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全三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中山大学图书馆 定价 720.00
责任编辑 许海燕 ISBN 978-7-5013-7648-3
出版时间 2024-03-29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4-03-29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所属分类 工具书
中图分类 Z838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系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该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17000余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目前该丛书已出版各级各类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一百四十余种。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中山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編委會1



《中山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前言1



440000-2541-0000001至0008723(古籍普查登記編號)1





第二册

440000-2541-0008724至0017312(古籍普查登記編號)1





第三册

書名筆畫字頭索引1



書名筆畫索引25
 
前言[ 滚动 - 展开 ]  
 
中山大学图书馆是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目前收藏中文古籍35万余册,其中善本近5万册,109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珍贵典籍是中山大学图书馆人百年以来,筚路蓝缕、涓滴以求的辛劳成果。


1924年2月,孙中山大元帅发布训令,将原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三校合并,改立国立广东大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6年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当时,图书馆藏中文书45706册,西文书3799册,藏书匮乏,远不能满足教学和研究之需要。1927年,学校提出“本校图书馆之最大目的,在为中国南方最大之一刊物保存所”[1]的宏伟发展目标,聘请杜定友担任图书馆主任,并委派顾颉刚赴江浙等地购买古籍文献,由此开启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大规模藏书建设的序幕。为“把各方面的材料都粗粗搜集完备”,顾颉刚专门拟定了《国立广州中山大学购求图书计划书》,打破了过去以经史子集等传统文献为主的馆藏建设理念,提出“用材料的观念去看图书,用搜集材料的观念去看图书馆的事业”[2],将文献搜集的范围拓展为包括经史子集及丛书、档案、地方志、家族志、社会事件之记载、个人生活之记载、账簿、中国汉族以外各民族之文籍、基督教会出版之书籍及译本书、宗教及迷信书、民众文学书、旧艺术书、教育书、古存简籍、著述稿本、实物之图像等16类文献。[3] 1927年5月至10月,顾颉刚足迹遍及杭州、苏州、上海、绍兴、宁波、嘉兴、南京、松江各地,花费“大洋五万六千八百七十九元六角零一厘,毫洋七百廿二元”[4] ,总计购得图书约11万余册,其中古籍1万余部7.7万余册,碑帖3万余张。[5]此为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藏书的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到1928年底,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达22万余册,位居国内大学图书馆之首,其中古旧书籍10万余册[6]。此后,中山大学图书馆陆续收入番禺梁鼎芬、桂林唐岳、广州温澍樑等私人藏书,馆藏古籍日渐充实。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私立岭南大学图书馆藏书并入中山大学图书馆,大大丰富了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私立岭南大学图书馆曾通过访购、捐赠等途径收集到了曾钊、徐甘棠、潘宗周、徐绍桢、甘翰臣、李文田、徐信符等一批广东著名藏书家散佚出的旧藏。1957年,陈公睦向中山大学图书馆捐赠其祖父陈澧东塾书楼的劫余古籍50余种700余册,[7]商衍鎏探花捐赠古籍、碑帖400余种2000余册。1979年,容庚教授捐赠古籍等藏书130多箱1万余册。


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原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随之并入中山大学图书馆,扩充了医学类古籍馆藏。2002年,商志男、商志馥、商志𩡝捐赠其祖父商衍鎏探花和父亲商承祚教授藏书4000余册,其中古籍800余种3000余册;梁承邺捐赠其父梁方仲教授藏书15000余册,其中古籍900余种3000余册。2006年,购得复旦大学王运熙教授藏古籍近200种1000余册。此后,金应熙教授、戴镏龄教授、李新魁教授、安志敏教授、黄海章教授、李锦全教授等学者的藏书陆续以捐赠的方式入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其中有不少线装古籍,进一步充实了古籍收藏。今天,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插架满楹,蔚为大观,凝聚了百年来几代中山大学图书馆人辛勤耕耘、竭诚奉献的心血与汗水,为延续中山大学的学术文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持续开展古籍馆藏建设的同时,中山大学图书馆深入开展古籍整理工作。1927年顾颉刚自江浙地区购回大批古籍后,图书馆因书库狭小,不敷收藏,在学校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三楼特设旧书整理部并亲自担任主任,由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教授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共同展开古籍的登记编目工作。其中,善本书及目录书由马太玄先生担任,丛书经学由陈钝、罗常培两位先生担任,哲学及宗教由容肇祖先生担任,教育学由蒋经三担任,社会科学由李一非先生担任,金文拓本乃古物由商承祚先生担任,金石书及碑帖由黄仲琴先生担任,自然及应用科学由刘朝阳先生担任,语言文字学由丁山先生担任,文学及一般艺术由徐信符、钟敬文、陈德芸、余永梁、夏廷棫五位先生担任,历史由陈功甫先生担任,地理由陈锡襄先生担任,杂书由顾颉刚、杨振声两位先生担任。[8]一年来共登记图书1.4万余部9万余册,登记碑帖1.7万余张,编目图书5000余部4.5万余册。后因古籍数量较大,且两年后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教授纷纷离去,古籍编目工作被迫停顿下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连年战乱,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或被寄存香港,或被辗转运送至云南澄江和粤北山区,万幸在颠沛流离中能得以大部分保全。


