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宋本李太白文集(全三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李白 定价 60.00
责任编辑 程鲁洁 ISBN 978-7-5013-6365-0
出版时间 2022-06-14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2-06-14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平装,正32,
丛  书  名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I214.22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为影印国图珍藏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李白诗文先后经魏显、李阳冰、范传正、乐史、宋敏求等编辑,北宋时刊于苏州,后翻刻于蜀中。苏州本已失传,所以此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全书分三十卷,收录李白所撰诗歌及墓志、序文等。这一版本应刻于南宋高宗时期,避玄、朗、静等北宋讳字。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 目 録




第一册


目録一

第一卷五三

第二卷歌詩五十九首

古風上七七

第三卷歌詩三十一首

樂府一九七

第四卷歌詩四十首

樂府二一一九

第五卷歌詩五十六首

樂府三一四一

第六卷歌詩三十三首

樂府四一六三

歌吟上一七三

第七卷歌詩六十八首

歌吟下一八五

第八卷歌詩四十一首

贈一二〇九



第二册


第九卷歌詩三十四首

贈二一

第十卷歌詩二十九首

贈三二三

第十一卷歌詩三十二首

贈四四三

寄上五九

第十二卷歌詩四十首

寄下六七

第十三卷歌詩三十六首

别八九

第十四卷歌詩三十五首

送上一一一

第十五卷歌詩四十八首

送中一三三

第十六卷歌詩三十八首

送下一五一

酬答上一六一

第十七卷歌詩三十首

酬答下一七三

游宴上一八四

第十八卷歌詩四十六首

游宴下一九一

第十九卷歌詩三十六首

登覽二〇九



第三册


第二十卷歌詩六十一首

行役一

第二十一卷歌詩四十七首

閑適二五

懷思三八

第二十二卷歌詩四十五首

感遇四三

第二十三卷歌詩五十三首

咏物六一

題咏六八

雜咏七四

第二十四卷歌詩六十二首

閨情八一

哀傷九八


第二十五卷

古賦一〇一

第二十六卷

表一三〇

書一三六

第二十七卷

序一五七

第二十八卷

贊一八一

第二十九卷

頌一九一

銘二〇〇

記二〇四

碑二〇七

文二二六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序言



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本是現今存世的李白詩文全集中唯一的宋代刻本,因是在南宋高宗時期蜀中(今四川眉山地區)刻印的,故又稱“宋蜀本”。這一刻本,現僅存兩部,一部藏於國家圖書館,一部藏於日本静嘉堂文庫。

  我們現在影印出版的這部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即藏於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本”)者。“國圖本”的《李太白文集》有殘缺,現存的宋刻部分,衹有目録、卷一至十四、卷二十五至三十,共有二十卷(不計目録),其中缺卷十五至卷二十四共十卷。這所缺的十卷,用清代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繆曰芑所刻的影宋版《李太白文集》配齊。而日本静嘉堂藏的宋蜀本《李太白文集》(簡稱“静嘉堂本”)則是一套全本。日本静嘉堂本《李太白文集》原是買自清代藏書家陸心源“皕宋樓”的藏本。而這部宋刻本,在歸“皕宋樓”所有之前,屬繆曰芑所有。繆曰芑曾將此本按照宋版的原樣影刻出來一部清代版本的《李太白文集》(書名稱《李翰林集》),故繆曰芑所刻本簡稱爲“繆本”。它和宋蜀本從版式、字體及排列順序基本上是一個樣的。故它的卷十五至二十四,可以補國圖本中所缺的十卷。


  從版本源流上來看,李白詩文集的收輯和整理,從唐代就開始了。李白生前委托魏顥爲其詩文編集,中經安史之亂,“白章句蕩盡,上元末,顥於絳偶然得之”(魏顥《李翰林集序》),魏顥於唐肅宗上元二年(七六一)編成《李翰林集》,并爲之作序。次年,李白投奔當塗縣令李陽冰。寶應元年(七六二)十一月,李白“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李陽冰《草堂集序》),委托李陽冰爲其編集,李白旋即去世。李陽冰編李白《草堂集》,并爲之作序。李陽冰《草堂集序》中云:“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新唐書·藝文志》四中著録的“李白《草堂集》二十卷,李陽冰録”本,到了宋代已見不到了。宋人樂史的《李翰林别集序》中説“李翰林歌詩,李陽冰纂爲《草堂集》十卷”。宋人宋敏求也説“唐李陽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宋敏求《李太白文集後序》)。或認爲《新唐書》所説的“二十卷”本乃爲唐人范傳正所編:“文集二十卷,或得之於時之文士,或得之於宗族,編輯斷簡,以行于代。”(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是説范傳正在李陽冰《草堂集》的基礎上所擴編的“文集二十卷”本,仍沿用李陽冰編録《草堂集》之名。但《新唐書·藝文志》四所説的李陽冰所録的李白《草堂集》“二十卷”本,宋人樂史和趙敏求并未見到。他們所見到的衹是李陽冰所編録的《草堂集》十卷本,而非二十卷本。這個《草堂集》十卷本,當是指范傳正所説的“或得之於宗族”的“宗族”即李白“族叔”李陽冰所編録的《草堂集》。

