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武汉大学图书馆卷(全七十二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武汉大学图书馆 定价 48000.00
责任编辑 林荣 ISBN 978-7-5013-5937-0
出版时间 2016-11-15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6-11-15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Z121.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收录了武汉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籍二十种,均为首次揭示。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经部文献,包括《易经正讹》等3种文献;二史部文献,包括《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筹海图编》等8种文献;三子部文献,包括《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等4种文献;四集部文献,包括《陈伯玉文集》《文山先生文集》等5种文献,这些著述均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其中有不少是只有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家收藏的名家批校本文献,如清代藏书家、书法家何绍基批点的《汉书》《后汉书》《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代戈襄批校本《墨子》;清人郭嵩焘批校本《施注苏诗》。
 
目录[ 滚动 - 展开 ]  
 
易经正讹一卷

明郭若纬撰。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
凡一册。半叶九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无格,白口,单白鱼尾,四周单边。版框高二十点三厘米,宽十一点七厘米。钤“诸城镏氏家藏”朱文方印。
卷端题“婺州郭若纬泰象甫考辑”。郭若纬,字泰象,金华府兰溪人,婺州为金华古称。卷前《纪例》末署“辛未长至日一经斋主人识”,故“一经斋主人”当为郭氏别号,一经斋为其室名矣。《兰溪志•经籍》载其撰有《读史罪言》。《[民国]海宁州志稿》收録钱宏祖撰《明三元考略》四卷,其序云:“明二百七十七年共开八十八科,俞汝诚、顾尔宏、郭若纬、钮绍衣皆有《登科録》行世。但详于姓氏里爵而略于学术、品谊、宦业,至载梦寐祯祥,尤嫌诞妄,今特记其有关家国大事,节録数语附之,以寓劝惩,名曰《三元考略》云。”
该书为考辨易学正伪之书。卷前《纪例》中言明全书分正易章、正章句、正句字、正字音、正字体等五个层次展开。卷前有明崇祯辛未年(1631)镜石山人何乔远的序,称“兰溪郭君泰象读四书五经积疑胸中,于是稽古文之同异,按句读之上下,辩字画于毫芒,证音韵于影响。既作《四书正讹》,又作《易经正讹》。” 何乔远(1558—1631),字穉孝,或称稚孝,号匪莪,晚号镜山。明晋江人。明万历进士。杰出的方志史学家。随后又有崇祯辛未年(1631)常山詹从漳《题郭泰象四书易经正讹小引》。
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增订四库简明目録标注》均未收録此书,《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着録本书仅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家有藏。(吴芹芳)

周礼传五卷周礼翼传二卷周礼图说二卷

明王应电撰。明抄本。
凡十四册。上下两栏,上栏行字不等,无界栏,下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蓝格,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版框高二十点四厘米,宽十七点四厘米。
卷末有牌记三行:“《周礼传》七卷分上下十四册终。提学道委泰和县学训导陈镛提掇誊録。庐陵县后学胡焕校对刊行。”卷首有明嘉靖戊午年(1558)秋日吴人王应电《周礼传叙》,次嘉靖壬子年(1552)八月杨豫孙《周礼传叙》,次嘉靖三十七年(1558)闰七月上弦吉水念庵罗洪先《书周礼注后》,次嘉靖癸亥年(1563)冬永丰令楚蕲吴凤瑞《刻周礼传后序》,次嘉靖三十九年(1560)六月江西左参议《分守道奉都察院行文》,次嘉靖四十二年(1563)六月《永丰县奉都察院行文》。
卷端仅题“周礼传卷之一上”,无作者。考卷前诸序知应为王应电撰。王应电,字昭明,号明斋。明昆山人,寓泰和。受业于魏校,精研《周礼》十余年,撰《周礼传诂》等书。《明史•儒林传》附于其师魏校之后。
《周礼》自宋以后,历经胡宏、季本著书指摘其失,至数十万言,俞庭椿、吴澄则以为《冬官》不亡,杂见于其他五官内而更次之。至明何乔新、陈凤梧、舒芬又各以己意而更定之。王应电乃“先求圣人之心,溯斯礼之源;次考天象之文,原设官之意,推五官离合之故,见纲维统体之极,因显以探微,因细以择大”,精研十余载,成此三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论说颇为醇正,虽略于考证,而于义理多所发明。”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着録本书仅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家有藏。(吴芹芳)

