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社简介
出版社简介
联系方式
出资企业
本社图书
特别推荐
中华再造善本
唐宋编
金元编
明代编
清代编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数字出版
艺术特藏
书摘书评
资源下载
书目下载
目录及部分内容页
电子书下载
MARC数据下载
其他下载
在线留言
--请选择--
古籍影印
民国文献
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按书名
按作者
按丛书名
按ISBN
曹子建文集(一函四册)
¥2980.00
清代蒙古族别集丛刊(全四十册)
¥35000.00
文选(六函六十册)
¥29800.00
4 古本戏曲丛刊十集(十五函一百...
5 梅兰芳藏珍稀戏曲钞本汇刊(全...
6 宋本陶渊明集二种(典藏版)
7 宋本杜工部集(全五册)
8 国家图书馆藏《牡丹亭》珍本丛...
9 苏州博物馆藏古吴莲勺庐戏曲...
10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全八册)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吉林省图书...
¥40000.00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孔子博物馆...
¥16000.00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复旦大学图...
¥36000.00
4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暨南大学图...
5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东北师范大...
6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保定市图书...
7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武汉大学图...
8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西南大学图...
9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广东省立中...
10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澳门大学图...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暨南大学图书馆卷(全三十八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暨南大学图书馆 编
定价
¥
29600.00
责任编辑
程鲁洁
ISBN
978-7-5013-6470-1
出版时间
2018-09-27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8-09-27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Z121.7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本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为《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中一种——暨南大学图书馆卷,收录暨南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80种左右,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丛各部。全书严格按照馆藏数不超过3家遴选选目,所收古籍或流传稀少、或抄刻较早、或为名家批校,均具有版本、艺术和学术价值,其中《龙门书院读书笔记》《南朝评咏》等都是孤本,这批文献集中体现了暨南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品质、种类和特征,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書古文訓十六卷(宋)薛季宣撰(清)納蘭成德校訂清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刻《通志堂經解》本一
第二册
周易三極圖貫四集(一)(清)馮道立撰清咸豐八年(1858)西園刻本一
第三册
周易三極圖貫四集(二)(清)馮道立撰清咸豐八年(1858)西園刻本一
第四册
周易三極圖貫四集(三)(清)馮道立撰清咸豐八年(1858)西園刻本一
第五册
寒松録二卷(清)韓鍵(清)韓是升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韓鍵刻本一
稀姓録一卷(清)謝堃撰清怡怡草堂鈔本七五
敘雪堂集十二卷(卷一—三)(清)佚名撰清鈔本一一九
第六册
敘雪堂集十二卷(卷四—八)(清)佚名撰清鈔本一
第七册
敘雪堂集十二卷(卷九—十二)(清)佚名撰清鈔本一
六房須知册一卷(清)廣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兼管驛傳事編清鈔本三六三
第八册
兩湖書院課程地理學(清)兩湖書院編清光緒兩湖書院刻朱印本一
南朝評咏二卷(清)李步青撰清光緒十八年(1892)稿本一一七
廣東武備學堂試辦簡要章程(清)佚名撰清刻本二三九
德國陸軍紀略四卷(清)許景澄撰(清)梁鼎芬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朱印本二五九
