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日本藏夷白堂刊本三国志传(全六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陈翔华 定价 4800.00
责任编辑 程鲁洁 ISBN 978-7-5013-6935-5
出版时间 2020-07-25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0-07-25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三国志演义古版汇集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K236.04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明代万历时期杭州夷白堂刊行的《三国志演义》是《三国志演义》众多版本中的一种,此为孤本,原书藏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全书二十四卷,但现只存卷二、四到十一、十四到二十四。夷白堂本属于二十四卷系统,在版本上接近周曰校版本。此版本此前从未公布,只有零星学者到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查阅过,此次得到庆应义塾大学的授权,我们将这一版本影印出版,为《三国志演义》的爱好者、研究者提供又一难得一见的版本。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録


第一册

卷二
董卓火燒長樂宫五
袁紹孫堅奪玉璽一八
趙子龍盤河大戰三〇
孫堅跨江戰劉表四三
司徒王允説貂蟬五九
鳳儀亭布戲貂蟬七六
王允授計誅董卓八六
李傕郭汜寇長安一〇七
李傕郭汜殺樊稠一一九
曹操興兵報父仇一三〇

卷四
吕奉先轅門射戟一四九
曹操興兵擊張繡一六六
袁術七路下徐州一八六
曹操會兵擊袁術一九九
决勝負賈詡談兵二一三
夏侯惇拔矢啖睛二二一
嚴兵整甲專待鈞命二三二
吕布敗走下邳城二三九
白門樓曹操斬吕布二五四
曹孟德許田射鹿二七五
董承密受衣帶詔二八七

卷五
青梅煮酒論英雄三〇三
關雲長襲斬車胄三一九
曹兵分兵拒袁紹三三〇
關張擒劉岱王忠三四〇
禰衡裸體罵曹操三五〇
曹孟德三勘吉平三六五
曹操勒死董貴妃三七七
玄德匹馬奪冀州三八五
張遼義説關雲長三九六
雲長策馬刺顔良四一三
雲長延津誅文醜四二八

卷六
關雲長千里獨行四四三
關雲長五關斬將四四九
雲長擂鼓斬蔡陽四六六
劉元德古城聚義四八七
孫策怒斬于神仙五〇〇
孫權領衆據江東五一六
曹操官渡戰袁紹五三三
曹操烏巢燒糧草五四九

第二册

卷七
曹操倉亭破袁紹五
劉玄德敗走荆州二一
袁譚袁尚爭冀州三七
曹操决水渰冀州五四
曹操引兵取壺關七一
郭嘉遺計定遼東八八
劉玄德襄陽赴會一〇一
玄德躍馬跳檀溪一一九
劉玄德遇司馬徽一二七
玄德新野遇徐庶一三八
徐庶定計取樊城一四九

卷八
徐庶走薦諸葛亮一六一
劉玄德三顧茅廬一七四
玄德風雪訪孔明一九一
定三分亮出茅廬二〇四
孫權跨江破黃祖二一八
孔明遺計救劉琦二三八
諸葛亮博望燒屯二五四
獻荆州粲説劉琮二六九
諸葛亮火燒新野二八九

卷九
劉玄德敗走江陵三〇七
長阪坡趙雲救主三二五
張翼德據水斷橋三四四
劉玄德敗走夏口三五四
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三六七
諸葛亮智説周瑜四〇一
周瑜定計破曹操四一三
周瑜三江戰曹操四二七

第三册

卷十
群英會瑜智蔣幹一
諸葛亮計伏周瑜一六
龐統進獻連環計四九
曹操三江調水軍六七
周公瑾赤壁鏖兵九一
曹操敗走華容道一〇六
關雲長義釋曹操一一八

卷十一
周瑜南郡戰曹仁一三五
諸葛亮一氣周瑜一四九
諸葛亮傍略四郡一六一
趙子龍智取桂陽一七六
黃忠魏延獻長沙一八七
孫仲謀合淝大戰二〇一
周瑜定計取荆州二一四
劉玄德娶孫夫人二二七
錦囊計趙雲救主二四二
諸葛亮二氣周瑜二五四
曹操大宴銅雀臺二六五
諸葛亮三氣周瑜二八二

卷十四
關雲長單刀赴會二九八
曹操杖殺伏皇后三一二
曹操漢中破張魯三二八
張遼大戰逍遥津三四五
甘寧百騎劫曹營三五九
魏王宫左慈擲杯三七六
曹操試神卜管輅三九五
瓦口張飛戰張郃四二七
黃忠嚴顔雙建功四四二

第四册

卷十五
趙子龍漢水大戰五
劉玄德智取漢中九
劉備進位漢中王三三
關雲長威震華夷四四
關雲長水渰七軍七四
吕子明智取荆州一〇二

卷十六
關雲長夜走麥城一二七
玉泉山關公顯聖一四四
漢中王痛哭關公一五七
曹操殺神醫華佗一七〇
魏太子曹丕秉政一八五
漢中王怒殺劉封二〇五
廢獻帝曹丕篡漢二一九
漢中王成都稱帝二三七