礼记集说三十卷

元陈澔撰。明嘉靖间(1522—1566)吉澄刻本。
凡八册。叶分两栏,上栏小字双行二字,下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行间有朱笔批点。白口,单白鱼尾,左右双边。版框高二十点四厘米,宽十四点四厘米。
陈澔(1260—1341),字可大,号云庄,又号北山,人称经归先生。江西都昌人。元代经学家。博学好古,精于易、礼、书,尤其对礼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着有《云庄礼记集说》。
陈澔以朱熹之说为本,搜集元以前各家关于《礼记》的注释,加以整理编撰,于元至治二年(1332)编成《礼记集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盖说《礼记》者,汉唐莫善于郑、孔,而郑《注》简奥,孔《疏》典赡,皆不似澔注之浅显。宋代莫善于卫湜,而卷帙繁富,亦不似澔注之简便。”此书在元代不被儒者重视,至明代胡广等奉敕修《五经大全》,其《礼记大全》以澔注为本,列于官学,用于取士,大行于世,遂使此书成为明清两代学校、书院、私塾的“御定”课本,科举取士的必读之书。
是书卷前有陈澔撰序,卷末牌记载:“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吉澄校刊。”版心下镌“黄周贤”等刻工。卷首钤有“世笃忠贞”白文长方印、每册首有“吴印景先”朱文方印、“延陵世保图书”白文长方印。
吉澄,字静功。明直隶开州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曾任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刻印过陈澔《礼记集说》三十卷。《增订四库简明目録标注》载《云庄礼记集说•续録》曰:“元刊、明嘉靖刊本并三十卷,明刊本盖依元本翻雕者。半叶九行,行十七字,三十卷。永乐纂大全,盖依其卷数。”此说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藏本特征相吻合。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此刻本仅武汉大学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两家有藏。(焦露)

汉书一百卷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清何绍基批点。明崇祯十五年(1642)毛氏汲古阁刻本。
凡十册。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三十七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版框高二十一点六厘米,宽十五厘米。卷端版心有“汲古阁毛氏正本”字样。卷端钤有“云龙万宝书楼”朱文方印、“何绍基印”朱文方印。“云龙万宝书楼”是何绍基的藏书楼之一。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隋唐以字行。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汉书》多古字古义,以难读著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其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王先谦《汉书补注•前汉补注叙例》云:“自颜监注行,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
《汉书》卷末有:“范晔后汉书凡九十八篇共一百三十卷……皇明崇祯十有六年岁在尚章叶洽病月上巳琴川毛氏开雕”字样,版心有“汲古阁”字样,与《后汉书》卷首叶内容完全一致,疑为《后汉书》书叶误混入《汉书》末叶。
清代著名藏书家、书法家何绍基作了朱墨笔批点,行书眉批。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一作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经史律算皆通,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书法自成一家,在晚清书坛影响极大。
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知,此校点本仅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家有藏。(焦露)

汉书疏证二十二卷后汉书疏证二十卷

清沈钦韩撰,清黄以周批校。清抄本。
凡二十四册。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单鱼尾,四周双边。版框高十九点六厘米,宽十五点三厘米。
沈钦韩(1775—1832),字文起,号小宛。擅长诗赋文词,精通史学,尤长于训诂考证。因有感于前人注两汉书颇多讹误,沈氏覃思数十载,援据典籍,拾遗补缺,终成是书。
此本行间、眉上有朱墨笔批校,且天头有多处浮签,其内容或校订文字、或修改格式。校订文字者,如《汉书疏证》卷七第六叶“成叔武”条,天头有浮签两条,其一曰:“霍叔处,误成叔武,前脱一条。”其二曰:“成叔武:《管蔡世家》次第七,封于成。霍叔处上脱此条。”又如《后汉书疏证》卷一第二叶“张卬拔剑击地”条,天头浮签曰:“称天公尚可。补入五字。”修改格式者,如《汉书疏证》卷一第一叶天头朱笔批语曰:“第二行,在下面。吴 沈钦韩撰”。而诸如“第三行 顶格”“此直写不必再夹”之类的朱墨批注,亦比比皆是。又《汉书疏证》卷八第五十四叶内朱笔批校:“浙江书局刻 初校 覆校 汇校”。检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浙江书局刻《汉书疏证》《后汉书疏证》,各卷末多刻有“浙江书局刊 ××校 ××校 ××校”。《后汉书疏证》卷六第九叶天头朱笔批校曰:“吏字依原书补。荣识。”浙江书局本(以下简称浙本)相应卷次之卷末亦有“陈其荣校”四字,可见此本之“荣”,即浙本之“陈其荣”。取浙本校之,无论文字、格式,皆依此本修正,故此确系浙江书局刻书之底本无疑。
与浙本相比,此本《汉书疏证》存二十二卷,阙《百官表》二卷、《食货志》二卷、《郊祀志》二卷、《列传》十卷;《后汉书疏证》存二十卷,阙《郡国志》十八卷,另有《马廖传》至《郑玄传》、《陈蕃传》至《祢衡传》、《西羌传》至《乌桓鲜卑列传》八卷《列传》为浙本所无。叶景葵《卷庵书跋》“后汉书疏证”条,以原稿校浙江书局刻本,所得异同与此类似,则此本或由稿本抄出。此本虽非完帙,但卷次排列并无中断,且与浙本出入甚大,应是浙江书局校书时,各卷次序已作调整。
《后汉书疏证》卷三卷端下有朱笔“黄以周校读一过”字样。黄以周(1829—1899),字符同。浙江定海人。清代著名学者。着有《礼书通故》一百卷,对上古礼制考释详备,于《易》《诗》《春秋》亦有著述。
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此批校本仅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家有藏。(谢泉、唐佳)

