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您的购物车中有0件商品·
·请您登录查看详细·
子藏·杂家部·阴符经卷(全七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方勇 定价 5800.00
责任编辑 张慧霞 ISBN 978-7-5013-7498-4
出版时间 2023-05-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3-05-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子藏
所属分类 史籍史料
中图分类 B21;B223.05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子藏》的编纂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的重大课题,启动于2010年,具体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负责此工程的组织和实施,主要搜辑影印海内外所存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本、研究专著。《子藏》收录的各子著作时间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因为这时期诸子百家的特点比较明显;而研究各子的著作其下 限原则上截止到 1949年,并考虑适量收入今人所辑出土文献资料。此次推出的《阴符经卷》是《子藏》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收录目前所知有关《阴符经》的白文本、注释本及相关研究著作共92种,整合精装16开本,凡7册。这些文献的出版,不仅充实了《阴符经》版本系统,也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文献,必将大大推动《阴符经》研究进一步发展。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録

第一册

《子藏》總序方勇一

《陰符經卷》前言陳志平一

凡例一

黄帝陰符經一卷佚名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一



黄帝玉訣陰符經一卷佚名 撰

明崇禎八年(1635)謝鏞刊《謝禹銘五刻》本七



陰符經一卷佚名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亦畸抄本一一



陰符經佚名 撰

民國七年(1918)武進陶氏涉園影印唐褚遂良寫本一〇九



陰符經一卷佚名 撰(清)莊受祺 跋

民國間影印清鄧石如寫本一四七



陰符經三皇玉訣三卷題(上古)軒轅黄帝 製

明正統《道藏》本二〇一



陰符經三皇玉訣三卷題(上古)軒轅黄帝 製

明萬曆十九年(1591)刊《道書全集》本二六七



陰符經三皇玉訣三卷題(上古)軒轅黄帝 製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三一七



陰符經注三卷(漢)張良 撰

明刊《廣漢魏叢書·子餘》本三五九



陰符經注一卷(漢)張良 撰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金谿王氏刊《增訂漢魏叢書》本三八五





陰符經注一卷(漢)張良 撰

清光緒元年(1875)湖北崇文書局刊《子書百家》本四一五



七注陰符經一卷(漢)張良 解(三國蜀)諸葛亮 釋(唐)李淳風 校正

清咸豐五年(1855)刊本四三三



元始陰符經注解(漢)張良 集注(唐)李筌 會解

抄本四八一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唐)張果 撰

明正統《道藏》本五一九





第二册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唐)張果 撰(元)王道淵 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刊《道藏輯要》本一



黄帝陰符經疏三卷(唐)李筌 撰

明正統《道藏》本六五



陰符經疏三卷(唐)李筌 撰

清道光間金山錢熙祚刊《珠叢别録》本一三五





黄帝陰符經頌一卷(唐)元陽子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一七九



黄帝陰符經頌一卷(唐)元陽子 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刊《道藏輯要》本一九五



黄帝陰符經集解三卷(宋)袁淑真 撰

明正統《道藏》本二〇九



黄帝陰符經集解三卷(宋)袁淑真 撰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二六五







黄帝陰符經解一卷(宋)蹇昌辰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三〇七



黄帝陰符經講義三卷圖説一卷(宋)夏元鼎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三五一



黄帝陰符經注解一卷(宋)任照一 撰

明正統《道藏》本四四一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宋)黄居真 撰

明正統《道藏》本四八三



黄帝陰符經注二卷(宋)沈亞夫 撰(宋)蔡氏 撰

明正統《道藏》本五〇七



黄帝陰符經注(宋)沈亞夫 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刊《道藏輯要》本五三五







第三册



黄帝陰符經解義一卷(宋)蕭真宰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一





黄帝陰符經注解一卷(宋)鄒訢(朱熹) 撰

明正統《道藏》本四九



黄帝陰符經注解一卷(宋)鄒訢(朱熹) 撰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七一





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

清道光十六至二十六年(1836—1846)金山錢熙祚刊《指海》本八七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金)侯善淵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一一七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金)侯善淵 撰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一三五





黄帝陰符經心法三卷(元)胥元一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一四九







黄帝陰符經心法三卷(元)胥元一 撰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二〇五



黄帝陰符經注二卷(元)唐淳 撰

明正統《道藏》本二四五



黄帝陰符經注二卷(元)唐淳 撰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二九七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元)劉處玄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三三一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元)劉處玄 撰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三六七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元)俞琰 撰

明正統《道藏》本三九三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元)俞琰 撰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四一九



黄帝陰符經夾頌解注三卷(元)王道淵 撰

明正統《道藏》本四三七



黄帝陰符經夾頌解注三卷(元)王道淵 撰

明抄本《陰符經九種》五〇九













第四册









陰符經一卷(明)唐順之 評釋

抄本《兵垣四編》一



陰符經類纂(明)沈津 撰

明隆慶元年(1567)含山縣儒學刊《百家類纂》本三三





黄帝陰符經測疏(明)陸西星 撰

明未孩堂刊《方壺外史》本四七



陰符經疏略一卷(明)王文禄 撰

明萬曆間刊《百陵學山》本八七



張洪陽注解陰符經一卷(明)張位 撰

明萬曆十九年(1591)刊《道書全集》本一〇九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明)呂坤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刊《去僞齋全集》本一二九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附雜説一卷注陰符經詩一卷(明)呂坤 撰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本一七一



