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子藏·兵家部·孙子卷(附吴子)(全三十四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方勇 定价 23000.00
责任编辑 靳诺(常规) ISBN 978-7-5013-6836-5
出版时间 2019-10-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19-10-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子藏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B220.5;E892.25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子藏·兵家部·孙子卷》收书一百三十八种,并附《吴子》四十六种,整合成精装十六开本三十四册予以出版。本书将其版本的遴选放在编纂工作的首位。收录目前所知有关以上孙子(吴子)各种之白文本、注释本、节选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关研究著作等珍稀古籍版本。本书的出版,必将有力地推动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第一册
孙子三卷(周)孙武 撰
宋刊《武经七书》本 一
孙子三卷(周)孙武 撰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刊《校正武经七书》本 三七
孙子(周)孙武 撰
明万历间吴勉学刊《二十子全书》本 七三
孙子一卷(周)孙武 撰
清顺治十八年(1661)刊《标题武经七书全文》本 一一九
孙子三卷(周)孙武 撰
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百子全书》本 二一九
孙子十三篇三卷(周)孙武 撰
清光绪十二年(1886)文海堂刊《石室秘籍兵书》本 二四七
孙子一卷(周)孙武 撰
清光绪间刊《武经三子全书》本 二九九
孙子三卷(周)孙武 撰佚名 批校
清刊本 三四五
孙子三卷(周)孙武 撰
清抄本《武经七书》 三七一
孙子兵书(周)孙武 撰
抄本 四一七
孙子三卷(周)孙武 撰
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千顷堂石印本 四八三
孙子十三篇(周)孙武 撰
民国二十二年(1933)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排印本 五一七

第二册
孙子兵法(中英对照)(周)孙武 撰
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庆南方印书馆排印本 一
孙子三卷(周)孙武 撰
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续古逸丛书》本《武经七书》 一二九
孙子十三篇(周)孙武 撰
民国间正中书局排印本 一六九
孙子三卷(汉)曹操 注
宋刊《校正武经七书》本 一九九
孙子三卷(汉)曹操 注
明国子监刊《武经七书》本 二二五
孙子三卷(汉)曹操 注
明刊本 二六七
孙子三卷(汉)曹操 注
清嘉庆间兰陵孙氏刊《平津馆丛书》本 三一一
孙子三卷(汉)曹操 注
清咸丰四年(1854)新昌庄氏过客轩刊《长恩书室丛书》本 三五一
魏武帝注孙子三卷(汉)曹操 撰
清同治间皖城新建吴氏刊《半亩园丛书》本《兵法汇编》 三九一
孙子三卷(汉)曹操 注
清道光间吴兴凌氏刊《传经堂丛书》本 四三三
魏武帝注孙子三卷(汉)曹操 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杭城衢樽石印《兵书七种》本 四八三
孙子二卷(汉)曹操 注(清)吴大澄 王懿荣 校跋并録(清)王念孙 校
清抄本《齐鲁先哲遗书》 五〇九
魏武帝注孙子三卷(汉)曹操 撰王纶光 批校
抄本 六〇七
孙子兵法治要(唐)魏征等 节选民国八年(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
影印日本天明七年(1787)刊《羣书治要》本 六五五

第三册
孙子算经三卷(唐)李淳风 注释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算经十种》本 一
孙子算经三卷(唐)李淳风 注释
民国二十年(1931)故宫博物院影印《天禄琳琅丛书》本 九五
孙子讲义十一卷(宋)施子美 撰
日本文久三年(1863)刊《施氏七书讲义》本 一八七
十一家注孙子三卷孙子遗说一卷(卷上至中)
(宋)吉天保 辑(宋)郑友贤 撰遗说宋刊本 四二九

第四册
十一家注孙子三卷孙子遗说一卷(卷下,孙子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 辑(宋)郑友贤 撰遗说宋刊本 一
孙子注解十三卷附遗说一卷(卷一至九)
(宋)吉天保 辑(宋)郑友贤 撰遗说明正统《道藏》本 一〇一

第五册
孙子注解十三卷附遗说一卷(卷十至十三,附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 辑(宋)郑友贤 撰遗说明正统《道藏》本 一
孙子集注十三卷佚名 辑
明万历十七年(1589)新都黄邦彦刊本 三〇九

