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
|
苏轼文集卷帙繁浩,俱成于后人之手。而苏辙文集与之不同,各集文稿都是他自己在不同时期亲手编定。元佑六年(一○九一),苏辙拜尚书右丞,时年五十三,裒集旧作编成五十卷,即为《栾城集》。后不断遭贬,从绍圣元年(一○九四)出守汝州,辗转迁徙于筠、雷、循等南边之地,直到元符三年(一一○○)纔获赦北归。崇宁四年(一一○五)、五年,苏辙寓居颍川,将他颠沛流离十五年中的作品,第二次分类编集,成为《栾城后集》二十四卷。又过了五年,政和元年(一一一一),苏辙再次收拾文稿,以类相从,编成《栾城第三集》十卷。详见《栾城后集引》、《栾城第三集引》。《栾城集》在宋代党禁开后流传很广。南宋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苏辙曾孙苏诩以朝奉大夫权知筠州(今江西高安),以家藏旧本同闽本、蜀本详加校雠,在筠州公使库刊刻了《栾城集》前、后并第三集共八十四卷。当时担任校勘之役的主要有文林郎筠州军事判官倪思、从政郎充筠州州学教授邓光、奉议郎知筠州高安县事闾丘泳。今书中有苏诩刻书跋,称“太师文定栾城公集刊行于时者,如建安本颇多缺谬,其在麻沙者尤甚,蜀本舛亦不免,是以览者病之。今以家藏旧本《前》、《后》并《第三集》合为八十四卷,皆曾祖自编类者。谨与同官及小儿辈校雠数过,锓版于筠之公帑云。”过了十八年,当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淳熙旧书版片字画已经漫灭,苏诩之子苏森又以朝奉郎权知筠州,应州人之请,修版重印了此集。此宋刻递修本《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残存二十一卷。卷前目录接连正文遇“朝廷”、“陛下”、“上”、“圣恩”、“太皇”、“天荷”、“皇帝”等字样皆上空二格书口上方有刻字字数,下方有“何润”、“吴文”、“丘惠”、“杜明”等刻工姓名,但中间的集名卷数却多被挖改或削去。各卷卷首所题,从“栾城集卷第一”直到﹁栾城集卷第二十一”,仿佛是完整的二十一卷,但据天头浮签批注,其内容实系《栾城集》卷三十三至四十、后集卷九至二十一,中间并不相连属,而且各卷首尾所题集名、卷次都有挖改描摹痕迹。《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谓此书﹁存前集三十三至三十七,又三十九、四十、四十二佶字缺笔,而敦字不缺,当为光宗前刻本”,而实际有卷三十八,无卷四十二。这个本子字体较小,一九九○年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辙集》称此为“宋刻小字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