陰符經解一卷(明)焦竑 撰

明刊《寶顔堂彙秘笈》本(原書缺葉三、六)一九七



陰符經解(明)釋如愚 撰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周令聞刊本二一一



黄帝陰符經演一卷(明)虞淳熙 撰

明萬曆間刊本二四五



黄帝陰符經一卷(明)虞淳熙 評

明天啓間武林堂策檻刊《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本四〇七



陰符經注解一卷(明)莊元臣 撰

清初永言齋抄本《莊忠甫雜著》四六五



陰符經解一卷(明)章世純 撰

明崇禎間刊本四七五







第五册



合刻三十家陰符經注釋(明)白雲霽 輯

明天啓間刊本一





第六册



陰符經奇賞(明)陳仁錫 評選

明天啓六年(1626)刊《諸子奇賞》本一



陰符集證一卷(明)諸葛光榮 輯(明)袁世忠 評

清咸豐五年(1855)刊本一三



陰符經注一卷(明)石和陽 述(清)李明徹 評

清白雲山房刊本五九



黄帝陰符經竊注二卷圖説一卷(明)邵穆生 撰

清乾隆間刊《養和堂叢書》本一一一



黄帝陰符經集解三卷佚名 輯

明正統《道藏》本二五三



黄帝陰符經集注佚名 輯

明正統《道藏》本三〇九



陰符經解佚名 撰

明天啓間刊《快閣藏書》本三三九



黄帝陰符經十真集解三卷佚名 輯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刊《道藏輯要》本三四九





陰符經注一卷(清)劉一明 撰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常郡護國庵刊《道書十二種》本三九三



陰符經注一卷(清)劉一明 撰

清陶鑄靈刊本四三五



陰符經增注(清)張鏡心 撰

清滋州張氏雲隱堂刊本四七三



陰符經玄解(清)范宜賓 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刊《道藏輯要》本五〇五



陰符玄解(清)范宜賓 撰

抄本五三七







第七册



陰符經注一卷(清)李光地 撰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謹軒刊《安溪李文貞公解義三種》本一



陰符經注一卷(清)李光地 撰

清道光九年(1829)刊《榕村全集》本一三



讀陰符經一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至二十一年(1894—1895)刊《雙池遺書》本二九



陰符經注疏一卷(清)范徵謙 撰(清)雷善長 注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古吳范氏畹香書屋刊本六三



陰符經注一卷(清)徐大椿 撰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一〇七



陰符經注一卷(清)徐大椿 撰

清乾隆間浙江文瀾閣抄本《四庫全書》一二一



陰符經注一卷(清)徐大椿 撰(清)匡援 批校

清刊本一三七



陰符經注一卷(清)徐大椿 撰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柳棄疾抄本一五五



黄帝陰符經直解三卷(清)丁杰 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一七三



陰符經注一卷附論一卷(清)宋葆淳 撰

清嘉慶間刊本二〇七



陰符經玄解正義一卷(清)閔一得 撰 

清刊《古書隱樓藏書》本二三五



陰符經發隱一卷(清)楊文會 撰

清光緒三十年(1904)金陵刻經處刊《楊仁山居士遺書》本三〇五



陰符經釋義一卷(清)劉光才 撰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刊本三四一



黄帝陰符經注一卷蒼厓氏 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刊《道藏輯要》本四〇三



陰符經文粹一卷李寶洤 撰

民國六年(191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四一五



陰符經初解蔡可權 撰

民國十八年(1929)排印本四一七



陰符經精華陸翔 輯注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世界書局排印《四部精華》本四三一



陰符經真詮黄元炳 撰

民國間排印本四三七



陰符經析義三卷萬光緯 撰

民國間抄本四九三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 言



陳志平



《子藏·雜家部·陰符經卷》收録目前所知《陰符經》白文本、注釋本、校勘本、選注

本及研究著作等共八十九種,整合成精裝十六開本七册予以出版。該卷爲《陰符經》文獻和

研究著作之集大成。







《陰符經》『文少而義博,詞近而理深』(唐李筌《黄帝陰符經疏序》,明正統《道

藏》本,以下所引均出此本),自傳世以來,疏注者逾百家,甚至形成了『陰符學』。然該

書産生之時代、作者皆存疑,是一部典型的來歷不明的『僞書』,今就相關問題略述如下。







『陰符』一詞,最早見於秦漢典籍。《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横』條載:蘇

秦尚未發迹時,以連横説秦失敗,返回洛陽家中,『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

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爲揣摩』。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亦記載此事,曰:『於是

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則《太公陰符》《周書陰符》是同一部書,即《隋書·經籍

志》所著録的《太公陰謀》。此書附會爲周師尚父所撰,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云:『按

《戰國策》云得《太公陰符》之謀,則陰符是太公之兵符也。』可推知《太公陰符》是一部

記載姜尚兵法權謀的書,和今傳《陰符經》實是二書。清嚴可均曾輯録《太公陰謀》(見

《全上古三代文》卷七),文字與《陰符經》全不相同,亦可證明此點。今題姜尚所撰《六

韜》,其中《龍韜》有《陰符》章,云:『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此『陰符』指秘密的

