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上海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全五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上海图书馆 定价 5000.00
责任编辑 程鲁洁 ISBN 978-7-5013-7011-5
出版时间 2020-07-06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0-07-06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I237.1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全书收录上海图书馆珍藏的《西厢记》善本13种,其中12种为明刻本,1种为清刻本。这些《西厢记》的珍贵版本中,包含现存最早的董解元《西厢记》刻本——明嘉靖三十六年张羽刻本,仅存孤本的明万历三十年晔晔斋刻本等,各版本几乎都有插图,刊刻精美,与已经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合观,可以考见明清时期《西厢记》刊刻史的大致面貌。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録
第一册
古本董解元西厢記八卷(金)董解元撰明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張羽刻本一
新編校正西厢記殘頁(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刻本二四九
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萬曆九年(一五八一)徐士範刻本二五一
第二册
北西厢記二卷存一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李楩校(明)殳君素繪圖明萬曆三十年(一六〇二)曄曄齋刻本一
北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何璧刻本九七
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李贄評明刻本二八九
第三册
湯海若先生批評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湯顯祖評明書林師儉堂刻本一
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陳繼儒評明書林蕭騰鴻師儉堂刻本二六五
第四册
袁了凡先生釋義西厢記二卷(明)袁黄釋義(明)汪廷訥校明休寧汪氏環翠堂刻環翠堂樂府本一
西厢清玩定本二卷存一卷(明)槃薖碩人改定明末刻本一八三
西厢會真傳五卷(卷一—三)(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湯顯祖(明)沈璟評明刻三色印本二六七
第五册
西厢會真傳五卷(卷四—五)(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湯顯祖(明)沈璟評明刻三色印本一
西厢記圖一卷明刻朱墨套印本九五
西厢記演劇二卷(元)王實甫撰(清)李書樓參酌(清)朱素臣校訂(清)汪懋麟等評清康熙刻本一六一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序言
董解元《西厢記》諸宫調與王實甫《西厢記》雜劇,可謂中國古代俗文學的兩座高峰。尤其是王《西厢》數百年來歷經各種改編,一直是戲曲舞臺上的保留劇目,至今膾炙人口。作爲文學作品,《西厢記》在明清兩代也一再刊刻,版本衆多,源流複雜。大體而言,這一時期《西厢記》的刊刻史大致可分爲兩個階段:
