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中华医藏(第一编:养生卷)(全三十六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中华医藏》编委会 定价 28800.00
责任编辑 司领超 ISBN 978-7-5013-7486-1
出版时间 2022-12-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2-12-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中华医藏
所属分类 综合文献
中图分类 R2-5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中华医藏》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国家重要古籍保护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具体推进,全国中医药行业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组织具体实施。是以中医古籍(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古籍)原书影印为基础,集保存、整理、利用为一体的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项目,是全面揭示中华古籍源点的一项工作,是中医古籍和现代化医药科技相结合的基础性工程。 全书设二级结构,共分四编。第一编:医学经典、伤寒金匮、本草、养生、医史;第二编:基础理论(含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藏象骨度等)、诊法、针灸按摩、方书;第三编:临证各科(含临证综合、温病、内科、女科、外科、伤科、眼科等)、医案医话医论、其他(含丛书等);第四编:少数民族医药(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彝医)。 综核古代坟典,养生文献大致载述顺时养生、房中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丹道养生、饮膳养生和安老养生等基本学术内涵。《养生类》中医养生著作收录通论、导引、丹术3个下位类的74部代表性典籍。包含养生名著《遵生八笺》、讨论饮食禁忌的专著《养生食忌》、收集了前人著作中关于四季养生内容并按照月令顺序排列叙述一年十二个月逐月养生之法《养生月览》等养生类文献。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晋)葛洪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第二册




抱朴子養生論一卷原題(晋)葛洪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養性延命録二卷(南朝梁)陶弘景編




明正統刻《道藏》本          




保生銘一卷(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七九




孫真人攝養論一卷原題(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八三




存神煉氣銘一卷(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九五




天隱子養生書一卷(唐)司馬承禎撰




明刻《説郛》一百二十卷本      一〇五




保生月録一卷(唐)韋行規撰




明刻《説郛》一百二十卷本      一一七




養生辨疑訣一卷(唐)施肩吾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一二九




保生要録一卷(宋)蒲虔貫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一三七




養生類纂二十二卷(宋)周守中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原書卷二十一葉七後有缺葉,卷二十二缺葉一)           一五九




第三册




養生月覽二卷(宋)周守中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養生秘録一卷著者佚名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七七




三元參贊延壽書五卷(元)李鵬飛編




明嘉靖刻本(原書序缺葉一上)      一四五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卷一)(宋)陳直撰(元)鄒鉉增補




明萬曆四年(1576)西夏揆文書院重刻本      三〇七




第四册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卷二至四)(宋)陳直撰(元)鄒鉉增補




明萬曆四年(1576)西夏揆文書院重刻本         




泰定養生主論十六卷(卷一至七)(元)王珪撰




明嘉靖刻本      三三三




第五册




泰定養生主論十六卷(卷八至十六)(元)王珪撰




明嘉靖刻本     




新刻山居四要五卷(元)汪汝懋編




明萬曆二十年(1592)余氏種德堂刻《壽養叢書》本           二九七




第六册




居家宜忌一卷(明)瞿祐撰




清道光咸豐間宜黄黄氏木活字排印《遜敏堂叢書》本          




新刻臞仙神隱四卷(卷一至三)(明)朱權編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一五五




第七册




新刻臞仙神隱四卷(卷四)(明)朱權編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新刊活人心法五卷 (明)朱權編




明永樂至正統間刻本   九五




四氣攝生圖一卷  著者佚名




明正統刻《道藏》本   二〇九




修真秘要一卷  著者佚名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原書缺葉三十七)    二六七




新刻保生心鑒一卷(明)鐵峰居士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虎林胡氏文會堂刻《壽養叢書》本           三七一




房術奇書一卷(宋)陳摶撰




清光緒三年(1877)石渠閣刻《攝生總要》本      四六五




第八册




安老懷幼書四卷(卷一至三)(明)劉宇編




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         




第九册




安老懷幼書四卷(卷四)(明)劉宇編




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     




新刻攝生要義一卷(明)王廷相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二三九




新鎸厚生訓纂二卷(明)周臣編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槜李孫成名刻本      二八七




第十册




醫先一卷(明)王文禄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延壽第一紳言一卷(明)李舜臣輯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刻《學海類編》本      一九




胎息經疏略一卷(明)王文禄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四一




養生類要二卷(明)吴正倫輯




明萬曆十六年(1588)新安吴氏木石山房刻本(原書後集缺葉九十三)           四五




第十一册




新編養生大要一卷著者佚名




明崇禎十七年(1644)崇古書院刻本(原書缺葉六、十九)                




赤鳳髓三卷(明)周履靖編(明)吴惟貞續增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金陵荆山書林刻《夷門廣牘》本           八一




新刊萬氏家傳養生四要五卷(明)萬全編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漢陽張坦議視履堂刻《萬密齋醫學全書》本      二四一




第十二册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一至三)(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第十三册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四至八)(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第十四册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九至十三)(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第十五册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十四至十七)(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第十六册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十八至十九)(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攝生要語一卷(明)息齋居士撰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刻《學海類編》本  二五一




