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汇编(全三十四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周荣 定价 20000.00
责任编辑 靳志雄 ISBN 978-7-5013-6355-1
出版时间 2018-04-06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8-04-06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民国文献资料丛编
所属分类 文献资料丛编
中图分类 Z426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收录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近百种,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各个门类,也收录部分自然科学方面的讲义,如水利科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等。这些讲义现藏于武汉大学图书馆,按类编排,主要作者有谭戒甫、范寿康、周鲠生、刘秉麟、游国恩、黄侃、钱南扬、 方壮猷等,编者为这些讲义作者撰写了生平介绍,这批珍贵的讲义文献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滚动 - 展开 ]  
 
总目录
第一册
诸子专书研究 谭戒甫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1
周秦诸子概论 谭戒甫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257
庄子考 (日)武内义雄著 王古鲁译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431
庄子天下篇校释 谭戒甫著 汉口:华中日报社,一九三五年出版………………463

第二册
墨经易解 谭戒甫纂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1
形名发微 谭戒甫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351

第三册
吕子辑校补正(上卷) 谭戒甫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吕子辑校补正(下卷) 谭戒甫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225
周秦哲学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485

第四册
哲学概论 范寿康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七年出版………………1
逻辑纲要 薛星奎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65
希腊哲学 范寿康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331
伦理学 万卓恒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513

第五册
社会学 张有桐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二年出版………………1
近代中国政治史 李剑农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27
各国社会运动史 刘秉麟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321
近代欧洲政治史 周鲠生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513

第六册
中华民国刑法 国民政府制定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行政法讲义 陶天南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五年出版………………79
行政法讲义 蒋思道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八年出版………………281
监狱规则 国民政府司法部制定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501

第七册
刑事诉讼法讲义 蒋思道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六年出版………………1
民法总则 胡元义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215
民法概要讲义 吴学义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六年出版………………445

第八册
民法概要温习大纲 吴学义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二年出版………………1
民法物权讲义 胡元义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27
民法债编各论讲义 刘经旺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257

第九册
民法继承编讲义 吴岐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1
公司法讲义 刘经旺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五年出版………………157
破产法讲义 吴学义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六年出版………………283
劳工法讲义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五年出版………………377

第十册
劳工法讲义 吴学义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一年出版………………1
保险法讲义 刘经旺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159
商事法讲义:保险法 刘经旺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八年出版………………239
军事讲话 国民政府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303

第十一册
中国经济史讲稿:古代之部 李剑农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五年出版………………1
经济思想史讲义 伍启元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210

第十二册
经济学大纲 陶因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1
农业政策 陶因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六年出版………………255

第十三册
银行学纲要附银行法 刘秉麟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二七年出版………………1
近代中国财政经济 刘秉麟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八年出版………………189
中国文化史 吴其昌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253

第十四册
国学概要附録子类(上篇)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国学概要附録子类(下篇)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291

第十五册
国学概要附録集类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目録学 刘异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123
目録学发微 刘异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七年出版………………349
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中国教育史选读) 蔡元培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495
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民众教育(中国教育史选读) 高践四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525

第十六册
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中国教育史选读) 俞庆棠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中国教育史选读) 何炳松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49
书院制度之研究(中国教育史选读) 周书舲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45
课程编制之理论 王凤岗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九年出版………………185
比较教育 王凤岗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353
师范教育 王凤岗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507

第十七册
职业教育指导 王凤岗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1
教育原理 罗伦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33
中等教育 罗伦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181
教育史 罗伦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245
古代文字学 吴其昌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273
尔雅略说 黄侃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六年出版………………525

第十八册
国文选读 刘异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199
国文选读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八年出版………………1
一年级国文选读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四〇年出版………………95
文章选读 谭戒甫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315
国文讲义(预二AB两组用) 刘赜等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347
国文讲义(预科全体用) 刘赜、游国恩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429

第十九册
日文新闻杂志 陈尧成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1
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99
屈赋定本 刘永济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九年出版………………443

第二十册
屈赋通笺 刘永济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诗经学讲义甲种 张西堂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209
诵帚堪词选 刘永济编 武汉大学,一九五一年出版………………485

第二十一册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 朱东润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九年出版………………1

第二十二册
文心雕龙征引文録 刘永济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三年出版………………1

第二十三册
文选学讲义 周贞亮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古今诗选 徐天闵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191
世说新语笺证 程笃原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四二年出版………………465
词余讲义 吴梅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九年出版………………519