從明初至嘉靖、隆慶間,學界所知存世及已佚刻本雖數量很少,却是董、王《西厢》文本演變定型的重要時期。如明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張羽刻本董解元《西厢記》是現存最早的全本,其後各本皆源出於此,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以下簡稱上圖)有藏,故此次影印以之弁首。又如《新編校正西厢記》殘葉,從版刻風格來看,應是明成化、弘治年間的福建刻本,與現存最早的王《西厢》全本——弘治金臺岳家刻本相比較,二本雖非一地所刻,但體例、文字却極爲接近,應屬同一版本系統,由此可見當時流傳的《西厢記》雜劇文本應已基本定型。
從萬曆至明末清初,可謂《西厢記》刊刻的高潮時期,目前所知存佚各本不下數十種。衆多版本往往反映了批評者、校刻者的不同取向。如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何璧刻本《北西厢記》僅録白文,更偏重“案頭文學”的一面;清康熙刻本《西厢記演劇》則出於舞臺演出需要,頗多改訂。同樣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以名家評注爲號召的版本,如題湯顯祖評《湯海若先生批評西厢記》,題湯顯祖、沈璟評《西厢會真傳》等,儘管未必真出自名家手筆,却可由此窺見時人對《西厢記》的見解,激烈競争下書坊求奇出新的業態。另一些版本則以插圖的藝術價值取勝。如明李楩校刻本《北西厢記》雖僅存殘帙,但殳君素所作插圖甚爲精細,值得重視;明休寧汪氏環翠堂刻本《袁了凡先生釋義西厢記》插圖在所據藍本基礎上自出巧思,頗見匠心;明末刻本《西厢記圖》以王驥德本之附録、插圖爲底本,重刻單行,朱墨套印,顯然是將題辭、圖像作爲可供賞玩的書畫藝術品。
除此之外,此次影印的某些藏本也可與他館藏本比較互參,如明末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厢記》雖是翻刻容與堂本,但首尾完整,可補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上圖藏容與堂原刻本之缺;明師儉堂刻本《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厢記》卷首保存了國圖藏本所無的《六曲奇序》,有助於研究此本的刊刻背景;《西厢清玩定本》是槃薖碩人《西厢定本》的重刻本,但另增評語、釋義,且保存了國圖藏原刻本缺失的末折、附録。接下來筆者就管見所及,參照前賢論説,對所録版本略作説明:
(一)古本董解元西厢記八卷(金)董解元撰明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張羽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八二四二三七—三八,二册。卷首有嘉靖丁巳(一五五七)張羽(雄飛)序,卷端署“燕山松溪風逸人校正”,末有正德庚辰(一五二〇)楊循吉題語。
董解元《西厢記》諸宫調元刻本今已不存。由於諸宫調這種説唱藝術形式在元以後已經衰亡,再加上王實甫《西厢記》後來居上,膾炙人口,董《西厢》到明代中期幾乎“廢格無傳”。至嘉靖間,張羽據西山汪氏藏元刻本、楊循吉舊藏抄本“考訂異同,修補遺脱”,始成完本。上圖此本版式、字體屬嘉靖末葉風格,前後張序、楊跋俱全,且偶存校訂闕疑等痕迹,如卷二第十四葉前第十行小字“笑者是誰是誰衆”下、“再覷”上有墨釘,而國圖藏明適適子刻本以“衆再覷”三字緊接,傳世其餘諸本亦同,則此本應即張羽所刻原本。適適子本雖與此本屬同一系統,然又經校改,字體風格在隆慶、萬曆間,年代應在此本之後,且卷首張序爲後人補抄,又缺末葉。董氏《西厢》存世諸本,當以此嘉靖本爲最早。
(二)新編校正西厢記殘頁(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八六二六二三。此本一九七八年由中國書店劉連仲在元刻《通志》書皮中發現,僅存四片殘葉,上海圖書館所藏爲其中二片,合裱一張。