卷十七
范彊張達刺張飛二五七
劉先主興兵伐吴二七〇
吴臣趙咨説曹丕二八〇
關興斬將救張苞二九五
劉先主猇亭大戰三〇九
陸遜定計破蜀兵三二八
先主夜走白帝城三四二
八陣圖石伏陸遜三五九
白帝城先帝托孤三六八

卷十八
曹丕五路下西川三八五
難張温秦宓論天三九九
泛龍舟魏主伐吴四一六
孔明興兵征孟獲四三一
諸葛亮一擒孟獲四四八
諸葛亮二擒孟獲四六五
諸葛亮三擒孟獲四七七
諸葛亮四擒孟獲四九四
諸葛亮五擒孟獲五〇五

第五册

卷十九
諸葛亮六擒孟獲五
諸葛亮七擒孟獲二四
孔明秋夜祭瀘水四五
孔明初上出師表五九
趙子龍大破魏兵七九
諸葛亮智取三郡九三
孔明以智伏姜維一〇九
孔明祁山破曹真一二五
孔明大破鐵車兵一四一
司馬懿智擒孟達一五七

卷二十
司馬懿計取街亭一七七
孔明智退司馬懿一九四
孔明揮淚斬馬謖二一三
陸遜石亭破曹休二二七
孔明再上出師表二四三
諸葛亮二出祁山二五七
孔明遺計斬王雙二七一
諸葛亮三出祁山二八六
孔明智敗司馬懿三〇二
仲達興兵寇漢中三二〇
諸葛亮四出祁山三三三

卷二十一
諸葛亮五出祁山三五三
諸葛亮六出祁山三八七
武侯遺計斬魏延四七八

第六册

卷二十二
魏拆長安承露盤一
司馬懿父子秉政五四
姜維大戰牛頭山七二
戰徐塘吴魏交兵八六
姜維計困司馬昭一一二
司馬師廢主立君一二四
文鴛單騎退雄兵一三七
姜維洮西敗魏兵一五二

卷二十三
鄧艾段谷破姜維一六五
姜維長城戰鄧艾二〇一
孫琳廢吴王孫亮二一二
姜維祁山戰鄧艾二二五
司馬昭弑殺曹髦二三八
姜伯約棄車大戰二五一
姜伯約洮陽大戰二六二
姜維避禍屯田計二七五
鍾會鄧艾取漢中二八七

卷二十四
姜維大戰劍門關二九九
鑿山嶺鄧艾襲川三一四
諸葛瞻大戰鄧艾三二六
蜀後主輿櫬出降三四三
鍾會鄧艾大爭功三六四
姜維一計害三賢三七七
司馬炎復奪受禪臺三九一
羊祜病中薦杜預四〇八
王濬計取石頭城四三二
 
前言[ 滚动 - 展开 ]  
 