通信工具,也與兵法相關。另,今本《鬼谷子》中有《本經陰符七篇》,側重討論權謀,但

文字怪異,頗疑是後人附會(參《子藏·雜家部·鬼谷子卷》前言)。



而今傳之《陰符經》,據説是唐人李筌得於嵩山,來歷頗爲神秘。《新唐書·藝文志》

『李筌《驪山母傳陰符玄義》一卷』下云:『筌,號少室山達觀子,於嵩山虎口巖石壁得

《黄帝陰符》本,題云「魏道士寇謙之傳諸名山」。筌至驪山,老母傳其説。』筌得《陰







符經》之事在《神仙感遇傳》和《集仙傳》中亦有記載,然最詳細者當屬李筌《黄帝陰符經

疏》,其序云筌『至嵩山虎口巖石壁中,得《陰符》,本絹素書,朱漆軸,以絳繒緘之。封

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然『雖誦在口,竟不

能曉其義理』。後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與筌『説陰符玄義』,曰:『《黄帝陰

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

下有强兵戰勝之術。』李筌遂依驪山老母所説注《陰符經》。



唐李筌所得之《陰符經》一名《黄帝陰符》,亦名《黄帝天機之書》,乃稱黄帝撰,

北魏著名道士寇謙之藏,驪山老母解説。此事神秘莫測,所謂托名黄帝、得之洞府,爲造

僞者的常見手段。『僞書的出現,可以有多種情況……有爲了傳播某種觀點,挾古人以自重

的(如漢初以黄帝命名的《黄帝內經》《神農本草》等);宗教經典多假托得自龍宮、仙山

洞府以騙取信徒的信任(如大乘空宗典籍、道教典籍)。』(《任繼愈論古籍整理·變廢爲

寶》,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一六年版,第四頁)此本不值一哂,故後世研究《陰符經》者

多不信李筌得書之説,然亦由此傳説引出《陰符經》三個作者的討論。



其一爲黄帝撰。宋以來,由此説又引出諸異説,或云黄帝受書於玄女,或云黄帝得書於







石室,得經解於妙道廣成子(參《陰符經三皇玉訣》,明正統《道藏》本),或云『黄帝與

風后、玉女論陰陽六甲,退而自著其事』(參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道家類》『《七賢注

陰符經》一卷、《李筌注陰符經》一卷』條)。凡此種種,皆是依托,最不合理。



其二爲北魏寇謙之撰。清姚際恒著《古今僞書考》,根據驪山老母傳書給李筌的傳説中

提及寇謙之,以爲:『此書(《陰符經》)言虚無之道,言修煉之術,以「氣」作「炁」,

乃道家書,必寇謙之所作,而筌得之耳。』清全祖望《鮚埼集外編》卷三十四《跋黄氏陰符

經附注》,也以爲是寇謙之輩所著。但這種説法其實並不可靠。一是所謂驪山老母傳書一説

本就虚無縹緲,且所謂李筌序衹提及是寇謙之藏書於山中,並未有著書一説,故此説無文獻

依據。二是寇謙之爲北魏著名道士,《魏書·釋老志》有關於他的記載,但書中並未提及他

撰有《陰符經》。而清代以前也未見有此記載,姚際恒、全祖望衹是没有依據的猜測。三是

寇謙之的思想也與《陰符經》不符(參王明《試論〈陰符經〉及其唯物主義思想》,《哲學

研究》一九六二年第五期)。



其三爲李筌自撰自注。宋朱熹以爲:『《陰符經》,恐皆唐李筌所爲,是他着意去做,

學他古人。何故衹因他説起,便行於世?某向以語伯恭,伯恭亦以爲然。一如《麻衣易》,







衹是戴氏自做自解,文字自可認。』(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此種看法也

與歷史記載不符。李筌,唐史無載。據《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序》《神仙感遇傳》等記載,可

推知其爲唐玄宗開元年間人。而實際上,早在李筌之前即出現了關於《陰符經》的記載。成

書於唐武德七年(六二四)的《藝文類聚》卷八十八『木部』載:『《陰符經》曰:火生於

木,禍發必剋。』則《陰符經》早在初唐即已經出現,李筌可能是《陰符經》的注者,而絶

非作者。



那麽《陰符經》的作者到底是誰,其創作於何時呢?歷代以來,除黄帝、寇謙之、李

筌等説法外,尚有商末作,周末作(程子説,參朱熹《陰符經考異序》),戰國時作(河

南邵氏説,參朱熹《陰符經考異序》;梁啓超説,參《古書真僞及其年代·附録·子書五

種·陰符經》),漢末作(楊慎説,參《升菴集》卷四十六《陰符經》;黄雲眉説,參《古

今僞書考補證·陰符經》),東晉楊羲、許謐輩所作(余嘉錫説,參《四庫提要辨證·陰符

經》),公元五三一至五八○年間作(王明説,參《試論〈陰符經〉及其唯物主義思想》)

等多種説法。這些説法或爲臆斷,或爲推測,均不足以成爲定論。正如前人所指出:『至其

書之所由來,或以爲本於黄帝,或以爲出自戰國,或以爲唐李筌所僞托,皆不可得而知。其







博奥精深,非得黄老之精髓者不能撰,師其意者,養生、保命、治國、用兵,無所不通,必

指爲何人所作,皆臆説也。』(清徐大椿《陰符經注序》,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我們衹能

根據現有的有關文獻記載來考察,提供《陰符經》創作的約略期限。



首先,應當承認《陰符經》是唐以前的舊籍。因爲唐初的《藝文類聚》有引用。



其次,《陰符經》産生的時代應該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很有可能是南北朝後期。理由