第九册
[宣統]香山鄉土志十五卷(卷一—七)佚名撰稿本一
第十册
[宣統]香山鄉土志十五卷(卷八—十五)佚名撰稿本一
小四書五卷(明)朱升輯鈔本一五七
第十一册
合刻諸名家評點老莊會解九卷首二卷(一)(明)潘基慶集注明楊小閩刻本一
第十二册
合刻諸名家評點老莊會解九卷首二卷(二)(明)潘基慶集注明楊小閩刻本一
傷寒論注來蘇集八卷(一)(清)柯琴編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馬中驊刻本二九三
第十三册
傷寒論注來蘇集八卷(二)(清)柯琴編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馬中驊刻本一
第十四册
傷寒論注來蘇集八卷(三)(清)柯琴編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馬中驊刻本一
第十五册
安拙窩印寄八卷(清)汪啓淑鑒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鈐印本一
新鈔秦雪梅三元記八回(清)佚名撰清嘉慶三年(1798)王世禄鈔本三二九
第十六册
讀未見書録不分卷(清)仲子日編清嘉慶稿本一
選集漢印分韵二卷續集漢印分韵二卷(清)袁日省原本(清)謝景卿纂清咸豐三年(1853)查墉鈔本二二九
第十七册
髣白下王冶梅先生六十五石譜一卷(清)蓬青繪清光緒二十年(1894)繪本一
楚游印存一卷(清)賈蒼注篆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鈐印本七一
龍門書院讀書日記不分卷(清)佚名撰清稿本一五三
第十八册
閲文始偶記一卷(清)佚名撰清鈔本一
梁昭明太子六律六吕文啓一卷(南朝梁)蕭統等撰清康熙刻本五一
蘇雋五卷(卷一上)(明)王鳳翔編(明)湯賓尹評明萬曆刻本一七三
第十九册
蘇雋五卷(卷一下—二)(明)王鳳翔編(明)湯賓尹評明萬曆刻本一
第二十册
蘇雋五卷(卷三)(明)王鳳翔編(明)湯賓尹評明萬曆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蘇雋五卷(卷四—五)(明)王鳳翔編(明)湯賓尹評明萬曆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蘇文忠公海外集四卷年譜一卷(宋)蘇軾撰(宋)王宗稷編清乾隆四十年(1775)稽古堂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松雪齋集十卷外集一卷(卷一—九)(元)趙孟頫撰清康熙清德堂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松雪齋集十卷外集一卷(卷十—外集)(元)趙孟頫撰清康熙清德堂刻本一
竹谿稿六卷附録一卷(元)吕溥撰清刻本一四九
荷亭文集十卷(卷一—五)(明)盧格撰明崇禎十三年(1640)盧迪刻本三一九
第二十五册
荷亭文集十卷(卷六—十)(明)盧格撰明崇禎十三年(1640)盧迪刻本一
歷科廷試狀元策十卷總考一卷(總考—卷三)(明)焦竑編(清)胡任輿增訂清雍正十一年(1733)懷德堂刻本一七五
第二十六册
歷科廷試狀元策十卷總考一卷(卷四—八)(明)焦竑編(清)胡任輿增訂清雍正十一年(1733)懷德堂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歷科廷試狀元策十卷總考一卷(卷九—十)(明)焦竑編(清)胡任輿增訂清雍正十一年(1733)懷德堂刻本一
息壤集三卷(明)趙烱然撰清嘉慶二十年(1815)湘雪軒刻本二〇三
延平二王遺集二卷(明)鄭成功(明)鄭經撰清鈔本三四九
岱翠集二卷佚名撰清康熙刻本三六九
第二十八册
唐人試帖四卷唐七律選四卷(清)毛奇齡論定(清)王錫等輯清康熙四十至四十一年(1701—1702)刻本一
諧聲别部六卷(卷一—五)(清)王士禎原本(清)喻端士編清乾隆刻本三〇七
第二十九册
諧聲别部六卷(卷六)(清)王士禎原本(清)喻端士編清乾隆刻本一
漁莊詩草六卷(清)沈堡撰清康熙刻本一六五
朱柏廬先生愧訥集十二卷附載一卷(卷一—三)(清)朱用純撰清雍正三年(1725)吴廷章刻本三二九
第三十册
朱柏廬先生媿訥集十二卷附載一卷(卷四—附載)(清)朱用純撰清雍正三年(1725)吴廷章刻本一
二陳詩選四卷(清)陳聖洛(清)陳聖澤撰清嘉慶十六年(1811)山滿樓刻本四六三
第三十一册
三華文集二卷存上卷(清)梁機撰清鈔本一
貫珠四集二十二卷首一卷(卷首—五)(清)李文燦撰清乾隆李琯朗刻本二五一
第三十二册
貫珠四集二十二卷首一卷(卷六—二十二)(清)李文燦著清乾隆李琯朗刻本一
第三十三册
詩概六卷(清)陳毅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眠雲草堂刻本一
小樹軒詩集八卷存四卷(清)金虞撰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二五九
南野堂詩集六卷首一卷(卷首—三)(清)吴文溥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三八一
第三十四册
南野堂詩集六卷首一卷(卷四—六)(清)吴文溥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一
朱九江講義(丁卯課餘輯録)不分卷(清)朱次琦講清鈔本一五七
第三十五册
雙桐圃詩鈔不分卷(清)潘恕撰清咸豐稿本一
擲餘堂吟草不分卷(一)(清)江仲瑜撰清咸豐稿本一八三
第三十六册
擲餘堂吟草不分卷(二)(清)江仲瑜撰清咸豐稿本一
野水閑鷗館詩鈔一卷(清)倪鴻撰清同治十年(1871)稿本三二七
宦游訪蘇吟草不分卷公餘吟草不分卷(清)吴蓉紳撰清同治鈔本三八九
第三十七册
燼餘集一卷珠江雜咏一卷(清)湯廷英撰清光緒湯寶鋆鈔本一
棣垞集四卷外集三卷(棣垞集卷一—四)(清)朱啓連撰清光緒稿本二〇五
第三十八册
棣垞集四卷外集三卷(外集卷一—三)(清)朱啓連撰清光緒稿本一
所托山房詩集四卷首三卷(清)周遐桃撰清光緒刻本二三三