第二十四册
古戏曲存 刘永济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九年出版………………1
戏曲史附曲律通论 钱南扬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二年出版………………105
元人散曲选 刘永济撰 武汉大学,一九五〇年出版………………309
中国史学史 方壮猷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363

第二十五册
春秋研究讲义甲种 张西堂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春秋研究讲义甲种(又一种) 张西堂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71
春秋研究讲义乙种 张西堂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365

第二十六册
春秋经 刘异等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1
中国上古史略 刘掞蔾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65
中国近世史讲义:魏晋南北朝(一) 周贞亮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355

第二十七册
中国近世史讲义:魏晋南北朝(二) 周贞亮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中国通史讲义:魏晋南北朝 周贞亮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97

第二十八册
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要 刘掞蔾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本国史 谭戒甫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293
金史讲义 方壮猷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七年出版………………381

第二十九册
元史讲义 方壮猷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六年出版………………1
元史讲义附録 方壮猷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九年出版………………441

第三十册
宋元明清学术史论丛 吴其昌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九年出版………………1
史学选读 郭斌佳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45
西洋史学选读 郭斌佳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131
远东近世史 郭斌佳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239
西洋近世史 郭斌佳著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429
俄国史 方壮猷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六年出版………………451
沟洫讲义 李协著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485

第三十一册
地质学讲义 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
物理实验 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编 国立武汉大学,民国间出版………………113
植物学实验摘要 张珽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四年出版………………343
细胞学讲义(第一册)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八年出版………………461