后汉书九十卷志三十卷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清何绍基批点。明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
凡十二册。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三十七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版框高二十一点六厘米,宽十五厘米。卷端版心有“汲古阁毛氏正本”字样。卷一版框外有“丘和义号定厂选料丘记”“聚升黄记”木记。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他在东汉官修纪传体史书《东观汉记》、司马彪撰《续汉书》、华峤等撰《汉后书》的基础上,集众家之长,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百篇。后因罪入狱,十志未成而死,仅着成纪、传共九十卷。
李贤(655—684),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即章怀太子。李贤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的纪传部分,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司马彪(?—约306),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西晋经学家、史学家。系晋朝皇族,历任散骑侍郎、秘书郎、秘书丞等官职。着有《续汉书》《九州岛春秋》《庄子注》等书。其《续汉书》作纪、传、志八十篇,纪、传部分已亡佚,仅存八志三十卷。
刘昭(约510年前后在世),字宣卿。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南朝梁学者。他曾搜集各种后汉史料,第一个为范晔《后汉书》作注,又将司马彪《续汉书•志》分为三十卷,加以注解,以合范史,并撰写了《注补续汉书八志序》。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卷三引清钱大昕《养新録》谓:“昭本注范史《纪》《传》,又取司马氏《续汉志》兼注之,以补蔚宗之阙……厥后章怀别注范史,而刘注遂废。惟《志》三十卷,章怀以非范氏书,故注不及焉。而司马、刘二家书,幸得传留至今,与范史并列学官。”
清代著名藏书家、书法家何绍基作了朱墨笔批点,行书眉批。
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知,此版本仅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家收藏。(焦露)

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

明张光启订正,明刘剡编辑。明景泰三年(1452)善敬书堂刻本。
凡十六册。正文分上下两栏,半叶十四行,上栏二字,下栏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版框高十七点二厘米,宽十一点六厘米。钤清潍县郭裕之(佑之)“郭申堂庚寅年收书印”白文方印。
卷前首为明宣德四年(1429)张光启序。次为凡例九倏,有书耳,镌“续鉴凡例毕”五字。再次为《宋朝传授之图》《元朝传授之图》。再次为目録,次三行题:“建阳知县旴江张光启订定 松坞门人京兆刘剡编辑 翠岩后人京兆刘文寿刊行”,目録末牌记云:“景泰岁在玄黓涒滩孟夏善敬书堂新栞”。卷三十末有明正统己未年(1439)刘剡手书后序。考张光启乃建昌人,宣德间任建阳知县。刘剡为正统间建阳人,字用章,号仁斋,别署松坞门人,为刘君佐玄孙,与刘文寿同为刘君佐之翠岩精舍后裔。刘剡自称松坞门人,此松坞指王逢,据《平津馆鉴藏记》记载“《资治通鉴节要》二十卷,题少微先生纂述,松坞王逢释义,仁斋刘剡增校”。则似刘剡以王逢二十卷本基础上增补而成前二十六卷《宋纪》,后四卷《元纪》依胡粹中、张美成本《元史续编》。翠岩精舍自元延佑间即以刻书知名,延续到明万历间。宣德间,翠岩精舍传承到刘文寿之手,他于宣德三年(1428)刻印宋江贽《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五十卷,宣德七年(1432)刻印《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十行十七字本),似为该书目録下题“翠岩后人京兆刘文寿刊行”之本。
该书为《资治通鉴》摘録注释之作。全书以时间为序,首简述历朝帝王生平事迹,次则概述年内大事。卷一至卷十九的第十五叶记録宋代各朝大事记,卷十九的第十五叶记録丙寅年事,为元太祖元年(1206),从此叶开始同时记宋元二朝事。直至卷二十七首则有张美和《元史节要续编资治通鉴序》,时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宋代天命絶于此,始为《元纪》。正如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所言:“是书全编三十卷,卷一至二十六为《宋纪》,卷二十七至三十为《元纪》。”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此书仅国家图书馆与武汉大学图书馆有藏,且据王重民记载国家图书馆藏本为残帙,缺卷四、卷十一至十三、卷二十七至三十。又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録标注》载“元张光启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 元刊本”当为此本之误。(吴芹芳)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纪要十四卷

