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陶渊明集二种(典藏版)
 
 
分享到:
编  著  者 (晋)陶潜 定价 160.00
责任编辑 南江涛 ISBN 978-7-5013-6839-6
出版时间 2019-09-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9-09-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无书 规格 精装,小16开,
丛  书  名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I213.72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创作题材。陶渊明又是魏晋风流的代表,既以个人创作诠释出崇尚自然、率性真意的文学风貌,又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安贫乐道、平淡旷达的人格风范。现存陶渊明集最早的版本,即此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出六朝旧集而保留有旧貌,是传世陶集的最佳版本。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部《陶靖节先生诗注》,为宋代汤汉为陶诗作注释,宋淳祐元年刻本。两种宋本陶渊明集递经名家收藏。清人黄丕烈曾同时收藏二书,故名其居曰“陶陶室”。今将“二陶”合璧,彩色影印,再现宋版“陶陶”风貌。
 
目录[ 滚动 - 展开 ]  
 
暂缺
 
前言[ 滚动 - 展开 ]  
 
陶淵明集十卷 (晉)陶潛撰 宋刻遞修本 金俊明孫延題籤 汪駿昌跋。框高二十·五釐米,寬十四·八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外封題“陶淵明集”,乃元人筆迹;内封題“陶靖節集”,係金俊明手書;書外錦套上題“宋版陶集”,則爲孫延題籤。金俊明,字孝章,號不寐道人。孫延字壽之,號蔚堂,皆清初蘇州名士。金氏還以家富藏書著稱。陶淵明生平爵里及詩文著述、成書狀況,前錄南宋刻《陶靖節先生集》時已撰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十卷,末附《本朝宋丞相私記》,無疑是經宋庠重新編定。但此本是否就是宋庠原刻的遞修本,或他種北宋刻本的遞修本,乃至南宋刻本的遞修本,今人頗存疑問。此本鈐有“桃源戴氏”、“嘯庵”、“商微子後,自亳之吳,再遷於鄞”印章,《百宋一廛書錄》以爲皆元朝人。又有“文彭”、“文壽承氏”印章,文彭是明中期畫家文徵明之子。又有“毛晉之印”、“汲古主人”、“宋本”、“甲”印章,可知明清之際曾爲毛氏汲古閣所藏。《汲古閣珍藏祕本書籍》載毛扆於清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所作題記,斷言此本爲北宋刻本。後此本流轉於黄丕烈陶陶室、汪士鐘藝芸書舍、楊紹和海源閣,楊紹和説“予家又有北宋槧《陶淵明集》,乃毛子晉故物”,亦認定爲北宋刻本。前代藏書家判定爲北宋刻本的依據,主要是此本附錄在顔延年《誄》、蕭統《傳》和《本朝宋丞相私記》後還有一篇《曾紘説》。考曾紘字伯容,本南豐(今屬江西)人,其父與曾鞏爲從兄弟,家襄陽(今屬湖北),號臨漢居士。約生活在兩宋之交。曾文謂平生酷愛陶詩,“每以世無善本爲恨”,例如“刑天舞干戚”句,各本皆誤爲“形夭無千歲”,理當據《山海經》改正,適逢其親友范元羲寄示義陽太守開雕的《陶集》,於是致書於范,説明應予校改之意。曾文寫於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七月中元,藏書家乃據此斷言其爲北宋刻本。殊不知此文末署“臨漢曾紘書刊”,而曾紘從未刻過陶集,“刊”字不可解。今檢南宋紹熙三年(一一九二)曾集所刻不分卷本《陶集》,《曾紘説》附見於《讀山海經》詩後,形同題識,末句作“臨漢曾紘書”,無“刊”字,可見此本“刊”字實屬衍文。曾紘晚於宋庠數世,宋自無由得見曾文,加以宋庠跋文無有冠稱“本朝宋丞相”之理,故可證明此本並非宋庠原刻。又,此本對《曾紘説》的處理方式非但與曾集本不同,更誤衍一“刊”字,此亦可證其並非宋庠原刻之遞修本,而是一種與曾集所據底本有别的他種刻本。既然曾紘撰文年月去北宋之亡僅止兩年,則此本之刊刻上限應不早於是年。稽核此書諱字,除玄、敬、殷、恒、貞缺筆避北宋諱外,桓、完、遘字亦作缺筆,無疑是避欽、高二帝諱,此點與南宋初年浙江刊行郭注《爾雅》、《唐書》、《水經注》、《六臣注文選》等正同。