第六册
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宋)吉天保 辑
清嘉庆二年(1797)兰陵孙氏刊《岱南阁丛书》本 一
孙子遗说一卷(宋)郑友贤 撰
明正统《道藏》本 五三五
孙子遗说一卷(宋)郑友贤 撰
清嘉庆二年(1797)兰陵孙氏刊《岱南阁丛书》本 五八九
孙武子直解三卷(卷上)(明)刘寅 撰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刊《武经直解》本 六一五

第七册
孙武子直解三卷(卷中至下)(明)刘寅 撰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刊《武经直解》本 一
孙武子断注三卷(明)陈珂 断(明) 陈天策 注
明正德间刊本 一七九
孙子(明)沈津 选
明隆庆元年(1567)含山县儒学刊《百家类纂》本 三四一
孙子一卷(明)王世贞 评释
明天启元年(1621)闵氏刊朱墨套印《兵垣四编》本 三七一
孙子一卷(明)王世贞 评释
明刊本 四四七
方山先生孙子说二卷(明)薛应旗 撰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吴中重刊本 五〇五
孙武子(明)归有光 辑评(明)文震孟 参订
明天启五年(1625)刊《诸子汇函》本 六六一

第八册
孙子参同(明)李贽 撰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刊本 一
孙武子(明)李贽 推释(明)臧应骐 校阅(明)蔡国祥 参定
清抄本《七书参同》 五五七
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孙子品汇释评(明)焦竑 校正(明)翁正春 参阅(明)朱之蕃 圈点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刊《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本 六一九

第九册
两翰林纂解孙武子折衷汇锦(明)焦竑 纂注(明)陈懿典 评阅
明万历间金陵少冈三衢书林刊《两翰林纂解诸子折衷汇锦》本 一
孙子十三卷(明)曹胤儒 集注
明刊《握机纬》本 三九
新镌孙子标题正义一卷(明)赵光裕 撰
明万历十六年(1588)刊《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本 四二三
新镌孙武子玄言评苑(明)陆可教 选(明)李廷机 订
明刊《新镌诸子玄言评苑》本 四五九
孙子粹言(明)陈继儒 选
明刊《艺林粹言》本 五三三
新刻注释标题孙子正义一卷(明)赵光裕 注释
明万历十六年(1588)书林萃庆堂余泗泉刊《新刻注释标题武经七书正义》本 五三九

第一〇册
武经孙子注解一卷(明)黄榜 辑
明运筹堂刊《武经考注》本 一

孙子全书(明)李盘用 汇编
明万历十八年(1590)汪一鸾刊《武德全书》本 七三
孙子品节二卷(明)陈深 撰
明万历间刊《诸子品节》本 一四三
孙子取衷十三卷(明)赵庭 撰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刊本(卷末有缺叶) 二二三
孙武子(明)荪园 辑校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刊《诸子十五种》本 四七一
孙武子(明)茅元仪 辑
明天启间刊《武备志·兵诀评》本 四八五
孙武子奇赏(明)陈仁锡 评选
明天启六年(1626)刊《诸子奇赏》 本五三一
孙子(明)陈仁锡 评选
明刊《子品金函》本 五七七

第一一册
孙武子会解四卷(明)郭良翰 辑
明崇祯三年(1630)郭氏万卷堂刊本 一

注解孙子一卷(明)沈应明 辑注
明崇祯间刊《新镌注解武经》本 五三七
标题评释孙子一卷(明)陈元素 撰
明龚绍山刊《标题评释武经七书》本 六一三

第一二册
评注孙子兵略(明)陈玖学 撰
民国六年(1917)鸿文斋石印《评注七子兵略》本 一
孙子类注三卷(明)徐石麒 鉴定(明)黄华旸 类注(明)张自烈 辑笺
明崇祯十年(1637)金阊富酉堂刊《新镌武经七书类注》本 三五
孙子六卷(明)何守法 校音点注(明)何守礼 标题
明刊本 一四一