清顾祖禹撰。清康熙间(1662—1722)通志堂刻本。
凡十四册。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版框高十九点六厘米,宽十四点七厘米。书口左上方镌该叶字数,中部镌“方舆纪要”四字,右下方镌“通志堂”三字,左下方镌刻工姓名。钤有郁松年“春怡堂郁氏藏书印”朱文长方印,王礼培“扫尘斋积书记”朱文方印、“礼培私印”白文方印。
顾祖禹(1631—1692),字景范,世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少负异才,博综群籍,而尤精于舆地之学。清彭士望曰:“祖禹之创为是书年二十九,经二十年始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馆于昆山徐干学家,得传是楼藏书参稽穷讨,遂复加修订。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于家,终始之间,未尝辍笔。观其一生,“不求闻达,落落人外,惟潜心《方舆纪要》一书”。
《读史方舆纪要》手稿本,自顾祖禹辞世,遂藏其家,子孙慎守,“誓不将书过户限示人”。因其享誉士林,外间传抄者众,而多非足本。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龙万育校刻其书一百三十卷,始有全本,世称敷文阁本。
此通志堂本仅刻陕西一省,卷前有《陕西目次》,各卷卷端题“读史方舆纪要卷”,于第三行题“陜西一”至“陜西十四”。次行下均镌“补注”二字,与《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上海图书馆藏,以下简称《稿本》)合,为敷文阁本所无。又,凡叙一府,皆言明其道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若干里,至江南江宁府若干里,至京师若干里”,而“至江南江宁府若干里”系由《稿本》“至南京若干里”出,为敷文阁本所无。于“胡”“虏”“夷”“狄”等字,虽有回避,然“胡”“虏”“戎狄”“戎胡”“北狄”“酋”“种”等亦大量错出,亦与《稿本》相合。避“玄”“胤”等字,“丘”“弘”“历”等字皆不讳。
是本以匠体字付梓,字体风格一袭明末“横轻竖重”之态。刻印精良,要求岩苛,大抵一名刻工一次仅刻两叶,轮流循环而下,版心下所记刻工有陈国甫等五十余人,多与《通志堂经解》刻工相合。间有不合格者,则于天头出以朱笔批示“后半叶不佳”,“刀法粗踈,速修好”,如此者众。而质量太差者,则示以“此刻手字画歪斜局踳,应遣去”,“应即遣去,不可再留”。或间有误刻、漏刻之字,亦以朱笔校出,随即修版改刻,于其前后书叶空白处印出,或墨印,或朱印;或正字,或反字。故应为初刻试印本无疑。是书尚有墨笔批校,系对内容之改订,与朱笔批校笔迹相异,殆非同一人所为。
《读史方舆纪要》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未收,《增订四库简明目録标注》着録“有通志堂本,似未完而刻甚精,仅见陜西一省”,似即该书。(唐佳、吴芹芳)

筹海图编十三卷

明郑若曾辑。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刻蓝印本。
凡十二册。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二字。白口,白鱼尾,四周双边。版框高二十一点一厘米,宽十五点八厘米。书中钤有“石衣”朱文方印、“直广”朱文方印。目録、凡例及正文版心下方有校梓与书写、刊刻人员的姓名、职司与刊刻字数等内容。目録及各卷卷端次行题“昆山郑若曾辑,男应龙、一鸾校”。目録后有凡例十七则,凡例后有《参过图籍》共一百三十六种。
郑若曾(1503—1570),字伯鲁,号开阳。苏州昆山人。明嘉靖初贡生。初受业于著名文人、官僚魏校,后受业于理学大师湛若水和王守仁。为总督胡宗宪之幕客,助其御倭。着有《万里海防图论》《黄河图议》《江防图考》等。
是书记事以嘉靖时事为主,上溯明初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况。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图、日本事略,继以分省御倭事宜并列年表、寇踪图谱;再次记述重大战役与遇难者事迹;最后论述用兵的谋略。对于用兵、城守、剿托、互市等,均予以详细记载,还附有沿海布防形势及战船、武装等详图。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兵部尚书胡宗宪总督江浙等地剿倭军务,他的幕宾郑若曾编纂《筹海图编》曾得到他的支持,编成后又在胡宗宪属下的浙江布政司刊印出版。但版成之日,胡宗宪却因党附岩嵩革职问罪,瘐死狱中。胡宗宪所写的序也因此事牵连而被删削,并一律剜去书版中出现的胡宗宪的名字。嘉靖本《筹海图编》,海内外仅存五部:国家图书馆藏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藏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本。现存这五部嘉靖本都不见有胡宗宪序,而范惟一序,也因为明显吹捧胡宗宪的缘故,在初刻本的后印版本中被抽删。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本卷首有徐师曾、胡松、范惟一、茅坤、唐枢五篇序言,以及郑若曾撰于嘉靖四十年(1561)十二月初三的《刻筹海图编引》。其中,写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十六日的徐师曾序,为其他藏本所无。
是书为蓝印本,但不同卷次中夹杂了三十八叶墨印书页。蓝印本是用于正式出版前的印样本,而夹杂的墨印本则是经校对后,剜版、增刻的后印本,二者拼补为一书。徐师曾序为墨印书页,版式已与蓝印本有所不同,版框为左右双边,而非四周双边。
比照国家图书馆藏嘉靖本及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天启本,考其内容,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嘉靖本当比国家图书馆藏本先印,蓝印本中出现的墨钉、讹字等处,后印的国家图书馆藏本中已修正剜改。如卷九“纪剿徐海本末”叶十五后半叶,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嘉靖本为“尝与土直友善者”,而国家图书馆藏本、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天启本均为“尝与王直友善者”,联系上下文,文中有“王直”一人名,因此可知国家图书馆藏本当是在蓝印本基础上校对、剜改、重印的本子。
墨印书叶中,部分是蓝印本之后用墨重印的,与国家图书馆藏本相同,原文内容一致,墨印内容可与蓝印本上下文衔接;部分是经校对后,重新刻版增补刷印的,如卷十一“汰冗食”、卷十二“拯民穷”等,国家图书馆藏本与原书目録均无此内容,而后刻的天启本收録。这些墨印书叶版心下方的刻工与原书相同,因此可判断后刻的墨印本距离蓝印本刊刻时间不远,版心叶码为“又六十二”、“又三十二”,当是在国家图书馆藏本之后增补刊刻的。由此可知,本书初刻、剜版、增刻的时间非常接近。这些墨印书叶中,有十一叶在书脑处均有相同的破洞,疑从同一书中抽出,但这些书叶版心标号多加“又”字,疑为增补刊刻的内容。(王美英、袁静)

