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凡例
一、本书旨在系统地搜集、整理和选编民国时期国内有关灾害研究的学术性论文,以展现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民国知识群体对各类灾害的认知与思考。所选论文以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为主,亦包括部分国内学者翻译的外国学者论着。以灾情描述为主的文章一般不予收录。
二、本书对所选文献予以分类编排,主要依据是论文内容而非当代灾害学研究的学科分类。全书共分为九大类,包括“总论”“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火灾”“工业灾害”“生物灾害”“疫病与公共卫生”“环境变迁与资源保护”“灾害史”等;其中论文量较多者,大类之下再依灾种、主题或区域、流域等细分小类。如“水灾”之下分列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水灾等。
三、学界对于“人口过剩”是否属于灾害尚有争议,但在民国时期,人们通常依据英国着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理论,将人口压力、人口问题或人口过剩现象视为中国社会的痼疾,乃至灾害本身,反映出人口与资源关系的失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从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出发,本书在“环境变迁与资源保护”之下特列“人口过剩”,作为灾害之一种。
四、本书收录论文以国内期刊所载为主,兼及少量报纸,如《陕灾周报》《农商公报》等,共涉及民国时期近六百种有关水利、火灾、气象、地理、农业、医药等领域的专业期刊。外文报刊暂未涉及。
五、对连载多期的论文,本书未做合并处理,而是以发表卷期为序排列,以保持原貌。这当中有部分论文,因为现存期刊本身的缺期问题,并不完整,只能希望将来可以搜集到期刊所缺期次,之后再将之补充完整。
六、所选论文作者姓名,原则上均照原文收录,对异名等情况不予另注。如《粮荒之状况及其补救》一文的作者“冯柳塘”,其通行表述应是“冯柳堂”。外国学者姓名亦保持原状,因此可能出现有外文原名而未注明中文音译名,或同一位学者出现多个音译名的情况。如《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一文的原作者Ellsworth Huntington,今多音译为“亨廷顿”;《弯曲河道挟沙之大模型试验》一文的原作者“恩格尔斯”、《制驭黄河论》的原作者“恩格司”以及沈怡《与恩格思教授论治河书》中提到的“恩格思”,均为德国水利学家Hubert Engels。所选刊名,亦悉照原文收录,专号名亦予以保留,如《四川林学会会刊·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刊》。对同名期刊或同一期刊出版地改换等情况,则通过注明出版地的方式以示区分,如《中华医学杂志(上海)》《中华医学杂志(重庆)》《农林汇刊(南京)》《卫生(上海)》等。
七、本书对所选论文一律依原貌影印,因此对论文前后出现的其他文章片段,亦或文中插入的广告、告示等内容,一般不予删除。由此造成的阅读不便,请读者予以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