第一三册
孙子开宗一卷(明)黄献臣 撰
明芙蓉馆刊《武经开宗》本 一
裒谷子商隲孙子一卷(明)孙履恒 撰
明崇祯二年(1629)刊《裒谷子商隲武经七书》本 一二一
孙子佚名 摘抄
明蓝格抄本《二十一家子书摘抄》 二〇五
孙子全题衷旨合参(清)彭祖远 纂辑
清康熙五年(1666)刊《武经七书大小全题衷旨合参》本 二〇九
孙子一卷(清)蒋先庚 彭继耀 集注
清抄本《武经大全纂序集注》 二七五
孙子叙録一卷(清)毕以珣 撰
清嘉庆二年(1797)兰陵孙氏刊《岱南阁丛书》本 四〇一
孙子一卷(清)汪式玉 编
清康熙十年(1671)刊《增补武经集注大全》本 四三九
孙子部汇考孙子部总论孙子部艺文孙子部纪事(清)陈梦雷 蒋廷锡 辑
清雍正四年(1726)内府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理学编·经籍典》本 五六三

第一四册
孙子汇解一卷(清)朱墉 纂辑
清光绪二年(1876)刊《重刊武经七书汇解》本 一
孙子全解一卷(清)丁洪章 辑
清康熙间刊《武经七书全解》本 三二九
孙子韵读(清)江有诰 撰
清道光间刊《江氏音学十书·先秦韵读》本 五三九
孙子全题讲义通考一卷(清)谢重纶 撰
清康熙间德庆堂刊《武经全题讲义通考》本 五四三

第一五册
孙子汇解一卷(清)黎利宾 曹曰玮 夏仲龄 纂辑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刊《武经三书汇解》本 一
孙子集注一卷(清)邓廷罗 撰
清刊《兵镜备考》本 一八九
孙子一卷(清)夏振翼 辑注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刊《增补武经三子体注大全》本 三一七
孙子(清)王瞮 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刊《武经团镜》本 四二一
孙子(清)汪绂 撰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戊笈谈兵》本 五六九
孙子择要(清)朱煌漫 撰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武经七书择要》本 六二七

第一六册
满汉合璧孙子兵法四卷(清)耆英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本 一
魏武帝注孙子三卷(清)左枢 笺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一八五
孙子集解十三卷(清)顾福棠 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二二七
孙子十三篇直讲(清)陈任旸 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月圆人寿室刊本 五〇五
孙子曹操注札迻(清)孙诒让 撰
清光绪二十年(1894)孙氏刊《札迻》本 五七五
孙子九地问对(清)大纯镇 撰
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 五八一
孙吴兵略问答(清)大纯镇 编辑
民国间正中书局排印本 六二一

第一七册
孙子二卷(清)清瑞等 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孙吴武经》本 一
孙子选注(清)夏寿田 撰
清末民初石印本 二七七
孙子白话演义广东将弁学堂 编述
清光绪间排印本 四七九
第一八册
孙子集注二卷黄巩 撰
民国三年(1914)排印本 一
孙子兵法集释陆懋德 撰
民国四年(1915)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九一
孙子文粹李寳洤 撰
民国六年(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诸子文粹》本 一三五
评注孙子精华张谔 撰
民国九年(1920)上海子学社石印《评注皕子精华》本 一五三
新式标点孙子十家注十三卷袁韬壶 标点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扫叶山房排印本 一六九

第一九册
孙子释证十三卷刘文垕 撰
民国十六年(1927)宽于一天下室刊本 一
孙子表释附孙膑兵法徐容溥 撰
民国十八年(1929)排印本 五三三
孙子治要张文治 撰
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文明书局排印《诸子治要》本 五六九

第二〇册
孙子与现代许有成 撰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上海中新印书局排印本 一
孙子兵法哲理研究公羊寿 撰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国光印书局排印本 三一一
孙子浅说蒋方震 刘邦骥 撰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大中书局排印本 五四一

第二一册
孙子精华陆翔 辑注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世界书局石印《四部精华》本 一
孙子兵法史证支伟成 撰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泰东书局排印本 七
孙子表解徐容溥 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安徽印刷店排印本 一九九
孙子兵法简释吴石 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兵学研究会排印《战术丛书第一种》本 二二五
孙子兵法新诠叶慕然 编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广州排印本 二七一