有三。一是《陰符經》云:『天地,萬物之盗。萬物,人之盗。人,萬物之盗。三盗既宜,

三才既安。』又云:『其盗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此兩處,歷代注者引《列子·天

瑞》『國氏盗天而富』爲釋。顯然,《列子》『盗天』思想係《陰符經》思想來源之一。現

行本《列子》被認爲是東晉時期産生的僞書,而《陰符經》産生則在《列子》之後,也就是

東晉之後了。二是『陰符』一詞早在《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横』條、《史記·蘇秦列傳》

中已經出現,但從先秦至隋並未有人錯以爲《太公陰符》就是《陰符經》,反倒是宋以來將

此兩書混爲一書,此要麽是隋以前並未産生《陰符經》,故無從混淆,要麽是《陰符經》産

生得很晚,且不流行,不爲人所知,故而時人未將兩書並在一起比較。唐代兩書俱在,不會

混淆;宋以後《太公陰符》亡佚,遂有人將二書視爲一書了。三是在唐以前,從未有人引用







《陰符經》。我們不否認,有些典籍存在當世無名而後世重新被『發現』的現象,但很難想

象,像《陰符經》這樣衹有三百來字的著作,從商末至唐代,近兩千多年中没有任何人提及

和引用就突然出現在初唐,這衹能説明該書創作的時間離唐代不遠。







今傳之《陰符經》雖然簡短,但各版本字數多寡不一,文字也並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比