第三十二册
细胞学讲义(第二册)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八年出版………………1

第三十三册
植物解剖学 张珽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八年出版………………1

第三十四册
种子植物分类学(存一册) 张珽编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五年出版………………1
看护法 国立武汉大学,一九三五年出版………………615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周荣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是新一代武大人所熟知的校训,其“自强”二字源自晚清张之洞所创湖北自强学堂,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夫“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 张之洞:《設立自強學堂片》,原件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武漢大學校史館有此片的複製展品。]从自强学堂算起,近代教育在湖北地区的兴起和发展走过了两个“世纪之交”,武汉大学也拥有了“两个甲子”的校史,回顾这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和大学史,最能体现武汉大学自强不息、坚韧刚毅、求真创新的校训精神的时段,莫过于民国的国立武汉大学时期。
自民国二年(1913)中华民国教育部成立以来,武汉大学便跻身“国立”的行列,当时,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为民初全国六大高等师范之一。民国十五年(1926)武汉国民政府组建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在全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中排名第二,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自此由专科性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民国十六年(1927)十二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新桂系军阀勒令解散,国民政府大学院拟在武汉重新组建一所大学,当时湖北省教育厅提出在武昌办省立大学的方案,适逢蔡元培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他果断否决了这一方案,决定将成立的武汉大学“必须避免地域性而明定为国立” [ 周鯁生:《本校第十九周年校慶暨三十六年度開學典禮校長報告》,載《國立武漢大學周刊》,1947年第374期,第2頁。]。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国立武汉大学正式筹建,“大学院聘刘树杞、王星拱、李四光、周览、麦焕章、黄建中、曾昭安、任凯南诸氏为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 [ 《沿革概要》,载《國立武漢大學一覽》1937-1938年度合刊,第2-3頁。],以后陆续承担学校创建工作的还有石瑛、王世杰、叶雅各等人。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二十年间,国立武汉大学迎来了五任校长(含代理),除刘树杞、刘秉麟两位属短期过渡外,任职时间较长的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三位均来自北京大学。经蔡元培及几位校长的努力, 北大有数十名中青年学者转投武大,来武大之前,他们大都是蔡元培校长从各方延聘入北大的精英。如:李四光曾任北大地质系教授;王世杰、周览(周鲠生)、燕树棠、皮宗石曾任北大法律系教授;石瑛、王星拱曾任北大化学系教授;丁燮林曾任北大物理系教授;陈源曾任北大英文系教授等等。来武大之后,这些人成为支撑武大各学科的骨干。可以说,他们都是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办学思想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其实是一批北大精英利用珞珈山的好山好水创建的“第二北京大学”。当时的胡适曾经对一位在北京的美国朋友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可以去武昌看珞珈山武汉大学[ 周鯁生:《本校第十九周年校慶暨三十六年度開學典禮校長報告》,載《國立武漢大學周刊》,1947年第374期,第2頁。]。
经短短的十年建设,在抗战前夕,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列为“民国五大名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迁往四川乐山,在特殊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全校以王星拱校长“痛心疾首,奋起抵抗,一腔热血,培育人才”的誓言为箴铭,[ 張在軍:《當樂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遷往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第53頁。]为祖国的御侮、建设提供人才、科技和精神的支撑,也为学校赢得了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武汉大学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一道被誉为“抗战四大名校”。抗战胜利后,武汉大学东归珞珈山复校上课,校长周鲠生认为“多如牛毛的教育法令会让教师、同学、行政人员,以及校长处处受限制,不利于学术研究与人才成长”,[ 王少雄、孫勁松:《民國時期的武漢大學及其戰略定位》,《新課程研究》2010年第6期,第190頁]他一边充实、调整研究机构和人员配备,一边简化妨害大学教育发展的条规,创造了武汉大学校史上的新辉煌。至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学校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二十个系和八大研究所的办学格局,学院数量和规模仅次于国立中央大学。在校学生的整体质量也获国际社会认可,是年教育部国际文化教育事业处函告:英国牛津大学已认可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牛津之研究生地位。同时被函告的还有国立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六所院校。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之良窳, 几全系于师资与设备之充实与否, 而师资为尤要。”[ 梅貽琦:《梅贻琦談教育》,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6頁。]这一观念正是民国年间国立武汉大学几位校长的共识,从王世杰到王星拱再到周鲠生,都将“敦请优师”作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王世杰担任武大校长后,摒除门户之见,以学术成就为旨圭,从北大和各地网罗了一批名师,其中既有讲马列的陶因、范寿康,也有笔伐鲁迅的陈源(陈西滢);既有尚古的吴其昌、刘赜,也有趋新的苏雪林、凌叔华等。武大西迁乐山的八年,王星拱校长聘请著名学者朱光潜出任教务长,辛亥义士赵师梅出任训导长,还殚精竭虑,抱病奔波、广揽人才,徐贤恭、邬保良、黄叔寅、钟兴厚、叶圣陶、唐长孺、高尚荫、桂质廷等名师即延聘于乐山时期,武大的学术地位在逆境中反呈蒸蒸日上之势。复校后的周鲠生校长亦是高瞻远瞩,一面稳定师资队伍,一面着意从留学人员中引进人才,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 为武汉大学延聘留美学者五十多人。从民国三十五年(1946)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人数由102人增加到134人,教员总数由198人增加到297人。至今被人乐道的“哈佛三剑客”、文学院“五老”等说法,主要指周鲠生长校期间珞珈山的人才之盛。为此,胡适曾夸赞周鲠生“很爱惜人才……真配做一流的大学校长” [ 武漢地方志辦公室編著:《張培剛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04頁。]。
总之,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武汉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弄潮儿,这里不仅汇中外建筑之胜,还集天下贤能之英。曾在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任教的清华大学教授曾秉钧曾感叹地说:“就教师质量来说,清华不如武大。”[ 駱郁廷主編:《流風甚美:武漢大學文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44頁。]虽为溢美之辞,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开明治校,名师荟萃、英才云集的事实。
民国武大名师如群星般耀眼,其成就亦如星云般夺目,但毕竟世易时移,东隅已逝。今天的武大学子在缅怀昔日辉煌的同时,更应设法把过去的精神财富保留和传承下来。在高校教育实践中,除去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是最重要的内在要素。大学教师和学生以某种方式联结在一起便形成了大学课堂,就传统课堂而言,教材是其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联结方式。简言之,大学各学科所使用的教材将教师和学生联结而成为课堂,这种联结至今仍是大学教学的主导形式。在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主导联结的重任落实在一种称为“讲义”的特定体裁的教学用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要领略民国课堂的风采、领受民国之大学精神,“讲义”是一种便捷的途径。
“讲义”本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范畴,最初是“讲说经义”之意,佛教传入后,多用于指佛教经典的解说,后来延伸到帝王学习的开讲典礼和每天的“日讲”等场合,所谓“经筵讲义”,在古代非常流行。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讲义”终于在书院教育中定型为类似“教材”的含义,传统书院升堂讲学一般要编写讲义,宋、元时期涌现了一批很有名的讲义,如陆象山白鹿洞书院、吕祖谦丽泽书院、陈文蔚南轩书院、文天祥西涧书院、程端礼集庆路江东书院等都编有讲义。
民国以来中国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局,新政权和新制度使得借鉴西方学科分类成为大学教育的共识,另一方面,中国尚处于传统知识与东渐之西学相碰撞融合的阶段,大学的学科近代化刚刚起步,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状况十分复杂,因而各大学基本是立足本校实际完成与西方学科化教育的接轨,在理念冲突以及教师、教材等要素不足的客观条件下,大多采取权宜、变通的办法。就武汉大学而言,它既有清末自强学堂的渊源,又有民国国立武昌高师和武昌中山大学的基础,它又是教育部着力打造的新式大学,学校的课程既有西方体系化的新学科,也有本土的传统学科;教员既有传统书院和私立大学走出来的老先生,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新式知识分子。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讲义”这一脱胎于中国本土的教科书形式受到学界的热捧,它一方面缓解了西方译著和西译教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调和了两种教育理念和两种文化之间的隔膜。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国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兴起了“讲义热”。国立武汉大学与同期的许多大学一样,以此形成了编写教学讲义的传统,要求教员每上一门课都得编写讲义。苏雪林在《我的教书生活》中曾经回忆当年编写《中国文学史略》讲义的情形:[ 沈輝編:《蘇雪林文集》第2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88頁。]