第二二册
孙子兵法古今释例周传铭 撰
民国二十五年(1936)济南五三美术社排印本 一
孙子行军篇蔡锷 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排印《曾胡治兵语録》本 二二三
孙子通考张心澄 撰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伪书通考》本 二五三
孙子浅说补解温晋城 撰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中央政治学校排印本 二五九
读孙子十三篇阵中笺释朱怀冰 撰
民国二十八年(1939)青年书店排印本 五四九

第二三册
评注孙子菁华録张之纯 撰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评注诸子菁华録》本 一
以孙子兵法证明日本必败李则芬 撰
民国二十八年(1939)生活书店排印本 四五
孙子兵法精义十三卷佚名 撰
民国二十八年(1939)金华排印本 一四一
孙子考十卷(卷一至九)陆达节 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庆军用图书社石印本 三一一

第二四册
孙子考十卷(卷十)陆达节 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庆军用图书社石印本 一
孙子新诠陈华元 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原书缺第一二九、一三〇页) 一二三
孙子兵法新检讨吴鹤云 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江西上饶战地图书出版社 二六九

第二五册
新注孙子兵法直讲齐廉 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庆军学编译社排印本 一
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萧天石 撰
民国三十一年(1942)成都大江出版社排印《今古楼全书乙部之一》本 一五九
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李浴日 译着
民国三十三年(1944)赣县排印本 四四五

第二六册
孙武子杨杰 撰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重庆胜利出版社排印《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第三辑》本 一
浅释孙子兵法十三篇韩一青 撰
民国三十三年(1944)西安大东书局排印本(原书序有缺页) 一八九
孙子兵法郑麐 编译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中国辞典馆排印《英译先秦羣经诸子丛书》本 二八七
孙子选注王明长 撰
民国三十四年(1945)青岛蓬莱文化服务社排印本 三九三

第二七册
孙子新研究李浴日 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世界兵学社排印本 一
孙子章句训义(上册)钱基博 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商务印书馆排印《增订新战史例》本 三〇九

第二八册
孙子章句训义(下册)钱基博 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商务印书馆排印《增订新战史例》本 一
孙子兵法校释陈启天 撰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 三四一

第二九册
孙子兵法之新研究郭化若 编译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东北军用图书社排印本 一
孙子兵法今释覃孝方 撰
民国间成都复兴书局排印本 二九五

第三〇册
二十世纪苏氏孙子注解苏荫森 撰
民国间排印本 一
白话译解孙子兵法二卷叶玉麟 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广益书局排印本 二七一

第三一册
关注孙子十三篇节録关靖 撰
民国间排印本 一
孙子兵法评注李天豪 编着
一九七二年台北泰华堂出版社排印本 二三
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残卷附孙膑兵法刘佩德 辑
文物出版社《银雀山汉墓竹简》影印本 二四五
黑水城孙子残卷刘佩德 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英藏黑水城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影印本 三五九

第三二册
《吴子》前言李桂生 一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宋刊《武经七书》本 一
吴子一卷(周)吴起 撰
明万历间刊《二十子全书》本 二九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明国子监刊《武经七书》本 七三
吴子一卷(周)吴起 撰
清顺治十八年(1661)刊《标题武经七书全文》本 一〇一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清嘉庆间兰陵孙氏刊《平津馆丛书》本 一五三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清同治间皖城新建吴氏刊《半亩园丛书》本《兵法汇编》 一七七
吴子一卷(周)吴起 撰
清咸丰四年(1854)新昌庄氏过客轩刊《长恩书室丛书》本 二〇一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清道光间吴兴凌氏刊《传经堂丛书》本 二二三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二五一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杭城衢樽石印《兵书七种》本 二七三
吴子一卷(周)吴起 撰
清光绪间刊《武经三子全书》本 二八九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清抄本《武经七书》 三二五
吴子一卷(周)吴起 撰
清抄本《武经七书》 三五三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清)廉兆纶 批校
清抄本《宁河廉琴舫侍郎遗书》 三七七
吴子二卷(周)吴起 撰
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千顷堂石印本 三九九
吴子治要(唐)魏征等 节选民国八年(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
影印日本天明七年(1787)刊《羣书治要》本 四一九
吴子讲义五卷(宋)施子美 撰
日本文久三年(1863)刊《施氏七书讲义》本 四二七
吴子(明)归有光 辑评(明)文震孟 参订
明天启六年(1626)刊《诸子汇函》本 五三三

