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民国时期大学校刊汇编(全一〇〇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李强 定价 80000.00
责任编辑 王亚宏 ISBN 978-7-5013-7326-0
出版时间 2021-10-29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1-10-29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无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民国文献资料丛编
所属分类 文献资料丛编
中图分类 G219.296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大学校刊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有公文、布告、会议录、文牍摘要、校闻(学校新闻)、论著、文艺等栏目,记录了高校建设、迁移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活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大学校史编纂的重要档案。本书系统收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朝阳大学、华北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岭南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华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六十余所高校的校刊近百种,为首次对民国时期大学校刊进行集中整理。
 
目录[ 滚动 - 展开 ]  
 
代码 校刊名 学校名
1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 国立清华大学
2 国立北京大学周刊 国立北京大学
3 燕京大学校刊/燕大双周刊 燕京大学
4 辅大校刊 辅仁大学
5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周刊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6 朝大校刊 朝阳大学
7 中法大学半月刊 中法大学
8 国立北平大学校刊 国立北平大学
9 华北大学旬刊 私立华北大学
10 华大校刊/华大周刊 北平华北大学
11 中大周刊 北平中国大学
12 北洋周报/北洋校刊 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洋大学
13 南洋 南洋公学
14 交通大学日刊/交大三日刊 上海交通大学
15 国立同济大学旬刊/同济校刊 国立同济大学
16 大夏校刊 大夏大学
17 暨南校刊/国立暨南大学校刊 国立暨南大学
18 国大周刊 上海国民大学
19 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 国立上海商学院
20 国立中央大学日刊/国立中央大学校刊 国立中央大学
21 金陵大学校刊 金陵大学
22 金陵女子大学校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 金陵女子大学
23 国立政治大学校刊 国立政治大学
24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校报/国立中山大学校刊/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国立中山大学
25 广州大学校刊 广州大学
26 民大校刊/国民大学校刊 广东国民大学
27 珠海大学校刊 珠海大学
28 私立岭南大学校报/周刊/南大季报 私立岭南大学
29 勷大旬刊 广东省立勷勤大学
30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校刊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31 华南学院校刊 私立华南学院
32 厦大校刊/厦门大学布告 厦门大学
33 协大校刊 福建协合大学
34 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国立浙江大学日刊 国立浙江大学
35 之江校刊/之大通讯 之江文理学院/之江大学
36 交大唐院周刊 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37 唐院季刊 国立唐山工学院
38 东北大学校刊/东大校刊 东北大学
39 冯庸大学校刊 冯庸大学
40 东北交通大学校刊 东北交通大学
41 东北中正大学校刊 东北中正大学
42 齐鲁大学校刊/齐大旬刊 齐鲁大学
43 国立山东大学校刊 国立山东大学
44 山西大学校刊 山西大学
45 河南大学校刊 河南大学
46 国立武汉大学周刊 国立武汉大学
47 中华周刊 武昌中华大学
48 华中通讯 私立武昌华中大学
49 湖北省立农学院通讯 湖北省立农学院
50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院刊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
51 湖南大学周报 湖南大学
52 国立中正大学校刊/正大校刊 国立中正大学
53 安徽大学周刊/安徽大学校刊 安徽大学
54 四川省立重庆大学校刊/重大校刊/重庆大学校刊 四川省立重庆大学/国立重庆大学
55 国立四川大学校刊 国立四川大学
56 华大校刊/华大/华西协合大学校刊 华西协合大学
57 (国立)成都大学校报 国立成都大学
58 国立贵阳医学院院刊 国立贵阳医学院
59 国立广西大学校刊/国立广西大学校讯 国立广西大学
60 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
61 国立西北大学校刊 国立西北大学
 
前言[ 滚动 - 展开 ]  
 
什么是校刊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有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即大学所办的刊物都为校刊,既包括校方所办公报型刊物,也包括学术刊物、校友通讯,以及各院系、社团所创办的院系刊物、同人杂志、文艺期刊等。所谓狭义,即专指由校方主办,主要登载校闻、布告等各类校务文件的刊物,一般为日刊、周刊或旬刊。
关于民国时期的校刊,蔡元培先生《华北大学校刊发刊词》(《华大校刊》第一期)曾有过总结:

现今我国中等以上之学校殆无不有校刊,其为研究学术发表思想者,大抵为年刊,或季刊,或月刊,以学理奥赜,非历时稍久,不能有新著作也。其为揭载本校布告、记录本校事实者,大抵用日刊,以其亟于公布也。在人数较少、事务较简之校,则往往合上述之两作用而为周刊、旬刊或不定期刊。我华北大学建设以来,已历半年,内之图教职员间、学生间交换意见,外之图学生家属、其他学校及其他社会,能了解本校真相,有一种机关报之必要,先取其简而易行者试之,乃有旬刊。他日同志益增,材料益富,则将择其关乎学术思想之作而汇为月刊;校闻渐繁则亦将别其记录之一部而扩为日刊,随吾校之发展而校刊亦以进步,以兹刊为嚆矢焉。

蔡元培先生在《发刊词》中秉承的是广义的校刊概念,并将其按照出版的周期、内容进行了分类:年刊、季刊、月刊主要发表的是学术文章,日刊主要登载学校布告、记载学校事实,周刊、旬刊或不定期刊则兼而有之。

校刊的出版周期和内容
蔡元培先生的论述,实为概而言之,大学校刊的出版周期和出版内容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就出版周期而言,即便作为狭义校刊代表的日刊,内容也并不完全仅是布告和记录,还往往有演讲、论著等栏目。著名的《北京大学日刊》,初期曾声明不登载政治、宗教类稿件,但此后逐渐由公报型向学术类拓展,增设了“文艺”“杂录”等专栏,在五四运动时发挥了宣传新思想的重要作用。
而有相当一部分周刊或旬刊都是公报型,如著名的《燕京大学校刊》即为周刊,类似的还有《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周刊》《北洋周报》《国立同济大学旬刊》《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等,登载学术文章都较少。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因为广义的校刊数量太大,本文主要指狭义校刊),主要登载法令、公文、布告、通讯等校务消息,但在内容和栏目设置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燕京大学校刊简章》即规定“本刊专纪事实,内容分法令、公文、布告、要闻、通讯、讲演录六栏,不着论说批评,不载个人私事”,与其他公报型校刊较为类似,然而该刊“演讲录”栏目登载演讲内容较多,特点比较鲜明。而《西安临大校刊》在第一期《发刊辞》中则明确将“学术言论思想”作为校刊发布的重要内容。《国民大学校刊》也登载有一定数量的论著,该刊第二期刊载了《社会改造基本问题的商榷:下》,并帮助“本文上篇曾在本校《民风半月刊》第三期刊出,现该刊暂停出版,特将下篇移载于此”。《同济旬刊》则一直希望多登载学术文章,该刊第九十四期《本刊启事》即明确表示:
在本刊最初出版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希望本刊只登载公报式的一类枯涩消息,诚如校长所云:冀充实其内容,成为学术论著及思想研讨的中心,为吾国学术界放一异彩。……饬将本刊范围扩大,增设“校友”“论著”“文艺”等栏。

