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书共分八章,三十万字。近代中国是目前已知保存学人日记最多、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学人日记70多本。本书以1840-1949年学人日记所反映的近代史学转型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整合多种近代学人日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分析学人日记对近代史学研究的独特贡献,从史学转型、官修史书、私人撰述、学科体制化、学术史与史学批评、学术流派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代史学转型原因、路径、表现和成效。中国近代史学呈现官修、私撰互动、史学思潮勃发新机、史学批评孕育近代转型的新风势、新景观,学人日记以其独特的笔触、私人直观的感受记录下近代史学风势之变,并以相对客观的眼光来评述近代史学的流变、特点与价值。从学者日记解读近代史学,既是学者史料观的转换,也是研究意识和方法论的转变。本书将推进运用原始史料,开启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对有效诠释近代史学转型的复杂动因和表现,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绪论。主要对前人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已有研究进行深入的反思,以进一步凝练论题的框架和内容。同时,对本书的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初步的梳理和阐释。
第一章、学人日记所见近代史学研究。学人日记所揭示的近代学派之间的派别分合、学派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对于疏解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和总结近代学术的特质具有重要价值。近代学者日记集中体现了近代史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近代历史批评的深入研究。近代学者日记保存了正史书编纂过程中丰富而复杂的细节和走向,以及大量关于正史书成书后各方反应的第一手史料,以及对正史书的制度、模式和价值的评价。通过学者日记解读近代史学的特点,有助于深入阐释近代史学走向的变化,提炼近代史学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线索。
第二章、学人日记所见中国近代史学转型。中国近代史学转型需要置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要特别关注史学转型的本土因素和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从本土因素和外来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近代史学转型的真实性。它既重视历史转型过程中的“他者”作用,又不能忽视传统史学中的“近代因素”。本章拟以日记为主要史料,兼采学人的著作、文集、笔记、信函等史料,试图勾勒和再现近代史学转型的内外因素,并对史学转型中呈现的复杂镜像尝试进行梳理和解读。中国近代史学学科的建立是不断汲取内外因素发展的结果,它的建构是在中国近代学人追求史学近代化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近代史学观念、方法和编纂技巧的转变反映了近代史学转型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最具有革命性的史学流派,是中国近代史学转型中结出的最为丰硕的成果,它在构建宏大叙事和解释历史方面具有其他史学流派不具备的优势。马克思主义史学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它不仅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更要考察动机发生的原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历史的具体发展历程相结合,实现一般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第三章、学人日记所涉近代官修史书纂修。本章首先梳理官修史书的研究现状,其后从史馆实态、清宣宗实录编纂、翁同龢与实录圣训纂修、光绪会典编纂、清代则例编纂与政治互动、《各国政艺通考》编纂等节,着重还原各种不同体裁的官修史书编纂情况及其成效和不足。学人日记留下了近代学人关于官修史书的丰富的史料。包括体例、内容的讨论与协商、编纂宗旨、方法的论争与交锋、史料征引的讨论等方面丰富的史料,其能够更加彰显官修史书的编纂实态与得失。我们讨论近代史学转型时,不能忽视中国近代官修史书在应对时代转型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尝试和努力,更不能忽视设馆修史在保存史料,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方面,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从历史连续性的角度,从日记角度研究近代官修史书的变化,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学转型不可或缺的一个面相。