第三三册
吴子(明)李贽 推释(明)臧应骐 校阅(明)蔡国辉 参定
清抄本《七书参同》 一
吴子(明)沈津 选
明隆庆元年(1567)含山县儒学刊《百家类纂》本 三五
吴子粹言(明)陈继儒 选
明刊《艺林粹言》本 五九
吴子正义一卷(明)赵光裕 注释
明万历十六年(1588)书林萃庆堂余泗泉刊《新刻注释标题武经七书正义》本 六三
吴子全书(明)李盘用 汇编
明万历十八年(1590)汪一鸾刊《武德全书》本 九三
吴子二卷(明)曹胤儒 集注
明刊《握机纬》本 一三七
吴子一卷(明)王士骐 评释
明天启元年(1621)闵氏刊朱墨套印《兵垣四编》本 二二三
吴子奇赏(明)陈仁锡 评选
明天启六年(1626)刊《诸子奇赏》本 二九七
吴子(明)陈仁锡 评选
明刊《子品金函》本 三一九
注解吴子一卷(明)沈应明 辑注
明崇祯间刊《注解武经》本 三二三
吴子(明)茅元仪 辑
明天启间刊《武备志·兵诀评》本 三五七
标题评释吴子(明)陈元素 撰
明龚绍山刊《标题评释武经七书》本 三九一
评注吴子兵略(明)陈玖学 撰
民国六年(1917)鸿文斋石印《评注七子兵略》本 四二七
吴子开宗一卷(明)黄献臣 撰
明芙蓉馆刊《武经开宗》本 四四九
裒谷子商隲吴子一卷(明)孙履恒 撰
明崇祯二年(1629)刊《裒谷子商隲武经七书》本 四九五

第三四册
吴子全题衷旨合参(清)彭祖远 纂辑
清康熙五年(1666)刊《武经七书大小全题衷旨合参》本 一
吴子一卷(清)蒋先庚 彭继耀 集注
清抄本《武经大全纂序集注》 三七
吴子一卷(清)汪式玉 编
清康熙十年(1671)刊《增补武经集注大全》本 一〇九
吴子汇解一卷(清)黎利宾 曹曰玮 夏仲齢 纂辑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刊《武经三书汇解》本(原书《治兵》有缺叶) 一八三
吴子全解一卷(清)丁洪章 辑
清康熙间刊《武经七书全解》本 三二九
吴子全题讲义通考一卷(清)谢重纶 撰
清康熙间德庆堂刊《武经全题讲义通考》本 四四七
吴子一卷(清)夏振翼 辑注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刊《增补武经三子体注大全》本 四八一
吴子韵读(清)江有诰 撰
清道光间刊《江氏音学十书·先秦韵读》本 五四九
吴子札迻(清)孙诒让 撰
清光绪二十年(1894)孙氏刊《札迻》本 五五三
吴子文粹李寳洤 撰
民国六年(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诸子文粹》本 五五五
评注吴子精华张谔 辑
民国九年(1920)上海子学社石印《评注皕子精华》本 五六七
吴子精华陆翔 辑注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世界书局石印《四部精华》本 五八一
吴子通考张心澄 撰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伪书通考》本 五八五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吴子》前言