日本藏夷白堂刊本《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覽》紀略一、版本概况《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二十四卷,闕卷一、三、十二、十三,存二十卷,另有若干闕葉,共十册,明萬曆間武林夷白堂刊本。僅見藏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編號17—27—10)。此書爲現存明刊《三國志演義》版本中唯一的袖珍本(小型本),內容、體裁均有特色,是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版本。書高十二點六厘米,寬八點一厘米。茶色後補書皮,四針眼日式裝訂。板框內高十點三厘米,寬六點九厘米。四周單邊,有界欄(很多地方已磨滅),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書信等引用文低一格,注解小字雙行。白口,下向單黑魚尾,魚尾上題“三国志”或“三國志”(也有無題的),魚尾下刻“卷幾”、葉碼。值得注意的是,九行十七字的行款,與現存最早的《三國志演義》版本嘉靖本(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相同。此書各卷首題及收録回數[一],與諸本有不同的情况如左:卷一:闕。當收一—十回,共十回。卷二:首題“新鐫通俗演義三國志傳卷之二”\“晋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編次”\“武林夷白堂刊”(\表示改行,下同)。收十一—二十回,共十回,七十一葉。尾題“二卷終”。卷三:闕。當收二十一—三十回,共十回。卷四: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四”\“晋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編次”\“武林夷白堂刊”。收三十一—四十回,共十回,七十五葉(因第一葉“乙”,第二葉“又乙”,實有七十六葉,下闕,按內容,當闕一葉)。卷五: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五”。收四十一—五十一回,共十一回,七十葉。卷六:首闕十二葉。收五十二(闕)—六十回,共九回(五十二回應在闕葉中),七十五葉,下闕一葉。卷七:首題“新鐫通俗演義三國志便覧卷之七”\“武林夷白堂梓行”。收六十一—七十一回,共十一回,七十八葉。卷八:首題“新鐫通俗演義三國志便覧卷之八”\“武林夷白堂梓行”。收七十二—八十回,共九回,七十一葉。尾題“三國志卷之八終”。卷九:首闕八字(疑爲“新鐫通俗三國演義”)“卷之九”。收八十一—八十九回,共九回。因八十五、八十六回合併,實際上衹有八回。共六十九葉。卷十: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十夷白堂板(小字)”。收九十—一百回,共十一回。因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回,九十四、九十五回,九十六、九十七回各爲合併,實際上衹有七回。共六十五葉。卷十一: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十一”。收一○一—一一二回,共十二回,八十二葉。尾題“十一卷終”。卷十二、十三:闕。當收一一三—一三○回,共十八回。卷十四:首闕第一葉右半。收一三一—一四○回,共十回,八十葉。卷十五:首闕十四葉。收一四一(闕)—一五一回(一四一回當在闕葉中),共十一回。因一四三、一四四回,一四六、一四七回,一四八、一四九回,一五○、一五一回各爲合併,實際上衹有七回。共七十五葉。尾題“十五卷終”。卷十六:首題“新鐫通俗演義三國便覧卷之十六夷白堂板(小字)”。收一五二—一六○回,共九回。因一五六、一五七回合併,實際上衹有八回。共六十二葉。尾題“三國志卷之十六終”。卷十七: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十七”。收一六一—一六九回,共九回,六十四葉,下闕一葉。卷十八: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十八”\“武林夷白堂校梓”。收一七○—一七八回,共九回,七十葉。尾題“□珍三國志卷之十八終”(頭一字已漫漶不清,疑當爲袖珍之義)。卷十九:首題“新鐫三國志傳通俗演義卷之十九”。收一七九—一八八回,共十回。共八十六葉,下闕一葉。卷二十:首題“新鐫通俗演義三國便覧卷之二十”\“晋平陽侯陳壽史傳”\“武林夷白堂刊”。收一八九—二○○回,共十二回。八十六葉,下闕二○○回。卷二十一: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廿一徽郡原板(小字)”。收二○一—二○九回,共九回。因二○一、二○二回,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回,各爲合併,實際上衹有三回。共七十二葉,下闕(大概二、三葉)。卷二十二: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二十二”。收二一○—二二○回,共十一回。因二一○、二一一、二一二回,二一五、二一六回各爲合併,實際上衹有八回。共八十四葉,下闕(大概三葉)。