一爲卷一末葉,後半葉尚存大半,爲第四折末尾,文字與同時發現的卷一第十五葉前後相接,應爲第十六葉;前半葉圖所繪應是此折佛殿法事場景,然畫面僅存瓦壟、地磚等個别建築細節;版心雖殘損,仍可見黑口、下魚尾,葉碼首字“十”亦可依稀辨認。
二爲插圖右半葉,從圖中人物姿態及墻垣、芭蕉葉、太湖石等背景細節來看,顯然與第四折情景不符,應爲他折插圖。
此本文字與弘治金臺岳家刻本基本相同,僅有個别異文、訛字,但“題目”“正名”岳刻本在第一折末,此本則在第一卷(本)末,更接近元人雜劇通行體制。其版式、字體則與明成化書林永順堂刻本説唱詞話頗爲相似,屬成化、弘治間福建書坊刻本風格,應爲這一時期的建刻本。
(三)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萬曆九年(一五八一)徐士範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八二九一七七,一册。
此本與國圖藏本同版,但卷首無《崔鶯鶯待月西厢記總目》,附録較國圖藏本多《閨怨蟾宫》一種,二本可合觀參照。
(四)北西厢記二卷存一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李楩校(明)殳君素繪圖明萬曆三十年(一六〇二)曄曄齋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七五六九九〇,一册,存上卷一至五齣。卷首有《西厢記考據》一篇、殳君素繪插圖十幅。圖末葉署“萬曆壬寅秋八月爲長木圖于曄曄齋中。吴門殳君素”,并鐫白文方印“君素”“質山”。卷端署“元王實甫編明李楩校”。
李楩生平未詳,“長木”或爲其字。殳君素,字質夫,蘇州人,錢穀(叔寶)、文嘉(休承)入室弟子,生平見姜紹書《無聲詩史》卷七。此本目前所知僅有此殘帙存世,字畫刊刻頗精,插圖描繪工麗,雖非完璧,亦足重視。
(五)北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何璧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八一九七一五—一六,二册。卷首有萬曆丙辰(一六一六)何璧序。序首葉前半、《會真記》末葉均殘缺。謝光甫永耀樓舊藏。
何璧,字玉長,福清人,趙景深、蔣星煜已詳考其生平。其人曾入遼東巡撫張濤幕府,故此本卷端署“渤海逋客校梓”。何氏視《西厢記》爲“士林一部奇文字”,强調其與“麗賦艷文”同類的文學價值,將此前各本所附點板、題評、附録、音釋之類删去,僅附録元稹《會真記》一種,是已知最早的《西厢》白文本。
(六)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李贄評明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T三四〇三〇六—〇七,二册。《西厢記》上下卷前各有目録及插圖十幅,末附《蒲東詩》《會真記》。
此本與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藏容與堂刻本面貌接近,然筆畫稍板滯,版刻個别細節亦略有不同:容與堂本每葉版心黑魚尾,標記字數,有“容與堂”三字,而此本各葉版心黑、白魚尾皆有,字數及“容與堂”字樣或有或無;下卷第八圖文字,國圖藏容與堂本在左上角,此本則稍偏右;第十圖國圖藏容與堂本無題款,此本左下有“應光”二字。上卷三十六葉末評語容與堂本“此哥哥了字便這樣不好”,此本作“只哥哥二字便這樣不好”,則此爲翻刻容與堂本。
國圖藏容與堂本(索書號一二四二〇)上卷缺目録、插圖及末葉,下卷末二齣及附録《會真記》多有補抄,其餘各葉亦間有殘損;上圖藏容與堂本(索書號八五九六八三—八四)間有修版、補版,缺插圖、《蒲東詩》,而目録、《西厢記》卷末、《會真記》亦爲抄配,此翻刻本則首尾完整,可與容與堂本參看。