陳定生先生遺書三種(清)陳貞慧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盛氏思惠齋刻朱印本三五三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言
暨南大學是我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是目前全國高校中境外生最多的大學,是國家“二一一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雙一流”建設學科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今并入中央統戰部)領導。“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篇:“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學肇始於一九〇六年清政府創立於南京的暨南學堂。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覆滅,學堂因而停辦。一九一八年春在原址復校,改稱國立暨南學校。一九二三年遷至上海,一九二七年改爲國立暨南大學。一九四二年總校遷址福建建陽,一九四六年遷回上海。一九四九年八月合并於復旦、交通等大學。一九五八年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一九七〇年春被撤銷,部分系分别合并到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校。一九七八年暨南大學在廣州復辦至今。
一、館史及館藏古籍
暨南大學圖書館創立於一九一八年十月六日,其歷史源於暨南學堂和國立暨南學校的閲書報室。雖隨學校幾遭劫難,文獻散佚,但所存仍爲可觀。茲略述暨南大學圖書館沿革與館藏古籍情况如次。
(一)南京初創時期(一九〇六年—一九二三年)
一九〇六年兩江總督端方在南京創設暨南學堂。因武昌起義爆發,學堂停辦了六年之久。暨南學堂創辦之初的四年中,校舍利用的是南京妙相庵的房屋,目前没有直接或間接的證據顯示當初設有圖書館。期間相關的負責官員奏撥經費,主要用於建築校舍,添置住宿、器具、圖書等學習生活基礎設備。宣統元年(一九〇九)六月初九日,端方奏《暨南學堂醫藥書籍等費請仍由閩海等關分撥片》稱:“本年全班學生一百七十餘人,購辦英文書籍,添置理化器具共需銀二千兩。”按常理,既然購買了書籍,就得有存放之所,在暨南學堂創辦之初的四年中設置圖書室是可能的。
辛亥革命後,暨南學堂在舊址恢復辦學,改名國立暨南學校,此時始考慮修建獨立的圖書館館舍。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教育部派黄炎培籌辦暨南學校。黄炎培等向教育部呈報《暨南學校五年間進行計劃表并造送七年度預算册》,其中籌備設施第一項是圖書館。鑒於圖書存放及學生閲讀的需要,在圖書館未成立之前,一九一八年三月,暨南學校先行在校內設學生閲書報室。同年四月,學校頒布《閲書報室規則》九條。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和建設,一九一八年秋,暨南學校圖書館竣工。十月六日,圖書館行開幕式,時計有圖書一千二百一十三册。
(二)真如發展時期(一九二三年九月—一九三七年八月)
一九二三年,暨南學校陸續遷到上海真茹鎮(真茹,後改作真如,即今上海普陀區真如鎮)。是年秋,暨南學校真如新校舍落成,校圖書館同期竣工。圖書館竣工僅一年,一九二四年九月,江浙戰争(又稱齊盧戰争、甲子兵災)爆發,真如鎮當兵火之衝,本校爲營壘者兩月,圖書儀器損失慘重。
暨南學校圖書館經過三年的發展,藏書益增,但因遭到江浙戰争破壞,原有館舍已不敷應用。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校長姜琦在校董會議上提議募捐建築圖書館,議决通過。建築費以一萬五千元爲度。圖書館的雛形爲凸字形,占地六分零九毫四絲;分上下兩層,上層全作閲覽室及書庫,可容納一百二十人;下層分作教室及館員辦事室。五月二十七日,新圖書館奠基。六月,舉行圖書館募捐。校董鄭洪年首先認捐五千元,并允將承擔募足不敷之款。遂由校長提議,校務會議議决,定名“洪年圖書館”以爲紀念。十二月,圖書館動工興建,原定以半年竣工。
一九二七年二月,滬寧路綫發生戰事,全校師生遷徙滬上,圖書館建築因此停工。五月二十七日,藉本校二十周年紀念之便,先行洪年圖書館開幕典禮,再繼續開工。六月十四日,國立暨南學校改組昇格爲國立暨南大學。九月,兵復來校,館舍爲軍人盤踞月餘,工程受阻,延期復延期,直到是年秋天,圖書館始全部落成。遂安裝書櫃桌椅,布置館舍。十一月二十一日,圖書館正式開館。
洪年圖書館建立之前,圖書館長期隸屬於學校教務處圖書課,由校長聘任許克誠主其事。鄭洪年掌校後,對於圖書館的擴充不遺餘力。一九二八年一月,圖書館從教務處分離出來,改爲獨立機關,設館長一人,從此圖書館在學校的地位得到提昇。當時館藏中文書籍十五萬卷,精訂一萬六千餘册;西文書八千餘册;日文書五百册。每日平均到館閲覽在五百人以上。新館既成,時雖“爲滬上各校圖書館之最大者”,但不久因學校教室不敷,館中樓下房屋,强半被辟爲教室,原規劃館內附設“南洋館”等計劃無法實現。擴充圖書館工程納入學校第二期建築規劃中,開工時間定在當年暑假期間。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後,真如鎮處於戰區,學校再次遭受重大損毀。爲安全起見,學校决定在學生較爲集中的上海租界、蘇州、廣州三地分别辦學。上海租界校區分爲兩院,第一院在赫德路,第二院在新閘路。奉校長之命,圖書館於二月二十一日開始陸續將藏書搬出,部分暫存華龍路中華職業教育社,部分存放於莫利愛路本校臨時辦公處。至二十五日,除報紙及尚未裝訂的雜志外,所有圖書已全部搬出。後因臨時辦事處房屋不敷,再租新閘路一七五八號(位於第二院西部)爲圖書館,遂於三月二十七日遷入新址。原藏於莫利愛路臨時辦公處的所有圖書也遷到新閘路圖書館。經過兩周的整理,新閘路圖書館的全部圖書整理就緒,并於四月二十五日起正式開館。