  樂史在李陽冰所編録李白《草堂集》十卷的基礎上,又“别收歌詩十卷,與《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爲二十卷,號曰《李翰林集》。今於三館中得李白賦、序、表、贊、書、頌等,亦排爲十卷,號曰《李翰林别集》”( 樂史《李翰林别集序》)。因此,樂史所編纂的《李翰林集》三十卷,是由《李翰林集》歌詩二十卷(共有詩七百七十六首)和《李翰林别集》十卷(共賦文等六十五篇)的合集。歌詩部分的二十卷《李翰林集》,今已不存,其賦文部分的《李翰林别集》本,至明代仍有重刊本流傳 《李翰林别集》十卷,有明正德吴郡袁翼刊本,後有跋,稱重刻淳熙本,前有樂史序。明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陸元大刻本稱《李翰林集》,實際上就是此《李翰林别集》本。。

  今傳最早的李白詩文集,是由宋敏求在樂史本的基礎上增訂的。宋敏求是宋代的大藏書家,他在《李太白文集後序》中説:“治平元年(一○六四)得王文獻公溥家藏白詩集上中二帙,凡廣一百四篇,惜遺其下帙。熙寧元年(一○六八)得唐魏萬(即魏顥)所纂白詩集二卷,凡廣四十四篇。因裒《唐類詩》諸編,洎刻石所傳,别集所載者,又得七十七篇,無慮千篇,沿舊目而厘整其彙次,使各相從,以别集附於後,凡賦、表、書、序、碑、頌、記、銘、贊文六十五篇,合爲三十卷。”其詩篇數目相加,共爲一千零一篇。宋敏求將這些詩篇加以整理分類,再加上《别集》文六十五篇,排爲三十卷。

  曾鞏此後在宋敏求分類的基礎上,又對詩歌作品時間的先後進行考訂,每類按先後順序進行排列。他在《李太白文集後序》中説:“《李白集》三十卷,舊歌詩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五篇者,知制誥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次道既以類廣白詩,自爲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後。余得其書,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

  這個經過曾鞏考次整理的本子,到了蘇州太守晏處善手裏,交給毛漸去校正刊刻。毛漸跋云:“臨川晏公(知止)字處善,守蘇州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詩以授於漸曰:‘白之詩歷世浸久,所傳之集,率多訛缺。予得此本,最爲完善,將欲鏤板,以廣其傳。’漸切(竊)謂李詩爲人所尚,以宋公編類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詳,世雖甚好,不可得而悉見,今晏公又能鏤板以傳,使李詩復顯於世,實三公相與成始而成終也。元豐三年(一○八○)夏四月信安毛漸校正謹題。”(毛漸《李太白文集》題跋)這個刻本,世稱蘇本,也叫晏處善本,今傳最早的《李太白文集》就是屬於這個系統的。

  有人認爲當今所傳的宋刻本《李太白文集》就是北宋元豐三年晏處善在平江府(即今蘇州市)所刻的本子,但據現存的《李太白文集》來看,其中的“構”字有時缺筆,證明此本是在避南宋高宗趙構之諱。因此説明,此本非北宋的晏處善本。元豐三年(一○八○)距宋高宗即位時(一一二七)尚有四十七年,這個晚出的宋蜀本,當是晏處善本的覆刻本或重刻本。晏處善本現已不傳,僅宋蜀本傳了下來。

  宋蜀本有什麽特點和優長呢?

  其一,它是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李白詩文集的刻本,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在流傳過程中出現的异文。宋蜀本在詩中夾注的“一作”很多,可以看到編者對宋以前的不同版本或抄本的字句作了核對,把編者認爲比較好的字句列入正文,“一作”作爲參考。後來元代的蕭士贇本,把這些“一作”删去了很多,清代的王琦本也删去了一些。使李白詩在流傳中的很多异文都看不到了。

  其二,它是經過趙敏求所分類和曾鞏所整理考次過的的本子。趙敏求通過對樂史本的擴編,并進行分類,將李白的詩歌分爲二十一類,而曾鞏則在每一類中(古風五十九首、樂府詩除外)大致按詩歌寫作先後排列,并在詩題之下注明詩人行踪所在。這類題下小注,并不是唐人加上去的,而是曾鞏考次時加上去的。每題之中,作於一地者,僅於第一首下注明詩人游踪所在,下面不再重出。詹鍈先生考證得出,如果把從“歌吟”到“哀傷”各類詩篇題下注通體排起來,可以看出曾鞏所排的李白一生游踪:

蜀中襄漢(襄陽、楚漢)淮南會稽安陸(安州)魯中吴中(吴越)長安去長安後北游燕魏(燕趙)太原陜西(陜右)洛陽河南梁宋再至魯中齊魯(齊州)再至淮南(淮泗)再入吴中金陵秋浦廬江(舒州)江東尋陽永王軍中宿松尋陽流夜郎上峽、峽路、巫峽荆州江夏、岳陽尋陽(廬山)宣城歷陽復至金陵當塗