新刻養生食忌一卷(明)胡文焕編




明萬曆二十年(1592)余氏種德堂刻《壽養叢書》本  二五九




新刻養生導引法一卷(明)胡文焕校正




明萬曆二十年(1592)虎林胡氏文會堂刻《壽養叢書》本  二八五




新刻錦身機要三卷(明)混沌子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虎林胡氏文會堂刻《壽養叢書》本           三四九




第十七册




尊生要旨一卷(明)蔣學成輯(明)許樂善補




清抄本          




大雅堂訂正養生醍醐一卷(明)李贄輯




明博極堂刻本      一一九




唐宋衛生歌一卷(明)周履靖編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金陵荆山書林刻《夷門廣牘》本           二三五




益齡單一卷(明)周履靖編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金陵荆山書林刻《夷門廣牘》本           二四七




修養節要二卷(明)宋明德輯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刻本  二九一




達生録二卷(明)堵胤昌輯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定志齋刻本  三七九




第十八册




養生膚語一卷(明)陳繼儒撰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刻《學海類編》本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四卷(明)尹真人弟子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新安吴之鶴刻本(原書貞集缺葉二十三)    三七




養生説略一卷著者佚名




明萬曆建邑書林陳凌雲刻本      三八七




第十九册




新鎸五福萬壽丹書六卷(卷一至五)(明)龔居中撰




明天啓四年(1624)金陵書林周如泉刻本     




第二十册




新鎸五福萬壽丹書六卷(卷六)(明)龔居中撰




明天啓四年(1624)金陵書林周如泉刻本     




清寤齋心賞編一卷(明)王象晋輯




明崇禎六年(1633)刻本           一〇九




萬育仙書二卷 (明)曹無極輯




明陸氏天爵堂刻本      二〇一




第二十一册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卷一至三)(明)王如錫編




明崇禎九年(1636)江左王如錫刻本(原書序缺葉一上)   




第二十二册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卷四至六)(明)王如錫編




明崇禎九年(1636)江左王如錫刻本     




第二十三册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卷七至九)(明)王如錫編




明崇禎九年(1636)江左王如錫刻本     




第二十四册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卷十至十二)(明)王如錫編




明崇禎九年(1636)江左王如錫刻本     




第二十五册




延壽丹方一卷(明)董其昌傳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光明莊刻本          




尊生鏡二卷(明)程紹編




清雍正九年(1731)東皋荷夫抄本           六五




壽世秘典十八卷(存十五卷)(卷一至二)(清)丁其譽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如皋丁其譽頤吉堂刻本        一九九




第二十六册




壽世秘典十八卷(存十五卷)(卷三至五)(清)丁其譽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如皋丁其譽頤吉堂刻本       




第二十七册




壽世秘典十八卷(存十五卷)(卷六至八)(清)丁其譽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如皋丁其譽頤吉堂刻本       




第二十八册




壽世秘典十八卷(存十五卷)(卷九至十二、十四、十七至十八)(清)丁其譽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如皋丁其譽頤吉堂刻本       




第二十九册




壽世青編二卷(清)尤乘輯




清康熙元年(1662)刻本   




長生秘訣不分卷(清)石成金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二一七




頤養詮要四卷(清)馮曦輯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馮氏蒙香室刻本      三六五




第三十册




衛生編三卷(清)魏祖清輯




清丹陽魏樹蕙堂刻本          




新編壽世傳真八卷(清)徐文弼編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一二三




老老恒言五卷(卷一至三)(清)曹庭棟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三〇一




第三十一册




老老恒言五卷(卷四至五)(清)曹庭棟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洗心輯要二卷(清)徐文弼編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一〇一




衛生要訣一卷(清)吴建鈕選注




清嘉慶十七年(1812)漢皋三隽堂刻本           二二一




養生攬要十三卷首一卷(卷首卷一至二)(清)孟曰寅編




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十八年(1813)增修本    二八七




第三十二册




養生攬要十三卷首一卷(卷三至十二)(清)孟曰寅編




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十八年(1813)增修本   




第三十三册




養生攬要十三卷首一卷(卷十三)(清)孟曰寅編




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十八年(1813)增修本   




衛濟餘編十八卷(卷一至九)(清)王纕堂編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一〇三




第三十四册




衛濟餘編十八卷(卷十至十五)(清)王纕堂編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第三十五册




衛濟餘編十八卷(卷十六至十八)(清)王纕堂編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羅氏延齡纂要二卷(清)羅福至輯




清道光二年(1822)琳琅堂刻本(原書終卷缺葉二、四十四)  一二九




尊生導養編一卷(清)張映漢編




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    四〇五




第三十六册




易筋洗髓二經三卷原題(天竺)達摩祖師撰(天竺)般剌密諦譯義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山左齊河祝阿馬一貞刻本       




