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子藏•法家部•韩非子卷(全45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方勇 主编 定价 28000.00
责任编辑 张爱芳 ISBN 978-7-5013-5337-8
出版时间 2014-04-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4-04-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18360千字
丛  书  名 子藏
所属分类 哲学宗教
中图分类 B220.5;B226.55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子藏.法家部.韩非子卷》(全四十五册)收录目前所知有关《韩非子》之白文本、注释本、节选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关研究著作等一○五种。本书将版本的遴选放在编纂工作的首位。如民国间上海涵芬楼影印北京白云观所藏明正统《道藏》本删掉了众多扉画与印章,影响到其版刻价值,本书直接以北京白云观原藏梵夹装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还原其真实面貌。本书还注重名人批校本的收录,如所收六种明万历十年赵用贤《管韩合刻》本《韩非子》,尽管底本相同,但分别有王允升、王念孙、黄丕烈、戈宙襄、王渭、顾广圻、翁同书等人校跋。本书还收得几种海内外孤本,如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庄元臣《韩子弋腴》、清朱锡庚《韩非子校正》、民国间佚名撰《读韩非子》,是难得一见的手稿本,现初次公布,必将有力地推动《韩非子》的研究。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錄


1、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清)黃丕烈校並跋 顧廣圻跋 孫毓修校 清初錢曾家影宋抄本
2、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據明正統《道藏》本
3、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清)丁丙跋
據明嘉靖四十四年張鼎文刊本
4、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清)王允升校並跋
據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刊《管韓合刻》本
5、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清)王念孫批校
據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刊《管韓合刻》本
6、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清)黃丕烈校並跋
據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刊《管韓合刻》本
7、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清)戈宙襄、王渭校並跋 韓應陛跋 戈載録顧廣圻題識
據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刊《管韓合刻》本
8、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清)顧廣圻校跋並録惠棟批校題識
據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刊《管韓合刻》本
9、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清)翁同書校並跋
據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刊《管韓合刻》本
10、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據明萬曆間周孔教刊本
11、韓子二十卷附錄一卷 (宋)謝希深注
據明萬曆間張壽朋刊本
12、韓非子二十卷 (周)韓非撰 (明)吳勉學校 (清)王友光批校
據明萬曆間刊《二十子全書》本
13、韓非子二十卷 (周)韓非撰 (明)吳勉學校 (清)唐岳批校
據明萬曆間刊《二十子全書》本
14、韓非子二十卷 (周)韓非撰 (明)黃之寀校(清)朱駿聲批校
據明萬曆間黃之寀刊《二十子》本
15、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佚名圈点
據明萬曆間淩瀛初刊本
16、韓子二十卷附録一卷 (宋)謝希深注
據明天啓五年趙世楷刊本
17、韓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明)葛鼎、丁此聘訂閱
據明崇禎十一年刊《合刻管韓》本
18、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清)黃丕烈校並跋 丁丙跋
據明刊本
19、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清)方功惠跋
據明刊本
20、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清)吳廣霈校並跋
據日本翻刻明刊本(存四卷,今藏復旦大學圖書館。)
21、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據明刊本