1952年中山大学与私立岭南大学合并以后,图书馆的古籍工作主要由何多源、周连宽、刘少雄等负责。为编撰古籍善本目录,周连宽曾撰写过近50篇古籍善本题识和题跋,但受各种因素干扰,古籍编目工作进展缓慢,仅有可供读者检索的卡片目录。1979年,藉参与《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编撰项目,周连宽、刘少雄、陈修竑等开始编撰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书目,并于1982年以铅字自行排印《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共收录馆藏古籍善本1995种,是为中山大学图书馆编撰的第一部古籍善本目录。


进入21世纪以来,为全面推进古籍整理工作,中山大学图书馆通过招聘一批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图书馆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建立了一支三十余人的古籍整理与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自2003年起,先后聘请辽宁省图书馆古籍编目专家韩锡铎先生、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女士、故宫博物院碑帖鉴定专家施安昌先生、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古籍整理专家沈津先生等陆续到馆任职,短者任职三五年,长者任职十余年,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青年古籍整理专业人才。随着古籍整理人才专业队伍不断成长,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工作进入新阶段,产生了新成果。


2004年,在特聘专家韩锡铎的指导下,中山大学图书馆在1982年版《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别馆藏,遴选善本,正式出版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共收录馆藏古籍善本2688种。这是中山大学图书馆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古籍善本书目。该目录出版后,中山大学图书馆进一步全面整理未经整理的古籍、知名教授捐赠的古籍,以及新购的古籍,开展古籍版本鉴定、编目、校对、修订工作。2014年,在特聘专家沈津的指导下,出版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增订本)》,共收录古籍善本3800余部。此后,陆续有《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域外汉籍珍本丛刊书志》(2016年)、《〈广州大典〉海外珍稀文献书志》(2016年)、《清代版刻图录》(2019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2020年)等多部书目整理成果出版。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中山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编纂工作。编纂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数据整理准备阶段。从2012年9月起,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要求,对已有古籍编目数据进行补充、修改和更新,于2015年5月基本完成。其间,2013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及目录编制”项目获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古籍普查登记科研课题”立项。第二阶段,未编书编目阶段。普查项目启动时,尚有一批捐赠和文科院系资料室回收古籍尚未编目。为保证古籍普查数据的全面和完整性,自2015年起,对未编书开展集中编目,于2021年顺利完成,新增编目数据3000余条。第三阶段,已编书核查阶段。在整理出版《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增订本)》与《清代版刻图录》过程中,发现部分已编书目数据存在一些问题,为保证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从2016年开始对所有普查目录数据根据原书逐一核查,并对版刻年份、子目格式等进行修订以及零种合丛,至2021年8月基本完成并定稿。


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是开展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开展古籍活化利用的前提。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确定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范围,《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1912年前古籍1.7万余部20万余册,虽非馆藏古籍全部,但管窥一豹,可以反映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基本状况,将为古籍的科学保护、研究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在古籍普查的过程中,发现并更正了一些数据著录方面的问题,提高了目录的准确性;合并了部分原来分散的丛书零种,使目录更为完善与合理;提善处理了部分普通古籍,有利于馆藏古籍的分级科学保护;同时,对破损严重的古籍进行了标注,以便今后安排修复。通过普查培训和相关实践,有效推动了古籍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古籍保护与整理能力。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可能存在一些疏漏之处,请各位读者指正。


2024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建馆百年,谨以此成果向百年来为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学人先贤致敬!


中山大学图书馆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






[1]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概览[M]. 广州: 培英印务公司印刷. 1928:1




[2] 《文献》丛刊编辑部编. 文献 第8辑[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1:18-25




[3] 顾颉刚. 卷头语[J].见: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第6卷第1-4期合刊(1929年2月1日):1-2




[4] 顾颉刚. 顾颉刚日记(第二卷)[M]. 台北: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5:106




[5] 蒋经三. 旧书整理部一年来办理之经过[J].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1929(1-4):5-12




[6]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概览[M].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 1928:2.




[7] 周连宽. 羊城访书偶记[J]. 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6(2): 13-16,40




[8] 蒋经三. 旧书整理部一年来办理之经过[J].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1929(1-4):5-12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