再以版心保留的刻工姓名與上舉諸書對照,也多有同一人而分任數事者。故《中國版刻圖錄》雖著錄此本爲“宋刻遞修本”,不言北宋、南宋,其解題則以爲當屬南宋明州刻本:“刻工施章、王伸、洪茂、方成,皆南宋初年杭州地區良工,紹興十七年又刻明州本徐鉉文集。補版刻工與明州本白氏六帖、文選六臣注多同,因疑此本亦當爲明州本。毛氏《汲古閣祕本書目》定爲北宋本,恐不確。”此書最後一位私人收藏家是周叔弢,鈐“周暹”印章,《弢翁藏書年譜》一九三一年下記載“從楊敬夫處收得楊氏海源閣舊藏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十卷”。周氏後將此書捐贈北京圖書館,即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陶靖節先生詩注四卷補注一卷 (晉)陶潛撰 (宋)湯漢注 宋淳祐元年(一二四一)湯漢刻本 周春顧自修黄丕烈跋 孫延題籤。框高十九·五釐米,寬十三·八釐米。每半葉七行,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外封籤題作“湯注陶詩 甲戌春孫延題”,“甲戌”爲清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 ; 書外錦套籤題作“陶靖節詩集 湯伯紀注真本”,鈐“蕘夫”印章;錦套外木匣題刻“集部 宋刻湯注陶詩 甲編 士禮居藏”,因知此本曾爲黄丕烈士禮居鎮庫之寶。陶淵明生平爵里及詩文著述成書狀況,前錄南宋刻本《陶靖節先生集》時已撰述。湯漢(一二○二—一二七二),字伯紀。饒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人。淳祐十二年(一二五二),差充史館校勘,改國史實錄院校勘。寶祐間,提舉福建常平。景定五年(一二六四)正月,以祕閣修撰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十一月,召赴闕。此後是改任京官,還是依舊在福州任所,史無明文。惟《宋史·度宗紀》載,咸淳四年(一二六八)夏四月,湯漢“三辭免刑部侍郎、福建安撫使”;十一月,“福建安撫使湯漢再辭免,乞祠祿,詔别授職”;五年冬十月,以湯漢爲顯文閣直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兼象山書院山長。據此,湯漢自景定五年至咸淳五年,前後五六年一直在福州。咸淳八年春正月卒,年七十一。謚“文清”。湯漢自序其箋釋陶詩起因,是有感於陶詩“精深高妙”,又間或“亂以廋詞”,深恐“千載之下,讀者不省爲何語”,故想通過箋釋“以表暴其心事”。湯序作於“淳祐初元(一二四一)九月九日”,可知箋注陶詩是其早年的事。而付諸剞劂則在其晚年出守福州時期。今之《陶靖節先生詩注》寫刻精美,不僅版式風貌頗具福建刻本特色,而且其刻工如蔡慶、鄧生、吳清等,也和咸淳間建寧所刻《周易本義》、《張子語錄》爲同一人,此皆咸淳初年刻於福建之明證。故此書版本應爲“南宋咸淳福建刻本”。此本遞藏關係,乃清代藏書界一大公案,周、顧、黄三跋言之甚詳。先是此本爲鮑廷博所得,並送海鹽張燕昌,二人不知湯漢爲何許人,未曾重視。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周春從張處借觀,認爲“是書乃世間所稀有,宋刻之最精者也”,雖鮑、張催索甚急,周賴之不還。經人從中調停,兩年後書歸周所有。周見因“流傳日久,紙墨敝渝”,遂“手自補綴,亟命工重加裝釘,分爲兩册,完好如新”,與宋刻《禮》書並儲一室,取名“禮陶齋”。後被書賈設計騙取,先失其《禮》,改室名爲“寶陶齋”,又失其《陶》,再改室名爲“夢陶齋”。嘉慶十四年(一八○九),此本由黄丕烈重金購得,此前黄已獲毛氏汲古閣舊藏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故名其居曰“陶陶室”。此本還鈐有“汪士鐘印”、“閬源真賞”、“東郡楊氏宋存書室珍臧”、“楊紹和讀過”、“周暹”等印記,説明此本自士禮居散出後,經藝芸書舍、海源閣收藏,最後歸天津周叔弢。《弢翁藏書年譜》引周氏《陶靖節先生詩集》題識云:“宋本湯注《陶詩》,海源閣舊藏,數年前散出,爲北平藻玉堂書估所得。庚午歲(一九三○)三月,余以重值收之。頃其此本(指清吳騫拜經樓重刻宋本)對勘一過,亦無多異同。吳氏所據乃抄本,其始末詳見宋本顧自修跋語中,茲不復贅云。”周氏後將此本捐贈中國國家圖書館。(許逸民)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