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重修四川通志稿外一种(全六十二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宋育仁 总纂修 定价 37000.00
责任编辑 苗文叶 ISBN 978-7-5013-5625-6
出版时间 2015-07-16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5-07-16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民国文献资料丛编
所属分类 方志地理
中图分类 K297.1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重修四川通志稿》,由清末民初川省颇具声望的学者宋育仁担任总纂,初稿成于1931年,宋氏于是年病逝。是稿虽已具雏形,但因其病逝而未定稿,仅以稿本传之于世。1969年,由四川省图书馆收藏此书稿,其内容包括建置、舆地、官政、食货、礼俗、学校、艺文、人物、民职诸门,计170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编纂所采集的资料除采自旧志外,多取政府文件、报告、统计资料及时人著述等,资料来源广泛。另,其体例严整,资料取裁、谋篇布局、考释详略诸方面均胜于旧志。此外,是稿由宋育仁亲任成稿的审定,其中宋氏之修改、批校,俯拾即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性。《重修四川通志稿》作为四川文献编纂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对于四川省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史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録






第一册
重修四川通志例言一
重修四川通志目録一〇五
重修四川通志稿後案二六一

第二册
建置志一
建置郡縣沿革表一一
建置志二
建置郡縣沿革表二二三五
建置志三
建置郡縣沿革表三四三七
建置志四
建置郡縣沿革表四五九九

第三册
建置志五
建置郡縣沿革表五一
建置志六
秦改郡縣置官吏源流一五一
建置職官沿革表一一五七

建置志七
建置職官沿革表二二九一

建置志八
建置職官沿革表三三六九

建置志九
建置職官沿革表四四九三

建置志十
建置職官沿革表五五九七






第四册


建置志十
民國初期職官資料一


第五册
建置志十

民國初期職官資料一






第六册
輿地志一至六(存華陽縣圖)
華陽縣圖一
輿地志七
歷代疆域沿革圖三
輿地志八(缺)

輿地志九
疆域分併沿革考上三七

輿地志十
疆域分併沿革考下一六三

輿地志十一
疆域沿革表三〇一
輿地志十二至十七(缺)
輿地志十八
圖經一三八一
圖經二四八一
圖經三五九一


第七册
輿地志十八
圖經四三
圖經五一〇九
圖經六二一七
圖經七三二七
圖經八四三七
圖經九五四七


第八册
輿地志
水道一
山脈(一)一〇三
山脈(二)一八九
山脈(三)二三一
成都縣諸山二九五
邛崍縣諸山三二九
巴縣諸山三五七
奉節縣諸山三九五
樂山縣諸山四三七
西昌縣諸山四七五
南充縣諸山五四三
閬中縣諸山五八三
平武縣諸山六一七


第九册
官政志一
古代官制分州立監原起三
歷代官政沿革考一〇
建置職官沿革源流分併表四一
官政志二
地政吏治因革篇一六一
官治地政表二〇五
官政志三
賦法建設沿革源流考二三一
官政志四
鹽法建設沿革源流考二五三
茶法建設沿革源流考三〇一

官政志五至六
歷朝軍制三一九
官政志七
鄉軍五五三
官政志八
平定教匪四川兵事紀略五七三
平定粵匪四川兵事六二五
官政志九
歷代辟舉考試規則沿革表六五一
鄉試考試世表六九七
學政提學世表六九九
官政志十
舉貢進士額七〇一
府縣學額七〇三
教職設官兼奉祀七〇六
武举七一三


第十册
食貨志一
原起三
田土畝石户率口實源流略一七
食貨志二
田土畝石主佃分租納税概略一二三
食貨志三至四
田賦户役源流略二七七
水利渠堰陂塘分域紀略三九五



第十一册

食貨志五至六
地産土宜志略三

食貨志七上
土産物價通率概略一五三
土産物價通率城市鄉市對照表一六一
四川歷代榷税源流考一八一
四川榷税土物世表一八七
食貨志七下
銀錢幣票交換統計考並表三七五
錢幣價格盈縮年綱概略並表四〇五
商場匯兑銀行錢市時價概略並表四三九
物價幣格和較久近生計程度概略並表四五三


第十二册
禮俗志一
會典録祀典壇廟源流上三
禮俗志二
會典録祀典壇廟源流下二七
禮俗志三
文廟崇祀從祀本末紀正篇九七
禮俗志四
文廟崇祀從祀本末紀副篇一四七
禮俗志五
歷代敕建祠廟紀略上一六五
禮俗志六
歷代敕建祠廟紀略下一八五
禮俗志七
歷代民建祠廟紀略二二五
禮俗志八
歷代宗教興替記四七七


第十三册
禮俗志九
富順宋氏考訂四禮三
禮俗志十
家祠社會通俗志略一二五
風土紀餘一四五
禮俗志彙考
祠廟志長編一七九


第十四册
禮俗志彙考
祠廟志長編一


第十五册
禮俗志彙考
祠廟志長編一



第十六册
禮俗志彙考
祠廟志長編一



第十七册
學校志一
中學三
全蜀登科記三三
學校志二
科目進舉表一四五

學校志三
科目進舉表二二六一



第十八册
學校志四
科目進舉表三一

學校志五
科目進舉表四二〇一



第十九册
學校志六
科目進舉表五一

學校志七
科目進舉表六一五七

學校志八
科目進舉表七三一九

學校志九
科目進舉表八四八一




第二十册
學校志十
科目進舉表九一

學校志十一
科目進舉表十一三五

學校志十二
五貢表一三九一


第二十一册
學校志十二
五貢表二三
五貢表三一八五
五貢表四二九九
五貢表五四二七
學校志十三
經學篇古今人表五七七
文學篇古今人表五九一
理學篇人譜學案六〇九
博學篇人譜六二三
學社篇六三五