卷二十三: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廿三”。收二二一—二三一回,共十一回。因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三回合併,實際上衹有九回。共六十八葉,下闕一葉。卷二十四:首題“新鐫通俗三國演義便覧卷之廿四”\“晋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編次”\“武林夷白堂刊”。收二三二—二四○回,共九回,七十七葉。此書二十四卷,與嘉靖本相同。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則合爲十二卷。各卷首題,稱“通俗三國演義便覧”者最多,以此暫定爲全體書名。也有稱“通俗演義三國志便覧”者(卷七、八)、稱“通俗演義三國便覧”者(卷十六、二十)、稱“通俗演義三國志傳”者(卷二)、“三國志傳通俗演義”者(卷十九)。其中“三國志傳通俗演義”與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同。而稱“通俗三國演義”者極爲罕見。目前中國一般把《三國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於此殆爲首見。“便覧”當指袖珍本,且內容有所省略(詳後)而言,題稱“便覧”者小説版本中也僅此一見。卷二十一題下有“徽郡原板”四字。按萬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黄正甫所刊《新鐫徽郡原板校正繪像注釋便覧興賢日記故事》(現藏於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稱“徽郡原板”“便覧”,與此書相同。《三國志演義》全書分二四○回,二十四卷本(嘉靖本)每卷收十回,十二卷本(周曰校本等)每卷收二十回,福建刊二十卷系統則每卷收十二回。而此書每卷所收回目,有九回者(卷六、八、九、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一、二十四)、十一回者(卷五、七、十、十五、二十二、二十三)、十二回者(卷十一、二十),各卷參差不齊,現存諸版本中,亦僅此一見。而卷五(十一回)、六(九回)共爲二十卷,卷七、八,卷九、十,卷十五、十六,卷二十一、二十二,卷二十三、二十四都如此,似是把十二卷本析爲二十四卷的痕跡。至於何以如此分配不均,則不得而知。每卷葉數少則六十二葉(卷十六),多至八十七葉(卷十九),卷二十衹存八十六葉,下闕一九九回末尾及整個二○○回,全體葉數恐怕超過一百葉,各卷長短懸殊。因此,每卷收録回數的參差,並不是爲了平均各卷葉數。或許此書每卷分期出版,隨編隨出,而每卷編輯過程有遲緩之差,以致參差也未可知,僅備一説。此書還有一個特點,即回目的合併,有二回合爲一回者,三回合爲一回者,至有六回合併爲一者(卷二十一),以致少了二十一回,闕卷合併情况不明,全二四○回中,最多也僅有二一九回(具體情况詳後)。此書板心下的葉碼也有不規律的地方。如卷四第二葉是“又乙”,卷十一第八十葉有兩張(應爲八十、八十一),卷十五第十九葉有三張(應爲十七、十八、十九),三十一葉有兩張(應爲三十、三十一),卷二十二第三十五葉刻“卅五至卅九”,接下來是第四十葉,以上均與內容無關。另外,卷六的第四十三、四十四葉爲顛倒誤綴,卷十四第八十葉誤綴到卷九的卷前,今影印時均已訂正。卷十一第六十三葉、卷十四第七十八葉、卷二十三第六十三葉,均爲闕葉。除卷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等若干處以外,幾乎全書都施有紅筆或藍筆的句讀圈點及人名傍綫,部分地名也加“×”號,如卷二“弘農”(57b5,表示五十七葉左半第五行,下同)。有些地方紅圈和藍圈重複,且紅筆有新舊濃淡兩種。也有施加表示聲調的圈發,如卷二“上爲國\家討賊,下爲將軍家門之私”(1b2—3),兩“爲”字右上有圈發(去聲);卷二十二“夫”字(6a7)左下有圈發(陽平聲)。還有誤字用筆改正處,如卷二“敢我問我”(12b7)前面的“我”字改爲“來”。可見舊藏者閱讀精細,在小説版本中較爲少見。至於施圈者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難以判定。據有些地方貼“不審紙”(有疑問處所貼撕紙小片),如卷二第十三葉右半第七行上欄(這大概是不解此行“小覷”之義而貼),是日人讀書習慣,施圈者爲日本人的可能性較大。卷二第三十五葉左半(十五回)的上欄用墨筆寫七言絶句一首:“一点櫻桃啓\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舌吐真岡\劍。要斫奸邪\乱国臣。”傍加紅筆句讀圈及藍筆旁圈。此詩見於嘉靖本、周曰校本,李卓吾本、毛評本等,“真岡”當作“衠剛”。卷二第四十五葉(十七回)有紙條兩件,分别寫七言絶句一首。一爲:“董卓専权肆不仁。侍中何事竟亡身。\当時諸葛隆中臥。安肯偷生事乱臣。”施加紅筆句讀圈。此爲周静軒詩,見於周曰校本十八回、李卓吾本、毛評本等,不見於嘉靖本。另一爲:“珪譲誅夷卓又獰諸侯还以卓爲名九州鼎沸言誅卓\卓死何曾肯罷兵”,此詩見於周曰校本十九回。嘉靖本、李卓吾本等“名”作“君”,不見於毛評本。由此而推,以上三詩似抄自周曰校本。三詩筆跡相同,應爲一人手筆,不類日本人字跡,當是中國人所抄。每册首鈐有“慶應義塾\圖書館\藏書之印”陽刻朱方印。第一册前書皮內貼有藏書票“寄贈者\小野清君\大正五年七月四日\慶應義塾圖書館”。