嗣停戰協議簽字,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暨南大學戰後整理委員會校舍組開始接收和清理真如校舍,并從各處搜回書架三十餘件,往真如維持會搬回各類不全書籍、雜志、印刷品等十數麻袋。七月,新閘路圖書館用房租賃期滿,而真如館舍的清理也大致就緒,遂於是月十三日開始回遷,十六日全部搬運完畢。回遷圖書凡一千九百九十一組(捆),分裝木箱二百二十五個,麻袋一百一十七包。二十三日,搬回真如洪年圖書館的圖書全部整理完成。
戰後,本校各地面及各校舍,被日軍拋棄之書籍,狼藉不堪。相比師生個人的書籍損失,屬於校産的圖書館藏書損失較小。戰争期間,圖書館曾爲日軍占據,雖然圖書轉運及時,損失無多,但圖書亦多殘缺,而中文善本及西文書散失尤多,尚存三萬四千餘册,約當戰前之半。書架、閲覽桌椅等器具和雜物則遭到嚴重毀壞。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學校發生驅逐校長鄭洪年風潮。翌年一月,學校“驅鄭會”以鄭氏欺世盜名之由,將“洪年圖書館”易名爲“暨南圖書館”。一九三四年二月,館務會議請求確定圖書館經費并增加預算,重新編訂圖書目録,補全殘缺圖書,充分添購報紙雜志等。九月,召開館務會議,討論編製新圖書館目録,增購新書及雜志,清查未還圖書,增加閲報室等事項。
一九三六年,暨南大學搬回真如校區已四年,洪年圖書館已建十年,此時藏書已達五萬六千多册。藏書日增,館舍陳舊,不敷應用,校方復力事圖書館擴充事宜,多次提出圖書館重建或擴充建議。九月,館務會議討論現有館舍不敷應用問題,議决要求學校擴充館舍,爲研究室及閲報室之用。因書庫爆滿,遂將常用各科教本及參考圖書分别陳放各院系研究室。
一九三七年一月四日,校長何炳松在《總理紀念周報告》中再提圖書館的重造。二月,文學院院長鄭振鐸兼任圖書館主任。新館長甫上任,即提出圖書館應“更注意南洋文獻之特殊使命”的願望。至三月,藏書達六萬餘册。八月,“八一三”戰事爆發,重建圖書館的努力化爲泡影。戰火再度殃及真如校區,校舍幾被夷爲平地。不僅僅是暨南大學,上海市區公私圖書館及學校圖書館普遍遭到破壞。損失最大者如市中心圖書館、南市文廟圖書館以及同濟、暨南、復旦、交通等學校圖書館……總計損失圖書達四十餘萬册。至於暨南大學圖書館藏書的損失,據戰後編印的《暨南大學圖書館劫餘書目》前言稱:“經八一三戰役,中日文之雜志、日報二萬餘册,全部毀失。中日文之圖書亦喪失大半。惟西文之圖書雜志及比較重要之中日文圖書幸獲保存。”九月,學校奉令遷入上海公共租界繼續辦學,時間長達四年之久。
(三)上海“孤島”時期(一九三七年八月—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八一三”戰事爆發之初,學校將圖書儀器裝了兩百多箱運往九江,以準備遷校江西。部分重要圖書儀器轉移到法租界內的中華學藝社安置。大學部匆匆覓得美租界小沙渡路八二六號僑光中學的房屋,分租了一半爲臨時校舍,其中安置圖書儲藏室、閲覽室各一所。學校迅速於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日開學。由於時局動盪,一九三八年間,學校先後搬遷到法租界陶爾斐斯路四合里三八號、威海衛路新寰中學、公共租界康腦脫路五二八號教堂等處上課。至一九三九年,學校稍爲安定,漸次擴充了圖書儀器,從江西運回來的書籍也啓箱取出陳列,并且買了不少的新書。
(四)遷址建陽時期(一九四一年夏—一九四六年夏)
一九四一年夏,日本南侵之心日益明顯,且與美英等國家矛盾日甚,太平洋戰争勢不可免,戰争若爆發,上海租界必將不保。有鑒於此,教育部强令暨南大學即刻辦理內遷,遂由周憲文、吴修赴閩籌設暨南大學建陽分校,十一月正式開學。一九四二年夏,總校遷閩完畢,暨南大學建陽分校的名稱遂被取消。考慮到遷運困難,學校在南遷前,將圖書設備、檔案等裝箱,分别秘密寄存上海某處,没有運往建陽。
在建陽,校址主要以童游文廟爲中心,并借用明倫堂等處,且進行修葺改造作爲教室、辦公室以及宿舍等,將崇聖祠改建成圖書館。在建陽初期,圖書資料非常缺乏。後來逐步向江山、南平、福州等處商務印書館搜集購買到少量書籍,還特派郭虛中駐福州專職搜集采購圖書,經多方努力,纔先後購得中文圖書數千册,其中還有不少善本。另蒙在福州的外國朋友惠贈外文書數百册。經數年經營,圖書館略具規模。
(五)復員回滬時期(一九四六年三月—一九五一年六月)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暨南大學校務委員會决定準備遷回上海。一九四六年二月,學校擬定《國立暨南大學復員計劃建築房屋之種類及造價估計(甲項)》。依這個計劃,圖書館爲獨立的二層宫殿式中西合璧建築,樓下書庫,樓上閲覽室,容納人數六百人,造價估計八萬美元。三月,全校師生攜帶圖書儀器及隨身用品,分乘多輛卡車,從建陽經龍游到蘭溪,再換船到杭州,之後轉往上海。六月,暨南大學返滬之後,原真如校舍遭戰火嚴重損毀,洪年圖書館也成一片瓦礫。因受內戰影響,經費有限,原擬在南京建永久校舍的計劃經年無著。在兩難的情况下,經校長何炳松多方奔走,遂由行政院撥得上海東體育會路三三〇號前日本第二女子高等學校及寶山路前日本第八國民小學舊址作爲暨南大學返滬之臨時校舍。
因係臨時校舍,學校并未爲圖書館安排獨立的館舍,圖書館與辦公室、教室、實驗室、禮堂等同在一幢辦公樓。當時暨南大學分爲第一院、第二院。第一院在東體育會路三三〇號,原有樓房一大幢,爲學校總辦公處、理商兩學院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及禮堂。第二院在寶山路,原有樓房一大幢,學校使用三分之二,爲文法兩學院辦公處、教室、圖書館及禮堂。兩院分别設立圖書館:理學院圖書館,除專置理商學圖書外,又獲教育部配給敵僞圖書三萬册。文學院圖書館,專置文法圖書,除原有圖書三萬餘册外,又應備《東方雜志》全份,各省通志,各大學學報,中央研究院地質調查所刊物,美國圖書館協會捐送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六年關於文法類圖書雜志多種,及交換到臺灣省圖書館贈送南洋圖書二十餘種。