第四章、 学人日记与私人撰述编纂研究。鸦片战争后的历史编纂思想,在世界意识、进步史观等编纂思想的催生下,历史编纂思想新变开始成为历史编纂的主流,并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向近代化方向迈进。新史学思潮酝酿时期,历史编纂思想的巨大变化,体现在将进化论历史观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出现了普遍历史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唯物史观成为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历史编纂思想话语,开启了中国历史编纂的新境域。史书编纂最鲜活的灵魂是史家独特的历史眼光和历史编纂思想。编纂思想在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形式向近代形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一直是引领中国史学发展的中心环节。学人日记以逐日记录的形式关照中国历史编纂学的转型,并能洞察其中丰富的细节。本章着重讨论在编纂思想指导下,近代史家在纪事本末体例创新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按照近代新史学创始人梁启超的说法,纪事本末体是传统史学进化的极轨,与西方章节体最为接近。在近代纪事本末体勃兴的氛围下,中国人如何有效地吸纳西方章节体,并结合中国传统历史编纂的优点,对章节体史书进行融合和改造。中国历史编纂学的近代化,体现在传统史学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编纂变成近代以问题为导向、以分科为特征的历史编纂,近代史学精细化和专门化特点赋予中国近代历史编纂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西史学观念的碰撞融合中,中国近代学科意义的专门史建构,随着时代演进,不断开掘历史研究范围的拓展,寻找符合中国历史需要的新书写方式。
第五章、学人日记视域下近代学术史与史学批评。本章首先总体论述近代史学转型在学术史领域的表征。接着从《后汉书》的阅读史和历史评论、官修史书的史学批评、王闿运的宋学观与宋史评论、张舜徽学术批评的思想与视域等几个方面,从学人日记视角梳理和解读近代学人的阅读史、历史评论、史学批评具有重要的价值。近代学人日记集中体现了近代史学批评重要范畴,如历史学家的素质、史学批评的价值尺度、对象和原则、史学批评与经典的关联,中西史学的差异对近代史学批评的影响,历史派别的分离与结合、学术思潮对史学批评的互动与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近代史学批评史。运用学术史、史学批评的视角对日记细化梳理,并加以重新诠释和研究,成为本章的重点。考究日记作者的写作成因、编纂宗旨,并将其有效地与近代史学批评史重要问题相结合。在解读近代史学批评史重要问题时,应该具备全局的视野和通识的眼光,并注意从时代风势和多元史料的角度来反映近代史学批评。
第六章、学人日记与近代史学学科体制建构。近代史学学科的形成,需要突破专门史的壁垒开展史学学科体制化的研究,致力于从社会因素的成长揭示近代史学学科的建构。近代史学话语体系与风云变幻的时代风势相谐振,巨变的时代造就了史学话语体系的根本性转向。本章以日记为主要史料,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教学体制变革、近代大学建制与历史学科体制化、史学期刊与历史学科“公共空间”的形成、民国时期中国史学会的成立和运作、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以及近代历史文献学学科的建构,从以上六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史学学科体制化的概况,并对其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评断。中国近代历史学科体制化与社会变迁交相互动,历史学科体系建立与近代学术文化、政治和社会变迁,存在复杂的关联。我们在梳理近代历史学科体系建构时候需要关照上述背景,希望更好地还原近代历史学科建立的基本面貌和细节,需要研究者广泛占有多方面史料,从时人的日记、笔记、报刊、著作、档案等挖掘有用史料,从而展现中国历史学科建构的复杂面相和生动细节,解读其价值和意义。
第七章、近代学人日记所见的学术流派。中国近代学术流派可以根据其特点、思想兴趣、地域、报刊等进行分类。然而,无论分类方法如何,最重要的是学术流派内部概念、思想和立场的相对统一。为了解决古今中外的问题和学术转型的需要,由于近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出现了各种学术流派。近代学者日记在研究近代学术流派的趋同与分化,以及派系纷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以其记录的连续性和富有见地的笔触,根据当时的语境,以历史剪影的形式保存了零散的叙述片段。通过这一点,读者可以还原近代学术流派相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影像”。
第八章、学人日记对近代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近代学人日记以其个人化的语言和生动的书写,记录了近代历史流派之间交流、对抗、冲突的生动场景,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在从传统到近代的历史转型过程中,面对种种问题所做出的痛苦抉择以,尤其在处理西方史学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化时,对西方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史家借用西方近代分科理念和成熟的近代知识分类系统,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解构和重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冲突,以及如何处理“旧典范”和新学科之间关系的问题。从学人日记视角,观照近代史学的转型路径、史学流派、史学学科体制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