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
 
 
分享到:
编  著  者 杨帆 定价 90.00
责任编辑 潘肖蔷 ISBN 978-7-5013-7388-8
出版时间 2022-05-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2-05-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小16开,
丛  书  名 学思文库
所属分类 其他
中图分类 H161;J292.113.1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绪论”部分。首先说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相关术语;其次陈述本文的材料格局及研究方法;再次阐明研究之目的与总体构想。 第一章是“清初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分别论证顾炎武对《说文》的先导性研究;《说文》毛氏汲古阁本的刊行与风格问题;王澍篆书创作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是“乾嘉时期的《说文》学对篆书创作之影响”。分别论证戴震研究《说文》的影响及对篆书创作之启示;段玉裁、桂馥的研究与创作问题;《说文》的校刊、《说文》检字法研究等方面影响篆书创作的相关问题;篆书创作论对《说文》学的回应问题。 第三章是“乾嘉时期《说文》学者的篆书创作”。着重对孙星衍、洪亮吉、钱坫在学术思想、研究理路、创作方法、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作深入论证,且对学者们在篆书创作上的若干共性问题作辩证分析。 第四章是“邓石如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得失”。对邓石如的博涉群碑、手写《说文》、“隶笔作篆”、篆法“不合六书”、创作之遭遇等问题作深入论证。 第五章是“以《说文》为本的他类篆书创作”。对杨法的奇篆、朱为弼的商周铜器铭文篆书之所形成的渊源、背景、特点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结论”部分。既总括叙述本文的主要论证,也对相关问题及研究方法,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此外,本论文附录“《唐写本说文解字》与《说文》宋刻元修本、汲古阁本篆文字形对照表”、“二李石刻与《说文》篆文字形对照表”,以供篆书创作资鉴。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绪 论 / 001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术语释义 / 001
第二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 015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总体构想 / 019
第一章 清初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 / 023
第一节 顾炎武对《说文》的先导性研究 / 024
第二节《说文》毛氏汲古阁本的刊行与篆文风格 / 039
第三节 王澍篆书创作论 / 054
第二章 乾嘉时期的《说文》学对篆书创作之影响 / 075
第一节 戴震的影响与启示 / 077
第二节 段玉裁的研究及其影响 / 089
第三节 桂馥的研究及其影响 / 106
第四节《说文解字》的校刊 / 126
第五节 《说文》检字法的研究 / 137
第六节 篆书创作论对《说文》学之回应 / 143
第三章 乾嘉时期《说文》学者的篆书创作 / 157
第一节 孙星衍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守成 / 158
第二节 洪亮吉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探索 / 181
第三节 钱坫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新创 / 201
第四节《说文》学者篆书创作之检讨 / 226
第四章 邓石如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得失 / 241
第一节 博涉群碑与手写《说文》 / 242
第二节 “隶笔作篆”辨析 / 262
第三节 篆法“不合六书”议 / 283
第四节 延誉与不遇 / 302
第五章 以《说文》为本的他类篆书创作 / 321
第一节 杨法的奇篆 / 322
第二节 朱为弼的商周铭文篆书 / 342
结 论 / 363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论证 / 363
第二节 关于篆书创作及研究方法的省思 / 376
参考文献 / 381
附录一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与《说文》宋刻元修本、汲古阁本篆文字形对照表 / 395
附录二 二李石刻与《说文》篆文字形对照表 / 405
后 记 / 471
 
前言[ 滚动 - 展开 ]  
 
“书法是以书写文字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不写字无以为‘书’,这是一;糊涂乱抹则无以称‘法’,这是二。所以,书法艺术必须是写字的,又必须是讲究形式、技法的。”a书法之创新,固当讲求技法、形式,然不论风格如何变态千万,皆必以书写汉字为基础。书法与汉字之关系,若毛与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书家之创作,尤须对汉字沿革及其源流正变有较深入的体认而后可。
我少时即好习书,尝觅得一印影印旧本《说文》,累其文字艰深,解说奥涩,卒读未半而弃。辛卯以来,求学于黄瓜园,昉庐师训诸弟子曾数言一书苑旧事:苏州某氏好古篆,每作必讹误满纸,沙曼翁先生戏称,若无错字则必不出其笔下云云。韩愈云:“凡为文辞,宜略识字。”则事书法切不可徒娱人眼目以炫技,而渺不知文字六书之源流;事书学之研究亦不得徒以书史、书论为止,而昧不知其所从来之根本。遂重捡《说文》大徐本讽诵数过,进而《说文》小徐本、段注《说文》、桂氏《义证》、王氏《释例》等,以求六书之义,以广篆籀之路。方以较长一段时间于篆书创作理论及文字训诂之浸润,尤其对清乾嘉八十余年间《说文》学与篆书创作之认识,才最终选定以此作为本书研究之对象。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