截至一九四七年,暨南大學圖書館藏書達八萬餘册,其中包括在建陽時購置的中西文圖書六千餘册、在滬先後接收日本女子高等學校書籍七千餘册、教部分配陳群藏書三萬餘册、美國贈送教科書和雜志四百餘册、日本岩波書店贈書二百餘册、教育部駐滬文物分配委員會分配書籍三百册,合計接收書籍達四萬餘册。當時又添購中西文新書五千餘册,雜志一百餘種。總計舊存、接收與新購之書達八萬餘册,雜志達三百餘種。因一二兩院校舍局促,書庫及閲覽室均嫌狹小,勢須籌建圖書館,以利擴充。
暨南大學復員返滬後,國民政府雖有在南京建永久校址之規劃,但因局勢動盪,經費困難,遷校遙遙無期。故自一九四七年始,學校迭次呈請教育部,擬先就真如校址規劃建造校舍,徐圖恢復,以改變目前局促狹隘的困局。可是,直至一九四九年暨南大學合并於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校,在真如舊址建造校舍,籌建“宫殿式中西合璧圖書館”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圖書館一直處於分置兩院并與其他部門同樓辦公的狀態。
一九四九年八月,暨南大學合并於復旦、交通等大學,圖書館藏書亦一并爲上海各校領取分藏。據《華東師範大學具領前國立暨南大學綫裝古籍書清册》,一九五一年七月成立的華東師範大學(籌備委員會),於十一月領取了原國立暨南大學藏中文善本二千零八十九册,中文綫裝書三萬六千一百一十八册,共計三萬八千二百零七册。復旦、交通等校從原國立暨南大學領取的古籍數量不清楚,估計不在華東師範大學之下。據此保守估計,上海時期暨南大學圖書館收藏古籍至少十萬册以上。
(六)廣州重建時期(一九五七年—一九七〇年)
一九五八年二月,廣州暨南大學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校址在廣州石牌廣州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的基礎上擴建,合并後華僑補校成爲暨南大學的附屬中學。四月底,圖書館籌備組在中山大學成立。七月,籌備組由中山大學搬到暨南大學原華僑補校圖書館,圖書館正式組建。九月,圖書館正式開放。
重建初期,圖書館藏書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部分由中山大學贈送,一部分由中山大學所屬的工農速成中學移交,一部分由教育部從有關大專院校中調撥支持。此外,暨南大學圖書館購置了大量圖書和期刊。到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底止,計購入圖書十一點七萬餘册,收到調撥贈送圖書十點四萬餘册(其中上海文化局調撥五萬二千一百四十六册,中山大學調撥二萬八千册,工農速成中學移交二萬三千册,高等教育部調撥四百三十九册),共二十二萬餘册。圖書增加的速度是華南地區圖書館中前所未有的。
一九六二年編印的《暨南大學圖書館藏叢書目録》,著録叢書凡二百六十七部二萬七千三百二十九册。《前言》曰:“我館入藏的古籍共七萬五千餘册。”一九六三年編印的《暨南大學古籍目録》,著録綫裝書共六千二百三十部,七萬五千六百六十二册。這是有案可查的第一次館藏古籍統計。
一九六四年七至九月間,廣東師範學院停辦。原有四十四點三萬餘册圖書,分别調撥給暨南大學、廣州醫學院(代表廣州市)、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等單位。其中綫裝書約五萬六千九百九十三册,一半(約二萬八千册)調撥到暨南大學。
一九七〇年春,暨南大學被撤銷,部分系合并到廣東師範學院(由華南師範學院改名),部分系合并到中山大學,部分系合并到廣州外語學院,學校機關和直屬單位合并到廣東化工學院。儀器設備、圖書資料也被瓜分。
(七)廣州復辦時期(一九七八年—現在)
一九七八年春,暨南大學在廣州原址復辦。四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關於恢復暨南大學、華僑大學有關問題的請示》(國發〔一九七八〕七一號),《請示》第七條:“圖書儀器設備問題。這兩所大學原有的圖書儀器設備,已分散到各個單位的,擬同有關單位協商酌量調回原校。同時,兩校要作出規劃,逐年增添圖書資料儀器設備。”根據上級的决定,暨南大學停辦時調到廣州地區四所院校的教職員工,原則上均應調回,分配給四校的原暨南大學的設備、圖書,歸還暨南大學。被占的原暨南大學校園、校舍也一并歸還。“文化大革命”前被調配到廣東化工學院的二十二萬餘册、華南師範學院的十三點八萬餘册,停辦前分散到其他四所院校的約五十六萬餘册書刊先後回收。當年新購進書刊八万五千餘册,另有華僑、港澳同胞贈送二千餘册,華南師範學院、廣東化工學院、中山大學支援暨南大學各系資料室的書刊共十一點五萬多册。九月,臨時設在教學大樓一樓的圖書館正式向全校師生開放。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暨南大學圖書館編印了《暨南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油印本)。據統計,著録善本凡經部三十九部、史部八十二部、子部七十八部、集部一百五十六部、叢書四部,合計三百五十九部。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録暨南大學圖書館藏明清善本共一百六十一種,其中有珍稀版本二十一種一百一十二册。
一九八〇年三月,暨南大學復辦後第一届董事黄蔭普(一九〇〇—一九八六)捐贈古籍七百五十册。