22、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據清嘉慶九年姑蘇王氏聚文堂刊《十子全書》本
23、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宋)謝希深注 (清)顧廣圻識誤 (清)李慈銘校並跋
據清道光二十五年揚州汪氏依清嘉慶二十三年吳鼒影宋本刊《宋本校刊韓晏合編》本
24、韓非子二十卷 (宋)謝希深注 佚名批校
據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刊《子書百家》本
25、韓子治要 (唐)魏徵等節選
據民國八年上海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天明七年刊《群書治要》本
26、韓非子 (元)陶宗儀輯
據明抄本《説郛》
27、韓非子 (元)陶宗儀輯 張宗祥重校
據民國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說郛》本
28、韓非子二十卷 (明)楊慎等評
據明刊本
29、韓非子類纂二卷 (明)沈津撰
據明隆慶元年含山縣儒學刊《百家類纂》本
30、韓非子節抄二卷 (明)孫鑛節選 (清)錢陸燦校並跋
據明隆慶三年活字本
31、韓非子纂要 (明)黎堯卿輯
據明刊《諸子纂要》本
32、韓非子二卷 (明)歸有光輯評、文震孟參訂
據明天啓五年刊《諸子彙函》本
33、韓子品節四卷 (明)陳深撰
據明萬曆間刊《諸子品節》本
34、韓子迂評二十卷附録一卷 (明)門無子撰 (清)吳廣霈校並跋
據明萬曆六年刊本
35、韓子迂評二十卷附録一卷 (明)門無子撰 (清)胡思敬批校
據明萬曆十一年刊本
36、韓子二十卷 (明)孫鑛等評
據明刊朱墨套印本
37、韓非子選 (明)陸穩選
據明刊《十四子選》本
38、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韓非子品彙釋評 (明)焦竑校正、翁正春參閱、朱之蕃圈點
據明萬曆四十四年刊《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本
39、新鍥二太史彙選注釋韓非子全書評林 (明)焦竑注釋、翁正春評林
據明萬曆二十二年書林詹聖澤刊《新鍥二太史彙選注釋九子全書評林》本
40、韓子折衷彙錦一卷 (明)焦竑纂注、陳懿典評閱
據明萬曆間金陵少岡三衢書林刊《兩翰林纂解諸子折衷彙錦》本
41、新鐫韓非子玄言評苑二卷 (明)陸可教選、李廷機訂
據明刊《新鐫諸子玄言評苑》本
42、韓非子粹言 (明)陳繼儒撰
據明刊《古今粹言》本
43、鐫韓非子神駒三卷 (明)莊天合選、江中楠校
據明刊本
44、韓子弋腴 (明)莊元臣撰
據抄本《莊忠甫雜著•韓呂弋腴》
45、韓子奇賞六卷 (明)陳仁錫撰
據明天啓六年刊《諸子奇賞》本
46、韓非子 (明)陳仁錫選
據明刊《子品金函》本
47、韓子一卷 (明)蓀園校
據明萬曆三十九年刊《諸子十五種》本
48、韓非子二卷 (明)張榜輯、吳賁校
據明刊本
49、韓非子二卷 (明)張榜輯、金堡釋、范方評
據明刊《金衛公彙選名灋峭書二種》本
50、韓非刑名之學 (清)馬驌撰
據清康熙九年刊《繹史》本
51、韓子部彙考韓子部總論韓子部藝文韓子部紀事韓子部雜錄 (清)陳夢雷、蔣廷錫輯
據清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叢編•經籍典》
52、韓非子 (清)盧文弨撰
據清乾隆間刊《抱經堂叢書•群書拾補》本
53、韓非子校正一卷 (清)朱筠撰 朱錫庚批校
據清朱氏椒花吟舫抄本
54、韓子 (清)王念孫撰
據清同治九年南京金陵書局刊《讀書雜志•餘編》本
55、韓非子叢錄 (清)洪頤煊撰
據清光緒十三年醉六堂刊《傳經堂叢書•讀書叢錄》本
56、韓非子韻讀 (清)江有誥撰
據清嘉慶道光間刊《江氏音學十書•先秦韻讀》本
57、韓非子選二卷 (清)張道緒撰
據清嘉慶十六年人境軒刊《文選十三種》本
58、韓非子 (清)張文虎撰
據清同治十三年刊《舒藝室隨筆》本
59、讀韓非子 (清)蔣超伯撰
據清同治十年兩鬳山房刊《南漘楛語》本
60、韓非子平議一卷 (清)俞樾撰
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刊《春在堂全書•諸子平議》本
61、韓非子錄要 (清)沈保靖撰
據清宣統元年刊《怡雲堂全集》本
62、桐城先生點勘韓非子讀本附校勘記 (清)吴汝綸撰
據清宣統二年衍星社排印《桐城吴先生點勘七子》本
63、韓非子札迻 (清)孫詒讓撰
據清光緒二十年瑞安孫氏刊《札迻》本
64、韓非子校書二卷 (清)于鬯撰
據手稿本
65、韓非子校書 (清)于鬯撰
據1963年中華書局排印《香草續校書》本
66、韓非子佚文 (清)王仁俊輯
據手稿本《经籍佚文》
67、韓非子解老喻老 (清)佚名輯
據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68、讀韓非子 (清)楊琪光撰
據清光緒十一年刊《枉川別集•百子辨正》本
69、韓非子集解二十卷 (清)王先慎撰
據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
70、讀韓非子札記 陶鴻慶撰
據民國間文字同盟社排印本
71、韓非子文粹二卷 李寶洤撰
據民國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
72、韓非子文三十二篇 吳虞選 佚名校
據民國間排印本
73、韓非子顯學篇釋義 梁啓超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飲冰室合集》本
74、韓非子斠補 劉師培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寧武南氏排印《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75、韓非子精華 上海中華書局編