較複雜的文本系統。據今人研究,《陰符經》有三百字本、四百字本兩大文本系統。



三百字本系統。唐李筌《黄帝陰符經疏序》云:『《黄帝陰符》三百言,百言演道,

百言演法,百言演術。』每章後的『疏』提及該章字數:『此神仙抱一演道章上,一百五

言』;『此富國安人演法章中,九十二言』;『故曰「下有强兵戰勝之術」也。下章一百三

言。』總計三百言。此或爲李筌所見《黄帝陰符經》原始字數。而今《黄帝陰符經疏》(明

正統《道藏》本)經文卷上一百二十字,卷中九十五字,卷下一百九十五字,總計四百一十

字,明顯非原貌。《黄帝陰符經疏》署名李筌,但其真僞存在很大争議。學界多争論唐李筌







注和宋袁淑真疏的關係,而較少注意其經文。《黄帝陰符經疏》經文實際分爲四部分,因爲

卷下又分作了兩部分。卷下第一部分止於『我以時物文理哲』,疏云『下章一百三言』即指

此。此部分實際有一百一十二字。卷下第二部分從『自然之道静』至文尾『昭昭乎進乎象

矣』,疏云:『此七十言理盡不疏也。』此部分實際有八十三字。此可注意有二:一是疏中

所提及的字數和經文字數明顯不符;二是卷下兩部分,其第二部分在疏注者看來是不屬於經

文,故其僅引張良注,而無疏。據此,則《黄帝陰符經疏》不論是唐李筌注還是宋袁淑真

疏,都不影響有一種止於『我以時物文理哲』的三百字本存在的事實判斷,衹是《黄帝陰符

經疏》經文(止於『我以時物文理哲』)是三百二十七字,而疏中提及是三百字。



三百字本系統的最大特點是原文止於『我以時物文理哲』,又受驪山老母授李筌玄義傳

説影響,分三章。在後世注本中,宋任照一《黄帝陰符經注解》(不分章)、宋黄居真《黄

帝陰符經注》(不分章)、宋沈亞夫《黄帝陰符經注》(分三章)、宋蕭真宰《黄帝陰符經

解義》(分三章)、元唐淳《黄帝陰符經注》(分三章)、元劉處玄《黄帝陰符經注》(分

三章)、佚名輯《黄帝陰符經集解》(即《十真集解》)(分三章)、元俞琰《黄帝陰符經

注》(不分章)、明莊元臣《陰符經注解》(不分章)等經文均止於『我以時物文理哲』,







屬於三百字本系統。另《陰符經三皇玉訣》,署軒轅黄帝製,載廣成子授黄帝《陰符經》

事,頗類小説,其《序》云:『三百餘字,分爲三章。』文中所提及經文亦止於『我以時物

文理哲』,當是以三百字本爲基礎創作的。



四百字本系統。《陰符經》的四百字本首見於署名張果注本。果爲唐玄宗時人,新、

舊《唐書》有傳。其所作《黄帝陰符經注》經文在『我以時物文理哲』後,另有起自『人

以虞愚』終於『昭昭乎進乎象矣』凡一百一十四字(據明正統《道藏》本統計),且全文不

分章。其從開篇至『我以時物文理哲』,爲三百二十二字,較李筌《黄帝陰符經疏》經文少

五字。全篇經文合計四百三十六字。後世注本中,唐元陽子《黄帝陰符經頌》(分三章)、

宋袁淑真《黄帝陰符經集解》(分三章)、宋蹇昌辰《黄帝陰符經解》(分三章)、宋夏元

鼎《黄帝陰符經講義》(前三卷爲經文,卷四爲《圖説》)、宋朱熹《陰符經考異》(分三

章)、元王道淵《黄帝陰符經夾頌解注》(分三章)、明陸西星《黄帝陰符經測疏》(分三

章)、明陳楚良《黄帝陰符經闡秘》(分三章)、明王文禄《陰符經疏略》(分三章)、明

張位《張洪陽注解陰符經》(分三章)、明呂坤《黄帝陰符經注》(分三章)、明焦竑《陰

符經解》(分三章)、明釋如愚《陰符經解》(分三章)、明章世純《陰符經解》(分三







章)、明石和陽《陰符經注》(分十二章)、清劉一明《陰符經注》(分三篇)、清李光地

《陰符經注》、清姜任修《陰符經口義》(分作三段)、清汪紱《讀陰符經》、清徐大椿

《陰符經注》(分三章)、清谷睿《陰符經淺顯解》(分三篇)、清董德寧《黄帝陰符經本

義》(分三卷十六章)、清李西月《陰符經類解》(不分章)、清丁杰《黄帝陰符經直解》

(分三篇)、清楊文會《陰符經發隱》(分三章)、清劉光才《陰符經釋義》(不分章)、

清楊增新《補過齋讀陰符經日記》(分三章)、尹昌衡《陰符經詳解》(分三章)、蒼厓氏

《黄帝陰符經注》(不分章)、蔡可權《陰符經初解》(分三章)均止於『昭昭乎進乎象

矣』,屬於四百字本系統。



三百字本系統和四百字本系統哪一種更接近本經原貌呢?這個問題並無確解。唐李筌

《黄帝陰符經疏序》中所謂驪山老母授其《陰符經》三百言玄義,乃是『怪誕不經之言,

炫聳時俗之耳目』(清丁杰《黄帝陰符經直解跋》,清同治十一年刊本),但此傳説影響很

大,以致後世有『道德五千言,陰符三百字』(宋白玉蟾《大道歌》)的説法。而李筌《黄

帝陰符經疏》的經文實際是三百本字系統和四百字本字系統的『混雜』,而並非真正的三百

字本,其來源未知。今存傳世法帖中,唐歐陽詢之貞觀六年(六三二)楷書《陰符經》止







於『我以時物文理哲』,文字基本與《黄帝陰符經疏》合,共計三百一十六字,不分章。

但此帖真僞難辨,尚不能説是最早的《陰符經》經文。晚唐陸龜蒙《讀〈陰符經〉寄鹿門

子》詩云:『清晨整冠坐,朗詠三百言。』唐皮日休《奉和魯望讀〈陰符經〉見寄》亦云:

『三百八十言,出自伊祁氏。』他們所見的《陰符經》爲三百八十字,卻不知屬於哪種系

統。宋代以來的注本中,有人注意到不同版本經文文字差異的問題。如宋蕭真宰《黄帝陰符

經解義》經文止於『我以時物文理哲』,其注文云:『一本「哲」字下續一百一十四字,非

也。』金侯善淵《黄帝陰符經注》解釋至『我以時物文理哲』,後不再注,以示區分。北

宋道士蹇昌辰有《黄帝陰符經解》,其序云:『當是時也,黄帝始祖,道家者流,欲廣真

風,得元女三百餘言,復繫以一百餘字,總萬化之機權,統群靈之妙用,藏微隱妙,該天括

地。』又云:『則三百言實元女之所授,而百言乃黄帝之演釋者也。』(明正統《道藏》

本,以下所引均出此本)故《黄帝陰符經解》分爲四章,即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民演法

章、强兵戰勝演術章,最後是黄帝陰符演章,始於『哲人以愚虞』,終於『昭昭然進乎象

矣』。『黄帝陰符演章』下注:『此之演章,黄帝之所述也。然《陰符》辭約而旨遠,義深

而理淵,續其旨歸,演釋經意,使後世之學者觀其辭則其經旨思過半矣。』則早在蹇昌辰







前,當就流傳有《陰符經》是由玄女所授三百言和黄帝之演繹百言的説法。此説法實際是想

彌合三百言本和四百言本的縫隙,爲四百字本多出的文字尋找合理的解釋。據其隱含的邏

輯,三百言是本經,後百字是黄帝演繹,則三百言本當是《陰符經》原來面貌。今人李養正

認爲:『那些與李筌《經注》經文不同的傳本,雖然都是宋以前已有,但均屬晚出本。現

存李筌《黄帝陰符經疏》「我以時物文理哲」句前的經文,纔是在唐代中葉行世的《陰符

經》的基本面貌,亦即《陰符玄義》的基本面貌。』李氏還重新勘正《陰符經》文字,總計

三百一十八字。(參李養正《有關〈陰符經〉幾個疑問的論證》,《道協會刊》一九八三年

第一期)我們認爲這個問題目前尚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還需進一步研究。即使三百字

是原經面貌,但仔細揣摩李筌《黄帝陰符經疏序》,可知經文原不分章,分章乃是李筌據驪

山老母之説在注釋《陰符經》時的所爲。從這個角度看,張果的四百字本不分章,亦保留了

經文的部分原貌。三百字本系統和四百字本系統相互參照,方可進一步弄清《陰符經》經文

的本來面貌。



其實,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正如《黄帝陰符經疏》所呈現的文本一樣,三百字系統和

四百字系統往往相互影響,有的版本雖然分章,卻又止於『昭昭乎進乎象矣』,呈現出雜糅







的現象。如宋袁淑真《黄帝陰符經集解》採用了李筌的分章,卻又有『自然之道靜』至『昭

昭乎進乎象矣』一節,但此節又没有注疏,似乎是存而不論。宋蹇昌辰《黄帝陰符經解》前

三章是採用了李筌的分章法,卻又以『哲人以愚虞』至『昭昭乎進乎象矣』一節爲第四章,

即『黄帝陰符演章』,顯然是三百字本和四百字本的混雜。署名朱熹的《陰符經考異》,其

序提及李筌,正文分三章,卻又結於『昭昭乎進乎象矣』。其『我以時物文理哲』下注:

『驪山老母注本與蔡氏本,「我以時物文理哲」爲書之末句。褚氏本與張氏注本,其下有

二十一句,百一十四字,朱子所深取者,政在此內,今取褚氏本爲正。』(清道光十六至

二十六年金山錢熙祚刊《指海》本)所謂『今取褚氏本爲正』,顯然是三百字本系統(驪山

老母注本與蔡氏本)與四百字系統(褚氏本與張氏注本)的比勘、雜糅。元胥元一《黄帝陰

符經心法》模仿李筌分爲『發明天理』『開示養生』『勝欲復命』三章,每章起始同於《黄

帝陰符經疏》經文,全文卻止於『昭昭乎進乎象矣』,顯然是在四百字文本中摻雜了三百字

本的分章法。清李光地《陰符經注》、清汪紱《讀陰符經》、清尹乾秀《陰符經解義》分上

中下三篇,止於『我以時物文理哲』,而以『愚人以天地文理聖』以下爲『後論』,則是綜

合了三百字本的分章和四百字本的文字後又有所變化。







《陰符經》文字雖然簡短,而其具體思想含義如何,歷來卻争議不休。愛之者以爲『內

合天機,外契人事』『辭要而旨遠,義深而理淵』(宋蹇昌辰《黄帝陰符經解序》),甚至

譽之爲『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清劉一明《陰符經注序》,清嘉慶二十四年常郡護國庵

刊《道書十二種》本,以下所引均出此本);不喜者則吹毛求疵,語帶譏諷,以爲:『經以

符言,既異矣;符以陰言,愈異矣。首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之道固可觀,

天之行其可執耶?謂五行爲五賊,謂三才爲三盗,五行豈可言賊?三才豈可言盗?又曰「天

有五賊,見之者昌;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賊豈所以爲昌?盗豈所以爲安?……蓋異端

之士掇拾異説,而本無所定見者。豈此其所以爲陰符歟?然則人生安用此書爲也!』(宋黄

震《黄氏日抄》卷五十八《讀諸子》『陰符經』條)平情而論,《陰符經》從道、天、地與

人心、人性之對應關係出發,强調順應自然、隨機應變,對於修身養性甚至治國用兵確實有

啓發意義,該書在哲學史上應該占有一定的地位。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强調

對宇宙和自然規律的掌握,人要按照規律行事。『天地,萬物之盗。萬物,人之盗。人,萬

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唐李筌《黄帝陰符經疏》)指出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微

妙的制衡關係,强調三者間的和諧共生。但《陰符經》文簡義玄,千百年來雖有百餘家注







釋,卻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陰符經》三百餘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

鴻蒙,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或有

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説,紊亂聖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呂、張

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似此魚目混珠,指鹿爲馬,大失真經妙旨。』(清劉一明

《陰符經注序》)《陰符經》的確切內容和思想意藴,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







《陰符經》自唐宋以來,注疏者頗多,『歷代問世的對它的注釋將近一百種』(王宗

昱《陰符經集成·前言》,中華書局二○一九年版,第一頁)。唐李筌分作演道、演法、演

術三章注釋《陰符經》後,該書迅速引起了學界注意,後世《陰符經》多從分作三章即是明

證。但據傳説,李筌並不是《陰符經》的最早注釋者,在他之前,太公、范蠡、鬼谷子、張

良、諸葛亮等人均注釋過該書。



 《新唐書·藝文志》著録有『《集注陰符經》一卷』,注者爲『太公、范蠡、鬼谷子、







張良、諸葛亮、李淳風、李筌、李洽、李鑒、李鋭、楊晟』。《玉海》卷五《天文》『黄帝

陰符經』條:『又有六注,謂太公、范蠡、鬼谷、張良、諸葛亮及筌也。』今《道藏·洞真

部·玉訣類》有《陰符經集注》,題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七家

注。該書雖名爲集注,實則其他人衹有寥寥數語,而李筌注獨多。唐天寶中嵩陽觀道士華陰

吳筠曾撰《宗玄集》三卷,卷中《形神可固論·守神》載:『《陰符經》曰:經冬之草,覆

之不死,露之見傷;火生於木,禍發必剋,精生於身,精竭而死。』其中的『經冬之草,覆

之不死,露之見傷』十二字,即見於《黄帝陰符經集注》(明正統《道藏》本),該書『五

賊在乎心,施行於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下有鬼谷子注:『且經冬之草,覆之而

不死,露之即見傷。』據吳筠所引,則鬼谷子等人在內的集注在天寶年間即已經出現,時間

早於李筌。這裏就有兩個疑問,一是李筌是獨立完成注解還是集諸家注呢?二是如果《陰符

經》産生在南北朝後期,則所謂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等注均是僞托,

那是何人所托呢?



