清末新疆建省意义深远
——兼评“新清史”部分观点 刘姗姗
罗友枝“构建”了什么样的历史叙事?
——从《再观清朝》中译本被删减一节说起 刘文鹏
后记
前言[
滚动
-
展开
]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其前期在发展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甚有功绩。中叶以后,内外矛盾尖锐,外敌入侵,国内动荡,政治日益败坏,其失误和教训,实足发人深省。清亡距今不足百年,离我们时间最近,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较大。“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要根据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学习和研究历史,特别是离我们今天很近的清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弘扬文化、传承国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清史纂修,曾成立相关机构进行筹备,但由于种种原因,修史之事,几起几落,一直未能启动。2002年8月,中央领导作出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相继成立了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纂修工程,于焉肇始。
清史纂修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还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是网罗奇闻逸事,不是观赏陈迹古董,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和时代脉搏的跳动息息相关。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清代,它具有什么特点?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清代众多的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清代很多扑朔迷离的事件真相如何?为什么古代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而到了清代却愈来愈落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清朝统治的268年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应该对其如何评价?如果没有外国的侵略, 中国将会沿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前途可能会是怎么样?这些都是此次清史纂修所要研究和揭示的重大问题。
清史编纂工作自2002年启动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经过海内外专家们的鼎力合作和辛勤努力,目前已有大批阶段性研究成果相继产生。在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清史纂修的同时,为了更加全面、广泛、客观地反映纂修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时将其应用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清史纂修在资政、存史、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经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副组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同志提议,在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诸同志的努力下,于2006年7月开始编发《清史参考》。刊物集学史和资政于一体,兼顾资料性和时政性,择要刊登在清史纂修中形成的部分科研成果。内容大致涉及典章制度、名人史事、轶闻掌故、档案文献、学术争鸣、资料考证等,力求如实反映三百年清朝历史的真实面貌,给读者以较丰富、较切实之清史知识。
历史是已经逝去了的人和事的记录,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人有反思往事的感情,有寻根问先的愿望,有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学习的天赋。人类在不断前进,但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前进的。这就形成了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形成了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相通的无穷无尽的长链。现实深深植根于历史之中并通向遥远的未来。历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在过去的远景中认识自己,并为未来的创新指点方向。历史学虽然不能像应用科学那样快速而直接地取得实用效益,但它的功能是长期的、巨大的。人类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将会在现实和未来中迷失方向。历史学是传承文明、陶冶心灵、提高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需,也是了解社会、掌握国情、管理和建设国家、进行战略决策所必需。
《清史参考》创刊后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办刊两年来,共有50余位专家在《清史参考》刊发文章。《清史参考》的作者,大多为清史纂修工作的项目承担者,也有一些是清史编纂委员会的骨干专家,都学有所长,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所载文章不仅有很强的学术性,还多富深刻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篇幅短小、风格朴实、文字流畅、可读性强。应该说,对于现阶段社会上流行的种种“戏说”清史的文艺作品,能够起到一定的校正作用,用真实的历史史实来教育青年,教育大众。这本身也是历史学家们理应担负的一种社会责任。
近日,欣闻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划将《清史参考》结集出版, 以扩大清史纂修的社会影响,使刊物资政、存史、育人之价值泽及社会、服务学界、繁荣文化,心喜之余,略缀数语,以为序言。
戴逸
2008年7月28日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新闻出版署
|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
|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
|
中华古籍网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中国古籍保护网
|
中国图书馆学会
|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