援韩野纪六卷

清王师曾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扪虱轩稿本。
凡六册。半叶九行,字数不等。黑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版框高十八点四厘米,宽十二点七厘米。卷端次行题“扪虱轩纂”,版心下镌“拄颊楼史抄”。书衣墨笔题“援韩埜纪 上海王景常稿本六卷 壬申(1932)六月诗盦记”,后钤“遂闇居士”白文方印。书衣背面有签条,题“援韩野纪 诗盦珎藏 高潜题端”,末钤“淞荃”朱文方印。书中钤有“寒云主人”朱文方印、“佩双印斋”朱文方印等袁克文藏书印及“诗盦所藏”朱文方印。
该书作者自题为“扪虱轩”,应为编纂者室名别号。卷前首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沈惟贤序,称著者为“王子景常”;次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仁俊序,称著者是“景让先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韬序称“王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顾熏序称:“此扪虱轩主王君景常所以有《援韩野纪》之作也……”。可见撰写该书之人王姓,字景常(让)。沈序前有柳诒征一九三九年题识,緑格纸所写,与全书不同,末押“柳诒征印”,显然是成书若干年后所题。识语认为著者“殆即沪志之王师曾也”。查《[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十七有“王师曾,字敬常,维煜子,监生。浙江候补典史,补泰顺县典史,署定海道头巡检,调补龙泉县典史,署平湖县白沙巡检。”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八十收録王师曾诗二首,小传云:“字敬常,上海人。官浙江道头司巡检。有《拄頬楼诗抄》。”此敬常即序中所提景常、景让,音同字异者也,皆为王师曾别字。
题写书名之高潜,当为高毓浵(1877—1956),字淞荃,号潜子。直隶静海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
该书以年、月、日为序,以时系事,记事起于光绪二十年(1894)三月朝鲜东学党事,止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官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前后。书中收集了不少罕为人知的珍贵资料,如湖北同知江文藻上翁同龢的万言书、甲午海战前后北亚形势及弹劾李鸿章之史料,为《清史稿》《光绪东华録》所未收。此稿本以行草字体缮就,有朱笔删改、增订多处,卷五、卷六又剪贴当时关于中日交涉报刊数据、文件多篇。
查各家目録及近代史数据均未见着録,此稿本应是尚未刊印之手稿。(吴芹芳)


刘向说苑二十卷

汉刘向撰。明嘉靖十四年(1535)楚藩崇本书院刻《刘氏二书》本。
凡八册。半叶十行,行十九字。黑口,四周双边。版框高二十五点一厘米,宽十六点八厘米。书内钤有刘城“大明贵池刘氏藏书”白文长方印、“刘城鉴藏”朱文方印,谭戒甫“人十己千斋藏书记”朱文长方印,王礼培“礼培私印”白文方印、“扫尘斋积书记”朱文方印、“湘乡王氏秘藏孤本”朱文长方印,彭元瑞“南昌彭氏”朱文方印、“知圣道斋藏书”朱文长方印、“遇者善读”白文方印,“墨簃珍藏”白文方印。
  刘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録学家、文学家。曾任谏大夫、宗正等职。汉宣帝时入朝,曾讲论《五经》于石渠阁。汉元帝时因屡进言直谏而被罢官。汉成帝时复职任光禄大夫,校书天禄阁,着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是书卷前有曾巩作《刘向说苑序》,正文每卷各有标目,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藉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一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后以大量史实加以证明。卷末有《重刊刘向说苑跋》,题识:“嘉靖乙未岁端阳月吉旦”,可知此本刻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跋后有“崇本书院识”牌记。
崇本书院系明楚藩朱荣 (?—1534)室名。朱荣 刻印过自撰《正心诗集》九卷、汉刘向《新序》等书。嘉靖十四年(1535)其嗣子刻印过汉刘向《说苑》二十卷。楚藩刻书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已开始,明正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均有刻印。
按《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儒家类”载:“刘氏二书三十卷,汉刘向撰,明嘉靖十四年楚藩崇本书院刻本。十行十九字,黑口,四周双边。含刘向说苑二十卷、刘向新序十卷。”又《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所见《说苑》的单行本并无明嘉靖十四年楚藩崇本书院刻本,可知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刘向说苑》二十卷本与《刘氏二书》撰者、版本一致,应属《刘氏二书》的一种。(焦露)