第二十二册
人物志
人物志諟訂釋例一
人物志目録五
賢良傳目録四一
賢良專傳三二一

第二十三册
人物志
賢良專傳三

第二十四册
人物志
賢良專傳一

第二十五册
人物志
賢良專傳一



第二十六册
人物志
賢良專傳一



第二十七册
人物志
賢良專傳一



第二十八册
人物志
賢良專傳一
賢良專傳與賢良彙傳二七一

第二十九册
人物志
賢良彙傳一

第三十册
人物志
賢良彙傳一
賢良類傳與賢良彙傳三二七
賢良題名三七九

第三十一册
人物志
賢良題名一
文學傳目録五二一
文學專傳五五一

第三十二册
人物志
文學專傳一

第三十三册
人物志
文學彙傳一
文學題名九三
孝義傳目録二一三
忠義傳史料二三三
孝義專傳與孝義彙傳漢至元四六三


第三十四册
人物志
孝義專傳與孝義彙傳漢至清三


第三十五册
人物志
孝義彙傳一


第三十六册
人物志
孝義彙傳一



第三十七册
人物志
隱逸傳三
方術傳七五
各類人物稿合輯三九三

第三十八册
人物志
各類人物稿合輯一


第三十九册
人物志
各類人物稿合輯一

各地人物稿三二三

第四十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一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二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三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四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五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六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七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八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四十九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一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二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三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四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五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六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七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第五十八册
人物志
各地人物稿一

民職志
中國紅十字會四川臨時婦孺救濟會三〇一
中國紅十字會成都華陽分會三六七
四川教育總會沿革各案四四七
四川商務局淮行車務公司節略五四九


第五十九册
四川省方志簡編 陶元甘主撰 稿本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一
四川省方志簡編序三
敘例九
目録一七
沿革表二三
總論二五

分論二四七



第六十册
四川省方志簡編 陶元甘主撰 稿本
分論一



第六十一册
四川省方志簡編 陶元甘主撰 稿本
分論一



第六十二册
四川省方志簡編 陶元甘主撰 稿本
分論一
 
前言[ 滚动 - 展开 ]  
 
整理凡例
《重修四川通志》由民國時期重修四川通志局編纂,原稿輾轉於修志單位和四川省圖書館逾八十載未曾問世,現入選“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由民國時期文獻保護中心資助立項,加以整理出版。《重修四川通志》由一人主持,多人參與纂修,故先擬定修志例言和目録,後由各人分頭搜集資料編寫。所定綱目框架之下,編寫進度不一,目前所存志稿應爲編纂未竟稿,分爲三種形式:已完成初稿部分,已成初稿尚需增補材料部分及初稿未成,尚爲資料長編階段部分。此次整理,遵循以下原則:
一、《重修四川通志稿》的整理,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保持志稿原貌,即對原稿的內容不增、不减、不棄,不做隨意改動。
二、整理順序,按照原稿的分門設目編排。脱亂無序者按照編纂者的旨意加以排列;編纂者原意無跡可尋者,則按資料的內容編入相應門類下。
三、“民國初期職官資料”,按照內容的分類,將其置於“建置志”下“建置職官沿革表”之末,具體條目則依手稿目録加以編排。
四、因原稿遺失部分無從增補,故僅在目録中體現,如: 輿地志一至六、輿地志八、藝文志等。
五、人物志幾乎佔全書一半的篇幅,但原稿基本上還是一個資料長編,需明確整理標準,具體整理原則如下:
(一)人物志的整理以原稿提綱爲依據,總體上按類編排,依次爲賢良、文學、孝義、隱逸及方術。無法歸類的人物資料,編爲“各類人物稿合輯”,按時代先後順序,列於各類之後。按區域整理的人物資料,編爲“各地人物稿”,列於人物志的最後。
(二)人物志各類下依賢良專傳、賢良專傳與賢良彙傳、賢良彙傳、賢良題名,文學專傳、文學彙傳、文學題名,孝義專傳與孝義彙傳、孝義彙傳,隱逸傳,方術傳的順序排序。各條目之下先列本州人士,後列仕蜀人士。本州人士和仕蜀人士分别按照先綜合各朝人物資料,後各代人物資料的順序編排。
(三)因各縣人物志的編纂未能完整成形,現存資料包括:從各類資料中輯録的人物史料、人物資料長編稿、各地的人物採訪稿及一地完整的人物志彙考。本書將這些資料全部收入,編爲“各地人物稿”,其編次遵循本書“建置郡縣沿革表”的順序,依四川省統部、西川道、東川道、嘉陵道、上南道(建昌道)、下南道(永寧道)排序。原同册的採訪稿及人物史料收不同州縣,依首個出現的州縣爲依據排序。同一州縣的人物稿依人物史料、採訪稿、人物資料長編稿及人物志彙考的順序排列。
(四)“隱逸”及“方術”類下,不設“彙傳”和“題名”目,因原稿涉及此類的材料,分别抄録於“各類人物稿合輯”和“各地人物稿”中,不再将其析出。
六、此次整理,僅限於上述對原稿的認定審核,並在此基礎上提綱挈領,條分縷析,排序分册,編纂目録,影印出版,不再另做增補删削、校點、注释等工作。
七、爲便於讀者使用,整理人員依人名及地名條目,另編録索引。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