李桂生

吴起是与孙武、孙膑齐名的兵家,在兵学史上往往以“孙吴”并称,其平生功业亦可与孙武、孙膑相牟,其所著兵书《吴子》之影响,仅次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今辑得目前所知《吴子》白文本、注释本、节选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关研究著作等四十六种,附于《孙子》之后。
吴起约生于公元前四四〇年,卒于公元前三八一年,正值战国前期(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吴起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求仕与求学;杀妻求将,大破齐军,初露锋芒;去鲁之魏,击秦拒韩,奠定功业基础;去魏之楚,任楚相,图变法,行改革,富国强兵,威震天下,达到人生事业的顶峰,而又为此亡身。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批评吴起重法治不重德治,以杀伐为务,最终在杀伐中亡身。
吴起确实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思想比较复杂,既有儒家的仁德,又有法家的严苛,是一位内儒外法的兵家。吴起早年师从曾子研习儒学,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但他又是儒家的叛逆者,母亲去世竟不奔丧,更不守丧,这与儒家“孝”的思想格格不入;为了成就功名,竟然杀妻求将,这更是不仁之至。但“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又是何等的仁义!《战国策·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章》云:“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这只有仁义之将纔能做到。吴起一面是杀妻求将,不奔母丧;另一面是与士卒同劳苦,为士卒吮疽脓。残忍与仁义这两种互相对立的性格在吴起的身上得到了统一。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文侯时,魏文侯向李克询问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可是司马迁在下文说:“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之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李克说吴起“贪而好色”,文侯认为吴起“廉平”,究竟吴起贪还是廉?国相公叔痤的谋士回答了这个问题。国相公叔痤排挤吴起,想把他赶走,公叔痤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时说过“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话,这说明吴起贪名而不是贪利。公叔痤正是抓住吴起贪名的弱点而把他赶走,却抓不住吴起贪利的辫子做文章。司马贞《索隐》按云:“今克言起贪者,起本家累千金,破产求仕,非实贪也;盖言贪者,是贪荣名耳。故母死不赴,杀妻将鲁是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司马贞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儒家讲仁义,吴起却杀妻求将,不仁;儒家讲忠孝,吴起却母死不赴,不孝。那么又怎么说吴起“外法内儒”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吴起杀妻求将,对妻子实为不仁,但他抵御外侮,大破齐军,使国土免遭蹂躏,使生灵免遭涂炭,而且爱兵如子,同甘共苦,又是至仁;吴起母死不赴,实为不孝,但他实现了告别母亲时所发的出将入相的誓言,又是至孝。因此吴起的“仁”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大丈夫之仁;吴起的“孝”不是小人之孝,而是大丈夫之孝。吴起在魏国做西河守时曾经向魏武侯进言:“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刘向《说苑·建本》)“用刑必中”“除民之害”就是“法”; “君心必仁” “思民之利”就是“儒”。这是对吴起外法内儒的最佳诠释。
关于《吴子》的作者与成书,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姚际恒认为:“《汉志》四十八篇,今六篇,其论肤浅,自是伪托。中有屠城之语,尤为可恶;或以其有礼义等字,遂以为正大,非武之比,误矣。”(《古今伪书考》)姚鼐认为:“今《吴子》仅三篇,《尉缭子》二十四篇。魏晋以后乃以笳笛为军乐,彼吴起安得云「夜以金鼓笳笛为节」乎?苏明允言「起功过于孙武,而著书颇草略不逮武」,不悟其书伪也。”(《惜抱轩文集》)明胡应麟则认为:“《吴起》或未必起自着,要亦战国人掇其议论成编,非后世伪作也。”(《少室山房笔丛》)
传世本《吴子》六篇,《汉书·艺文志》则著录《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贾诩注《吴起兵法》一卷,未言篇数,《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子》三卷亦未言篇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吴子》三卷。王应麟《玉海》著录《吴起兵法》三卷,且注明六篇,并说明六篇具体为《图国》至《励士》,与传世本《吴子》篇目相符。
从先秦文献记载看,《吴起兵法》在战国时期就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这说明《吴子》至迟在韩非子时代,也就是战国末期就已经成书。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秦汉时期,往往“孙吴”并称。《孙子》一书有十三篇,至于《孙膑兵法》与《吴起兵法》有多少篇,司马迁未予明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吴子》与《孙子》一样都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而且在流传过程中有内容增加,这是符合先秦文献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吴起思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有五因,兵有五类。吴起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个探求战争根源的人,他认为战争是某些社会现象引起的:“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图国》,明万历间刊《二十子全书》本,以下所引,均出此本)他把战争也分为五类:“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图国》)吴子认为,禁暴救乱叫义兵,恃众伐弱叫强兵,因怒兴师叫刚兵,弃礼贪利叫暴兵,国乱民疲、兴师动众叫逆兵。当然,吴起不可能从阶级和私有制这个总根源上去认识和理解战争,更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战争现象。