新刊铜人针灸经七卷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

《新刊铜人针灸经》不着撰者。一册。《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题西方子撰。二册。两书合函,均系元明间刻本。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版框高十七点五厘米,宽十一厘米。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目録叶钤“明善堂览书画印记”白文长方印、“安乐堂藏书记”朱文长方印、“张□”朱文方印。《新刊铜人针灸经》目録卷之四叶钤“安乐堂藏书记”朱文长方印、“张□”朱文方印。据陈乃干《室名别号索引》载,“安乐堂”为清圣祖第十三子怡贤亲王允祥室名,“明善堂”为允祥之子弘晓室名。允祥(1685—1730),号青山。清雍正元年(1723)总理户部,雍正八年(1730)薨。弘晓(?—1778),字秀亭,号冰玉道人。天资高华,澄心文素,于九经诸子靡不详加厘定。藏书之所,牙签缥帙,充盈栋宇,其中为世所罕见者甚多。藏书印有“怡府世宝”“赐额忠孝为藩”“安乐堂藏书记”“明善堂览书画印记”“纶音好书犹见性情醇”等。《怡府书目》着録图书四千五百余种,此本即为其中之一。
西方子,元代名医,名姓里籍无考。
《新刊铜人针灸经》与《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阐述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及方法,并配有针灸穴位图。两书目録卷数上镌花鱼尾,穴道名镌白文,提行低一格,应系同一刻本,版式及字体具有典型的元明间刻本特征。《新刊铜人针灸经》缺目録卷一至三,疑为书贾连同原刻书牌记一并剜去,伪作宋椠。
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此版本仅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家有藏。(王美英)

墨子十六卷附篇目考

清毕沅校注,清戈襄批校。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灵岩山馆刻《经训堂丛书》本。
凡三册。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上下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单边。版框高十九点九厘米,宽十四点九厘米。是书钤有戈襄“戈襄私印”白文方印、“小莲”朱文方印,其子戈载“臣戈载印”白文方印、“顺卿”朱文方印,王礼培“扫尘斋积书记”朱文方印、“礼培私印”白文方印。内封镌“乾隆甲辰闰三月开琱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 篇目考附 灵岩山馆藏版。”卷前有毕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墨子叙》,次孙星衍《墨子后叙》。
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号弇山,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任河南巡抚,后擢湖广总督,赏轻车都尉世袭。于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灵岩山人诗文集》等。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九年(1781—1784)期间,主持辑刻《经训堂丛书》。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墨子》内封以小篆镌刻书名卷次,下署“灵岩山馆藏版”,与其他馆《经训堂丛书》本《墨子》同,且卷端书影亦同,因此定为《经训堂丛书》本。
毕沅以明道藏本《墨子》为底本,辅以明嘉靖癸丑(1553)唐尧臣本,互校而成《墨子注》。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戈襄批校本毕注《墨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独有。
戈襄(1765—1827),一名宙襄,号小莲。清元和(今苏州)人。幼工辞章,以母老絶意仕进,尝辑《大儒传道録》《名儒传经録》《小人儒録》。着有《韵表互考》《韵类表》《字母互考》《半树斋文集》等。家藏善本书甚多,校勘古籍不遗余力,史称“丹铅不去手”。
戈襄于清嘉庆辛酉年(1801)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以朱笔初校是书,后于嘉庆乙亥年(1815)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初八日以墨笔重校,校至卷十,未竟。
戈氏以对校为主,间用本校、他校、理校之法,以道藏本《墨子》、宋李涛校《墨子》本为校本,参以他书,如宋明道二年(1033)本《国语》、明世德堂本《列子》、宋本《列子》、汉刻《石门颂》《玉篇》《史记》《汉书》等共计十五种文献,对全书进行校勘,注明误字、脱文、衍文,调整文序,释字解句,疏通文意。
戈氏在初校的卷十五校勘记中曰:“皆照顾子涧薲(顾广圻)本校,参己意不过十一二耳。”戈氏校语中强调版本对校,注重保留异文,训诂释义多用因声求义,体现干嘉学者重文字、音韵、训诂的小学传统。以戈氏校本可管窥顾氏校勘之一隅,可与顾广圻批校本《墨子》相互参照。(袁静)

陈伯玉文集十卷附録一卷
唐陈子昂撰,明杨春编,清许乃普校,清董文涣跋。清抄本。
金镶玉线装,凡八册。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无行格,间有朱墨笔批校。书中有许乃普“滇生”“滇生所藏”朱文方印,“臣许乃普”“许乃普印”白文方印,“墨簃珍藏”白文方印,董文涣“研樵读过”朱文方印。
陈子昂(约659—约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二十四岁举进士,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故其文集又称《陈拾遗集》。其诗风骨峥嵘,其文疏朴近古,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之风。
是书初成于唐代,由卢藏用编定。宋刻本不见着録。明弘治四年(1491),杨澄于中秘得其全集,抄録复校,命工刊梓,此为最早刻本。明隆庆五年(1571),邵亷重校是书。明万历二年(1574),杨沂梓行天下,卷次仍依弘治本。弘治、万历二本传世皆少。至清代,藏书家蒋继轼依万历本抄録,并钤“西圃蒋氏手校钞本”朱文长方印。此本后为许乃普所得。
许乃普,清藏书家、书法家。字季鸿,一字经崖,号滇生,别署观弈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榜眼,授编修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官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家多藏书,精于校勘,藏书楼名曰“堪喜斋”。
此本卷前録有《四库全书•陈拾遗集•提要》,后题“咸丰癸丑夏五堪喜斋主人命侄观身谨敬録”。后依次有明隆庆五年(1571)邵廉《重刻陈伯玉文集序》,明弘治四年(1491)杨澄《陈伯玉先生文集后序》、张颐《陈伯玉文集序》,唐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明万历甲戌年(1574)杨沂《书陈伯玉文集后》。卷端题“新都杨春重编,射洪杨澄校正,南丰邵亷重校”。卷六首叶为朱笔抄配。卷十后有同治壬戌(1862)董文涣跋,曰:“吾师此本得自西圃蒋氏钞録明人校刊之者,间有遗漏讹脱,吾师俱为补正。”按:吾师即指许乃普。卷后附録宋祁《唐书列传》《陈氏别传》、赵儋《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卢藏用《祭陈公文》。
董文涣(1833—1877),原名文焕,字尧章,号研秋,一号研樵,亦作岘樵。山西洪洞人。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等。工诗文,擅书法,与翁同龢、张之洞等晚清重臣多有唱和。
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此版本仅武汉大学图书馆有藏。(谢泉)