稍後於李筌有張果者,以爲『近代李筌假托妖巫,妄爲注述』(唐張果《黄帝陰符經注

序》,明正統《道藏》本,以下所引均出此本),從而另作新注。張果,《舊唐書·方伎》







有傳,云:『張果者,不知何許人也。則天時,隱於中條山,往來汾、晉間,時人傳其有長

年秘術,自云年數百歲矣。嘗著《陰符經玄解》,盡其玄理。』從張果的注來看,其所見李

筌注疏中即包含太公、鬼谷子、諸葛亮、孫武、吳起之論,則李筌注可能屬於集注的性質。



 至於伊尹、太公等人的注是何人所托?宋黄庭堅以爲:『《陰符經》出於唐李筌,熟讀

其文,知非黄帝書也。蓋欲其文奇古,反詭譎不經,蓋糅雜兵家語,作此言。又妄托子房、

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撃也。』(《山谷集·跋翟公巽所藏石刻》)則

以爲經文乃李筌作,太公等注亦是李筌僞托。此僅可備一説。



今李筌注往往和諸家混雜在一起,單行本不得見。明正統《道藏》中有《黄帝陰符經

疏》,題少室山人李筌疏,書前有李筌序。民國時劉師培《讀道藏記》始疑其僞,爲多數

學者認同,以爲『此書非李筌之作,實宋人採李筌《序》與袁(淑真)疏合併而成。』(任

繼愈、鍾肇鵬《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八十六頁)近年,有人

提出了新的看法,以爲李筌本和袁淑真本『源於同一個祖本』,『李筌本的現狀應該保持着

北宋時期的面貌』(參王宗昱《陰符經集成·附録:對李筌和袁淑真陰符經注疏關係的考

察》,第八百二十一頁)。今關於李筌及其注疏的諸疑問還有待深入研究,纔能解答《陰符







經》的諸多謎團。



 唐代除李筌《陰符經疏》、張果《黄帝陰符經注》外,尚有多種注解。《新唐書·藝

文志》著録有《集注陰符經》一卷、李靖《陰符機》一卷、張果《陰符經太無傳》一卷及

《陰符經辨命論》一卷、韋弘《陰符經正卷》一卷、李筌《驪山母傳陰符玄義》一卷,共計

六種。今人則考得十三種。(參張固也《唐代文獻研究·唐代陰符經著述叙録》,中州古籍

出版社二○一四年版)另,值得一提的是,玄宗時馮用之雖然没有注釋《陰符經》,但在其

《權論》和《機論》中大量化用了《陰符經》文句,是該書較早的引用者。



至宋代,閲讀和注解《陰符經》的人就更多了。如《宋史·胡則傳》附載:『昌期者,

嘗注《易》《詩》《書》《論語》《孝經》《陰符經》《老子》,其説詭誕穿鑿,至詆斥周

公。』《宋史·路振傳》載:『十歲聽講《陰符》,裁百言而止,洵美責之,俾終其業。振

曰:「百言演道足矣,餘何必學?」洵美大奇之。』宋代理學家也對《陰符經》有所研究。

如河南邵氏以爲該書作於戰國。伊川程子曰:『《陰符經》非商末則周末人爲之。若是先王

之時,聖道既明,人不敢爲異説。及周室下衰,道不明,於天下才智之士甚衆,既不知道所

趨向,故各自以私智窺測天地,盗竊天地之機,分明是大盗,故用此以簧鼓天下。故云「天







有五賊,見之者昌」,豈非盗天地乎?』(《二程遺書》卷十八)又曰:『《老子》甚雜,

如《陰符經》卻不雜,然皆窺天道之未至者也。』(見《陰符經考異序》)宋代留存的注本

有袁淑真《黄帝陰符經集解》、蹇昌辰《黄帝陰符經解》、夏元鼎《黄帝陰符經講義》、任

照一《黄帝陰符經注解》、黄居真《黄帝陰符經注》、沈亞夫《黄帝陰符經注》、蕭真宰

《黄帝陰符經解義》、朱熹《陰符經考異》等。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署名朱熹的《陰符經考

異》。此書《四庫全書》有收録,徑題爲『宋朱子撰』,經今人考證,實際上是『元代人黄

瑞節在蔡元定的注解基礎上輯録朱熹以及其他學者文字加工而成的,收入他編輯的《朱子成

書》』。『它在後代的流傳過程中逐漸被當作朱熹的作品。』該書影響很大,『被認爲是朱

熹寫作的《陰符經考異》是集注本和張果本以後流傳最廣的《陰符經》注釋……朱熹的聲望

給《陰符經》的非道教身份以强有力的支持,鼓舞着諸子學派的注釋者們』(王宗昱《陰符

經集成·前言》,第十八頁)。元明清以來,注釋《陰符經》的學者更多,今留存的書籍有

四十餘部,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縱觀歷代的《陰符經》注釋,注者身份多元,有道士、有和尚、有儒生,也有武將,他