  這是根據曾鞏在《李太白文集後序》中所説的綫索勾勒出來的,雖然曾鞏對李白行踪先後的考次未必完全正確,各類中考訂的詩篇先後也較粗疏,但總是有了一個很明確的輪廓,爲後人對李白詩文的編排,提供了最早的依據,是非常可貴的。宋人薛仲邕的《李白年譜》,就是按照這個綫索編成的。

  其三,它是宋以後李白集版本的祖本。如元人蕭士贇的《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李白的六十五篇文集没有收入。《分類補注李太白詩》是在宋人楊齊賢注的基礎上,蕭士贇補注而成的。所用的版本,主要是沿襲宋蜀本,分類的類目全從宋蜀本,它將古賦八首從宋蜀本的卷二十五移至卷一。它不大重視宋蜀本中的“一作”字句异文,做了大量的删削,而且對曾鞏在每類中所作的考次文字,也做了許多删除。此外,還將他認爲是僞作和有嫌疑的作品,移至卷末。此本還收入了李白的《菩薩蠻》和《憶秦娥》詞二首。但它却比宋蜀本少收九首詩。這説明他也參考過宋咸淳本,但其版本基礎還是宋蜀本。蕭士贇本在明朝還有不同的覆刻本、重刊本和校刊本。清代王琦的《李太白文集輯注》三十六卷,其版本中詩的部分是沿襲蕭士贇本的。他參考過繆曰芑的影宋本《李太白文集》。所以説王琦本在版本上也主要是源於宋蜀本的。

  清代的繆曰芑影刻宋本,是國圖本的重要内容,這裏也需要説明一下。

  清代康熙年間的繆曰芑影刻《李太白文集》(原名《李翰林集》,總目之前則稱《李太白全集》)保留了宋蜀刻本的原樣,并做了校勘訂正,是一部李白詩文集的善本。繆曰芑在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秋從昆山徐乾學“傳是樓”得到宋蜀本,“重加校正,梓之家塾”(繆曰芑《影宋刻本序》)。此本行款字體以及避諱缺筆等是全照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影刻的。唯書名改作《李翰林集》,而總目前又稱“李太白全集”。它雖然“楮墨精妙,嘗以爲亂真”(黄丕烈《百宋一廛書録》),但對宋蜀本的誤字和模糊不清的字句,皆有所糾正或補正。日人花房英樹《李白詩歌索引》前有《繆本宋本對照表》,把繆氏補正缺失的地方都羅列出來,計有二百四十三條,絶大多數都是對的 參考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第四五四五—四五四六頁,百花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衹有個别校改致誤者。所以繆本是一本影刻精良而又有所校勘的善本。國圖本中卷十五至二十四的缺本,由繆本的卷十五至二十四,作爲補配本,是有眼光的,也是適宜的。

  這裏還須提及的是南宋咸淳己巳年(一二六九)左右所刊刻的《李翰林集》三十卷本。李白詩文集有兩個系統,一個是趙敏求增訂分類、曾鞏行踪考次的《李太白文集》系統,一個是咸淳本《李翰林集》系統。咸淳本前二十卷爲詩,後十卷爲文。這是沿襲樂史本的系統,是將樂史的《李翰林集》詩二十卷與《李翰林别集》文十卷合刻爲三十卷。而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則是序、墓誌、碑碣爲一卷,詩爲二十三卷,文爲六卷。在詩的部分,它吸收了趙敏求所擴收的絶大部分詩歌,但詩的數目比宋蜀本少了十首,却多出了《菩薩蠻》《憶秦娥》兩首詞。宋蜀本詩分類爲二十一類,而咸本的詩分類爲十四類。宋蜀本中曾鞏在每類中所考次詩人和詩作時間、地點的詩題下小注,在咸淳本中基本上都不存,在詩的排序上無有規律可尋。可見這個咸淳本與宋蜀本,不是一個系統。但也不是與宋蜀本完全無關。很顯然它是參考過宋蜀本,并受到宋蜀本一定影響的。但宋蜀本的優點,它基本上没有很好地繼承。宋刻的咸淳本《李翰林集》今已不存,現在所能見到的“咸淳本”,是明代正德八年(一五一三)鮑松的影刻本和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吴隱西泠印社的影宋咸淳刻本,及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的劉世珩玉海堂影宋咸淳刻本。宋蜀本、咸淳本兩個版本系統雖然各有所長,但以宋蜀本爲優。

  今影印出版國家圖書館館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意義重大。它是國内現存唯一的最早李白詩文集的宋刻本,給我們研究李白詩文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版本。國圖本雖非完帙,但也有它的優越之處;日静嘉堂本雖是完帙,也有它的不足,如在静嘉堂本一些字詞不清和缺字的地方,通過對這兩個印本的仔細勘對,可以看出,國圖本在宋刻的部分,凡字迹模糊、缺字或字殘的地方,都有填補、貼補及描修的痕迹,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對宋刻本部分加以補修或糾正。國圖本所配補的繆本,又是經過精心校勘的善本,也對國圖本在糾繆補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部李白宋刻本缺卷的損失。



葛景春

二○一八年六月於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