施注苏诗四十二卷总目二卷苏诗续补遗二卷

《施注苏诗》四十二卷总目二卷,宋苏轼撰,宋施元之、顾禧、施宿注,清邵长蘅、顾嗣立、宋至删补;《苏诗续补遗》二卷,宋苏轼撰,清冯景补注。清郭嵩焘批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宋荦刻本。
金镶玉装,凡二十册。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三十一字。黑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版框高十八点四厘米,宽十四点三厘米。书中钤郭嵩焘“养知书屋”白文方印。
卷前有宋孝宗敕、清康熙庚辰年(1700)张榕端序、康熙己卯年(1699)宋荦序、宋孝宗赞并序、例言十二则、总目等内容。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相比,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本尚缺王注正讹一卷、东坡先生年谱一卷、图等内容。书首的前十一叶,包括敕、序、赞、例言部分的天头、地脚有明显的割补痕迹。
《施注苏诗》原书注者施元之,字德初。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著名学者。施元之与其子施宿,以及顾禧合注苏轼诗。陆游盛称其博洽。顾禧,字景繁,又作景蕃,自号痴絶叟。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初前后在世。着有《志道集》一卷。
是书的主要编撰者邵长蘅(1637—1704),江苏武进人。又名衡,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清初诗文家。晚年曾入幕江苏巡抚宋荦数年。顾嗣立(1665—1722),字侠君,号闾丘。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学者。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曾预修《佩文韵府》,授知县,以疾归,喜藏书,尤耽吟咏,着有《秀野集》《闾丘集》。宋至(1659—?),字山言,晚号方庵。河南商丘人。著名藏书家宋荦长子、宋筠兄。清代藏书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官翰林,授编修,着《纬萧草堂诗》《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等。
是书的搜集与刊刻者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绵津山人。河南商邱人。大学士宋权之子。清顺治四年(1647)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后授黄州通判,累迁理藩院院判、刑部员外郎、江西、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其人学问广博,典籍谙熟,好诗文辞,为清初著名诗人。
《苏诗续补遗》补注者冯景(1652—1715),字山公,一字少渠。浙江钱塘人。清国子监生。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坚辞不就,后应聘为宋荦幕僚。着有《解舂集文钞》等书。
南宋嘉定六年(1213),由施元之、顾禧注,施宿补注的第一部苏诗编年体注释本《注东坡先生诗》,在淮东(治所在今扬州)仓曹刻版印行。该书问世旋遭禁毁,刻本流传较少。清初宋荦仰慕苏轼才名,寻此书凡数十年,巡抚江苏时于汲古阁得其残帙共三十卷,于是在他的主持下,以邵长蘅为主,若干学者合作,便有此《施注苏诗》四十二卷本的问世。
是书编撰时补注原书所阙十二卷,并对宋椠残帙三十卷进行删补,尤其是辑得原本未收佚诗四百四十六首,编为二卷,由冯景补注为《苏诗续补遗》,附刊书后。但因编撰此书仅耗时数月,难免瑕疵。如依编撰者意图删改施、顾原注,失去旧注原貌;隐去分类注本各家姓氏,将分类注夹杂于施、顾注文中,既易混淆为施、顾原注,亦有化分类注为己有之嫌;甚至苏诗正文亦偶有改动,不一而足。但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指出者,“然数百年沉晦之笈,实由荦与长蘅复见于世,遂得以上邀乙夜之观,且剞劂枣梨,寿诸不朽,其功亦何可尽没欤” ?
书中有郭嵩焘批点。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老人。筑室曰养知书屋,学者称养知先生。清湘阴(今湖南岳阳)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清光绪间官至兵部左侍郎。着有《礼记质疑》《大学质疑》《订正朱子家礼》《养知书屋文集》等书。
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此郭嵩焘批点本仅武汉大学图书馆有藏。(袁静)