学校叫我承担的功课,是中国文学史每周三小时,一年级基本国文每周五小时。文学史我从来没有教过,现在不但教,还须编讲义发给学生。发讲义比口授笔记难得多。只好常跑图书馆,搜寻参考材料,一章一章撰写下去。开始一年,讲义只编到六朝,第二年,编到唐宋。一直教到第六年止,我才将已编成的讲义,加以浓缩,每章限六七千字左右,自商代至五四,一共二十章,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略。

国立武汉大学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除部分课程直接使用西文教材和中国古代典籍外,大部分为教员自编讲义,这些讲义有时由教师手写交学生传阅,后来学校也组织印刷了一批教师自编讲义。教师、讲义、学生、课堂是国立武汉大学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微环境,讲义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从历史研究的视角看,这些讲义是今天我们赖以复原国立武汉大学课堂教学历史场景的重要载体。可惜的是,这些讲义在流传和印刷的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们日后的价值,它们有的遗失,有的被改编后出版,也有一部分还保存在图书馆、档案馆和院系资料室中。几十年来,它们差不多被人们遗忘,因政治和历史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当年的名师变得默默无闻,其讲义也鲜能在学科史上和教育史上留下痕迹。因此这批讲义有抢救式整理、重见天日的必要。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深入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项目的启动,民国大学讲义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09年,时代文艺出版社组织出版了涵盖民国时期北京大学25位知名教授、33部讲义的“老北大讲义”丛书;201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也组织出版了九卷本“老清华讲义”丛书。同时天津古籍出版社、鹭江出版社等也组织了“名师讲义”丛书的出版。在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汇编》列入2016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这一项目主要将武汉大学图书馆所藏“国立武汉大学”时期一百三十多种讲义进行整理,并选择其中各项信息基本清晰、外部形态较为完整的108种讲义,汇编成本书,影印出版,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刘永济先生的两部讲义《元人散曲选》《诵帚堪选》,只搜集到1950和1951年印本,考虑到其主体内容是刘先生在民国时期的讲授内容,故一并收录。
坚持“原生态”的原则,至少有几层意义:其一,这些讲义本身是文物,作为印刷品形式的文物,其纸张、墨色、装帧形式、字体、版式等外部形态,其实都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印痕,按原样影印才能尽量多地保留这些时代印迹;其二,这些讲义是难得的一手史料,作为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文献史料,它们比管理条例、领导讲话、回忆録等文献史料更具“现场感”,因而更利于民国课堂的“重现”。同时,它们与修订出版的正式出版物往往有一定的区别,常常能体能现出教员对某些问题的初始看法,有时能揭示某些思想的源头。从苏雪林的回忆録不难看出,教员们写的讲义往往要经由多年的学术积累才能编成,可见,这些讲义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教学领域,其实也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学术水平,事实上这些讲义后来很多都演变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从学术研究上说,“原生态讲义”是更有意义的一手史料。
民国讲义研究是考察民国学科史、教育史的理想途径,愿本书的出版能帮助我们还原和重温“国立武汉大学”的课堂,传承有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值此讲义汇编出版之际,还要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的编辑们为书稿的编辑、核校及联络版权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特别感谢范岱年、谭固生、谭季麓、谭鄂、陈一周、陈二周、方克明、王同宣、陈尚君、吴格、俞为民、游宝谅、方晓烈等先生的慷慨相助和授权。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