據民國間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
76、韓子新釋二十卷 尹桐陽撰
據民國八年常甯尹鳴陽活字本
77、評注韓非子精華 張諤撰
據民國九年上海子學社石印《評注皕子精華》本
78、韓非子拾遺 楊樹達撰
據手稿本
79、韓非子選粹 劉永濟撰
據民國十四年上海泰東圖書局排印《周秦諸子選粹》本
80、韓非子選注 唐敬杲撰
據民國十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81、韓非子法意 夏忠道撰
據民國十六年上海青年協會書局排印《世界協會國學叢書》本
82、韓非子簡端記 劉文典撰
據民國十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三餘札記》本
83、韓子治要 張文治撰
據民國十九年上海文明書局排印《諸子治要》本
84、韓非子精華 陸翔輯注
據民國二十三年上海世界書局石印《四部精華》本
85、韓非子考證附韓非子年表 容肇祖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86、韓非新傳 陳千鈞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上海世界書局排印《諸子集成》本
87、韓非子書考 陳千鈞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上海世界書局排印《諸子集成》本
88、韓非子研究 王世琯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89、白話譯解韓非子二卷 葉玉麟撰
據民國二十六年上海廣益書局排印本
90、韓非 李麥麥撰
據民國二十六年新生命書局排印《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批判》本
91、評注韓非子精華錄 張之純撰
據民國二十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評注諸子精華錄》本
92、韓非子通考 張心澂撰
據民國二十八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偽書通考》本
93、韓非的法治思想 張陳卿撰
據民國十九年北平文化學社排印本
94、雙劍誃韓非子新證 于省吾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北京大業印刷局排印《雙劍誃諸子新證》本
95、韓非子校釋十卷 陳啓天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
95_1、韓非及其政治學 陳啓天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獨立出版社排印本
96、韓非子參考書輯要 陳啓天撰
據民國三十四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
97、韓非的政治哲學 洪嘉仁撰
據民國三十六年上海正中書局排印本
97_1、韓非子集釋刪要 陳奇猷撰
據民國三十六年北平輔仁大學排印本
98、韓非法治論 曹謙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上海中華書局年排印本
99、韓非子文選 張默生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濟東印書社排印《先秦諸子文選》本
100、韓非子釋義 陶明濬撰
據民國間奉天專科學校排印本
101、讀韓非 佚名撰
據民國間抄本
102、韓非子考證 田醞可撰
據抄本
103、韓非子校勘記 田醞可撰
據抄本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 言

張 覺 彭鴻程

《子藏•法家部•韓非子卷》共收書一○五種,整合成精裝十六開本四十五冊予以出版。本卷收錄目前所知有關《韓非子》之白文本、注釋本、節選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關研究著作等,集《韓非子》各種版本及研究文獻之大成。


韓非,姓韓,名非,為韓國王室庶出公子。其祖先與周同為姬姓,後封於韓原,遂以韓為氏。韓非生年不詳,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考辨》考證其生於公元前280年(周赧王三十五年、韓釐王十六年)前後,陳千鈞《韓非新傳•韓非年表》則考證其生於公元前295年(周赧王二十年、韓釐王元年)前後。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韓王安六年),韓非被迫吞藥死於雲陽獄中。韓非為法家之集大成者,後世尊稱為“韓子”,亦稱“韓非子”。
韓非所生活的戰國末期,正處於“爭於氣力”(《韓非子•五蠹》)和經濟巨變的耕戰時代,人員自由流動,原有社會階層分化,新興階級產生。韓國在申不害為昭侯之相時,“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强,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但從昭侯後期大興土木“作高門”(《史記•韓世家》)開始,韓國受秦國侵擾,逐漸走上衰亡之路。君王之失德、王位之爭、強鄰之侵襲,加劇了韓國的衰落。到韓非時,韓國成為六國之中最為衰弱的國家。韓非身為王室子弟,對於國家的衰亡痛心疾首,然其雖歷韓釐王、韓桓惠王、韓王安三朝,終未能得到重用。後雖入秦為秦王政所賞識,終未能為秦王所用。然其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思想卻為秦王所欣賞,爲建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奠定了理論基礎.
