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黄河文献丛刊(全二十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闵祥鹏 定价 18000.00
责任编辑 潘竹 ISBN 978-7-5013-8217-0
出版时间 2024-09-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4-09-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K29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黄河文献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充分挖掘海外黄河文献,从历史维度、文明互鉴视角探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助于向世界展现黄河文化与中国精神。项目以海外黄河文献的搜集整理为核心,探讨海外留存的黄河文献,整体总结其文献价值与文化价值,以期揭示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精神特质本丛书收录海外黄河文献18种,部分为析出文献,如《初学记》选取卷六《地部中》,《兰居重订唐类函》选取卷十等。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録

第一册

説郛一百二十卷(卷六十五)(明)陶宗儀 撰明刻本一

朱鎮山先生漕河奏議五卷(卷一—三)(明)朱衡 撰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九

第二册

朱鎮山先生漕河奏議五卷(卷四—五)(明)朱衡 撰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一

水經注删八卷(卷一—四)(明)朱之臣 鈔評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刻本二九九

第三册

水經注删八卷(卷五—八)(明)朱之臣 鈔評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刻本一

南河志十卷南河全考二卷(南河志卷一—三上)(明)朱國盛 撰明天啓五年(1625)刻本二八一

第四册

南河志十卷南河全考二卷(南河志卷三下—八)(明)朱國盛 撰明天啓五年(1625)刻本一

第五册

南河志十卷南河全考二卷(南河志卷九—十 南河全考)(明)朱國盛 撰明天啓五年(1625)刻本一

水經注批點三十六卷(卷一—三)(明)朱謀瑋等 箋評明崇禎二年(1629)刻本三五七

第六册

水經注批點三十六卷(卷四—十三)(明)朱謀瑋等 箋評明崇禎二年(1629)刻本一

第七册

水經注批點三十六卷(卷十四—二十五)(明)朱謀瑋等 箋評明崇禎二年(1629)刻本一

第八册

水經注批點三十六卷(卷二十六—三十六)(明)朱謀瑋等 箋評明崇禎二年(1629)刻本一

河防芻議六卷(目録)(清)崔維雅 撰清康熙十六年(1677)刻本五○七

第九册

河防芻議六卷(卷一—六)(清)崔維雅 撰清康熙十六年(1677)刻本一

第十册

京省水道考六卷(卷一—五)(清)汪日暐 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燃藜軒刻本一

第十一册

京省水道考六卷(卷六)(清)汪日暐 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燃藜軒刻本一

水經注釋四十卷附録二卷刊誤十二卷(水經注釋卷一—七)(清)趙一清 撰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小山堂刻本一四一

第十二册

水經注釋四十卷附録二卷刊誤十二卷(水經注釋卷八—十九)(清)趙一清 撰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小山堂刻本一





第十三册

水經注釋四十卷附録二卷刊誤十二卷(水經注釋卷二十—三十一)(清)趙一清 撰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小山堂刻本一

第十四册

水經注釋四十卷附録二卷刊誤十二卷(水經注釋卷三十二—四十 附録卷上—下)(清)趙一清 撰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小山堂刻本一

第十五册

水經注釋四十卷附録二卷刊誤十二卷(刊誤卷一—六)(清)趙一清 撰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小山堂刻本一

第十六册

水經注釋四十卷附録二卷刊誤十二卷(刊誤卷七—十二)(清)趙一清 撰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小山堂刻本一





第十七册

水經注釋地四十卷補遺二卷水道直指一卷(水經注釋地卷一—十)(清)張匡學 釋

清嘉慶三年(1798)上池書屋刻本一

第十八册

水經注釋地四十卷補遺二卷水道直指一卷(水經注釋地卷十一—二十四)(清)張匡學 釋

清嘉慶三年(1798)上池書屋刻本一

第十九册

水經注釋地四十卷補遺二卷水道直指一卷(水經注釋地卷二十五—三十八)(清)張匡學 釋

清嘉慶三年(1798)上池書屋刻本一

第二十册

水經注釋地四十卷補遺二卷水道直指一卷(水經注釋地卷三十九—四十 補遺卷上—下 水道直指)

(清)張匡學 釋清嘉慶三年(1798)上池書屋刻本一




 
前言[ 滚动 - 展开 ]  
 