校刊的编辑和出版
民国时期大学校刊的出版,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其中的日刊,更是大学历史和实力的代表,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孙科即指出:“欲知一学校员生之精神活动为何若,盖可于其所出刊物而觇之。一学校而有日刊发行,则其学校必有相当之历史与进展,又显而易见者矣。”(《交通大学日刊》创刊号《发刊词》)
而校刊在培养校风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有了日刊,每天把各种事情详细登记,虽然不必说着校风,而校风却在事实中间自然流露,到底我们是否走着一条对的道路,更容易观察明白。日刊好比一面明镜,教职员可以借鉴,同学可以借鉴,就是毕业同学也可以借鉴。”(程孝刚:《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日刊》,《交通大学日刊》创刊号)
校刊的编辑者和出版者,一般是本校的教务部门和出版部门,体现的是校方意志,相较而言,由学生会编纂的校刊较为少见。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主办者的变更窥见其中端倪。在《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创刊前,清华学生会主办的《清华周刊》已发行多年,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八日“校评议会议决:拟出清华校刊,专刊登学校所公布及各机关之正式新闻,将《清华周刊》改为领受津贴之学生刊物”。即便如此,《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创刊时仍由《清华周刊》编辑部编辑,然而同年十月七日在校评议会上,训育委员会主席梅贻琦报告:“本年周刊(即《清华周刊》)所编辑之清华校刊,已出数期,言论多偏激失当,且与原定专载新闻不登言论之办法不合。讨论结果:校刊应由学校编辑主持,不应属之学生,学生只能为访事报告新闻(周刊可完全由学生编撰),以后当按此途进行,以求改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华校方对校刊的定义是“专载新闻不登言论”,秉承的是狭义的校刊概念,且明确“由学校编辑主持,不应属之学生”。
大学校刊的材料主要来自各教务机关、院系,也包括学生投稿,出版后以赠送本校教职员、学生及校友或相关机构为主。《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学生宿舍每屋按期分送一份”。《燕京大学校刊简章》也规定“本刊为非卖品,凡本校各机关、本校教职员学生,本校国内外毕业生及其他有关系之个人或团体一律赠阅”。在赠送之外,校刊也可对外销售,但是数量有限。《暨南校刊》第十七期《校刊销数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外销的具体数据:
本校校刊,初在《中国晚报》,特辟专栏,作为附刊,至第七期,因本校已正式上课,校刊内容扩大,乃仍由本校自行出版,然每期仅印四百份,均以赠送本校及粤苏分校教职员,并海内外各机关。后因同学纷纷要求定阅,为应同学之需求起见乃自第八期起,加印一百份,托由本校号房及南新社代售,兹将第八期至第十五期各期销数,报告如下(五月廿日止):
期数 销出册数
八 九九
九 五八
十 六〇
十一 四六
十二 四四
十三 二七
十四 二五
十五 二九
总计三八八每份铜元五枚(九折计)
该刊第八至十五期,总计八期,共销售三百八十八份,平均每期不足五十份,后三期不足三十份。可见当时的大部分校刊主要以赠阅为主,对外销售极为有限。