(七)湯海若先生批評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湯顯祖評明書林師儉堂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T一四四七八,一册。卷端題“書林師儉堂梓”。《西厢記》上下卷前後附目録、音釋。第一、三、五、七、十、十一、十三、十五、十八、二十齣中各有插圖一幅。周明泰幾禮居舊藏。
此本評語基本與容與堂本系統李卓吾評本相同,僅個别文字略有差異,如李評本第一齣眉批“老婆子家教先不嚴了”,此本“不嚴了”作“已壞了”;第十齣總批“所以不可及,所以不可及”,此本作“此所以不可及也”;“讀之者李卓吾耶”,此本改“李卓吾”爲“湯海若”,以掩因襲之迹;此本第一、十五、十八齣插圖亦與李評本略同,僅個别細節稍作改動,故蔣星煜稱之爲“僞裝的李卓吾本”。至於容與堂本與上圖藏翻刻本文字有異之處,此本往往同翻刻本,如第七齣評語“此哥哥了字便這樣不好”,此本作“只哥哥二字便這樣不好”;第十八齣張生賓白“多住兩月”,此本“住”誤作“隹”,皆與翻刻本一致。
此本字體、版式與師儉堂刻《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厢記》近似,惟陳評本半葉十行,此本則半葉九行。又此本與陳評本卷首《西厢序》內容、書迹幾乎完全相同,僅改易序末題署、印章。卷中文字亦有與陳評本相同之處,如第二齣《快活三》曲文“既不沙”,此本與陳評本皆作“既不呵”;第九齣《錦字傳情》,此本與陳評本正文皆誤作“第八齣”;第十一齣《沉醉東風》曲文“便做道摟得慌呵”,李評本脱“慌”字,陳評本不脱,而此本“慌呵”二字擠刻,應爲臨時改刻之迹。
此本偶有脱字,如第一齣《天下樂》曲文“滋洛陽千種花”,此本脱“滋”字;第五齣張生致杜將軍書“慕台顔仰台翰”,此本脱“仰台”二字;《賞花時》曲文“大功完”,此本脱“功”字。
此本雖據李卓吾評本改頭换面而成,然可與之參看,有助於考辨明末《西厢記》諸本源流。
(八)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厢記二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陳繼儒評明書林蕭騰鴻師儉堂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七五〇三〇七—〇八,二册。
此本與國圖藏本(索書號一二四二二)同版,但卷首無《西厢序》《會真記》《西湖勝景記》,而有萬曆四十六年戊午(一六一八)余文煕《六曲奇序》。
書中以朱筆録《張深之正北西厢秘本》凡例、評語,并有朱筆、藍筆圈點。末附吴梅致王欣夫手札一通,函中提及“《曲叢》底本焚熸”,應指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之役中商務印書館遭日軍轟炸,《奢摩他室曲叢》三、四集部分底本被毁之事,則此札當作於是年。“蔭兄”即王欣夫之兄王蔭嘉;“正華弟”即吴梅弟子蔡正華。
附:吴梅致王欣夫手札
欣夫老表兄大鑒:奉書誦悉。《太古傳宗》弟在北平時見之,索價二百金,當時以校俸無着,不敢問津,至今悔之。陳評六種弟有其五,獨少《西厢》耳,所謂六種爲《西厢》《琵琶》《幽閨》《紅拂》《荆釵》《節俠》也。獨記白樸《錢唐夢》、李中麓《園林午夢》二種是附在李卓吾評《西厢》後,豈陳評本亦附此二種耶?此二書足值三百金,請兄寄家報時轉告蔭兄,切勿交臂失之。吴中能出價者不多,或可稍廣也。弟《曲叢》底本焚熸至二十八種之多,《富春堂》三至六種、《墨憨齋》八種皆付劫灰,其他被燬亦皆精刊,《山水鄰》各種亦少三種,即使如價賠償,何從購書耶?心灰意懶,尚復何言。中大開學,電召多次,弟決計辭去,以三成生活萬難支持也。前托正華弟爲弟父子謀一位置,須不欠薪。未知有眉目否,便中乞爲一探。遷居尚未成,所看諸屋多不合意,奈何。專复,即請大安。弟梅頓首。五月十一日。正華弟暨諸同人前候安。
(九)袁了凡先生釋義西厢記二卷(明)袁黄釋義(明)汪廷訥校明休寧汪氏環翠堂刻環翠堂樂府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七八七三三三—三四,二册。卷端題“新都無無居士汪廷訥昌朝父校”,版心題“翠堂樂府”“環翠堂樂府”。卷首缺前七葉,第八葉亦殘損近半;末缺第二十齣。