小野清(一八四六—一九三二)是日本史專家,有《大坂城誌》《徳川制度史料》等著作,並傳於世。大正五年爲一九一六年,寄贈具體緣由,没有記録。二、文本特點(一)文字異同明代《三國志演義》的版本可分爲二十四卷(十二卷)江南本系統與二十卷福建(建陽)本系統兩大類,此書屬於江南本系統。江南本系統又可分爲二十四卷嘉靖本和十二卷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兩類,而此書雖爲二十四卷,因具有周曰校本所加的十一處插段以及嘉靖本所没有的關索故事,即可斷定爲十二卷系統[二]。十二卷系統周曰校本又有甲、乙、丙[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刊]三種版本,文字差異衹存在於甲本與乙、丙本兩種之間[三]。而此書的文字基本上與丙本相同,如卷二“生力軍”(13a2),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都作“力生軍”,而周丙本跟此書一樣作“生力軍”,葉逢春本、余象斗本等福建系統諸本也作“生力軍”。卷四“七路軍馬”(20a9),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都作“七路之兵”,周丙本、福建諸本則作“七路軍馬”。此例甚多,不勝枚舉。又如卷四“主公將令,安敢有違。目今便行”(22a2),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以及福建諸本都没有“主公將令,安敢有違”八字,唯周丙本同於此書。但也有少數與嘉靖本吻合,却與周曰校本不同之處。如卷十四《黄忠嚴顔雙建功》(第一四○回,74a 4—8):夷白堂本周丙本夏振宇本嘉靖本黄忠嚴顔使兩箇軍人將兩把認旗於關口山上豎立。
張郃聽知黄忠、嚴顔到來,心中暗笑。次日引軍搦戰。黄忠與嚴顔曰:“你見諸人動静,笑我二人年老。必建奇功,以服衆心。”黄忠嚴顔使兩箇軍人將兩把認旗於關口山上豎立。
張郃聽知□□□□□□,□□□□。
□□□□□□。黄忠□嚴顔□□□□□動静,笑我□□年老。可建奇功,以服衆心。”黄忠嚴顔使兩箇軍人將兩把認旗於關口山上豎立。
使張郃聞知□□□□□,□□□□。
□□□□□□。黄忠對嚴顔曰:“你見諸人動静,笑我等二人年老。可建奇功,以服衆心。”黄忠嚴顔使兩箇軍人將兩把認旗於關口山上豎立。
張郃聽知黄忠、嚴顔到來,心中暗笑。次日引軍搦戰。黄忠與嚴顔曰:“你見諸人動静,笑我二人年老。可建奇功,以服衆心。”周丙本前後兩個“黄忠”之間脱了一段,下面也有省略,以致文意不通。夏本則似據周丙本有所改動,勉强可通[四],可知没有參考過嘉靖本或夷白堂本。嘉靖本除“必建”作“可建”之外同於夷白堂本,文意通順。可是夷白堂本不一定參考過嘉靖本。如卷十七《吴臣趙咨説曹丕》(14b2—4):嘉靖本周甲本、周丙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張昭入見孫權曰:“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故推作使而去,必降玄德矣。權曰:“不然,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子瑜不負於孤,孤不負於子瑜也。”張昭入見孫權曰:“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
□□□有生死不易之盟,子瑜不負於孤,孤不負於子瑜也。”張昭入見孫權曰:“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故假以講和爲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權曰:“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子瑜不負於孤,孤不負於子瑜也。”此處嘉靖本文意完整,周甲、周丙本及夷白堂本因中間自“故推作使”至“孤與子瑜”脱了十九字,文意不通。夏本則鑑於周本有闕,自作補入黑體字部分十八字。夷白堂本此處顯然没有參考過嘉靖本。由以上兩例而推,或者夷白堂本對嘉靖本的參照并不全面,不然則夷白堂所據底本有一部分保留與嘉靖本相同之處,兩者必居其一。總的來説,後者的可能性較大。除此以外,夷白堂本也有少數似乎自爲改訂文字不當之處。如卷二第十七回《王允定計誅董卓》(49b3—7):(吕)布領兵五萬人,飛奔郿塢來。當初董卓有四員心腹猛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三千飛熊軍守郿塢,按月內大請大受。當時聽知董卓已死,吕布領大軍奔郿塢來,四箇慌領軍殺上凉州去了。其中“吕布領大軍奔郿塢來,四箇慌領軍殺上凉州去了”一節,嘉靖本、周甲本、周丙本、夏本都作“吕布領大軍來,四箇慌奔郿塢,領軍殺上凉州去了”。李傕等四將既然“守郿塢”,萬無“慌奔郿塢”之理,是個矛盾。原來葉逢春本等福建系諸本“奔”字都作“棄”字,没有矛盾,是嘉靖本、周本、夏本的誤字。夷白堂本發現此一矛盾,把“奔郿塢”三字挪到“吕布領大軍”之後,用以解决矛盾。由此可知,夷白堂本(或其底本)的編者並没有看到福建本,如能看到,把“奔”字改爲“棄”字,豈不更簡單?又如卷十九第一七九回《諸葛亮六擒孟獲》(4b7—5a5):祝融夫人披髮跣足,身着綘衣,背揷五口飛刀,手執丈八長標,坐下捲毛赤兎馬。張嶷見之暗暗稱竒。二人驟馬交鋒,戰不數合,夫人撥馬便走。