校刊的价值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一般都有“布告”“会议录”“通讯”等栏目,全面反映了大学的各种行政命令和动态信息,涵盖了教学实施、课程设置、同学录、毕业纪念、图书馆业务、校园体育、学生社团、薪资休假制度等全方面的信息,因此是研究大学校史的重要资料。
在《国立北平大学校刊》“招考新生专号”中,详细记载了本年度招生简章、考场规则、监试委员及监场员姓名单、初复试各科目试题、各院系科录取新生名单、录取新生占考生之百分比、录取新生籍贯统计、录取新生学历及毕业年度、录取新生家庭职业状况、录取新生考选状况表等,为研究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及大学生的学历、家庭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统计数据。
在部分校刊中,还有对本校历史的直接描述,如在《朝大校刊》二十三年度第三十五期(欢送毕业同学特刊号)上,有王郁骢演讲之《校史志略》,为研究朝阳大学这所私立法科大学的校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辅仁大学的现在和将来——刘教务长的谈话》(《辅大校刊》第八号)、《创立华北大学之旨趣》(《华大大学旬刊》第一期,该校理事陈庆麒著),也是研究这两所私立院校的重要史料。《暨南校刊》第十七期《本校收复记:学府精华,摧毁殆尽;日军退出,国旗高扬;谨慎门禁,加紧整理》则记录了暨南大学在一·二八抗战后复校的特殊经历。
有些创办时间较短或后来被拆并的院校,其校史资料也有赖于校刊得到保存。如抗战初期创办的西安临时大学,一九三七年九月由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北平研究院和国立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等迁往西安的平津院校组成,次年又迁往汉中,改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一九三八年七月,又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五所独立的国立大学。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前后存在的时间不超过一年,辗转多地坚持办学,这一时期的《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为研究该校的校史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大学校刊还为我们研究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国立中山大学日报》第二四〇四号登载有《社会学系昨会商推行导师制——傅、朱、言三教授分任各组导师》,记载了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傅尚霖、朱亦松、言心哲三位教授与一年级同学举行谈话会,就导师制与学生们交换意见,并进行分组的具体情况,对研究导师制的推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则记载了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期进行校务改革的具体情况,包括“校长就职”时要求清华廉洁化、学术化,不当有派别之分,兼聘外国学者,努力实现平民化、纪律化;定期在《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上公布每月收支对照表;每星期一至六上午接待学生等。其中第一期的《校长布告》,为催缴学费,用语直白恳切,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
现已决定旧生于十月八九两日选课注册,凡本学期学费务须于注册以前全数缴纳,不然不得注册上课。大学学生应按照规定缴纳学费,系当然义务,当此全国小学尚非义务教育之时,大学何从谈到?况事关全国,本校断难作为例外。至于贫困学生,本校长同情弥切,自有根本救经之方,将来大规模之奖学金额,即拟以学费款项出之,其所享将远过于免费。故此时亦万不能以筹措艰难借口,致挠根本计划。望诸生一体按期缴纳,毋稍推延务,须扫除以前讨价还钱之恶习,方足以树立国立清华大学之新声,实厚望焉。
校长罗家伦 十七年十月四日
大学校刊登载有大量的演讲录、论著,是我们研究民国学术史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史料。《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周刊》发表有《京兆中等教育之现状及改进意见》(张峥漪、陈璧如)等教育学论文,《北洋校刊》发表有陈荩民的《五四运动的回顾与前瞻》,都是较为重要的论文。《燕京大学校刊》中的“演讲录”栏目,有罗志熙的《我们对于中国现代史应有的认识》(第三期),将中国“现代史”(即一八四〇年后的近代史)分为对抗时期、屈伏时期、乞怜时期、革新时期。该刊登载的其他演讲还包括《中美关系》(恪尔温博士,第五期)、《中国农村经济》(戴乐仁,第六期)、《中西美术之异同》(温德,第七期)、《怎么研究中国近代史》(罗志熙,第九期)、《中国近代地学的工作》(翁咏霓,第十一期)、《国内的公共卫生》(黄子方,第十二期)、《中国歌谣之起源与发展》(朱佩弦,第十三期)、《中国速记术的发明》(刘学濬,第十四期)、《现代中国文艺界》(徐志摩,第十七期)、《西北调查历险记》(徐旭生,第二十二期)、《国学研究之我见》(沈兼士,第二十五期)、《中国画术杂谈》(胡佩衡,第二卷第二十二期)等。《国立中央大学日刊》则登载有《唐人小说内容的分析及其整理方法——汪辟疆先生在中国文学系同学会讲演》(第一六六三号)、《汉代南北两派文学——朱遏先生在中国文学系同学会讲演》(第一六七六号)等讲演。这些讲演有些曾有单文发表,有些则较少为后人所知,因此是梳理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素材。
大学校刊还为名人著述的辑佚工作提供了线索。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鲁迅先生到上海暨南大学进行了演讲,此事载于《鲁迅日记》,但讲题、内容淹没了半个世纪之久,后被研究者在《暨南校刊》中查到。《暨南校刊》第二十八至三十二期合刊(一九三〇年一月十八日)上发表有“周鲁迅先生演讲,郭博如策(笔)记”的《离骚与反离骚》,虽然该文记录有错漏之处,但仍保留了重要的信息,后被收入《鲁迅佚文集》。
除此之外,大学校刊还保存有学术机构、文学社团活动的资料。《暨南校刊》登载有南洋研究委员会常委会议的会议记录,是研究该团体的重要史料。《交大三日刊》则有《文艺》副刊,由该校白沙社主办,发表有《我们的艺术主张》(紫茵)等,是研究民国时期校园文学的珍贵素材。
近年来,利用校刊研究大学校史、民国高等教育史、学术史的论文日渐增多,而民国时期大学校刊的系统整理则尚未开展。有鉴于此,我们以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为基础,并从其他图书馆进行补配,系统收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朝阳大学、华北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岭南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华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六十余所高校的校刊近百种,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项目从启动到完成出版,共历时数年,然而因丛书规模的限制,部分新搜集到的校刊此次未能整理出版;因底本搜集较为困难,部分校刊存在缺期问题。对于上述缺憾,我们将在《续编》中进行弥补,希望能够将相关文献合成完璧。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并被列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在此郑重表示感谢。
李强
二〇二一年十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