韓非雖為荀況弟子,卻不傳儒家衣缽。他借重荀子的人性論,從人性自利出發,以法代禮,確立法律法令的治國效用。觀其《定法》、《外儲說右上》諸篇傳述申子言論,當為申不害學術之私淑者;《五蠹》、《定法》、《顯學》諸篇,推崇“公孫鞅為法”(《定法》),商、管之法並稱,則其於商鞅、管仲等前期法家多所吸取;慎到重勢,而韓非有《難勢》,顯然對慎到有所修正與發展。申不害來自鄭而為韓相,商鞅為衛公子而曾仕於魏,慎到為趙人,均係三晉學脈。不可否認,三晉法家思想極大地熏陶了韓非子。《史記》謂“韓非揣事情,循勢理”(《史記•太史公自序》),“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黄老”(《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準確地把握到韓非學術思想之淵源與特質,楬橥其精髓在於治國安邦,在於對黄老之術的時代化運用。
韓非上書韓王,究心於韓之國富兵强、長治久安,這種政治上的舉動與 “歸本於黄老”的學術思想是息息相通的。透視整部《韓非子》,治理天下在韓非看來是一種權力的集中與使用。權力集中,就是對君權的拱衛。所以,韓非子尊尚君主,所言法、術、勢均圍繞君主權力的維護而延伸展開。
由於“奉法者强則國强,奉法者弱則國弱”(《有度》),故韓非倡言“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五蠹》),直接將法作為管理國家的原則與核心。國家强盛以重農重戰為前提,法治的基礎在於耕戰政策的執行,而這一政策得通過賞、罰“二柄”(《二柄》)來實現。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羣臣之能者也”(《定法》),“藏之於胸中,以偶衆端而潛御羣臣者也”(《難三》)。顯而易見,韓非子術治之要,在於“不欲見”(《難三》),所謂“去好去恶,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明君無為於上,羣臣竦懼乎下”(《主道》),則“術”之運用,存乎一心,“靜退以為寶”(《主道》)。此亦秉承老子清靜無為之旨。
法術兼重,莫不源之於勢,亦因勢而行。是以韓非指出:“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功名》)。物理學認為:勢能越大,產生的動能會越大。權勢越重,自然能夠為法治、術治提供更加堅實可靠的基礎。《八經》曰:“君執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這就是勢治對於法治與術治的意義。
以權勢、權力的構建為基點,韓非子將法、術、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開創了中國早期的政治哲學。韓非的學說,無疑吸取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治國經驗,對中央集權制度即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理論奠基的作用,並在歷史長河中影響到對正統的維護。由此,中國大一統傳統的形成,也不能不說受到此一制度的影響,而中華文明傳承的連續性問題,應該也受益於韓非學說中制度化的文化一統。
不可否認,韓非的學說由於與儒家相悖,因為“一斷於法”而使“親親尊尊之恩絕”,只能“行一時之計”(《史記•太史公自序》),從而被視為異端邪說,以致被誤解。而事實上,幾千年來,統治者用之而不明言,即後人所謂“陽儒陰法”也。



自秦漢時起,便有人關注《韓非子》一書。如秦王嬴政讀《孤憤》、《五蠹》,恨不能與作者遊,得知實情之後,便借助軍事恐嚇與外交威懾等手段,將韓非“請”到秦國。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法令由一統”,“車同軌,書同文字”,又巡遊天下,封禪勒石,樹立皇權一統的權威,下禁書令,“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此,秦朝極大地鉗制了人們的思想自由,同時將法治發展到了極致。繼之而起的秦二世,手段更有甚於秦始皇,疏離親族,殘害重臣,將韓非學術思想的偏激發展到了一個極端。不可否認的是,呂不韋集門人撰述《呂氏春秋》,明顯有對秦王嬴政政策的不同看法。這就暗示韓非子學術思想有着固有的缺陷,已經引起時賢的警惕。