文山先生文集十七卷指南文集三卷别集一卷遗墨一卷

宋文天祥撰。明正德九年(1514)张祥庐陵刻本,《四库全书》底本。
凡六册。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版心间有字数。版框高二十点三厘米,宽十三点八厘米。书中钤有“吴兴茅佐卿赏鉴之印”“吴逸人茅相印”“园林书画人生一乐”,清黄宗汉“温陵黄氏藏书”“一六渊海”朱文方印。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宋宝佑四年(1256)状元及第,官至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督兵潮州时,兵败被俘,宁死不降,后被杀于柴市。
文天祥一生著作雄赡。《四库全书•文山集•提要》云:“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明初其本散佚。尹凤岐从内阁得之,重加编次,为诗文十七卷,起宝佑乙卯,迄咸淳甲戌,皆通籍后及赣州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陈价、庐陵处士张祥先后刻之。”张祥所刻即此本,含文山先生文集十七卷、重刊文山先生指南文集三卷、文山别集一卷、文山先生遗墨一卷、手简二通、诗四首。
首载明正德九年(1514)欧阳云撰《重刻文信国公文集序》与陈凤梧撰《重刊文山先生文集序》,均称庐陵富田处士张祥捐赀刻之。次载明景泰五年(1454)韩阳撰《文山先生文集序》及钱习礼撰《丞相文信国公文集序》。序后有“宋丞相信国文公遗像”。卷端原题“文山先生文集卷之一”(至卷十七同)。清乾隆间四库馆曾以此本作为底本。首叶正中上方钤十点三厘米见方满汉合璧“翰林院印”,通卷逐叶逐行标明何者应抄、行款格式如何,何者不抄,眉端还贴有署名四库馆分校官陈太的朱笔批校浮签多条,一一标明“某字作某”、“某改某”、“以下空若干字”等字样。对原刻书名、卷次均有所更改,上述各序均不抄,《别集•先太师草斋先生事》眉端标注“自此以下至末俱不必抄”十字。《四库全书总目》着録为“文山集二十一卷”,所据系“两淮马裕家藏本”。查《四库采进书目•两淮商人马裕家呈送书目》为“文山集十七卷、指南集三卷、别集二卷”,正与此本原刻书名卷次相符。
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其他主要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仅武汉大学图书馆收藏此本,应为海内外孤本。(王美英)

招摇池馆集十卷

明詹莱撰。明万历间(1573—1620)福建书坊詹佛美木活字本。
凡四册。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版框高十九点一厘米,宽十二点二厘米。卷首钤有明知名藏书家钮纬“会稽钮氏世学楼啚籍”朱文方印、“汪”朱文圆印、“双影”白文长方印、“贻白轩”朱文椭圆印。卷端次行题“三衢范川詹莱着”,卷二第一叶版心下题“福建书坊詹佛美刊摆”,卷六第十叶第八行第八字“首”倒置。
詹莱(1522—1586),字时殷,号范川。常山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初任江西金溪知县,嘉靖三十五年(1556)调任长乐知县,官至湖广佥事。本书卷五《诘荐》篇记载:“嘉靖丙辰予自长乐令仵权贵,改令嵩,河南使君定兴南台赵公有殊遇”,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河南《嵩县志》卷二《职官表》及《宦绩》的记载所述一致。卷六《叙长乐战功》所记载的史实与《[乾隆]福州府志》卷十三《海防》所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进犯闽安镇之役的经过完全相符,可资丰富詹莱之履历。
该书为詹莱的诗文集,收録的是詹莱撰写的赋、四言诗、五言古诗、五言近体、五言律诗、词曲以及辞述颂说、记、序等。卷前无序、跋等文字可考成书时间及刊刻情形。詹莱此书印本甚少,除《明史•艺文志》载有三十卷本,《千顷堂书目》载有十六卷本外,《四库全书总目》《增订四库简明目録标注》等诸家书目未着録此书。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国内外相关书目,存世的《招摇池馆集》唯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十卷活字本一部,疑为海内外孤本。(王美英)

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

明张溥编,清何绍基评点。明娄东张氏刻本。
凡三十六册。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版框高二十点五厘米,宽十四点二厘米。书中钤有何绍基“道州何氏收藏图书印”“何绍基印”“道州何氏收藏”白文方印,“同听楼”白文方印。内封镌“张天如太史评阅 汉魏六朝百名家全集 金阊徐叅微梓行。”钤有“嘉显堂藏板”朱文长方印、“翻刻必究”朱文方印及朱色圆形肖形龙印。
张溥(1602—1641),初字干度,后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主张复兴古学,反对空疏,推崇汉魏文章。故以张燮辑《七十二家集》为根柢,以冯惟讷辑《诗纪》、梅鼎祚辑《文纪》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书,为汉魏六朝时期名家诗文总集。
卷前张溥《汉魏六朝百名家集叙》称:“余自贾长沙以下,迄隋薛河东,随手次第,先授剞劂,凡百三家。”各家分集皆可单独成书,内封镌其集名,卷前有张溥所撰《题词》,简述作者生平,品评诗文得失,并详列篇名于分集目録中。书中有清何绍基墨笔圈点批注。
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此批校本仅武汉大学图书馆有藏。(谢泉)
 
前言[ 滚动 - 展开 ]  
 
本书收录了武汉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籍二十种,均为首次揭示。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经部文献,包括《易经正讹》等3种文献;二史部文献,包括《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筹海图编》等8种文献;三子部文献,包括《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等4种文献;四集部文献,包括《陈伯玉文集》《文山先生文集》等5种文献,这些著述均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其中有不少是只有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家收藏的名家批校本文献,如清代藏书家、书法家何绍基批点的《汉书》《后汉书》《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代戈襄批校本《墨子》;清人郭嵩焘批校本《施注苏诗》。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