一九八四年,暨南大學收藏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藏書一批。編印有《暨南大學圖書館章太炎先生藏書目録》一册,著録綫裝圖書凡二百九十部三千九百三十册。按四部計,則經部四十九部八百三十二册;史部五十四部一千一百七十三册;子部一百一十部六百一十一册;集部六十二部四百零八册;叢書十五部九百零六册。章太炎藏書內容豐富,四部悉備,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圖書資料體系。
一九八九年,圖書館對古籍室的圖書進行清查,經統計,凡一萬零三百二十五種,約十一万七千六百六十册。其中綫裝書(含古籍、新印古籍和綫裝民國圖書)凡八千一百九十八種,約十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册,普通圖書凡二千一百二十七種,約四千六百九十册。這是有案可查的第二次館藏古籍統計。
一九九〇年,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傑勤(一九一三—一九九〇)病逝,其生前藏書捐獻於學校圖書館,總數約三千册,其中有古籍二百八十部一千七百二十八册。朱傑勤教授從事中外關係史和華僑史的研究五十多年,著作等身,收藏圖書頗有專業特色。
二〇〇七年,暨南大學圖書館新館落成,庫房和設備的昇級爲古籍保護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設備方面,設獨立的綫裝古籍書庫,配備海灣火災報警、自動滅火系統和HF—80風冷恒温恒濕空調機組,實現全年每天二十四小時自動調控。二〇一八年,恒温恒濕空調系統進行了改造昇級。
二〇〇八年九月,暨南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工作正式啓動。二〇〇九年六月,本館通過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考察和評估,被評定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藏九部善本先後入選第二批至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二〇一一年十月圖書館被評爲“廣東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藏一百六十三部善本入選第一批和第二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録》。二〇一七年六月,《暨南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共收録一九一二年之前所寫、刻、鈔、印各類版本之古籍凡七千一百餘部,約六万七千册。
二、館藏古籍的特色
暨南大學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存古籍及民國綫裝書近一萬種,約十二萬册,另外還有近三萬册近代期刊以及民國平裝書、碑帖拓本。館藏珍品包括:章太炎藏書凡四千餘册,書中太炎手批爲國內罕見;明清善本近一萬册,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録一百六十一部;入選國家級和省級《珍貴古籍名録》共一百六十三部。
暨南大學圖書館所藏古籍,除九部已入選《全國珍貴古籍名録》外,其最具特色者爲章太炎藏書,茲簡要敘述如次。
暨南大學有幸收藏章太炎先生藏書,應歸功於已故著名宋史專家陳樂素教授。章太炎逝世後,生前在蘇州寓所的藏書全部由家人繼承和管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限於收藏條件等原因,章氏後人有意將太炎生前藏書捐出,供學人研習之用,并托太炎弟子、友朋等物色合適的收藏單位。時陳樂素教授任教於暨南大學歷史系,爲宋史研究室(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前身)主任,深知太炎學問之博、庋藏之富。當從朋友中得知此事後,立即與有關人士取得聯繫,同時向學校報告,建議學校接收這批贈書。學校很快批復同意并予以經費支持,指示由學校圖書館負責接收、整理和收藏事宜。圖書館即派館員親自到蘇州辦理交接手續,這批贈書在上海中轉,很快運抵廣州。於是,國學大師的藏書與蜚聲海內外的華僑高等學府結緣。
陳樂素(一九〇二—一九九〇),廣東新會人。他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陳垣的長子。陳樂素傳承了父親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成爲宋史和文獻學研究大家。鮮爲人知的是,他還是圖書館界的前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浙江師範學院圖書館新建,陳樂素爲第一任館長,對該校圖書館的創建和發展貢獻良多。一九七九年南下廣州,爲暨南大學歷史系創辦宋史研究室,一九八三年擴建爲暨南大學古籍所(現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他非常重視圖書資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對圖書館業務也很熟悉。在他擔任宋史研究室主任和古籍所所長期間,又爲系、室、所搜集購置了大量的圖書,其中有綫裝古籍近三百種,三千三百餘册。而最大宗,最具價值者就是章太炎藏書了。暨南大學擁有了這批國學大師的藏書,不但豐富了古籍館藏,爲教學科研提供文獻保障,而且大大提昇了學校圖書館在業界的地位和影響。在全國古籍普查中,暨南大学圖書館有九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録》,成爲國寶級文物,其中明正德間司禮監遞修本《晋書》和清康熙間刻本《白沙子全集》就出自章太炎藏書。