西漢以來,《淮南子•泰族訓》言及韓非,《鹽鐵論》之《刑德》、《申韓》對韓非子的學術思想進行了辯論,揚雄《法言•問道》非議韓非,王充有《論衡•非韓》,劉陶有《反韓非》(《後漢書•劉陶列傳》)等。學術界對韓非子思想的繼承與批判,焦點無非就是法治還是德治的問題。殷鑒不遠,韓非子學術思想在西漢初年是不太受歡迎的,但並沒有完全否認韓非子學術思想的價值。推恩令的實施,王國權力的逐漸收歸中央,屯邊政策的推行,如此等等,無一不是韓非子學術思想的具體實踐。理論的爭論與實踐的體證,展示了韓非子独特的思想魅力。
魏晋南北朝時期,蜀主劉備詔敕後主時提及丞相諸葛亮抄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認為“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宋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所載先主遺詔)。宋代唐庚謂“六韜述兵權奇計,管子貴輕重權衡,申子覈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施之後主,正中其病矣”(《三國雜事》)。《韓非子》一書為蜀漢所重,亦是魏晋亂世之良藥。南朝劉勰著《文心雕龍》,稱“韓非著博喻之富”(《諸子》),重其文采而開韓非子研究之新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時(386~408),公孫表上書《韓非子》二十卷(《魏書•公孫表傳》)。李暠私署稱涼公時(400~417),徵燉煌劉昞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劉昞手不釋卷,注《韓子》等(《魏書•劉昞傳》)。明元帝拓跋嗣(409~423在位)即位後,召李先讀《韓子連珠》二十二篇(《魏書•李先傳》)。《魏書》中的這些史實,反映了《韓非子》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中的流傳。
唐代尹知章注《韓子》,卷帙不詳。宋乾道本《韓非子》中有舊注,宋人已經不詳其注者。王先慎指出:“元何犿稱舊有李瓚注。李瓚無考。宋乾道本不題姓名,未知孰是。《太平御覽》、《事類賦》、《初學記》注所引注文,與乾道本注合,則其人當在宋前。”換言之,唐代除了尹知章注外,可能還有李瓚等人的注。燉煌寶藏中有《韓非子》的抄寫殘片,表明《韓非子》文本在寺院裏是有流傳的。
宋代注釋《韓子》,似乎從明正統《道藏》本《韓非子》之謝希深注可以得到信息。歐陽修有《論申韓》,蘇軾、蘇轍兄弟也分别撰有《韓非論》。版本學家晁公武、陳振孫、高似孫等對韓非子版本的記載,顯見《韓非子》一書一直在輾轉流傳中。
元代何犿校注的《韓非子》,其序稱“《韓子》五十三篇”,顯然有脱文。
明代是中國版刻印刷發達的時代,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韓非子》的翻刻、類纂、節選、評點、校勘以及注釋,似乎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興旺。諸如《韓子迂評》、《韓子類纂》、《韓非子評林》、《韓非子節鈔》、《鐫韓非子神駒》等書,紛紛問世。尤其是明末《韓非子》刻印與批校等的活躍,也許正是韓非子學術思想之“變”在異代時空中的呼應。
清代以來,《韓非子》的整理校勘進入一個總結性的發展階段。盧文弨、顧廣圻、王念孫、俞樾、孫詒讓等,對《韓非子》均有所校釋。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則是清朝《韓非子》校釋成果的總結之作,但“王先慎學識亦凡近,罕所發明”(梁啓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總的說來,清代的韓非子研究,以考據為上。
科學研究《韓非子》,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如容肇祖《韓非子考證》關注《韓非子》文本的真偽問題。梁啓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對《韓非子》做了比較系統的總結。尹桐陽《韓非子新釋》、陳啓天《韓非子校釋》等能夠繼承乾嘉學術的傳統,同時亦能夠吸取新文化運動的成果。民國時期《韓非子》研究的復興是諸子學復興的有機組成部分,陳啓天等新法家針對時局提出自己的主張,使《韓非子》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理論創新與實踐運用相結合的階段。