頤身集五卷(清)葉志詵選輯




清咸豐二年(1852)廣東撫署刻本    一二七




衛生要術不分卷(清)徐文弼撰(清)潘霨編




清咸豐八年(1858)刻本    二三五




導引圖一卷著者佚名




清彩繪本   三一九




八段錦坐立功圖訣不分卷(清)婁杰編




清光緒二年(1876)芳草軒刻本        三四三




枕上三字訣一卷(清)俞樾撰




清光緒五年(1879)刻《俞樓雜纂》本           四一一




祛病金丹一卷(清)葛元煦輯


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       
 
前言[ 滚动 - 展开 ]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包括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内的各民族醫藥的統稱,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技術方法,反映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我國獨具特色優勢的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資源,具有科學和人文雙重屬性。中醫藥古籍承載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想智慧和生命健康知識,藴含着豐富而寶貴的原創思維、獨特理論和實踐經驗,是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與方法的寶藏,更是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進步的源泉。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中醫藥古籍,不僅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中醫藥學術精華、促進中醫藥原始創新的必由路徑。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我國持續開展了中醫藥古籍普查、整理和研究工作。 195411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文委黨組關於改進中醫工作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整理出版中醫書籍:出版中醫中藥書籍,包括整理、編輯和翻印古典的和近代的醫書”,係中央對中醫藥古籍工作的首次指示,對推動中醫藥古籍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整理和注解歷代中醫名著”列爲工作任務,中醫藥古籍工作首次被納入國家規劃。爲落實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 19821990)》,自1982年起,原衛生部先後下達了二百餘種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任務,整理出版了一批經典中醫藥古籍。2005年,財政部設立專項,實施了“中醫古籍搶救工程”。2010年,財政部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公共衛生資金項目“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成果彙成《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陸績出版。同時,組織開展了全國性的中醫藥古籍普查工作,編纂中醫藥古籍目録,基本上理清了中醫藥古籍的存世狀况。這些工作的開展,使得中醫藥古籍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薪火相傳,延續至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强調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歷久而彌新的中醫藥學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歷史發展機遇,中醫藥古籍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加强。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編撰《中華醫藏》”。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梳理挖掘古典醫籍精華,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系統總結、整理、挖掘中醫藥古籍資源,夯實中醫藥學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基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努力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促進社會福祉,成爲行業期待、社會所需和時代召唤。爲此,在全國古籍普查工作已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將中醫藥古籍的元典和精華萃爲一編尤爲重要,是一項强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厦基石的偉大工程。




2010年起,在有關部門的推動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組織全國專家學者開展了大量調研工作和《中華醫藏》總目編纂工作。2018年,財政部正式將《中華醫藏》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立項資助,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推進,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具體實施。全國二十八家單位、三十四個課題組、近千名專家學者參與,國内外二百餘家古籍館藏機構支持項目實施。




《中華醫藏》是集保存、研究、利用爲一體的中醫藥古籍再生性保護項目。萃取精華、呈現元典與部次流别、提要鈎玄是這套大型叢書的兩項核心工作,同時致力於推動中醫藥古籍的學術研究與資源開放共享。一方面通過深入細緻的目録學研究和全面實地考察,收録涵蓋中醫藥經典著作、各學科領域源頭性與代表性著作、歷代醫藥名家名著等,所選版本力求最精,采用“編”“類”相結合的方式,集成編纂,以先進的技術手段影印出版,使得珍貴醫籍化身千百,分藏各地,用之當代,垂之後世,架起中醫藥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橋梁。另一方面通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形成每一類目的“類序”和每一書目的“提要”,可以爲科學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基礎,爲文化、教育和相關産業提供系統便捷的研究資料,爲臨床實踐、養生保健提供寶貴的經驗,後世學者也能“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真正做到“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




《中華醫藏》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是中醫學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學術巨著,也是盛世修典的重要體現。《中華醫藏》之“藏”是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之“藏”,不僅是中醫藥古籍文獻的系統彙集和影印出版,更是嚴謹的學術研究和體系創新;既是對存世重要古典醫籍的集結彙總和分類編次,也是對中醫藥學術發展史的一次系統梳理,是歷代傳世醫藥文獻系統研究整理的最新成果。通過遴選編修、影印出版,引領具有版本價值、學術價值和臨床價值的珍貴典籍走出秘閣、服務社會,昭示先賢智慧,傳承醫統正脉,引導原始創新,保護原創權益,爲後世留下一座恢宏而實用的寶庫,意義和價值重大,必將爲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醫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爲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纂一部賅括古今、薈萃百家、涵蓋各科,全面反映中醫藥學發展歷程和成就的大型醫學叢書,是幾代中醫藥學人的夢想。在《中華醫藏》的編纂過程中,全體同仁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不畏艱難,奔走於全國各地,搜采秘本佳籍。同時,該項目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許多專家不顧年高事繁,事必躬親,爲項目實施建言獻策、保駕護航。值此《中華醫藏》出版之際,謹對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委單位的大力支持、悉心指導,對社會各界的鼎力襄助、中醫藥行業同仁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中華醫藏》編纂委員會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日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