汪廷訥,字昌朝,號無如,休寧人。工詩文、戲曲,好圍棋,嘗與湯顯祖、王穉登等交游,撰有《人鏡陽秋》《坐隱先生全集》等,并刊刻《環翠堂樂府》。
此本正文文字與容與堂本、起鳳館本屬同一系統,然亦偶有異文,如第三齣紅娘賓白“世上有這等傻角”“那二十三歲不曾娶妻的那傻角”,各本皆同,惟此本“傻角”作“俊角”。按容與堂本、起鳳館本“傻”字右半皆作上“穴”下“夋”之形,疑此二處異文或係寫樣、刊刻時誤認底本文字所致。
此本眉端刻字音,每齣末附《釋義》。蔣星煜已指出此本《釋義》與弘治金臺岳家刻本、萬曆徐士範刻本內容幾乎相同,應非出自袁黄手筆。但經對勘,個别文字與弘治本、徐士範本仍互有異同:
如第一齣“萬金寶劍”條:“魚腸不可服也”,弘治本不誤,而此本與徐士範本“服”作“復”;“翠花鈿”條:“韋固旅次宋城”,弘治本、此本同,而徐士範本“宋城”作“戎城”。
第二齣“內養”條:“行年七十而有嬰兒之色”,弘治本、此本同,而徐士範本“七十”誤作“十七”;“唐三藏”條:“玄奘法師”,弘治本、此本同,而徐士範本“奘”作“莊”;“緱氏縣”,弘治本不誤,而此本作“侯世縣”,徐士範本作“候氏縣”。
第三齣“嫦娥”條:“其妻嫦娥”,弘治本、徐士範本同,而此本“嫦娥”作“姮娥”。
由此推測,此本《釋義》或出自徐士範本系統,有誤刻,間有校改。
此本第一、三、六、九、十、十一、十三、十六、十八齣附插圖,多題“陳震衷”“陳聘洲”。畫面與萬曆二十六年陳邦泰繼志齋刻本(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起鳳館本插圖頗有相似之處,或以二本爲藍本,但構圖、人物、背景等多有改動,刻畫工細,頗具藝術價值。第十三齣《月下佳期》插圖繪張生跪迎鶯鶯場景,不同於他本所繪幽會狎暱之狀,構思尤爲巧妙。
(十)西厢清玩定本二卷存一卷(明)槃薖碩人改定明末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七八六二五五,一册,存下卷(廿二《縱情漏機》以下九折),末附《園林午夢》。
此本應據天啓元年(一六二一)刻本《西厢定本》重刻,版式、字體相近,但改易行款,書口題“西厢清玩定本”。至於《西厢定本》相關問題,王季思、蔣星煜、張人和、黄仕忠、陳旭耀等諸家論述甚詳,此處不贅。
除《西厢定本》另增的廿二《縱情漏機》、廿六《閒游遣悶》兩折外,此本各折版框上皆加鐫評語,多取自容與堂本系統李卓吾評,又有個别評語見於他本,如第廿三折《知情許姻》評語“認處高甚”即見於陳眉公評本,另有部分評語出處待考。此外除廿二、廿六及“曲白皆易原本”的廿九《邨郎求匹》等折外,各折末皆附《釋義》《字音》,內容與起鳳館本等屬同一系統。
此本雖爲重刻,但保存了國圖藏原刻本(索書號一七二三七)所缺末折、附録,所增評語、釋義等亦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十一)西厢會真傳五卷(元)王實甫撰(元)關漢卿續(明)湯顯祖(明)沈璟評明刻三色印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七六一七七五—七九,五册。前附《會真記》。
此本分卷、標目、正文文字與繼志齋本屬同一系統,各卷末無《絡絲娘煞尾》,亦與繼志齋本同。全書以朱、藍二色套印圈點、校注、評語等(藍字僅見於《會真記》校注)。
此本卷首《會真記》題“明湯若士批評”“沈伯英批訂”,然張人和已指出全書評注大多取自徐士範本、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記》、槃薖碩人《西厢清玩定本》等各本,甚至二説并列,不加裁斷,如第一齣《元和令》中“顛不剌”一詞,既取徐本注“外方所貢美女名”,又取王本注“顛,輕佻也;不剌,方言,助語詞”;且王本所引沈璟評語多數不見於此本,而此本某些評注、曲文與王本沈評截然相反,則所謂湯、沈批評應屬僞托。全書未引及凌濛初本,其編刻可能在凌本之前,前賢或推測爲明末閔氏刻本,然亦有争議,難以定讞。