《韓非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為五十五篇。梁阮孝緒《七錄》載《韓子》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梁庾仲容《子鈔》載《韓子》二十卷(高似孫《子略》引),《隋書•經籍志》著錄“《韓子》二十卷、目一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均著錄為“《韓子》二十卷”。《通志•藝文略》、《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亦同。今本《韓非子》為二十卷五十五篇,篇卷古今相符,惟有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作“今本二十卷,五十六篇”,不知何據,《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乃“傳寫字誤”。
傳世本《韓非子》均為二十卷本,但有五十五篇、五十四篇、五十三篇之別。
最早傳本為南宋乾道黄三八郎刻本,為二十卷、五十五篇本。惜原書已佚,今僅存清人影宋鈔本兩種:一為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顧廣圻跋;一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初錢曾家影宋鈔本,黃丕烈校並跋、顧廣圻跋。二者均為十三行二十四字,前者無界格及魚尾,後者有界格,四周單邊,雙魚尾。兩本相校,互有軒輊。黃丕烈校本已經黃氏及孫毓修兩人將宋刻異文標於影鈔本書眉,可資參考,惜原書有缺葉。清嘉慶間吴鼒刻宋乾道本《韓非子》,曾請顧廣圻重加校勘,書後附顧廣圻《韓非子識誤》三卷,可謂《韓非子》傳本中之善本。
明嘉靖四十年張鼎文刻本,為嘉靖三十七年潁東書院本(藏臺灣中央圖書館)之重印本。《校刻韓非子序》的落款由“嘉靖戊午嵗五月端陽日寓鈞臺淛西張鼎文書於潁東書院”變成了“嘉靖辛酉歲五月端陽日浙西張鼎文書”。除了卷五、卷八,他卷末均有“順齋張鼎文徵伯甫校刊”牌記,半葉十行二十字,書口下端有“信”、“良”、“祥”、“申”、“登”、“絅”、“倫”、“礼”等刻工名字。該本為二十卷五十四篇(脫去了《姦劫弑臣第十四》的篇目及其前後文字)。
正統《道藏》本,正統十年刻成,梵夾裝,千字文編號為“匪”、“虧”,每卷末有“白雲觀印”,舊稱宋謝希深注。該本為二十卷五十三篇,脫去了《姦劫弑臣第十四》、《說林下第二十三》兩篇篇目及一些文字。
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刻本則集各本之大成,補足以上諸本之缺。趙本首有趙用賢《韓非子書序》,次為《韓子總評》、《韓子凡例》、《韓非子目錄》,後為正文。因其與《管子》合刻,亦稱《管韓合刻》本。該本源於宋乾道五十五篇本,又據《道藏》本、張鼎文本與《韓子迂評》初刻本等校刊。書口下端有“呂廉刊”(呂)、“吴丙初刻”(初)、“章扞”(扞)、“張珮之”(珮之)、“顧植刻”(植)、“顧文刻”、“顧文刊”(文、顧文)等刻工姓名。儘管趙用賢在《韓子凡例》中未對其所用宋本作出說明,但其已彌合了乾道本與《道藏》本之缺憾,成為《韓非子》傳本中之足本。後周孔教本、吴勉學《二十子全書》本、黄之寀刻本、清光緒元年《子書百家》本等均據此本而來。



《子藏•法家部•韓非子卷》將版本的遴選放在編纂工作的首位。如,民國間上海涵芬樓影印北京白雲觀所藏明正統《道藏》本刪掉了衆多扉畫與印章,影響到其版刻價值,《子藏•法家部•韓非子卷》直接以北京白雲觀原藏梵夾裝明正統《道藏》本為底本,還原其真實面貌。再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影宋鈔本《韓非子》,反映了《韓非子》早期刻本的面貌,其中有黃丕烈校跋、顧廣圻跋,對書中文字校勘甚為精審。鑒於此,《子藏•法家部•韓非子卷》便將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影宋鈔本影印出版,以饗讀者。
《子藏•法家部•韓非子卷》還注重名人批校本的收錄,如所收六種明萬曆十年趙用賢《管韓合刻》本《韓非子》,儘管底本相同,但分別有王允升、王念孫、黃丕烈、戈宙襄、王渭、顧廣圻、翁同書等人校跋。再如所收二種明萬曆間吳勉學刊《二十子全書》本《韓非子》,分別有王友光及唐岳批校。通過對不同名家校語的研究,既可見出版本流傳之次序,又可進一步豐富《韓非子》研究之內容,可謂一舉兩得。
《子藏•法家部•韓非子卷》還收得幾種海內外孤本,如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明莊元臣《韓子弋腴》、清朱錫庚《韓非子校正》、民國間佚名撰《讀韓非子》,是難得一見的手稿本,現初次公佈,必將有力地推動《韓非子》的研究。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