們從各自的信仰和知識背景出發,對《陰符經》做了豐富多彩的注解,形成了『陰符學』。







『自有陰符以來,注者不啻百家,要之不出三見,曰儒,曰道,曰釋。』(明呂坤《陰符經

注題辭》,明萬曆四十五年刊《去僞齋全集》本)如細繹,則《陰符經》的注釋歷史仍然可

以梳理出大致的脉絡。在唐代,《陰符經》的注釋者們或者將之作爲一部權謀著作;或者承

襲驪山老母玄義之説,從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强兵戰勝之術三方面解説經文;或

以自然、天性、人心之關係解之。以權謀解説者,如李靖之《陰符機》,『以謂陰符者,

應機制變之書,破演其説爲《陰符機》,又有《勢》《滋》及《論》,合三篇』(《崇文總

目》卷五)。而前面所提及假托的注者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諸葛亮、張良均是講求

權謀者,其假托者當亦以《陰符經》爲權謀之書。張果雖從《道藏》中得此書,但其注釋多

講天機人性,以爲『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變通而能契,斯謂之符。照之

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唐張果《黄帝陰符經注序》)。而對後世影響最大

的,是所謂的『道、法、術』之説。其分經文爲三章,『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

(唐李筌《黄帝陰符經疏序》),將神仙抱一、富國安人、强兵戰勝等不同的思想體系『混

雜』在一起,爲後世開啓了從不同路徑闡釋《陰符經》的可能。宋代以來,以權謀解《陰符

經》者漸少,而多數注者受到了李筌『道、法、術』三章之説的影響,但也不再拘泥於三章







分别對應『道、法、術』而解之,而是將全書看作一個整體,以一以貫之的思想來通解《陰

符經》。宋朱熹就指出:『筌之言曰:「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道者,神仙抱

一;法者,富國安民;術者,强兵戰勝。而不知其不相離也。一句一義,三者未嘗不備。道

者得其道,法者得其法,術者得其術,三之則悖矣。』(《陰符經考異》)後世注者多信從

朱熹的説法。而隨着理學思潮的興起,理學家們紛紛以心性之學解《陰符經》,如元胥元一

的《黄帝陰符經心法》,其改三章名稱爲『發明天理章』『開示養生章』『勝欲復命章』,

帶有濃厚的理學氣息。而修佛者也參與到了注釋《陰符經》的工作中,明代有石頭和尚如愚

撰《陰符經解》,清楊文會在《陰符經發隱》中云:『遂悉心體究,而後恍然於古聖垂教之

深意,直與佛經相爲表裏,但隨方語言,文似各别,而義實相貫也……《陰符》無一語蹈襲

佛經,而尋其意義,如出一轍。且字句險雋,脈絡超脱,豈後人所能摹仿耶?』當然,注釋

《陰符經》的主力軍還是道教徒,此書傳爲道士寇謙之所藏,就已經和道教産生了關係。從

唐代開始,《道藏》即有收録,且版本數量不少,至明正統《道藏》,已收有《陰符經》的

注釋本二十二部。道教徒從《陰符經》中悟到了養生、煉丹,甚至於雙修的理論和技巧,如

清閔一得的《陰符經玄解正義》。而近代以來,又有以西方科技、哲學注解《陰符經》者,







如清楊增新《補過齋讀陰符經日記》『爰有奇器』下注:『快槍快炮,飛艇潜艇之屬,今日

之所謂奇,安知他日不更有奇於此者?故曰「爰有奇器」。』今人又以唯物論思想解之,以

爲:『這部書中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也有些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因素。如果認爲《老子》和

《陰符經》兩部書都有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觀念的話,我覺得《老子》書裏鮮明的部分是樸

素辯證法,《陰符經》裏突出的部分是樸素唯物論……《陰符經》這份寶貴的先民文化遺

産,我們似乎應該珍視它,研究它,批判地接受它,特别是它的唯物主義光輝的學説。』

(王明《試論〈陰符經〉及其唯物主義思想》)正因爲《陰符經》文字簡奥,上下文之間關

聯性不强(此從明石和陽《陰符經注》分十二章、清董德寧《黄帝陰符經本義》分三卷十六

章即可證),由此形成了一個開放的闡釋結構,千百年吸引了無數的學者閲讀注解,但其中

依然有許多未解之謎,其經文奥義也並未明晰。但闡釋不盡也正是經典的魅力所在,相信有

更多的人會被這部神秘的經典所吸引,投入到注解和研究的工作中來。



今爲閲讀、研究方便,《子藏·雜家部》收録《陰符經》。《陰符經》歷代書目多入

道家類,如《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宋史·藝文志》《郡齋







讀書志》《四庫全書總目》,但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列入兵

書類,宋黄震《黄氏日抄》則附在『讀諸子』兵書後。今考《陰符經》內容,如前所述,既

涉及修身養性,又有治國用兵之論,比較混雜,故《子藏》列入『雜家部』。該卷搜輯影印

國內所存截至一九四九年前的《陰符經》白文本、注釋本、校勘本、選注本及研究著作等共

八十九種,計有明刊本三十七種,明抄本九種,清刊本二十九種,清抄本四種,排印本四

種,影印寫本兩種,民國間抄本一種,另有時代不確定抄本三種。這些版本均是善本,具有

極高的版本研究價值。而爲了給閲讀和研究者提供方便,有不少著作還收入了多種版本:

如《陰符經三皇玉訣》三卷,收有明正統《道藏》本、明萬曆十九年(1591)刊《道書全

集》本和明抄本《陰符經九種》;元胥元一《黄帝陰符經心法》三卷,收有明正統《道藏》

本、明抄本《陰符經九種》各一種;明呂坤《黄帝陰符經注》一卷,收有明萬曆四十五年

(1617)刊《去僞齋全集》本、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本兩種;清劉一明《陰符經注》

一卷,收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常郡護國庵刊《道書十二種》本、清陶鑄靈刊本兩種;

清李光地《陰符經注》一卷,收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謹軒刊《安溪李文貞公解義三







種》本、清道光九年(1829)刊《榕村全集》本兩種;清徐大椿《陰符經注》一卷,收有清

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清乾隆間浙江文瀾閣抄本《四庫全書》、清刊匡援批校本、清

光緒三十三年(1907)柳棄疾抄本四種。收録這些著述的不同版本,既展示《陰符經》版本

的豐富性,又有利於閲讀者和研究者比勘校對。



《子藏》所收諸本齊備,而《子藏·雜家部·陰符經卷》的出版,對於推動《陰符經》

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二〇二三年二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