暨南大學十分重視章太炎的藏書,既在圖書館設專室妥善收藏,又組織對圖書進行分類、編目、加工。先成卡片目録一套,後編印《暨南大學圖書館章太炎先生藏書目録》一册。章太炎藏書落户暨南大學後,學校因此接待了數批海內外專家學者,有幸目睹這批藏書的專家學者均表示了欣羡之情,對其文物和學術價值給予高度評價。本著“保存好文化名人的藏書就是保存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的認識,圖書館十分重視對這批藏書的整理研究,在文獻調查和摸底的基礎上,擬定了整理研究計劃。一九九九年,經賀仁近館長的推薦,圖書館申請到校長機動基金的資助,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啓動。幾年間,課題組對太炎藏書批語進行全面的研究整理,共整理出經太炎先生批注的圖書四十餘種,輯録題跋批注近八百條。內容涉及語言文字學、宋明理學、歷史學、文學、佛學、醫學諸方面。輯録整理工作完成後,接著對太炎批語進行研究,爲各書撰寫內容提要。其間,課題組成員積極撰寫文章,利用參加全國學術會議和出差的機會,推介太炎藏書,引起文化學術界的重視。
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一生著述頗豐,被尊爲經學大師。著述除刊入《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外,部分遺稿刊入《章氏叢書三編》。自一九八二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章太炎全集》,網羅繁富,是目前收録太炎遺文較爲齊備的集子。太炎生前豐富的藏書從未公開,僅知其《遺囑》提及一二,未見編製目録,數量種類亦未見諸報導。據太炎後人贈送暨南大學的藏書統計,凡三百二十一種,三千九百二十三册。按四部計,則經部四十四種(批注六種),三百二十九册;史部四十九種(批注五種),一千一百四十册;子部一百零五種(批注二十五種),五百二十二册;集部五十八種(批注九種),三百八十七册。另有叢書六十五種(批注十九種),一千五百四十五册。
章太炎藏書內容豐富,四部悉備,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圖書資料體系。所藏多爲通行之書,可見其收藏圖書但求裨於實用,非斤斤於版本。據太炎遺囑:“余所有書籍,雖未精美,亦略足備用,其中明版書十餘部,且弗輕視。”在暨南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所藏太炎生前藏書中即有《百川學海》等十一部明刻本,加之清乾隆以前的刻本,屬善本範圍者凡二十八種。而散落於藏書中尚未公開發表的太炎題跋、批注等遺文,尤爲珍貴,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學術價值。
藏書中多有章太炎題簽手迹,包括眉批、封面題簽、書中夾條、篇章句讀等形式。太炎長於書法,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書家。所藏《白沙子集》《二林居集》《李翰林集》《浪語集》(以上手迹爲小篆)、《荆川文集》《徐靈胎醫書》《傷寒明理論》《類證活人書》《金匱心典》《問心堂温病條辨》《世説新語》《思辨録》《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以上手迹爲行草)等書封面,都有其親筆題簽,數量占全部藏書三分之一以上,且多鈐有“太炎”“章炳麟”“章炳麟印”“餘杭章氏藏書”“菿漢老子藏書”諸印。行楷、行草、篆書等,各體皆精,從中可以看出太炎藏書之源流以及他對印章的要求和眼光。他的小篆取法《説文解字》,點畫位置率真稚拙,形成了其篆書的風格特徵。他的行書喜作狹長形,古意盎然,亦以率真爲主要特徵,魯迅書法中亦可見章書的痕迹,欣賞價值甚高。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藏書中還有少量與太炎先生交往的名人手迹,如所藏《王臨川全集》中有梁啓超朱筆校語,《等不等觀雜録》封面有章氏門生吴承仕“奉語章先生”等題贈筆迹。
在經部藏書中,除易、禮、毛詩、春秋、四書外,小學(文字、音韵)類圖書如《爾雅義疏》《釋名疏證》《説文徐氏新補附考證》《説文外編》《廣韵》《集韵》《經典釋文》以及日人岡井慎吾《五經文字箋正》等,共有二十種,約占所藏經部文獻的百分之四十五。而在史部藏書中,更多的是諸如《小學考》《筠清館金石文字》《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古籀拾遺》,以及大量的古泉、錢譜等書。這類文獻正是太炎早年治學的著力點。章太炎不以治史爲主,但其史學根底深厚,在二十世紀初,他是對“近世”史學頗有造詣的學者。太炎收藏史籍凡一千一百多册,然所作批注僅見《漢書補注》《水道提綱》等三五部,批語十餘則。子部藏書則廣涉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墨子等著作,尤以醫學和佛教典籍爲大宗,這兩類文獻數量超過了子部全部藏書的百分之六十。可見太炎對醫學和佛學研究用功甚勤。
不重天文,這是太炎先生讀書的一貫特點,所以藏書中有曆算而没有天文類圖書。其《説新文化與舊文化》一文談及讀書門徑認爲:《資治通鑒》和《通典》《通考》,卻合起來,不過六七百卷,可以讀完的。不過這個裏面,也有許多不可以讀的,如五行、天文等類,用處很少。在所藏《思辨録輯要》中,針對陸世儀開列的包括天文、地理類的讀書書目,太炎批注云:“天文書習之何用?”其鮮明的閲讀傾向可見。又如藏書中無戲劇類書。而小説類書中僅有《世説新語》和《閲微草堂筆記》,前者可歸爲軼事類,後者可歸爲神怪類,還稱不上如《聊齋志异》《金瓶梅》類嚴格意義上的小説。就是在這僅有的兩種寬泛意義上的小説批注中,太炎也是透過小説中所描繪的故事情節去做歷史、哲學、醫學方面的考察,表明太炎以學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以文學家的眼光去讀小説,或者,即算以文學家的身份讀小説,也是以詩詞文賦爲傳統文學正統來衡量。