張嶷趕去,空中一把飛刀落下,嶷急用手隔,正中左臂,翻身落馬。蠻兵一聲喊處,將張嶷用索執縛去了。馬忠聽得張嶷等被擒,急出救時,早被蠻兵困住。文中“用索”二字,周甲本、周丙本、夏本都作“關索”[五]。本來與祝融夫人對敵的衹有張嶷一人,此處忽然冒出關索,甚是奇怪。夷白堂本把“關索”改爲“用索”,僅一字之差,就巧妙地躲過去了[六]。可是緊接著説“張嶷等被擒”的“等”字,却留下了痕跡。嘉靖本此處作“將張嶷執縛去了。馬忠聽得張嶷被擒”,既無“關索”“用索”,又無“等”字,毫無矛盾。由此而推,是夷白堂本把“關索”改爲“用索”,而不是相反。(二)注解、詩、書信等的刪節周甲、周丙、夏本文中都有題爲“考證”“釋義”“音釋”“斷論”“補遺”等類的大量小字雙行注解,夷白堂本則大部分刪掉,衹保留一少部分。如卷二《董卓火燒長樂公》(第十一回)“往者黄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時”(3a5—6),“黄莽”諸本都作“王莽”之外(王、黄同音反映南方方言特色),周甲本、周丙本、夏本下面就有“考證”(夏本稱“補證”):“王莽篡子嬰位,國人立淮陽王劉玄于宛,改元更始,赤眉賊也。黨類皆赤其眉。”三十字的注解,夷白堂本把它刪掉。可是同卷“宜促裝耳”(3a1)下面,周甲本,周丙本、夏本都有“釋義”:“促裝今之行李收拾也。”(夏本作“促裝今之收拾行李也。”)夷白堂本却保留下來,文字與周本相同,衹是没有標“釋義”。舉此一端,可概其餘。周甲、周丙、夏本文中又插入很多詩詞,如“静軒詩”“史官詩”等,夷白堂本也跟注解同樣處理。如卷二《司徒王允説貂蟬》(第十五回)“舞於簾外”(35b6)之後,諸本都有一詞一詩,夷白堂本都刪掉。接下來“貂蟬手執檀板,低謳一曲”(35b8)之後,諸本都有“一點櫻桃啓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舌吐衠剛劍。要斫奸邪亂國臣”的七言絶句,夷白堂本也刪掉,却由此書舊藏者補抄上欄。其實,此詩由貂蟬在董卓面前歌唱是非常不合適的。下面説:“卓稱賞不已”,簡直不可思議,有不如無。而卷二《王允授計誅董卓》的“史官詩”(49a4—7),夷白堂本却保留下來。全書情况大致如此。周甲、周丙、夏本情節中出現很多書信、詔書之類,夷白堂本大部分没有保留。如卷四《吕奉先轅門射戟》(第三十一回)有袁術、劉備分别寄給吕布的書信,夷白堂本都刪掉,衹云“劉備急令人致書於吕布,吕布看畢笑曰”(2a2—3)。另外,周甲本等文字略嫌煩瑣的地方,夷白堂本也就加以刪節。如《吕布敗走下邳城》(第三十七回)周本等都云:“當先一將,豹頭環眼,燕頷虎鬚,乃幽燕涿郡人,姓張名飛,字益德。”夷白堂本衹作“當先一將乃張飛也。”(卷四50a2)張飛並不是在此首見,“豹頭環眼”云云乃有重複之嫌。總而言之,因刪節大部分注解、詩詞、書信等,以致夷白堂本的篇幅比周本、夏本變短,夷白堂本可以説是十二卷(二十四卷)江南系統中的簡本。至於製造簡本的目的,學界以往一般認爲是爲了節省紙張,減少成本,以便易於銷售[七]。可是夷白堂本之所以成爲簡本,恐怕不是爲了節省紙張。這樣認爲,理由有三:第一,夷白堂本的行款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與嘉靖本相同,雖然是袖珍本,字大醒目。如要節省紙張,可以用更小的字。第二,卷十最後一葉(六十五)衹有一行十二字,卷十一最後一葉(八十二)兩行二十八字,卷十五最後一葉(七十五)是兩行二十五字。如要節省紙張,卷中要刪二十來個字,應該是輕而易舉,而没有這樣做。第三,夷白堂所刊書籍,以品質高檔著稱,當不至於爲了節省紙張而斤斤計較。可見此書有所刪節,目的不見得是節省紙張,似當另有目的。周本、夏本、嘉靖本之所以插入大量注解,爲的是給讀者提供故事背景的相關知識。有很多詩詞,是繼承韻散替用的傳統叙述體制,投當時讀者之所好。可是,到了明代晚期,讀者對小説的需求可能發生一些變化,越來越關心故事情節本身的展開。而注解和詩詞必不可免地帶來情節發展的停頓。對衹追求情節發展的讀者來説,注解和詩詞不妨説是一種障礙。文中書信也可以如是觀。書信雖然是情節的一部分,但即使没有書信,衹由前後文也很容易猜到書信的意旨。因此,對讀者來説,書信本身可有可無,也是多餘的。此書刪節注解、詩詞、書信的原因應該在此。夷白堂所刻書,很多都有精緻的插圖(詳後),而此書没有插圖,也可以如是觀。此書標榜“便覽”的含義,也當如此。(三)回目的合併前文已經提到此書有回目合併現象,在此做具體説明。合併共有十四處,〔〕內是合併銜接處葉碼、行數:卷九八十一回—八十九回共九回(因兩回合併爲一回,實爲八回)八十五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八十六回《諸葛亮智激孫權》合并爲《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42a3〕卷十九十回—一○○回共十一回(實爲七回)九十一回《諸葛亮計伏周瑜》(包括九十二回《黄盖獻計破曹操》〔14a8〕、九十三回《闞澤宻獻詐降書》〔20a4〕)九十四回《龎統進獻連環計》(包括九十五回《曹孟德横槊賦詩》〔30a1〕)九十六回《曹操三江調水軍》(包括九十七回《七星壇諸葛祭風》〔39a7〕)卷十五一四一回—一五一回共十一回(實爲七回)一四三回《劉玄徳智取漢中》(包括一四四回《曹猛徳忌殺楊修》〔23b5〕)一四六回《關雲長威震華夷》(包括一四七回《龐德抬櫬戰關公》〔42b6〕)一四八回《關雲長水渰七軍》(包括一四九回《關雲長刮骨療毒》〔56b5〕)一五○回《吕子明智取荆州》(包括一五一回《關雲長大戰徐晃》〔69a2〕)