(二)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这是吴起军事思想的核心。吴起强调文武并重,把政治与军事、治国与治军结合起来。
“内修文德”主要有以下含义:
其一,要教化百姓而亲附万民。作为君主和将帅,必须“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以此“四德”教化贵族和平民,达到“四和”的目的,即“和于国”“和于军”“和于陈”“和于战”(《图国》)。
其二,要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图国》)。
其三,要使“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图国》)。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官民关系融洽,国内政治稳定,这是战争胜利的前提。
其四,要使“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图国》)。
其五,为君者要礼贤下士,不要自以为是。
“外治武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图国》)。
其次,主张建立强大的军事防御力量,所谓“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料敌》)。建立强大而精鋭的军队并不是要穷兵黩武,而是实行战略防御,做到有备无患。
再次,主张一战而胜,一胜取天下。吴起认为,“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图国》)。
(三)严明刑赏,以治为胜。吴起既强调以儒家的“道”“仁”“义”“礼”治军,又强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约束军队,主张严明刑赏:“进有重赏,退有重刑。”(《治兵》)吴子认为,对不从令者要实行严厉的刑罚,而对那些优秀将士则要善待厚赏,使之有尊贵的地位、崇高的荣誉、丰厚的俸禄。
(四)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起特别注重对士卒进行教育训练,既注重思想意识的教育与灌输,也注重作战技能的训练。在思想意识方面,认为“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图国》)。
(五)总文武者,为将之道。吴起有《论将》专篇,认为不仅治国治军要文武兼备,就是为将也要文武兼备,他说:“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论将》)批评一般人仅仅以“勇”来衡量将领,说:“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论将》)
(六)审敌虚实,趋敌之危。“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料敌》)是吴起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军队层面。从国家层面来说,吴起
针对魏国处在齐、秦、楚、燕、韩、赵的包围之中,准确而深刻地分析六国国情民俗,纵论六国形势,分别提出击敌之法;从军队层面来说,要观察敌情,明白虚实,分析利弊,掌握战机,决定击敌与避敌。
(七)占将察才,因形用权。吴起认为,将有“智将”与““愚将”之别,追击败兵假装追不上、见到利益却不贪图的将领为智将;那种追击败兵唯恐不及、见利唯恐不得的将领为愚将。
自战国以来,即以“孙吴”并称,今以《吴子》附于《孙子》之后,亦属遵循古法,然其两家思想之不同,则体现了各自所处时代之特征,兹条述如下:
其一,《孙子兵法》没有提到骑兵作战;《吴子》则有车、骑、徒的协同作战。这只有在车兵、步兵、骑兵各自形成独立兵种之后纔有可能实现。
其二,《孙子兵法》不主张攻城,认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吴子》虽然没有论述攻城之法,但有城邑攻破之后的做法:“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御其禄秩,收其器物。”(《应变》)这与《孙子兵法》“掠乡分众,廓地分利”不同,反映了春秋与战国不同的战争目的。春秋时期,战争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便称霸诸侯;战国时期,战争目的不再满足于称霸,而是兼并天下,使天下诸侯归于一家。因此,两者的区别并不说明孙武残忍而吴起仁义,而是各自所处时代不同,战争目的也不同。
其三,《孙子兵法》多注重论述平原地区作战,《吴子》多注重论述深谷、高山、沼泽、水流地区作战,说明战场范围在扩大,战术战法也在丰富、发展,这也表明《吴子》具有战国时代特色。
其四,《孙子兵法》多从战略着眼,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指导性强;《吴子》多从战术着眼,更多的是具体的战术战法,操作性强。这也符合兵家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五,孙武有“分晋六家,范氏、中行氏先亡”之论,分析范氏、中行氏、智氏、韩、魏、赵六国“制田”,作出范氏、中行氏先亡,智氏次之,韩、魏又次之,晋国终归于赵的预测(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说明孙武生活在春秋时期;吴起有齐、秦、楚、燕、韩、赵六国形势之论,针对六国不同弱点分别提出击敌之策,说明吴起生活在战国时期。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