此上圖藏本鈐有“菊花道人”“西京吴氏耐軒藏書畫章”“萃閔堂所有書籍記”等印,函套題簽“閔板西厢記北曲本”,爲近代藏書家陶湘舊藏。此外北京大學圖書館、遼寧圖書館、臺北“國圖”、臺北故宫博物院(原北平圖書館舊藏)亦有藏,又有羅忼烈舊藏本(與《西厢記圖》合爲一部,一九七四年香港中文大學曾據以影印)。
(十二)西厢記圖一卷明刻朱墨套印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T四一六九七,一册。
此本無題名,以“千秋絶艷”題字冠於卷首,故學界亦稱《千秋絶艷圖》。此四字取自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記》,然王本題字作行書,署“周天球書”;此本則作篆書,署“叔夏”。次爲王驥德《千秋絶艷賦》,但删去原作小序、附詩及識語。
再次爲“崔孃遺照”,附元稹、楊巨源、王涣、楊慎、徐渭、陶宗儀、祝允明等諸家詩詞、題跋,亦采自王本,然所録鄧州女子《南陽驛題壁》詩、張憲《題崔鶯鶯像》詩,王本不載,可能出自顧玄緯本、繼志齋本等其他版本。
再次爲閔振聲跋,署“花月郎閔振聲爲馮虛兄書并跋”,前賢或據此認爲此本即閔氏所刻。董捷據清順治抄本《凌氏宗譜》考訂“馮虛”爲凌瀛初字,推測此本爲凌氏刻本,然尚待進一步研究。此本所録“名人手筆”字迹皆作行草,寫刻精工。
再次爲曲意圖二十幅,幾乎全據王本插圖翻刻,惟少《酬緘》一圖,又《附齋》畫面與王本完全不同,或另有所本。《省簡》左下有“汪圣之”三字,《訂約》右下有“劉裕”二字,董捷推測爲刻工題名。全書除卷首題字外,各葉均飾以朱印邊框,詩詞、題跋葉與“崔孃遺照”、曲意圖葉邊框圖案不同,爲兩塊印版所印。
上圖所藏此本將原書改裝爲册頁,各圖次序偶有舛誤,如《附齋》在《聞寇》後,《傳書》在《省簡》後。原爲袁克文舊藏,有袁氏題簽“西厢圖明閔氏刻本寒雲”。本書另有羅忼烈舊藏本(參見《西厢會真傳》提要)。
(十三)西厢記演劇二卷(元)王實甫撰(清)李書樓參酌(清)朱素臣校訂(清)汪懋麟等評清康熙刻本
原書上圖索書號:七八七三三五—三六,二册。卷端題“大都王實甫原本”“廣陵李書樓參酌”“吴門朱素臣校訂”。卷首有李書雲序,云“汪子蛟門每折批評,相與鼓掌”,并提及付梓前“蛟門作古人矣”,按汪蛟門名懋麟,清初詩人,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四月卒,此本刊刻應在此後不久。蔣星煜考訂李書雲爲李宗孔,李書樓可能爲李宗説,皆清初江都人。朱素臣爲清初著名戲曲作家,作有《十五貫》等,曾與李書雲合編《音韻須知》。
此本以“演劇”爲名,偏重舞臺演出需要,改變元曲“每折一人獨唱”的慣例,將曲文“偶爲分析,俾生旦净丑得以各擅其長”,又增添賓白穿插,“鍼綫相引”。删去原作第五本四折,分《佛殿奇逢》爲“首折”《家門》、“第一折”《游殿》;又以《白馬解圍》《妝臺窺簡》二折太長,搬演不便,分前者爲《寺警》《解圍》二折,後者爲《窺簡》《詩約》二折,實共十九折。每折後附音釋、題評,評者有徐渭(天池)、金人瑞(聖歎)、毛奇齡(大可)、汪懋麟(季甪)、李書雲等。汪、李題評專爲此本而作,汪評説明各折曲白改訂因由,尤其值得注意。其餘諸人題評,據蔣星煜研究,多轉録自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記》及金人瑞評本《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厢記》、毛奇齡校注本等。
以上僅就此次影印的上海圖書館藏《西厢記》善本各自的源流、特點略作概説,這些版本雖然在紛繁複雜的《西厢記》版本系統中衹是滄海一粟,但與已經及即將問世的國圖等各館藏《西厢記》善本比較合觀,足以考見明清時期《西厢記》刊刻史的大致面貌。至於《西厢記》的刊刻傳播與戲曲史、文學史以至思想文化史的密切關聯,黄仕忠先生介紹國圖藏《西厢記》善本時已有詳論,茲不贅述。筆者學力有限,所論難免疏誤,敬祈方家不吝教正。上海圖書館沈從文二〇一九年十月三十日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