卷十六一五二回—一六○回共九回(實爲八回)一五六回《魏太子曹丕秉政》(包括一五七回《曹子建七歩成章》〔34a7〕)卷二十一二○一回—二○九回共九回(實爲三回)二○一回《諸葛亮五出祁山》(包括二○二回《木門道弩射張郃》〔10b9〕)二○三回《諸葛亮六出祁山》(包括二○四回《孔明造木牛流馬》〔27a2〕、二○五回《孔明火燒木柵寨》〔34b8〕、二○六回《孔明秋夜祭北斗》〔46a2〕、二○七回《孔明秋風五丈原》〔52b5〕、二○八回《死諸葛走生仲達》〔58a3〕)卷二十二二一○回—二二○回共十一回(實爲八回)二一○回《魏拆長安承露盤》(包括二一一回《司馬懿破公孫淵》〔11a2〕、二一二回《司馬懿謀殺曹爽》〔19a9〕)二一五回《戰徐塘吴魏交兵》(包括二一六回《孫峻謀殺諸葛恪》〔53b6〕)卷二十三二二一回—二三一回共十一回(實爲九回)二二一回《鄧艾叚谷破姜維、四犯中原》(包括二二二回《司馬昭破諸葛誕》〔7b3〕、二二三回《忠義士于詮死節》〔13a1〕)以上兩回合爲一回十處,三回合爲一回三處,六回合爲一回一處,共十四處[八]。本來該有三十五回,合并爲十四回,減少了二十一回。因此,全書二四○回最多也衹有二一九回。其中除八十五回、八十六回的合併,回題也合併作“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之外,其他都是以前面一回的回題做代表,被包括的回題都給取消,以至二○七回“孔明秋風五丈原”、二○八回“死諸葛走生仲達”等書中最膾炙人口的回題也都不見了。下面再看看合併的具體情况:周丙本八十五回末尾: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之才(中略)吴侯久等,請先生便入,以論安危。”畢竟是誰?且聽下回分解(嘉靖本、周甲本、夏本相同,下同。)周丙本八十六回開端:來請諸葛亮者何人?乃零陵泉陵人也,姓黄名蓋,字公覆。夷白堂本合併爲: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之才(中略)吴侯久等,請先生便入,以論安危。”來請諸葛亮者乃是黄蓋,字公覆。周丙本九十四回末尾:岸側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統曰:“你好大膽。(中略)衹好瞞曹操也,湏瞞我不得。”諕得龎統魂飛魄散,畢竟此人是誰?周丙本九十五回開端:龎統急問曰:“汝何人也?”答曰:“吾乃徐庶也。”夷白堂本合併爲:岸側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統曰:“你好大膽。(中略)衹好瞞曹操也,湏瞞我不得。”諕得龎統魂飛魄散。統急問曰:“汝何人也?”答曰:“吾乃徐庶也。”以上兩例,夷白堂本合併時,并没有改變原來的文本,衹刪除了“畢竟是誰?且聽下回分解”之類的套句,加以銜接,算是天衣無縫。反過來説,前後兩回情節是一連串的,没有轉換,本來似不必改回目。嘉靖本、周本等改回,如不同角度來看,等於無事自擾。其他兩回合爲一回的情况大致如此。至於卷二十一的合併情况,看來大概是爲了使“五出祁山”連接“六出祁山”,因而把中間的二○二回合併,且把諸葛亮去世前後的情節都包括在“六出祁山”之中,以致將六回合爲一回。。總之,夷白堂本的編者,對全本二四〇回的格局似不太在乎,換言之,不太重視傳統章回小説的叙述模式。這也許反映了當時讀者對小説看法的轉變。章回小説是摸擬説話人口氣的,到了明代末期,讀者也許不太欣賞此一叙述方法。(四)回目改換處的轉移夷白堂本有些回目的改換處,與嘉靖本、周甲本、周丙本、夏本不同。如卷四《吕奉先轅門射戟》(三十一回)從“孫策分撥將士,守把各處隘口”(1a6)開始,嘉靖本等則稍後的“楊大將曰”(1b7)是開端,中間約一百七十字屬於三十回。又如卷十《群英會瑜智蔣幹》(九十回)由“却説曹操計點兵卒”(1a3)開始,嘉靖本等的八十九回到“左邊蔣欽,右邊韓當,直撞入北軍隊中,來擒曹操”(夷本卷九68b1)之後,加了“未知性命如何”結束,九十回從“却説甘寧一箭射死蔡壎,三路戰船緃横於三江水面”開始,中間相差約一百五十字。夷白堂本爲什麽做這樣的改動,一時難以揣測。以上總結,夷白堂本大致有如下的特點:第一,雖爲二十四卷本,但屬於十二卷江南本系統,可能據十二卷析出二十四卷。第二,文字基本上與周丙本一致,可是有些地方與嘉靖本相同,與周丙本不同,且有些回目改換處,與嘉靖本、周曰校本不盡相同。是十二卷系統中一個獨立的版本。第三,每卷所收回目,九回至十二回,參差不一。第四,回目有合併現象,以致全書二四○回,最多也衹有二一九回。第五,注解、詩詞、書信等多半刪節,是爲簡本。現有《三國志演義》版本中有如此特點的當是獨一無二,不僅對《三國志演義》版本演變的研究,也對整個小説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三、關於夷白堂楊爾曾夷白堂是杭州(武林)文人作家兼書商楊爾曾的堂號。楊爾曾(一五七五?—?),原名爾真,後改爲爾曾,字聖魯,號雉衡山人、臥遊道人,堂號草玄居、夷白堂等[九]。“夷白”典出《南史•蔡薈傳》(卷七十六):“古人稱安貧清白曰夷,湼而不緇曰白。至如蔡休明者,可不謂之夷白乎。”可想見其人志趣。楊爾曾所編撰書,目前能知者有《仙媛紀事》《圖繪宗彝》《海內奇觀》以及小説《韓湘子全傳》《東西晉演義》。