章太炎是以清代樸學的承傳人和發揚者自我期許,開始他的學術和民族革命生涯的,早年標舉“實事求是”之學,等視九流諸子,不獨尊儒學。中年援佛證莊,體驗到了建構自己哲學世界過程的高度精神愉悦,并進而以《齊物論釋》爲樞機,以莊證孔,以不齊爲齊,開始重新坦然容納諸多價值的同時并存,重新認識新舊儒學的價值。晚年對儒學濃重的現實精神感召多有認同。太炎藏書中,雖然没有明確標記何書得於何時何地,但一般而言,有治學研究的需要纔有購買收藏的動機,藏書大體涵蓋了太炎早、中、晚年學術研究所需的主要參考文獻,可從側面進一步瞭解太炎讀書興趣、治學門徑、學術淵源、學術觀點、書法風格及其思想嬗變軌迹等等。
將太炎藏書體系構成與其學術取向聯繫起來考察,無疑可以爲太炎學術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確證資料。
太炎博通經史百家,收藏書籍目的在於“備用”,故其藏書封面、書眉、卷首末空白處亦多有批注、序跋、題記等手迹。所書評語、題記,長則百餘字,少則寥寥數語,悉莊重不苟。批語內容或發疑,或正誤,或解惑,或糾謬,隨手之間,頗多精義,反映出太炎學問的淵博、識斷、精審及學術思想變遷情况。據統計,藏書中經太炎批注、句讀、題耑的書籍有六十餘種,六百餘册,批語、序跋、題記近八百條。
從太炎藏書批注內容上考察,可見其學術思想觸角涉及經學、文字學、音韵學、哲學、史學、諸子、佛學、文學、醫學等諸多領域。批注中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揭示了太炎學術淵源及其思想嬗變軌迹,爲讀者提供了一個認識章太炎的全新的、獨特的、更爲寬廣的視域。
我們很珍惜在陳樂素先生努力下得到的章太炎藏書。除了悉心保護之外,還要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適當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文獻價值,爲教學科研提供服務。
三、古籍文獻的整理
對館藏文獻進行分類編目,是文獻整理的初步。暨南大学圖書舘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肇始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限於人力和時間,僅有分類目録,後設置編目股,專司分類編目之事,遂著手編製“字典式目録”(混合書名、著者、類名目録,依字順排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編製有比較完善的著者、書名和分類卡片式目録。書本式目録則有《館藏古籍目録》《館藏叢書目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編有《館藏地方志目録》《館藏善本目録》《館藏地方文獻目録》《章太炎藏書目録》,校點整理《水庝詩集》《明季東莞五忠傳》等。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二〇〇五年,暨南大學圖書館加入“CALIS古籍連綫合作編目”,向CALIS古籍庫提交書目資料和書影。同年,“章太炎藏書題跋批注未刊稿整理與研究”專案獲教育部古委會立項支助。二〇一二年十月,整理成果《章太炎藏書題跋批注校録》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并榮獲二〇一二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
二〇一六年十月,第十二届國際《金瓶梅》學術研討會暨版本展在暨南大學圖書館舉行,期間舉行了《〈金瓶梅〉版本知見録》首發式。建設《金瓶梅》特色資源庫、打造《金瓶梅》研究南方資料中心是我們的目標。目前,館藏的海內外《金瓶梅》的不同版本共七十餘種,約四百册,“金學”研究著作共一千多册。
二〇一七年一月,《章太炎全集•眉批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二月,暨南大學圖書館承擔的“廣東省古籍普查登記科研課題”順利結項。六月,《暨南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暨南大學圖書館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古籍書目,也是廣東省第一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
在未來五年到十年,暨南大學圖書館擬結合出版、電子化、數據庫來開展古籍保護、整理及研究工作。下階段目標爲:
第一,今年十月六日是暨南大學圖書館百年館慶紀念日,現正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暨南大學圖書館卷》《暨南大學圖書館藏珍貴古籍圖録》等,謹爲百年館慶獻禮。
第二,館藏章太炎藏書中的太炎手批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計劃編輯出版《暨南大學圖書館章太炎藏書珍本叢刊》。
第三,在上述叢書出版的基礎上,啓動古籍數字化工程,爲古籍保護、整理、研究與出版打下基礎,逐步建立暨南大學圖書館古籍全文數據庫,實現面向數字人文研究的大規模古籍文本可視化目標。
编者
二〇一八年七月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新闻出版署
|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
|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
|
中华古籍网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中国古籍保护网
|
中国图书馆学会
|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