  黄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關黄河的歷史文獻卷帙浩繁,這些典籍記録着中華民族與黄河之間緊密相連的歷史脉絡。兩千年來,從《禹貢》、“賈讓三策”等早期治黄文獻開始,歷代學者圍繞黄河進行了長期探研。其中包括漢代王景,宋代程頤、宋敏求,元代沙克什、賈魯,明代潘季馴,清代靳輔、胡渭、朱之錫、栗毓美、魏源,民國李儀祉、張含英,以及現當代岑仲勉、譚其驤、史念海、鄒逸麟等。此外,近代中西交流以來,西方傳教士、科考人員、外交使節、記者等也留存了大量關於黄河流域的田野調查資料、學術論著、回憶録、新聞、圖片等。

   黄河文獻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着豐厚的歷史記憶與價值理念。全面搜集海外黄河文獻,摸清存藏情况;在全面整理與研究的基礎上,揭示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與精神特質;利用黄河文獻,服務當代黄河治理、環境保護,這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當前,國内黄河文獻的整理較爲系統,如《歷代治黄文選》(1988)、《中國水利史典·黄河卷》(2015)、《明清黄河文獻叢編》(2022)等。但流散海外的黄河文獻整理研究仍未得到學界足夠重視,亟需系統整理與搶救性保護。這些海外所藏的黄河文獻,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能彌補史料之缺,探索黄河文化海外傳播的歷史路徑,也可爲復原近代以來黄河流域生態狀况,量化分析黄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路徑,以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提供學理依據與文化依據。另一方面,海外黄河文獻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見證,也是全人類的文明瑰寶,對於展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厘清中華文明發展脉絡有着重要價值。充分挖掘海外黄河文獻,從歷史維度、文明互鑒視角探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助於向世界展現黄河文化與中國精神,彰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精神標識,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海外藏黄河文獻内容豐富、形態多樣,不僅包括古代的治水方略、河工圖志、水文觀測記録,還有反映黄河文化與社會生活的典籍等,它們跨越千年,爲全面、深入地理解黄河與中華民族的關係提供了獨特視角。但海外黄河文獻因館藏信息分散、文獻類型不一、涉及的版本或語種多樣,因此,搜集整理難度頗大。課題組通過深入梳理文獻,發現在日本、德國有多家海外圖書館藏有黄河文獻。

   本書主要搜集整理日藏黄河文獻,包括明刻本《説郛》卷六十五《河源志》,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朱鎮山先生漕河奏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刻本《水經注删》等九種。其中,明刻本五種,清刻本四種。全書基本按照作者生年排序,生年不詳者,參考卒年排序。編者在整理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選擇國内未見的古籍。如朱衡的《朱鎮山先生漕河奏議》彙集了歷任河道總理的治河奏疏,爲國内所未見。目前國家圖書館所藏明萬曆十九年(1591)刊刻的《朱鎮山先生集》,僅收録詩、文、序、記,而缺奏議,這對於學界瞭解朱衡治河政策與思想,是一種遺憾。明嘉隆之際,朱衡、潘季馴先後交替總理河道,以不同措施治理黄河,或開河殺勢,或束水攻沙。可以説,《朱鎮山先生漕河奏議》的整理與出版,使明代治河政策多面性、反復性與曲折性得以展現。二是選擇版本更好的古籍。本書收録日藏《南河志》,相較於國内版本更早。按國家圖書館《南河志》卷二“朱公祠”條:“淮揚士民公建,高郵南門外,公不居,改爲珠湖書院,郎中徐標額曰‘司空别署’。”而本書收録《南河志》,有朱國盛自序,書於珠湖書院,而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均作珠湖别署,并存李思誠與朱國盛二序,故可知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所藏均爲明崇禎六年(1633)徐標續纂本,而日藏《南河志》當爲天啓五年(1625)初刻本。三是同一版本選擇品相更優古籍。朱之臣的《水經注删》,卷首鈐朱文印“佐伯侯毛利高標字培松藏書畫之印”“淺草文庫”“日本政府圖書”,流傳脉絡清晰,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國家圖書館有同一版本,但有水漬,且前後葉文字重影、模糊,影響讀者閲讀。課題組在整理過程中,選擇更優版本,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獻原貌,確保讀者能夠清晰閲讀。四是爲保證文獻的完整性,對以黄河爲主兼及其他流域的文獻未删减。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海外黄河重要文化遺産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對中華文明交流互鑒、相容并蓄精神的傳承與發揚。它不僅爲歷史學、地理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爲廣大讀者打開了一扇瞭解黄河、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窗口。我們期待,能夠激發更多人對黄河及其文化的研究興趣,促進海内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正如黄河之水,雖歷經曲折,終歸大海,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出版,讓散落海外的黄河文獻如涓涓細流匯入世界文化的海洋,共同見證人類文明的輝煌與多彩。



   閔祥鵬

二〇二四年七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