刊刻書有《吴越春秋注》(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仙媛紀事》(萬曆三十年,一六○二)、《狐媚藂談》(萬曆三十年)、《許真君淨明宗教録》附《歸依內經》(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以上由草玄居刊行)、《圖繪宗彝》(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海內奇觀》(萬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文子合注》(天啓五年,一六二五)、《高氏三宴詩集》附《香山九老詩》(萬曆間)、《食物本草》(萬曆間)以及此《通俗三國演義便覧》(以上由夷白堂刊行)。其中《食物本草》(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是巾箱本(小型本),與《通俗三國演義便覧》相同。另外,據龔敏論文(見注〔九〕),刊刻《韓湘子全傳》的武林人文聚和刊刻《東西晉演義》的武林泰和堂,也可能是楊爾曾的另外堂號。果然如此,泰和堂所刻的書還有《太醫院增補青囊藥性賦直解》《鄧子》《黄石子素書》等多種。據楊爾曾刻書的年代來看,《通俗三國演義便覧》的刊行,大概是萬曆三十年代的後半。楊爾曾所刻的書素以版面精美而見稱。如《海內奇觀》爲版畫史上的名品,鄭振鐸曾予以高度評價,稱“甚精雅”。楊爾曾能夠出版精美的版畫,有賴於徽州的文人、刻工的協助。如《仙媛紀事》與黄德寵合作出版,黄德寵是徽州新安虬村的名刻工;《海內奇觀》爲新安方慶來校,有方氏題語,新安汪忠信鐫,也有黄玉林(黄德寵)所刻插圖;《圖繪宗彝》也是新安沖寰蔡如佐繪,玉林黄海寵(似是黄德寵的别名)鐫。當時徽州與杭州兩地的文人有密切來往。徽州文人兼出版商黄鳳池編,蔡沖寰(蔡如佐)畫的《唐詩畫譜》,被稱爲徽派版畫代表作之一。每一首詩均請當時名家揮毫,包括很多杭州文人。其中賀知章的五言絶句《偶遊主人園》(廿八)是楊爾曾所書,有“虎林楊爾曾”“夷白堂”陰文方印。楊爾曾能夠得到《三國志演義》的“徽州原板”,蓋亦由此。楊爾曾既然編過兩部小説,前面所説《通俗三國演義便覧》的種種改變,似亦爲楊爾曾本人的手筆。筆者第一次在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閲覽該館所藏《通俗三國演義便覧》時,發現裝訂綫(已不是原裝)太逼近板框,以致掩蓋了版面首尾兩行,看不到文字,當時拍照的影片也如此,就向該館建議拆開後重新裝訂。經協商後,至二○一九年該館把此書裝訂全部拆開,拍照,加以重新裝訂。在此過程中,承蒙該館事務長市古緑女士、特殊資料課長保板睦女士以及主任倉持隆先生的鼎力支持。此次影印本使用拆開後的照片,版面清晰悦目。另外,撰寫此文時,承周文業先生提供夷白堂本、周甲本、周丙本、夏振宇本的文本對比表,得以順利進行比較。在此謹向以上諸位表示由衷的感謝。金文京二〇二〇年四月注釋
[一]此書小題既沒有表示次序的號碼,也沒有用 “回、節”等量詞。今鑑於書中多用『且聽下回分解』等套語,使用“回”字,為行文方便,暫用“回”做為量詞,兼加號碼。須知號碼是嘉靖本等二四○回的次序,而不是此書的次序。此書最多也只有二一九回,詳後。
[二]關於夷白堂本文本情况,參看中川諭著,林妙燕譯《三國志演義版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第二章第五節。上田望〈《三國演義》版本試論〉(《東洋文化》七十一號,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一九九○)。吉永壮介〈錯綜する《三國志演義》の版本―夷白堂本《新鐫通俗演義三國志傳》について〉(《慶應義塾圖書館の藏書》,慶應義塾出版會,二○○九年)、中川諭〈《三國志演義》の夷白堂本と周曰校本〉(《三國志研究》第六號,日本三國志學會,二○一一年)。
[三]參看劉世德《〈三國志演義〉周曰校刊本四種考論》(《文學遺産》二○○二年第五期),亦收於《三國志演義作者與版本考論》(中華書局,二○一○)。甲本(社科院文學所藏殘本、朝鮮翻刻本)無圖,文字與乙、丙本稍異。乙(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藏)、丙本(臺北故宫博物院等藏)的差異僅在於插圖的畫工、刻工名題署之有無,文字幾乎相同,第四種仁壽堂本已佚。以下甲本用朴在淵等校注,韓國鮮文大學校中韓翻譯文獻研究所影印本(二○○八),丙本用臺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説叢刊》影印本(一九九五),進行比較。乙本没有影印,無法參考。
[四]此例引自注〔一〕中川諭文。周甲本此處爲闕葉。
[五]此例承周文業先生見示,謹此致謝。
[六]一七七回(卷十八)〈諸葛亮四擒孟獲〉云:『只見大林之內轉出魏延,引數百軍來,一箇箇拖出,用索縛定。』(59 a2-3)周本、夏本相同。夷白堂本可能轉用此處『用索縛定』。
[七]注〔一〕中川諭文,持有此一看法。
[八]卷二十最後一葉衹到一九九回《諸葛亮四出祁山》的末尾,尚闕約三十字,下闕整個二○○回《孔明祁山布八陣》,卷二十一由二○一回《諸葛亮五出祁山》開始,因此,一九九、二○○回也有合併的可能性,衹是無法確認。
[九]關於楊爾曾的生平及編刊書籍,以往研究頗多。參看鄭振鐸:《劫中得書記•海內奇觀》(《西諦書話》,北京:三聯書店,一九八三)、龔敏:《明代出版家楊爾曾編撰刊刻考》(《文學新論》第十期,臺灣南華大學,二○○九)、李曉愚《論晚明旅遊與出版風尚——以楊爾曾〈新鐫海內奇觀〉爲例》(《南方文壇》二十六,二○一八)等。生卒年據龔敏論文。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